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固定一面永遠朝向地球是否太過巧合了?

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恰好就能使月球的固定一面永遠朝向地球;
另外它的本身大小以及到太陽和到地球之間距離的比例,又恰好能使得日全食發生,還可以完美觀測到日珥。


首先,實名反對@九時用茶 的答案。( ̄ε(# ̄)☆╰╮o( ̄皿 ̄///)
其次,再簡要解釋一下@Sah Lee 和@艾力 的答案之中自轉公轉一致(這裡的 「一致」,說的是周期一樣)的問題。

月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致,用萬有引力定律就可以解釋。在本次回答中,我保證一個公式都不用。

1. 萬有引力的強度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衰減,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因此,對於月球,其腹背受到的引力是不一樣的(腹大背小)。
3. 如果月球自轉與公轉不一致,那麼從月球上看,其受力分布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而這個受力分布,就會使月球的岩石層摩擦,從而以熱的形式將其自轉的能量消耗掉。最後導致了受力分布的不變。

如果不理解第 3 點,可看這個例子類比:
拿一個氣球(代表月球),使氣球自身旋轉,同時我們繞著另一個人(代表地球)公轉。由於氣球對著另一個人那邊受力大,而背對的那邊受力小,我們可以將受力大的那邊用手指捏得較癟來表示。當氣球繞著自身的自轉和其繞著另一人的公轉不一致時,氣球被我們捏到的位置也不一樣(第 3 點中,受力分布隨著時間變化)。只有當自轉與公轉一致時,我們捏的地方才會保持不變(第 3 點中,自轉公轉一致)。
————————————————————————————
為大家可能的問題提出解答:
1. 那 太陽-地球系 跟 地球-月亮系 相似,為什麼地球有白天黑夜?
答:因為地球距離太陽太遠,其受力分布差異很小,所以到目前還是有白天黑夜的。
2. 那 地球 在未來,會不會沒有白天黑夜的劃分?
答:是的,由於上述的原因,地球的自轉一致在減速。要是注意看新聞報導的話,我們可以看到有時會有 「 xx年xx月xx日xx時,將秒針撥後一秒。這一秒你打算怎麼度過?」 之類的,而這個時鐘減慢,一部分原因就是地球自轉減速。


反對 @九時用茶 的答案以及所有僅僅回復「潮汐鎖定/重力鎖定」的答案。

後面一種,我很理解你們,因為我乍一看到這個問題也下意識的想回四個字「潮汐鎖定」,但,稍微多想一秒鐘就應該知道:其實你根本沒有解釋好么!雖然中文的維基詞條「潮汐鎖定」和「同步自轉」是分開的(其實同步自轉的詞條下面也有「建議歸入潮汐鎖定」的提示),英文維基的詞條tidal locking和synchronous rotation就是一個詞條,搜索synchronous rotation就能自動跳轉到tidal locking,也就是說,現在基本是公認這兩個詞是同一個意思,是同一個現象的兩個不同叫法而已,所以你們就說個潮汐鎖定是幾個意思?你得解釋下為什麼形成潮汐鎖定好么……

潮汐鎖定的原理部分 @山醒 的回答基本說清楚了,我覺得我根本沒辦法說的那麼通俗科普啊你們都好厲害o(╯□╰)o。所以我就吐槽下 @九時用茶 的答案,順便做一點補充好了~直接上原文~

事實上,月球的存在對於現代天文學上的確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奇跡。
比如樓主所說,它自傳和公轉的速度剛好使它永遠只有一面朝向地球;它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400份之一,而它距地球的距離,剛好又是太陽距地球距離的400份之一,這種巧合使得日全食的現象得以發生;還有,它圍繞地球的公轉軌道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圓形,這和絕大多數天體橢圓形的運行軌道並不相符;它與地球的距離不會近得被地球的引力撕裂,又不會遠得脫離地球引力,適中得可怕(雖然每年都以幾釐米的幅度向外偏離)。

答主來來來我們好好理一遍:

1.自傳和公轉的速度剛好使它永遠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答主你知道有多少星體存在這種同步自轉么?維基列了個list,對的,除了月球和地球,太陽系裡還有這麼多星體是始終固定的一面面向其公轉星體的:

http://www.wikiwand.com/en/Tidal_locking

太陽系內已知的有:

與地球鎖定的:
月球

與木星鎖定的:
Metis
Adrastea
Amalthea
Thebe
Io
Europa
Ganymede
Callisto

與土星鎖定的
Pan
Atlas
Prometheus
Pandora
Epimetheus
Janus
Mimas
Enceladus
Telesto
Tethys
Calypso
Dione
Rhea
Titan
Iapetus

與天王星鎖定的
Miranda
Ariel
Umbriel
Titania
Oberon

與海王星鎖定的
Proteus
Triton

與冥王星鎖定的
Charon (這個有點特殊,冥王星本身也被Charon鎖定,所以其實是雙星系統)

同時,同步自轉這個狀態也不是永恆的,很多星體都可以被證實過去並不是同步自轉,只是現在在同步自轉的狀態,這個舉例我能力有限,僅就自己的研究方向略有了解的,通過撞擊坑統計可以推測月球和Ganymede曾經就不是同步自轉,甚至還可以估計出同步自轉大約發生在多少年前。

2. 它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400份之一,而它距地球的距離,剛好又是太陽距地球距離的400份之一,這種巧合使得日全食的現象得以發生

