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無法接受科學觀念,對健康流言深信不疑?

為什麼有的人,還是大學生,接受科學的觀念十分困難,對胡扯卻全無免疫能力。比如,就有些人相信手機輻射大,電量低更是危害巨大,睡覺時不關閉手機第二天就說哎呀忘關手機頭暈難受:再比如,相信只要是現代科技帶來的東西就不好,食物只有天然的好,轉基因是拚命抵制;相信什麼夜間排毒時間表啊,出現個什麼問題就推斷自己內臟哪個器官有問題;相信某個食物致癌或者防治癌症。等等表現讓我難以理解,如果是幾十歲大媽,相信這些東西就罷了,關鍵是身邊的同學,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學生,平時做實驗,搞研究,應當有科學質疑的精神,怎麼到了生活小事就這麼不假思索,輕易信服?是不是家庭從小的影響?還是因為思考費勁,或者隨大流就相信了這些流言?


相信這些流言,是因為這些流言更容易使人相信,而一般人又缺少評判工具罷了。
----

前陣子看的一個日劇《花的懶人料理》里有一集[1]是講減肥的,裡面總結了「主婦們青睞的減肥法具有的三大要素」:

第一,聞所未聞的新奇減肥法。
第二,需要一個不熟但是貌似很有名的人成功的案例。
第三,輕鬆。

雖然這部劇的這段內容是調侃來著,但我第一次看到時候腦袋裡就好像被戳到了什麼。

而且不久以後,無獨有偶,《對「偽心理學」說不》中列了個「識別不道德藥品推銷員指南[2]

  1. 他或許會提供一種用於治療關節炎的「特別的」或「秘密的」處方或設備。
  2. 他會做廣告,用的都是「個案史」和「滿意患者」的見證。
  3. 他或許會承諾(或者暗示)能夠快速或輕鬆見效。
  4. 他也許會生聲稱知道關鍵的成因,並且說能夠「清楚」你體內的「毒素」,同時促進你的健康。它或許會說外科手術、X光和醫師所開的處方是沒有必要的。
  5. 他或許會指責「醫學體制」故意阻礙了進步,或者迫害了它……但是他不允許它的方法以已有的或已獲得證明的方法來驗證。

其中前三點意外的高度重合,後者的後面那幾條無非也是將第一條延伸了一下。

為什麼要警惕這些?是因為這些特別有「說服力」。反過來也可以證明,符合這些特徵的信息更易於傳播。


分析這重複的三條,可以發現這三條的可以概括為:驅使人們去做的是引起興趣(恐嚇、觀點新奇等等)、樹立「權威」(「成功案例」、「專家」或批評主流科學界觀點等等低成本可行性方案(省時省力省錢,咳咳,大多數是省時省力。而且這三點還是遞進關係。不信你想想最近看到的這類文章是不是這樣的:

「不要再吃XXXX了(恐嚇),XXX醫院老院長20年獨家配方(「權威」),輕輕鬆鬆抵禦癌症(低成本可行方案)」

是吧?

不過相較其他兩個因素,其中我覺得相對重要的還是低成本,簡單的執行力是這類消息能傳播並使人相信的關鍵因素。

舉個例子。

20世紀6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霍華德·萊文瑟做的恐懼實驗。他們在耶魯大學做了一個實驗,對在校大學生髮放一份關於破傷風的危害性的宣傳手冊,並告訴學生學校衛生中心正在免費打與方針。宣傳冊有兩個版本,輕微描述的「低風險組」和配了大量圖片和描述的「高風險組」。結果兩組去打預防針的比例相同而且僅為3%。後來他們做了個小改變,在手冊里附上了去學校衛生中心室的地圖。而收到後者的同學,去打預防針的比例相同都提高到了28%。兩次實驗的最大區別就在與後者提供了解決方案[3]

說到健康流言,關於低成本有兩類:有一類是吃些3塊錢一斤的東西就能抵禦各種人類生存難題的。天天喝蘿蔔湯能抵禦PM2.5,比起帶N95口罩,空氣凈化器[4]那可便宜多了。吃綠豆能抗癌,而不是戒酒,減肥[5]這種麻煩上天的東西。

還有一類是不要去做XXX,不吃XXX(很多時候不吃XXX都是廢話,比如蜂蜜不要和大蒜一起吃之類的)。不去做,是執行成本最低的一件事。

這些問題也可以看出「我害怕」的生存策略不是解釋流言容易使人相信的單一原因,因為這兩種方案解決的是同一個「我害怕」的問題,而問題是缺乏判斷能力的人會去選擇更簡便的方法。

