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英語在應試製度中的淡出?
高考改革,英語將正式退出,語文強勢回歸。 大學做家教的時候,就發現聘用家教的家庭有且必有一個英語老師,儼然把英語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亦或是經濟主導社會的體現?
這項舉措配合新的高考體制改革無疑會加劇階層固化。
1.英語從10年前的附加語言(你會說大家會覺得你很叼)到今天的必備語言(國企招聘也要看六級喲),一路的普及彰顯的是中國的全球化進程,在未來金融市場、國有壟斷市場的開放是大趨勢,英語作為國際化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只需要設想一個情景——在一線、二線大城市的家長們,不論他們是外企員工還是國企員工,不論他們是金融民工還是碼農,他們都深諳英語的必須性,是什麼樣的人覺得英語不重要呢——大城市的邊緣人以及四五線城市從事完全使用不到英語工作的人,這些人在社會分層中的分布往往處於下層。(另: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倒是有不看重英語的,但是這些單位的職工對孩子語言上的期待和其他中上層階級家長是一致的。)
3.也就是說,在英語退出高考轉變為會考之後,它之於高考的重要性和之於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會變得極其的不對等,中上層階級的家長會敏銳的察覺到這種不對等中隱藏的陷阱,在學校教育不能勝任他們心中的英語教學水平的時候,這些家長會立即動用學校外的資源——補習班、家教。而中小城市特別是農村家庭的家長,就算重視教育,眼光也都集中在高考上,英語教育的缺失會使他們的孩子在未來更加被動。
4.也就是說,在英語退出高考之後,為了獲得和原來一樣的英語教學質量,必須花費更多的成本,而這些成本每增加一點,就會將一個量級的寒門學子甩出賽場。
5.我並不是說一個英語考試就能有這麼大的威力,事實上,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這種加劇階層固化的政策層出不窮。如高校將逐年提高自主招生名額,減少統招名額等等。
改革這場盛宴,你我都不是座上賓。
答案已刪。
俞敏洪日前表示,非常歡迎英語退出高考。我想,新東方這棵老樹又要開花了。
有人說,基礎教育很多都用不上。
按照這個理論,文理分科應該從幼兒園抓起。開宗明義給出答案:這標誌著中國教育本質的一個徹底轉變、分化過程的開始,教育市場化的重要一步。
如何評價北京高考英語分數將大幅降低,語文分數大幅升高的改革方案? - 知識混子的回答
先提一個問題:
社會上,數學、語文、英語等等這些科目,哪個學科的補習學校最多?
毫無疑問,英語。
這說明,英語教育需求市場旺盛,官方英語教育資源嚴重缺乏,需要豐富的民間力量來完善和補充。
那為什麼,反常於我國政府一旦的操行,英語反而被降低了在高考中的權重呢?
