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容易忽略的醫學常識或習慣,會造成(幾乎)不可逆轉的傷害?
回顧我們的成長歷史,可能有很多是我們當時根本不知道的醫學常識,造成了幾乎不可逆轉的傷害,細思極恐;
提這個問題,是希望大家踴躍交流自己的經歷心得,供大家學習;
發現小孩下面有個包,揉一揉就進去了。
不管不看
一出來就揉
有次卡的特別大
揉揉,進不去,使點勁?誒?進去了
當天晚上就開始吐,拉稀,發燒
送醫院看看吧
這怎麼進手術室了啊
怎麼就肚子上留了個肛門?
為什麼打這麼多針,我家孩子這麼小,這麼多天不讓吃?
這都是些啥?葡萄糖,免疫球蛋白,氨基酸,頭孢菌素,這亂七八糟一天就好幾百塊
這我兒子這麼小,來醫院今天燒也不退?庸醫,我兒子三長兩短要你償命。
小兒腹股溝疝在0~3歲很常見,男孩和女孩都會發生,男孩比較多見,右側更是較左側多見,右側發病率約60%,左側發病率約25%,雙側發病率約15%。通常是本應該在出生時閉合的鞘狀突沒有閉合,腹股溝區較薄弱,再加上小兒經常哭鬧,或者大便乾結,排大便時非常費力,不同的使腹內壓增高的因素,使腹內臟器如小腸、結腸、闌尾、甚至卵巢及輸卵管等通過內環突出到腹腔外,在陰囊或腹股溝區出現一包塊。患兒安靜腹內壓下降後大部分可以自行回納腹腔,如果卡壓太緊,突出的疝內容物不能自行回納到腹腔,則叫嵌頓疝,如果出現嵌頓一般需要到外科急診就診治療。
疝氣萬萬不可自己扶位,一次毀終身。就算最後恢復好了腸子放回去。也再也沒有以前好用了。上個周剛剛發生的病例,望各位家長警醒。
贊同請按左下方。
孩子,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發燒時不要通過捂汗來退燒。
很多人帶孩子時會忽視這點基本的醫學常識,結果讓孩子患上「捂熱綜合征」,那造成的損失可真就無法挽回了。
因為嚴重的「捂熱綜合征」會導致孩子中樞神經永久性傷害,遺留繼發性癲癇、腦癱、失明、失語、智能低下等後遺症。
如果處理不及時,甚至可導致嬰幼兒死亡。
不信的話可以參見新聞:
「捂汗退燒」是咱們國家兩千年來對抗發熱的一項傳統,至今在很多人眼裡仍是對抗發熱最廉價、有效的方式。
然而這種方式本末倒置了出汗和發熱的關係。
以感染導致的發熱為例。
大部分情況下,一個人身體內的病原體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免疫系統消滅;但是一旦遇到身體免疫功能下降或病原體太過於強大的時候,身體就得通過內環境的調動,激發起更強大的力量來對抗病原體,而要召喚這股強大的力量,則需要更高的體溫。
在經過「寒戰期」「高熱期」「退熱期」三個階段後,如果免疫系統獲得勝利,那麼體溫便會下降,這時人會面色潮紅,渾身出汗。
所以人體發熱的過程實際是免疫系統和病原體作戰的過程。而出汗是退熱的結果,不是退熱的原因,汗是退熱階段身體自發散熱的結果,而不是捂出來的。
也就是說不是你捂出了汗,熱就退了,而恰恰是你退熱了,才出汗。
咱們老祖宗大概就是只看到出汗和退熱的先後關係,就把它們誤當做了因果關係,然後形成了「捂汗退熱」的治病傳統。
成年人真要靠捂熱出汗,雖然方法不對,但是起碼因為身強體壯,面對捂熱帶來的各種不適,勉強還是能扛一會的。
但是嬰幼兒就不一樣的。
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對外界氣溫的適應性較差,產熱和散熱不協調,強行對其捂熱會造成出汗增多,耗氧量增加,進而出現缺氧等情況。
因為嬰幼兒無「反抗能力」,沒有辦法對家長的「好意」說不,結果往往等發現不對送醫院時,嬰幼兒已經出現各種代謝紊亂和功能衰竭的情況而無力回天。
不僅僅是「捂汗退熱」,因為國人對「冷」的蜜汁恐懼,很多老一輩人在帶孩子時都喜歡把娃給里三層外三層裹成大粽子,然而這種強行保暖同樣會造成嬰幼兒高熱的情況。
在國內,「捂熱綜合征」一直是兒科的急診之一,而且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兒童因為「捂熱綜合征」留下嚴重後遺症,甚至過早夭折。
所以,不要再給孩子「裹粽子」了,再裹下去,這孩子就真成盜墓小說里的「大粽子」了
至於嬰幼兒發燒究竟該怎麼處理,可以多問問 @丁香媽媽 ~~~母嬰孕產孩子娃的問題,多看看她的回答~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人為什麼會發燒? - 丁香醫生
作者:陳軼堅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主治醫師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發燒? - 丁香醫生
作者:裴洪崗
兒科醫生
有健康問題想問丁香醫生?
那就下個丁香醫生 App 吧
戳這裡:應用中心-丁香醫生
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建議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
看見了一個關於近視的回答,想起了自己
很小的時候就近視,3年級開始戴眼鏡,250度,是班裡最早戴眼鏡的一個人,而且度數還不低,爸媽開始禁止我看電視,糾正我的坐姿,這些都是正確的,但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小孩子的視力是不穩定的,配了眼鏡之後,他們沒有再去密切關注我視力的變化,一直沒有換眼鏡,直到我讀六年級的時候。
那時我爸在報紙上看到一家眼科醫院的廣告,覺得還不錯,帶我去那看眼睛,想試試看能否治好。過去了之後,直接被拉過去配鏡,一下子漲到了500度,試戴眼鏡的時候我完全沉浸在世界又清晰了的喜悅當中,醫生問我有沒有什麼不適,我說沒有。拿到眼鏡後,我才感覺到戴著它腦袋發脹,走路有點飄,現在想來一定是當時度數沒配對導致的,但當時沒有說,忍著忍著就習慣了,我想這也是我後來視力急劇下降的原因之一。
換了一副500度的眼鏡,我媽惡狠狠地警告我「你要是度數再漲我要你好看」,我很害怕,因此我之後看不清東西了,都不敢說,而是眯著眼睛用力去看,這對眼睛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不懂,我想的是只要度數沒變就好,而且我發現如果斜著眼透過鏡片比較厚的部分看黑板會更清楚,所以我上課基本上是側著頭斜著眼看的,要不就是眯著眼睛,所以一天下來眼睛特別累,但我一直不敢說這件事,直到我讀高一。
高一住校,一天早上起來發現眼鏡不見了,怎麼找都找不到,只好告訴家裡,請假回家配。丟了這副我戴了四年的眼鏡,我媽狠狠罵了我一頓,但是其實應該感謝這副眼鏡的消失,如果我一直戴著它,我現在可能變成瞎子吧。
去醫院檢查,這一查可不得了,度數到了900多,驗光師都不樂意給我驗。在醫院配鏡要一個星期,我上學,等不起,又去了一家眼鏡店配,眼鏡店一般能馬上拿到眼睛。在眼鏡店又插片測了度數,也是900多度,驗光師一邊測一邊罵我爸媽不負責任,都不帶孩子定期查視力,說從來沒見過從500度直接配到900度的,我才隱約意識到我視力下降這麼快不全是我自己的原因。眼鏡店如果要馬上拿鏡的話,只能配800度的,我等不起,放低要求配了個800度的,世界終於又清晰了,這副眼鏡陪著我到了大一,我認識到它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了,自己去配了副眼鏡,左眼1000多,右眼900多,成人視力基本穩定,那副眼鏡一直戴到現在,感覺鏡片有些磨損,最近想著要去換。
也是自己學了眼科才知道,兒童青少年近視進展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要做的應該是帶孩子定期檢查視力,調整眼鏡度數,讓孩子能夠毫不費力地看清這個世界,這對遏制近視進展是有很大幫助的,而不是一味地責備孩子,導致孩子看不清東西了都不敢告訴父母,使得近視飛速加深。感覺中國很多家長都存在這個問題,希望以後大家都能重視起來。不要發生像我這樣的慘劇。
高度近視的痛。
我也不怪我爸媽,他們為了我的眼鏡也想了很多方法,帶我到處拜訪名醫,只希望能治好我的眼睛,雖然最後都沒有什麼療效,還是很感激他們。
最後想說,真性近視是沒法治的,只能配鏡糾正。不要相信什麼所謂配了眼鏡就摘不下來的狗屁話,不配眼鏡的後果就是視力下降更快,配了不對的眼鏡也會導致視力下降更快
————————————修改回答的分割線——————————————
早上起來看到發現收到了這麼多贊同和評論,還有不少關注,真是讓人誠惶誠恐,是不是意味著我終於能說「作為知乎小透明能收到這麼多贊簡直是受寵若驚」這樣的話了,哈哈哈。大家的評論我都認真看了,很抱歉不能一一回復,總結了一下評論的內容,發現大致分為幾個方面,我就在這裡統一回復一下了。
首先是廣大和我有類似經歷的朋友,什麼都不說了,讓我們一起報團取暖吧QAQ。因為高度近視的遺傳率相當高,所以等將來你們有了孩子或者已經有了孩子,一定要對孩子的視力問題保持足夠的重視,再忙也要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定期查視力。我的想法是,假如我以後有孩子的話,我會在TA很小的時候就找個好的醫院裡好的眼科醫生定期檢查眼睛,再就是會送TA去學乒乓球或羽毛球,既可以減少在家宅的時間,又可以鍛煉眼外肌,還能保持每天的運動量(想得真美哈哈哈)。還有些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小朋友,如果你們也有這樣的父母,一定要通過各種方法讓他們走出誤區,足夠重視這個問題,趁年輕及早控制還來得及。
有的同學因為積極檢查,配鏡治療,近視度數得到了控制,某種程度上是很幸運的,相比去逃避這個問題,積極面對顯然會有更好的結果,說到這裡,我想起我小時候第一次配鏡後的一次學校體檢,測出來視力是4.4,醫生嘟囔了一句「真奇怪,視力還變好了」,我拿到自己的體檢本之後特地看了一下上次測出來的視力4.2,這件事應該也能證明積極配鏡對控制我的近視進展還是有幫助的,可惜後來沒有堅持。
還有些同學舉了一些度數逐漸降低的例子,我以前都沒聽說過,長見識了,只能說青少年時期的可塑性確實是強。還有不管怎麼作死都弄不壞眼睛的同學,我想說你們太TM幸運了,沒有近視的基因可以大膽地去作死,但是也希望你們能照顧一下我們這種易近視體質的玻璃心。我有個閨蜜就是作不死體質,高中天天躲被子里玩手機玩到凌晨一兩點,隔壁床的我熄燈就睡了,這廝的裸眼視力比我的矯正視力還要好,天天在我面前嘚瑟,搞得我心碎一地,啊,摔!