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手段,其實這「三連擊」的技巧是相當高超,而且廣泛使用的。你們沒發覺360也是這麼玩的么?
--------------
反過來,他們隨便編一個段子,而科學工作者要去證偽它,成本卻要高得多,市面上類似《健康流言終結者》這類書我差不多看了個遍,真心感到他們吃力。流言一句話,他們就要寫一篇文章,還未必說得清,為了保持科學的公正,還是時不時的肯定這些流言的一部分。

這也就說明了,普通人的接受成本要高很多,你不能指望每個人都知道什麼叫證偽,公共知識,同行檢驗等等這些科學思維。而且越是科學客觀的結論,多用的是「尚不能證明XXX和XXX之間存在關係」這一類措辭,反而讓缺乏統計思維的平常人覺得模稜兩可,認為其沒有否認這些流言在「未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可能性」。很多人看完的反映,恐怕還會問:「那你說了這麼多,那到底XXX是不是對的呢?]

另外,特別到健康,科學的方法大多需要養成長期堅持的習慣或改變已有長期不良的習慣。由於成本高,即便是知道其對的人,很多因此而在反方向給自己找理由來說明「我知道XXX不對,但你看XXX也有好處不是么?凡事不要太極端嘛」,這也造成了流言滋生的土壤。

最糟糕的是,這會久而久之形成一些惡性循環,讓公眾產生對科學的誤解或不好的刻板印象。科學工作者想要糾正這才是最難的了。

到國內的話,又有很多特殊的情況,暫時就這裡打住吧。

這裡一句兩句的也只能提個大概。建議讀一下《科學離我們有多遠?》[6]這本書。從教育、政治、媒體、宗教、流行文化和科普工作者本身缺陷很多角度討論了「為什麼科普是很難的。」雖然不少問題是美國本土特色,但國內也有對應的難點,挺有啟發的。
--------------
延伸上一點,至於評判工具的缺失,教育還是有一定責任的。

不知道國外現在情況怎麼樣(從我讀的一些書來看可能情況也不好),國內的基本教育中雖然加入了自然科學的科目,卻從來沒有教育科學思維和統計學的內容,一旦進入大學以後學習的不是相關專業,那基本就喪失了對此類問題的判斷能力,從而一再相信那些更容易相信的東西。這甚至跟文理分科沒有關係,題主所說「做實驗,搞研究」也可能是關於技術和工程方面的。
--------------
最後貼一段科學松鼠會雲無心的話[7]:

不是說一定要用現代科學的實驗證明才可靠,而是說作出一個結論需不需要或者需要什麼樣的證據。沒有科學支持的東西不一定不存在,而是我們不知道它存不存在。

就像我山上拔一把草,告訴你吃了可以百病不生,你可沒有證據說我說得不對。現代科學的思維是:如果我們沒有檢測過,就說「沒有檢測過,不知道是否存在」;如果檢測過了沒發現,就說「做了什麼什麼檢測,沒發現」。這兩種情況從邏輯上來說都不能否認那些傳說的存在。而很多傳統的東西,是把這種「沒有否定存在的可能」當成「存在」來看待。如果消費者明白這個東西沒有可靠的證據支持,願意為那種「沒準存在」的「功能」買單,當然也我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些人利用大家的這種心理,鼓吹那些東西「確有神效」,就應該反對了。

========================
注釋:
[1]《花的懶人料理》(花のズボラ飯)。第三話。
[2]《對「偽心理學」說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第八版中文版。P.79 第四章.見證和個案研究數據。這一章也講了為什麼心理學中個案研究而得出的理論的參考價值很低。
[3]出自《引爆點》(Tipping Point)中信出版社。P.84 附著力法則。所能查到的信息中對實驗參與的人數都沒明確指出,大多指引用了結論,加之實驗的時間比較早,不知道有沒有被其他研究證偽,如有錯誤煩請專業人士告之。相關研究為:Effects of fear and specificity of recommendation up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相關論文下載(需付費):http://psycnet.apa.org/journals/psp/2/1/20/
[4]關於空氣凈化器的原理和N95口罩的問題可以參考: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748/
[5]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專家組發布的《膳食、營養與慢性病防治》(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中,明確指出有充分致癌證據的膳食因素分別是肥胖、酗酒、黃曲霉素和中式鹹魚。相關報告(需fq):WHO |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6]《科學離我們有多遠?》(Unscientific America)看看原書名字很有意思吧……最有意思的還是這本書還讚揚了我國政府為了經濟發展而主導更重視科學。
[7]《吃的真相2》P.4 前言。


最下面有對問題的回答。
先吐個槽。
-----------------------------
部分反對@采銅 。
我不認為從題主的表述中可以明確得知他是「科學佈道者」,「以科學的名義,做著反科學精神的事」。

題主給我們羅列了幾個情況:
比如,就有些人相信手機輻射大,電量低更是危害巨大,睡覺時不關閉手機第二天就說哎呀忘關手機頭暈難受:再比如,相信只要是現代科技帶來的東西就不好,食物只有天然的好,轉基因是拚命抵制;相信什麼夜間排毒時間表啊,出現個什麼問題就推斷自己內臟哪個器官有問題;相信某個食物致癌或者防治癌症。

以上幾項表現,都是非常違背科學精神的行為。手機輻射會立即導致頭暈難受?只要是現代科技帶來的東西就不好?夜間排毒或者致癌防癌這些我且認為有可能是科學的,可是您真的相信他們是認真進行過科學思考和考證之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確實有正確的可能性,不妨一試」?