這點我不是這個方向的說不好,但地月距離最初認為是比現在小的,現在在這個特殊的比例上,但同時月球又在緩慢的遠離地球,將來肯定也不在這個比例上了。所以說這個恰巧「的距離或許不過是宇宙進程中的某必然的階段而已,我個人還是挺贊同Balbus (Dynamical, biological, and anthropic consequences of equal lunar and solar angular radii,2014)的那個」人擇理論「的腦洞的(為什麼太陽和月球看起來幾乎一樣大,是巧合嗎? - 王力樂的回答),是剛好在這個比例的時候,地球上碰巧產生了生命而已,也就是說,說不定」太陽和月球看起來幾乎一樣大「不是巧合,高等智慧生物的出現且有視覺且能根據看到的現象產生思考才是巧合o(╯□╰)o

3. 它圍繞地球的公轉軌道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圓形,這和絕大多數天體橢圓形的運行軌道並不相符

」公轉軌道是一個完美的圓形「,專業的說法叫做軌道離心率(Orbital eccentricity),反映的是軌道長半軸和短半軸的差距,完美的圓軌道離心率為0,橢圓的軌道離心率在0到1之間,也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離心率越大,軌道就橢圓的越厲害(長短半軸差距越大)。下面還是直接用維基的數據(http://www.wikiwand.com/en/Orbital_eccentricity,http://www.wikiwand.com/en/List_of_gravitationally_rounded_objects_of_the_Solar_System ):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離心率是0.0549,確實比較小,這就」完美的圓形「啦,那麼其他星體呢?

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現在可推的歷史上最小離心率低達0.0034(Eccentricity Graph),現在也有0.0167
金星 0.0068
火星 0.0934
木星 0.0484
土星 0.0542
穀神星 0.080
Varuna 0.051

什麼你說它們不是衛星?分分鐘秒殺你!看看誰不比你圓?!
火星的衛星:

Phobos 0.0151
Deimos 0.00033

木星的衛星:

Io 0.0041
Europa 0.009
Ganymede 0.0013
Callisto 0.0074

土星的衛星:

Mimas 0.0202
Enceladus 0.0047
Tethys 0.02
Dione 0.002
Rhea 0.001
Titan 0.0288
Iapetus 0.0286

天王星的衛星:

Miranda 0.0013
Ariel 0.0012
Umbriel 0.005
Titania 0.0011
Oberon 0.0014

海王星的衛星:

Triton 0.00002

冥王星的衛星:

Charon 0.0022

當然,這裡的大和小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即使是0.00X的量級的離心率,對星體受到的潮汐力變化影響也是不容小視的。

4. 它與地球的距離不會近得被地球的引力撕裂,又不會遠得脫離地球引力,適中得可怕(雖然每年都以幾釐米的幅度向外偏離)

請先定義一下什麼叫」適中「好么!還」適中得可怕「!」與地球的距離不會近得被地球的引力撕裂,又不會遠得脫離地球引力「就叫適中?你告訴我八大行星的衛星們(如果有)哪個不符合這個要求?!就像上面說的,行星和衛星間的距離不是持久不變的(當然對人的壽命尺度來說可以認為不變),很多衛星過去並不在行星的軌道上,後來因為靠近或者遠離行星的運動」暫時「穩定在了這個軌道上(或者說」被某顆行星的軌道捕獲「),將來或許又會離開這個軌道。比如火星的兩顆衛星Phobos和Deimos,目前的觀測和研究基本傾向於認為:Phobos在靠近火星移動,Deimos在遠離火星移動(當然很慢不要用人類的壽命來衡量!在你有生之年它們都會在現在的軌道上好好的!),最終結果是Phobos進入火星的洛希極限(Roche limit)然後碎掉,Deimos最終會脫離火星軌道。


————————————————— 結論 —————————————————

綜上,你告訴我月球特殊在哪裡了?我承認,」奇蹟「這個詞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比如」我生下來早產才4斤(原來說的4公斤,但其實我心裡想的是4斤orz謝謝指正!)也活下來了真是奇蹟「,有些人對」奇蹟「的定義點比其他人低我覺得無可厚非,但你說」無法解釋「就說不過去了吧,不是」現代天文學無法解釋「,僅僅是你無法解釋而已好么……這個鍋天文學不背!

再回到原題,我個人認為:月球這些觀測結果現在基本都可以得到解釋(雖然這些解釋將來可能被新的觀測結果和理論所推翻),月球一點都不特殊也不巧合,那麼多木星土星的衛星都和月球一樣,既是同步自轉,又是近圓軌道(比月球圓多了好么!),只不過土星和木星的衛星上沒有高等生命來觀察而已啊,我開個腦洞,現在太陽系內星體的星曆都已經挺完善的了,好好算算說不定就能發現別的行星在某個過去或者將來的階段,行星太陽距離,行星直徑,衛星行星距離,衛星直徑就有相似的比例關係呢。我們的意識里覺得月球特殊,不過僅僅因為月球離地球最近,最容易被各種手段觀測到於是有最多的觀測數據而已,換言之,我們覺得月球特殊,不過是因為我們對其他星體了解的太少罷了,才會覺得茫茫宇宙里看到的滄海一粟有多麼與眾不同


事實上在地球上可以看到59%的月面,這個現象叫月球天平動,正好證明了這是一種自然演化的結果,而不是什麼巧合


對於潮汐鎖定,不太明白@山醒 說的第三點,看了看維基百科貌似理解了(如果哪裡錯了麻煩一定要果斷指出來):

1. 萬有引力的強度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衰減,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2. 因此,對於月球,其腹背受到的引力是不一樣的(腹大背小),這叫做潮汐力。

3. 潮汐力會使月球有所扭曲「變扁」,腹大背小的引力造成結果和在兩邊超兩個方向拉有點類似,這就是潮汐隆起,如下圖綠色部分。

4. 月球自轉之後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如果月球自轉速度和公轉速度不一樣,隆起的方向便不再指向地心,這叫做隆起拖拽。如果自轉速度比公轉快,便會想下圖紅色的那樣。

