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業人才該如何培養更貼近社會的需要?

作為一名高校心理系的老師,我感到我們所教授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學生畢業後很少用到,而在工作中必須的一些專業技能卻要通過畢業後自學。這與我們教育的目標相去甚遠。心理學專業如何應該培養學生能夠更貼近社會真正的需要?能夠增強學生們在社會中的競爭力?能夠讓學生們畢業後能夠直接勝任工作?

現在感覺知乎上對於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批判較多,但具體的建設性意見幾乎沒有。作為老師,有期望改變的想法,卻又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不知道究竟該怎麼辦。


請不要過分考慮社會需要。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教育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認知自己、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似是一句雞湯,其實不是。

問出「XX專業人才該如何培養更貼近社會的需要」這種問題,作為一個老師,一個嚴謹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不是要定義清楚,什麼是「社會的需要」呀?你不妨告訴我,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社會什麼樣的人才都需要!

那再問一個問題:心理專業研究什麼的?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的思維和行為規律。從題材上講,這就是一門非常廣泛的學科,對不對?你的知識面覆蓋到人類行為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學習」這個過程如何實現,記憶如何生成、保存、提取,人類的各項能力如何發展、強化,情緒和性格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人類在社交中的行為規律,文化衝突如何形成,人群是怎樣分割和聚合的,年齡對人的影響,各類物質和藥物如何影響人類的生理結構、生理又是如何影響心理、心理又是如何影響生理,如何有效甄別一個人的性格、如何公正地考量一個人的能力,以及耳熟能詳的精神病到底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

心理學覆蓋的話題這麼廣泛,基本上可以覆蓋到所有涉及人類行為的領域了。因此,你的知識是有價值的,它有很廣泛的應用領域。如果說知識本來就是無盡的,那知識的應用方式更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學校教知識,是教不完的;教應用,更教不完。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所以什麼叫做教育?教育是在授人以魚的同時,盡量授人以漁。

心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既然是實驗科學,就涉及到兩門藝術(漁):1. 提出一個好問題的藝術;2. 研究並回答一個問題的藝術。


1,提出一個好問題的藝術,通俗點解釋就是,人是不是能在一堆事例、數據、甚至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一些有意思的規律(未證明的),然後進一步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假設。那麼你需要鍛煉的能力,就是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

2,研究並回答一個問題的藝術,通俗點解釋就是,你有一個假設,你怎麼證明這個規律普遍存在,怎麼探究它背後的原因?那麼你需要鍛煉的能力,就是抽象、分解、量化、聯繫、構建(模型)、表現。

所以,如果你認真、完整地學習過心理學(或者任何一門其他實驗科學),那麼你其實具有很好的思考能力,你掌握了一套基本的方法論——如何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需要考慮「用在哪」的能力嗎?不是,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職業都需要這個能力,而且你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絕大多數人不會思考。

但要認清的是,對於大多數職業來說(尤其入門級),思考能力是一個加分項,但不是一個必要項。言外之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會思考的人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那其他條件是什麼?你想做會計,就得學習會計知識;你想做工程師,就要學相應的技術。本科心理學並不走向一個鐵飯碗,嚴格意義上講其實連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也不夠格——做醫生需要大量經驗。

所以,如果你學心理學是為了找工作,大概心理學會讓你失望。這和其他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一樣,特定的工作就那麼幾個。但是我個人認為,它能給予你的東西,比一個的職業技能培訓,要有價值得多。


和醫學法學不同,心理學不是獨孤九劍打狗棒法這樣的招式專精類能力,而近似於九陽神功易筋經葵h……這類基礎內功。學了後者很難去應聘教頭保鏢,打架必然毛手毛腳,時靈時不靈如段譽虛竹初期那般,沒學好就亂用還有危險。

心理學脫胎於哲學,現在雖然進入了實驗實證階段,但是由於人類的生理基礎(腦、內分泌、遺傳)太複雜,文化習俗教育施加影響又是花樣繁多,除了基礎心理學尚算牢固,臨床心理學的影像學和葯代動力學還算客觀以外;其他諸如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等都有不少達不到"放之四海皆準"的地方;我們學到的心理諮詢、心理測量和社會心理學當中更是有很多文化不相容性,許多理論、公式、定義都不夠周密,一家(派)之言太多,都有其合理性,但作為一門科學來說,總有例外而且還不少,其嚴謹程度相比其他門類還差不少。這畢竟是個太年輕的學科,真要想學以致用,別看大門挺寬,恐怕出路倒是偏窄的。沒有實踐、積累、經驗、沉澱的話,這門功夫是不容易練好的。