題主也並沒有說過「我知道」「我已經全搞懂了」「我就是對的,你就是錯的」這樣的話。
他的原文是:
關鍵是身邊的同學,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學生,平時做實驗,搞研究,應當有科學質疑的精神,怎麼到了生活小事就這麼不假思索,輕易信服?

我認為題主看到的,首先是存在在他周圍的反科學的精神。題主主要反對的,也正是這種反科學的精神。

-------------------------------------------下面是私貨--------------------------------------

您說科學精神是不說「我知道」「我已經全搞懂了」「我就是對的,你就是錯的」,我非常贊同。包括「科學佈道者」有哪些哪些為人不齒的行為,我也都深表贊同。

可是事情總有個比較。

聽信流言的人,往往是毫無分辨能力的。不論那條流言是對是錯……好吧,更可能對還是更可能錯,只要內容夠勁爆,看起來夠真實,不論會對他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他都會去照做。
而您說的「科學佈道者」,即便是在科學精神上達不到您的高度,導致結論上有些偏頗,可他的論據總歸是科學事實。相比之下,大多數流言都是毫無根據的胡扯,即便偶爾有幾個正確的流言,也不能掩蓋「聽信流言」這件事情的巨大風險。
也即是說,「科學佈道者」還是比「聽信流言者」要更具有科學精神一些。
二害相權取其輕,我認為現在的社會上,多一點「科學佈道者」,絕對是好事。

當然,這些「科學佈道者」是不是應該依照您的思路進行一下自我批評呢?應該。
可是因此就要把「科學闢謠」一棍子打死嗎?太極端了。

而您在這裡侃侃而談,看到後來竟然是在教育「科學佈道者」們不要再去搞「科學闢謠」了——
我不禁覺得您有因噎廢食之嫌。


-------------------------最後輪到了回答問題(好敷衍)------------------------

為什麼有的人不接受科學的解釋?
首先是因為他們不認為科學可以解釋一切。
這沒錯,正如采銅所說,科學對很多東西的定義是「未證明有害」,也有些是「暫不清楚副作用」。科學不能解釋一切,也不能保證今天的結論不在未來被推翻。

其次是因為他們覺得生活經驗是第一準則。
這也不能說是錯的。生活經驗在很多事情上對我們有巨大的幫助,而且也不需要去研究背後的科學道理,研究了也未必明白。這是個人的觀念準則不同,無所謂對錯。

最後是因為他們覺得流言里都是生活經驗。
這可就錯了。
現在信息大泛濫,我們聽到的「生活經驗」「養生秘訣」「健康指南」們已經不再是老人們一輩輩傳下來的經驗教訓,而是幾個「專家」隨便拍拍腦袋就能甩出來的大段臆斷。
不藉助科學思維的話,想要從這些信息中篩選出真正有用的「生活經驗」,非常困難。

所以我的想法是:
科學未必是對的,經驗未必是錯的。但不論你更相信哪一種觀念,你總要藉助科學思維去篩選你想要的信息。這才是「科學闢謠」的核心價值。


真正的科普,普及的不是科學的結論,而是科學的邏輯。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科學的結論」未必都能在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範圍之內。而對於堅決否認各種「胡扯」的人,或許也不過是迷信和歪曲了部分科學結論罷了。

個人認為那些對謠言不假思索接受或是認同明顯違背科學常識的消息的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為何相信,而是為何相信。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真正解決問題,而是營造問題被解決,錯誤被修正的快感,尋求情緒上的最大刺激(如發泄,安慰,認同感等)。相比較於科學結論的各種可能、未知和不確定,謠言的誇張和絕對化能最大程度的填補他們對於未知的不安。