下面是我的分析。
一,有關中國的教育
從1978年以來,中國教育其職能有如下幾種:
1,繼續完成思想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意識形態的基本控制;
2,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
3,提供更廣泛和靈活的社會上升通道;
4,維穩。
前三點都好理解,額外對第四點多說兩句。這裡的「維穩」與第一點中通過培育意識形態來操控人們的思想不同,主要指的是通過一些行政手段來減少社會閑散人員,來控制失業率的快速增長與社會的動蕩。
為什麼大學擴招始於1999年?因為1980-1982出現了我國自文革後的第一批生育潮,而這些嬰兒在十九年後高中畢業——如果沒有當年47.4%近百分之五十的驚人比例擴招,在未來數年內社會上將激增數以百萬計的失業青年;同時,教育產業化從湯敏的一封建議書開始,成為了我國GDP一支不可忽視的貢獻力量。用高校把19-23歲的熱血青年在校園的溫柔鄉中再「圈養」四年,國家就將生育潮造成的失業潮推後了四年——四年時間按照8%的經濟發展,是有能力解決這些年輕人的就業問題的。
所以中國的教育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教育——其職能之複雜,任務之艱巨,遠超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這句話並全為諷刺。中國作為一個1979年才走上正常軌道的國家,在「社會化」途徑與渠道方面,較發達國家遠不完善。
舉個例子。一個出生在倫敦的孩子,年幼時展現出了過人的足球天賦,他的父母只要願意,不管家裡窮成什麼樣,只要將他送到阿森納試訓,十年之後就可能成了威爾謝爾;一個出生在芝加哥的孩子,年幼時展現出了過人的數學天賦,他的父母只要願意,將他細心培養,十年之後就可能拿著全獎普林斯頓的數學系;一個出生在米蘭的的孩子,年幼時對於皮具製作十分感興趣,他的父母將他送到了烏迪內的一家百年皮具鋪,十年之後他可能就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手工藝人。
但在中國,一個有著8000萬人連飯都吃不起的國度,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有能力、有條件、有慾望、甚至有視野,讓孩子去踢足球、學數學、做皮具嗎?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改變命運的方式只有四個字:
義務教育。
在這裡先多說兩句。
高層們早就想通了一個非常淺顯的事實: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天天喊著熱愛、忠心這些是沒有用的,哪怕是未諳世事的孩子們。所以在如今的教育體制下,思想政治早就是個非常尷尬的科目了:佔據學生中大多數的理科生少學不考,政治課也是個老師學生心照不宣的扯淡課;語文和歷史,這兩個曾經的意識形態重災區也在慢慢淡化,大量純文學作品進入教材,國軍抗日的正面戰場也佔了很大的篇幅。同時,隨著人口出生比例的不斷下降,幼兒園和中小學一批一批地關閉合併,用工荒開始愈發頻繁地發生,教育的維穩職能也漸漸弱化了。
所以,中國教育現在本質上最重要的作用剩下了兩點:提升人口素質,提供選拔機制。
二,有關中國的高考
中國的教育是怎麼構建社會上升通道的?各級考試,最重要的,高考。考試是教育的指揮棒,高考尤甚。
因為,高考跟中國教育一樣,承擔著太大的責任了。
每一年,數以百萬計的考生參加這場曾經極為殘酷現在也不甚仁慈的考試;金字塔尖邁入清華北大各種985名牌,優等生考個一表念念,還可以的學生弄了個二表待四年,而一般和較差的學生混跡於三本以及專科,剩下的,回家或是出去打工吧。這段文字敲的時候自己都感覺有些冷血——可事實比這更殘酷百倍。兩天,四場,直接決定四年,間接決定一生。那些窮山溝里在耕地中掙扎著想要走進城市的孩子們,那些三四線城鎮里工薪階層嚮往著大城市的孩子們,那些一二線城市裡憧憬著北京上海的孩子們,以及那些所有想要過上更為優渥、更新聞聯播的生活的孩子們,他們改變命運的方式只有一個:
接受義務教育,然後高考。
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高考仍然是教育的指揮棒。多考多學,少考少學,不考不學,面對被賦予了極大意義的高考,如何讓自己的學習效益最大化,這是所有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的命題。英語在高考中的角色弱化,直接結果就是學生們學習英語的時間大幅減少。
再多說兩句。
高考仍然是那個最為絕對重要的社會上升通道,但「一些地區先富裕」起來了——比起一個能把滿分710的高考卷子打到690分但除此之外一無是處的人,一個能打到620但會彈點鋼琴讀過些閑書平時常踢踢足球的人顯然更符合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改革開放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區域發展不均衡,而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直接後果就是人才評價機制的劇烈衝突。一方面,高考必須保證中下層百姓仍然抱有這條上升通道——讀書改變命運,讀書考試人生才有指望;另一方面,是否要讓那些經濟發展已經到一定地步地區的人民放棄已經綜合全面發展而去跟佔據絕對多數的窮孩子們火拚那點必須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換來在高考之外幾乎毫無意義的分數?
