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如何解釋人的爭吵?

常在網路上看到人們爭吵,作為一個圍觀者,大多數情況下會看到雙方說的都各有道理,但也有各自的偏頗之處,若能互相補充,則可以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一個話題。但許多人似乎總是不能理解對方的意思,習慣不經過大腦判斷就把對方全盤否定甚至是人身攻擊。常見的情況中雙方甚至許多情況下只是對一個詞語的定義不同,就因此吵得面紅耳赤,直到慰問對方父母。而若有人來勸架、理清這裡的頭緒的話,他們也不想聽道理,甚至轉而攻擊勸架者。

看起來爭吵是一種沒任何好處的浪費時間的活動,可是為什麼它仍然如此常見?

我想知道爭吵背後的心理學上的理性的解釋,如果它與理性的交流比起來,真的沒有半點哪怕是深深的隱藏在此種非理性行為背後的好處,為什麼很多人不會選擇不吵架的做法:互相傾聽、理解,充分的交流呢?

在不同的文化中,爭吵的頻率是否有差別?如有,是為什麼?

除了人以外,其他動物也會爭吵么?

為何不同的人吵架的頻率差別很大:有的人不論在哪裡都極少爭吵,有的人到處爭吵,而有的人在生活里不怎麼爭吵卻在網上總是爭吵?


多謝大甜甜、劉柯 的邀請!

題主的問題裹挾太多的分叉問題,只能挑重點答,心理學是怎麼看待爭吵的。

心理學把人際的爭吵視為一種能量很強的信息溝通方式。溝通的雙方,不僅是信息的交換,而且還包含個人的情感、心理需要、態度、價值觀等等的傳遞與交換。

一個人的情感與觀點,要怎麼樣才能讓別人接受?

首先你要明確溝通的信息(情感與觀點),把信息轉化成對方能夠接受的形式,比如口頭語言、網路文字、表情動作,這種轉化稱為「編碼」。溝通是你整理自己的思路,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明確化的過程。其次,信息的接受方在接收了你的信息之後,要根據自己的已有的經驗,把你的口頭語言、網路文字、表情動作等等轉換成你要表達的情感和觀點,這個過程稱為「解碼」。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是互相不斷地對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的過程。由於溝通的雙方是不同的主體,有不一樣的經驗,在編碼和解碼過程中屢屢發生失誤,就很常見了。發生失誤的時候,就會極力為失誤解釋和圓場,解釋和圓場又產生新的一輪的編碼和解碼的誤差,雙方一著急,就面紅脖子粗起來,互相攻擊與謾罵,將心平氣和的溝通方式升級為爭吵。

還有一些影響編碼和解碼的因素,比如一個人自身表達能力欠佳,詞不達意,邏輯不清,晦澀難懂,受知識經驗不足的局限,要傳遞的信息是混亂的;或者信息量太大,對方選擇性提取和理解,也會造成溝通的雙方在發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路上荊棘密布。

在溝通交流中,還牽涉到一個原則,稱做「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是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肯定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自己對自身價值的心理支持,防止別人對自己進行貶低和否定。由於自我價值是通過別人的評價而確立的,一個人會對別人的評價非常在意。當你和其他人交流的時候,對方不同意你的看法,否定你的思想的時候,你會很自然地認為對方不認同你,不接納你,你會為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進行辯護,排除對方對自己貶低和否定的感受,很多時候,這種辯護會越演越烈的,直至和對方雙雙落入爭吵與謾罵的窠臼中。

爭吵是不可避免的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個溝通者,只要你的語言表達清晰和準確,願意積極地傾聽對方,態度上保持禮貌和謙遜,心理上不對對方防禦和排斥,尊重對方的觀點和情感,不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比對方高,觀察自己的情緒波動,不把對方視為威脅自己價值的敵人,你就能夠有效地控制交流的局面,不會任由交流走向反面,不會弄得不可收拾。