最後悲觀一下,既然如喬布斯這樣的人也會輕易的相信傳統偏方,拒絕手術治療,或許科學觀念得到普及的社會,確實與我們還十分遙遠。


我重新表述一下我的觀點吧,因為感覺很多人對我的意思有些誤解。

在任何一個社會,各種健康謠言都是會瘋狂傳播的。

我知道很多人仍然相信科普,甚至相信鷹派科普。但是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怎樣努力,哪怕在科學知識很普遍被接受的社會裡,也總有那麼一些人是無法被改變的,他們就是要相信謠言,就是要傳播謠言。在我們當下的社會裡,能夠自己分辨哪些傳言是真哪些為假的人已經是少數,能夠講出道理來的就更是少數,不可能要求一個社會的每個人都能針對每一個謠言不但能分辨真假,還能講出道理來。

有的人認為科普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很悲觀。這些年各種科普的資料在網路上傳播,我只見到越來越多自稱「愛科學」的人變得崇拜特斯拉,分辨不清科普和科幻的邊界,更把科學問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類似的問題也不只是出現在「自然科學」領域。在社會科學領域,還有更多的謠言和陰謀論越來越風行。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分成幾個小問題來說明一下我的觀點,我的觀點很可能跟其他朋友的觀點有些不一樣:

(1)除了接受的科學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外,公眾(缺乏正確思考能力的人)與科學家的另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公眾比科學家在更多的領域內充滿好奇心,謠言可以滿足這種好奇心帶來的不安全感,且謠言和真相對公眾來說都是難以驗證的。

  • 科學家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之後,在了解到已知和未知的邊界之後,會對未知的世界仍然充滿好奇。對於已知的部分,即使並非自己研究的領域,科學家已經掌握了一套信息檢索和檢驗的方法,能夠迅速了解到我們已經對這些問題了解到了怎樣的程度、與這個已知的部分緊密連接的未知的部分是什麼。
  • 公眾則完全不同,公眾很可能什麼都不知道,他們不但不知道哪些問題是已經被解決的、哪些問題是沒有被解決的,甚至會不知道怎麼表達他們心中的問題。因此他們不但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甚至會對已知的世界充滿更多的好奇,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他們總需要尋求某種解釋。
  • 我不認為公眾缺乏「置疑精神」,他們會懷疑政府、懷疑猶太人、懷疑轉基因食品、懷疑大壩、懷疑相對論、懷疑是不是有智子、他們自己也會懷疑中國教育,其實大家不缺「置疑」。我更不認為公眾缺乏「獨立思考」,沒有邏輯能力的公眾如果「獨立思考」只會比盲從更可怕。大多數的公眾還沒有學會怎樣思考,怎樣「就事論事」地思考,怎樣用邏輯思考。科學家們用正確的思考方式,大膽假設,常常某些問題尚且不能被求證,何況是喜歡「發散思維」盲目「置疑權威」的一群沒有邏輯的公眾呢。

(2)相信各種偽科學、非科學的流言當然可能對一個人有害,可是對於那些缺乏正確思考能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們的社會生活來說沒有多大的壞處,甚至有好處。

  • 搶板藍根或者鹽,喝綠豆湯、轉發偽科學、非科學的謠言,除了在懂科學的人面前顯得蠢一點之外(要是是美女反而顯得更萌了),這些對缺乏正確思考能力的人又有什麼壞處呢?更何況,他們相信這些也不代表他們真的會去做這些——例如轉發「排毒時間表」的人很可能因為拖延症照樣熬夜,甚至,以他們的閱讀能力,他們連完整地看完一篇這樣的謠言的能力都沒有。
  • 與此有關的另外的一種思考模式在宗教中也常常出現,即「萬一是真的呢?」這裡已經有其他回答者說到這一點,我就不再細說了。
  • 相信並且轉發這些東西還可能給這些看起來沒有思考能力的人們帶來一些好處,尤其是那些生活圈有限、看重別人的想法、且無法脫離這樣的生活圈的人。在社交上,一個總是指出他人錯誤的人很可能是不受歡迎的,心中積累了無數「健康小常識」的人很可能會在別人面前留下溫柔體貼的印象。即使沒有這些好處,「和大家一樣」這也是一種好處,在一個會集體出動買板藍根的辦公室工作的人,不去參加這種集體活動會顯得非常奇怪,參與這些集體活動也是我們逐漸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在一群沒有思考能力的人當中,一個人顯得與眾不同是會受到排擠的。比如作為一個公務員,他的領導就是相信這些謠言的,如果他自己表現得跟領導不同,那可能會讓他自己跟領導的關係甚至以後的仕途受到影響;還有很多人他看重自己的父母的感情,表現得跟父母不同,這對他們心理帶來的傷害會特別大,以至於去搶板藍根反而是傷害更小的。

科普工作當然是要為了去改變一些人的觀點,但是就算要改變,也應該從改變精英、改變(越來越多的)少數人開始。哪怕你寫了一篇文章叫《大媽,求求你別搶鹽了》你也要知道這篇文章所改變的不會是那些在廣場上跳舞在群體中尋求滿足感的大媽們,而更可能是大學生、農民工、白領。不是說科普沒有用, 而是你真的沒有辦法改變所有人,你只能一步一步來,如:

