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應該做哪些準備?
看了一下幾個回答,我覺得可能是我表述不清
答案質量大多有些偏,可能有些答主甚至對「科幻電影」的理解都有點偏頗。
我作為一個科幻(小說,電影,遊戲)迷,只是希望藉由這個問題讓大家思考一下,如何避免像《超新星紀元》電影改編這種讓眾人有點啼笑皆非的事再次發生。然後再稍微想想,當時機成熟時,我們該如何雕琢屬於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印象中,從老牌科幻電影系列,比如美國國民級電影《星球大戰》,比如《星際迷航》系列,《終結者》,《黑客帝國》等,到如今的《變形金剛》,《盜夢空間》,《普羅米修斯》,《阿凡達》等,給人一種錯覺,凡是科幻電影都無不與「商業電影」,「高投入」,「高超的拍攝製作技術」聯繫在一起。這對於不熟悉這塊領域,並對回報十分看重的中國電影來說,有點令人生畏的感覺。
但不能忽略的是,仍有一些相對投入較小成本的科幻電影,令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比如,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月球》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外星人保羅》
《蝴蝶效應》
有很多
這些相對較小成本的電影我認為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不是山寨)。它們通常沒有耀眼的明星演員,沒有炫酷的特效和表現手法,但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有的人會把這些電影名字的記在筆記本中,或是網上下個高清版存在硬碟中偶爾拿出來回味。
這說明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並不一定要多高的投入和技術,進一步說的話,這些電影甚至僅僅是從另一個角度描寫人們的生活,其中偶爾會有一些生澀的辭彙,但也並沒有過分強調相對小眾的「科幻文化」中的內容。就像是,你把這個月的在街邊書店買的《讀者》拿給一個幾百年前的人看,他也會覺得其中的內容對他來說顯得很「科幻」。
我相信,其實以上我們本來已經可以做到的。
上面說了很多小成本的科幻電影,但這不是說我不希望中國電影能製作出像《阿凡達》那樣的大型科幻電影。我打心底希望以後《三體》不是由美國人用他們所謂「高超」的技術,他們的演員,從他們的角度來改編成電影,雖然我和我周圍的人都認為只有憑藉他們的技術才能展現出整部小說的宏偉。好吧,我是認為小成本的科幻電影實現相對簡單,各方面也比較容易把握。
有點扯遠了,科幻電影的問題在可預見的範圍內就有很多,比如市場,推廣,人才,技術等。這也是我想問的,要拍出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究竟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思前想後還是決定無邀怒答。
看來科幻電影真的是一個非常熱的話題,不少朋友都已經試著回答過這個問題了。大家的回答說真的,都有一定道理。然而,我掃了幾個答案,發現眾人紛紛表示將鍋甩給廣電腫菊。誠然此機構多行不義咎由自取,但中國科幻電影始終沙漠這一現象,全怪總局多少顯得片面、也不理智。
我在思考該如何答這道題。題目問的是「要做哪些準備」,那就不妨直面問題,聊一下我本人關於先決條件的見解。在我看來,整個電影工業與市場需要做的準備主要集中在幾方面:製作觀念、受眾/市場、政策、創作成熟度與正確的方向。重要程度分先後(事實上這麼分不見得很嚴謹,但還是有一句說一句了)。
一,觀念
在電影工業中,不存在一加一等於二的事。這架機器辦事是不怎麼講邏輯的,一個decent的項目的推進過程類似買足彩或黑社會收債,你能掌握的只有「可能性」;最後能不能成事,看上帝。有無數項目,劇本算是紮實,審查也沒問題,資金狀況良好,老總表示要做,最後莫名其妙地黃了;又有無數項目,劇本一團渣,公司推得七零八落,最後pre-production的參與眾全都萎了表示干不下去,此時某土豪或二杆子機構神兵天降,項目突然起死回生,怒上大銀幕,狂砍十萬巨額票房華麗收官。
在這樣一條殘疾的流水線上,你不能責怪製片方面對五花八門的項目時的小心再小心。事實上整個電影盤子只有這麼點大,有足夠的能力操作「嚴肅的」院線電影的機構顛來倒去就那幾家(朝陽區CBD有很多你懂的民宅公司專門搞一些賠掉底褲的超低成本院線電影,疑似洗錢,不過我不好瞎說,這也不是重點)。這些機構每個月從不同渠道收到的光怪陸離的劇本數量嚴重超出你想像。問題是坑只有寥寥幾個,不可能令每個蘿蔔都找到它的歸宿。
中國電影史上出現過科幻電影(《機器俠》《大氣層消失》等等),但大多不成功,要麼出現在院線制改革之前故缺乏參考價值。中國科幻電影連混沌初開都談不上,只能算一團以太。面對這種全新的類型,各家大型機構的保守完全可以理解。假如我是公司話事人,我面前攤著兩個劇本,兩個都寫得不錯,甚至預算都可能差不多;但是,一個是目前大熱的青春懷舊愛情題材,擬選擇白百何彭于晏出演,基本能夠保證票房成功;一個是我個人感覺很厲害的樣子的科幻題材,高端大氣,與傳統熱賣電影語境背道而馳。你說我會選擇哪個投拍?
我相信一定有那麼些瞬間是這樣的。公司話事人都不傻,他們看得懂好東西,也知道本土科幻電影遲早需要走出這一步;但思前想後,他最終還是嘆了口氣:「這種開天闢地的事情,會有人做的吧。我還有整個公司要養活呢。」
《三體》之後中國科幻開始步入白銀時代。幾乎所有大型機構都在探討科幻電影的可能性。沒錯,幾乎所有機構,中影華誼光線海潤完美小馬樂視you name it。只不過很多時候不為人知。但最後,他們還有一個一個財政年度要伺候。
這就是我所謂的「觀念」:穩妥的票房成功大於題材的新銳性。這一觀念殺死了很多襁褓中的科幻片劇本。要扭轉這個觀念,目前看來有一定難度。
所以我的觀點是:科幻必須選擇與那些「保證票房成功」的類型聯姻,才能具有足夠的製作說服力,從而令製片方多少放下顧慮去操作。關於科幻元素與故事類型的糅合與平衡,我會在第四點中再次提及。
另外補充一點:劉慈欣的絕大部分小說的影視改編權確實都賣掉了。但賣掉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我打賭買下《三體》的張攀攀清楚得很:他以及另外某些機構根本沒能力把這個項目做成型。但是,手裡捏著《三體》這種巨艦的影視改編權,這本身就是資本;即使未來轉手,也是一大筆錢。這是一個給了大夥很多虛妄希望的「商業正確」的決策,片方同樣面對前文所述的種種問題。
二,受眾/市場
中國科幻片市場最好的時光還沒有到來。
科幻愛好者,很容易覺得四下都是自己人,科幻一統江湖;科幻是一件提起來令人覺得豪情萬丈的事情。然而電影不一樣,電影人都是乞丐,向市場討要錢財是他們唯一的目的。片方不可能為了滿足數量尚未臨界的科幻迷群體,去開發一個大投資的院線項目。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剛破百億大關,2013年直接破二百億。連明治維新也沒有這速度。中國的固定觀影人群正在逐漸形成,成為推動電影市場發展的中堅力量。但這當中,有多少科幻愛好者呢?有多少人清楚「科幻」二字的涵義呢?我不敢說這個數目很少,因為畢竟中國科幻已經是一股社會思潮。但你得承認絕大部分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還是搞不清楚《星球大戰》與《哈利波特》哪個算科幻的人群。另外,暫且不提科幻,城市中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影迷的比例本身真心不高。中國票房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包括了大量三四線城市居民以及縣鄉群眾,他們去影院看《阿凡達》是去看打打打槍槍槍,不是去看卡神的科幻情懷的。你不能指望他們為視效較弱、難以共鳴的國產科幻片買單。