評論里有人提出了「近視是天生的,和怎麼用眼關係不大」這類觀點,對此我想說「智商是天生的,但一個人成功與否一定與後天是否努力相關」。而且,「近視是天生的」這句話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正確的描述應該是「近視有一定的遺傳相關性」,當然高度近視與遺傳的關係更密切一些。假如說你的基因決定了你有50%的概率會近視的話,那麼你的父母和你自己就應該通過改善用眼習慣、定期監測視力、積極配合治療的方式來爭取另外50%不近視的機會。如果已經近視,不可逆轉,也應當努力控制近視的進展,而不是被「近視是天生的,所以我做什麼都沒有用」這種觀念所左右,從而自暴自棄作踐自己眼睛。
另外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做激光。我也考慮過做手術的問題,但首先我是高度近視,角膜厚度不一定滿足做激光手術的要求,當然也要檢查之後才能知道。我的眼球突出度有17mm,正常應該是12~14mm,所以我的角膜應該被拉得很薄了,我如果要做手術的話,應該也是選擇ICL(可植入式隱形眼鏡,也就是在眼睛裡的後房間隙放入一個超薄鏡片來達到矯正視力的目的),但是這個手術很貴啊,而且如果植入鏡片之後發現什麼不正常的變化,又要把鏡片取出來相當於錢白花了,所以在我取得一定經濟實力之前是沒有勇氣去做的。說起經濟問題,評論裡面也有人說:「考慮到家裡的經濟情況,所以不敢告訴父母現在的眼鏡不適合自己了」,其實我小時候不敢說自己看不清東西了也有經濟方面的考量,以前不知道可以在醫院驗光再去眼鏡店配眼鏡,都是在醫院配的,特別貴,鏡架還丑,我心裡也知道家裡 條件不好,我爸那時候還苦口婆心地教導我:「你看一副眼鏡這麼貴,你要好好愛惜自己的眼睛,不要讓度數再變了好不好。」我特別懂事地說好,現在想想也是有點心酸。
關於近視,可能大部分人覺得不就是看不清東西做手術矯正了就好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近視分為假性近視和真性近視,假性近視主要是長時間視近物導致睫狀肌緊張,晶狀體曲率增高,導致遠處物體成像落在視網膜前方,眼睛本身沒有結構性的變化,改善用眼習慣後多能恢復正常。而所謂真性近視,一定是因眼睛有了結構性的改變才能稱為「真性」,這種改變就眼軸變長,就算晶狀體的調節能力正常,遠處的物體也不能落在視網膜上,這種改變是不可逆的,就算做了手術,也只是改變了眼球前方的折射率,對眼球整體的的結構沒有改變。視網膜鋪在眼球的後壁上,就好像我們要在地板上鋪沙子,同樣一堆沙子,均勻鋪在1㎡的地板上和2㎡的地板上的厚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同理,視網膜在正常眼球和高度近視者的眼球上肯定是不一樣的,高度近視者眼軸更長,意味著眼球後壁的面積更大,視網膜難免在哪個地方就出現了裂隙,所以高度近視者多數有視網膜的病變。不僅如此,很多高度近視者會有玻璃體混濁、飛蚊症等癥狀,我就是在初中時出現了飛蚊症,總感覺視野里有一個小小的影子,一度讓我非常難受,現在習慣了。而且高度近視者在老年以後更容易合併像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不說了,在上「屈光不正」這節課的時候我差點就「哇」地一下哭了出來,說多了都是淚。
說了這麼多,我就是想表達一定要好好愛護眼睛,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對待近視這一疾病的觀念,還有就是希望中國能早日建立一個完善的青少年近視防治系統,感覺目前中國青少年近視的情況比官方公布的要嚴峻許多,在我的大學裡一個班最多能有一兩個不戴眼鏡的,實在是很可怕。希望祖國的未來都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另外,我只是本科是臨床醫學上過眼科課,但是目前主攻的方向不是眼科,只是我自己近視所以會比較關注這一方面,找我諮詢的同學,還是建議你們去問專業的醫生。如果我有什麼說得不正確的地方希望更專業的人斧正。
一不留神寫了好多,發現寫回答也是件費力的事情呢,有錯別字的話請大家指出並多多包涵啦。想轉載的同學記得標明出處就好了。
謝謝大家!輪轉泌尿外科遇到的——沒錯,可能各位看官想到了,就是蛋疼。。
一個高中生,早晨起來覺得蛋疼,跟他爸爸說了想去醫院,他爸爸覺得沒事,還買了消炎藥給他吃(雖然不知道為啥吃消炎藥),過了一天,蛋疼依舊,就來醫院看看,沒錯,睾丸扭轉。。急診手術,扭轉720度,血管轉了兩圈,睾丸全黑了。。。旋轉回來後觀察了半個多小時,根本沒好轉。。只好切掉。。
別人都是坑爹,他這是被爹坑了啊。。
睾丸扭轉,發病機制其實並不是那麼明確,有的劇烈運動後,有的睡一覺就扭轉了,其實就是供應睾丸的血管擰麻花了。。治療當然是越快越好,至於能不能恢復,看擰得程度和時間,一般來說6-8小時之內比較好。。治療方式理論上有手法複位,但存在複位失敗複位不到位甚至複位方向反了的風險,所以抓緊時間手術最好了。。。
蛋疼不是小事!
另外這個病人,壞了一個蛋蛋,還有另一個!感謝有兩個蛋蛋!
1 為什麼沒人點贊。。因為都去捂著蛋蛋了。。聽說沒有蛋蛋的也去捂別人的蛋蛋了。。
2 兩個蛋蛋是正常的!
3 保留一個正常的也能繁衍後代
4 居然有人問為啥還剩一個,因為2-1=1,所以兩個蛋蛋切掉一個還有一個。
過敏可以算一個。我們都聽說過日本的花粉症、歐美的花生過敏。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過敏」這個詞顯得既遙遠又矯情,彷彿只是個吃飽撐著式的煩惱,以至於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因為什麼過敏、以及對什麼東西過敏。
過敏其實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我們日常提到的主要是由食物、空氣過敏原導致的。那些常人可以耐受的過敏原,只需要一點點,就能引發過敏者體內強烈的、過度的免疫反應,從而產生各種不適的癥狀。從這個角度上看,確實可以將過敏稱作嬌貴的疾病。
而中國人並非過敏的絕緣體。事實上,中國的過敏病情要比很多人想像的都要嚴重。在我們的身邊,又或者你們本人當中,或許就不少這樣的豌豆公主。
- 2013年5月5日,南京柳絮飄飛,路人帶著口罩 / 視覺中國
中國人不懂過敏
過敏常常被視作文明社會的典型疾病,因此人們也常常產生錯覺,似乎過敏是一種新興的病種。然而,從各國的歷史記錄上看來,過敏至少已經存在數千年了。
現存最早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素問》第22篇中有這樣一句話:「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日中甚,夜半靜。」它描述了一種夏秋季節、白天尤為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德國過敏學家Hans Schadewaldt認為它指的很可能就是過敏性哮喘。
在沒有過敏一說的時代,古人發揮想像力來解釋那些讓他們感到困惑的現象。咽喉腫痛、皮膚瘙癢、便秘都是體內有火,流涕、噴嚏則是太多寒氣積蓄,皮膚起了風團則是風邪入侵……這些說法的信徒至今仍大有人在。
- 2005年9月,蘭州,央視調查了一位胳膊上「長出花草圖案花紋」的女子,發現實際上是皮膚過敏 / 視覺中國
至少從宋朝開始,就已經有了「發物」的說法,它在明朝的《普濟方》、《本草綱目》中也有重要的體現。發物主要是海鮮肉類、雞蛋瓜果,它們罪大惡極,能夠「動風發氣」、「發風」、「發瘡毒」。
巴金在《最初的回憶》中曾經提起一件童年小事:按照中醫的習慣,他十妹出痘期間,奶媽是不能吃發物的,這意味著她基本上沒多少可以吃的東西了,粗茶淡飯之下,她沒有抵擋住新鮮黃瓜的誘惑。偷吃敗露後她被平素溫和善良的巴金媽媽讓差役用皮鞭抽打20下、殘酷地趕出家門。
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發物可能引發的不適其實主要就是食物過敏,奶媽的悲慘遭遇、所謂不忠不義的指責,其實都是毫無道理的。
無獨有偶,其他國家地區的古人也都觀察到了過敏現象,而他們都給出了不靠譜的解釋和療法。美索不達米亞的先人認為過敏是黑暗力量作祟,病人要喝下由黑麥草、玫瑰粉末及蜂蜜熬制的湯劑,對著火光排便,熱氣就可以進入體內令其痊癒。古埃及人認為過敏是虛弱的表現,需要服用各種植物如海棗、刺柏等配製的湯藥、吸入樹皮焚燒的煙氣進行治療。
這些古人愚昧嗎?鑒於他們所處時代的落後,指責他們愚昧是不妥當的。事實上,過敏「allergy」這個詞誕生至今只有111年,它的快速發展也就是近半個世紀來的事情。1956年5月,北京協和醫院將allergy這個詞被譯作「變態反應」,成立了全中國第一個治療過敏疾病的「變態反應科」。
變態反應科從建科伊始就收治了大量病人,但這興旺的景象持續不到一年,就迎來了重創。
從1957年開始,由於過敏醫生重視、干預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變態反應科成為了「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批判對象。由於協和醫院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創立、資助的「黑歷史」,60年代後,它被痛罵為「美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的頑固堡壘」,甚至為此改名「反帝醫院」。在時代的風暴中,變態反應科幾乎無法維持下去。
- 協和醫院曾經改名「反帝醫院」 / 北京協和醫院
直到70年代末,過敏工作才逐步解凍。1978年7月,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的副主任葉世泰遠赴瑞士參加由世衛組織召開的世界變態反應病專家會議,中國過敏學界才第一次和世界建立了聯繫。
起步晚、衛生主管部門的不重視、過敏醫生的稀缺和科普力度的不足,都給過敏疾病的推廣普及帶來了阻礙。2009年,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對到兒童保健科就診的患兒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56%的家長不知道哮喘屬於過敏性疾病,72%不知道過敏可以表現為腹瀉。
21世紀的今天,許多中國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過敏、對什麼過敏。
- 2017年8月,珠海舉辦了全國變態反應學術會議。曾有學者呼籲將「變態反應」全部改譯為「過敏」,但直至今日,許多地方還在沿用舊稱 / 中華醫學會
中國人的過敏譜
過敏到底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免疫系統錯誤地將一些無害的過敏原識別成壞分子,並做出無效打擊的過程。人的皮膚、眼睛、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是病毒細菌入侵時的第一道防線,這裡的免疫系統也最靈敏,所以過敏發生時,往往受累的,就是這些哨兵部位。
