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句名言誤人最深?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這是對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的錯誤翻譯,回答只針對這句廣為人知的中文名言。
正文:
事實上,正義通常會遲到,也常常缺席,偶爾才可以得到伸張。
一定不要忽略沒有被伸張的正義的比率。
它們連是否存在都不為人所知,更何況遲到或出席呢?
每當「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時候,都能看到很多朋友評論這句話,可是這世界有多少為人不齒的事情得不到曝光?有多少見不得人的勾當還在暗地裡進行著。
就算不考慮大部分正義被大眾、忽略了,這句話根本經不起推敲,因為很多事情講究時效性。
假如你因為留學、工作的需要一個很緊急的文件快遞,快遞員遲到了,還說「快遞或許會遲到,但是一定會送到。」你什麼感覺?
今天收到知乎版權的私信突然想到這一點:(八月二十三號)
那我是什麼時候提交的呢?七月十號。
但是知乎明明有說法:24小時??
可以直接在站內投訴侵權的微信公眾號了
俞金輝 · 1 年前
1 月 4 日,我們向所有知友開放了 href="http://zhihu.com/copyright/protection">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功能(入口:首頁右側欄 - 社區服務中心)。你只需填寫被侵權的原文鏈接、侵權的公眾號文章鏈接,綁定微信,同意責任聲明就可以提交投訴。提交之後 24 小時內就能收到處理結果,確認侵權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將會被刪除,同時侵權行為會自動記入信用記錄,累計多次後會有封號處理。
我在知乎的回答被第一時間複製到公眾號並且發表了,因此我自己沒法再使用我的文字。
我還聯繫過侵權我的人,他給的回復是,那你去投訴啊,並且不想刪除。
第一遇到這麼無恥的抄襲,但是一點辦法沒有,七月十號提交的侵權,今天才有答覆。而我那篇回答已經不知道被抄了多少次。我完全放棄了這篇文章的所有權了…
遲到了就是遲到了,如果能有補救,那你還姑且可以算作正義。
可是時過境遷,許多悲慘的事情已經發生了,遲來的正義還算作正義么。
參考靜海傳銷案,女大學生殺害案子…
只希望大家不要再用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表達對司法公正的追求,以及對正義世界的支持了,這句話不配。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應該是我目前為止看到的被誤用最多的一句名言了。很多人將這句話理解為天地不仁不義,糟踐萬物,實際上它的本義與之恰恰相反。
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說的是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並沒有所謂的仁與不仁,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眾生平等,一切都按自然規律發展。所以這裡的「仁」,應該理解為「偏愛」。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這句話出自於《莊子·養生主》,現在常常被用來告誡人們學無止境,然而它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是這麼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那麼兩句話完整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讓自己筋疲力盡!這種思想與莊子追求「無為」的精神風格是相符的。
所以,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對於那些永遠做不到的事情,要懂得適可而止,及時止損!
3.三思而後行。
現在常被用來告誡人們說話做事要深思熟慮,不可衝動。
其實原文是這樣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就是說,季文子遇到事情總要三思而後行,孔子聽到後就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所以人家孔老夫子說的是考慮問題考慮得差不多也就得了,不必想太多。當然要是做到「無事時心存明鏡,遇事時果斷處理」則是極好的。
4.君子遠庖廚。——《孟子·梁惠王上》
這句話不是說君子就該十指不沾陽春水,而是說君子應該住在遠離廚房的地方,主要是為了不讓他們看到宰殺禽獸的場面,不讓他們聽到禽獸死前慘烈的哀嚎。(對於這點我倒是深有體會,小時候有一次無意中看到我媽殺雞宰魚的血腥場面,內心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從此一看到桌上有雞肉魚肉的,心裡就開始膈應了。)
5.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出自於活佛濟公之口,常被一些人拿來當可以肆意吃酒吃肉的擋箭牌。殊不知濟公後面還說了兩句話: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魔道!聽見沒!)