5. 這時 F 的作用會使月球自轉速度變慢以符合公轉速度,F`的作用則相反(維持自轉速度)。因為月球半徑很大,所以F 比 F` 大,所以自轉速度會變慢,最終在亂七八糟力的作用下自轉的周期和公轉周期保持一致。

6. 從而自轉的能量便被月球內部的摩擦力轉轉換為內能,再以熱的形式消耗掉。

7. 因為速度的變化還會引起軌道的變化,即月球可能會變近或者變遠(這個跟這個問題無關,就不再說了)。

8. 然後我們就「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了。

不僅僅地球對月球有影響,月球對地球也有影響,所以地球的自轉也在變慢。至於太陽,和月球比起來太遠,所以對地球的影響要小。

今天才知道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難怪小時候書里總說外星人住在月球的背面,於是我天真的認為他們騙小孩的水平太過低級——月亮轉過來不就看到了-_-#

以上理解來自於維基百科: 潮汐力 、潮汐鎖定


月球形成猜想+固體潮
簡單解釋是:①目前認為月球是地球被撞以後甩出去的一部分,所以一開始自轉公轉就很接近。②固體潮是指兩個互相繞轉的星體,他們各自的自轉速度和公轉速度會互相牽制(最終達到同步的狀態)。
月球的固體潮和地球的潮汐是一樣的原理。因為星球有體積,所以星球所處的地點引力場的不均勻表現的很明顯,導致星球受一個「被抻長」的力。「被抻長」的部分捨不得跟著星球那麼快的自轉速度走,所以拖慢了星球的自轉。(也有可能加速自轉)
果殼上有一句話:真正的巧合應該是月球視角和太陽一樣大。這是太陽系在銀河系裡面宣傳自己的資本。


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恰好就能使月球的固定一面永遠朝向地球;
------------
請百度潮汐鎖定,地月關係不是特例

另外它的本身大小以及到太陽和到地球之間距離的比例,又恰好能使得日全食發生,還可以完美觀測到日珥。
--------------
其實有種東西叫做日環食。另外,1.日珥高度有超過太陽直徑的,也有小的;2.有時候看到日珥是剛進入全食和快退出全食的時候看到的。所以這大小和地日距離比率沒太多特殊性可言

所以你這兩個論點並不能說明月球的特殊,月球比較特殊最主要就是那個大尺寸了吧。
地球有這麼一個巨型衛星,在宇宙那麼大的尺度下,也不算太罕見。譬如冥王星和冥衛一更極端,基本算是雙星了。

比起這個,人類的存在更巧合一點。當然,人擇原理可以解釋一切巧合


EN菌前兩天的手繪漫畫,大家可以關注微信或者微博「EasyNight」,每天一幅天文科普圖

借用回答以下這個問題,就不用枯燥的文字敘述了


那你的意思這是上帝的旨意還是外星人的陰謀?月球背面是納粹的基地還是火星人的基地→_→⊙▽⊙←_←


潮汐鎖定,決定了月球的自轉和公轉的同步性。


來個陰謀論的答案——

只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地球,是人造衛星的基本特徵。

月球是人造衛星,不過是被棄用多年了。


仔細看了一下題目發現題主應該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月球公轉和自轉周期一樣可以很明確的回答不是巧合,這是潮汐鎖定現象,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樓上們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第二個問題,關於月亮正好遮擋住太陽,其實月亮並不是一直正好擋住太陽的啊,還有日環食呢,地球到太陽跟到月亮的距離比例並不是固定的啊,所以題主的問題並不準確,最後啰嗦一句,天文學基本沒有巧合,不要想太多了啦


  1. 地球的引力會使月球自轉減速,這是月球自轉公轉速度一致的最佳解釋。
  2. 月球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樓主你提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
事實上,月球的存在對於現代天文學上的確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奇跡。
比如樓主所說,它自傳和公轉的速度剛好使它永遠只有一面朝向地球;它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400份之一,而它距地球的距離,剛好又是太陽距地球距離的400份之一,這種巧合使得日全食的現象得以發生;還有,它圍繞地球的公轉軌道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圓形,這和絕大多數天體橢圓形的運行軌道並不相符;它與地球的距離不會近得被地球的引力撕裂,又不會遠得脫離地球引力,適中得可怕(雖然每年都以幾釐米的幅度向外偏離)。

關於月球的起源一直以來分別有A:捕獲說、B:地月同源說、C:太平洋分離說。
但三種說法都存在巨大漏洞,尤其後兩種,在美國和蘇聯六七十年代對月球岩石的研究,發現是由和地球不同的物質構成之後,基本已經被廢棄。
到今天為止,關於月球的起源仍然是個巨大的謎題。
我下面會轉載一篇很久以前看過的文章,雖然也不能解答樓主的答案,但基本上應該可以給樓主某種釋懷吧。不過文章年代有點久遠,來自2005年,也就是說上帝粒子還未被發現呢。。。

目前,人類關於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種假說,一種是月球被捕獲說;一種是地月同源說;一種是地球分裂說。但這三種假說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取得強有力的證據。

所謂的月球被捕獲說,指的是地球引力從天空中將過往的月球一把抓了過來,使月球從行星變成了地球的衛星。事情的經過大約是這樣的:在宇宙產生的過程中,一小塊宇宙塵埃團最後聚成了一顆小小的星球,它的名字叫月球。當然月球的老家是說不清楚的,也許在太陽系,也許在銀河系,也許在宇宙深處的某一個地方。

