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幹什麼 ?真的能提高能力嗎 ?


不請自來,敘述一個之前我在Quora上看到的關於讀書有什麼用的小故事。

有一位酷愛讀書的老人,帶著他的小孫子生活在一棟鄉間別墅里,他總會把一些很好的書籍推薦給自己的小孫子,可是有一天,小孫子捧著書跑來向爺爺抱怨島:「爺爺,為什麼這些書我讀下來很快就都不太記得了,我很難把我所有讀到的知識和感受都記下來,那麼讀書有什麼用呢?」

老人拿出一個黑黑的用來裝煤球的竹簍,說:「拿這個臟竹簍去河邊打些水回來。」

小孩看著滿處都是窟窿的,髒兮兮的竹簍,完全不知所云的表情,這樣一個到處會漏水的東西,怎麼能打回水來。但是在爺爺的堅持下,不得不照做。

很快,小孩就回來對著爺爺哭訴竹簍里的水半路上就漏完了,爺爺堅持讓他再試一次,小孩不情願的又去了,這一次他是一路奔跑,可是水還是很快就漏完了。爺爺又讓他再試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每一次無論小孩多努力,跑得多快,也沒辦法打著一竹簍的水回到小屋。

最後,小孩實在是無法堅持了,說什麼都不願意再嘗試了。爺爺拿起了竹簍,這個時候,竹簍已經在一次次的打水,漏水的過程中,變得乾乾淨淨。老人對孩子說,讀書就是這樣,也許你沒法記得所有的一切,但是這個過程,會像改變這個竹簍一樣,徹底的改變你自己,Inside and out。

就是這麼一個故事,大意就是這樣.......我也是根據我記憶里的版本翻譯過來的,文筆不行,將就看吧。無論是閱讀,還是學習,我覺得可能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吧。

————————————————————————————————————————

以上是整整一年之前的原回答,現在看起來寫的實在粗糙,最近因為某高關注用戶點贊,又吸引來一批贊同,對於惜贊如金的我,覺得還是在整一年的這個時候,稍微多寫一點東西~

讀書是為了什麼,我覺得目的很寬泛,或是興趣使然,或是生活所迫,小說,詩歌,嚴肅文學,教材,題材也不一而足。說白了這就跟吃飯一樣,都是為了成長。

人一生下來就要吃吃喝喝,誰也不能頓頓山珍海味,好比讀書也不可能本本都是精品。但是人總是要吃的嘛,糟粕的東西排出去,有營養的東西留下來,終究人會長大,總有一些東西留了下來,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讀書亦如此。

謝謝~


不幹什麼。不提高能力。

讀書無用。
不是所有印刷品都能叫書的,有用的那叫手冊,
比如《家豬養殖手冊》《中老年防騙手冊》《金坷拉使用手冊》等等。。。

給你感覺有用的書,他一般教你的可能就是照顧一隻豬的吃喝拉撒。
有些人研究的深一點,為什麼吃?為什麼拉?為什麼喝、撒?
於是有了專業書籍,專業書籍本質上也是手冊。

馬克思教導我們看問題要深入到本質,就是這麼個道理。

像那些覺得讀書非得有點用場的想法,我國很久之前智慧的先人就已經具有了。
有用的書籍實際上變成了社會公允或者默認的評價標準。
科舉。
智慧的先人覺得讀書人一定比普通人有用,於是王朝在一夜間就崩塌了。

科舉那幾本書也是手冊。
建國以來封建那一套不搞了,科舉那一套也不能留,有用的手冊也不能留。
你說義務教育?
這本《家豬養殖手冊》比那些有用多了。

知道讀書是為了幹嘛的最好不要讀書,看手冊就好。
不知道用來幹嘛的,適合看書。像題主您這樣的,就適合。
別相信那些說讀書可以開闊眼界拓寬格局的,扯。
讀書沒有用。要實用意義的話出去走走、上個幾節禮儀輔導課效果更好。