其實這句話背後也有著一個典故:明朝張獻忠攻打渝城(重慶)時,不僅駐紮在城外廟裡,還強迫寺里的和尚吃肉。(這個簡直變態啊,莫名就想起《天龍八部》里天山童姥拚命往虛竹嘴裡塞燒雞的場景~)
然後當時就有個名為破山的和尚站出來說:「只要你答應不屠城,我就吃肉。」張獻答應了,於是破山和尚邊吃邊念著這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因為他是為了保住城裡數千百姓才破戒的!(悲壯啊!)
6.人是生而自由的。
。
。
。
。
。
。
。
。
。
。
。
。
。
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社會契約論》
(多麼痛的領悟!)
—————————————————————
這兩天小夥伴們的每一條評論我都仔細看了,評論區出現了一些爭議和質疑,我做了主要梳理:
1.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的「仁」解釋為「偏愛」是否不妥?
這裡我之所以解釋為偏愛,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都知道墨家的「兼愛」是指無差別的愛,而孔子所說的「仁愛」,指的是一種有層次、有差別的愛。孔子主張先要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推己及人,再去愛其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看出儒家的仁愛是有層次、有親疏、有差別的愛,我將而這種有差別的愛理解為「偏愛」。
而在這句話中,老子所說的「仁」,其實和孔子所說的是一個意思,也是一種「有喜好厭惡之別,有親近疏分之遠」的愛。
所以我將句中的「不仁」理解為「不偏愛」,即一視同仁,是符合整個句意的。(不要再說淫家過度解讀了啦~)
2.「芻狗」是什麼?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人們用草紮成的狗,用於代替真正的畜生,祭祀完成後,草狗就被扔掉了。
3.把草狗用完就扔難道不是輕視它、糟踐它嗎?
當然不是。天地既然無愛無憎,一視同仁,就不會因為草狗受人跪拜而喜愛它、憐憫它。用於祭祀是草狗的宿命,它有著自己的生命規律,所以天地無為,不加干預。
4.那後半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又如何理解?(居然把百姓當狗!?)
首先,老子「崇尚天道,平息人心」,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主張人類應該遵循自然,效仿天道。所以這句話並不是說聖人視百姓為螻蟻草芥,而是說人們應該崇尚天道。
聖明的統治者對待百姓要像天地對待草狗那樣不講究「仁」,心無偏私,做到公平客觀,一視同仁。尤其是統治者在將要觸碰到親朋好友的利益時,更不可因為人情愛恨而打破規則。
5.這句話常常以曲解之意出現,我已經被洗腦多年,改不過來了怎麼辦?
哈哈~對此我只想說,以後每當你再遭遇挫折和不公的時候,請不要義憤填膺在朋友圈寫下這句話了,或許你可以像呂秀才那樣搖頭晃腦的悲嘆上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6.一小夥伴說有個錯別字,是「殆己」不是「殆已」,我再三確認(就差找來放大鏡了),可以負責任滴告訴你確實是「殆已(yǐ)」啦~
7.很多小夥伴由「三思而後行」想到了孔子教育弟子的另一個故事。(鼓掌~)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聞斯行諸」。說的是子路生性勇猛,不免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做事前先向父兄請教。而子冉性格謙退,遇事猶豫畏縮,所以孔子讓他聽到一件事後就要立刻去做。此乃「因材施教」。
還有一些小夥伴們認為孔子對季文子說的「再,斯可矣」是告訴他做事之前從兩個角度思考問題就行了。我認為這樣理解也是沒問題的。
8.有小夥伴說「君子遠庖廚」是虛偽的表現,既然怕殺生,為何要吃肉?其實你這樣想我是很能理解噠,但這句話其實是孟子說齊宣王心善仁慈。至於是虛偽還是人道,我認為有很大的辯論空間,小夥伴們可以在評論區交流探討下~
9.有小夥伴還提到濟公開葷是因為他不同於世人,他能把吃掉的鴿子以活的再吐出來,如果世人不能做到如此,那就應該遵守戒律。(鼓掌~)
10.此外還有很多小夥伴說了幾條類似的補充(豎個大拇指),我後來也想到了一些,就一併寫出來吧~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盧梭《社會契約論》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巨獅,當他醒來全世界都會震驚。。。。。。那就永遠別讓他醒來!——拿破崙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愛迪生
(有小夥伴說這句話的後半句不是愛迪生說的,我也查了一下,看到另一位知友做出了比較全面的解釋,鏈接在精選評論里,大家可以看一下)
以德報怨這段,請看精選評論,不少小夥伴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懷》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理解為,貧窮悲苦的夫妻在一起生活,就事事都不如意不順心,終於有一天有人再也無法忍受這種曲解了,請看圖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
