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大智若愚?

百度百科的答案,就別拿出來了


大智若愚,是一成語,本不難解,誰都會用。智為真,愚為假,或可稱為假愚真智;智為內,愚為表,或可稱為秀內外愚。有人一貫如此,表面上不露機鋒,胸中自有大智慧,有人是一種策略,故意藏而不露,讓人不知究里,誘人上當。何況何為智,何為愚,眾說紛紜。故如細論起來,還是大有講究,下面試舉幾例說之:

一抗戰時期老乾,只讀過小學,喜讀中國典籍,大有韜略,在任時,為一大企業老總。一次,參加國家部委組織的考察團,到國外考察。部里派出帶隊的幹部,時值中年,自以為是部里的,專橫跋扈,活動不講規矩。考察團成員中,老乾較多,很不舒服,此老乾資格最老,有些團員便鼓動他起頭抵制,或者回京後,聯名向部里反映。此老乾說,如是這樣,人家會認為我們自恃資歷老,不服管,反為不妙,我們就裝睜眼瞎吧,有恰當時機再說。那位帶隊幹部,自然也就更為放縱。回後在京停留總結時,部里果然聽說了一些事,找團員了解情況,此老乾給各位發話,現在行了,大家實話實說。一招制人,果然奏效,那中年幹部,受到了處理。

一市裡副市級的領導,聰明能幹,常有創見,和一把手在一起時,不時會談起自己的一些新鮮看法,見一把手聽得有興趣或讚賞時,這位副級領導,就會變著花樣,說一些這樣的話:要不是你經常教育,憑我這個水平,也想不到這些意思,或者是你上次你說了什麼話,才讓我明白過來的等等。總之,一把手高明,他笨。一把手聽後自然舒坦,撫慰有加。此位副市級領導,後來果然仕途順溜。

上述兩例,一例為以笨待機,一例為以笨取悅。這兒的笨,是裝的。還有的是某些方面真智,某些方面真笨。如大數學家陳景潤,如非真智,他不可能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大成就。但在常人的眼中,他是真笨,他幾乎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情世故。這算不算大智若愚呢?

如前兩例也算大智若愚,生活中還是不少的。如只有類似陳景潤這樣的才算,那就是特例了。如果大智皆若愚,那愚者就可怕了。這當然是謬誤,智者就是智者。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擁有智慧的人,其智者風範,是容易讓人感覺到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樣的,就屬絕對的智者形象了。

寫到這裡,話似乎還沒說完。還有一類常被人提起的有大智慧,能指點迷津的人,《紅樓夢》中的跛足道人,一曲《好了歌》,唱出了為功名財色一搏之人,到頭來不定有被雨打風吹去的下場。賈府衰落了,聰明如鳳姐,最後死得也很慘。跛足道人一開始就指點了迷津,是不是大智慧呢。可是在常人看來,這道人跛足,還瘋癲,那日子,怕是過得不怎麼樣。瘋癲如愚,就算是當今之人,怕是也聽不進去這樣的愚人愚言,要奔財色功名而去的。何為智,何為愚呢?

人們常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指的是什麼呢?傻人有傻福,指的又是什麼呢?

不過,一部人類史,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慾望實現史。人類還是需要智慧的,智者如智,智者如愚,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世間如少了智慧,將失卻許多精彩。


突然覺得想答這個問題。

其實真正的大智並沒有愚昧,只是大智者的世界觀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他們可以看得到許多常人所無法理解的東西,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加的成熟穩重。大智者會經歷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思維方式的轉型。

第一種思維方式是表象的,直接的。第二種方式則是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質。第三種則是第二種方式的升華,它不僅僅是透過表象對事物進行了審視,更體現了一種包容感。在表象和本質中找到某種聯繫,然後更加深度地體會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意義。

大智者不會和傻逼爭論,因為他們自己知道,別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意見,但當他們不去接受而又無理地爭論時,是沒有必要浪費自己的精力闡述他們無法懂得的東西。他們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去做。所以大多大智者不善於表達,或者不喜歡過多地解釋。因此,很多人認為不去雄辯的人就只是因為理屈,覺得大智者愚昧。