我的公眾號:tiangexia2016

http://weixin.qq.com/r/A0gYAOLE8r_NraZj9x0R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謝邀請。
爭吵,就像是一場語言的戰爭,在彼此的爭鬥中確立自己的位置,從而保證自己擁有更多的主權,就像動物世界裡的爭奪地盤,這是在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某種程度上講,可以爭吵的人比隱忍不說的具有更好一些的功能,因為他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可以將攻擊性釋放出來,而隱忍不說的人,心中並不是沒有憤怒,而是將憤怒壓抑了下去,或是將憤怒指向了自己,許多的身心疾病的發作是與憤怒無法表達相關的,比如癌症。
爭吵往往來自一些挫敗性體驗,比如期待對方可以理解自己接受自己,但是當對方的想法與自己不一致時,當事人可能會感受到被拒絕被排斥,為了保護自己的感受,從而進入了爭吵,而這樣的爭吵往往基於我們自己對對方話語的理解,而不是基於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所以,當我們沒有能力傾聽對方話語里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時,爭吵往往會升級:越想讓對方理解自己,對方越感覺被拒絕,於是越拚命解釋,對方越解釋我們越覺得不被接受,於是就陷進了爭戰中去。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爭吵是試圖與對方建立關係的一種期待和嘗試,只是這不是很有效的方式。
如果換一種方式,在爭執過程中,可以留下一些空間,試著去聽一聽對方語言中要表達的意思,就可以幫助雙方更多的達成共識,所以,爭吵有時也可以成為溝通的好途徑,前提是彼此為對方提供了充分的表達空間,即有能力傾聽對方話語中的真正含義。
貼一篇舊文在此,作為補充說明:

忍不住的發脾氣

文:王雪岩

有朋友問我,我年紀輕輕的,又不是像老媽那樣進入更年期,為啥我也像我老媽那樣,脾氣大得像火山啊?難道我出了什麼問題?

朋友對自己管理不住自己脾氣這件事,似乎已經有些抓狂了,畢竟正是奮鬥人生的年紀,恐怕,他也在擔心自己的脾氣會影響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其實,每個管不住自己脾氣的人,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他都會感覺到壞脾氣所帶來的痛苦,所以,發脾氣的人,都不喜歡自己情緒失控的樣子。可是,他們往往也不會因為不喜歡,就真的管得住自己的情緒,因為,每個發脾氣的人總是有發脾氣的原因的:

1、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這樣的表達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成長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我們與家庭成員共處的時候,我們在感受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在觀察家人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對我們的影響最大的,通常會是父母和兄弟姐妹。

當我們出生後,我們完全仰賴我們的撫養者生存,所以他們的言行對我們就會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同時我們也會在與他們的互動中,學習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並將學習到的這些內容吸納入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成為我們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在今後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我們就會採用相同的方式去處理類似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所看到的,是每次父母之間出現問題時,父母的處理方式都是吵架、發脾氣,在他的世界中,他就慢慢形成對處理矛盾的一個解讀方式,就是用吵架和發脾氣的方式解決。所以,當他成年後,他就會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與人相處,因為這種處理方式是他所熟悉的,而他的內心,也缺少其他處理方式的經驗。

或者,在他與兄弟姐妹相處的過程中,當他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時,偶然間他發現,當他發脾氣時,其他孩子會在他面前變得安靜下來,這會讓他從中感覺到安全。從而他無意間發現的這個處理方式,因為可以讓他從中收穫他希望獲得的結果,所以他也就會在生活中更多的去應用這樣的方式,慢慢這種發脾氣的方式就會成為他處理人際摩擦的一個主要方式。

2、因為害怕,所以激起了戰鬥的衝動,發脾氣就象武功戲中的拉開架勢,架勢擺得越足,內在的功力可能越淺。有時候,當一個人開始發脾氣時,不是因為他太強大,而是因為他太害怕。這是我們內心中非常原始和自然的一種處理危險的方式。

每當我們遇上危險的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開始快速評估:這個危險我之前遇到過類似情況嗎?我的內心中有處理這種危險的應對經驗嗎?如果評估的結果是,這根本不算什麼危險,這事情對我不太可能產生什麼影響,那樣的話,我們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是一笑置之,根本不把它當回事;如果我們評估的結果是,這件事情太危險了,根本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應付得了的,而且我的內心中也根本沒有儲存著相關的處理經驗,於是,這時候,我們就會選擇放棄與這個危險過招,選擇躲避開這個危險的方式;而當我們內部的評估結果是,這件事情很危險,但我還不至於應付不了,不過應付它也真的很棘手,因為這件事的確是危險的。這時,我們就開始調動全身的能量,準備全力投入到對付這個危險的戰鬥中去,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戰—逃」反應。