所以,過敏性疾病可以呈現出各種癥狀,包括流涕、鼻塞、哮喘,紅眼、腹瀉,皮膚紅斑、瘙癢、風團,甚至頭痛、血壓改變等。這些癥狀並不是很特別,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在中國人的知識體系里,這些癥狀可能只會被歸類為上火或者風寒。
- 2002年5月,安徽省省立兒童醫院於三峽移民村義診,發現這裡的孩子普遍患有因貓狗毛引起的丘疹蕁麻疹 / 視覺中國
中國人容易忽略過敏性疾病,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長期以來,過敏都被刻畫成一種富貴病,但這個說法並不恰當。過敏的機制實在是太過複雜,很難草率地將有錢與過敏划上等號。
沒錯,發達國家的過敏率普遍比發展中國家稍高,但這並不能說明過敏是富人的專利。它可能是環境、基因、生活方式的差異,也可能只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居民更有就診的意識和條件。甚至,還可能只是一種「跟風」式的誤報:調查顯示,有20%左右的英國成年人認為自己有食物過敏,但實際上實驗室檢測發現這個數字只有2%。
- 花粉季,日本街頭戴口罩的行人 / Japantimes
事實上,儘管中國人還不算富裕,但中國人的過敏發病率和發達國家並沒有顯著差異。
以空氣質量來說,2009-2010年針對中國大陸27個省份、涵蓋46萬名兒童的大樣本調查顯示,如果家長吸煙、家庭廚房油煙過重,那麼孩子患過敏性哮喘的概率會更高;另外,霧霾、空氣污染、室內裝修、過久沒有清洗的空調隔塵網都會增加空氣中過敏原的濃度和效應。中國的過敏性哮喘患病率是3.2%左右,並不算高,但中國卻是哮喘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2014年,首都醫科大學的全國調查顯示,中國各大城市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為8.7-24.1%不等,遠遠比不上日本,但比韓國的8.4%、美國的12-13%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的空氣不好、成分混雜已經人所皆知了,那麼食物呢?其實從「發物」一說的流傳之廣中就可以大致了解到,食物過敏在中國也不少見。英國兒童的食物過敏率大約是4-6%,美國5歲以下兒童的食物過敏率為6-8%,日本報告的是5%左右,而中國各城市報告的兒童食物過敏率為2.7-7.5%不等,基本上沒有太大差距。
- 不管是什麼人種,90%以上的食物過敏都是由花生、堅果、牛奶、雞蛋、小麥、海鮮引起的 / 視覺中國
總而言之,中國人的過敏發生率根本不低。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AO)2013版的過敏白皮書中甚至提到,過敏知識的缺乏、大量病人未接受治療,是中國過敏性疾病死亡率居於世界高位的原因。
當然由於生活方式、居住環境的不同,中國人的過敏譜也有自己的特點:
吸入性過敏原中,日本主要的吸入性過敏原是花粉,而中國最主要的是塵蟎,另外還有各種花粉、蟑螂、灰塵、動物毛髮、黴菌等。塵蟎不同於花粉,它沒有季節性的線索,所以非常容易被人忽略。
2014年,首都兒科研究所對北京城區里的一些自稱有過食物過敏癥狀的兒童學生進行了皮膚點刺實驗檢查。結果發現,這群孩子中真的有食物過敏的只有18.9%,有46.5%的人實際上是對塵蟎或黴菌過敏。
- 塵蟎常寄居在床具上,以脫落的皮屑、毛髮為生。人類主要對塵蟎的屍體和排泄物過敏 / 視覺中國
而食物性過敏原中,歐美最主要的過敏原按順序是牛奶、雞蛋、堅果,而中國的前幾位是雞蛋、牛奶、小麥,和日韓差不多。另外,由於中國人食譜特殊,還會出現一些稀有的過敏原,如蠶蛹、牛蛙、野菜、菊花茶等。
大家都知道美國過敏患者最害怕花生,這是因為他們大量食用花生製品,而花生是最容易導致過敏性休克的食物。而很少有人知道,對於中國人來說,最危險的食物過敏原是小麥。協和醫院的統計資料顯示,小麥誘發了57%的重度過敏反應,這顯然與市面上缺少「無麵筋」的小麥製品有關。
過敏患者的九九八十一難
想要正確治療過敏,首先要正確診斷過敏。但就連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都很難達到。很多病人壓根不會想到要去過敏專科就診,而就算病人找對了地方,也可能得不到正規的診治。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過敏診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臨床評估、血清IgE檢查、皮膚特殊試驗,以及較少使用的激發試驗。而離奇的是,某些中國醫院卻「開發」了更多的新診斷方法,包括「生物共振儀」和不知所謂的血清IgG檢查。
- 皮膚試驗中的斑貼試驗。每塊區域都塗抹了低濃度的可能致敏物質,觀察局部是否產生過敏反應,從而確定過敏原 / Wikipedia
所謂的生物共振儀深受莆田系醫院的喜愛,據稱可以「通過檢測人體內存在的過敏信號與何種過敏原的信號實現共振,找出過敏原並判斷過敏程度」。它甚至還將探針與患者的前胸及後背相連,「將過敏原產生的生物共振信息波反轉並放大、回輸體內,通過消滅過敏信號,將過敏痕迹抹去,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國過敏患者需要很努力地自學相關知識,才能避免被這套民科式的說辭糊弄。而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這種生物共振儀不是違法的詐騙工具,它是國家葯監局批准使用的醫療設備。早在數年前,中國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就多次致函葯監局,要求撤銷對該設備的使用許可,但結果都不了了之。
中國的過敏患者勉強度過了診斷這一關,前方還有更多關卡在等著。在過敏的治療上,基本上分為三種:迴避過敏原、用藥物緩解癥狀,以及脫敏治療。其中脫敏治療對醫生的要求高,而且費事、費錢,所以很少採用。
而最基本的迴避過敏原,也很難完全做到。空氣過敏原極難避免,而到現在為止,中國都還沒有強制要求在食品包裝上標註過敏原信息。
- 2016年8月22日,陝西榆林,2014年該地的過敏性鼻炎患病率為21%,90%以上由蒿屬植物引起 / 視覺中國
1999年,世衛組織就已經通過決議,將八種最常見的過敏原列入食物標籤中。9年後,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之際,北京出台了地方標準,要求嚴格標識奧運會供應食物中的過敏原;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也出台了類似的規定。
這些都是極好的進步,但在盛會落下帷幕後,這些標準也就隨之被廢除了。
- 日本是最早進行食物過敏原標識的國家之一,就連寵物食品廣告打著「不含過敏原」的口號 / Wanbana官網
那麼多年過去了,如今國家也只是「推薦」企業自願標識。2016年一項涵蓋23個省市的調查發現,食品企業不標明過敏原的最大理由,就是因為法律法規沒有要求。另外,支持在食品包裝上表明過敏原信息的消費者只有64%,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支持率比這還低,只有61.97%。
- 2016年3月31日,江西省某竹筍罐頭出口公司。中國出口食品曾因缺少過敏原標識而被多次召回 / 視覺中國
食物過敏的危險性常常被低估。一般來說,過敏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僅在極少數情況下,它會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甚至致死。協和醫院的病例統計顯示,有77%的全身性過敏反應都是由食物引發的。
嚴重的過敏反應一旦發生,最好的搶救手段,就是掏出美劇常出現的腎上腺素筆,迅速往自己腿上扎去。
- 腎上腺素筆可以隔著衣服扎入 / EpiPen官網
但國內的過敏患者,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中國大陸目前尚未進口腎上腺素筆,也沒有類似的仿製品,有國內醫院貼心地為患者準備了「中國版腎上腺素筆套裝」,但是很難推廣。中國版腎上腺素筆套裝裡面,是兩支玻璃裝的腎上腺素注射液、開瓶用的砂輪、注射器、消毒用的酒精棉片,並沒有多少人能夠在緊急關頭完成消毒、開瓶、抽取藥物、給自己注射的一連串精細動作。
- 中國版腎上腺素筆套裝 / 中國醫學論壇報
2013版的過敏白皮書中提到,不正規的治療方法,讓很多中國人平白無故地將錢花在了許多毫無用處的治療上,平均每人每日的治療費用比美國還要多2.36美元。
這些毫無用處的治療很難被人識破。畢竟,很多過敏癥狀都會自行痊癒,所以不管怎麼「治療」、是跳大神還是喝符水,最終都會藥到病除。
也許這就是中國過敏患者最尷尬的地方——比起過敏原,他們更需要避開的,或許是那些招搖撞騙的江湖郎中。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原文標題《總有一種過敏,讓你痛不欲生》,作者武麗青。
我上次一個病人當著我的面接了電話,電話內容應該是家裡小孩發燒了。一開始我聽她說你給小孩用溫水擦一下身體,然後吃點布洛芬,我心裡還感慨說有經驗的媽媽,還沒感慨完就聽見後面接了一句,你去百度一下。我???
然後當時我也閑著就問她小孩燒到幾度了,然後她說38.2。我就實習的時候待了兩周兒科,我也不敢怎麼和她說,就問下一點信息。
那你有帶小孩看醫生嗎?
沒有
那你怎麼知道要吃布洛芬呀
百度的呀
你不知道百度的東西不能信嗎?
誰說不能信啦,她早上就不發燒了,怎麼我一下午不在就又燒起來了?肯定是孩子他爸沒照顧好又著涼了。
那你小孩子多大呀
7個月
7個月??那你用溫水給她怎麼擦身體啊
就隨便擦啊,溫水可以降溫,我百度了的,我還特意買了體溫計量水溫擦身子。
我心裡一萬句粗話想爆,還是忍下來了,我繼續問,現在是流感季節,小孩子有可能是得了流感,還是建議你帶小孩到醫院檢查一下好
不會的,我百度過了,我小孩這個癥狀和流感不像
美女,每一種病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現,不會每個人都是按照百度上的生病的。微笑·jpg
你不用嚇唬我,我小孩有什麼時候我都是先百度的,一直都好好的,我知道這和你們工資有關,但是你們也不能為了工資就這樣坑人啊。
微笑.jpg
這突然炸了的回復,我回復不過來了 。
很多人說去醫院挂號麻煩,而且貴什麼的,這就看你自己選擇了,對於我來說雖然又麻煩又貴,但是我健康最重要。
有人說我這個例子舉得不恰當,emmm怎麼說呢?我當時就是隨便感慨一下,我也不知道會被這麼多人注意到呀,我也很絕望呀。所以用詞什麼的我都沒有斟酌,我就當成吐槽來寫的 。
很多人說醫生也百度,醫生讓我們去百度。醫生們百度是建立在他們有知識基礎上的,他們可以篩選,但是普通大眾是沒有的,相反的對於百度百科裡面那一堆專業術語,很多人都是跳著看或者直接不看的吧,或許還有一些人連百度百科都不看,喜歡看那些有人回答的,什麼問問,答答之類的。我其實很奇怪,你願意信這些人,卻不願意相信醫院裡有牌有證的醫生
確實現在有些醫生沒有醫德,有些技術不過硬,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子的對吧。現在的醫療技術其實很多病都是治不好的,醫生不是神仙,無能為力我們也能痛苦。
有些人說去了醫院就只會讓我們做檢查,但是不做檢查怎麼知道你身體內部出了什麼問題?