電影製作者不管哪個群體鄙夷或崇拜哪個群體,只管利益最大化,這是職業的一種表現。但這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我至今對《三體3》開頭那段生命對地球環境影響的演示記憶猶新。這與電影觀眾對目前銀幕語法的倒逼何其類似。你可以不喜歡現在銀幕上公映的一切,但這些確實是電影人與觀眾磋商、試探過後能掏出來的比較好的東西了。科幻片類型的缺失,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國觀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不用人為解決。你要相信中國票房都膨脹成這樣了,又同質化嚴重,目前這些國產類型遲早有一天會看膩的。觀眾喜新厭舊是一條鐵律。我自己覺得幾年內觀眾就會為國產科幻電影做好準備。繼續對身邊人安利吧,如果你想加速這一過程。
三,政策
廣電總局有鍋,毋庸置疑。但他們是V for vendetta,一茬人被突突了,換一茬接著來。不要剛正面了。
但是審查系統並非像很多人想像的一樣是一幫中年白痴。其間活躍著大量青年專家與海歸人士,他們能不懂電影和科幻嗎?很多時候人在江湖罷了。
我在一開始就陳述了我的觀點,一股腦把鍋扔給審查一邊跳腳不公平,也不務實。審查並不反科幻,只是科幻文本中的某些類型天生與一些審查紅線衝突。反烏托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光是THX1138那種作大死的反烏托邦,《銀翼殺手》《全面回憶》那種也可能不行。你處心積慮架構了一個未來世界觀,OK,在你的世界觀里有我黨的一席之地嗎?沒有不行,有又破壞敘事。
但如果有機構鐵了心要做科幻類型,是一定有辦法通過審查的。我隨便舉幾個模板:《源代碼》(小格局驚悚)《熱浴盆時光機》(喜劇)《超凡紳士同盟》(戲說歷史)《地心引力》(太空科普),照這些個路數小心點做,簡直是人畜無害的。
在我看來政策障礙是中國科幻電影面臨的比較不重要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談不上什麼準備,因為雙方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已眉來眼去許久。但你真的不能在電影中煞有介事地進行關於意識形態的思考,這與文本是不是科幻無關。
四,創作成熟度與方向選擇
這才是國產科幻電影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在這一部分我可能會講幾件自己的事,諸位笑笑便是。
我從小愛看科幻,看得第一篇科幻小說是王晉康的《拉格朗日墳場》,那會歲數還很小。後來又陸續看了他的《斯芬克斯之謎》《豹》《生死平衡》《三色世界》等等。當時我書讀得還不多,簡直驚為天人。遺憾的是,王晉康從過後的一篇《失去它的日子》開始就狀態下滑了,而且近幾年越來越撈。但是回憶起來,我仍舊覺得王先生是那個年代科幻世界最強の男。
之所以要提他是我後來上大學之後又回去扒了扒老王的舊作,我確定他那個年代應該還接觸不到太多好萊塢劇作法的教材,所以我認為那個時候的他是一個講故事的天才。上述列出的幾個故事都是上好的劇本胚子,邏輯清晰,人物鮮明,動作性強,中心思想有力。最重要的是,在這些作品中,王晉康讓科幻元素退居二線了,你能看到的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而不是惹眼的飛船、機器人等道具。
這正是開發一個科幻題材項目必須要注意的一點:切忌為科幻而科幻。這是沒經過長時間劇作訓練的票友來寫科幻片劇本最容易犯的錯誤。電影永遠拍的是故事,而不是一個絕妙的科幻點子。
(順帶提一嘴劉慈欣老師。劉慈欣的所有作品我都看過。他有我所見過最狂野的科幻概念,但就是很難撐起一個劇作意義上的「故事」。《三體》是一個非常棒的文本,但如果改編成劇本,幾乎所有主要人物都要重寫,不然很難得到一部合格的院線電影劇本。)
前些日子我應邀去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加一個青年劇作論壇。那個場合非常虎,各大機構與院校選送了四五十人,每個人都帶來了自己得意的劇作項目。我們被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兩名大咖作為導師。我當時也是太油,穿了件開演唱會的帽衫就晃去世紀壇。進門發現我們組的導師是《投名狀》的製片人Andrew Morgan,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像一條老蛇一般的男人;以及《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編劇薛曉璐老師。
我被這個陣容嚇了一跳。我磕磕絆絆地講完我的項目——一個發生在太空中的人機戀情故事。美麗的薛曉璐老師皺起了眉頭。她說,你這個劇本說了個什麼事?
其實還是個男主角與女主角彼此深愛卻無法觸碰的愛情故事,我解釋道。
薛曉璐:那幹嘛一定要發生在太空中?
我:高概念……
薛曉璐:能用別的方式說清楚的故事為什麼要處理得這麼麻煩?
此時一旁的A Morgan補充道:你這個故事很宏大、很精彩,但它不pre-sold,而且主題相對格局而言太小了。
我無地自容,因為我知道他們是對的。薛曉璐無意間指出了科幻文本最忌諱的一件事:故事本身被科幻概念架空,科幻元素淪為噱頭。儘管這不是我的本意,但無奈學藝不精,還是多少著了道。
上述這些話只想說明一件事:科幻電影,歸根結底是個電影,必須遵循電影創作的一般規律。如果我們討論的是成熟的科幻院線電影,那麼創作者必須小心地拿捏科幻元素的介入程度;它必須嵌入故事中,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要素(為什麼穿越片令人鄙視,因為時間旅行的概念與整個敘事屁關係也沒有);又必須避免喧賓奪主,使電影成為言之無物的科幻元素陳列館。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當嵌入故事的科幻元素剛剛好的時候,人們會意識到:「科幻」類型是一個次類型,它必須依附在其他大類型下存在才有意義。愛情/科幻、驚悚/科幻、動作/喜劇/科幻……等等。
從創作角度講,只有深刻地理解科幻元素在科幻電影中的定位、以及針對市場進行細化的類型設計,主創才可能開發一部受歡迎的科幻電影。這需要非常好的編劇以及非常懂的製片人——在中國,兩者都在被磨礪培養的過程中,但尚未完全形成戰鬥力。如果未來主創的進化能與觀眾的進化一同完成,也是快事一件。
泱泱天朝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科幻電影。一步之遙的事情我多少經歷過一些。很痛心,但我的信念是比較堅定的。假以不長時日,成熟的國產科幻電影會橫空出世,這完全是一件事在人為的事情。它很可能只是一個五千個左右的中等投資項目,可能沒有那麼多爆炸和華麗特效,甚至可能不能取得票房成功。但在它身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願意來嘗試這塊蛋糕。要知道《星球大戰》成功之前,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也混得不能看;而時至今日,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已然是好萊塢最值錢的產品。
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的發展是令人樂觀的、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傾向於相信科幻電影不會逆潮流而動。不管那時我是坐在銀幕這一側還是那一側,我都會非常開心。如果你有一個朋友騎摩托車上五環,把摩托車撞散架了,然後他正好脖子也摔斷了,你就可以拍一個科幻片了。
最近我們的第一部成片剛剛做完。
拍攝現場:
後期之後:
1
作為科幻迷,我和@後期狗一直暗戳戳地想做一個科幻片。
五年前,後期狗還是我的同事的時候,在某電影公司我們孤男寡女通宵幹活,他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要是有一個你,長得和你一模一樣的平行時空的你,突然出現在你身後,你會怎麼辦?」
那一瞬間我覺得汗毛都豎起來了。
忍不住回頭看了看。
我說,「我大概會想問問她,平行時空里的她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那你會怎麼辦?」