從文中可以知道真正的「無後」是什麼意思,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不生孩子沒有後代,只能說子女結婚不告知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該盡的責任。
此外還有一些發生了演變的詞語,比如:無奸(尖)不商(以前是說商人在斗里將糧食堆的尖尖的,是誇做生意的以禮相讓,不佔便宜)、相濡以沫、執子之手等等。
當然,也有小夥伴說以上這些都只是因為斷章取義被人誤解,並不符合題意所說的「誤人」。我的理解是,真正的名言其實不存在誤人之說,否則也不能稱之為名言,誤人的原因是不同的人產生了不同的見解,那麼名言的啟迪作用也就不一樣了。而一旦誤解,就難免會誤人。所以把那些被誤解的名言解釋清楚,對一些人有幫助也是極好的。
如果硬要說存在什麼「誤人名言」的話,我只能勉強說出幾句,且這幾句還要分情況分場合才能糾其對錯,小夥伴們也不妨討論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酒香不怕巷子深。
沉默是金,說話是銀。
槍打出頭鳥。
這幾條至於誤不誤人,就看小夥伴們如何理解啦~
最後感謝支持我的小夥伴們,評論區歡迎交流討論,有爭議才能更深入的認識問題。但是不歡迎那種上來就態度惡劣、罵人互斯然後甩一句話就走人的,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完整寫出來,否則我就只能祭出此圖啦~
沒人說《寒山問拾得》嗎?我最討厭了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他還過得挺幸福的
。。。。。你最後也習慣了
————————————————————————————————————————————————
莫欺少年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然而多數人熬到老了還是窮,而且運勢還在對手的河東。謝邀。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怎麼說,這句話真的誤人太深太深,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自我感動」的情緒里無法自拔。
我那麼愛她,我做了那麼多那麼多的努力,她怎麼就沒被感動呢;她明確拒絕了我,我卻一直忘不了她,有時候甚至也會痛恨自己的深情,但她為什麼不願多看我一眼呢;我可以為她做任何事,世界上可能沒有人比我更愛她了,她怎麼就看不到呢?
但是你要知道,你在火車站等一輩子也不可能等到飛機的,你再念念不忘,別人卻根本沒正眼看你一眼,哪裡來的必有迴響呢?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做再多也就是呆在沒有光線的角落裡,一個人像傻逼一樣孤獨的自嗨而已。
好好愛自己。
父母在,不遠遊。
但是後面還有一句「遊必有方」,很少人提。很多人都在用「父母在,不遠遊」道德綁架,搞得大家都好累。我們愛父母,陪伴不是唯一表達愛的方式,如果你對父母沒有愛,一味索取,陪伴也只是更方便榨乾他們而已。
**************************************************************************************************
「方」一解是「固定的去處」,二解是「目標」。
一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後根據考古結果發現這是清朝的抹黑,在四川廣漢出土了張獻忠的「聖諭碑」,碑文是:「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就是說張獻忠的本意是想讓人敬畏天地,是想讓人感念鬼神存在做事莫欺鬼神,卻被清朝截了後半段變成了一個殺人狂的宣言。
二 相濡以沫
全文是:「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大多數人都知道不如相忘於江湖,但不知道後面還有一句與其稱讚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大家可以理解為與其憶苦思甜,不如沒經歷過苦日子。
三 以德報怨
這句話經常被用來勸人原諒別人,但在《論語》中卻是勸人不能原諒別人!全文為:「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諒帽孔子不戴)
老君爺也說過類似的話:「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四 閉門造車
閉門造車經常用來說人蠢,但在《莊子》中卻是在夸人高明,全文為:「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對於良工巧匠來說車和轍早已在心間。
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層紗。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長大後發現大部分人民群眾其實是愚昧而盲從的。
文不對題,跑錯片場了。姑且看看吧!