……………………………………………………
首先,普通大眾並沒有醫學知識,對於百度上的東西沒有篩選能力。百度一些純粹的理論知識並沒有錯,錯在你按著百度來,只聽信百度的話治病。
一早上起來看到那麼多評論嚇壞知乎小透明了……
就評論區幾個重點問題回答一下吧。
1、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是兒子……
2、事情是前段時間我回國時在北京和我同學吃飯,當時她多喝了兩杯,然後聲淚俱下地哭訴。
3、我同學和她前夫都是山東人,具體在哪就不說了。相親認識的。我同學在大學時有個感情很好的前男友,畢業時男生執意要去日本讀研,女生執意不肯出國覺得不靠譜,遂分手。後來相親時覺得這男的挺踏實靠譜很有安全感,交往了不到半年就閃婚(6月份畢業時跟前男友分手,國慶節就辦喜酒了。)婚後各種小矛盾不斷,男的抽煙喝酒,不做家務,還嫌棄我同學不是處女。我同學本來想緩緩要孩子,被前夫和前公婆瘋狂催生,前婆婆天天打電話問懷上沒,據說她前婆婆聲稱「你懷不上我在家是整晚整晚地睡不著覺啊」,然後她前夫就拒絕採取措施,結婚一個多月就懷孕了。
4、我同學父母以前是搞養殖的,現在年紀大了嫌累不幹了,哥哥開了個公司,具體做什麼生意不詳。她們家在農村裡算是很有錢的了。前夫家裡是農民。兩家本來就是同一村上的。
5、離婚倒離得比較乾淨利索,就是她前夫家裡要求把結婚時八萬塊彩禮退給他們,一番討價還價後退了五萬,遂離婚。現在她前夫好像再婚了,具體情況我同學也不清楚,就聽她媽媽有次說了這麼一句。
6、答主性別女,現在在英國讀書。有男友,已談婚論嫁。男友是中國人。
7、有人問醫學常識在哪?最簡單的常識:生了病就要去醫院,不要以為在家隨便折騰一下就會好。
8、還有人問我同學的父母在哪,答案是現在跟我同學的哥嫂住在青島,我同學平時住在北京,一般除了過年也不怎麼見面。其實我同學的父母也挺重男輕女的,她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明顯偏愛哥哥,不過長大後父母對哥哥的要求也更多。她們兄妹關係一般,來往並不多。
9、她前夫學歷不低,是北京某985高校的博士,現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因此離婚後很快再婚了。
10、至於骨髓炎的病因,醫生也沒查出個所以然,有可能是其他地方感染的。
———分割線———
我大學同學的小孩,今年應該5歲了,我同學和她老公工作都忙,生下來沒多久她老公就把小孩扔在農村老家給她公公婆婆帶。
去年初小孩喊腿疼,老人認為小孩摔個腿不要緊,抹了點紅花油就不管了,後來小孩還喊腿疼他們還認為小孩在裝把小孩打了一頓。小孩的姑姑(當時應該正在讀初中,現在高二了)建議去醫院看看,老人認為去醫院是浪費錢瞎折騰。
後來小孩已經下不了床了,而且開始神智不清,老人還說什麼「小孩子想睡就睡,睡一覺就好了」,小孩姑姑偷偷給我同學打電話說小孩病了,我同學先打電話給婆婆說帶小孩去醫院看看,婆婆說「不要緊,沒事的,不用去醫院」,我同學請假趕回老家帶小孩去醫院。這期間她還和公婆吵了一架,她婆婆罵罵咧咧地說我同學沒事找事,說我同學太慣著小孩,說她當年摔斷腿照樣下田幹活如何如何云云。送去縣醫院後,醫生說是骨髓炎,他們治不了,轉到市醫院,市醫院說已經多處壞死只能截肢,我同學當場就暈過去了。
我同學醒來後大罵公公婆婆,兩位老人一開始支支吾吾說他們沒讀過書不懂這些,後來翻臉了,一會說醫院瞎說的哪有那麼嚴重,一會說有什麼偏方藥酒一喝就好了,一會說我同學不孝媳婦罵起公婆來了,一會又說大不了這個不要了再生一個……而我同學她老公也在一旁幫腔說再怎麼樣不能罵長輩云云。
後來我同學的父母和哥哥趕來,她父母和公婆在醫院裡大吵一架,她哥哥當即在醫院和她老公打了起來。然後她哥哥給了她一些錢讓她帶小孩去北京做手術,最後小孩鋸了一條腿,手術做完後她提出離婚。
現在我同學辭了工作,在北京幫小孩做康復訓練,學習使用假肢。和前夫已經協議離婚。康復訓練費用很高,好在她娘家還有些積蓄,她哥哥也支援了她不少,她打算等她小孩康復了送小孩去上學,她自己就先去她哥哥公司工作。
最可氣的是,她的前公公婆婆還在村子裡造謠說是我同學她有問題,生下來的小孩就不行,還倒打一耙說我同學生的小孩本來就有病還怪老人云雲。
現在小孩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了,她正在為這事發愁,去普通小學怕被同學歧視,去殘疾人小學又怕教學質量不好。
被 @魏瑋 老師點名批評了。自認為這是一篇科普文章,犯錯誤必須糾正,避免誤導讀者,故更新一次。
1.作為一個自認為是做學問的人,被質疑是件好事,不但能幫我糾正錯誤,同時還能幫我迴避風險,也幫助讀者正確鑒別,所以,首先感謝魏老師批評指正。
2.此文大部分是我複製我5月份所寫的專欄,當時被師父(研究生導師)看了之後就指出了我這個問題,原文截屏如下:
本意是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我比較能說,這個我擅長),但很不好的是,我加入了大量感情色彩,把刺激性瀉藥批的太猛,這對於一篇科普文章來說,顯得很不專業。
3.再次重申,刺激性瀉藥是比較理想的通便藥,只是長期大量使用會造成腸道問題,破壞蠕動功能。文中毒品僅僅是個形容,我忘了打引號了。不是不能用,是建議少用。
4.文中我沒有把結腸黑變病說清楚,在評論區我有提到,結腸黑變病是絕大部分由長期大量服用刺激性瀉藥引起的色素沉著,在目前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結腸黑變病有腫瘤等其它疾病的直接關係,也沒有證實和便秘有直接關係,只是同因長期大量服用刺激性瀉藥引起的便秘容易一起出現的病症而已。
5.由於我在臨床一線工作,我除了值夜班睡不著和每晚拉粑粑的時候有空做回答,空餘時間非常少,加之我認為一般科普不是寫論文,所以引用了一個80%的數據沒有註明來源。這個數據是我記憶中的數據,是有偏差的,這幾天我一定抽空找出數據來源貼上。不過我多說一句,這種研究很多,數據也很多,我記憶中的數據都比80%高。可能給大家帶來誤導,我道歉。
6.我是個尊師重道的人,既然稱一句魏老師,在我自認為不影響讀者觀感和造成誤解甚至嚴重後果的前提下,我是絕不會對魏老師對我的批評中極個別我自認為不準確的地方進行解釋、說明、抗爭、狡辯的,妄圖吃瓜看撕逼的童鞋,讓你們失望了。
7.為樹立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刺激我更好的為大家服務,寫出更優質的科普文章,原文不做任何修改(我寫這麼偏激就是想讓大家重視亂吃藥這個問題),以示鞭策。
8.已和「胃腸醫師聯盟(未註冊非盈利非學術性微信群)」多位老師溝通,將在專欄中實名轉載更多更靠譜質量更高的科普文章,屆時望各位知友多多捧場,覺得靠譜請多多打賞,以刺激各位專家的寫作激情。
艹艹艹艹艹艹艹分割線艹艹艹艹艹艹艹艹
再次提醒大家,目前十幾二十歲的小姑娘便秘和肛腸病患病率越來越高,離不開減肥茶、排毒茶、通宿便茶、瀉藥的巨大貢獻。
科學點說,叫做:蒽醌甙類藥物。
你們吃的減肥藥、清火藥、潤腸茶、通便茶、清宿便藥,大黃蘆薈番瀉葉等等等等,說句挨千刀的,藥店推薦賣給你的,專科醫生不喜歡碰的,就是這個。
可以看看百度百科提及這個的副作用沒有?沒有。所以我真的是冒著實名挨刀的危險說這個事,請認真聽:蒽醌甙類藥物實際是我們解決乾結大便的理想藥物,直接刺激腸道神經瘋狂蠕動,這樣既避免了水分被吸收,又可以加速排便。但!!!!這個東西對腸道是毒品。用的越多,腸道蠕動功能就越差。長期大量使用,腸子能不蠕動。而且這個東西只刺激結直腸,就是我們塑造便便的地方。典型的病變是:大腸黑變病(請百科)。糾正極其痛苦和漫長,甚至絕大多數患者不能糾正,讓人飽受便秘的折磨。某些論文統計,中國便秘患者80%是濫用相關藥物來的。受這個困擾的患者,葯不能停了。停了就拉不出來。
注意,這個傷害是不可逆的!
正確使用蒽醌甙類藥物的做法是,偶爾偶爾偶爾用一次!
用藥,請一定遵醫囑!
學習便秘知識,請移步我的專欄。我兒子五歲的時候,晚上睡覺前喊耳朵疼。於是我用手電筒照了照,發現裡面有黃色的異物,開始我以為是他偷偷自己掏耳朵把棉簽弄斷了。我嘗試用小夾子把異物夾出來,失敗。兒子喊痛,我也不敢輕易去碰。我忽然想起網上有方法介紹,耳朵進了蟲子可以滴點水進去,蟲子淹死了就出來……(我記錯了,應該是滴食用油。)
好在我沒有這樣做,因為可以肯定不是蟲子。這個念頭只是我病急亂投醫而已,事實上是一點把握都沒有。
耳朵疼沒辦法了只能上醫院。冬天的夜裡兩點鐘,去醫院急診,又去耳鼻喉科,把醫生吵醒了。醫生說取物過程中會有可能傷到耳膜,我要我簽字同意……我一個人帶孩子去醫院,孩子他爸還在外地,心裡挺忐忑的。我想還是要簽的,只是心理壓力很大。終於開始取物的時候,孩子一喊痛,就把醫生的手推開,醫生只好叫來護士幫忙抓住孩子的手,而我抱緊孩子的頭……
終於取出來是一顆黃豆!!!