學心理學有什麼用?我個人覺得,對自己的意義要大於對社會的意義,通俗的說,學生不一定能靠心理學賺到錢,但很有可能通過心理學獲得幸福、健康和專業成就——在這種知識體系融入你的價值觀以後。

最後開個玩笑,是我給新生上課時經常說的:
心理學有啥用?過去你們遇到點啥人啥事兒,大驚小怪"啊?怎麼是這樣?!"。學了心理學後,你們的反應就可能變成"嗯,果然是這樣……"


我們心理學專業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過於寬泛,定位模糊: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根本沒差。究竟要培養一個怎麼樣的本科生、研究生?

2、課程陳舊,脫離實際:完全沒結合社會事實和案例進行。

對策:多開與實際結合的課程,提供分析問題的能力,一些社會問題現象發生,如何用心理學用描述解釋預測控制。如犯罪心理學應用,怎麼施測心理,如何做感統訓練,如何促進嬰幼兒更好學習發展?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實際操作問題。所以師資很重要,這老師究竟能不能教實際的技術,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整個測量課程都在念PPT,沒有讓學生那去實操,到了關鍵時刻,誰也不會用。

3、培養手段單一,沒學科特色:高校之間相互抄襲。課程設置太單一了!應該設置學科群,如師範類,醫學類等等。大一,大二把必須的基礎全過了。讓學生最好在大三開始走方向!師範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方向,諮詢方向,有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可以增加,運動心理方向,工程心理方向。早早培養這方面的技能。

4、缺乏職業規劃,連學生都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應該走哪條路?最好就是學術研究和職業訓練並行。

5、啟動寒暑假實習計劃,多找實習單位,讓學生根據方向速度去實習。

6、啟動教師導師制度,讓年輕的教師成立若干小組或者研討會,團結學生和做學術研討。

除了自身原因,還有外部原因,目前社會對心理學了解程度不多,而且心理諮詢師困境等(心理諮詢應為心理學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自身問題,如有的學校不能讓心理學生更好進修,去讀第二學位。研究生一些專業不能,或者讓心理學本科生難以進行修別的課程。等等一系列不給力的制度和環境,讓心理學人才喪失了很多本來應有的就業途徑。

想到什麼,再繼續補充下去。

參考文獻:

[1]宋爽.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及其特點研究[D].2013,5.

還有一大堆別的心理學就業追蹤之類的,我懶,就不寫了。


心理學專業人才該如何更貼近社會的需求,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心理學一個學科遇到的問題,而是全部高等教育遇到的問題。


這裡我不想展開來談國家關於高等教育和社會接軌的問題,這個問題太大,也不是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我所擅長的。我想談談我對學生、心理系的學生該做些什麼的看法。


我覺得讓心理系學生更貼近社會的有兩點。


第一就是了解,目前心理系學生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什麼是心理諮詢,心理學未來能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學院心理繫上下4屆4個班大約160多人吧。到目前為止還從事心理諮詢的不超過8個人,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到目前為止都沒接觸過,了解過什麼是心理諮詢。我本人也在一些學校講過心理諮詢課,學生對真正的心理諮詢是什麼,能做什麼真心的是近乎於0的了解。這樣顯然是不成的,你知道人們永遠無法適應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東西。


第二就是信心,我覺得目前心理系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說實話,能夠有多少信心我不確定,我接觸的一些心理系的學生對自己真的信心不強。這種沒有信心的現象會導致他們喪失對心理學專業的嘗試和追求,你知道明知道這姑娘不會喜歡你,你還使勁追那就是有些…對吧。學生也是如此,我覺得高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更需要是信心的建立,我們需要一些活動、課堂、實踐,幫助學生建立對自己專業的信心和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這樣才能讓他們發展去和實踐互動的願望。

一不小心說多了,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吧。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身為本專業本科在讀生,深深感受到當前所學知識過於空洞,無法在生活中切實用到。基礎理論遠大於應用性知識,課本內容都是研究性的,無法很好的指導我們去實踐。那些所謂心理學的書籍,項目倒是很好的貼近了生活,他們的指向性很強,就是給你指出你要怎麼樣,要做什麼,很容易讓人接受。這一點心理學專業的到還不如他們。