生活、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上一些愛發脾氣的人,與他們共處的時候,明明是他們自己出了一些狀況,比如因為工作失誤而被批評,或是他們自己遇上了一些不好處理的事情,可他們處理的方式,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對著別人發脾氣,有時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可理喻,其實,他們的發脾氣恰恰是因為他們內心的虛弱,他們需要藉助於發脾氣來掩飾自己內心中對於自己做錯事情或是缺少能力的恐懼。發脾氣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讓他自己穿上了防彈衣,他可以讓自己躲在裡面,不被外來的批評所傷害,而他之所以需要這樣的防備,恰是因為在他自己的感受中,他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是需要藉助外在的保護來躲避危險的。

比如一個有了外遇了丈夫,當他的事情被發現後,他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沖著妻子發脾氣:「你從來都不在乎我的感受」!他此時的發脾氣,其實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而這件做錯的事,是要被懲罰的,為了逃避懲罰,他於是選擇了讓自己進入戰鬥狀態:沖妻子發脾氣,從而緩解自己內心的害怕。

所以,有時候,生活中脾氣越大的那個人,越是害怕的人。為了阻止那個害怕對他的襲擾,他便會採取發脾氣這樣一種看起來很有戰鬥力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有力量的,而一個人之所以要在他人面前證明自己有力量,也恰是因為他自己內心感受不到自己是真正有力量的。

3、自已覺得有發脾氣的權力,自戀的人尤其如此。有時候,發脾氣也會被當做一種權力的象徵。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壞情緒往往是從權力高的人流向權力低的人的。

比如一個在工作中被老闆批評的男人,帶著一肚子的氣回到家裡,當他推開家門的時候,發現孩子正在玩電腦而不是在寫作業,於是他可能對著孩子大發雷霆。表面上看,他是在管理孩子的行為,實際上,他的發脾氣背後,是在處理被老闆批評所帶來的恥辱感、無能感等挫敗性的感受,以及對因感受自己能力不足所帶來的對自己的失望或憤怒等等。所以,他對孩子所發的脾氣,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指老闆和自己的,但他自己又沒有能力代謝掉這些情緒,所以他就把這些情緒扔給了在家庭中權力、位置都相對較低的孩子。因為對於他來說,把這些情緒轉移到孩子那裡是安全的,因為孩子的位置低於他,所以反攻他的力量也相對要弱一些,這對他來說,就不會給他帶來新的威脅。同時,當他將情緒轉移到一個比他更弱的人那裡時,在這個弱的人面前,他會感受到能力和權力又回到了他自己的手裡,這就可以尋找回他自己的控制感,在一個更低權力的人面前,他自己的權力就可以再次得到確認。

將發脾氣當成自己的一項特權,來滿足自己被特殊對待的需要,在有自戀性特質的人身上,會尤其明顯。具有自戀性特質的人,因為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沒有建立起清晰的心理邊界,所以,有時他們就無法確認情緒的歸屬者,也不能從心理上理清別人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所以,他們常常會把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攪和在一起來處理。比如,一個有自戀特質的人,當他面對別人的成績時,他感受到的並不是為那個人的成績而高興,反倒是可能感受到對方的成績是對自己的貶低,當他有了這樣的感覺後,他會因為自戀的受損而憤怒,所以就會對那個取得成績的人發脾氣,認為是那個人傷害了他。或者,因為自戀的人是無法意識到別人是獨立於自己的,所以在他的感覺里,他常常會覺得別人應該與他有著相同的感受,如果他發現別人的感受沒有與他同步時,他同樣可能感覺被傷害,從而會發脾氣。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一個有自戀性特質的母親,當她覺得自己與丈夫的關係中,沒有得到丈夫更多的關懷時,她會把這種抱怨轉向女兒,一方面不斷向女兒訴說丈夫的不好,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女兒替父親的辯護而發脾氣。

4、沒有學習到更有效的表達方式,發脾氣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語言化功能不足。用語言表述出內心的情緒情感,是一個心理的高功能。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不同,所發展出的心理功能也不同,從而語言化的能力也不同。對於一些心理化功能相對較低的人來講,他們可能會採用一些相對不成熟的方式來處理憤怒情緒。比如用行為的方式,打架、摔東西等等;或是將一些無法表達的情緒壓抑下來,最終用使自己身體某個地方出現問題的方式得以表達。

