上古時期東亞地區有沒有生活過哪些今天已經滅絕的動物?


------------3月30日增加---------------------
首先要著重說的一點是
歷史文獻中的動物記載在被用於動物歷史變遷研究中時,可信度是很低的。限於認知水平,古代人對動物無法進行科學的描述和辨認。故而語言的變遷過程中,動物名稱的本義是很容易就改變或者遺失的,這一點對於奇珍怪異的生僻動物來說尤其適用。
舉個例子
豸豹豺豼豽豾貀貁貂貃貄貅貆貈貉貌貋貎貏貐貑貒貔貕貖貗貘貙貚貜
這一排是windows字元庫中間豸字旁除去繁體字的所有字。
這裡面明確為某種現代動物的只有(括弧中給出學名)
豹(Panthera pardus) 豺(Cuon alpinus) 貂(Martes spp.)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豸本義是長身動物後來轉義為蟲豸,貌的本義可能並不特指某種動物,剩餘的字,大都只是「古書中、傳說中的動物」或者「某某某一類的動物」,意義並不恆定,貘字在一段時間可能是指大熊貓的,現在意思變了,貆、貒按字典條目都是指獾類,但是什麼是獾,有哪幾種獾~即使在信息流通的今日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答不出來的,更何況古人。

確定了這一點以後,我們可以大致確定,要回答題主這個問題,考古發現作為直接證據更有說服力。

但是在考古學中,是沒有一個被嚴謹定義而廣泛接受的「上古」概念的,如果這個上古從我們還是古猿時就算起的話,那滅絕的動物就太多了,即使到了一萬年,地球上仍然有超過十種的象類,多種冰期生物,但是到三千年前,除了馬達加斯加、美拉尼西亞、古巴等島嶼,地球上大部分動物群的種類已與今天無異了。

我在之前把上古劃定為人類文明開始以後,實際上也就是把考古證據限定為新石器時代後期及以後,這個時期涵蓋了傳說中的五帝,以及可能以一些「文化」為代表而存在的夏朝,但離東亞的上一次大滅絕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這個時期我國的動物群,華南的是典型的東洋界區系動物群,華北也有很多東洋界的特性,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普遍比現在來的濕熱,有更多熱帶、亞熱帶的動物群,即使是在山東、江浙、兩湖乃至陝西河南,也能看到很多今天只能在兩廣乃至雲南、越南、印度、印尼才能看到的動物,比如犀牛、大象、鱷魚、野水牛。

新石器晚期,很多古人遺址仍表現出漁獵特徵,野生動物的遺迹是明顯高於農耕社會遺迹的。
以河姆渡的動物群為例:
無脊椎動物
無齒蚌屬未定種 方形環棱螺 鋸緣青蟹
魚類
真鯊屬未定種 鱘屬未定種 鯉屬未定種 鯽魚 鱅屬未定種 鯰 黃顙魚 鯔魚 灰裸頂鯛 烏鱧
爬行類
海龜 陸龜屬未定種 黃緣閉殼龜 烏龜 揚子鱷相似種
鳥類
鵜鶘屬未定種 鸕鶿屬未定種 鷺屬未定種 鶴屬未定種 鴨屬未定種 雁屬未定種 鴉科未定種 鷹科未定種
哺乳類
紅面猴 獼猴 穿山甲 豪豬 黑鼠 鯨 狗 貉 豺 黑熊 青鼬 黃鼬 豬獾 水獺 江獺 大靈貓 小靈貓 花面狸 食蟹獴 虎 豹貓 亞洲象 蘇門犀 爪哇犀 家豬 野豬 大角麂 小麂 水鹿 梅花鹿 麋鹿 獐 聖水牛 蘇門羚

動物的種類非常豐富,有亞洲象、蘇門犀和爪哇犀等現在只能在更低緯度才能找到的物種(事實上這兩種犀牛 國內即使是在動物園也一頭都沒有),但是其中現今完全滅絕的只有大角麂和聖水牛。