月球一經形成,它就是一顆自由自在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沿著一條我們不知道的軌道,穿行於無數星系之間。有那麼一年,月球來到了太陽系,可在穿越太陽系時,發生了很大的麻煩。它感覺到不知從哪裡來的一股力量,猛地將它拽了一把,月球身子猛地~抖,但就在這一抖之間,月球的軌道發生了變化。這一變不要緊,跟著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此時,月球才發現,原來拽了它一把的力量來自一顆藍藍的星球,正好月球也想好好看一看這顆藍色星球的風採,於是它就留了下來,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月亮。

這個假說很浪漫,從表面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可惜的是,天文學家至今沒有在太空觀測中找到類似的捕獲過程。所以,這個假說雖然美麗浪漫,但卻引不起嚴肅科學家的熱情。

因為這一假說從天體力學的角度看,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同時在統計學上也站不住腳。難怪不少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地球捕獲月球作為自己的衛星的可能性極小,甚至完全無此可能。

地球有能力將月球一把抓過來嗎?好像不太可能。大家知道,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25%,竟然有3476公里。以地球的質量和相應的引力,要在384400公里以外抓住這麼大個頭的月球,似乎是毫無可能的。我們看一看宇宙中,其他星球和衛星之比就明白了。比如說,太陽系最大的衛星除月球之外就屬木星的木衛三號最大,但它的直徑也只有木星的1/7。顯然,月球的塊頭太大了,如果考慮到當時月球穿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速度,那麼,地球要想在宇宙中抓住這麼大的衛星,顯然有一些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月球雖然停留在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但它離地球又出奇的遠。在現在月球的軌道位置上,實際上,地球對它的引力影響遠遠沒有太陽對它的引力影響大。單從引力的角度而言,月球被太陽抓過去的可能,要遠遠大於地球。可月球偏偏心甘情願地被地球抓住,成了地球的衛星,這不是很奇怪嗎?

還有一個情況。太陽系中有一個巨人,那就是木星,它的直徑是143200公里,相當於地球的11.23倍,由於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雖然體積是地球的1415倍,但質量只是地球的318倍,盡管如此,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極為強大的引力。美國華盛頓的卡內基研究所,用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的結果表明,木星的吸引力是地球的一個自然屏障,它將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吸向自己,使地球免遭巨型隕石的轟擊。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木星這道屏障,地球遭外力撞擊的可能性會比現在增加1000倍,大約每10萬年一次。那樣,地球就不會出現人類。1993年發生的彗星撞擊木星事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證據。

「SL9」是一顆彗星,它直徑大約10公里,質量5000億噸。科學家這樣推測,這顆彗星在十幾年前闖入太陽系時,被太陽系行星的老大──木星毫不客氣地抓了過去,成了木星的一顆衛星。1992年,「SL9」接近木星最近點時,被強大的木星引力撕成21塊碎片。這些碎片最大直徑4000米,平均直徑2000米,運行速度高達每小時16萬公里。

1994年7月17日4時15分,「SL9」的第一塊碎片,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木星在1000多公里的高空騰起了一朵五彩繽紛的蘑菇雲,一個近2000公里的大火球在木星上空翻滾。10分鐘以後,木星表面形成一個上萬公里直徑的暗斑。再以後的6天裡,綿延500萬公里的「SL9」的其他碎片先後撞擊到木星表面。撞擊發生以後,強大的帶電粒子混合物,隨著木星的旋轉被拋向宇宙空間,形成了一股十分強大的無線電信號,橫跨7億公里的距離衝擊著地球,即使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都可以接收到。

專家們估計,撞擊時,每塊碎片釋放的能量,原估計有10億噸TNT當量,相當於10萬顆投向廣島的原子彈,比目前最大的氫彈當量大出10000倍。實際上,直徑2000米以上的碎片,撞擊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3億─5億顆廣島原子彈。如果沒有木星,「SL9」也可能會闖進地球的引力範圍。

這樣看來,如果月球是太陽系以外偶然闖入的天體,那麼,它很可能會被距地球7億公里以外的木星捕獲,而輪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過來,這很奇怪,不知是地球抓了它,還是它抓了地球。

有一位科學家曾提出這樣一個疑問:「月球在離地球那樣遠的地方,竟然要幹什麼?作為地球的衛星,它離得如此之遠,我們要承認它是地球捕獲的,可是個頭又出奇的大,它又圍繞著地球,沿一條圓形軌道旋轉,這太令人無法想像了。」除非月球是「自願」被地球捕獲的,否則絕無一點可能。

從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與太陽的大小差不多,可實際上,兩者的差別巨大。造成這種錯覺的,是距離的奇怪安排,月球的直徑3476公里,而太陽的直徑是139.2萬公里,也就是說,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14960萬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384400公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剛好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400,所以,從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陽的大小差不多。這樣,月球就剛好處在可以發生日全食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準確無誤地與太陽重合。

天文學說把以上這一奇怪的現象稱之為「天文學的事故」,因為這用天文學原理是無法解釋的。如果月球真是被地球「俘獲」的話,那麼,這種神奇的距離安排,也太讓人吃驚了,正如有些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就算是偶然發生的,也未免過於離奇了」。

天文學家洛希研究推導出一條天體力學定律──「洛希極限」理論,即衛星圍繞行星旋轉是由於不斷受到行星強大引力的吸引所致,離行星越近,這種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過這條極限時,衛星就會被行星的引力撕碎、摧毀,像「SL9」彗星一樣,但如果超出了這條極限,衛星就會掙脫行星的引力飛去。也就是說,「洛希極限」就是衛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會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極限距離。可奇怪的是,假如俘獲說是正確的話,考慮到月球當初的飛行速度和被吸引後的慣性衝擊力,月球當初飛躍地球的軌道應該比現在低得多,早已超出了「洛希極限」。可實際上,當初月球沿一條切線通過地球旁側時並沒有被引力「撕碎」,這已經是怪事,而現在它又呆在它本不應該呆的地方,豈非更是怪事一樁嗎?