說白了還是心理學這個學科本身體系,理論不夠完整,不夠正規。各家都有各家的理,無法給受眾以清晰明確的解釋。作為老師,只按照他所學的流派去教。而作為學生,本來思路就不夠清晰,每個老師所教的部分又銜接不上。不能有完整的思想體系,自然無法靈活作用。(這段跑題了)

其實心理學本來就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融的學科,沒有一個固定的常型。個人認為想在本科階段完成就能找到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必須要修其他的一些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然後與心理學相交融,把心理學知識應用在其中。

(思維很亂,有空再改。)


1.目前理論不完善

2.精力投入方嚮應該更偏重於心理學現象的應用

心理學一直在努力的形成其靠譜的理論框架和模型,可是目前來看僅有個別大牛的部分理論靠譜,然而這些相較於整個人類心理學範疇而言,九牛一毛,就好像@采銅 先生對目前心理學研究現狀的比喻:在一望無際的黑暗的空間里,只有幾個燭光照亮一點而已。

問題是,不是真大牛,僅研究純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心理學發現了人們心理上行為上的共同的現象,試圖在了解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上努力前進,就純理論研究為目的看,這個方向沒有問題。

但就以應用為目的來看,各種心理學現象的發現以及利用這些現象形成的產業比如「市場營銷」「危機公關」等等更有實際意義和利用價值。

心理學家負責理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心理學員則負責對已知的心理學現象的應用!
不知道它的深刻原理如何應用呢?粗淺的應用,真的不用知道其深刻原理(更何況我們偉大的心理學家們之間對心理學基本理論,尚且存在爭議)
工人不必了解鐵原子和碳原子如何排列,就可以獲得合格的鋼材。農民不用了解植物細胞到底有沒有細胞壁,就可以收穫成果。
分工形成效率, 他們只需要完成整個流程中他負責的環節就可以了。

大規模的心理學教育應重點放在現象的應用上更有意義。
比如消費行為心理學,市場營銷心理學,廣告心理學……,不傾向於原理,僅以應用為目的的針對性的教育。
拋磚引玉,例如:分析,腦白金,小米,微信,淘寶大數據中的種種現象結合心理學理論,以發掘應用價值為目的的教學等等

吃過飯再來答

大數據時代給予我們的是對群體行為研究前所未有的革命。

分析數據背後人類行為的所對應的已知的心理學原理。這裡為什麼說「已知的」,要明確,我們最廣大學生的目的是應用, 發現新的原理是研究者的事情。


在日本,儘管沒有再專門以心理學的名號接受研究生的學術和實踐訓練,反而學了很多廣泛援助領域的應用心理學知識,對這個問題感受很深。
我主要想從援助角度談心理學學生的培養問題前景,心理學的應用確實很廣泛,我只談這一角但願不會顯得妄自菲薄(其實也夠大了。)

本科在國內就讀心理學,感覺自己真的有時候被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壓得很死,我們是師範學院,可以說偏教師型的人才是目標。
當然,我就真做了四年的異類,以「心理諮詢」為目標奮鬥。其間不止一次被打擊,比如開學副院長老師就會來打破我們的「諮詢師神話」。
讓我們舉手 多少人是抱著這個「幻想」進來的,然後又說了一通那是多麼不可能。
然後《普通心理學》普及「科學」的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超級先天論,各種高大上有譜有實驗,最洋氣的是「科學」。
但我實在至始至終無法苟同,「科學」沒有用有個「屁」用,除了學術圈內用來吵架外...
「先天論」和「後天論」吵起來更精彩,但你辯證地看問題又有「屁用」,認識論有時候真的不能幫助太多人,特別是「先天論」、發展規律擺那裡了,那我們再怎麼努力不是也沒辦法了嗎?
有時候真的覺得,心理學者可以找一千個理由拒絕做「實事」。

我又想吐槽斯金納被批評在教科書里,死於襁褓。殊不知斯金納的應用行為分析、ABC原理,大大有益於障礙兒的援助,行為分析對組織行為學的巨大潛力。更不用說近年的語言行為分析了。似乎任何知識,牽點「行為主義」就死翹翹,但最近風靡一時的ACT治療不就是基於語言行為分析么?