這類動物群,新石器時代的可以河姆渡為典型,青銅時代的話殷墟是最豐富的。

有關聖水牛
現今的水牛屬 主要包括兩組種類 一組以分布於阿薩姆和緬甸等地的野水牛(Bubalus arnee)
和秦嶺淮河(也就是現今的古北-東洋分界線)以南被廣泛飼養的家水牛(Bubalus bubalis
)為代表,體型較大;另一組分布於印尼和菲律賓,個體較小,有三種:山地倭水牛(Bubalus quarlesi)、低地倭水牛(Bubalus depressicornis)、民都洛水牛(Bubalus mindorensis)。
如果聊到更新世的水牛(也就是早於一萬年以前的化石記錄),那麼種類就還有增加一倍多,我國有王氏水牛、德氏水牛、楊氏水牛、短角水牛,在爪哇島、蘇拉威西島乃至歐洲都還有化石種類,在此不展開。
而唯一在最近一萬年內剛出現就滅絕的只有聖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
聖水牛由美國人胡步伍(Hopwood A. T.)在1925年定名,種名來自浮士德中的魔鬼之名糜費斯托,大概是這種水牛的短角讓這個美國人想起了西方魔鬼的形象。

安陽的聖水牛

河姆渡的聖水牛 現藏於浙江自然博物館 這個館的網站上也有不少河姆渡的亞化石圖片

解放初期國內化石手冊中的水牛進化圖 從下到上依次為 短角水牛 德氏水牛 丁氏水牛 楊氏水牛 王氏水牛 聖水牛和家水牛

~不知不覺碼了這麼多字了 以下從簡吧

先說「中國犀牛」 這傢伙還有點複雜,首先是舊石器遺址中,曾經定過一個性質不突出的分類垃圾桶式的物種名 即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 說它是垃圾桶 是因為很長時間內,國內的很多犀牛化石材料不經仔細鑒定便草草歸入這個種中,故而,這個「中國犀」到底是什麼,歸入它名下的那些材料又分別是什麼~沒有一個專著式的研究這個問題恐怕解決不了。不過不論這東西是啥,都沒有證據表明在上古時期還有那麼一種迥然異於現生的三種亞洲犀牛的獨特犀牛。
順便說下,只有獨角犀屬的成員具有硬厚大褶的「犀甲」,蘇門犀和披毛犀所屬的額鼻角犀類是沒有的,披毛犀在我國東北還是有很豐富的材料的,在冰川活躍的盛冰期它們甚至能向南分布到西班牙南部以及江蘇和上海(不過在間冰期最暖的時間它們又會北移,這時河馬能北上英倫,王氏水牛能向北分布到黑龍江),但並沒有證據顯示披毛犀倖存到了人類的「上古時期」,它的好兄弟長毛猛獁倒是在東西伯利亞北邊的弗蘭格爾島倖存到了越距今三千多年前,不過東亞人當時應該是沒眼緣得一見了。

講過猛獁,再說黃河象,黃河象是華北上新世的師氏劍齒象的一個晚出同物異名,在它生活的年代,我們的祖先在從樹上走下來後,尚且沒有第一次走出非洲,實在談不上能見它一面。類似的是劍齒虎類,劍齒虎比師氏劍齒象還是給力很多,不過它這個類群在東亞最晚的代表也還需要再多活二十萬年才有機會看到人類文明時代的太陽,北美的劍齒虎類滅絕時間要晚的多,大約在一萬年前。

巨貘其實還算是挺接近我們的文明史了,再多活個幾千年沒準就可能被記住了。不過它的小型親戚現生的馬來貘倒的確是在殷墟被記錄到了。

安陽殷墟的貘
有必要就殷墟展開說下,殷墟是個很特殊的遺址。作為一個王都,殷墟出土的很多動物材料並非是產自本地的,比如鯨的椎骨,很顯然是從東部沿海搬運而來的,所以其中的貘、亞洲象都可能是從更南的地方運來的(殷墟的象配有象奴和象房),無法真實的反應當時河南北部的氣候與動物群。不過當時的安陽比現在濕熱很多這點仍然是肯定的——殷墟有竹鼠這種熱帶動物發現,而這些小嚙齒類被搬運埋葬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之前的答案(3月21)--------------
如果上古時期的定義是指人類文明開始以後的話
一個確定的答案是聖水牛 聖水牛是我國記錄的唯一一種在全新世出現並在全新世滅絕的動物。分布的年代僅限於新石器時代後期和青銅時代早中期,晚於周朝的確鑿記錄是沒有的,最豐富的記錄來自殷墟,是殷墟出土最多的兩種野生動物之一(另一種是麋鹿)。它可能的祖先是早更新世的短角水牛,但是這一支系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似乎沒有記錄。現代菲律賓的幾種倭水牛樣子與聖水牛很像,但是並不是一類動物。