所有讀書效益都是獨立於讀書本身而存在的附加效益。
某寶買啥都愛送點東西。
那些思想啦、眼界啦、格局啦就是送的。

你可能承認我說的那些有理,那麼這麼多都送給你了,總有一個實際效益吧。比如逼格啥的。
不好意思,也沒有。
書是讀給自己聽的,你看見有些人讀了點書說起話來很有節奏,很有姿勢,
可能他沒讀書之前就是個愛扯淡的好料子,讀書送給他的就是談資。

《30天速成銷售口才》《華爾街首席金融師揭秘人生十大真理》《馬雲那些你不得不聞的屁》。。。
不好意思,這些連手冊都算不上,騙你的。

愛讀書的人從一開始就是個純粹的興趣愛好者,他可能不知道讀什麼書,但絕對不會奢求讀書會帶給他什麼變化。
還是那句,書是讀給自己聽的,文采、情商、格局之類的,是別人看你。

鏡子用來正衣冠,你拿他弄個自拍傳到網上,那不是照鏡本意。

書籍不是階梯,也沒有財富,幾百張紙,幾十塊錢的東西,你把他想的太多了。
看一本書,是看自己。把自己放進去,書里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了。
至於思考,那是順理成章的。

讀書不是為了思考而去思考。

以前有人讓我推薦一些書,我說木心杜拉斯菲茲傑拉德海明威帕烏斯托夫斯基約瑟夫·海勒馬爾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都是關係好的。
你現在再來問我,洛利思哈代弗洛薩爾特馬洛禮魯達基博爾赫斯,這些我也不告訴你。
「這本《家豬養殖手冊》實在是領域內一大經典,可以多讀幾遍。」
有人根本就不想讀書,聽說讀書有用來試個水,何必呢?看手冊吧。

等等,你說你失戀了。
那更不應該看書了。出去走走散散心吧。

讀書是完整生活的悠閑享受,不是破碎生活里硬擠出的忙碌片段。

完。


讀書的人是個大大的群體,讀專業書的人;讀網路小說的人;讀書查出處,查典故,做實驗的人;讀書走馬觀花的人;有體系的讀書的人;東抓一把,西抓一把的人。
這麼多讀書人,有些人是能夠讓書有用的,有些人是會讀書喪志的;有些人讀書會越讀越明;而有些會越讀越走火入魔。

所以,至少系統化的學習,找到自己讀書和深化學習的方向。然後讀書才是真正能夠最大效能的有用起來的。


當然能拉。

比如我讀到Carol Dweck的《Growth Mindset》,一下子就明白了為什麼以前我那麼容易放棄,為什麼在一些領域覺得自己有天賦而另一些領域卻那麼"低能」。這種解答了長久的疑問的感覺太好了!而且明白了自己行為背後的機制,才能改變自己的coping mechanism。

舉個栗子,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我在學業上幾乎一帆風順,也自認為毅力不錯,但是在身材管理上卻經常達不到自己的要求。172cm,從55kg可以上下浮動不少。 每次我吃了喜歡的芝士蛋糕之類的食物,都會在即時滿足的同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最痛苦的是,有一種對於自我認識不可調和的矛盾(我還是說英文順口點。。--cognitive inconsistency ),會糾結:我到底是有自控力的人,還是沒有自控力的人呢?為什麼我可以是自律的學霸,同時又是放縱的甜食癌晚期?