我當時多麼慶幸自己沒有往他耳朵里滴水!!!要是黃豆泡發了,就不是一個鑷子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醫生用的是一根細長的鐵棒,感覺鐵絲一樣的工具。不過雖然醫生在取物前要我簽字負責,但是過程中醫生的技術還是過硬的,因為我兒子不斷地用手去推醫生的手……
最後耳膜有點發炎,開了消炎的葯,叮囑了要定期回去複診。耳膜有點發炎也不知道是我兒子自己想掏沒掏出來還是後來我想掏沒掏出來造成的,醫生叮囑康復期間耳朵千萬不能進水。
最後醫生要我去繳費取葯後才能帶走孩子,叫護士幫我看著孩子……可能怕我帶著孩子不繳費就跑了吧。我說把身份證壓在那裡也不行……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啊,好在我兒子也不吵不鬧和護士姐姐呆著。估計他也是被嚇得不輕,我跟他說你要成了聾子咋辦!
兒子一直沒有把異物,豆類塞進耳朵,所以我一開始壓根沒有想到是黃豆。當天我帶他去走親戚了,估計在親戚家裡看到了黃豆,好奇拿來玩……
寫那麼多,除了表示我差點腦殘害兒子耳膜破裂,還有就是網上的小技巧不能全信!不能全信!不能全信!不排除有的是為了博取眼球的!
重點就是:耳朵進了異物,魚刺卡喉嚨了,不要嫌事兒小,還是老老實實去醫院,讓專業人士幫忙取出!不怕一萬, 就怕萬一。
----------------------------------------
父母這份工作,我也是走馬上任,一邊實踐一邊學習。在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父母就不斷跟我說,孩子還小,作為他的監護人,要是因為我們犯的小過失,造成孩子終身遺憾,這個責任我們是承擔不起的。
於是看到這個問題,想到我父母的話,我把這次經驗寫了下來。我的兒子今年七歲了,那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
看了很多網友說感覺細思極恐,其實這些事情發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的,但是一旦發生了,我還是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
最近看到很多網友講述自己的遭遇或者見聞。我覺得都是很有用的經驗。謝謝大家的分享!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
食物卡喉的急救法——「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這種方法數十年來已經救了100萬人的性命!
這個方法真的值得大家都記住!我兒子在兩三歲的時候,鄰居給了他一顆魚丸,結果卡住了,憋得他小臉通紅!我婆婆當時也不知道怎麼辦,我也慌,但是好在我看過這個方法,從後面抱著兒子的肚子,最後魚丸彈了出來!
這個方法真的是急救的方法!具體大家還是去百度一下,有很詳細的介紹。
我們平時遇到的「小事」:
*魚刺卡喉嚨。(把魚刺挑乾淨,愉快地享受美食。)
*小孩子喜歡把細小的異物塞進耳朵,塞進鼻孔……(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細小的東西隨意放,有潛在危險的物品都要妥善安置。一定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甚至異物入眼……(這個是正常條件反應啊。小孩子一有沙子入眼了就會使勁揉,抓都抓不住。最怕是玻璃碎屑啊……)
這些都是很容易被忽略又是最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的。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小孩子把電池吃下去了,電池泄漏造成食道不可挽回的傷害……)
教育孩子愛護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牙齒……防範於未然。
雖然不是凡事都要細思極恐,但最起碼的,我們能形成一個意識,不要掉以輕心就好。
———————————
來到人間走一趟真的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
我兒子在學校,下課的時候,著急回家,跑得快了,冷不丁一個同學伸出腳絆倒他……他撞到了牆上,好在自己懂得用手擋著頭……
這個不能絆倒人的問題已經在各大微信群發過無數遍了,為什麼還有孩子會這樣……
(微信群里傳播的有一個事件,是某某初中,上課了,一女同學急忙跑回自己座位,結果一男生伸出腳絆倒了她。女同學摔倒了頭,結果兩個家庭都不得安生。)
事件就無從得知真假,但是家長和學校的領導肯定都有教育的,都不想學生在學校發生任何的意外。
謝邀。
既然題主提到了顏值,就不得不來講一講哪些常識沒注意,人就會長殘。
我們先來感受一個悲傷的故事。
雖然還存在爭議,但張嘴呼吸真有可能會讓人變醜。
一般情況下,人都是用鼻子呼吸。但小的時候可能會因為一些疾病而導致鼻子長期通氣不暢,比如,鼻甲肥大、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肥大、鼻炎等原因,於是就養成了張嘴呼吸的習慣。
有的孩子在之後就算治好了鼻子通氣不暢的毛病,張嘴呼吸的習慣也很難改正。
而兒童、青少年正處於口腔、面部迅猛發的時期,長期張嘴呼吸,上下唇無法閉合,導致唇肌鬆弛,嚴重時會出現唇外翻,然後就變成了嘟嘟嘴。
另外,張口呼吸使大量的氣流從口腔內通過,這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拓寬這股氣流的航道:上顎抬高,舌頭下降。
最後,就變成了圖片中看得見的大長臉以及看不見的牙齒不齊。
除了張嘴呼吸,小時候愛吃手,也可能會讓人長殘。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一般情況下,人在 1 歲左右就開始萌出上下門牙,正常情況下,上下牙齒在嘴巴關上的時候,是會有接觸的。
但如果長期有吃手(也就是「吮指」習慣的話),把手指經常放在門牙之間,久而久之就會牙齒外突,並且出現上下牙齒沒辦法咬合的情況。
習慣如果一直延續到寶寶 5~6 歲之後,寶寶的顎骨發育和正常咬合將會受到永久性的影響。
吃手對口腔的影響。
如果吃手時間再延長,還會影響上下頜骨、肌肉形態改變——就會慢慢影響臉型。
除了變醜之外,還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和牙齒切割食物的能力。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4 歲就是一個關鍵時間點,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引導孩子趕緊戒掉這個行為。
所謂一高遮百丑,一矮毀所有,長得高也很重要。然而就在很多家長「揠苗助長」的幫助下,亂補了一通增高劑後,終於
·
·
·
·
長不高了。
目前市面上沒有療效確定的增高藥物,也沒有真正具有增高作用的保健食品,某些宣稱具有「增高作用」的產品裡頭,多數都非法添加了雌激素。
雌激素攝入過多就會導致性早熟,而當孩子出現性早熟時,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生長激素也伴隨大量分泌,使寶寶身高短期加速增長,導致寶寶早期身高暫時會比同齡人高。
但由於性激素的刺激,骨成熟變早,骨骼會提前閉合,導致寶寶骨骼生長期縮短,身高發育過早停止,就會導致身材矮小。
如果真擔心孩子長不高,不應該著急喂「增高劑」,而應該諮詢矮小症的專科醫生確定治療方案才是。
最後,多出去戶外運動很重要,它是國際公認有效預防近視的方法,這樣就避免了無論是戴眼鏡還是戴隱形所帶來的各種不便了……
文章來源參考:
寶寶張口呼吸會變醜,真的假的? - 丁香醫生
吃手是聰明的表現,但這時候還在吃手,顏值就毀了 - 丁香醫生
作者:何劍亮 | 口腔科醫生
知乎ID: @何劍亮
別盲目給寶寶吃增高葯 - 丁香醫生
作者:冀連梅 | 北京和睦家藥師門診主任
說個很多人都不清楚,甚至被很多老人誤解的,但是會給寶寶帶來終身殘疾的。
我國北方地區因為天氣寒冷,喜歡把嬰兒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用繩子捆成個蠟燭的形式,又叫「蠟燭包」。
還有一些老人喜歡將嬰兒的腿用繩子綁直,說可以防止「羅圈腿」。
這些做法會導致嬰兒患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的風險增加,DDH會讓嬰兒將來出現走路腿疼、甚至跛行,留下終生殘疾。
還有就是如果發現寶寶屁股或大腿上的紋路不對稱,或者是髖關節比較緊(兩條大腿打開,不能夠貼到床面,或者一邊可以貼到床面,一邊不能),這些都預示寶寶得DDH的概率比較高,一定要儘早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比較嚴重的DDH,等寶寶走路時就會發現,會發現走路跛行。我隔壁小區就有個寶寶快2歲了,走路了才發現走路一瘸一拐的。去醫院了只能動手術,孩子得卧床好幾年,並且可能會有一些後遺症。
比較輕微的DDH,要等寶寶成人之後才會發現,癥狀就是走路多了大腿根那裡就會疼,並且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嚴重,以至於不能走路,只能置換髖關節,就算做了這個手術,一次手術也只能管10年左右。總之,這是一種讓孩子痛苦終生的病。
但如果這個病能在嬰兒期就能及時發現並治療,對寶寶會一點影響都沒有,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這個DDH。
什麼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是嬰幼兒骨骼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它是嬰兒出生時就存在或者生後繼續發育才表現出來的一系列髖關節異常的總稱,包括髖關節脫位、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
髖關節是一種由周圍韌帶連接在一起的球窩關節,其中「球」是股骨頭,「窩」是指髖臼。這樣的結構可以使股骨頭穩穩地深嵌在髖臼窩中(見上圖)。
異常的髖臼會逐漸變淺、呈三角形,導致股骨頭不能深嵌入髖臼,承受的壓力超過正常一倍多,久之造成關節軟骨面磨損、發生退行性病變(見上圖左1)。若髖臼變淺至不能容納股骨頭,股骨頭就會從髖臼中滑出,這就是脫位了(見上圖右1、左2、右2)。
引起DDH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結論。目前臀位妊娠或生產、有DDH家族史或遺傳史(即寶寶父母一方或兄弟姐妹中患有DDH)、第一胎、女嬰、羊水過少等都被公認是導致DDH的高危因素。
其中的臀位妊娠或生產、DDH家族史又是風險最高的2個因素。美國兒科學會根據世界各地118篇文獻報道,在總數330多萬新生兒和小嬰兒髖關節篩查結果中,總結出DDH的檢出率為1.15%。同時報道DDH在新生女嬰中的檢出率為1.9%,男嬰為0.41%;伴家族史的女嬰3.2%,男嬰0.64%;臀位妊娠或生產的女嬰13.3%,男嬰2.9%。若有其中任意一個因素,建議此類寶寶在出生後 4~6周即去專科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有給新生兒包「蠟燭包」或者把嬰兒小腿捆綁起來等習慣的區域或者民族中,DDH高發,例如北美的印第安部族、我國北方部分地區等。相反的,在非洲或者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由於天氣炎熱,喜歡把孩子下肢分開來抱的地區,DDH的發病比率明顯低。
圖片來源:國際髖關節發育不良協會
北美印第安部落喜歡用「襁褓船」背嬰兒,會用繩子把嬰兒的雙腿緊緊的捆住。這個習慣導致了北美印第安部落成為全世界DDH發病率最高的人群之一。
圖片來源:貴陽新聞網
我國北方地區喜歡使用的「蠟燭包」,把嬰兒四肢全部拉直,用包被裹住後,外面用繩子捆得緊緊的。「蠟燭包」的使用習慣導致了DDH發病率我國北方地區明顯高於南方。
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下設的兒童髖關節發育異常篩查中心自2009年6月~2010年5月對天津市10262例6個月內嬰兒進行了髖關節篩查。結果顯示生後雙下肢包裹組嬰兒髖關節超聲篩查異常檢出率明顯高於未包裹組(見下表)。
DDH會帶來什麼後果?