運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宇宙飛船飛行姿態及速度的專家普遍認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於與地球迎頭相撞,還要在地球軌道上運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除非月球也有一套類似電子計算機的控制系統。科學家沃爾特﹒薩裡班說「:「天體力學可以計算出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天體運行的情況,但對月球如何來自遠方,被地球引力俘獲,躍上地球軌道……卻無能為力。」

俘獲說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無法解釋現在月球的軌道形狀。大家知道,現在月球繞地球旋轉的軌道幾乎是一個正圓形。星際間自然運行的星球速度大得驚人,一般的星球可以達到每秒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比如,「SL9」彗星的速度是每秒44公里,太陽目前的運行速度是每秒30公里。如果月球是俘獲的話,那麼地球俘獲這麼大個頭衛星的空間十分狹窄,這就要求被俘獲的星球以適當的速度、適當的角度,十分精確地進入這條狹窄的空間。如果角度過小,它將穿透引力範圍,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如果角度過大,它就會一頭撞向地球,徹底毀滅自己和地球。這是一個極為高難的動作,比體操運動員的動作不知難多少倍。它要求相當的精密、準確,這與「阿波羅」飛船太空飛行一樣,在飛船接近月球時,為了將飛船送人月球軌道,就必須重新啟動火箭發動機,調整飛船的速度和飛行姿態,這一切都必須藉助高精密的電子計算機來完成。

由此可見,月球進入現在的軌道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且,這個「上帝」肯定精通電子計算機。

再者,即使月球誤打誤撞進了這條軌道,根據引力的規律,它也應該沿一條扁形或橢圓形軌道運行,而實在不應該像現在這樣沿一條近圓形的軌道運行。月球是在發什麼瘋?

根據傳統的科學理論,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在遙遠的年代裡比現在要離地球遠得多,因為根據物理學的法則,一切衛星都以螺旋線緩慢地向它們環繞運行的行星表面靠近,這是因為衛星不斷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所至,越是小的衛星,其靠攏的速度也就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現代天文學研究發現,目前月球不是向地球靠攏,而是正在遠離地球而去,這種情況並非發生在今天,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類有日食記載開始就是如此。雖然月球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確在升高、遠離,這與傳統的物理學法則完全是背道而馳。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只能認為,月球被某種智慧力量操縱著,聯想《金史﹒天文志》的記載,這種可能就更大了。

月球是如何來到地球,如何進入現在這條軌道,實在令科學家大惑不解。它存在那樣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許多科學家認為:從自然狀態去解釋月球的存在,簡直是太難了,而且幾乎是無法解釋的。

著名的美國科學家威廉﹒羅伊﹒謝爾頓在《征服月球》一書中寫到:「為了將月球維持在現在的軌道上,承認有某種因素使月球就範是重要的,因為『阿波羅』宇宙飛船在距離地面150公里的軌道上,圍繞地球飛行,如果要90分鐘旋轉一圈的話,它(月球)就必須每小時飛行2.9萬公里。與此同時,某種因素也必須準確的讓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運行速度飛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會偏離地球軌道。看一下人類當初如何使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就明白了,不過,人造衛星雖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於它不會偏離軌道,所以不見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與離心力來保持平衡。」

謝爾頓還指出:「過去在討論月球起源問題時,科學家們幾乎費盡了心機,但問題依舊是問題。他們對月球準確地選擇了這麼一條軌道感到無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種因素,它使月球以現在的高度和速度運行。」

謝爾頓在書中反覆提到的「某種因素」是什麼呢?除非用某種智慧的方法將月球送人現在的軌道,否則,一切的疑問依舊是疑問。在這種背景下,前蘇聯的科學家提出了「月球──宇宙飛船」的假說,月球的眾多偶然性和巧合在這一假說下統一了起來,並反過來作為這一假說的證據。

關於月球起源的另外兩種假說,是地月同源說與地球分裂說。

同源說的根據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大約200億年以前,整個宇宙收縮,所有的宇宙物質被壓縮在一個極小的奇點上。突然,在某一時刻,這個密度難以想像的奇點發生了大爆炸,宇宙物質向四處擴散。擴散過程中的旋轉力,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宇宙塵埃團。這些宇宙塵埃團在高速旋轉中,產生了恆星,恆星的四周又出現了行星,行星的四周又形成了衛星。

1926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光譜分析發現,所有的恆星正在飛離我們,離我們2.5億光年的一座星雲,正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飛離太陽系,離我們12.4億光年的牽牛座也以每秒39400公里的速度遠離我們,這就是所謂的「紅移」現象。比如,我們找一個氣球,隨便在氣球上點一些墨點,等氣球吹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隨著氣球的膨脹,這些墨點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大。宇宙的膨脹與此相類似。

當然,這都是假設,尚沒有成為定論。像宇宙的年齡問題,原來假設200億年,天文學家艾倫﹒桑德奇博士推算應該在150億年以上,而溫迪﹒哈裡德曼則認為80億─120億年之前,而英國的湯姆﹒尚克斯則肯定地說,宇宙年齡是100億年。誰對誰錯,還在爭論,人們只能耐心等待。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的誕生。大爆炸理論說,奇點中的物質擴散出來形成了宇宙。然而,人們在試驗室裡發現,物質世界每創造出一個物質(質子)時,必然相伴隨另外一個反物質(反質子)。質子和反質子之間的數量是相同的,而且,質子和反質子相遇時,兩種質子就湮滅了,等於零。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呢?與它們相伴隨的反物質又到哪裡去了呢?無奈之中,科學家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宇宙大爆炸時,擴散出100%的反物質,但卻擴散出了101%的物質,我們的宇宙就是由這湮滅後的1%組成的。這個觀點要想成立,必須去問當時的宇宙奇點:你為什麼多了一個物質呢?