通過增加招生名額的方式,降低高考競爭烈度,從而讓經過十二年義務教育和高考洗禮的考生更像個人而不是考試機器,個人認為,這很可能是造成北京上海高考現狀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可憐江蘇浙江和廣東,要是給這些高考大省放開,對於其他省份的衝擊就不是幾個直轄市所能比的了;可憐河北河南四川,窮地方太多了……
三,為什麼英語在高考中的權重開始被降低了?
回到開篇提出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在英語教育需求依然如此旺盛的時候,英語反而被矮化了呢? 其實,這個過程,早在英語四級與大學本科畢業證數年前的脫鉤就開始了
因為英語已經不再被官方認為是應該在大眾化普及教育中與數學語文兩大基礎學科有著同樣分量的基礎學科了;換句話說,官方認為,中國已經不需要那麼多有著基本英語素養的人了;或者說,官方已經不想要中國有那麼多人有著相當水平的英語能力了。
以上三者其實並不矛盾。
中國的大學將一批又一批地產出有著本科學位的普通勞動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有幸」從此與英語絕緣。而與他們的前輩不同,他們不必再花費大量時間狂背死記單詞,糾結虛擬語氣,英語只是一個當年學過高考考過,如同史地政理化生一般的副科。
而有能力、有遠見的家長將會從小對小孩進行雙語教育。他們中有人高中或是本科即出國深造,有的在大三砍下2300+108的GT後拿著幾個大牛的推薦信去了某個常青藤然後又讀了PHD用近十年的汗水與舒適換了一張綠卡,有的在大四臨時起意拿著8+8+7+7的IELTS、770的GMAT和3.7的GPA到LSE鬼混了一年多,回國後大半夜的不睡覺敲著鍵盤論述英語為什麼TMD要退出高考了。
而更多的人,則在一輪輪的全英文筆試群毆單挑中幹掉那些僅僅是英語不太靈光的大牛們,拿到Unilever和McKinsey的Offer;或是在一次次和國際同事的會談中擠掉一個又一個土鱉拿到Regional Director的職位。
四,總結
與數學和語文不同,英語本不屬於狹義的基礎教育的範疇;但同為150分的這麼多年裡,英語折磨了一大批人,同時也造福了另一批人。
現在的政府通過種種措施,正在將教育還原,還原成那種「上所施,下所效也」和「養子使作善」,最基本的人的社會化的過程。而英語,則逐漸演化為一個市場化需求,讓教育市場來承載英語教育需求。這意味著教育作為社會上升渠道的弱化——僅僅通過義務教育和高考,人們將越來越難以完全完成其應該達到的社會地位。
一方面,我為市場經濟能夠在國民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感到欣慰——這能夠極大地提升教育效率,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的階級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階級壁壘進一步加固,社會上升通道進一步堵塞。原諒我寫下了一長句幾句共產主義風格的文字,但我現在實在是沒法高興得起來。
所以說中國階層的固化根本就是必然趨勢,教育會越來越無法促進階層的流動。但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其實西方社會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基本都是為了鞏固現有階層分布。只要中國繼續深化改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與之配套的體制包括教育體制將會日益趨緊西方。
英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的意義不僅僅只是一門外語,當下的情況就是:西方相比於我們仍然更強大,國際最主流的語言還是英語,中國正在積極融入國際社會,越來越國際化。英語往淺了說意味著更多機遇和選擇,但其實就是獲取未來權力的必備技能。英語不再高考,意味著只有中上層階級出身的孩子才擁有獲取這種權力的機會,決定因素是家長的眼界和金錢。不要說什麼普通家庭的孩子還是會自學的這種很幼稚的言論。英語技能的掌握需要付出代價,只要付出代價就意味著有一部分人自然被排除在門檻之外。根本就沒有找到確切文件說英語要淡出高考,這兩天搜狐等網路媒體轉了各種渠道消息,但是沒有確切文件下發,而且各地教育部分是在著手改革,將英語置於所謂「社會化考試」只是各種方案之一,而目前地方改革最多是在討論英語分值的問題,其他的只是改革意向,還不是最終方案。2015年新課標英語考綱在繼續的出,而且教育部在2014年5月左右就回應過教育部回應英語退出高考:正在研究制定方案