在嬰幼兒期的DDH無任何癥狀,也不會出現疼痛,這也是DDH不容易發現的特性。如果只是輕微的發育不良,那常常要在青少年和成人早期才會出現疼痛。如果是嚴重的發育不良(髖關節完全脫位),則在寶寶會走路後發現一瘸一拐或者身體搖擺像鴨子走路。
在國內兒童骨科單位疾病譜中,DDH始終佔據著肢體畸形疾病的第一位,目前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DDH療效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和恰當的治療。該病如果能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能發育成一個正常的髖關節,如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則難以矯正關節畸形而留下終身殘疾。
如果在新生兒期就發現DDH開始治療,可以完全恢復正常而不留後遺症。若寶寶在18個月大時仍未治癒,則只能採用手術,並且隨著年齡越大,風險越大,手術難度也將越高,治療成效也會越差。
因此,新生兒定期體檢和篩查 DDH,在很多國家已成為新生兒篩查的重要內容。
DDH早期的癥狀
剛剛在前面說了,在嬰幼兒期,DDH無任何癥狀,也不會出現疼痛,所以我們在外觀上很難判斷寶寶是否有DDH。很多是在寶寶會走路後才發現,但如果在1歲之後才開始治療,通常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如果超過1歲半才診斷出來,基本上就很難完全恢復正常。
幸運的是,兒骨科醫生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總結出了DDH的一些表現,現在被很多國家都拿來用於對新生兒的髖關節篩查內容。主要有以下內容:
- 臀紋、腿紋不對稱:寶寶屁股、大腿、腹股溝上的褶皺數量、褶皺深淺不一致。
腿紋、臀紋不對稱
- 雙下肢不等長:即兩條腿是不一樣長的。
兩條腿的膝蓋明顯不一樣高
- 雙髖外展受限或不對稱:寶寶的髖關節在屈曲外展的情況下,大腿不能夠貼到床面,或者一邊可以貼到床面,一邊不能。
一條腿可以貼到床面,另一條腿明顯不能貼到床面
若爸爸媽媽發現寶寶有以上癥狀,一定要儘快帶寶寶去專科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醫生會對寶寶進行B超(&<6月嬰兒)或X線(&>6月嬰兒)檢查,以明確髖關節是否正常。
如何保護嬰兒的髖關節?
當健康的嬰兒出生後,嬰兒的髖關節是屈曲的,像青蛙一樣,不要期望嬰兒的髖關節和成人行走時一樣直。隨著母親在嬰兒體內殘留的激素水平逐漸低,髖關節屈曲位將使髖關節囊變得更加強健、有力。嬰兒將有足夠的時間在他們開始行走前伸展髖關節,這種自然的方法曾在塞爾維亞、日本等地使用,並幫助嬰兒避免髖關節發育不良。
當嬰兒的兩條腿處於外展屈曲體位時,股骨頭會更穩固的嵌在髖臼窩中。在這種情況下,會促進髖臼窩的正常發育(見下圖)。
當嬰兒的兩條腿併攏時,股骨頭可能會從髖臼窩中滑出,臀部肌肉會被往下拉,會給關節軟骨增加壓力,最終導致髖關節發育不良(見下圖)。
一些嬰兒用品可能會影響寶寶髖關節的正常發育,如嬰兒背帶、睡袋、安全座椅、衣物、搖籃等。這些用品在使用的時候會無意識地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不健康的體位,會有潛在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特別是一些長期使用的用品。
爸爸媽媽們在給寶寶選擇一些日常用品時,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左圖:這種嬰兒背帶會強迫寶寶的雙腿併攏在一起,可能會導致髖關節發育不良,不推薦使用。
右圖:這種嬰兒背帶會支撐寶寶的大腿,讓髖關節處於穩定的狀態,推薦使用。
左圖:寶寶坐在安全座椅上時,兩條腿需要併攏起來,不推薦使用。
右腿:寬鬆的安全座椅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健康的體位,推薦使用。
總之,千萬不要把寶寶包裹的太緊或者綁腿,要給寶寶穿雙下肢能分開的衣服,使用安全座椅或背帶時,要選擇能讓寶寶髖關節處於健康體位的產品,最終目的是讓寶寶下肢可以自由活動,以促進髖關節的健康發育。
如何正確給嬰兒裹襁褓?
縱觀整個人類的歷史,很多種族的文化都喜歡把嬰兒用襁褓包裹起來,因為認為把嬰兒包裹起來可以模擬在子宮裡那種被緊緊包裹的感覺,可以增加嬰兒的安全感,幫助改善哭泣、腸絞痛和睡眠質量。
這個方法也受到了很多兒科醫生的認可。大名鼎鼎的西爾斯醫生就曾在他的《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書中提出用襁褓來安撫難帶的寶寶。
國際髖關節發育不良協會曾發布了一個視頻,視頻中介紹了三種正確地給寶寶裹襁褓的方法。 下面介紹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截:
1.如果用一塊方布,摺疊其中一角,形成一個平邊。
2.將嬰兒放在布上,肩膀位於方布上方水平。如果使用一塊長方形布,嬰兒肩膀要放在長邊上方水平。
3.將左側手臂放下,用布包裹左側手臂及胸口包裹,並壓在嬰兒身子的右邊。
4.將右側手臂放下,用布包裹右側手臂及胸口,並壓在嬰兒身子的左邊,嬰兒的重量將牢固地固定布料。
5.摺疊布的底部,壓在嬰兒的身下,保證兩條腿可以彎曲。給雙側大腿留下活動空間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
國際髖關節發育不良協會推薦的裹襁褓順序是先左側、再右側、最後底部,而我在網上查到的大多數裹襁褓的方法,是先左側、再底部、最後右側,最早的時候雪球姥姥也是這麼教我的,這種順序,很難給寶寶的雙腿留下足夠的活動空間 ,不利於寶寶髖關節的正常發育,不推薦。
正確裹襁褓的原則就是「上緊下松」:「上緊」指嬰兒的上半身一定要裹緊,這樣可以避免嬰兒掙脫襁褓,導致毯子或被子覆蓋在嬰兒嘴巴和鼻子上,降低SIDS的風險;「下松」指嬰兒下半身要寬鬆,要保證在襁褓中的嬰兒其髖關節能夠自由屈曲,這樣才不影響髖關節發育。
另外,也可以使用特殊設計的睡袋,把嬰兒的上半身會包裹的很緊,但給嬰兒的腿和腳留有足夠的空間運動(參考下圖)。
我們前面提到的西爾斯醫生,後來也在另外一本書中提到了:給嬰兒打襁褓沒問題,但不要裹的太緊,也不要裹太長時間。
接受兒科訓練時,我(西爾斯醫生)發現加拿大印第安人的DDH發病率很高,因為他們總是把很小的嬰兒用襁褓裹起來,每次裹很長時間。持續裹在襁褓里,尤其是裹著襁褓過夜,會阻礙寶寶球窩髖關節正常成型。雖然襁褓久經考驗,能讓寶寶平靜下來,但我們不鼓勵單次裹襁褓超過幾個小時,尤其是DDH高風險因素的寶寶。
我們在第一版《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提出用襁褓來安撫難帶的寶寶,那本書出版後,曾經教過我的矯形外科教授羅伯斯·索爾特博士(他寫了本關於嬰兒髖關節發育的書)請求我從書中刪去推薦襁褓的章節,因為他擔心父母會過度使用這種方法。我們的底線是:打襁褓沒問題,但不要裹的太緊,也不要裹太長時間。
——《西爾斯健康育兒百科》 2015-08
最後,若嬰兒不哭不鬧,沒有任何不適,則無需給嬰兒裹襁褓。還有睡覺時,襁褓中的嬰兒應該背朝下,面朝上,以減少窒息的風險。
**************************
另外,現在很多社區醫院體檢發現寶寶有髖關節比較緊的情況,就會讓父母給孩子做青蛙操。我家雪球也曾被要求做過。
而我後來查到的資料包括諮詢了一些兒骨科醫生,我得出的結論是千萬不要給寶寶做這個青蛙操。
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屈曲外展位會有利於寶寶髖關節的正常發展,所以通常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方法就是使用弔帶、支架或石膏讓寶寶7*24小時處於髖關節屈曲外展的姿勢,並且要使用長達數月才會治癒髖關節發育不良。而做「髖關節操」,撐死了一天也就十來分鐘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屈曲外展位,所以僅靠做操根本不可能靠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
如果寶寶有髖關節發育不良,需要找兒骨科醫生,用專業的治療方法,僅僅靠做「髖關節操」並不能治癒髖關節發育不良,還有可能變的更糟糕甚至大腿骨折。如果寶寶髖關節是好的,那更沒有做操的必要了。
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隨便給寶寶做「髖關節操」,如果要做,也一定要在專業的兒骨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什麼是青蛙操?
「青蛙操」,也叫髖關節操,讓寶寶平躺在床上,把雙腿分開,向床面壓下去,壓到床面之後再收回來併攏,重複進行前面的動作。具體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視頻。
「青蛙操」能治療DDH嗎?
從社區醫院回來之後,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做「青蛙操」可以治療DDH!並且還查到2013年的一篇新聞,有個2個月大的男嬰做「青蛙操」導致大腿骨折了。
兩個月大的浩浩(化名)在滬上一家母嬰健康會所做髖關節操,但剛做了幾下孩子便大哭不止,家長只得將孩子送往兒科醫院,經診斷為大腿骨幹骨折。——新聞晨報 2013.3
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下設的天津市兒童髖關節發育異常篩查中心曾做過一次試驗,選取了天津市2010年1~2 月經髖關節超聲篩查結果為可疑的嬰兒,隨機分為兩組,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非外展鍛煉組採取指導抱姿 ( 雙腿分開呈外展位) ,禁止過緊包裹雙下肢,加強髖關節主動運動 ( 鼓勵嬰兒下肢多自主活動,多蹬踹)的綜合措施。外展鍛煉組除上述措施外,又增加了髖關節的被動體操 ( 包括髖關節的外展運動和旋轉) ,也就是「青蛙操」。
外展鍛煉組非外展鍛煉組變差型4(4.3%)0無變化型23(25%)17(53.1%)好轉型65(70.7%)15(46.9)總數9232
4周後複查超聲。最終結果顯示(見上表)外展鍛煉組較非外展鍛煉組好轉型多,但外展鍛煉組還有4.3%的髖關節變差了。說明外展鍛煉可能會促進髖臼發育,也可能會影響髖關節正常發育。
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屈曲外展位會有利於寶寶髖關節的正常發展,所以通常治療DDH的方法就是使用弔帶、支架或石膏讓寶寶7*24小時處於髖關節屈曲外展的姿勢,並且要使用長達數月才會治癒DDH。而做「青蛙操」,撐死了一天也就十來分鐘讓寶寶的髖關節處於屈曲外展位,所以僅靠做操根本不可能靠治療DDH。
上海2個月大男嬰做「青蛙操」導致大腿骨折事件發生後,上海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明確表示,用物理方法單純地給嬰幼兒做護理,並沒有涉及到診斷、治療等醫療手段,不屬於醫療行為。按照這種說法,做操與醫療都掛不上鉤,又如何能夠治療DDH呢?做各種髖關節操說到底就是被動活動孩子的髖關節,如同平時活動寶寶的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一樣,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關節代謝,舒緩肌肉,僅此而已!