他很嚴肅地想了一會,回答說,「恩,會讓他趕緊快來幫我一起幹活。不然我今晚做不完了。」
「好的。」
時間飛逝,五年後,我們不僅搞在了一起,還搞出了一個小的科幻故事叫&<時空亂流&>。
這個故事發生在太空。
關於一個男人被困在了時空亂流里。
這裡有無數個平行世界。
他是一個飛船的船長,他要拯救自己的幾個船員以及他的愛人。
然後經過一些朋友的介紹,有一個科幻創投組織,叫驚奇影展,說可以給我們一小筆錢(16w),讓我們把這個故事的先導預告片拍出來,拍個5分鐘的樣子,參加他們的創投會。
我們豈止是高興,我們簡直高興地想去吃屎。
2
然後,我們發現要用這筆錢拍一個5分鐘的科幻片先導預告,還是屬於完全在外太空中發生的故事,簡直難於登天了。
後期狗設計了一套我覺得非常酷炫的宇航服,拿去準備3d列印,然後一套要一萬五,需要四套也就是六萬,那真的是別拍了。
於是我們構思了很多種方案來製作價格低廉宇航服。
首先買了一個魚缸,作為宇航服的罩子。
然後買了一套潛水服,作為宇航服的主體。
然後買了一個脊椎支架,作為宇航服的後背支撐。
魚缸加脊椎支撐器:
最後,買了一堆摩托車零件,想切割拼成宇航服的外部結構。
(在此感謝知乎裝修屆退休老幹部 @王豖 在討論宇航服方案和切割工藝上為我們提供了的無私的幫助↓
所以最後,一個預算少的可憐的導演,為了拍科幻片,讓他的朋友和愛人穿上了脊椎支持器,戴上了魚缸,假裝宇航員。
隨後改過很多版頭盔的設計,因為魚缸會讓演員無法呼吸,並且不能在裡面藏燈光。而且因為玻璃材質的反光問題,太容易穿幫。
所以繼魚缸脊椎矯正器之後,後期狗又在開發一些別的方向,比如摩托車頭盔版和電焊面罩版。
很好,這很哲學,豐富多彩的宇航員美學。
但是當我看到這位導演一邊切割面罩,一邊逼迫他的朋友穿上潛水服,我在想電影逼瘋一個人需要多長時間呢這個深刻的哲學問題。
那段時間因為沒有辦法做出能夠達到要求的道具的問題,我覺得壓力好大,每天晚上都失眠。
我跟一個遠在北美的做電影行業的朋友吐苦水,說拍科幻電影真是太難太難了,這麼難為什麼還要堅持。
她問我難在哪,我嘰里呱啦說了一大堆。
然後她說如果在北美這些都很好解決,所以,你們難是因為你們在做國內先鋒的事情。
我哭著說我不要先鋒,我現在只想睡覺。
最後,在拍攝的前一天,終於在日夜趕工下,拼接出了可以使用的宇航服。
3
這個片子里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是朋友,都是免費的。
但即使這樣,還是無法用這麼少的經費進行太空艙的搭景。
後期狗決定純綠幕拍攝,再全部自己做後期特效。
但是,如果是有足夠的資金和拍攝時間,科幻片以後還是希望能夠搭建實景拍攝。
製片人告訴後期狗資金只夠租棚拍攝兩天。
所以這兩天我們都是從早上6點開工,到晚上11點結束,除去來迴路上的三個小時,基本算是沒有睡過。
對於所有免費來幫忙完成這部片子的朋友們,我說再多的謝謝都不為過。
4
拍攝結束後,只剩下兩周時間就是創投會。
後期狗要一個人在兩周時間內完成剪輯和特效合成的所有鏡頭。
對於任何稍微有一點後期常識和經驗的人,都會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後期狗確實完成了,即使他的技術並不能比得上電影水準,但這仍然是一個很難很難,很酷很酷的事情。
這兩周他沒有出過門,每天從醒來工作到半夜三點,睡去,再次醒來工作到半夜三點,完全不會離開電腦。
後期狗雖然叫後期狗,但是卻是自學了所有的後期特效技術,並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
我中途不止一次地問他,「為什麼啊,為什麼我們非要把自己搞的這麼慘。非要做一個看起來完成不了的任務。」
他從沒正面回答過我。
只是有一次他實在工作壓力太大,把頭埋在胳膊裡面,很小聲地說,"真的不想做了,我好累。"
我走過去對他說,"那我們就不做了,去睡一會。"
但他抬起頭,看著他未完成的後期時間線,對我笑笑,恢復了專註的神色,繼續工作。
兩周後,在創投會的當天凌晨六點,我陪著他導出了全片。
5
我們自己很清楚,這根本不是一個稱得上是合格的中國科幻電影。
它有太多太多的缺點了。
特效粗糙,演員稚嫩,配音齣戲,服化道東拼西湊,甚至能明顯看到天藍色的脊椎支撐器。
就連故事能不能算得上是落地的中國故事,科幻內核究竟算不算的上是獨特和新穎,都不敢誇下這份海口。
但我們終究是做出了一個小的東西。
最近很多的科幻項目在進行,在上馬,在拉投資,在籌備拍攝。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中國的科幻元年」這個概念。
而諸多的評論界人士,科幻愛好者,都在為了中國的科幻道路何去何從爭論不休。
有人說,得硬科幻,有人說,得先從小成本軟科幻開始。
也有人為了討論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到底哪種才是科幻類型,爭論得昏天黑地。
我想,因為中國一無所有,所以,應該需要這一切吧。
我們,只想自己做出一些東西,討論的事情,留給別人。
6
我開篇時開玩笑說,如果你有一個朋友騎摩托車上五環,把摩托車撞散架了,然後他正好脖子也摔斷了,你就可以拍一個科幻片了。
是因為這部片子里我們準備一個脊椎支撐器,一個頭盔,一堆被撞散的摩托車零件,和一個後期狗。
但是回到問題本身,或許誰也不知道應該準備些什麼。
在機會砸向你的時候,最有可能發生的是你沒有準備什麼。
你兩手空空。
但你必須得接住這個機會。緊緊地抓住這個機會。
因為你有一顆熱愛科幻的火熱的心臟。
這就是你所需要準備的唯一的東西。
「傻逼才做導演呢。傻逼才做科幻導演呢。傻逼才做中國科幻導演呢。」很多人這樣說。
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
是命運選中了你,讓你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傻逼。
和自己心中的英雄。
(一個彩蛋,柯諾號飛船船員的勳章上,後期狗寫了我最喜歡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里巴斯光年愛說的話,「To infinity and beyond」)
概念片:
《時空亂流》先導概念片——驚奇·幻想實驗室 製造—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對這個問題已經有點疲了,不過題主的思路我看起來是有些問題的。下面轉一下韓松的一篇文章,源頭標註的是 財新《新世紀》周刊總第614期
。鏈接:科幻電影可能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實際狀況
當《變形金剛4》在中國狂攬票房時,人們又提出了那個說濫了的問題:中國為什麼拍不出自己的科幻電影?這個問題讓人厭煩的程度,僅次於問為什麼中國足球
踢不進世界盃。一個排名世界經濟第二的大國,為什麼足球不行,同時科幻電影也不行?後面必有奧妙。有的國家足球不行,但科幻電影行,如美國;有的國家科幻
電影不行,但足球行,如巴西。科幻電影和足球都不行的國家,大概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中國科幻電影為什麼拍不好,對此已
有很多解答。王小波曾說,審查官會問你拍這個是什麼動機。當然不是什麼都不能拍,事實上有很多好題材,只要你不毀滅上海,把世界末日設置在紐約或倫敦,就
可以拍。最致命的問題是,編劇、導演和製片人缺乏科技素養和科技意識,更缺想像力。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證明,他們更適合拍農村和古裝題材。讓拍《紅高粱》
的人去拍庫布里克式的太空歌劇,真的勉為其難。
但這並非全部。說穿了,中國科幻電影落後的真實原因,是中國工業實力不
行。拍科幻片需要強大的工業基礎,尤其是發達的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不是很厲害嗎?中國不已是世界工廠了嗎?問題就在這裡,中國能搞出好看的襯衣襪子玩
具,但要去做變形金剛和鋼鐵俠,卻望塵莫及。這玩意兒可不是錢能砸出來的。顯而易見,沒有先進的工業設計就沒有好的科幻電影。像鋼鐵俠,它後面有德國克虜
