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發展程度應用產業規模還是票房來衡量?
根據藝恩諮詢今年公布的數據, ①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27億美元(170億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而第一名美國的年度電影總票房108億美元,是中國的4倍。最近上海電影節期間,博納老總於冬等業內人士預測,在未來5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就有望和美國持平。
②
另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電影產業規模是900億美元,而中國的電影產業規模僅34億美元,前者是後者的26倍。
如果是後者,那麼每天宣傳的中國電影市場幾年後趕超美國是否是一種不正確的誤解?
首先我覺得,我國電影行業衡量標準應該體現在票房數,銀幕數,觀影人次,影片數量,質量,來分析,中國目前為止約有15000+的銀幕數,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而觀影人次卻是美國的十分之一,美國人的觀影習慣,平均每人每年看4部電影。中國還依然不到1,但2013年,截止到7月,官方增長是37.8%!如果未來持續增長的話,到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可產出票房800億,產齣電影產品超過1200部。觀影人次超5億人次。這不是笑話,也不是天方夜譚。這是未來的產業規模。就這麼簡單說吧。呵呵…
中國電影票房在5~10年內超過美國電影票房,這個指標連美國人都意識得到。而中國電影行業的產業模式註定不可能和美國一樣,美國電影產業可以通過影碟、版權和周邊開發賺得數倍於電影票房的收入;而在中國這樣的外部環境下,莫說5年,就算是20年也未必能形成如好萊塢般體系化的電影產業鏈來。
不以美國做比。中國電影票房總額去年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票房市場,但沒有人會認為中國電影行業發展比日本成熟。日本的數據,銀幕3280塊,電影票房1952億日元(約22億美金,122億人民幣),共放映影片983部,其中本土影片554部,引進片429部,觀影人數1.55億人次(2011年日本人口約1.28億),引進片佔據票房份額僅為34.3%。銀幕數是中國約1/5,人口是中國的1/9,觀影人數是中國的約1/3(2012年中國觀影人數4.57億),但人均年觀影次數是中國的3倍有餘。更關鍵的數字在於,在中國市場分賬片只有34部,全年批片加總也不過70部的情況下,電影人已經感受到了重重危機。而日本全年的引進片超過400部,本土電影仍然佔據市場的大半份額。在日本優秀原創電影愈發稀有的今日,不能說他們的電影市場足夠好;但是其市場的成熟度,能夠讓本土電影品牌在好萊塢的文化侵襲下仍然堅挺。而這其中,最重要的觀影受眾。
衡量一個電影市場的標準,你可以用產業規模,也可以用電影票房;當然也可以用設施配套和傳媒發展作為參考;但最核心的還是觀眾的成長,不只是數量上,還在質量上。羅嘯的答案里提到的:「觀眾平均年齡下降,意味著年齡超過40歲的觀眾基本沒有增長,而更多地開始出現高中生、初中生作為主力觀眾群體」。這些更能反映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他們的時代環境和生存狀況都註定他們無法將電影作為娛樂的主要方式;而七八十年代,以及更新一代人觀影習慣和品味的養成,真正能夠讓中國電影市場趨向成熟。
這個時候,中國電影市場提供給觀眾怎樣的產品才是重中之重。如果養成一大批如同吉卜力、跳躍大搜查線或者柯南的本土品牌,即使電影市場徹底放開,華語電影仍然能穩步邁進。但如果持續的任由「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或者「小時代」這類電影佔據市場,我無法想像一年有400部引進片時中國市場會有何表現(如今的台灣市場可能是很好的參照)。屆時,即使年度電影票房真有800億,你真好意思說中國電影行業超美日?
個人覺得以產業規模,但是尤其應該以產業的覆蓋範圍和用戶規模以及用戶的關注程度來界定。就好像以營利和收入計算非死不可是個小公司,但是你不得不去看它的用戶規模。
從票房、相關產業帶動甚至全球收入來看,電影業在美國也是一個很小的產業。900億美金的產業無論如何都很難比擬金融、保險、房地產、石油、汽車、食品、醫藥……
但是從用戶規模來看,它仍然是一個服務於10億甚至幾十億消費者的行業,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一個生機勃勃,體格巨大並且還在擴大的產業。
在中國也一樣,它的產值比不上洗腳、牛奶、白酒等等行業,但是它在中國是一個擁有10億消費者的行業,是一個大產業。
同樣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電影在任何可以預計的未來都不可能超越好萊塢,無論是作為一種文化還是作為一個生意。因為只有美國電影是全球化的,沒有人能改變這個現實,除非美國全面沒落。
在中國沒有人會說中國電影會趕超美國電影,頂多會提到票房在未來幾年會與美國持平,基本是這樣。至少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要看到中國電影從整體產值超過美國是很難得。
而幾個衡量產業發達程度的指標:票房、銀幕數、觀影人次、銀幕外收入等其實每一個都有著其它的含義。
票房:更多的說明消費者對於電影的消費能力,也就是擁有創造更多銀幕外收入的潛力。
銀幕數:當銀幕數超過兩萬塊之後將會對現在的全國統一發行有一定影響,如分院線發行。終端市場是否有著成熟競爭的標誌。
觀影人次:由於有著2D、3D的區別,影片票房高的作品未必有著最多的觀眾。用觀影人次來衡量影片的影響會比票房更為客觀。韓國每年評定最賣座作品都是以觀影人次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
銀幕外收入:原本二八比是電影行業的定理,即票房收入只佔總收入的二成,而在中國卻會佔到九成以上。這幾年伴隨著版權法規的執行愈加嚴厲,已經開始出現消費行為變化的情況,但是要改變整個產業現狀,至少還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
確定了指標,再來和美國進行對比。
中國 美國
票 房: 170億人民幣 100億美元
銀 幕 數: 1萬塊以上 4萬塊左右
觀影人次: 6億人次左右 10億人次左右
上述指標在現階段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美國電影票房這幾年基本沒有增長,而中國電影票房年平均增長率在30%左右,5年左右在票房上追上是很簡單的。可是,如果去考慮市場的良性發展的話,則差距不是短短5年能夠追上的。
1、國內票房50%左右為進口片票房。
2、觀眾平均年齡下降,意味著年齡超過40歲的觀眾基本沒有增長,而更多地開始出現高中生、初中生作為主力觀眾群體。
3、除網路版權外基本沒有其它銀幕外收入。
4、衍生化。電影更多的作為文化產業的附屬,而不會作為某一文化品牌的起點。也就是由其它內容改編的電影作品會越來越多。
5、廣告化。植入廣告在時裝劇裡面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最後是否會出現只為廣告而製作的電影,有待進一步觀察。
基本上中國電影市場是一個很奇特的市場,體量沒有美國大,但是美國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在中國出現了。而中國電影市場抗風險能力根本無法與美國相比。
現在談追上美國電影為時尚早。
這取決於如何定義「電影產業」本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