而關於語文教育比較重點的文件在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最近的國學通識教育讀本。
所以這個問題有點「想太多」。。
所以說,我們目前只能得出結論,那就是我朝在力捧「國學教育入課本,而在考慮一定程度將英語教育和由統一考試機製為指導的公立教育體系作特別處理。」
那麼最直接的問題在於,我朝的教育市場分為主流的公立教育市場+部分私立教育+補充教育(各類補課學校,語言學校),假如英語脫離公立教育體系指導,而分發給了「補充教育「市場,那麼相關需求緊俏會使得替代教育市場的英語教育,在價格和規模上進一步提升。而英語現今的實用性是並沒有下滑,並且仍然是教育階梯的重要一部,那麼這使得接受英語教育的成本會進一步提高,隔絕掉了相當部分只能支付公立教育體系的「階級」。英語被產業教育以高成本束之高閣,形成美國基礎教育教育資源和家庭收入捆綁極大(房地產稅支付公立教育,高額學費支付私立教育)形成了一種同構的態勢,那麼是否合理很難說。
其次在於,我朝經過了80年代到新世紀初由實用主義指導,在黃金十年之後進入了過渡期的最後,那麼過渡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主體文化缺失,第一共和國時代的左派理想和社會主義革命情感不怎麼提了,第二共和國時期,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出現了結構性的空白,故而90年代末農村地區經歷了宗族意識的返潮,同時基督教樸素地在農村地區發展並形成系統性的教區也來自於這個空白時期,並目前信教人口在我朝top3。其次,城市系統內公共政治隨著web2.0時代信息平台發展而發展,其組織性和思想雜糅度不亞於新文化運動時期,美國80年代進步主義和歐洲黃金三十年後的批判主義開始進入我朝,並和我朝的天然保守情緒和溫和的本土國家主義產生長期的模因爭端。而雖然公共政治起家但已經近20年沒有再處理我朝公共政治的tg,一定程度上需要一個重新樹立的主體文化,那麼在我朝本身有根基並且有著復興運動的國學體系開始被提出來。從大大在某年去拜謁孔廟和接見現今新儒家知識分子開始,而新儒家知識分子本身的主張就在於復興國學來解決現代性問題的政治思路,並一定程度在公共媒體上重提宗族意識,並且重提了很多價值觀和價值結構,包括某些被廣為詬病的「女性觀」和廣為受爭議的在宋末內卷化產生的宗族互助體系。
這種大背景下,那麼提倡國學教育也是順理成章的和長期積累的。
從學術上來說,提倡國學教育沒有什麼太多問題,國學思想和研究的復興是一個可喜的命題,給基礎教育加上國學無傷大雅,也可以加強文化教育。
但是,是否能以此來填充政綱或者說樹立公共政治領域的主體文化,並加入到目前模因戰爭的文化思潮中,起良性主導態度,並且是否適宜現有社會結構,這個我個人持懷疑態度。
有些知友覺得我的回答戾氣太重。那我就在開頭寫點正常的吧,不喜歡太凶的答案的知友看到分界線就別看好了(潛台詞:喜歡撕逼直接看最後:)。
我記得龍應台對她的兒子說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我想,英文就是這麼一種選擇資本吧。
也許你這輩子跟研究無緣,也許你這輩子也甘於在家鄉度過一生,也許你這輩子也沒想過雲遊四方,也許你這輩子也沒興趣跟外國人說一句話。
那也許有一天,你想要了呢?
外面世界那麼不一樣,也是另一種美好呢。
要用到高級英文的工作工資不低,看起來又體面呢。
做研究去給全人類造福成就感好足誒。
伯克利也是喜歡音樂的我的夢想呢。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不怕你用不著,就怕你萬一用到了呢?
說一句矯情的話:朋友,你要什麼時候才知道,知識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理科生學商科的一批一批的,難道物化生就該被廢棄嗎?