下面原答案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伏爾泰?
從小聽到很多人說過這句話,並且也一直認為是伏爾泰說的。
隨便百度一下也有這種問題: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B.批判天主教會的黑暗和腐朽
C.主張由開明君主執政
D.提出「三權分立」的原則
參考答案: A
解析:略
然而這句被伏爾泰的祖國法國奉為「至理名言」的話!並不是出自於伏爾泰。
最早提出這句「名言」的,是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
她在出版於1906年的一本題為《伏爾泰之友》的書中引用了這句話。後來又在另一本書《書信中的伏爾泰》中再次引用。但後來當這句話引起爭議時,霍爾明確表示,她「綜述」了伏爾泰的思想。她的依據是「愛爾維修事件」。伏爾泰並不喜歡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所寫的《論精神》一書,稱之為「一堆毫無條理的思想」;但當這位百科全書派哲學家的書出版後倍受教會和當局攻擊之時,伏爾泰又為之辯護。於是霍爾在評論這件事時寫道:「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從此便成了伏爾泰的一貫態度。」,她「錯誤」地將這句她自己的評語加上了「引號」,結果使後人以為這是轉引自伏爾泰本人的話。於是很多人便引用此話,結果導致這句話越傳越廣。
維基百科也有這樣的描述。
維基百科引用的就是這篇文章,鏈接:
http://history.sina.com.cn/bk/sjs/2015-01-28/1103115988.shtml
另外還有: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
————徐悲鴻?
不對,這句話是徐悲鴻的在離開宜興女子學校時國文教授張祖芬給他的臨別贈言:「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願受鄙言,敬與君別。」(《徐悲鴻文集》,上海畫報2005年版)
並不是徐氏自己說的。
歷史是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胡適?
並不是,這句話胡適的原話出自寫於1919年的《實驗主義》,本是評述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哲學的:
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順的由我們替他塗抹起來,裝扮起來。
此處的「實在」,即Reality——胡適這些話根本與歷史問題無關。
ps:需要辨明的是,胡適這段話是對詹姆士思想的介紹,而不是在陳述自己的思想,將此按到胡適頭上加以批判並不合適。但平心而論,胡適是帶著欣賞的口氣說這段話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段話可以取代胡適的思想。
可以參考謝泳和胡文輝兩位學者的這兩篇文章:
http://style.sina.com.cn/cul/books/2010-06-25/143763473.shtml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坐地能吸土。
這是一句廣為流傳的污名化女性的名言。這句子背後的重點並不在於女性從三十到五十歲性慾逐漸變強,而是在於男性從三十到五十歲性能力逐漸減退。在中國男權社會的性語境內,男性的性能力對男性尊嚴的構造至關重要,因此男人需要把責任推卸給妻子,並加以嘲諷:是女人慾求旺盛導致性生活不滿足,而不是自己變弱了。
這句話還有隱藏含義,即女性不該對性有主動需求,否則就是欲求不滿,是該被諷刺的,比如被形容成吞噬血肉的狼、虎。男權社會中,類似的名言並不少,諸君在碰到令自己不舒服的民間名言時,可以秉持弗洛伊德思想,往兩性語境方面靠一靠,總會得出一些宏觀的東西。「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
想必大家都聽過吧,
後來我才知道,的確是可以的。
「愛情原如樹葉一樣,在人忽視里綠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
到了現在反而成了大誤。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其實後面有一段: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缺乏足夠的引導和約束,這種「雪亮」有可能變成一種偏執,一種沒有方向的自負。而建立在「多數人」壓過「少數人」基礎上的制度安排,很可能走進片面和偏狹的陷阱中。
1.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中"為"是"修行,修鍊"的意思,二聲
這句話通俗一點講就是"人如果不修行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