伯公司和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深度參與。而在中國,難覓這樣高科技有實力的公司。難怪遍觀中國已有的科幻電影,弄出的機器人要麼不倫不類,要麼滑稽搞笑。據
說保時捷公司設計一款新車,需要七八年時間。恐怕沒有幾家中國的企業有如此耐心。《普羅米修斯》和《黑客帝國》背後的東西,中國那些急於投資拍電影賺快錢
的房地產商和煤礦土豪大多搞不懂。
工業設計的後面更要有藝術、哲學和宗教的積澱。這是中國最差的。因此,正如電影評論
人嚴蓬所說,模型製作不是CG,中國找不到這樣的模型師。我們有木工手藝人能做結構繁複的古代宮殿,但做不了科幻電影中的太空艙。你的材質不行,你的創意
不行,拿兩億美元把美國團隊拉過來,那還算是中國電影嗎?拍大片,你玩一個焰火試試,不把你炸死才怪。變形金剛在沙漠里,方圓三四英里範圍內,一個小東西
飛行速度是多少米,到處是爆炸,人還要安全,你找得到這樣的團隊來設計和操作嗎?怎樣安排這些運動鏡頭,你根本不知道。因此缺的不僅是導演、編劇,還缺特
效師,缺捏怪獸的和做服裝設計的。
因此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只有美國成為了世界科幻片大國。這方面連日本、韓國都趕不
上,法國、德國也不及,不過他們仍比中國強,如法國的《第五元素》,日本的《日本沉沒》,韓國的《漢江怪物》和《雪國列車》,比中國的好太多。他們的工業
設計和製造水平還是有世界聲譽的。用《長江七號》一類的國產科幻片去衡量,與日韓的差距至少在15年之上。即便如此,歐亞無法比肩美國,再好的動畫與好萊
塢的工業設計水平也沒可比性。這是日本科幻電影最後只能向動畫看齊的原因。
中國科幻的不發達很可能說明,中國的現代化
水平並沒有數字上顯現的好看。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5%,很多人鬆了一口氣。這反映的其實是提心弔膽。東北的一些省才增長5%,有些地方情況更糟。不少
企業家說,下輩子再不做實業。他們看不到投資的方向,也沒有投資的慾望。互聯網經濟看起來發展迅速,但模式大都是抄來的。阿里巴巴和百度也對科技工業設計
不感興趣——這跟谷歌不同。於是阿里巴巴就投資足球。
最近到各地走走,每至一處,便會被介紹去看新開發的旅遊區。無煙
工業很好啊,在光伏產業失敗後,在房地產業低迷後,旅遊似乎成為了拉動經濟的惟一救命繩。河北把旅遊廣告做到了北京,北京的郊縣也不示弱,投資四五十億在
長城腳下打造「北方烏鎮」。潛台詞是缺乏增長點,不少地方政府已經捉襟見肘。
我們要問:甲午戰爭120年後,工業文明究竟有沒有成為中國的主流價值?有了高鐵是否就有了工業文明?有了支付寶是否就實現了信息文明?怕是沒那麼簡單。以村莊式的主體思維,中國永遠拍不出高水平的科幻片,更別說搞出世界知名的發明創造。
好吧,為了一目了然地看明白我們的實力,我建議,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中,儘快增設科幻電影的指標。
作者:韓松
中國電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應該做哪些準備?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要認真回答起來還是得花點功夫的。因為前段時間生病了,痊癒後又要追趕落下的工作,所以現在才趕來。
關於中國科幻電影,之前我在知乎上有一個答案供參考:為什麼中國沒拍出好的科幻電影?
我們先把問題簡化成:
————「拍一部合格的中國電影需要哪些準備?」————
首先我們需要有合格的前期項目開發,以及合格的電影製作,以及合格的電影營銷和發行工作,最後,我們需要「合格」的觀影基礎。
其他幾個都好理解,「觀影基礎」這個簡單解釋一下。五年內,大部分中國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科幻電影,他們要的是「好看」「熱鬧」「有娛樂性」「走心」的娛樂產品。所以我們在做一部「科幻電影」的時候,首先得先忘掉「科幻」,專心解決「電影」的問題。
什麼是「合格的中國電影」?這個簡單問題現在已經變成令人很尷尬或無語的問題了。因為我們現在的市場上有很多電影票房成績非常之好,但它們是「合格的電影」嗎?即使我們降低一些標準,它們仍然無法進入「合格的中國電影」這個範疇內。
但是無論如何,電影就是電影,它仍然有一個被公認的標準體系。簡單地說,就是一部合格的電影,它應該在價值觀、故事、情懷、藝術技巧、製作技術、態度、演員等幾個方面都具備超越市場平均水準的能力。
一部電影,如果演員陣容還算可以,那起碼這電影是企圖奔著市場來的;(能有點名氣的演員,起碼基本的表演技巧方面就還算過得去了。)
如果整部電影的態度還好,那這電影起碼不是來明騙或明搶的;(就算後面的環節掉鏈子了,那我承認你能力不行,但起碼態度還好。)
如果製作技術上還過得去,那起碼攝影、音效、特效(如果有的話)、剪輯等技術環節就能看了;(觀眾買票看電影的最底線了,總算不是花錢看了一電視劇,還是DV拍的。)
如果藝術技巧上能有所創新,或者您乾脆循規蹈矩也行,那起碼還能讓一部分有所追求的觀眾覺得自己物有所值;(藝術技巧方面就要看導演的能力了,觀眾口味紛繁複雜,哪怕技巧上能玩兒點花活兒出來,都有觀眾認這個??)
最後,故事上別掉鏈子,沒能力搞藝術,起碼您老老實實照顧觀眾的庸俗口味;(讓大部分觀眾起碼看完後能獲得娛樂價值)
最後的最後,價值觀上,您如果能在電影里表現出那麼一點點不脫離觀眾的價值觀,那這電影就值得大家認真看看了。
大部分中國電影在「態度」這個環節就開始掉鏈子了,後面的更是無從談起。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狀。
當我們確立了「合格的中國電影」之後,我們再來談「合格的中國科幻電影」。因為科幻電影也是類型電影的一種,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一定也是合格的電影。所以一部合格的中國科幻電影,其實也基本不脫離上面的幾個標準。
————「合格的中國科幻電影怎麼準備?」————
對於當下的中國電影來說,演員層面不是什麼問題,甭管哪兒的演員,只要有錢就基本搞得定。而對一部科幻電影來說,有錢是最基本的(沒錢你拍毛科幻啊)。電影的態度也不是大問題,現階段憋著要拍科幻電影的人,基本上還是有點追求的,能力咱們看錶現,態度肯定沒問題——如果只是想掙錢,掙快錢,弄點青春片或假鬼片比這個快。
製作技術層面略複雜一點,因為科幻電影畢竟有它特定的技術要求,中國電影在這個層面上欠帳太多,完全依靠自身體系暫時沒戲,但好在咱們現在有錢有市場,不行就買,一定能買到夠用的技術和人。而且科幻電影也看題材,不是一說「科幻」就滿太空飛宇宙飛船,咱們也有基於現實環境下的科幻故事。
藝術技巧方面就別惦記著創新了,還是那句話,欠帳太多,先循規蹈矩地學走路吧。不過好在科幻電影一般都是高概念電影,在藝術技巧層面對原創性要求不是太高,咱們就踏踏實實地照著能夠著的高度認真干就是了。
故事環節相對比較複雜。不過中國的科幻電影有一個天賜之人,那就是劉慈欣。因為有他的存在,中國電影有機會從一開始就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起點直接面對觀眾。當然我說的不是《三體》,那玩意兒太猛了,猛到中國電影十年之內都消化不了,硬撐著吃下去也是個消化不良。
總之,目前中國科幻電影在故事層面的最佳途徑,就是走改編路線,先從最有知名度以及娛樂性的劉慈欣作品入手,是希望最大障礙最小的路徑。大劉的所有作品中,在五年之內有可能被拍出來的作品其實就那麼幾部,諸如《球狀閃電》、《中國太陽》、《鄉村教師》、《超新星紀元》什麼的——電影行業內卧虎藏龍人精扎堆,咱們在這兒淡逼能想到的,人家早就想到了,所以據說版權都買的差不多了,我就不添亂了。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中國原創科幻要想有大發展,就得先樹一個標杆出來,讓大家看看,科幻寫的好,不但能出大名,還能掙大錢。想來想去,目前也就大劉最合適,換別人我們答應中國科幻讀者不答應啊!so,讓大劉風風光光地靠科幻掙著大錢,然後各種優秀原創就能源源不斷地湧現啦!(有人提醒我該吃藥了,我喝口水就回家吃藥)