為什麼兒保醫生會建議做「青蛙操」?
在歐美大多數發達國家,新生兒DDH篩查已成為婦兒保健的常規工作之一。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開展較晚,至今還沒有把DDH納入新生兒疾病篩查範疇。隨著對DDH認識的深入,一些大中城市的婦幼醫院和社區醫院已開始把檢查嬰幼兒髖關節作為一種附帶的檢查項目,看看嬰幼兒是否患有DDH癥狀,如果有,會提出一些建議,其中就包括做「青蛙操」。
由於我國還沒有統一的DDH疾病指證標準,各地的兒保醫生對DDH癥狀的判斷也會有一些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兒保醫生會建議給嬰幼兒做「青蛙操」。
參考文獻
1. 格拉夫, 嬰幼兒髖關節超聲波檢查的方法和原理, 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2011-06
2. 湯喆瀅、王雯雯,兒保醫生體格檢查在發育性髖關節發育異常篩查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婦幼保健,2011-36
3. 陳博昌、吳守義、沈曉明, 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超聲波檢查,臨床小兒外科雜誌, 2003-2(3)
4. 湯喆瀅、王雯雯、潘蕾,天津市10262名嬰兒髖關節超聲篩查結果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1-33
5. 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Baby Carriers, Seats, Other Equipment
6. 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Hip-Healthy Swaddling
7. 威廉·西爾斯、瑪莎·西爾斯等. 西爾斯健康育兒百科. 九州出版社. 2015-08-01
8. 樓躍, 做「髖關節操」能治療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嗎?, 好大夫在線, 2016-01
9. 湯喆瀅、王雯雯、李蓉,髖關節外展鍛煉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可疑嬰兒的干預效果,中國婦幼保健,2012-27
10. 朱國榮, 2月大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做操是否有效未證實, 新聞晨報, 2013-03
----------------------------------------------------------------------------------------------------
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 分享有趣有料、有理有據的育兒知識。
我是2歲小女孩雪球的媽媽,當媽2年來,積攢了一肚子的育兒經驗和教訓,無人分享。
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__^*)
有關於育兒生活中的問題,可以在公眾號里留言,我一定會儘快回復您的。(*^__^*)
其他的回答,講的是一小部分孩子會遇到的情況。
我說的這個,如果父母不注意,大部分孩子都可能會遇上。
如果遇上了,孩子的身高會大受影響,引起終身遺憾。
那就是性早熟。
我小學四年級時轉學,發現班裡有位男同學真是鶴立雞群。
在我們其他男生還是小雞仔的時候,他已經長到一米六幾。
不但輕鬆超過全校學生,甚至還超過了全校女老師。
他不僅個子長得高,而且其他地方也都發育起來了。
聲音變得低沉而有磁性,喉結也飽滿突出起來。
上廁所時,他還愛給小男生們炫耀他的黑森林。
他黝黑、雄偉的那話兒,讓同齡人相當震撼。
再加上他還長得有點帥,順理成章地成為校草,羨煞旁人。
不僅收小學女生的情書收得手軟,甚至有初中女生跑來圍觀。
老師們都說,他現在就這樣了,那以後得多招蜂引蝶啊。
沒想到,小學畢業後,他的身高再也沒變過,連一米七都沒有突破。
真為這個同學可惜,他的校草生涯,就這麼曇花一現地結束了。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這原來是典型的性早熟。
可惜那個時候,家長們和老師們對此一無所知。
如今,老師們經常感慨,學生們發育得越來越早了。
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孩子們的青春期越來越提前了。
以前女生上了初中才來例假,現在有的孩子四年級就開始初潮。
據北京市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女孩乳房開始發育的平均年齡為9.5歲。
據統計,中國學生的青春期已經由過去的12歲左右提前至10歲左右。
其實,不僅中國孩子如此,發達國家的孩子們早熟得更厲害。
英國統計,從1860年到2010年,女孩性成熟時間提前了6年,男孩至少提前了2年。
美國兒童專家研究指出,現在10歲孩子的體征和行為方式已經相當於過去15歲的少年。
美國黑人女孩中有25%,西班牙裔有15%,在7歲就進入青春期。
性早熟有什麼危害?首當其衝就是影響成年以後的身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性早熟會讓骨垢線提前閉合,無法繼續長高。
骨垢線是骨骺與干骺端之間的軟骨,在幼兒的x光片上表現為一條較寬的透光帶,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短,當骨骺與干骺端的軟骨完全骨化後,就形成一條緊密的縫,此時骨骺線完全閉合,骨骼停止生長。
骨骺線是骨骺板的截面影像。長骨幹骺端與骨骺之間有一盤狀軟骨結構,稱為骺板。
骨骺板本身是一層軟骨。是軟骨的一種,不同於一般的終身不骨化的軟骨(比如耳朵,鼻子上的軟骨),而是隨著生長逐漸骨化的軟骨。
在長高的時候,骨骺板雖然在逐漸骨化,但是本身並不變少(薄),從而保證我們長骨的生長,當青春期開始發育一段時間後,
隨著性激素的分泌,骨骺逐漸骨化後沒有繼續生長,全部骨化完,也就不再有生長的空間和原料了。
除了影響身高,性早熟還有很多其他危害。
性早熟會增加成年後患癌症風險。
美國研究發現,性早熟的女孩,成年後患乳腺癌和子宮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性早熟可能會造成兒童性行為提前。
性早熟的孩子,身體接近大人,可心智還是小孩。
他們閱歷不多、自控力差,容易發生不安全的性行為,乃至墮胎或是成為「未成年父母」。
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歲前,男童在9歲前呈現第二性徵發育的異常性疾病。
性早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
1、真性性早熟
人類的青春期發育,是由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控制的。
人類的下丘腦會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導致前葉垂體細胞釋放黃體生成素和促卵泡刺激素。
兩者作用於女孩的卵巢和男孩的睾丸,促進其發育,由此產生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
如果這個系統提前發動或者功能亢進,那就會導致真性性早熟。
很多患兒下丘腦的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由此產生性早熟。
也有少數患兒是病毒性腦炎、腦膜炎導致的。
還有一些患兒是下丘腦、垂體、松果體部位的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導致的。
2、假性性早熟
假性性早熟患兒的丘腦-垂體系統並沒有啟動,但血液中性激素水平升高。
這些提前出現的大量性激素主要有兩個來源:
首先是小孩誤用了含性激素的藥物、營養品、化妝品等,產生大量外源性性激素。
其次是小孩的性腺或腎上腺增生或長了腫瘤,產生大量內源性性激素。
3、假性性早熟可能會誘發真性性早熟
青春期前,兒童的「下丘腦-腦垂體-性腺軸」處於抑制狀態。
假性性早熟的孩子的激素水平較高,反饋到大腦,會激活「下丘腦-腦垂體-性腺軸」。
這樣一來,假性性早熟就變成真性性早熟了。
如何發現孩子性早熟呢?
家長要多多關心孩子,密切注意孩子的發育情況。一旦發現:
女孩提前出現乳房、乳頭、乳暈增大、乳核形成、色素沉著,陰毛、腋毛長出等,
男孩提前出現睾丸、陰莖、陰囊增大、色素加深,陰毛、腋毛、鬍鬚、喉結出現等,
特別是身高開始加速生長,就應該立刻帶孩子去醫院治療,以免貽誤時機。
衛生部制定的《性早熟診療指南》認為:
男童在9歲前,女童在8歲前呈現第二性徵,10歲前來月經,就可以定義為性早熟。
據統計,發育提早一年,差不多就要損失近5厘米身高。
等到男孩開始遺精、女孩開始初潮,再去治療,效果就很差了。
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否則無法逆轉,會遺憾終生。
如何避免孩子性早熟呢?
性早熟可能與種族、營養、環境、遺傳等一系列因素都有關。
迄今為止,醫學界也沒有搞清楚性早熟發生的確切原因。
之前,媒體報道了一系列可能引發性早熟的食品。
但是,並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證實,不過慎重起見,還是不要多吃。
大豆異黃醇等植物性性激素,雖然和雌激素結構相似,但生物利用率和效應和人類差別太大,如果不是天天把豆漿當水喝,不用擔心性早熟。
有些食品經常被人工催熟,如很多長途運輸的水果等,小孩不該吃,但這和性早熟關係不大。
很多葯膳、重口味食品,小孩不該吃,但這和性早熟關係也不大。
某些食物或藥物可能含有大量性激素,需要慎重對待。
比如人蔘、蜂王漿、花粉、雞胚、蠶蛹、魚子、蟹黃、蟹膏等食物
和田七、冬蟲夏草、桂圓乾、荔枝幹、黃芪等藥物。
環境污染是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洗滌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劑,特別是塑料工業品及其分解產物,會產生環境類激素。
這些類激素有雌激素活性,通過水源、食物、皮膚吸收後,會成為性早熟的外源性因素。
入睡前後,松果體會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
晚上小孩如果受到過多的光線照射,會減少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分泌,誘發性早熟。
最需要注意的,是小孩兒的肥胖,這才是關鍵因素。
研究發現,肥胖和性早熟常常同時發生。
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洲兒科營養聯盟主席丁宗一說,「洋快餐造成性早熟,未必因為添加了激素,而是因為有增肥作用,而肥胖是造成性早熟的重要原因。」
丁宗一稱,兒童不論年齡多大,只要體重達到35到45公斤,就達到「性成熟啟動閾值」。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說,「環境和食物的污染畢竟是更難以覺察、難以控制的,控制性早熟的最好手段,是控制兒童肥胖「。
「很多人一邊埋怨著那些45天就出欄的肉雞,一邊用大量油糖澱粉和動物蛋白質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早熟動物。」
「肉雞無需激素,只要喂高熱量飼料就能達到早熟效果。而我們卻也在用同樣的方式餵養我們的孩子。」
無論小孩還是大人,都會本能地喜歡高油脂、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被香精、糖、鹽和增味劑誘惑。
這些垃圾食品,大人尚且抵禦不了,更別說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了。
大人已經發育完畢,縱使吃很多不健康的食品,也只是慢性自殺而已。
孩子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吃壞了身體,影響了身高,那就太遺憾了。
何況,幼年肥胖是很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家長應該特別注意孩子的體重管理。
飯後漱口,用牙線,刷牙要仔細,用含氟牙膏!