(現在多曲解為 人不為自己謀利則天理難容)
(此句出處現在仍有爭議,不便註明)
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完整句子出自《孟子·離婁上》中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無後"應解釋為"不盡後輩的責任"
比較中肯的解釋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通俗一點講就是"不孝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大。如果不告知父母就娶妻生子,這就是無後。"
(現在多曲解為 沒有子嗣為不孝之最)
3.存在即合理 (剛才@陳綠芽 的回答)
我來解釋一下吧這句話完整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英文翻譯也比較明確了"What is reasonable is real,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出自黑格爾·林生《法哲學原理》
(現在多曲解為 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合理的)
1、就想抱著你睡覺,我絕不動手動腳
2、公車司機:後面還有一輛車
3、飯店服務員:您要的菜馬上就好
4、小學老師:你跟我說實話,我就不告訴你家長
5、初中老師:這節課體育老師有事不上課了
6、高中老師:我就占你們一分鐘
7、學習好的同學:這次又沒考好
8、一群人來打球:我們都不會打
9、街邊小店:跳樓大甩賣
10、領導上台講話:下面我簡單地說兩句
浪子回頭金不換
* 浪子回頭,除非是他浪不動了~
身正不怕影子斜。毫不誇張的說,正是這個嚴重不合時宜的警句,摧毀無數人的人生。
首先,「身正」就不是一件想做就能做到的事。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小時候是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的,很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懦弱可悲,對環境的適應力差到了極致,不敢犯錯,雖然他們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批評指責是對的,也一生都渴望追求到那個絕對正確的結果,想要挺起胸膛做人,可惜無論他們怎麼努力,無論他們如何譴責自己的懦弱,在遇到困難時他們還是會習慣性地退縮,最終只能蜷縮回自己的小世界自己療傷。一個想要挺起胸膛的人,卻只能蜷縮著做人,在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無助地感受來自父母的厭惡。去問問那些蜷縮在網吧的網癮少年,有誰會理直氣壯地回答你:「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然後再來看看一臉絕望的父母。
經常會遇到焦慮的父母問我:「我起早貪黑地工作,孩子想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現在我就是不準孩子去和那些壞孩子玩,孩子居然凶我,罵我。我錯了嗎?」因為這些父母都堅信身正不怕影子斜的道理,所以當他們與孩子發生衝突之後,第一反應通常都不會是去問孩子到底是什麼感受,為什麼要這麼做,而是無比急切地把目光投向自己,問自己是不是錯了。如果一旦發現自己做的沒有錯,那這些父母通常會加強自己的控制手段去逼迫孩子就範,比如斷掉孩子的零花錢、打孩子一頓。反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嘛,只要自己做的對,那孩子就不會變壞。但現實真的會是這樣美好嗎?
有一個被躁鬱症困擾的老男孩給我發來過這樣一條信息:「從小我的父母就告訴我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讀聖賢書,多做對的事,只要我一犯錯,總會遭到父母的責罵和毆打。他們還總是喜歡把我犯的錯拿到親戚面前去談論,然後一起哈哈大笑。然而謙虛了30多年後我才發現無論我多麼正確,都不會有人喜歡我,反而我會經常為了對錯和人爭論得面紅耳赤。我現在沒有朋友,沒有戀人,甚至由於不敢犯錯,連基本的生活經驗都很少,更不要說工作能不能幹好了。」一個在父母無比正確的教育理念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最終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沒愛情,沒友情,甚至因為一直覺得父母是討厭自己的,不斷忍受著父母和親屬的嘲笑,連最基本的親情都感受不到。
在所有最讓孩子討厭的父母言論里,永遠都可以找到一句話:「我這麼做都好為了你好呀!」因為這些父母認為自己做得對,所以他們從來不曾注意過這些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和傷害,認為只要做得對了,那所有事情都應該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才對。