這些問題太深奧,我們不用去管它了,還是回到月球的主題上吧。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產生了地球一月球同源說,在大爆炸宇宙物質擴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陽系宇宙塵埃因,這個團狀的物體圍繞一個中心高速旋轉,中心周圍的物質逐漸凝聚成了太陽,四周旋轉的物質,漸漸形成了行星和衛星。地球和月球就是這樣形成的。

以上就是地球一月球同源說的主要觀點,即地球和月球都是從一個宇宙塵埃團中誕生出來的。

地球分裂說與同源說有許多相同之處,該假說認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十分不穩定,曾經發生過反覆的分裂,由於地球一次巨大的爆炸,把地球上的一些物質給拋了出去,於是,形成了月球。據說,現在太平洋的面積與月球的面積差不多,故而有人認為,地球在擠出一部分物質後,形成了太平洋。主張這一假說的科學家,還把環太平洋火山帶作為證據。

這種假說可以說是太壯觀了,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環太平洋火山帶突然一起爆發,從地心噴湧而出的巨大力量將3000多公里的一塊陸地舉起,猛地拋向無垠的宇宙。壯觀是壯觀,但大家不禁要問:能將自己1/4的體積炸飛到384400公里高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這次爆炸中,地球沒有散架真是奇蹟。

地球──月球同源說和地球分裂說兩種假設,必須找到一條有力的證據,那就是月球與地球的年齡要相等,而且月球的物質構成,也必須與地球的物質構成一致。找不到這兩條證據,兩種假設就不能成立。

從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第一次登上月球開始,人類又先後六次登上了月球,耗資達250億美元。登月宇航員從月球帶回月表層原始標本2000多塊,重量達400公斤。但800多位科學家在分析這些原始標本的時候,卻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震撼和動搖了同源與分裂兩種假設。

首先,是關於月球的年齡問題。

太陽的年齡現在有一種趨同的看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它應該在50億年左右,因為太陽系宇宙塵埃團首先形成的就是太陽。地球的年齡不能最後確定,但據科學家的推測,它應低於50億年,許多科學家主張,它應該在46億年左右。目前,地球發現的最古老岩石是35億年,它發現於東非的大裂谷地區。

第一個降落在月亮靜海地區的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邁著輕飄飄的步伐在月面行走,當他彎腰從月面隨便撿起一塊岩石的時候,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塊岩石竟在36億年以上。在以後的數次登月中,宇航員從月球表面帶回的岩石年齡不相等,有43億年的,也有45億年以上的。「阿波羅」11號飛船帶回來的月表土壤標本,據信歷史已達46億年。這正是太陽系剛剛形成之際的年齡。按理說,這樣古老的岩石本來不應該出現在月球的表面。不可思議的是,月球月海的土壤,明顯比它周圍的岩石年齡要大得多,大約年長1億多年。

如果說現在探測鑑定年齡的方法有錯誤,那麼,這種錯誤不論是對地球還是月球都是一樣的,不應該有如此大的差別。難道說美國宇航員只帶回了一些極個別的標本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原蘇聯的無人月球探測器也獲得了與美國相同的結論。

驚奇還不止以上這些。我們將月表岩石用「鉀─氬測定法」測定後發現,有的月表岩石竟然達70億年。在「阿波羅」12號飛船帶回來的岩石中,有兩塊岩石的年齡高達200億年,而這200億年相當於地球年齡的4倍。科學家認為,這是我們宇宙中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東西,因為我們現在所知宇宙的年齡其上限也不超過200億年。那也就是說,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陽更古老,它幾乎與宇宙同齡,這太不可思議了!即使是從最保守的年代估計,月球也有50億─100億年的歷史。這個年齡說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陽系裡的東西,自然它也不會與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來,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個角落裡,形成了一顆十分獨特的小天體,它不知穿越了幾億個恆星系,拜會過數也數不清的各類天體,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著自己的意中郎君。也不知經過了多少億年的時光,月球才來到了我們的太陽系,一眼就看上了藍色的「情哥哥」,竟然自願留了下來,結束了它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確,在漫長的旅行中,月球沒有被其他星系俘獲真是個奇蹟,而它心甘情願被地球俘獲也是一個奇蹟。

其次,是關於月球的物質構成問題。

根據「阿波羅」帶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構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質並不太一樣,這與我們發現的「自相似」理論有出入。這種理論認為,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天、地、人,構成它們的元素在種類和數量上幾乎是一樣的,並符合黃金分割比值的0.618。按照這一理論及月球是從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區分裂出去的假設,月球應該是由與地球相似的物質構成的。然而,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月球與地球的物質構成相去甚遠。科學家在月表岩石中發現了6種地球上沒有的礦物質。這些發現不但沒有成全「地球一月球」母子的假說,而且還徹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個宇宙塵埃團形成的同源假設。

當三種假說都被否定之後,那麼只留下一個問題了:月亮從何而來?我們不知道,那些天文學家同樣不知道。

科學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預言未知。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科學的預言並不比巫師的預言更準確。以上的三種假設,曾經被當成科學的結論進入普通教育當中,但這些假設本身又有多少科學性呢?當一個科學的預言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它並不比巫師的錯誤預言更光彩。因此,面對預言和假設,大家有共同的權力,切不可以一種假設,那怕是科學的假設去反對另外一種假設。

月球起源的假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而這些缺陷,

目前科學本身又無法彌補,故而產生了另外一種新的假設,即「月球一宇宙飛船」的假設。

在宇宙的某一個區域裡,居住著比我們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級智慧生命,他們出於某種目的,使用了某種技術,將一顆小行星的內部挖空,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經過漫長的歲月,穿越了無數星系,才來到了我們太陽系。

這一假設可以解決許多現代科學目前無法解釋的月球神秘現象。我們傾向於這種假設,因為它與上古神話記載的事件有許多一致的地方,甚至雙方可以互證。

月球是怎麼變成地球的衛星的呢?