上面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就剩價值觀了。其實說白了,電影的價值觀,核心問題就是誰給予這部電影靈魂。一般來說這個人就是導演。可說到導演人選問題,這個我也沒招,中國導演大家掰開揉碎了數一遍,有誰符合下面幾個要求:
年輕(科幻電影要是不能讓年輕觀眾發自內心地接受那就完蛋了)
電影技巧過硬(這麼大投資電影你敢給一個完全的新人嗎)
有獨特的電影風格(這麼多錢投進去不能只拍一個平庸的東西啊,所以這個導演還得有一兩點非他莫屬的個人風格。比如善於處理家庭情感關係、兩性關係視角獨特、人物內心挖掘特別深刻,總之就是文藝片那點東西必須要有,不管是什麼,得有一招鮮無法被替代的東西)
特效高手(科幻電影必然有大量特效場景,電影特效不是你拍的時候支幾塊綠幕然後全甩給後期公司就完了,你得在拍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怎麼得到,如果得不到你有什麼備用計劃,最後還得知道自己要花多少錢,以及肯定不夠的錢該怎麼花在刀刃上。)
視覺大師(說大師有點過了,但肯定得在視覺上有自己獨到的地方。不然這麼多錢投進去了拍個PPT出來別說觀眾了投資人答應嗎?咱就不說雷德利·斯科特那樣的大師了,哪怕像賣拷貝那樣,我就擅長追車和從頭炸到尾也行,起碼能把大部分觀眾在2小時里給弄的暈暈乎乎服服貼貼。)
團隊管理經驗(這一般是製片人的活兒,但對科幻電影的導演來說,這麼多錢這麼多人扔進去,就算有人幫忙有人挺你,但要沒點牛逼情商,分分鐘被人給黑出翔來還得幫人秤多重。)
其他零碎就不提了。反正我是沒想出什麼合適人選。大家想到了給我說一聲。
基本上,中國電影初步具備了拍一部合格科幻電影的主要條件。要錢有錢,要故事有故事,要團隊有團隊,要經驗有經驗(雖然可能暫時得先靠買),要市場有市場,要觀眾有觀眾。
剩下的,就是努力幹活,然後看運氣吧。電影行業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有的時候天才是真的能單槍匹馬解決大問題的。但是找到天才只能看運氣,從大的規律來說,就是大量地出產各種類型的電影,然後靠我們的人口基礎,總能挖出來幾個。(好萊塢牛逼是因為它從全世界挖人,咱們暫時還比不了)
————你給我說《月球》?————
《月球》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種「科幻電影」,是很小眾類型的,對於目前的中國電影來說其實市場風險蠻大的。而對於傻多速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風險又大回報又小的電影,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投呢?因為你的科幻電影夢想嗎?為夢想買單的人不是沒有,但我沒遇到過……
咱們從現實角度出發,還是得先找那種可能掙大錢的科幻電影去賣夢想。人家把錢掙了,您把夢想實現了,皆大歡喜多好……
————得花多少錢呢?————
我不是土豪我不知道有多少錢可以花。但是今明兩年(2014—2015年)內地就會出現單片票房過15億的國產電影,也就是說如果敞開了花,一部電影可以達到5億人民幣的製作成本。約合8500萬美元了,放在好萊塢都不是小錢了。
而且五年後,內地市場的容量還會增長,估計到時候國產電影單片票房20億人民幣也不是天方夜譚。真要有人豁出去了,製作成本1億美元不是夢啊……
1億美元放在內地要還弄不出點響動和模樣,咱們現在就可以洗洗睡了。
————寫不動了我回家吃藥去了改天再聊吧————
——2016年我自己來挖墳——
看到下面有人問我,你懂審查嗎?我,笑!而!不!語!!!
呵呵。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冠軍《捉妖記》23億,2016年開年《美人魚》32億還在增長中……
我們的狂野夢想追不上現實啊……樓主你列舉的那些科幻片我認為都不算真正重要的科幻片。我心目中最牛逼的科幻片你那裡都沒有。我的神作是《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索拉里斯星》等等。
回說這個問題,廣電總局肯定是扯淡,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拍不出來合格的科幻電影,既包括言論自由國家,也包括我們這種國家。去掉廣電總局又如何?
回說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技術上的東西是相對次要的。當然技術很重要,但是羅永浩都能做手機了,你們電影圈那麼多大資本家還怕沒有技術拍科幻?
當然,引進技術是要有一套人力資本來付諸實施的,也需要一個完善的產業鏈條,僅僅把技術作為一個生硬的嫁接,而不是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是行不通的,這些東西我們都沒有,建立起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這都是次要的。
為什麼?這個問題就像美國為什麼不拍武俠片一樣。技術有了,然後呢?
在科幻上,電影技術上的東西已經非常成熟了,供給方的力量小於需求方。
我認為關鍵是要有一種對物的,對機械的迷戀。
通常能拍出來好科幻片的國家,例如美國、日本、過去還有英國、俄國,其實都是這種對機械的迷戀盛行才弄出好的科幻片了。
我覺得人們強調的思想深刻、想像力什麼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扎紮實實構築一台機器、一架飛船、一個都市,乃至一個星系的方方面面。好的科幻對這些機械的塑造都是不遺餘力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jj《星際迷航》是一個重劇情,輕設定的商業大片,但是他為了展現進取號的輪機室,讓scott被傳送到管道里活生生的繞了輪機室一圈。
這個在中國電影製作中是不能想像的,什麼是輪機室?估計他們弄個艦橋就夠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我哪管你飛船的構造,趕緊給我上劇情呀。
中國人對影視作品的唯一需求就是演員和劇情,你都給我正反打,甚至特寫接特寫,把台詞給我說完就夠了,所以tvb那些假得不能再假的布景無所謂,演員演得好,劇情抓人就夠了。
我腦洞開得大一點,這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重視人與人的關係(社會倫理),輕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科學技術)。從傳統社會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落實到影視劇上,就是這樣了。。。
因此中國的影視劇對「設定」近乎為0.我印象深刻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徐克的《通天帝國》,裡邊對通天浮屠的設定,對亢龍鐧的設定,都體現了罕見的,對「物」的迷戀,這使得這部質量並不是很高的電影在我心裡始終有一定的位置;第二個就是遊戲《幽城幻劍錄》,雖然是個奇幻作品,但是對九渾天動儀和羅睺城的設定,簡直就是科幻了。放給中國的影視劇做,一句「引導星耀的力量撕開天幕的儀器」就給你帶過去了。
問題是,科幻片很難有新的故事母題,就連時代片都脫離不了古代敘事的套路,太陽底下無新事。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中國有一個科幻的故事,既然中國人是輕背景重情節的,幹嘛弄成科幻片,費力不討好嘛!所以科幻的本質不是想像力,而是對物的迷戀。沒有了這種迷戀,科幻也就沒了。
中國電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應該做哪些準備?
這個行業不存在著突如其來的革命,它需要的是很多人在很多年裡心懷敬畏同時腳踏實地。高成本的商業類型片,是對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做微妙平衡的巨大商業考驗。中國電影本身就從小營養不良,長大了還缺乏造血機制,短期內很難有質的突破。所以想要阿凡達,星際迷航那樣的大作很難。
像月球那樣的科幻電影很適合我們學習和借鑒(不是山寨)具體應該做哪些工作,哪些準備?