一不小心又成了吐槽貼了。

好多事其實學院里就可以做,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利用心理學改善大學中的生活,解決大學中發生的問題。
這是日本這所大學裡很實在的地方。

說實在地,這也是現代心理治療的思潮之一,「問題解決取向」的援助模型。我們不需要太多為什麼,我們需要解決問題的人。

要說根本,我覺得「人才培養計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個心理學人的自我成長的可能性。

我們做援助者,是幫助人成為自己的,如果自身沒有這樣的經歷、我相信能夠提供這個體驗過程的能力也會很有限。
心理學的學生很需要自主的空間,去發展自己。

甚至需要避免「專家暴力」,用「科學」的思維修正學生固然很好,但要保證一個度。
所有科學的、理論的精彩思考,永遠代替不了一個個人內在的「問題意識」。

這一部分需要人們極度小心地來呵護。
「問題意識」源於我們的情感甚至過去,理智從來很難引導情感,反而是情感走在前面,把我們的智慧帶向我們需要的地方。

中國事實上有很多心理學援助上的需要,特殊兒童的教育真的很需要心理學視野,這個時候教育哲學真的很難代替心理發展規律,尤其是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
家庭支援上,家庭暴力問題、受害者支援上也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婦女在流產中產生的心理創傷長期受人忽視。
公司及組織中的心理學實踐還需要更大的發展,中國的巨大勞動力的福祉需要人去保障。

就像那誰誰說「我們國家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我覺得心理學同理,有點神叨叨也無所謂,既然可以幫助人就去努力試試。
總是以「找工作」為目標,為了順應現代世界的構造打磨自己伊始,已經落後於時代。
不如更大程度將自己個性化,去創造些東西,創造過去沒有的、心理學人才能更好完成的工作。
就是說,不是去找工作,而是嘗試培養一個行動者、活動家,有自己使命的人。
當然,真的真的需要我們呵護的是學生,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所有的前提。

(海報發表,大家都把自己關心的問題的研究進展做成海報展出,不管哪個研究取向的老師和學生都可以看、評價、交流)
*但願國內心理學發展得越來越好,有更多人為身邊人實實在在的福祉所努力。


本身不是心理學專業,但是基本上讀完了心理學本科所列的書單,所以斗膽回答下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思考:
1,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滯後,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甚至有些誇張的言論認為出了校門知識就過時了,變得毫無用處,但其實接受了專業知識訓練的學生,如果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一輩子都在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思維方式,至於前沿理論的廣泛使用,一定是理論研究成熟到了一定程度才會推廣,心理學研究的基礎原則到現在也沒大規模過時,談不上「到了社會就用不上」,更多程度上是學生有沒有準確把握一門學科的基本範式和思維方式,或者說利用所學知識解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C語言的,自然沒見過swift語言,因為是新出的編程語言,但是能夠很快掌握,本質是掌握了基本思想。
2,學校培養的是「人才」,不是「工人」,工人有非常明確的工作目標,熟練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就能勝任要求,但是學生不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正如前面有人回答的「為了做更好的自己」,每個人從無知懵懂走向清晰堅定,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專業技術教育,都在訓練學生思考,反思與整合信息資源的能力,如果諮詢師能夠簡單訓練出來,那麼心理學的作用也太過膚淺了,人的心理是黑箱,無論行為主義還是解構主義,研究的目的都在於建立更適用的範式,而不是製造工人,書籍理論會過時,思維方式永遠不會,所以作為心理學專業,學習心理學史的時候,也是培養自己和大師對話的能力,這一點也是您作為老師需要指導學生的。
3,我們很難把目前學到的東西剝離成「有用」和「無用」,很多東西可以互相轉化,不是「覺得」有用就真的那麼迫切需要學習,也不是「認為」沒有用處就可以置之不理,教育最反對的就是世俗功利化,這也是作為老師您需要思考的。


我只說我的切身感受,不代表任何專業觀點啊。

1、在國外,一個心理諮詢師要有十年的學習和成長期,國內,半年學習考證就成3級,再過半年就能考2級,這些人(包括我自己),能當心理諮詢師嗎?呵呵

心理學到底是什麼?心理學的應用領域到底如何切分?各個應用領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國內的現狀就是:不明確。

有了培養目標,才談得上培養方法,連培養目標都搞不清楚,下一步無從談起。

2、填鴨式教育方式。

心理是個大問題,流派很多,實驗方法各種各樣,跨學科結合點也特別多,這兩年比較火的神經科學研究、基因科學研究,其中有大量就跟心理學有關,而國內的教育面還是非常的狹窄的。

我去讀心理學基礎課的時候,教材裡面就是大量的傳統理論+很深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內容。也許沒經歷過社會的學生還不一定有感覺,但我們出社會十多年再回去看這些東西,很明顯就感覺到不對勁了。

先別說很多傳統理論早就過時了,就說哪怕還未被證偽,也只是一家之言,代表得了心理學嗎?