  • 我們首先應該改變那些可以獨立思考的人,讓他們學會正確的思考;
  • 我們接下來改變那些「那些生活圈有限、看重別人的想法、且可以脫離這樣的生活圈的人」,例如有的農民工的夢想就是脫離自己所在的群體,那麼通過科普完全可以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
  • 還有一些人,我反正覺得沒有我是沒有辦法改變他們,我真不知道你們有什麼辦法……

前來拋磚,勿拍磚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另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這句話。我認為這是中國整個人群的保守心態,或者從眾心態一個真實寫照。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老老實實按以往的經驗辦事就不會出大錯。
而且從邏輯上來看,證明一個東西有害只需要舉一個例子,而證明一個東西無害,如果硬要求完備性,我估計它們都會像轉基因,韓寒死的一樣慘。
當然,我這裡指的不包括「祖傳老中醫治癌症,不該用胰島素治糖尿病」,這樣的類山東電視台,類百度的廣告的言論。這種完全脫離科學架構的言論能上衛視,上主流媒體,具體應該誰負責,我也不知道。
再加上一個文理分科的因素,我個人認為這是教育毒瘤。文科生對自然科學停留在初中水平,理科生的人文素養也被忽視(這裡指的是大部分,普通人,沒說社會精英)。然而最最危險的是,媒體行業,掌握宣傳話語權的單位,大部分是文科生的主要公職單位(這裡只是指出如果出現哪怕是少數輿論引導的錯誤,也會有蝴蝶效應。並不是放地圖炮。)具體案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頻道有一段對楊振寧先生的報道,裡面提到了他和李政道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等工作-宇稱不守恆理論,說的挺准。可接下來的一句話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他們的工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宙不守恆理論。」 和知乎問題 大眾媒體應當如何報道科學類問題?

說白了,大多數人也只是受害者,如果你不贊同我,對比discovery 和 走進科學 兩個欄目


本答案就題目「為什麼有的人無法接受科學觀念,對健康流言深信不疑?」給出意見,但不代表支持題主提問補充中為界定科學與流言所舉出的例子

科學邏輯要求科學工作者不能以某些方式去普及知識。作為有科研背景的人,就必須慎用確定性的辭彙,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說「可能「」在某些條件下」這類詞,來保證理性和客觀。甚至有時為了保證嚴謹負責必須用專業的詞句來論述,否則就會存在定義模糊等問題。

在這種情境下,沒有耐心的人是不可能聽你去啰嗦那些東西的(有那種耐心的人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大多已經在這個圈內了o(╯□╰)o)。他們只需要一個答案"yes"or"no",而這就是那些不用負責的流言可以提供的。

有朋友用到「鷹派」和「鴿派」的說法,我想對於科研我屬於鴿派,因為激進地表達和粗暴地下結論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私以為讀文章也好,讀書也罷,都應該:「先讀懂,再評價」

對@采銅 老師答案,請評論者務必要區分針對「科普人士」和「一般大眾」的內容。
「科學精神」是對科普人士如何闢謠的建議,原話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是不敢輕易下結論的精神」。而非「不下任何結論的精神」。
「我膽小」是對一般大眾的建議。采銅老師原話說:「並且我同意「我膽小」在當下是一種很好的生存策略。」後文「即便幾十年後大量研究證實手機輻射不會導致腦瘤,那麼你今天睡覺時把手機放遠一點又有什麼損失呢?」所傳達的信號也是,這是一種「策略」。
至於「策略」和「凡是」的區別,我想大家應當能體會的到。

請大家在評論前務必釐清詞語的含義。

-------------------下面是我的看法----------------------------

生活需要決策,決策的本質是利用有限的信息和時間做出合理判斷。相反,科學則要求以充足的信息和研究為基礎做結論。二者相反,所以用純科學的思路來生活並不可行。科學精神,采銅老師講的已經很好了,請科普人士參考,我只說說一般人的事:

其實題主所謂的「相信」健康流言,是生活決策,並非科學判斷。當事人多投入少許行動以期迴避風險。即便因此顧慮過多也會「多害相較取其輕」(除個別獃獃),很少會妨礙正常生活。

其實生活中最寶貴知識並非「科學」,而是「常識」。從前人們的生活全憑常識。常識雖然是基於類似動物性的感官經驗和模糊邏輯,但卻不能輕視。「物體慣性和速度無關」是科學,但顯然「速度越大慣性越大」的經驗更有助於生活判斷(雖然科學上是錯的)。在這方面,「科普」又有什麼用處呢?