請問你這輩子有幾次用到地質學用到世界地形圖用到經緯度?難道地理也要廢棄嗎。
歷史不就是飯後談資而已嗎?知道前人的人生對我的有什麼多大的意義嗎?
社會科學除了經濟學哪個用得到那些數學知識?
理解托爾斯泰理解馬爾克斯讀懂杜甫李白對我又有何現實意義?
如果你真的尊重知識,就不會質疑一門有基礎地位的學科的必要性,何況是英語這麼重要的學科。
========戾氣的分界線=======
呵呵……
不學英語你以後看的論文都是國內磚家吐出來的。
不學英語的思想都是局限在中文小世界裡的。
不學英語你永遠只配看見被打扮過的「真相」。
不學英語你就永遠在這方圓幾里的小縣城過一輩子吧。
不學英語你也就只有創業這條出人頭地的路了,祝你別頭破血流。
一方面要出人頭地,一方面又不願學習英語作為工具,還所謂「神壇」……
長這麼大了還說數學、英語不重要的都註定是盧瑟的命。本文轉自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如何看待沒多大用,語文教育的結果不好也不是因為英文佔了較大的權重,關鍵是教育方法,教育材料,以及,教育方向和目的有很大問題,尤其是教育方向教育目的,現在回頭看看語文教育,應該能知道這種培養方向是想把學生往縣委書記秘書的方向發展,一不重基本表達能力素質,二不重行文結構和思辨合理,也就是不針對表達技巧做訓練,作文和閱讀不要求你表達流暢,說理明細,結構合理,只要求你必須說對點兒,也就是表達出題人希望你表達的內容和想法,就這樣
學霸們會說揣摩聖意很簡單,畢竟幾千年來我們的智慧沉澱很深厚,讀心術玩的一流,尤其是對帝王心術的理解,對學生來說出題人就是這麼個帝王,什麼都是規定好了的,多做題自然摸出規律,所以語文考試簡單的很,哪有什麼危害?
可這麼一來,坑的就是全社會了,不管揣摩聖意簡單還是困難,語文考試這麼考,語文課堂這麼教,課外閱讀這麼少,學生連自由想像和下筆成文自我表達的自由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悲哀
這種模式下,語文教育能成功才算有鬼了。現在據說弟子規和論語也要回歸了,我對儒學經典沒什麼反感,多讀是有好處的,就是覺得用計劃經濟的模式來管教育還,蠻滑稽的,市場經濟都喊了多少年,人人都可以輕鬆自由的註冊公司賺錢了,為什麼在教育領域還是萬事管,連教材和教育方向重點都必須由教育部定好了,憑什麼你教育部說弟子規好我就必須教呢?我高中我是校長我做了30年老師我覺得紅樓夢最好,精讀紅樓夢模仿學習裡面的遣詞造句最能提高文筆和表達能力,可是我想教,教育部讓嗎?
那為什麼教育部一定要定弟子規?因為嘻嘻哈哈喜歡啊,喜歡了那就得上啊,我才不管教育到底怎麼樣,小朋友喜歡不喜歡,能不能成人,這些我統統不在乎,討上級歡心我能高升才最重要
所以全國各大學校教務主任,名牌老師,沒有任何資格和權利來設計課程規劃課程來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要知道當局最推崇的孔子當年就是這麼做的,人家沒有魯國教育部統一指揮,就是自己開辦學堂。所以你看,在最關鍵最重要的教育決策層面上,有決定權的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而是一群根本不懂教育,對教育也沒興趣壓根兒也不想把教育搞好只知道吮疽舐痔的腐敗官僚,這才是大悲哀呢
我在小初高讀書這12年,當地的教育局局長被雙規了兩個,各種中級幹部下台的不計其數,所以。。。
回歸到本題上來說,題主問怎麼看待英文考試的分值降低,說發現聘用家教的家庭有且必有一個英語老師,儼然把英語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這個題干其實分兩類,一類是覺得聘用家教的家庭必須聘用英語老師是悲哀,一個就是如何看待英文考試分值降低
首先,人家父母聘用家庭老師,用的是自己的錢,合法的機構,沒有教法西斯沒有教恐怖主義,合情合理且合法,雙方自願,而且誰說在國內讀書就必須得參加高考的?!人家不能準備出國讀大學?人家不能準備考SAT托福雅思?這種情況下人家聘用英文老師是大家的自由,難道題主你要說人家父母是把國外高等教育機構推向了神壇,不信任國內大學,這是一種賣國表現,實在是太悲哀了,那我就問你,不管人家學什麼,鋼琴雅思托福跆拳道,都是人家自己出的錢,父母有權利為孩子選擇教育模式和內容,怎麼就把什麼鋼琴雅思托福跆拳道推向神壇了?你來給我說道說道?題主你閑吃蘿蔔淡操心有意思嗎?各位家長找補習老師人家自由關你什麼事兒了?