而且大智著會有一顆堅定的心,他們會為自己認為確的東西堅持下去。當遇到挫折時,很多人認為那是錯誤的,他們嘲笑大智者,認為他們愚昧。殊不知愚昧的是自己。大智者對於別人的嘲笑一般都不回看在眼裡,他們會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堅持自己應該堅持的東西。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這和很多「愚人」一樣,比如阿甘。

大智者博識,對事理看得更加清楚,所以了解到自己其實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他們一般都會顯得謙虛,不會追求浮誇炒作。不刻意顯示自己的才華,不去追求別人的讚許,就那樣單純的為著自己的快樂和理想活著。所以,很多世俗的觀念認為大智者就像一個愚人。

真誠,不做作,單純,不追求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裝逼......大智若愚不過是愚人對大智者的定義罷了。大智者不愚,只是懶得向愚人證明自己的聰明。


阿甘就是大智若愚的人吧。

阿甘從不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是他的大智,可在別人看來這是若愚。大多數人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迎合別人的喜好,顯得自己合群,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世故圓滑,是情商高的體現,而這在阿甘面前只是些小聰明。

阿甘在橄欖球上的傻跑讓他從大學畢業並會面總統。如果換作其他聰明人,就會考慮別人眼中的自己會有多傻冒,而放棄自己的選擇和機會。

阿甘堅信她媽媽所說的:做蠢事的人才是蠢蛋。堅持follow heart這是他的大智。

阿甘做一件事會心無旁騖,不會去計較得失。這是他的大智,可在別人看來這是若愚。阿甘適合當兵,因為他會百分之百按照指令完成任務,組裝槍支時長官問他為何完成地這麼快,阿甘說因為你叫我這樣做的!而小聰明的人就會一心二用,瞻前顧後。例如阿甘的朋友在服役時心心念念的都是他的捕蝦計劃。

阿甘愛珍妮,他不會介意珍妮墮落過去,不會介意自己的付出是否有回報。而聰明的人在權衡利弊之後,可能就放棄珍妮去追其他人了。你說他是不是傻?


大智若愚就是心中有一片凈土,裡面有自己的原則,堅信的東西。平常可能不會顯現,但在關鍵的時刻讓你不會隨波逐流。


《菜根譚》: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有大智慧的人行事穩重,不張揚。他們總在默默觀察,謹言慎行。在生活中,他們的作風簡樸,而內心浮躁的人,看不到他們的超然脫俗,只留下了平普的印象。著成語,與其說在形容大人物,不如說它的畫外音在提醒人們,不要太注重表象,因為真正的智者是不會帶著炫耀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大露鋒芒的。


謝謝邀請。本來想放棄回答,因為第一感是這超出了我的能力。自己都從未體驗過大智若愚的狀態怎麼可能回答呢?

1.就在給邀請人寫私信表達不好意思的同時,大腦自己開始想:儘管自己做不到,但是身邊或曾經遇到哪怕電影里小說中甚至是隨便聽人說起過有這樣的人嗎?結論幾乎是沒有。只有大智的和愚的,沒有大智若愚的。

2.突然意識到,這很像是一個悖論。智如果不表現出來永遠是愚(或者說平庸),如果表現出來就不是若愚。我們已經知道的大智都不能再算是愚,我們所知道的愚中可能孕含著大智,但是如果一輩子都不體現出來則仍然是愚。

3.於是取消了私信,感覺自己做出一個了不起的發現,開始起草回答。打字的同時,大腦又自己想:且慢,這裡是知乎,多想想各個方面總沒有壞處。最簡單的問題:我們的語言中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呢,如果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件真實的事例,這個說法怎麼可能有生命力?

4.搜索案例並加以分析。第一個結論:大智的標準不明確,只是一個模糊的描述。喬布斯那個著名的演講翻譯為中文後大多加了一個題目就是大智若愚。這樣譯似乎並不準確,原文只是stay foolish,可以將其內在含義理解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聰明才是真正明智的」。但是如果不把大智理解的神乎其神就可以了。第二個結論:大智若愚一般都體現為智-愚-智的動態過程。中間「愚」的環節是為了達到單純靠「智」所達不到的效果。甚至歷史上古今中外的許多案例表明這個「愚」是在「愚弄」他人,而且是故意的。這樣就跳出了2的悖論。