常識性的思考方式,是生物進化和自然選擇給予人類的財富。例如「水稻可食」就是這樣,用不著「科學」這種高洋尚的玩意。要是「不科學,不成活」,則蒙昧如牛馬乃至昆蟲之類將如何維生?

但事有例外,現代科技創造了很多我們沒經歷過的事物,生命和文明在進化的歷程中從未習得應對。新東西我們創造出來,卻未適應過來,所以要膽小。
比如手機輻射,曾聽高頻電子電路教授說,你們這一代得腦瘤的會多。也許若干年後,相關的研究和宣傳會跟上。
這些「新東西」還包括某些理論。比如來自某大師的「XX療法」,我們也要採取謹慎態度。

對於新事物,決策要參考科學知識,甚至「科學流言」來合理避險。這就是「生活策略」。
——不能要販夫走卒也掌握大量的科學知識吧?而粉碎謠言則是少數人的事——科普人士多努力,相關媒體請注意。

所以說「常識」用於應對一般事物,「科學」則用於判斷特殊問題(疾病、新事物等),二者並行不悖。但必須明確的是,無論「常識」還是「科學」都只是決策的參考,而不是決策本身。因此,面對不可逆的選擇,一定要採取「膽小」的策略。推廣轉基因就是這樣一件事,雖然我不怕吃下肚子,但是我怕轉基因作物造成持續性生態破壞。特別是——基因會自己COPY的。


流言分兩種。不要做某事和要去做某事。其中前者流傳更廣。原因在於前者往往捏造,或誇大做某事的危害。而不去做此事又是簡單易行的。
人們總是偏保守的。長期生活經驗讓他覺得目前的生活方式是適宜的。讓他嘗試新事物,可能會帶來新的好處,但也會帶來潛在新的危害。讓他放棄做某事,雖然會失去它帶來的便利,好處,但同時也免於潛在危害的威脅。出於對危害的厭惡,很多人會相信前一種流言。也就是采銅所說膽小心理。

說起來,對很多流言來說,即使相信,危害也不是很大。比如不喝可樂不吃味精,不用微波爐。我家鄰居就是不吃味精,不用微波爐。無非少了這些東西帶來的便利。可以說算是一種生活智慧,但在我看來是也一種愚蠢。至少不該不抱有一絲懷疑精神就相信這種流言。但有時科普也不會有很大效果,由於退火效應。

說說科普。科普應該普的是邏輯,是精神,而不是知識。但這要求似乎還是太高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遇到問題能夠不盲目相信,帶著懷疑,嘗試搜索科普工作者的文章尋求答案已經是一種進步。更進一步,對科普文章本身能有辨識能力(高級的謠言能拉很多文獻作證據,雖然很可能和他說的觀點沒有關係)。再進一步,能夠自己搜索科研者的論文。
我們很多人,不是科研一線人員,也不是科普者,只是一個被科普者。很多時候是會走到另一個極端,歪曲科學結論。最簡單的例子,見那個弓形蟲的問題。不少答案說不吃貓屎就不會感染。這也算一種流言的形式。很多流言就是基於事實,再誇大事實。我想@采銅所批評的就是這類半吊子的被科普者自以為成了科普者。不過我還是反對他的部分觀點。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前幾天的一篇文章,是說關於孕婦裝的問題,文章談到「科學研究證實日常接觸的各種電磁輻射並不會影響孕婦和胎兒的健康,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會導致孕婦流產率、胎兒畸形率的提高,孕婦無需特別防護。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基本是安全的。」不談「孕婦裝」本身是否有效果,而是徹底否定了「孕婦裝」存在的價值。」可是縱然不斷有機構對該謠言進行闢謠,去年媒體也曾做過專題報道。為何闢謠七年了,「孕婦裝」的銷售業績是越「辟」越火呢?它們認為原因是因為「謠言相比科學真相往往更加「平易近人」,一聽就懂(而科學知識往往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思考才能領會);謠言往往有戲劇性,具有吸引力(而科學知識往往略顯枯燥,大多涉及很多數據、分析過程)。同時,謠言往往利用了人們的恐懼心理,製造假象來讓人們以為某種危險正在靠近,這樣大家就會在善意的驅動下傳播錯誤的東西。」


好吧,信謠的根源真的只是如此么?下面請讓哥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分析。


首先第一點,在生物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在其基因中保存了一種叫做「趨利避害」的系統。這個系統讓生物在殘酷的生存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


其次第二點,在學哲學史的時候,講到了帕斯卡關於信不信上帝存在的一個有趣的概率論。他認為:上帝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信上帝,那麼我會受到獎賞,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信上帝,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不信上帝,那麼我受到懲罰,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不信上帝,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由此可知,信上帝的人要麼受到獎賞,要麼沒事,而無神論者要麼下地獄要麼沒事,怎麼看都是信神比較好。所以,如果一個人是趨善避惡的,他就應該信上帝,不然就不理性。