合格的電影要包括技術和藝術兩個層面:
所謂的技術,包括編劇技巧、視覺、聲音、特效、剪輯、製片流程,等等。雖然中國電影在最近幾年奮起直追,但之前欠的賬實在太多,短期內很難填完之前的虧空。
技術環節的完善,不是靠錢多就能解決的。最重要的還是人本身。中國電影在這方面虧欠的實在太多,而人才的培養又是需要時間和實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電影人需要做的準備工作還很多。
用老鄰居韓國電影來做對比,韓國電影最近十年的崛起有目共睹,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韓國電影的整體技術進步,不僅僅是因為起步早,而且他們基於本土市場製造了大量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把電影看成是一種製造業,它是需要多個高度專業化和細分化的子系統才能完成最後的高質量成品。這種細分化和專業化環節,必須要給本土市場足夠的市場空間和需求,才能培養出足夠多的本土化專業公司。
因為韓國電影在這方面給本土電影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和嘗試,所以韓國電影有機會基於本土市場的需求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技術體系和標準,並最終完成了標準體系的建立。這種技術標準體系再反饋回產業,就呈現出韓國電影在整體製作技術水準上可以說是亞洲一流。
藝術上,韓國電影在題材方面的解放,導致了他們的電影能夠有機會探索類型化敘事和本土文化的結合。從目前的韓國電影整體水準而言,他們基本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本土化敘事策略,以「漢江怪物」為代表,韓國電影做到了國際化的類型片模式內打通本土觀眾的內心情感。從這一點來看,中韓差距太大。
韓國電影在題材方面的解放來源於審核制度的廢除,和電影分級制度的建立。
國內電影審核制度最大的弊病在於缺乏可以量化的標準,自由心證嚴重,這導致投資風險不可控。
我們國內的輿論環境,「電影分級制」總是要無奈地和「色情」聯繫在一起。中國電影市場作為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電影市場,市場的類型化和細分化必然是未來的趨勢之一。如果僅僅只是從市場角度來看分級制這個問題,是否需要分級制簡直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因為沒有分級制就沒有細分化市場,沒有細分化市場就沒有良性循環的商業格局,沒有良性商業格局,就沒有中國電影在商業和藝術上的真正繁榮。
相比「中國電影分級制」的呼聲,業內對於「電影法」的期盼恐怕更迫切一些。協商制度、建立制度、尊重製度,才是中國電影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電影分級制只是這個大制度下的一個行業性規範條文而已。
這方面的準備工作顯然是根源性的,想要加強國家軟實力,「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可見現階段,party和gov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與迫切感。某些東西是到攻堅期了。越過去就一馬平川……水已蓄滿高壩,就等開閘之時……
工業化後再想
中國人不喜歡科幻。中國電影界的人不了解科幻,甚至不了解科學。看看《藍血人》就知道了。想要拍出合格的科幻片,首先需要有一批真的懂科學的電影人。
堅持黨的領導
怎麼樣拍科幻電影?
首先得有真正的科幻故事吧,主流圈裡除了劉慈欣還有誰?韓松、王晉康他們在投資人眼裡都不認識的。而且這幾位的故事要麼不好拍,要麼不能拍。
比如劉慈欣的鏡子,對政治和一層層腦洞玩到了最極致,完全不遜色於黑鏡系列;有興趣的看看這故事國內怎麼拍。
其次得有工業基礎吧,尋龍訣特效韓國做的,湄公河導演是香港的,調色團隊泰國的,去看看片尾字幕幕後一大半是外國團隊,就算這樣就需要各種借鑒美國的勇者行動。
淘寶可以低價買國貨,高科技產品可以進口,現在我們也要mavic這樣的黑科技了;問題是你考淘寶湊電影道具就會想另一個回答說的那樣不切實際,做個宇航服都費勁,別說宇宙倉了。
再說特效化妝,國內我很佩服的一個姐,寧浩御用給無人區化妝的,相當厲害了;但是對比韓國,有個小視頻是他們的工作室做魔獸世界的吼爹,再淘寶搜魔獸cos的區別;美國就別提了,人家特效化妝都出了幾季紀錄片了,全美各地就是愛好者都有極高造詣水平,導師不是給阿凡達做高概念設計的就是擅長黑暗風的。我們真的做不出來。
最後,張藝謀掀起的大片時代其實一直步子沒走順,後來勉強從失戀33天開始小成本電影走順了;就是說大投資可能會賠錢,還沒有資方富裕到有成本試錯,何況中美交流這麼密切,軍工行業那句口號怎麼說的,造不如買,看看新貴資本投了多少外國公司吧。估計不到十分之一的資本去扶持國內各產業鏈的苗子。
至於,怎麼拍好的科幻電影。
首先得懂特效流程吧,要在開機前就做出可視化動態分鏡,相當於5毛特效預演一遍;改到成熟再上。
然後是設計水平要高,其實設計是最好追(借鑒、抄)的了,不過這裡的設計指的是包含所有細節,要了解所有知識那種;我看過火星時代的教材,他們講述遊戲設計部分的隨意搭配,不注重考究都讓人乍舌。電影也是一樣,老炮兒這樣參考實景的我們能做特別出彩,但是涉及想像力的場景不是原畫大氣磅礴就夠了的;前面提過阿凡達的設計師就會從生物解剖、骨骼很多方面來架構一個外星生物;沒這個我們的怪物成什麼樣子呢,可以參照大聖歸來里小怪和boss的設定。
…待續我們需要一個屠龍勇士。讓人感到欣喜的是,米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遠郊的卡塞爾學院正在為我們培養屠龍者。
合格這個辭彙見仁見智,我就把它往小了理解吧。就只說「得到了一定範圍的認可」這個層面的。
我不是圈裡人,頂多算是間接認識幾個特效圈的。所以談這個問題只能是從外行的角度作一下猜測。
拍電影的目的無非是兩方面,一是求名(藝術片的路線,拿獎),一是求財(商業片的路線,拿票房和周邊)。考慮到各大電影節都不太親睞科幻電影,我估計以拿獎為目的的導演和主創們是不會選擇去拍科幻電影的。(讓我們現實一點兒,不要把理想帶進這個話題,理想在現在的環境下說服不了投資商)
於是只有求財一個目的了,科幻電影一向是票房寵兒,用這種類型求財不違邏輯。
既然談求財,那「得到了一個範圍的認可」可以改成「賺到了一定數量的錢」
賺錢需要」收入-成本>0「
科幻電影蠻燒錢的。雖然題主說了幾個小成本的科幻電影(個人覺得時空穿越者的妻子和蝴蝶效應只能算是有一點點科幻成份,不能算科幻電影),但是小成本科幻電影的成功需要的前提更複雜,為這些電影付錢的觀眾本來就是那些大的科幻電影培養出來的, 而且這樣小成本的片子主要在美國本土播映,更多的是依靠賣DVD的收入而不是票房。題主也說是可以放在硬碟里偶爾回味了,就算中國出品同樣質量水準的片子,在賺錢上也一定是撲街而死。
談回燒錢的那種。很燒錢又想賺錢,就得收入更大,簡言之,票房得能暴才行。
問題就來了,光靠國內票房夠么?聽說票房得達到成本的三倍以上,才能賺錢。一部科幻大片的投資,動不動一億美金,在中國內地能拿到多少票房呢?2013年國產片票房冠軍《西遊降魔篇》才12.46億人民幣的票房啊。
就算是超火的美國科幻電影,光靠本土票房也會撲街。
上個圖:
票房數據來自北美權威票房網站Box Office Mojo
今年的《變形金剛4》,今年目前的票房冠軍,狂收7.5億美金。在中國內地進帳也超3億美金了,但是它的成本是2億美金啊。美國本土票房也才2億美金,如果沒有海外市場,撲街妥妥的。
即使是全球有史以來的票房冠軍《阿凡達》,成本近3億美金,全球票房27億美金,美國本土票房7.4億美金,中國內地入帳也才14億人民幣嘛,按三倍算一算,就知道光靠本土多不靠譜了。
於是問題就來了,中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是什麼樣的?隨手搜了搜,數據未必準確。權當一看吧。」在美國外語片的排行榜前10中,有4個是中國電影,分別為《卧虎藏龍》、《英雄》、《霍元甲》和《鐵馬騮》,無一例外的都是武俠片。「,」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超過170億元人民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同一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的銷售收入僅為10.63億元人民幣。「,」2011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的銷售收入為20.24億元「。
總結一下,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總規模非常小,而且票房表現好的電影主要是武俠片,更甚一步,票房表現好的武俠片還多是本身就自帶北美投資的。
其實現在海外市場表現非常好的,也就只有美國電影了,這得益於美國電影產業的巨大優勢,以及美國文化輸出策略的豐厚成果。
不說中國的科幻電影,單說中國電影本身,要做到擴大海外市場,就已經不是電影工業本身的事情了。文化認可的提升、宣傳力度的加大、發行渠道的拓展等等。
而且作為一個外行,我一直覺得中國電影現在比較捨得在請演員上花錢,做特效上都太小氣了,但是特效正是科幻電影最出彩也最燒錢的地方。好的特效中國不是做不了(不少大片的特效也是外包到中國來做的),而是捨不得花那筆錢,特效這東西真心是給多少錢就能做出多少錢的水準來,在這種情況下,讓投資方願意把錢投給中國的科幻電影,而且錢還得夠他們做出一個效果不渣的電影來,主創團隊需要的說服力恐怕不是一點半點。