5.繼續分析案例,又發現,「愚」可分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兩類。凡為利益出發則為功利性;反之則反之。利益一般定義為「需要」,但是,還應該細分一下,凡為物質需要出發即為功利,為精神出發則為非功利。這樣區分有意義嗎?個人以為這可以作為大智與非大智的區分標準。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和第一個嘗百草的人都「愚」,但是我們不關心前者是誰,而對後者永遠感恩。

6.新結論:凡大智若愚的人都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他們的創新不是為自己謀利甚至都不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只是一種內在的恰好可以區別於動物的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推動力使得他們的某些行為顯得「愚不可及」。 事後才發現,只有他們的無可替代的愚才使我們的生活質量甚至文明程度上了一個新台階。

7.但是顯然6隻是理論分析的結果,估計很難被大多數人接受。日常生活中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凡大智若愚的事情開始總會讓我們大吃一驚,「那麼聰明的人怎麼會幹出這麼糊塗的事」,而最後會感嘆,「這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啊」。


其實我覺得大智若愚就是做事不耍小聰明,能看清事物的本質,認清真正重要的東西,他們的所作所為在那些愛耍「小聰明」的人看來可能是「愚蠢」的,但他們能著眼長遠利益並做正確的事情。


我知道,我就不說


知道,但不在乎別人以為你不知道


有大智慧的人,不相信常人相信的恆定規則,不跟風盲從,他們往往會從頭研究起。就比如當老師教學生,xxx公式是公理的時候,「聰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能適應這種規定,而「大智若愚」的孩子卻想知道為什麼。但最後有大成就的孩子往往是後者,因為他們不會拘泥於規則,而能體查到更深層次的原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智慧的人不喜歡投機取巧,他們會用最樸素的方法默默地做事,走的是大道。而「聰明人」喜歡投機取巧,走捷徑。短期來看後者可以獲得更多利益,但從長期來看,前者的道路是最穩健的,這樣才能走到最後。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非常質樸的人。
他們藐視虛偽的巧智,拋棄了禮智的浮華,堅守著道的精神。


就是讓人放心的那種聰明。


我覺得這個詞更多的是外界對於某個人某件事之後的一個評價。好比某人A平時普普通通,很多事情的處理上甚至讓眾多的BCDEFG覺得愚不可及,但後來眾人發現A的這些種種「愚蠢」的行為反而顯得比他們更聰明。所以BCDEFG稱A為大智若愚。
這個詞雖然旨在說明一個人擁有很大的智慧以致於看起來很愚,但我覺得現實生活中真這麼理解的話有些太誇張了。若真是世人看起來是愚蠢的大智慧,那麼世人又是怎麼窺透表象愚鈍背後的智慧的呢?所以,我覺得,這個詞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也就是注重自身內在的提高(這個內在可以是各種能力、思想等),低調內斂不張揚,追求自身的價值而不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具體一點就是一個人胸中有貨,但是並不到處顯擺,平時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但在需要的時候就會拿出來。其實,真正大智若愚的人也許並不認為自己有多麼聰明,所謂大智若愚,也不過是外人的一種評價而已。


每次看到這個,都覺得心酸又機智。


大智若愚者在卑鄙的人眼裡是更卑鄙的心機人:在追名逐利的人眼裡是無欲無求的傻瓜。可是,在碰到同樣的人的時候,那種相同的氣場,甚至都不需要交流就能識別出來。


最近看到馮唐一篇文章談到「仁德」,我覺的也算是大智的一個體現。
這種仁德是「知道輕重好歹,知道與人分利,知道進退隱忍。」
來源:http://www.fengtang.com/blog/?p=460


其實吧,所謂的「大智若愚」就是已經開始追求「道」的狀態,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復歸於朴」,一切行為開始真正的只出乎本心,而沒有其他外在的修飾,並且漸漸具備各種道德而不用刻意而為。
這是我理解的小小一點淺見,也是我目前的一種狀態。不能說是對,至少算是有了一些深度吧。


別玩兒小聰明,自然就有了大智慧。


個人認為:
求知若渴 大智若愚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對知識的態度,接觸的越多,越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懂。

一個圓: 圓內代表學過知識,圓外代表未學的知識。

圓越大,圓外接觸的東西也愈多。


所謂大智若愚沒有那麼複雜,只不過是喜歡動腦的人,習慣保存體力而已


推薦閱讀:

TAG:智慧 | 人生 | 做人 | 為人 | 聰明 | 為人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