他們之所以會採用這種相對原始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情緒,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未曾積累用語言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的經驗,在他們的想像中,直接表達有可能是充滿危險的,所以,他們也就不敢直接表達出來。

還有一些人,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只學會了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憤怒情緒,所以,在日積月累之後,用發脾氣的方式處理情緒也就成為了一種習慣。每當他遇到讓他不舒服的情境時,他也就只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處理。其實有時候,他的內心未必真的有很多的憤怒,只是基於以前的習慣,在此時就發了脾氣。這時候,發脾氣已不僅僅是一種處理情緒的方式,而成為一種社交手段或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了。

5、內心缺少愛的確認對於內心缺少被愛,被肯定的人來講,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是模糊的,所以他們也不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有可能是什麼樣的形象,同時也不知道怎麼樣更好的與人相處。所以,當他們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他們內心的情緒常常是他們自己沒有能力去容納的,所以那些他無法代謝掉的情緒就會引導他一步步走向用破壞性的方式與人共處,比如發脾氣。

我的一個在我這裡工作了四年的來談者,當我外出學習半個月的時候,他因為見不到我,內心中積累了大量的焦慮,這些焦慮是他無法面對的,於是他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焦躁起來,最終他與他的上司發生了很大的衝突,最後丟掉了工作。當他與我談這件事的時候,他告訴我,我的離開,被他體驗為我對他的拋棄,被拋棄的感覺是他無力去承受的,所以當他無法見到我的時候,他的生活全部亂了套,最終他用暴發的方式釋放了內心的焦慮,但這次暴發也給他帶來了破壞性的結果。


根據薩提亞理論,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會有四種模式:
1、討好型: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感受,以他人喜好為標準,通過迎合他人保護自己不受傷;
2、超理性型:不近人情,絕對理性的分析一切問題,實則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得受傷而將自己的感情、情緒封閉起來;
3、指責型:將一切問題歸咎於對方,保護自己不受傷;
4、表裡合一型:心理與行為統一的狀態。

四種應對策略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方式不同,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表裡合一對我們個人來說是最舒服的。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的運用四種應對策略,而且大多數人對不同的人也會採用不同的應對策略。
放一張薩提亞的個人內在冰山理論圖:

基於從小的生活環境、教育等等,我們形成了個人的行為模式,有的人擅長指責模式,可能因為從小他看到家人就是靠指責他人獲得自己想要的。吵架是外顯行為,他內在是有一套習得已久的邏輯的,只是外人可能不知道。


有人認為,「爭吵」是特殊版本的「對話」。

他們搞錯了,「爭吵」其實是特殊版本的「打架」。

換句話說,爭吵不是暴力的對話,而是對話的暴力。

為什麼要打架?

因為要佔領或者保衛資源。

我要為我身後的蘋果打架,為長毛象肉打架。我要為我的妻女打架,為我的丈夫打架。

爭吵初看起來沒有任何好處,但實際上它是為了攻擊對方和保護自己。

保衛自己的什麼?攻擊對方的什麼?吵贏了自己的錢包會變鼓嗎?對手的錢包會變扁嗎?

「聲譽」,或者叫「面子」。這就是我們要保衛的資源,它比錢包裡面的那些彩色印刷紙更重要。

任何人都需要一個良好的聲譽,它就像一個標籤,能幫助他人了解自己,幫助自己了解他人。

聲譽不僅僅是「善良、邪惡、混亂、守序……」,你的博士學位是一種聲譽,你的高爾夫球水平也是一種聲譽,你的樂善好施也是聲譽,你的謹慎保守也是一種聲譽。任何能以語言(文化)傳播的「人格標記信息」,全都是聲譽。

有了特定的聲譽,他人才願意和你合作。你不會向一個文學教授問物理學問題,因為文學教授沒有「能解決物理學問題」這個聲譽。你不會借錢給一個有著「經常不還錢」聲譽的人。你不會和一個有著「不好相處」聲譽的人交朋友。如果你是直男,你就不會和一個有著「男人」聲譽的人戀愛,哪怕這個人的第二十三對染色體是XX。

這就是爭吵,爭吵是特定版本的「打架」,目的是為了獲得聲譽或者防止失去聲譽。

但爭吵在許多時候是無益的,對自己和對他人都是。我在這裡如何區分「討論」與「說服」? - Andy Lee 的回答 提到了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冷漠」。

在不同的文化中,爭吵的頻率是否有差別?