直到有一天,我一邊舉重一邊聽lecture,猛然聽到一個教授講的,簡直醍醐灌頂。她說,很多人會因為沒法控制飲食而認為自己沒有自控力,從而產生shame, doubt。事實上控制飲食和學業等需要的自律是完全不同的。在學業上,你只需要控制自己做什麼;但在節食方面,你需要控制自己不做什麼。假設你閃過100次不想背單詞的念頭,而你背了99次,那你自控率達到了99%,顯然已經是超級自律的學霸了,那1次的放縱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但當你控制飲食時,面對蛋糕的誘惑,哪怕你抵制了99次,只要吃了1次,你就失敗了。客觀的看,自控率同樣是99%啊,但由於結果的不同,很容易給自己扣上"沒有毅力"的帽子,並把這種shame帶到生活的更多方面。


這個領悟對我真的很重要。從此之後,每一次我忍不住吃了有罪惡感的食物,我會告訴自己,我不是沒有自控力的人,因為在此之前我已經抵禦了無數次誘惑了。而且不再會因為一次在飲食方面的放縱就陷入認知不調和的痛苦之中,消極的對待學習和社交等等。反而會馬上鍛煉之類的,情緒也變得很穩定。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

人都希望進步,但是改變自己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困難,很容易就此停滯。此時可以請教別人,也可以去書中尋找答案。兩者都需要一點運氣,遇到良師益友、遇到對症下藥的書都是運氣。當然,前提是你積極去尋求改變和自我提升。


為了收穫,
收穫快樂,讀小說類
收穫知識,讀專業類書
收穫逼格,讀 《GEB》類
或者
打發時間,讀霸道總裁類


讀書不能提高能力,但能豐富視野、思想、方法論、知識等等腦子裡的東西。
你出生在現代,但可以通過讀書,知道古代人怎麼生活;
你只學過三個代表,但可以通過讀書,了解些自由民主理念和普世價值;
你沒養過豬,但可以通過讀書,知道怎麼選豬仔、打疫苗、選飼料;
你沒有野外探險經歷,但可以通過讀書,了解到被蛇咬了怎麼處理;
你還有其他途徑知曉這些,比如上網、看電視、聽你媽說。。。只不過書是比較方便的一種。
但是你豐富了腦子裡的東西,能力並不會提高。
要提高能力只有靠實踐。


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能提高能力,但是看起來題主在意的是覺得不能有效提高賺錢的能力


讀書沒什麼用,思考才有用。多方面的思考,宏觀整體框架思考,從單點出發的思考等等。

書只不過是觸發你思考的工具之一,但不是唯一。選擇書說難不難,只要沉下心來整理自己的知識,最最重要的能夠善於從單點進行思考,從多個單點出發,構建多元素的宏觀整體框架。

這樣思考出來的結果,就是創新,俗稱野路子。不過很多專業對野路子很排斥,有很多阻力。不過現在的傳統路子,也只是人家走出來的野路子,經過不斷完善才成為正規路子。

現在的書很對都是描述作者野路子的書,借鑒學習一下即可,不要模仿。

最後,大家都會的能力不叫能力,能夠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野路子這就是能力。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龍應台


讀書是指上學么?適應社會隨大流而已,有本事你不隨大流也活得爽
如果指吸收知識讀取信息,很多現代人是不讀書的,連電子書都不讀,看片足矣,當然書有很多種,娛樂類很多學術類更多,寫書的就各有目的,讀書的更是說不清多少理由了
至於能力,你指超能力么?哈哈……讀什麼書提高什麼能力,你什麼都讀,就能廣泛提高知識儲備,見多識廣
話說這問題太小學生了,我湊啥熱鬧?應邀了就心軟唉


季老先生文章里說的很明白:

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天下」而又「第一」,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麼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於問:「為什麼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閑視之。現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麼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
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後,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隻蠢豬一萬年
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麼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
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伊於胡底。信耶穌教的人擔
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
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
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
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
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
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
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嘆「可惜劉項不讀書」。「秀
才」最多也只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閑」,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

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
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後代留下了什麼陵之類,供今天搞旅遊的人
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讀書讓你心有詩意,眼睛才能看見風景。


認為讀書有用時,讀書是件最無用的事;認為讀書無用時,讀書是件最有用的時。
有時候,讀書真的難以形容地有用;有時候,讀書真的一無是處。
如果能在百忙中把心靜下來的話,還是讀讀書比較好;如果整日無所事事還心情焦躁的話,千萬別摸書本。
如果想學點東西的話,可以看看書。如果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話,還是算了吧。
抱著某種目的去讀書,很有可能會失望......


