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誰最有可能做私營航天,會是什麼時間?
美國同行們已經做得如火如荼,也證明私企航天是必然趨勢,參考中國跟美國在科技領域長期以來的發展步調,可以推測有很大可能中國的私企航天在不遠的將來是會出現的,那麼,會是誰?李彥宏,王傳福,雷軍,潘石屹,還是。。。
現在國內已經有兩家私人航天企業完成工商註冊了,第三家即將註冊,都是學生創業性質。
如果要規模較大的企業,按照美國的先例,對於任何一種私人航天商業模式,從有「先烈」開始搞到有「先驅」搞成大約要經過20年左右的時間。其中10年給先烈折騰,10年給先驅成長。
現在SpaceX這一代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同類模式,80年代的軌道科學公司可以追溯到60年代的同類模式。洛馬、波音之類承包商更早,從60年代追溯到40年代甚至20年代。
這裡的「有先烈開始搞」以Astronautix(相當於收集航天項目歷史的Wikipedia)上青史留名為準。更早更小的項目可能看不到。
另外國內還曾經有一家非典型的:
牟其中,曾經買俄羅斯飛機賣到國內、買俄羅斯衛星(俄方製造、發射、在軌交付)開衛星電視服務。
補充政策面:
國內私人航天受的安全限制和所謂壟斷遠沒有大部分人想像和吐槽的那麼嚴重。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支持都可以有,反倒是企業一方的實力未必跟得上。
真正麻煩的天花板實際上在國外,中國航天產品出口受ITAR限制進不了世界商業發射市場,只有出口在軌交付服務可以繞過限制(等於賣衛視不賣衛星)。
私營航天公司如果發射小衛星,國內科研院所數量有限,市場容量很成問題。如果做載人太空游,政策和市場容量瓶頸可能好辦一些,但載人飛行器的安全性麻煩一些。
至於 @孟德爾 問代理國外的私人航天是否會遇到限制,看賣方的出口管制和保密限制了,旅遊類的還算好辦。探索旅行代理SXC XCOR,騰訊代理氣球高空游貌似都搞得不錯。維珍銀河-Scaled Composites一大堆保密限制不給20幾個國家玩,可能與Scaled Composites被格魯曼收購之後民轉軍有關。目前有幾家,翎客航天,零壹空間,馭龍航天,藍箭科技,天儀空間科技等等。
去年看見天儀的CTO在知乎上發過貼,我以為也是炒作,沒想到不到一年瀟湘一號就上天了,所以我認為天儀空間科技是目前比較靠譜的一家公司。
這不是軟文。。。
就截止2017年2月中旬來看。。。
中國的私營火箭發射商大概就是披著私營的皮
如果真想做,可以去烏克蘭,只要有錢,技術上能搞定
喂喂,別點我贊啊,應該點 浪客 老師的,他的回答才是主體。
西方私人航天如火如荼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不是早說過「我們絕不走西方國家XXXX的老路」了么。外國遊戲機產業火爆這麼多年,我國禁令是啥時候終止的?玩具尚且如此,國防技術那更是絕對的高壓線。
捫心自問,做幾個槍模賣都要判無期的地方,想自製火箭發動機,腦子真的沒問題?
在中國所謂「私人航天」,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代理外國的私人航天,其中的困難 浪客 老師已經說了。不過既然這方面的困難主要出在國外而不是國內,並非不能解決,我還是謹慎樂觀。如果有資本或者懂航天技術,然後註冊一個公司就算私人航天的話,那現在確實已經有了(解碼國內首家私人宇航公司:三人團隊估值1億)。
但是私人航天,或者甚至是較大規模的民用航天的真正到來,則必須要等到整個工業體系能夠支撐航天技術時才能確保實現。當前中國航天器的設計和製造採取了舉國體制,集中大量的優勢資源才可以做到世界前列,才能夠邁進航天時代的門檻(離真正的航天時代差的還很遠),但是這背後的嚴峻形式卻是——雖然航天器數量一年也沒多少,但是航天器上的某個部件可能就得是一個研究所或者工廠傾盡全力去研製,如此巨大的資源消耗,私營公司根本無法成熟。而只有等到相關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部件的製造對於整個工業體系來說已經不是難題,以至於很多民營企業都可以批量製造穩定可靠性能強的部件時,私營航天才有可能迎來春天。
而上述條件的實現,只能依靠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航天院所、企業與民營企業的開放合作,正如SpaceX因為利潤的驅動才大力發展可重複使用火箭一樣,只要民間可以參與航天系統的部分工作,很多本來意想不到的節省成本以及提高性能的辦法勢必會慢慢出現,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很艱難。
其實吧,國家也早都看到這一點了(國防軍工:「民參軍」勢頭正猛
——國防部網站)。等著瞧吧。
一個好友是國內第一家民營航天「翎客航天」 的聯合創始人,感覺現在技術還是有待成熟,應該要等美國比較成熟/試驗較為穩定以後了。估計3-5年左右+資本支持吧。
翎客航天 公司媒體報道:
媒體報導
感覺目前最靠譜的是天儀,最不靠譜的是翎客
個人觀點,不喜勿拍
沒有人
慢慢來吧,中國的法律對民營資本進入這些敏感領域還是限制很多的,不管是研發、實驗還是發射,有很多地方需要消防、空管、公安等等部門的批准,這些方面,國企有天然的優勢,而且航天行業是有名的投入大收益小,頗有點為人類做貢獻的意思,只有少部分業務比如衛星製造等才能賺錢,發射業務讓民營企業做,根本不賺錢,比如運營一個幾十平方公里的發射場,在業務不穩定的情況下,簡直是一場噩夢!
平安、保利
胡猴子 #(滑稽)
科創航天
去年跟長11打了一個
至於樓上說的胡振宇搞得那個東西 懂行的人都懂hhhh
國內目前以造衛星為主 火箭的嘛很少有人做的來
小米!!
小米!!
小米!!
...
不好意思走錯劇本了
中國的這塊環境正在逐漸的好起來。相信大家的智慧吧。
小米(斜眼)年輕人的第一架太空梭
前幾年馭龍,翎客搞火箭是倍受指責,玩火箭本來就這樣,高風險低回報,最近冒出了一批造衛星的,雖然說衛星也很有前景,但是其難度遠低於火箭。而對於航天業來說,關鍵不是多幾個衛星的問題,而是解決低成本天地往返運輸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靠幾個造衛星的解決的,而是需要真正能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壓力的造火箭的公司,我永遠支持翎客和馭龍等公司,至於造衛星的,大多數都在玩互聯網衛星和納米衛星的概念,泡沫過去之後,能剩下誰還不好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