然後,問如何看待英文考試分值降低,我覺得題主和各位答主都太激動了,而且太憂國憂民了,說來說去的全都是在關心別人家的孩子和全中國的孩子,沒必要這麼想,我就講一我身邊真實發生的故事
我家族裡今年有三位小朋友要高考,問我高考英語怎麼提分兒,我就給他們簡單設計了個方案,督促他們好好學,有個小朋友不解的問我說他是中國人,為啥要學英語,我說我給你說個事兒吧,真實故事
我們家族裡最大的驕傲是一位親戚,在一線城市,受名牌大學教育,開豪車,住好樓,拿高收入,算是社會精英,跟我一起吃飯時候,聊起了高考改革,說這個英文分值降低的好,覺得大部分人這輩子根本也沒必要接觸英文,反而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沒怎麼吱聲,然後他很得意的用自己工作舉例子,問我說他說的對不對,我說對,大部分人是不用英文,然後我就去他家登門拜訪,人幾年前好不容易生了兒子,我一次沒去過,這次不帶點禮物上門也不好,然後他跟他大約6歲的兒子介紹說這位叔叔是英文老師,以後你有英文問題就跟他學啊,我說怎麼,他說迪斯尼幼兒班老師講的根本不細,有很多問題不懂,我跟他媽媽也都不懂這些,我說哦,當然我懶得跟他解釋英文教研和英文教學以及在線教育跟所謂培訓班的區別,沒怎麼吭聲
再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又聊到英文分值降低,然後我故意譏諷他,就問你兒子呢?怎麼送迪斯尼了,他立刻跟我急了,說他不一樣,他必須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物質條件,要留學,要深造,以後要更好的成才啊!我跟他媽還有同齡人用不上,可他怎麼能說未來就一定用不上呢?
說完之後那三位小朋友都滿臉深思,我不知道這是否能激勵他們好好學英文,但起碼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分值降低這項決策的制定者們的子女在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對這項政策的態度表明了,富有階層擁護的說明是良心真壞,窮困階層仍然擁戶的,說明是智商真蠢
談什麼階層固化,什麼全社會全民族,其實毫無意義,諸君要麼現在有家庭,要麼將來可能會有家庭,面對別人的孩子說什麼都無所謂,可等自己家真有了孩子,你真的敢不讓他接受英文教育嗎?那我還,蠻佩服的
萬事同理,國內幾乎沒有辦法通過所謂民意來影響政策,除了孫志剛事件背後的超級反人類行為引起公憤促使當局改變外,我所知道的是更多時候當局在強姦民意,所以不管怎麼看待,任你是反對還是擁護,都不會對這項政策有一點改變,只是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態度都會出奇的一致:
就算你確定你自己是不需要這門技能,可你真的心甘情願的讓自己的孩子未來一定落後於人嗎?