從記事起,我們就被灌輸「讀書是好的」這種觀念。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人們又普遍推崇讀書這種行為。我們認可這個理念,但發現踐行它卻越來越難。


其實「讀書」這種事情,除了要靠自己的奮鬥,還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生產力發展也很慢。讀書不是件容易事,而且性價比也高。所以大家對書的態度更認真些。

基礎教育沒有普及的時候,文盲率特別高,識字是個大問題。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們的文盲率還有80%。1950年統計的世界文盲率是44%。全世界有將近一半的人根本讀不了書。20世紀中葉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古代有多麼不堪了。

書 籍載體也是影響人們閱讀的一個重要條件。甲骨/鐘鼎/石板/絹帛/獸皮/竹簡等都不是什麼理想選擇。要麼容量有限笨重不堪,要麼產量低下貴得離譜。一塊材 料上只能刻幾十個字,那種長篇大論的書,不說你買不買得起,想讀完都得算是體力活。如果你生活在西漢,你覺得《史記》寫得很excited,你想收藏一套 實體書――――呵呵,幾十萬字的竹簡或絹帛,您就慢慢往家背吧。


但好在造紙術出現了,書籍載體變化,輕柔的紙張極大減輕了材質上的閱讀困難。而後印刷術的出現,又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過往手寫本那種因有限收藏而遭受絕滅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但是限於生產力的低端,書價依然比較貴。一般人限於家境,往往有很多書想讀讀不到。於是我們經常能
在古代文人傳記文章里看到諸如"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這種記載。


多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越是稀缺的,越會被追逐。讀書很難,所以讀書光榮。讀書成了自我標榜的不二法門。書本也顯得格外珍貴。甚至有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說法。大家一有機會讀新書,往往是如饑似渴的一口氣幹掉。因為可能明天就讀不到了。


想想現在,讀書成了唾手可得的事情。今天也能讀,明天也能讀,那麼為什麼急於一時呢?拖延症患者們就在這種自我安慰中心安理得地看美劇去了。


人們認為讀書可以作為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所謂「讀書可以怡情,可以傅彩,可以長才」。「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吸收兩米以下氮磷鉀。大家都愛它。而且古人沒有電視報刊雜誌互聯網,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局限於方圓尺寸之地。讀書是除了親身經歷之外了解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渠道。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是精彩還是無奈,想學習到更豐富的知識,除了行萬里路外就是讀萬卷書了。孔子評價《詩》的作用就曾提到"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另外古代達官貴人消遣時間的方式也遠遠沒有現在豐富,娛樂方式相對單調。擊劍蹴鞠都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皮影變臉那更是下里巴人才玩的東西。結果除了琴棋書畫,老爺們只能看看戲劇逛逛青樓了。但人家又要傳授你人生經驗了:年輕人不能多熬夜。所以只好讀書了。


另外在中國,讀書還一項重要的現實意義,就是做官。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起源於商周時期的世卿世祿與尋訪制,經先秦時期的選士、養士制,歷經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定型為隋唐及後期的科舉制。這麼一個官本位的國家裡,學而優則仕的理念風行,讀書成了逆天改命的最有效的手段。詩詞歌賦能貨於帝王家。文章作的好,可以換得黃金屋,可以有出將入相的資格。讀書就又被蒙上一層功利主義的色彩。