我個人比較欣賞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導論課,Paul Bloom教授教的,我覺得他的課背後,其實有一種很好的思考的精神,就是他只是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心理學發展各個階段的情況、各個流派的理論和研究是怎麼樣的、各種實證研究又有什麼結果,他只是選擇比較重要的素材,告訴學生,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判斷自己想在哪一個方面繼續深入學習和研究,學生會知道,這些研究已經存在了,但自己還可以從前人的研究里找到很多可以延展的研究點。

而不是給出一套看似非常確定的事實——其實這只是剝奪了學生自己做選擇的權利,也剝奪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

3、自學是必要的,但自學的能力最好能在學校里獲得。

其實我不認為,一個教授的一個心理學班,就能交給學生畢業後所需要的主要技能,我覺得題主的這種思路,還是試圖給學生盡量多的信息,授之以魚。

我認為,激發學生去選擇、去思考,才是心理學課堂真正要做的。

一個想要去做管理者的學生,一個想要去做營銷的學生,一個想要去做心理諮詢師的學生,一個想要做心理學某一方面研究的學生,他們在同一個課堂上,他們的要求能被同時滿足嗎?

很難。

課堂可能做的,是激發他們自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選擇能力,激發他們的判斷能力,激發他們深入思考和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老師千方百計解決學生今後走向社會可能遇到的就業問題。

我是個初學者,也許說不到很深,但是真心希望,國內能夠有那樣的心理學課堂,能夠激發出心理學各個領域的具有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愚以為,這對這門學科在國內的發展,才是真正有作用的。


粗略地分類,我覺得心理學專業的就業領域大概如下:

  1. 一般商業領域
  2. 臨床實踐(碩士學位起點)
  3. 研究機構(博士學位起點)

  於是在我看來,心理學本科教育的其中一個核心理念是:為本科畢業後投入一般商業領域就業提供充分的培訓,同時針對臨床實踐、研究領域提供必要的基礎培訓
  心理學當中和一般商業領域最為接近的分支,是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所以其中一個做法是提高這類課程在培養體系中的比例,同時提高這類課程內容當中和實踐相關的內容比例
  本來我也想按自己提出的這個理念來yy一個課表,但是最後yy出來,還是被目前重研究輕應用的主流影響。課表見下圖


如果老師都去講貼近社會的技能,那我們的大學就是技校,就是藍翔,沒有什麼不好,但也失去了大學的初衷。也不要讀什麼明著,做什麼探索,又不能當飯吃。大學培養的是一種思考的能力,一種獨立自學的能力,不能把以後幾十年社會要交給他的東西縮短在四年之內交給學生,沒必要也不可能。所以老師你就好好按原來的教,我們喜歡聽,喜歡研究,喜歡思考,會不會被餓死,會不會被淘汰,這是以後社會要教的,不是你。
以上。。


在中國,任何談教育的問題都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
我們先不談心理學的教育,先談整個教育的問題。
教育有這麼三個相關主體:學校(意指管理者)、老師、學生。
輿論上,據我所知,大家往往都是在批評學校或者政府的教育制度,對於老師,也有不少批評。而對於學生本身大家卻陷入了一種刻意的迴避狀態。或者說大家都有這樣的一個共識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可惡的教育制度是害了咱們的好孩子的。
但是,我卻想問,真的是這樣么?(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大學壞孩子)
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不管中國的教育制度如何的不好,在大學裡面,時間安排是非常之寬鬆的。
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我們也可以認為他們基本上是明辨是非的,會思考的人。
但是你看
有的大學生在忙著打遊戲,馳騁在遊戲的天地里,所以談論教育改革時候他們不說話;
有的大學生在忙著談戀愛,徜徉在愛情的世界裡,所以談論教育改革時候他們不說話;
有的大學生在忙著殺G考T,置身於國外的天空下,所以談論教育改革的時候他們不說話;
有的大學生忙著參加社團活動、加入學生會,一頭扎進學校的體制內,所以談論教育改革的時候幫著學校說話;
有的大學生看到了大學教育的弊端,他們卻歸罪於萬惡的體制,所以談論教育改革的時候說著和別人一樣的話。
再過幾十年,當年學習好的大學生成了某某知名博士、教授,又回來繼續copy別人的話當自己的話來說。