如果算上近期滅絕的動物,那應該還能算上白鱀豚、異龍鯉等等,白鱘應該也只等宣布了。不過這個跟「上古」這個話題基本扯不到一起去了

至於「中國犀牛」「三峽猿」至多叫區域性滅絕,不屬於整體性滅絕——因為沒有證據指明他們是不同於現生其它地區的犀牛和靈長類的獨立物種,還有巨貘,劍齒虎,猛獁,黃河象都算不上,佔個坑,更多資料有空有心情有人想知道,再補


河南的簡稱叫做豫,對,就是那個「象」。那我們來理解,這個字創造的時候必須有這個具體的事務也就是,河南存在大象的時候,中國已經有文字了
——————————————————————
0511日添加:看到杜先生的提醒,想到最近在研究博物館藏品,索性再加一些內容,以下版權屬於@harnodo,龜速逛博物館患者
1、嵌綠松石象牙杯*


商代,1976年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製成,因料造型,頗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側有與杯身等高的
夔龍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細的花紋且具有相當的裝飾性,上下邊口為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松石的條帶間隔為四段,第一段為饕餮紋三組,兩側有身有尾,眼、
眉、鼻鑲嵌綠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紋飾的上體部分,二組饕餮紋面部結構清晰,獸口下面為一個大三角紋,三角紋兩側有對稱的夔紋,頭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
眼、鼻及三角紋都鑲嵌綠松石。第三段刻三個變形夔紋,眼部鑲嵌綠松。
——不多說了:商代,安陽,象牙;
2、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圖是自己拍的~

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犀牛的形象栩栩如生。這是一頭體態雄健、肌肉發達的犀牛,它正昂首佇立,尖尖的雙角豎直向上,雙眼專註地
望著前方。犀牛的眼睛由珠飾鑲嵌而成,雖然不大,但卻神采奕奕。四隻粗壯結實的腿有力地支撐著健壯的身體。雖然是以青銅製成,但犀牛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具有
強烈的質感:顴骨和肘部突起,彷彿可以透過皮膚感受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雖然肥厚,但結實有力,富有彈性。銅犀尊是1963年在陝西出土
的,據專家考證,銅犀尊應當是西漢時期尊貴的禮器,為廟堂、朝廷宮室之重寶,非民間所能享有,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當時一看到這個就震撼了,
太精美華麗了!)
——西漢 犀牛(普通百姓可以理解為西漢常備領土已經接近除雲貴外明代疆域,無法像商一樣指定在黃河中下游)
3、紅山文化玉龍


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
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
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
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
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其實我一直在想,會不會中國古代是存在「龍」這種生物的。在龍圖騰化之前,龍一直存在在中國文化里。比如屬相,古代玉器
————————————————————————————————
待續


直立人


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犀牛,曾經遍布中原和南方各地,從商朝一直到唐朝都是阿兵哥最喜歡穿的鎧甲原料……
現在完全絕種。


三峽猿。「兩岸猿聲啼不住」「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主角。這都不算上古了,明清時期還有。大概兩百年前完全滅絕。
陸遊日記《入蜀記》,中記載大魚巨黿不計其數,今已不可得。
最後說一個扯淡的。「鬼」原來指的是一種夜間活動的靈長類動物,在上古時代和人頗有關係,後來滅絕了,這個字也改為表示我們所說的鬼的意思。


山海經里記載了很多奇藝的生靈,我覺得應該都有野獸原型的。這些今日尋不到的野獸很多都該滅絕了。


東亞10000多年前是有鬣狗的


我覺得變化明顯是象,在黃河流域上游生存過鏟齒象。體重大是不用懷疑,主要是它的下頜門齒,寬大而長。這主要是當時當地氣候濕潤,水草豐美,軟泥較多,鏟齒象就用像大鐵鏟的牙把食物直接鏟進嘴裡了。在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就有鏟齒象化石,還是一系列,從小到大的一群。


家在川南,解放時有地主逃入山中被豹子吃了,樹木多 三四人合抱。現在早沒了


元謀人,藍天人,北京人,大汶口人


沒有人說黃河象么?


推薦閱讀:

GPS(全球定位系統)的 24 顆衛星的軌道是如何設計的?
有可能存在一個類似於太陽系的系統,所有主要天體都是恆星?
怎麼理解「迷信科學」?
中國人在長相上有沒有地域特點?
植物的性別是怎麼決定的?

TAG:歷史 | 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