以上種種,不一而足。書籍依靠世人的推崇給自己增添了神聖感。成了萬般下品里唯一的高度。


但是現在,事情正在起變化,很多書本的功能都被代替了。


首先我們要感謝那些以體罰為主精神侮辱為輔的小學老師們,他們教會了我們拼音和加減乘除。所以我們現在才可以跟古今中外各路大神談笑風生。


其次感謝互聯網和以了不起的比爾蓋茨先生為代表的一類人士。得益於他們的貢獻,我們獲取資訊和自我教育的便利程度得到了千百倍的提升。現在一個kindle就可以裝滿一百個四庫全書,一個巴掌大的硬碟就能存滿一年的AV量。這是多麼偉大的進步。


最後我們感謝自己,這偉大的頭腦和心靈指揮著我們的肉體在紅塵軟丈里作著唯一的遺世獨立的清醒人。

現 在我們可以從網上下載不要錢的電影,拿著pad看BBC/國家地理/舌尖上的中國,默念索尼大法評點2K/EA/育碧。想看獅子老虎就去動物園,想看花草 樹木就去植物園,想看姑娘就去車展和漫展,想找殺人分屍的工具就去成人用品店。提升逼格可以靠豆瓣知乎,品味藝術可以靠我是歌手,學習歷史可以靠高曉松和 當年明月,思索人生哲理可以靠邏輯思維。

我們不再需要諸子百家/二十四史/徐霞客遊記與魯迅全集;福樓拜/雨果/托爾斯泰們的小說情節陳舊,想像力遠不如三少番茄血豬頭;冰與火之歌的書太厚,還是一周一集的電視劇更有意思。魔獸世界的電影到底什麼時候上映實在激動人心。


平常上班累得要死,好不容易有點空閑還不能刷個手機了?天天上課悶得發慌,有個假期看看銀桑扛著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阿姆斯特朗炮大戰進擊的巨人又咋了?


我們的心思越來越散,這能怪得了我們自己嗎?而且這也未必就是什麼壞事,用中央的話,這叫「新常態」。


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如果歷史的車輪繼續向前,書籍這種存在什麼的,吃棗藥丸吧?


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為了好玩
為了打發寂寞無聊的時間
為了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為了了解更多,懂得更多
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
為了提升自己
為了to be a better man!


說讀書無用的都是屁話,那麼多無用的事情你都不去做,卻偏偏挑中了讀書這件事來做,那又是為什麼?
這個為什麼就是讀書的作用。


未來某一天你會發現書上的東西怎麼就不知不覺用上了


1.提高個人修養。不是為了跟別人顯擺,是為了內心錦繡。讓人更加善良和包容。當然先做到顯擺的階段也不錯,如果不怕挨打的話。。

2.提高個人能力。讀書的確是可以提高個人能力的,工具書也是書,字典就不是書了嗎?工具書是最容易讓人提高能力的。例如:寫的很直白的飼養手冊,養豬,養雞,養魚,以及這些動物疾病的防治等,這對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甚至能直接關係到他們收入的提高,這就是能力的提高。

詩詞歌賦是書,文學名著是書,科學期刊是書,飼養手冊也是書。誰都不渺小,誰都不高尚。

各取所需罷了。


不是通過讀書提高能力,而是為了提高能力而讀書。
首先你要知道,你想要幹什麼,比如想學習編程,想解悶,想要成熟,帶著著些目的就可以在書上找到方法。
其實也可以通過看視頻,聽別人教導等方式都可以提高能力。
但是自從文字誕生以來,幾千年之間的人類的智慧,都以書的形式保存起來了。他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這就是書的好處。
既然無法和牛逼的人交談,那就看看這個世界上公認的牛逼的人是怎麼想的。他寫成的書,你看看就能夠學到東西了。

帶著自己的目的,不要拘泥於書還是視頻,還是知乎,還是交談。都是一種意識的傳播。能夠幫到自己就行了。


推薦閱讀:

怎麼把自己的雜學變成連貫能用的知識?
30 歲做什麼,可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如何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大學的人脈很重要嗎?

TAG:閱讀 | 學習 | 成長 | 邏輯思維 | 能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