好了,從以上兩點可以推出為什麼人會相信孕婦裝這個東西了。————如果相信孕婦裝有效的時候,假如,輻射真的對人有影響,那麼孕婦裝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假如沒有影響,那也只是損失幾百塊錢的事兒。但如果不相信孕婦裝有效,假如輻射真的對人有影響,那麼就會影響到母女的健康,假如沒有影響,那麼就沒什麼事。問題的關鍵在於,平民百姓根本不知道輻射有沒有影響,根據趨利避害的原則,所以她們寧願損失點錢來換取心理上的安全或是說安慰。


人們會相信謠言的原因無非是下面幾點。一,因為信息的不了解,或是根本所謂的科學都不信任,「為什麼你說沒影響就沒影響,假如有呢?」二,趨利避害的系統在作怪,叫什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也就是說相信的話,損失不大,但能換來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民眾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傻和不科學,人家還用上了概率論呢。。。


1. 科學從來不保證自己是正確的。但科學已經是人類在現有知識和技術水平下可獲取的最靠譜的知識了。如果你都不相信科學,你又有何理由相信與科學不兼容的其他理論?

2. 雖然人類有能力理性認識世界,但人類進化出直覺主要(≈僅僅)是為了能夠生存與適應環境。只要是與適應生存無關的事實/理性,人類的直覺通常都是不敏感的。這也解釋了人類歷史的一個怪象――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繁衍了約20萬年,然而現代科學卻只有200多年――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人類歷史中的絕大部分認知都是在用人類進化的局限性做妥協。


@采銅這人的雙重標準玩的太熟練了。

面對謠言:我們要看到謠言的潛在合理性和積極意義,說不定哪天就證實了,要寬容。

面對闢謠和科普:你有窮盡文獻嗎?你有自己做研究嗎?你有足夠強的證據嗎?你有XXOO嗎?你態度好嗎?

而且這人連最根本的可證偽性都搞不清楚,邏輯上有任何辦法證明「某某和某某沒有聯繫」嗎?然後他居然說,要「證明了某某和某某沒有聯繫」,才能闢謠。


和崔永元一個德行,他讓方舟子證明每個死掉的人都和吃轉基因食品無關。

那麼小崔,前幾年我看了您一期節目,最近我在鬧肚子,我懷疑是你節目的問題,您能證明不是您節目害的嗎?


好為人師,請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您這種貌似有理有據實則槽點無數的「個人觀點」,好的文筆這麼一包裝,馬太效應這麼一擴散,毒害程度更甚。


公眾要都懂科學,我們這些讀博的就都要失業了。
知識的價值一部分取決於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從感情上接受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專業分類存在的原因。


健康流言,不知道題主是用什麼科學方式驗證是流言還是真實的呢?人體科學,醫學這些並不是一種純數理的邏輯推理結論,只是通過觀察、實驗、歸納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本身就是會隨著方法和手段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某種藥物是否有效只是通過了一定數量的臨床試驗,而不是經過精確的生化反應推算出來的。不管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還是為利益集團代言的專家都是利用了這裡面的模糊性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的。

這也就是當我們生病了,尤其是大一點的病,我們總要想法設法找最好的醫生和最好的藥物的根本原因,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題主的例子中也正是這樣一些並不確定的東西,很可能有些人就是對手機的輻射非常敏感,就像有些人吃花生會過敏而死亡一樣,你並不能說99.99%的人吃花生都是安全的,就無視那些吃了花生會過敏的人吧?至於轉基因食品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誰可以保證每個人吃了都會沒問題,更不能保證吃上幾十年也會沒問題,而傳統的天然食物是經過上萬年的大規模「人體實驗」而確定的安全結論,所以自然大家都願意相信。至於身體某些部位有些什麼反應而推測內臟器官出問題,這不僅是中醫在這樣做,西醫也一樣是這樣推測的。

對不起,並沒有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


目前排名前二的都帶有「真正」兩字,這是一種偷懶的做法,把科普的各種背景,對象,環境抹去,樹立一個縹緲的目標。似乎想說:現在市面上的科普都不是真正的科普。個人覺得這種說法,沒錯,也沒意義。就跟流行的:真正的大師,真正的高手 這種說法一樣。


看了一些回答和回復,感覺:
1、不要代表一般民眾;
2、不要裝作一般民眾;
3、不要把自己當成一般民眾;
4、科學和科普是兩回事;
5、科普和宣傳是一回事也是兩回事;
6、題主的疑惑說明你確實來源於群眾,但是你回不到群眾中去;
7、科普是一種態度,但不是有色眼鏡;
8、眼睛裡容不得沙子,但是大海容得下石頭;
9、……
……