你不覺得你能在這裡,在知乎上提問已是巧合中的巧合嗎?一個巧合,宇宙誕生了,又是無數個巧合,地球上出現了人類,更是一個巧合,樓主想到這個問題讓我們共同解答。
別去想我們為什麼存在,而是去想想我們存在的意義。


是的。

中國古人也琢磨過這個問題。結論就是巧合。他們稱月虧為巧,月圓為合。巧合這個詞正是指月亮。
不過這是道聽途說的,別當真。

現代人則這樣琢磨這個問題:
巧合這個詞,從邏輯上講,就是無原因。 難道,並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的,有些答案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安心?


月球是一個不倒翁,內部質量不均勻或者局部中空,面對地球引力,只能以屁股那一面朝向地球,或者只能以另一面朝向地球?


首先,我不夠專業,按自己理解說...

圖1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距離越近引力越大,距離越遠引力越小。因此月球離地球較近的一面(臉)比離地球較遠的一面(後腦勺)受到的引力更大,這導致月球受力不均勻,會造成月球形狀的宏觀改變,假設地球質心為A,月球質心為B,即月球的形狀會在地月連線的方向A-B上伸長,在垂直A-B的方向上縮短。如圖2左圖所示,形狀由球體(實線)變為橢球體(虛線)。為了便於分析(觀眾:為了你便於忽悠...),我們把橢球體的月球簡化成兩邊有腫包(術語叫做「隆起」)的球體,如圖2右圖。

圖2
假設月球自轉和繞地球公轉周期不相等,那麼以地月各自質心連線A-B為參考系就能觀測到月球的旋轉,假設相對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正是由於相對旋轉的存在,使得原本應該處在A-B上的兩個隆起都將向速度方向些許偏移,如圖3,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當月球受到不均勻的引力變成橢球的同時,由於月球的慣性,橢球繼續旋轉,導致兩個隆起總是偏離A-B方向。這時,隆起這兩部分的質量均將受到地球引力的拉扯而產生力矩,如圖3中紅色箭頭。近地端隆起受到的力矩對旋轉起阻礙作用,遠地端隆起受到的力矩對旋轉起促進作用,但由於近地端所受引力更強(實際上我們由圖可知近地端引力的作用半徑也更大),因此合力矩將阻礙月球的自轉,自轉速度將減小直至以A-B為參考系月球不再有相對轉動,此時隆起部分將不再受到力矩,月球將始終以同一面面對地球。

圖3
這種衛星的一個半球始終面對被其所環繞天體的現象,被稱作潮汐鎖定。由於物體各部分與引力源的距離不相等而產生的引力差,被稱為潮汐力。海洋的潮起潮落就是月球對地球的潮汐力造成的。
潮汐鎖定總是發生在質量明顯較小的一方星體上,比如行星-衛星系統中的衛星上。實際上,月球對地球的潮汐力也會在十分微小的程度上影響地球自轉周期,但由於兩者質量相差過大,因月球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轉周期的變化微乎其微,在漫長的觀測時間裡才能發現端倪,也就是說,如果地月系統存活的時間足夠長,總有一天,地球也會被月亮潮汐鎖定,這時只有在地球的一個半球上才能看見月亮,另一個半球的天空中將再也不會出現月亮的身影,即地球和月球始終「面對面」。太陽與地球距離過遠,地球不會被太陽鎖定。