附:
《迪斯尼啟蒙英語》(Disney English)[RMVB] Disney World Family 迪士尼美語世界(迪斯尼)(43DVD+12文檔) 適合無基礎 兒童英語動畫 《迪斯尼神奇英語》(Disney#x27; English)
還,蠻有趣的。。。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邀請我?英語是遠遠未被重視
為什麼英語重要?不是因為那是美國人說的語言,也不是因為什麼崇洋媚外,而是確確實實的真實需求,它是國際交流工具,是國際唯一的交流工具,作為工具,我不在乎他是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甚至是PHP語言,只要它是能夠跨國交流的
你掌握的英語,你實質上掌握的是什麼?就是一個交流工具,甚至計算機語言都夾雜大量的英文。
我可以不會微積分,因為我從屬的行業可能用不上,我可以不學線性代數,因為我從屬的行業可能用不上,我可以不學物理,化學,因為我從屬的行業可能都用不上,但是請問,又有幾個行業用不上英文的呢?所有的理工科天生需要英文記住,只要美國還是最先進的國家,只要科研還要讀文獻,只要開發還要用英語工具,就不可能停止學英語
學生需要課外聘家教 才能學好英語/也學不好英語——這是英語教學體制的悲哀。
但是認為高考剔除英語之後,學英語就不重要了——這就不是悲哀而是弱智。
英語從來沒上過神壇,充其量是被一撮扮成「老師」的商人炒熱了。
現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內如果有什麼神壇,上面坐著的也一定是數理化;或者是「大學文憑」。
傳統文化確實缺失,國家要削弱英語權重自然也有其道理(呵呵)。
但也不要藉此妖魔化「英語」啊。
很現實地講:經濟要發展是不是要和外國做生意?先教會外國人說中文再做生意是不是不現實?這麼多孩子將來畢業找工作,英語是不是重要的能力?上學的時候不把英語學好,將來需要用了再去學?有一句老話叫書到用時方恨少,況且你去打開電腦電視走出門看一看,英語等到什麼時候去學才合適?
私以為,堅持在教育中去除英語的話,肯定會造成更嚴重的兩極分化:
「官學」里削弱英語,就有更大一部分家長加入課外讓孩子學英語的隊伍;另一方面,不想學的、學不好的、家長不重視外語的那些孩子就會被拉開更大的差距。
你可以說這些不學英語的孩子會集中精力發展其他方面的專長,將來成為其他領域的人才。
對此,我只能再次呵呵——沒有英語作業了就會多做幾道數學題?會多讀幾篇文章?
九成九的孩子還是會多玩一會電腦、手機、pad吧?
另外,社會發展應該被什麼主導?不就是生產力么?況且:想一起玩就先學說話——這哪悲哀了?
另外的另外,我看過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 ,你也去看一看吧,那裡面的東西才悲哀。昨天和學弟聊天時也談到這個問題。當時他也提出,這是為了鞏固中文的地位,而且他也認為中文裡很多詩詞歌賦很優美,值得進一步學習。
我想了一下之後問他說:「你這麼喜歡詩詞歌賦,走出校園之後,還會繼續看它們,學習它們,對不對?對中文的熱愛,使得你將對中文的學習和吸收變成了你終身的興趣和愛好。就算對於不是那麼喜歡詩詞歌賦的學生來說,他們總會喜歡武俠小說,或者網路文學,總會找到它們喜歡的以中文為載體的對象。而中文教育,既包含在家庭教育里,也包含在校園教育里,就算吃晚飯時看新聞聯播,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持續性的教育。
但是對英文來說,走出校園之後,又有多少學生會接觸英文,學習英文?又有多少學生能夠培養起閱讀英文小說的興趣?恐怕絕大多數學生都是走出校園,扔掉英文,畢業之後,忘光英文的狀態。
從人的一生來看,接受校園教育的時間並不長。因此校園教育的目的,並不是教授和灌輸知識,而應該是培養起學習知識的自主性,使得學生走出校園後,也能保持一定的對學習的慣性,至少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對語文的教育,讓我們能夠中走出校園後保持對詩詞歌賦的興趣,並主動來去學習。再不濟,它也能讓你讀懂武俠小說和網路文學,保持你對中文這一語言的持續性掌握。
而對於英文,如果不在校園教育期間重視起來,培養起這樣的技巧和慣性,走出校園之後,這十幾年的學習英語的辛苦可以說就是白白浪費了。而對很多人來說,一輩子接觸英文,培養興趣的機會只在校園教育時期,走出校園的時候如果還沒有培養起對於英語持續性學習的興趣,能力和技巧,就永遠不會有機會再去學習它了,更不要說掌握了。」