我其實不太悲觀,中國現在既有市場又有錢,遲早會有自己的優質科幻電影。好的本子(大劉作了個好榜樣)碰上好的團隊,再加幾個願意冒險的投資商。這一天可能會忽然就因為一部出人意料的好作品而到來,就像當年美國迎來了星球大戰一樣,咩哈哈哈。
哎呀答得好亂,反正是外行,就醬了:
一直想回答這個問題。這兩天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中國拍一個合格的電影,其實需要的機緣還蠻多的。因為拍一個電影不是說拍了之後就行,還要考慮能否上院線,能夠大賣。
首先從2016年的中國電影大環境來說,乃至2010年之後的中國電影環境來說。其實包含了太多的無奈和辛酸。我感覺這個和整個中國的大環境相關聯的。
1 高票房低口碑電影盛行。---不分國內國外電影。同樣如此。
2 小鮮肉,老鮮肉輪流上場割肉。不管是西遊系列,還是像楊穎,李易峰之流能夠獲得百花獎之類,還是小四的爵跡。這些靠著 鮮肉來打造的電影獲得了極高的票房。
3 名導演的低劣之作橫行。 已長城為例就已經是很明顯,拉上一個國際陣容,找了一個女主角,然後像天女散花一樣的演了一個老套的故事。---票房實在太高了。
那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拍一個電影科幻電影其實被大家接受其實很難。
我總結的原因:
1 習慣了西方的科幻定式,習慣性的認為科幻就是漫威,就是DC,就是邁克爾貝,就是速度激情之類的。而 盜夢空間,地心引力這些電影雖然有較好的票房成就,但是還是屬於小眾了。
2 今年的生化危機最終篇,居然第一天的國內票房超過了北美票房。說明了大家的整體的欣賞水平和國外還是有所區別的。
3 習慣性的認為國內拍不出科幻,那麼即使拍了的話也需要破除大家心中的思維定勢才行。
那麼這樣的話 怎樣要拍一個中國真正的科幻電影。
首先
選題 劇本的選擇上面,不不宜假大空,而應該腳踏實地。有編劇短期內寫一個科幻電影劇本很難(和編劇的科學功底有關係)。所以挑現在的著名的科幻小說改編即可。但是不要輕易說我要拍三體這樣的話了。
所以挑劇本需要 1 故事有名,而且精巧 2 場景不是太大,當前的國內技術可以實現。
其次 導遊和選角
不排斥小鮮肉,但是在主要角色和前三的男主配角上面,一定要選擇國內厚重的角色。如能能夠請到張豐毅,許晴 ,徐帆等,可以增加電影的整體的嚴肅性。主角的選擇上面,可以找大家喜歡的,年輕的可以,但是一定要科班出身,能夠演戲的。粉絲票房固然重要,但是一個國民級的電影,裡面的演員要經得起推敲的。
在導演的選擇上面,要排除走視覺流,或者半路出家的導演。例如郭敬明,韓寒之流,加入徐崢,寶強之類。就不要再說了。同時建議導演的年紀必須小於45歲,超過此歲數的話在想法--特別是科幻上面的想法會有代溝。
再次 劇本和推演
1 電影必須具有真實可推敲,一定要請專業的科學顧問參與劇本的編寫。
2 電影必須有充分的科技感,細節,總體的輪廓,一定要細膩,而且真實。不要說2055年,但是出門還是用計程車,回到家還要自己拿鑰匙開門,自己做飯之類的。
3 大場面的製作,必須經過詳細的推敲,必須使用現在最好的技術完成。
最後 電影的宣傳和企劃。這一點總是被忽略,酒香不怕巷子深這樣的話不能再說了。國產科幻這四個字裡面帶的貶義已經夠多了。如果還一直捂著的話,那就沒有活路了。
那麼從電影一開始策劃開始,就需要準備充分的宣傳。
用 故事 吸引科幻迷
用 鮮肉 吸引粉絲和年輕觀眾
用好導演和名配角吸引普通大眾。
積極的宣傳,實在的回應大家的關注。---這樣就很好了。
還有兩個很重要:
預告片的推出:有大場景,不亂,但是要有特色。
檔期的選擇:不要和大片爭檔期。
如果一個好的科幻電影,預計票房是一個長線過程,前三天票房一般,之後票房穩定上升到一定階段後,然後處於一個逐漸下降的趨勢。
要拍出合格的科幻電影,首先你得搞清楚什麼是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不是隨便搞點科幻的道具就算科幻電影了,普通摩托車變成噴氣摩托、計程車變成飛行的士,這是某些科幻電影的特徵,但不是科幻電影的核心。
無論道具是現實的,還是超現實的,科幻電影的本質仍然是電影,科幻電影的核心必須是人文的,不能把焦點集中在科幻道具上。
拿韓國拍的《雪國列車》來看,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中規中矩的——也就是問題中「合格」的科幻電影,整部列車可以說是有一點超現實的意思,但電影的核心仍然不超離現實,說的就是人類社會階層的問題,社會要穩定必須要階層,人類要平等必然打破社會穩定。
故事核心不但不科幻,甚至還停留在法國大革命時代的「自由平等」上。
但這就是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是將人類社會長期存在的人文本質的現實精髓,放在超現實的框架下進行表現。
很多科幻電影——《V字仇殺隊》、《銀翼殺手》,甚至《阿凡達》,它們的人文內核並沒有跑出自由平等博愛這個範圍。但仍然是優秀的科幻電影,因為它們的科幻特徵非常明顯,不僅是道具,某些明顯超現實的設定也增加了亮點。
總而言之,合格的科幻電影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基於現實的人文內核,另一條腿是超現實的場景設置以及故事設定。
中國電影要拍出合格的科幻電影,考慮到中國電影工業——從硬體到從業人員水平,都是不太可能的。目前條件下,拍不出優秀的一般商業電影,也不可能拍出合格的科幻電影。
非要說能,那就是科幻了
把我之前在豆瓣上的一篇文章搬運過來吧。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科幻電影?
三體的劇本過審,看起來似乎是給長期以來國內科幻圈的某種視覺化執著注入了一針新的腎上腺素,於是大家又開始討論,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科幻電影,少不了有人呼籲說我們應該投資中國科幻電影blahblahblah。
當然這其中90%是國內科幻迷的自high。在這裡首先不談「科幻迷」這個群體在整個中國看電影的觀眾中佔多少以及能量如何,只要認真仔細的思考,就會像我一樣得到一個確定無疑的結論:
中國根本就沒有能力,也不需要拍攝科幻片。
首先討論能力問題。
從大的角度來說,科幻片屬於商業電影的一個子類。只要環顧全世界就會發現,科幻片是好萊塢事實上的獨家產品;其他的國家所拍攝的科幻片基本屬於在劇情上營造的只是最低限度的使用特效的電影,我們可以概括的將這類電影稱為「軟」科幻片;當然在劇情上能達到高度也不是不能夠吸引觀眾,中國目前的電影工業水平也能夠支撐這樣類型的科幻片,限制的並非是電影工業能力這樣的硬條件,而是編劇和導演能力這樣的軟條件(諸如《Limitless》或者《源代碼》這樣的片子是有可能拍出來的)。當然這個軟條件在中國電影工業這樣一個奇葩的環境下想要達到恐怕不比硬條件簡單多少。但是總是有一定的希望的,在短暫的未來中我們可能可以看到這樣的以劇情和創意打動人的「軟」科幻片。
但是畢竟這樣的科幻片不太可能達到科幻迷所期望的那種程度,也就是好萊塢那樣的高成本高收入的blockbuster類型科幻片,畢竟電影作為視覺的藝術靠的還是視覺奇觀。縱觀好萊塢的這種類型的高成本以視覺奇觀為主要賣點的姑且稱為「硬」的科幻片,就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當前的中國電影工業根本沒有支撐這樣的視覺奇觀的能力。
視覺奇觀靠的是特效。特效並不僅僅是計算機對於那些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中的場景的渲染,而首先那些場景要在人的腦袋裡成形才行,這些將魔法變成現實的人就是特效的前提條件,設計師。大劉說「科幻作家需要搞清楚量子力學的原則,也要知道一杯水潑在鍵盤上是什麼樣子」,這些設計師亦如是。他們需要搞清楚太陽照射在宇宙里是什麼樣子,也要知道宇宙飛船的細節看起來是怎麼回事。《月球》作為科幻片普遍的好評,同時大家也認為它是一部小成本的科幻片:沒有多少特效,全片絕大部分是室內場景。但是這個小成本是相對於好萊塢的工業體系來說的。全片中寥寥幾個月球室外場景,中國電影工業絕無可能做出來。很簡單:你在中國找不出一個能將月球車設計的像那麼回事的人。就算那個室內場景,你在中國也找不到一個能夠設計月球基地室內的設計師。太空飛船同理。實際上這個邏輯可以外推到其他類型的電影里:中國同樣沒有好的戰爭片,你光是要他們考證當時的裝備和武器就要了他們的命了。《集結號》當年拍攝的時候煙火組來自韓國,因為中國自己的煙火組做不出逼真的爆炸效果,他們只懂埋汽油包,於是我們就看到無數的中國戰爭片里爆炸的場景就是一個火球騰空而起,然後旁邊的士兵做後空翻。
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發展是從四五十年代起科幻片還不受重視的時候開始的。那會為了拍攝廉價的科幻電影模型和道具師們花了無數精力研究如何製作特效,嘗試了各種技術,化妝,製造模型,定格攝影,微縮拍攝。直到盧卡斯拍星球大戰,科幻片成了主流類型,特效才真正成了顯學。然而早年間的探索並不是無用功,對於概念,藝術和工業的結合的研究一直傳承下來,就算現在不再像星球大戰那會用土豆代替隕石,這種精神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就好像拍攝2001的時候庫布里克真正研究了空間站的每一個小小細節。你現在讓中國的電影人去做一個空間站的內部出來,他們去找誰呢?航天一機部么?