我隨口說一句哈,記得當時老師說這是外星更高級的文明用來監視地球的,瞬間覺得陰謀論了


根據聖經原理和科普知識綜合研究得出62.05億年以前,一個巨大的太陽黑子被神靈火箭發射推離日球,在推離過程中,這個巨大的太陽黑子被撕碎了,除了保留著一個巨大的主體外,還被撕裂一塊比主體小81倍次體,以及無數塊小體和宇宙塵埃,主體就是地球,次體就是月球,並且月球和地球一塊飛離日球,二者有一個夾角,越飛二者之間的距離越大,最後主體地球就自然找到了屬於自己公轉的軌道,月球同地球公轉共軌,並且又圍繞地球小公轉,各自又有自轉規律至今。那些小體和塵埃又不斷的被地月引力吸引後撞擊到了自體上,由於地球巨大的引力形成了及其濃密的大氣等,大概有數以百計的大氣壓,墜落隕石類似物都被燃燒後化為了灰燼,只是比較大的隕石有幸匝到地表上,形成不同的隕石坑。而月球太小,保留不住大氣層,各種墜落類似隕石等等小體比較容易的砸向了月球表面,留下了如此多的坑坑凹凹。又由於被發射成功的太陽黑子,形成地球和月球的起初,表面溫度大約是4500攝氏度,其表面處於固體物質前身的各種岩漿水,氫二氧的水則處於氣態,逐漸的降溫,由於地球極其濃密的大氣層的溫室效應保護,降溫較慢,比月球慢了十餘億年,月球降溫比較快,大約十到十五億年之間,岩漿水就被冷卻結成岩石的殼體,即月球殼體和地球殼體,就像雞蛋皮的蛋殼體一樣,月球隨著表面溫度的較早下降,殼體越來越厚,那些小體和塵埃物質砸向或降落在了月球表面,由於小體和塵埃更早的降溫了,形成了固體,比月球表面大約更早於十餘億年的時間,並且經過接近絕對零度的長期演變以後,才降落到了月球的表面,而月球和地球又分別在四千多攝氏度的環境中,在殘餘核爆極其頻繁的干擾和燃燒等環境中發生著不同的化學等反應,物質自然不同,更有恆星間宇宙塵埃灰塵的參與使然。地球在4415年諾亞洪水事件以前,沒有下過雨,由於地殼表面溫度較高,地球水都被蒸發的霧氣上騰了,存放在地球大氣層中,因此地球有極其濃密的大氣層,那時的地球大氣壓是數以百計甚是數以千計個大氣壓,諾亞洪水後,大氣層中的水絕大多數變成雨水降到地表上,大氣壓降到了今日程度,地表溫度降到了類似今日程度了。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是不同時間段,由太陽黑子被發射脫離後形成的,距離日球越遠的行星年齡越大,降溫時間越長溫度越低,降溫與其大氣層厚薄有關聯。大約幾十億年前,地球正處於金星今日的狀態,大氣層是今日地球大氣層的百倍,大氣壓93個,金星處在430到480攝氏度的全球相對恆溫狀態,金星地表面溫度四百度以上,氫二氧的水全部被蒸發成水汽後霧氣上騰的變成了大氣層,金星表面高溫乾燥,南北極也處在相對恆溫的430攝氏度以上。挪亞洪水事件以前的幾十億年間,地球與金星一樣,也是處於不同高溫的相對高溫恆溫狀態,南北極沒有低溫,更沒有冰封。地球誕生47.45億年後,大約在14.6億年至10.95億年間,地球開始被造出植物,所以地球表面都處於綠色植物鬱鬱蔥蔥的繁茂狀態,樹木高達數百米甚至數千米高,5.475億年至1.825億年間,各種動物被造出來了,動物生長的形體高大,如恐龍等。今日北極附近和俄羅斯大片低溫地區地下會蘊藏著那麼多藏量的石油和煤氣煤炭資源,就是這14.6億年間成就的,即是4415年前的14.6億年間偉大創舉。否則,北極冰封寒冷的廣大地區是不可能有地下藏量極其豐富油氣煤炭資源。

火星比地球早誕生數十億年,大約二十到四十億年間,火星可能有許多特徵類似地球,由於降溫太久後,今日火星表面沒有火了,變成了冰球。最後出生的水星,儘管表面溫度比金星低了點,是由於水星表面的大氣層太過稀薄,不能形成大氣層的溫室效應,所以降溫較快的緣故。當然不能完全排除水星的年齡大於金星。再過幾十億年後,地球表面溫度會降低到火星一樣,那時候地球的最高表面溫度會在零攝氏度以下,地球也將成為低溫的冰球了。得救的人類就要被提到天國去享福了,沒有得救的人類就會自然的留在了地獄中。

總之,地球和月球是一卵雙胎的,其它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各自衛星都主要是其一卵多胎的方式生成的。

另地球表面山脈形成的機制:炎熱高溫的地球,逐漸冷卻到形成地殼,此時地球的直徑比現在大了很多,一是因為地球是一個固體、岩漿體和氣體等混合體組成的,平均密度相對比較小,隨著地球表層溫度的逐漸降低,岩層地殼逐漸變厚,地球的直徑也隨著逐漸變小了,岩石層堅硬的地殼卻不能隨著相應變小,大部分面積逐漸下陷,在一定部位的地殼只能局部隆起,而逐漸形成了山丘和山脈,它們的高度也隨著地球的不斷降溫,地球直徑也不斷的縮小,山丘和山脈也隨著不斷的極其緩慢的逐漸的升高,盆地和海底逐漸形成也不斷的下降。諾亞洪水事件發生的時候,地球上最高的山丘不會高於2767.6米深(以地表水總儲量14.15萬億立方千米,儲水量亦有不同數量之說,地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即使水平鋪在地表上,可深達2774.5米,最高的山頂要低於水平面15肘,6.9米),因此,山丘和山脈是在不斷的增高的。四千多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和亞拉臘山都在不斷的增高著,達到了今日的高度。那時亞拉臘山高一般不會高於27千米,今日增高到了5150米。山峰的形成機制另有地幔以下的核爆引起岩漿噴發就形成了火山爆發,這也是山丘形成的一種形式,火山爆發一般不容易形成山脈的。

祝桂濤醫生原創,這是祝桂濤醫生的新宇宙起源理論的部分,第五層天的太陽系來自第四層天的銀河系,銀河系來源於第三層天的銀河母系,銀河母系來源於第二層天的次源系,後者來自第一層天的源,源就是起初上帝神在祂選定的一點,創造出宇宙天地萬物的起點:起初,上帝神創造天地。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導為盼。


那天半夜我突然醒了,感覺自己特清醒,一位身體呈圓形的生物走到我面前,我並不害怕,他給了我一個類似iPad樣的東西,上面有不少圖片,明顯可以看出是月亮,月亮一半很亮,一半很暗。但是暗的一面有星星點點的東西在跳動。還有幾張是關於他們的交通工具的,和ufo差不多,是雅黑色的。
第二天醒來我找那個「iPad」卻找不到了,問爸爸媽媽他們也說沒拿,也許這是一個夢吧。


推薦閱讀:

南半球夏天能看見銀河嗎?
用方言送中秋祝福吧?除了中秋節快樂,你還會說些什麼祝福語呢?

TAG:天文學 | 月球 | 天體物理學 | 巧合 | 行星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