有差別,通常在自然科學家這裡,爭吵得很少。一旦有分歧,基本靠「新數據」來解決,而爭吵是帶不來新數據的。在社會科學家那裡,爭吵稍微多一些,不同的人都說自己的理論模型最好,互相爭吵,以擴大這個理論模型的聲譽。但在藝術家那裡,又變少了,因為不同流派的藝術都不care對方。在普通人這裡,爭吵出現得更頻繁,大家不能分清楚「我」和「我的觀點」之間的區別,以為對後者的攻擊就是對前者的攻擊。越能區分「我」和「我的觀點」之間的差別,就越能降低爭吵。

除了人以外,其他動物也會爭吵么?

不會。它們只會打架,不會爭吵。

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爭吵狀況,和人格因素、環境因素都有關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來說,情緒化的人更容易爭吵,人際間處於競爭關係時,更容易爭吵。


我不怎麼對"從來都是不喜於色,面容祥和,從來不看見他和別人吵架"的這種人有好感。_(:з)∠)_總覺得這種人心裡可能是變態,或者"不像正常人,不能和他玩"。這種心理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有嗎。反而覺得吵架有時是種特殊的溝通方式了。剛上大學那會兒就發簡訊給我妹"喂,妹,我好想回家和你吵架,搶遙控器,撕逼搶電腦,打枕頭大戰QAQ"結果我妹就回我"神經病記得按時吃藥哦"。。接著又一條"我也想啊,等你回家再撕!"。不吵架不生氣不發泄的話肯定會找更變態的方式發泄吧_(:з)∠)_


我準備從中國古典文化陰陽的角度來解釋下人為什麼會爭吵。滿滿的心理學知識,又超越心理學。
先說概念:事分陰陽、陰陽相求、同性相斥。怎麼講呢?就是什麼事兒,都分陰陽兩個概念。屬於同為陽的發生爭吵。陰陽兩個屬性是相和。我還是舉個現下很火的例子,崔永遠和農大學子的爭吵。關於轉基因的爭吵。

轉基因的焦點在於,轉基因的豆子、內等能不能吃,人本來是吃這些豆子肉的、但把豆子肉轉基因之後,還能被人吃嗎?人與轉基因的豆子肉。通過吃這個動聯繫了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對陰陽。這是陰陽相和!

崔永遠對這件事的看法是陽,農大學子對這件事的看不是陽,陽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而吃轉基因這事兒就變成了陰。
同性相斥原理,那麼崔永遠對轉基因的看法,必然排斥農大學子這種同為陽性,而又意見不統一的看法,然後各自堅持自己的觀點。爭吵就產生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轉基因到底以不能吃呢?
那我們就要看金字塔上層人物,對於轉基因這件事的看法,如果大大們、富豪們自己吃了,而且讓子孫吃了。那麼我們平常小百姓就跟著吃唄。如果他們連自己家的貓狗都不讓吃,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吃。是吧!

另舉一個例子。
當年淘寶與ebay之戰。其實他們的核心陰陽是,買與賣這對陰陽,都想買家與賣家在自己平台上買賣。所以他們都為陽。所以他們爭奪是正常現象,誰贏誰就能吸引那些賣家在自己的平台上賣,就能吸引很多買家來自己平台上來買。爭壓可比爭吵程度厲害多了!