於是乎,中國教育的最大不幸出現了
大家談論著關乎於學生的教育改革,關心著那群學生,可他們自己卻一點都不關心,甚至都不和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裡。
一個學生,連教育這種息息相關的問題都不關心,也只剩一句: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扯遠了,還是回到主題吧
心理學是一門什麼養的學科?
是一門關於人的科學。
一個學生,連自己這個人的事情都不關心,還去心理學做什麼....

ps 1.我在考心理學的研究生,所以不是黑心理學
2.我知道自己說話說不大清楚,所以大家就將就將就看吧


那要看學生畢業後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比如要是諮詢師的話,在培養的時候就選擇多些案例,如果學生想從事人力方面的工作,那就多教授些管理方面的知識,這些都可以在平時上課側重不同的點。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品質,成為可以改善周圍風氣的人。


貌似不少老師習慣於照本宣科(您有此一問,自是不在其中),若是能把主要現象細節化有趣

化,或許能更吸引學生使其掌握其學識進而活學活用...吧。就譬如我們室友對電視Lie to Me 中主角

觀察別人的情緒或神態、行為細節而發現其心理的這種能力很是感興趣一樣,我們,至少我,更喜

歡能在生活上或多或少都可運用到的知識超過泛泛而談談完即忘的內容 。好咯,其實這也是一個雙

向問題,老師講得再好,同學不感興趣也不行;即使同學感興趣,老師講得死板枯燥也沒用。

一直很感謝和崇拜盡職盡責、努力上進如您一般的老師,老師辛苦了~~*-*~~


從一個IT人的角度看,第一,教師的眼光必須著眼於當今社會,把握當今社會流行的趨勢,盡量以解決當今社會所遇到的有關心理學的問題作為案例,例如數據挖掘,第二,盡量多的在課堂上進行頭腦風暴會議,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答案或者原理,不要讓其陷入枯燥無味的學習氛圍中


心理學在所有社會學科中的位置,以及心理學家或心理諮詢師在所有職業身份中的角色——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上。必須掌握好這個定位。

什麼定位呢?這個就好像:若說如今正在發展起來的身心靈玄學人士們是在「超我」的角色層面來工作(他們多是被命定);而那些醫生/療愈師/哲學家等是在「本我」的角色層面來工作(需要極強的專業天賦)——那麼心理諮詢師們就剛好站在「自我」角色層面(門檻低,什麼人都可以學習掌握),然後連接兩端。

所以心理諮詢師們看起來一面像個職業化的客服大媽、一面像個學術派或靈修派的導師。但你既不能太休閑生活化,也不能太仙氣太玄妙。你得聽得懂和會說老百姓的話(不能太高),同時又不能太與老百姓為伍(不能太低)。

你要保有「健康的自我」,同時不能太自我就封閉了,你只是「站在有自我的立場上」去連接、輸送兩端。

你們扮演著可以勾出客戶們「最接地氣」的生活化問題,但既無法在生活中真正提供解決辦法,也無法(或無資格)傳授客戶更終極的「真理」,你只是起一個「半提醒式」中介作用。

所以要問現代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應該往哪裡發展,首先這是個具有社會身份的職業(不象修行人和自由人),你必須學會理解和遵循一定的社會普適價值觀(例如成功學幸福學等等)以及必要的道德規範;其次你還要有一定超脫社會層面的內在境界(而不是社會素養),懂得或觸摸一些與真理、真相、終極法則相關的東西。不一定變成一個持戒修行的世外高人但起碼你要保持敞開向著那個方向——才能有更高的角度看待社會人類的心理問題,也才能釋放你自己的角色壓力,同時能夠保持你在此領域源源不斷的興緻和活力。

(小樹是個修習心理學到二級時半途而廢的靈修人……)


提高學生自身素養。讓心理學的作用首先在學生自己身上出現,如變得更加平和淡定,更懂得如何探究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學會悅納自己。進而悅納他人。通過一個個個體的改變來影響身邊人,帶動更多個體的改變與進步。


推薦閱讀:

家境一般如何出國留學?
劍橋大學的牛頓宿舍是真的嗎?
商科研究生選校,需要從哪些方面考慮?
女孩子在美國怎麼買衣服?
楊振寧考上公費留學學成沒有歸國就該被抨擊嗎?

TAG:心理學 | 教育 | 留學 | 社會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