所以有人要說了:可不可以請好萊塢的特效團隊來做中國的科幻電影呢?就好比《集結號》也是請了韓國的團隊一樣。從現況來看,如果要延請好萊塢的團隊來拍中國的科幻電影,憑藉中國的電影工業鏈條的缺失程度,就相當於直接去好萊塢拍了一部電影。我們可以假設存在一個超級有錢的中國科幻迷,他願意出5億美元拍三體的電影版,那麼你讓中國的電影人去拍,他們連這5億美元怎麼花都不知道。只能找好萊塢去拍。這還是我假設的最理想的情況:搬字過紙的將大劉所營造的故事視覺化,我們還可以自我安慰的說,這個電影的前端(可能只剩下劇本)是中國的。如果我們繼續把條件往現實情況收斂,我們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拍攝一部科幻片並且要有盈利的期望,那麼你就不得不承認:中國電影業可能沒有改編一本書到一個劇本的能力。從經驗而言,即使以好萊塢的水平,改編劇本忠於原著的可能性(不管是不是科幻)也相當低。縮小到科幻片的範疇,這個可能性要降到0.所以說到底,我們為什麼要執著將一本科幻小說改編成科幻電影呢?就憑著它是中國人寫的、你能在中文科幻里找到的最好的、我們需要一部中國科幻片?
所以你到最後能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沒有能力拍攝科幻片;在短時間內也不會獲得這個能力,除非電影技術出現某種革命性和根本性的變化。那麼接下來就是意願了。不談那個最明顯的問題(這個親愛的王二先生已經講的非常清楚了),我想根本來說,我們不需要在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將全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在自家複製一份。好萊塢的電影如今的意識形態已經很淡薄了;在中國電影這個爆發性的市場,資本不會跟自己過不去。在不久的未來,完全以中國導向為依託的好萊塢電影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這個品類里出現科幻片也更是正常的。君不見Pacific Rim和變形金剛4全球票房最高的是中國市場?Pacific Rim2和變形金剛5出現之後,向中國觀眾的口味偏離是完全可以預期的。可能再過10年,我們可以看到一部用大劉的作品改編的,中國投資拍攝的完全中國化的好萊塢科幻電影,在全球其他地方上映只是順帶。和導演的教育世界觀和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所以指望目前的國內導演拍出經典的科幻片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為從業者,我只說點片面的
身邊的影視工作者
真是一股腦的投機分子加文科癌擴散晚期患者
稍微有點談科幻的
思維比小學生還初級
外星!戰艦!宇航服!炸大褲衩!星際!
一談科幻我隔著桌子都能看見這幫貨瞳孔里的飛船上一手操著激光槍一手摟著錐子臉姑娘
就覺得科幻是大場面
大爆炸,大宇宙,大後期,大賊拉牛逼的特效工作室
MDZZ
且不說這些玩意你能不能拼湊好
一點都不實際好吧
這些人眼裡的科幻
就是在尺寸比較的熒幕上,用婚慶級別的功放
過過聲光電的癮而已
根本就不用談需要不需要
科幻這塊從業者就沒幾個合格的
拍個總裁打網遊半夜見鬼覺得鬼長得真俊於是滾床單這種玩意
那可遍地都是好苗子
17年準備拍部低成本科幻片,說說我的準備吧,可能偏題。
我第一準備的就是寫好劇本,環顧身邊看自己有多少資源,搞不定的,咱劇本里就不寫。
科幻電影(其實大部分電影都是)最難搞的無非是場景、演員、技術。那我在劇本階段就盡量「節省」,你看我的故事:
職業股票經紀人男一號下班回家後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一名自稱覺醒者的老年男子,向他宣稱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其實是一個監牢,而人類的肉身和自然規律,正是束縛我們的雙重牢籠……
如你所知,這部電影的主幹就是這通電話了,叨逼叨逼的九十多分鐘就一個演員出鏡!場景也有且只有這幢房子!當然,我會加入大量支線和細節來豐富這個故事,比如覺醒者會通過男一號在網路上留下的各種蛛絲馬跡來攻破他的心防,比如男一號的整個前半生都會被示眾,比如……不舉例了,反正我在探討網路對人類影響的同時,也逐漸展開了我的科幻架構。那男一號(和觀眾)最終會不會相信覺醒者的說法呢?這個我在結尾不交代了。
一個演員,一個場景,好拍吧?其實不好拍,夠節省吧?那是真的節省。
雖然故事看起來簡單,但支撐整個片的科幻創意架構其實很宏大,我還基於這個架構擬了五本小說的框架,今後準備寫成小說。當然在這個電影里,我不會完全展開。
我第二準備的就是所謂的積累人脈。之前拍過幾個網路電影,我一直在留意,每拍一部片,基本都能遇見一兩個靠譜的,有演員啊,有攝影師啊,有燈光有統籌等。凡是有對電影有追求的,我都會記下他們,我自己拍作品的時候,就把他們拉一起來組隊。
第三準備的,就是投資來源了,這個其實沒啥好說的。要想拍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第一要有合格的劇本。這一條目前難度極大,請參考
中國為什麼沒有超級英雄電影
第二,要有合格的導演。中國電影導演能把一個故事講明白了的都很少。
第三,要有合格的顧問。數數火星救援請了多少NASA的頂尖科學家吧。
第四,要有合格的製片人,也就是投錢的人。孔二狗這種貨色就別出來顯眼了。
第五,要有合格的特效。國內還做不了這種特效。
第六,要有一大批非常垃圾的科幻電影。即使是在好萊塢,科幻電影失敗的比例也很高。
這六項是最低要求了。
題主是來問電影問題的,不是給你留白讓你揮灑罵政府的汗水的,我都快摸索出規律了,凡是編故事,抖機靈,冷吐槽,和罵政府的都能得到很多贊。
科幻就是要拿打字機突突?科幻就是要炸帝都,劫總里?中國科幻電影的問題很多,你偏偏說了誰都會說,誰都知道的一點。
推薦閱讀:
※既然「喂」本來讀去聲,為什麼在接電話的時候有人會發成陽平呢?
※如果人生沒有意義,又是什麼支撐人類繼續充實地活著?
※如何看待大衣哥朱之文傾力為村做好事,而村民說「要想叫俺說他好,就為每人買輛轎車、一人給一萬塊錢」?
※早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高曉松確實天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