說下爭吵的意義,我編的……
每一次衝突,每一次難受,每一次憤怒,每一次的指責都與人格特質中弱項相關。也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獲得成長的機會-------自我覺察。
如果解決不好,則會經常碰到類似的爭吵,類似的煩惱,甚至更嚴重。


經常吵架的夫妻會走的遠一點。因為他們經常吵。吵著吵著就習慣了。而不吵架的夫妻。一旦吵架。就基本上完了。因為一般不吵架的人。心結比較難以解開一點。


基於一定時間和背景。
不是吵架的人就潑辣小氣尖酸刻薄,但吵架那個時候,有這些因素存在。更多只是一時衝動,然後掀起撕筆大戰。而這 一定時間和背景,我理解於心理承受底線,對事物的認知面,對人際關係的寬容度。
我就是那種很少和別人吵架,頂多冷了臉走開。很多時間,會覺得沒有必要,有什麼好吵得,浪費時間,並不能改變什麼,某一時間急於證明自己的人,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空虛和膨脹,她認為自己是對的,但是空洞或盲目的對,偶遇另一個同樣的自己,互相惱羞成怒,忿而爭吵。
爭吵這件事,不分高雅,不予修養。人人都會,就像 狗急跳牆,到了心理承受的底線,都會做出反攻。
小吵怡情,大吵傷身,君子須謹言慎行。


拋磚。
觀點不同,討論時沒有消除分歧,進一步爭論時各自代入主觀情緒,對方對自己觀點的攻擊被理解為對自身的攻擊,討論升級為爭吵。
各種情緒來源於人的生物本能,強烈的刺激會造成激素大量分泌,理性在其面前不堪一擊。情緒對人的綁架是很嚴重的,強烈的情緒會使人在數秒之內無法做出理性行為,往往在理性回歸之前,大錯已成。
不同文化不了解,不多說。
網路上因為不是實時交流,溝通效率更低,往往兩個人爭論的都是同一個意思。而且由於沒有面對面交流的壓力,平時被壓抑的情緒會不自主地釋放出來,所以很多人平時溫文爾雅,到了網上就變成噴壺。


我以前也覺得各執己見,吵架沒有意義。
後來我就變得死氣沉沉,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覺得吵架好幼稚,最後失去了爭辯的能力,變得笨嘴。。


心理學以為,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爭吵,如同國與國之間總有摩擦一樣,皆屬於價值判斷與利益之爭所導致。


上述回答滿意嗎?ok,下面的表述盡量讓你滿意:

從人的角度出發,人的爭吵是因為彼此不能客觀看待對方的觀點,而不能客觀的原因是對自己觀點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根源是人性自卑的共性所致,人為什麼會有自卑的共性?因為宇宙是如此之大,大到我們從未真切的了解它的存在意義,那麼!我們的存在感從何而來呢?沒有存在感,人會感到孤立與無援,自卑由此產生,最終,爭吵僅僅是為了讓自己從口欲上獲得獲勝感、從而得到存在感的一丟丟慰籍,而已。


雙方非常激烈的交換了意見


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姦給某人,令一人不斷反抗的過程…


不自信,為了保護自己


激烈的溝通


為什麼會發生爭吵?

原因是,雙方需要通過爭吵將對方的自尊水平調整到更合適的水平。


爭吵能強烈表達自己的期望和不滿,並推動相處局面的發展。
上個渣圖~

其實我還挺喜歡吵架的哈哈哈~~~
小吵怡情,理不辨不明,與人斗其樂無窮啊!!!


一言不合 面子掛不住 都想通過聲音比對面大來彰顯自己(打字速度更快:鍵盤俠)是正確的 這是正常吵架

加個想對方哄孩子一樣哄自己的 是小學生吵架

真正理性的人是懶得吵架的 你愛聽不聽 誰吊你


認為高票的回答應該改成心理學的某個流派認為,而非心理學認為


首先,我們的交流內容中包括三部分,信息,個人態度和指令性內容。
我們會對一件事產生歧見。 進而可能會產生爭論。
爭論分為三種:
實質的爭論,包括對實際的客觀或者態度的不統一,二者存一即為此種。

言辭的爭論,由於雙方所使用的相同辭彙在各自的理解中產生不統一造成。比如你跟小朋友將量子力學這個概念和跟物理系的人講這個概念,理解的高度是不同的。 解決此種問題的辦法是清晰定義概念,深化定義,達到統一。

第三種是上兩種的結合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你不走捷徑,你怎麼回答?
警察實施抓捕時有沒有必要避開孩子?
什麼是人格?進一步的,所謂的獨立人格指的是什麼?
貓智商不高,人類卻總是想像貓的各種「高冷」「傲嬌」等特質,這種心理究竟為何?
老實是種罪嗎?

TAG: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