看牙好貴!
沒保護好牙…牙疼…去看大夫…殺神經…這顆牙就毀了,沒有營養了!如果再不戴牙冠,很容易崩裂,這就需要種牙,得去十幾次,花一萬多!看牙基本上沒有醫保!別問我怎麼知道…說多了都是淚!
還有我同事就整個幾顆齲齒,花了兩三萬!
牙齒一有洞洞就不會恢復了!
既然有人看,再說說我的血淚史
1正畸 當然我做的時候是十幾年前才花了五百多,但是比較麻煩,帶著牙套也沒自信,笑不敢露齒,有時候還做夢自己牙齒都掉了。長歪的兩顆牙是換牙的時候乳牙沒掉,恆牙沒地方長就歪了,應該早點把乳牙拔掉!可那會誰懂啊
2齲齒。屬於口腔清潔沒做到位。我媽老說牙齒是天生的!我外公一輩子沒刷過牙,九十多了牙齒杠杠的!我們平時也是早晚草草刷牙應付一下,飯後也不漱口,要不是食物塞牙太難受也不剔除,所以我有顆牙有小破損!破的那顆牙還有感染…
3缺少常識。關於牙齒中國人一向不重視,國外小孩一兩歲就看牙醫了,牙線清潔也用的都很勤。可我們從小關於牙齒一點常識都沒有。我一直以為有牙洞補補就完了,直到現在才知道殺神經就是殺牙齒,殺完這顆牙就廢了。可醫生也沒告訴我啊?我也不知道啊?我崩了兩顆牙,一顆是我根本不知道要做牙冠醫生也沒說,二是另外一個醫生告訴我過段時間來做,也沒說注意事項,結果沒到時間吃粘的就崩了。當然我自己無知,也不能完全是他的錯。
所以我們的生物課里能不能再多點口腔知識的教育?還有各位家長,自己的牙已經不可逆受傷害了,可不能這樣對待我們的寶寶,早點帶他看牙醫,一定要重視!
十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那時特別流行什麼食補,比如什麼綠豆啊什麼,某衛視哪些養生節目也不少,這個不細說了。那時剛大學報道,就軍訓遇上一個別的專業的同學聊天起來說,她特別注意養生,怎樣怎樣的,其中有一點,她每天都要堅持喝一口醋,那個醋就是外面超市幾塊錢的家用醋精(時間太長不太記得了,大概這樣)。還說促進自己身體消化能力還是什麼,當時還感慨說這個女孩子太會養生了(自己也是傻得二百五那樣)。結果這個事情我就慢慢忘記了,等我大四快畢業時候又遇上她(校區不一樣所以平時都碰不上)突然想起來問她喝醋的事情,她黯然的說,堅持了三年,直到牙出現了問題,去醫院看,因為長時間喝醋,造成身體鈣質流失,牙齒最先受罪,連肉都咬不動,只能吃豆腐。。。
這真是我聽過的堅持養生出問題的事情了。。。
大概就是小學六年級那會兒,胸部開始發育,洗澡時力求乾淨用當時很流行的那種塑料浴花大力揉搓,然後,發現乳頭有一小塊肉搓開了,就剩一點連著,我心大地想,不如把這塊扯了吧,以後肯定會長出來的,然而,二十年過去了,依然沒長,我乳頭凹陷……
分割線 分割線 分割線 分割線
看到好多人好驚訝,我也是倒吸一口冷氣,只補充一點,並不是整個乳頭沒了,是乳頭的一小塊邊緣肉沒了,就醬
再分割 再分割 再分割 再分割 再分割
才剛開始參與知乎兩三天,這個回答居然得到這麼多回應也是始料未及,這也可能是我的知乎人氣巔峰了,感謝掉了的那一小小塊乳頭,安息吧……
p.s 真的不疼 一點不疼 毫無感覺 別心疼我了,搞得我才是心疼你們這些看文字就乳頭菊花一起疼的人,疼痛神經太發達了吧??
另外有類似經歷的小姑娘,千萬別怕,懷揣一隻有不完美乳頭的乳房,戀愛,結婚,生子,一點都不受影響,嘿咻時性感依舊,放心放心!!!
!!!!!!!!!!!分割!!!!!!
居然有1k多的贊同,幾百的評論,搞得我好受寵若驚,十分想找點小夥伴尬聊起來,難得上班這麼閑。。。。。不是所有的牙都會換,有的牙一輩子只長一次!
乳牙有20顆,恆牙有28~32顆,也就是說只有20顆乳牙是會更換的,長在後面的8~12顆牙齒是不會更換的(這幾顆長在後面的大牙的都是成人重要的咀嚼功能牙),一輩子只長一次,將牙分為上下左右四個象限,每個象限只有5顆牙齒會更換,從第六顆開始,長出來就不會再更換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六齡齒齲壞掉以後不管不顧,等著換牙,直到牙齒已經爛到不行才到醫院來問為什麼孩子的乳牙還沒換,我只能很抱歉的告訴他,你小孩從此少了一顆(甚至幾顆)重要的咀嚼功能牙,永遠也不會再換了。
因六齡齒萌出時不伴隨乳牙脫落,且是磨牙中萌出最早的,易被家長忽視,六齡齒是恆牙列中最強壯的,承擔的咬合力和咀嚼功能都比其它恆牙大。因其特別結實,並且萌出較其他磨牙要早很多,萌出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牙弓的主要支柱,對於保持上下頜牙齒正常的排列,維持正確的咬合關係以及保證頜面部的正常發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因齲壞脫落或拔除成為永久性缺牙,它的早失不僅會大大降低兒童的咀嚼功能,加重腸胃負擔,造成兒童營養不良,還會影響頜骨的發育和引起鄰牙的傾斜以及對頜牙的伸長造成咬合關係紊亂,對兒童身心健康有很不利的影響。
補充:
看評論還是有很多人不太懂,所以附一張恆牙列和乳牙列的圖片,不清楚的自己按著順序數數就好了,恆牙乳牙一一對應,相對的恆牙就是其要替代的乳牙,沒有乳牙對應的恆牙就是不會更換的牙。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乳磨牙脫落後,更換它的並不是磨牙,而是雙尖牙,這就是為什麼評論里有人說,我記得我磨牙壞了還是換牙了,那是因為你壞的是乳磨牙,而不是恆磨牙,你恆磨牙壞了給我換一個試試,我就不信了。
最後,那些說學到了的,說有意義的,說很有用的,點個贊就走了?連關注都不關注是幾個意思?
有一個遠房表哥因為小時候摔了一跤,膝蓋蹭破了皮。他家當時在農村,大人覺得小孩子摔一跤很正常就沒怎麼處理,小孩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傷口感染了化膿了就拿大棉褲蓋著。過了一陣子家長發現孩子瘸了,腿往前面撇,並且萎縮了長得不像一條腿的樣子。
因為那時候我沒出生所以這件事是從爸媽聊天的時候聽來的可能有些地方描述的不準確。 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截肢了。第一次見這位表哥的時候還不知道他的腿有問題直到看到他左邊空蕩蕩的褲管。如果當初摔了跤及時處理,又怎麼會落得讓孩子遭受截肢的痛苦。
不過這位表哥是相當爭氣的,考了好大學找了好工作也娶了好老婆,現在寶寶也快出生了,祝他幸福哈哈。13歲男孩, 在校參加籃球比賽後, 感到陰囊不適;
不久後陰囊紅腫, 雙側睾丸腫痛, 以為是發育中的正常現象, 未給予重視。
隨後疼痛加劇, 迫於羞愧之心, 未報告老師;
強忍至放學時分, 已經腹痛難忍, 行走困難;
回家被母親看出異樣, 經父親質問才道出病情。
病發七小時, 入院檢查,
確診為雙側睾丸扭轉, 進行緊急手術,
切開陰囊, 發現兩顆睾丸均已壞死, 無法挽救;
告知家屬並徵求同意後, 摘除雙側睾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普與討論:
睾丸扭轉又稱精索扭轉, 青春期為發病高峰期;
男孩初患[雙側]睾丸扭轉, 由於對自身病情及生理知識的缺乏, 導致病情拖延, 未能獲得及時的治療;
雙側睾丸最終全部壞死, 釀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睾丸是分泌雄性激素&<睾酮&>的主要器官,
&<雙側睾丸切除&>可導致睾酮分泌阻斷, 造成雄激素缺乏, 會嚴重影響青春期男孩的生理表現, 如聲音尖細, 不長鬍須, 體毛稀疏和肌肉萎縮等等。
同時, 性功能和生育能力的喪失可直接影響男孩未來的社會和家庭行為, 容易造成自卑和絕望等悲觀心理(心態失調)。
綜上,
我覺得務必要加強青少年兒童對於睾丸扭轉疾病的認識, 不論是單側還是雙側扭轉, 都要做到發病及時就診, 以避免不必要的悲劇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續:
男孩出院後, 出現了雄性激素缺乏綜合症。
按照醫囑, 半年後開始口服雄激素替代藥物,
(青春期維持劑量), 並定期返院檢查性激素水平;
目前性別特徵及生理髮育恢復正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體檢尿常規出現的血尿,蛋白尿,管形尿等等不要覺得沒什麼事情就忽視。
這可能是腎臟發出的危險信號
不知道有地方有這樣的破規矩沒,小孩子剛生下來給擠胸,能擠出來一點白水,說不擠以後長大了乳頭會凹進去……
孩子剛出生,大人的手把胸擠破至出白水,如果感染會導致乳頭脫落或脫落一部分,這樣孩子長大了就沒有乳頭或乳頭有缺陷,是一輩子也無法彌補的。
長大後乳頭是否內陷是發育的事,跟擠有什麼關係……
我先萬交代我婆婆不準擠,她還是在我出院那天趁我不注意把我閨女胸給擠了,擠完才跟我說,我老公把她大吵一頓,後來又說起來我又把她吵一頓。幸虧我孩子沒事,不然跟她沒完!
愚蠢至極!
推薦閱讀:
※全職媽媽如何重新加入職場?
※一歲半孩子有必要上早教班嗎?上早教的意義何在?
※怎樣不動聲色地對付熊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起到多大影響?
※父母跟 1~3 歲嬰幼兒說話時,模仿小孩那種幼稚腔調到底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