隨隨便便聽信謠言的人,有疑問還深信不疑的人。熱衷於闢謠,甚至一聽到養生就急眼的人,其實都是一種人……

他們深信自己才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並以此來抬高自己的高度,這其實是自我認知的一種,只不過略有偏激。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科學觀念,也有很多人就是會犯低級錯誤,還有一些人隨隨便便就被騙子騙走終生積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每個人都會不斷地收集證據支持自己的大廈不要倒塌,他覺得這件事對他有好處他就會相信,而且不論怎麼說也不願意悔改。

我們現在社會輿論的方向本身也因為各種原因很龐雜,我要說不論謠言和科普誰對誰錯,我們正在正視這些問題,這方向,是對的。比起廣大民眾對這些東西毫不關心,要好得多。什麼是sars 什麼是瘋牛病 什麼是狂犬病 醋到底能不能消毒 很多事情以前很多人根本沒有想過,就全盤接受了,流感時期整個學校煮醋消毒也不是沒有過理科的老師都幹嘛呢?腦子進水了?

但是短短几年時間,我們開始知道什麼叫「謠言粉碎,什麼叫理性分析」很多事情,只需要上過初中,那麼想想你就知道哪裡不對。我們開始自己想了,這就是好事,就是進步,值得歡慶。私以為,科學邏輯並不可能全民普及,愚昧者終歸愚昧,並保有選擇自己愚昧生活的權利。真實世界太過殘酷,願意把頭扎在沙子里埋著的人沒必要強拉出來。可能是我偏激,但是我覺得這就是自由的定義。真正的自由意志就是,給傻逼傻逼的權利。

科普就是叫醒那些願意醒來,和指引剛剛醒來的人方向。裝睡的人和昏倒的人,微笑就好了。不要幻想世界上都是清醒人


題外話,贊同@潘佳禾 如果科學就是唯一真理,那他和宗教毫無區別。


我們的文化和傳統,包括現在廣為詬病的教育,都不重視人的獨立思考。儒家教我們尊賢敬長,卻沒教我們擁抱科學。

科學不是知識,不是技術(這句話我想吐槽很久了)。而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視角,它幫助人們去了解和學習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它重視實證,重視反覆推敲,重視打破窠臼探索新知,重視獨立建立知識體系,對既往的信息保有最基本的懷疑精神。這——才謂之科學。

題主問得好,問什麼大學生也跟大媽一樣,聽什麼信什麼,學了這麼久科學最後對待信息沒有基本的鑒別能力和科學精神。因為我們這不教這個,我們教的是,「科學是知識,科學是技術」。所以很多人認為自己得到了知識,得到了技術,就有科學素養了。我們的社會也不崇尚這種對既有知識的質疑和批判。以至於不管是什麼信息,我們都沒有免疫力,在騙子層出不窮的今天,當然騙子們屢試不爽。但是我們的辦法是什麼,是期望有人替我們闢謠,期望騙子被繩之以法。就像對於疾病,我們不想著良好的作息和飲食,增強自己的免疫力,而想著醫生開發新葯,把疾病趕盡殺絕。我只能說,too young, to simple, always naive.

唉,不想吐槽了,只是一直記得看到別人對當今社會的評價:「傻子太多了,騙子不夠用。」


直到現在我還是對剛出爐的麵包要歇會吃,花菜可以抗癌。。。。深信不疑,看了題主的題目,我發現我是從哪兒知道這些的?。。
我就記得花菜,雖然我不愛吃,但是知道這貨能抗癌後,我每次有花菜都會吃,在病理課上老師放的卵巢癌的圖片,老師形象的比喻為花菜樣,後來就又被打入冷宮一段時間。
其他的應該是從網上看來的小道消息,真實信無法鑒別,但我發現只要加上"科學研究表明""**國**大學**教授稱"給讓人有真實的感覺了。
我身邊很多同學也是這樣,碰到這些都還會轉發,然後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互相交流的時候發現"咦,你也知道啊!"信的人多了,就越發深信不疑了。
反省一下,首先,是對科學盲目崇拜,只要冠上科學的名號,就不加鑒別,一律奉為真理,信科學是好事,但是自己也不能太無知,連基本的判斷力都沒有。
其次,這類東西都是與個人息息相關,比如手機輻射影響健康,吃什麼什麼可以抗癌之類的,人們總是對自己很關心的,也許就是抓住了這種心理。


因為流言未必不科學。


他們只是不接受目前的一些科學結論而已。你怎麼知道目前的科學結論就一定是科學的呢?


推薦閱讀:

什麼是科學,它跟宗教與迷信究竟有什麼區別?
如何反駁「太相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

TAG:健康 | 科普 | 迷信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