如果說這個老男孩在30多歲能意識到身正不怕影子斜這句話的毒性,通過不斷反省和改進後,還能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幸福,那麼很多老年人很可能要帶著無法追求到絕對真理的遺憾含恨而終了。
有一位獨居的婆婆,已經有嚴重的老年痴呆症,很多事情都記不得了,但她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不斷和別人分享她的人生心得:「我以前工作非常用心,從來不犯錯。因為我從來不出錯,沒有把柄,連領導拿我都沒有辦法。我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人一輩子就是要坦坦蕩蕩!」
然而真實的情況時這個婆婆在基礎崗位上幹了一輩子,經常跑到領導辦公室去要領導主持公道,領導總是會滿足她的要求,但卻從來沒有給過她升遷機會,在單位上她也幾乎沒有什麼朋友。老伴也因為她的性格強硬經常鬱鬱寡歡,最後早早去世。由於經常過分嚴格教育子女,親子關係十分緊張,成了一個兒女健在的孤寡老人,每天都因為害怕有壞人會闖進家裡來偷東西而擔驚受怕。
對錯是帶有強烈主觀色彩和立場的,如果我們天真的以為只要自己正確了就不用怕什麼,那我們可能最終會傷害到自己最在乎的人而不自知,因為有很多場合正確的事情不一定是合適的。比如要求捉拿小偷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在公交車上被偷了錢包,再要求公交車司機把車開到警察局去抓小偷就顯得很不合適了,這會造成一車的人上班遲到。像前面講的那個婆婆,一輩子的坦坦蕩蕩幾乎全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所有人對這樣一個痛苦源唯恐避之不及。
正義是有成本的,當別人會為我們的正義支付太高代價時,哪怕我們的身影無比剛正偉岸,在別人眼中也只會是一個長得好看一點的惡魔而已。身正更要注意影子斜,因為太過偉岸的身影會遮住別人的陽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逼人生孩子結婚用的最多的一句話,
可是你們不能只看上半句,不看下半句。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翻譯成現代文應該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
「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你們怎麼解釋也行,但是肯定不是生孩子。我抽煙,喝酒,有紋身,但我知道我是個好女孩————李大釗
說「苦難成就人生」,或者「人不吃苦不能幹大事」之類,教育人們以苦為榮的
前幾天有個很著名的主持人,讓他幾歲大的女兒和他橫穿沙漠,看著女兒把腳磨破,嘴唇乾的流血,臉頰被風沙刮糙,他很自豪,覺得自己為女兒成為成功人士又開拓了一段路。
看的我很噁心,也很難過,為他女兒難過,為很多人難過。
不知道為什麼社會上有這種論調,苦難成就人生,苦難鑄就輝煌,苦難怎麼怎麼的。。。
苦難有什麼價值?
我說 : 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
成功需要的東西很多,努力,天賦,時運,貴人,唯獨不需要苦難。
如果可以,我希望人人都能夠順風順水,人生美滿,因為我知道,想挨過苦難,那太苦了,也太難了。
比如讓你大夏天在太陽下曬,苦不苦?能給你帶來什麼成功?
很多人往往就走入誤區了,人家當年受苦了,人家成功了,所以苦難造就成功。
這個邏輯是站不住腳的
很多成功人士喜歡給人講:我當年的苦難造就了我,我現在不如當年受苦的時候快樂。
不對,當年你創業,別人也創業,你吃苦,別人就不吃苦了嗎?一樣的,只不過是你的努力和時運造就了你,不是苦難。
為什麼你會覺得當年的苦難是幸福的呢?
那是因為它隔著時間了,隔著時間看什麼都美好,小時候吃的苦也好,挨的打也好,看起來都充滿著幸福。
可是如果讓你再來一次,你不會再選擇這樣的生活了
就好像你很喜歡老房子,覺得小時候在那兒很溫馨。
現在讓你去睡,沒有空調,沒有WiFi,蚊子滿天,你只能說消受不了
苦難也不值得追求,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比如學校裝空調這事,當年我們條件艱苦,那是沒辦法的事,我們的先輩奮鬥努力,就是為了以後得後代能好過一點,不是為了我們今天還吃苦受累。
至於那些說:我們當年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的孩子呀,怎麼怎麼的。。。
我只能說:這是病,得治
人本來就很苦了,我只希望大家能幸福一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毛澤東從未上過軍校,卻有超乎常人的軍事頭腦?
※《西遊記》怎麼接後續?
※布魯諾是因為支持日心說捍衛科學而死的嗎?
※以前歐洲貴族以得肺結核為榮嗎?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