看著學弟陷入思考,我心裡也一酸。他努力想申請好一點的學校,卻不知道如何在google scholar上面查看老師的專業水平,找到業界大牛。對於國內那些連google scholar都上不去的學生,就更別想了。
而中國的英語教育,本來就已經很糟糕了,比如陳用儀老先生在他的大作《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中舉得兩個例子:
可以看出,我們連最基本的術語的翻譯都是錯的。和其他國家的英語教育相比,我們是在將錯就錯的環境下艱難學習著。我至今還記得,高中時學完成時的時候我就深深不理解,而老師口乾舌燥也沒講清楚,我現在甚至深深懷疑,也許老師自己也沒搞清楚。因此,我們也許更應該重視和強化英語在校園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巴西,俄羅斯和菲利賓等國家。當看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實在不能不為中國教育嘆息一聲。
一點自己的想法,估摸著會被噴,匿了。
先說結論:從大局上看,是對社會資源的節約;局部看,會導致家庭條件出身較差的學生更難出人頭地,進而加劇兩極分化。
從大方向上看,絕大部分一本以下學校畢業的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用到英語的機會微乎其微。
看了一下1314年的數據,每年一本錄取比例大概是高考學生的10%。也就是說,有90%的學生基本只是陪著另外10%的學生學了12年英語。
而全國高中的升學比例大約是80%,也就是說,如果算上初中畢業就被分流去到各種中專技校的學生,大約有92%的學生花了至少9年的時間學習他們在未來若干年基本上用不到的一門語言。
單從這個數據上看,高考弱化對英語的考察,絕對是對社會資源的節約。
但是如果看一下剩下的那8%的學生,一個可以預見的情況是,在這一群考上相對比較好的大學的學生中,英語水平的兩極分化會更加嚴重。
一線城市或者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父母大多能夠感受到英語對於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而且在資源上也能給予相應的支持。而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本身家庭就不會意識到英語有多麼重要,加上高考的指揮棒再偏離英語,必然導致這一類學生大幅度減少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
等到這兩批學生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出身較差的學生可能很難在找工作的時候有更強的競爭力,這意味著家庭出身條件好的學生在畢業之後在就業上相對於現在擁有更大的優勢,而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將會更難找到好的工作。
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之內,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想要通過上大學出人頭地會變得更加的困難。這將顯著增加我們這些會英語的人的競爭優勢,我邪惡地表示很欣慰
卸腰。
「儼然把英語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打壓英語,才是一種悲哀。
我自己的體會是,中學裡對我今後人生最有用的課,幾乎只有英語課了。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感覺。幾天前看到這問題,並為一個答案點贊的時候,其實我(是拒絕你妹啊=。=)沒有想太多,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問題說研究表明富裕家庭的孩子比貧窮家庭的孩子智商更高,於是我想起上個周末,和一個在搞兒童拓展活動的哥們擼串的時候,哥們跟我bb魔都這些一線城市上至土豪下至市民,是怎麼從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在孩子教育上砸錢的。
這種拓展並不是我印象里的學個樂器或者補習什麼的,而是很純粹也很有樂趣的各種活動,比如讓小朋友們到一個農場進行管理小企業的比賽,比如帶著孩子們去參觀五百強的生產基地。哥們就像個典型的創業者一樣,興奮著說這是一個藍海市場,沒有出現有統治力的公司,家長們的需求也有極大挖掘空間。
再往前想想,《21世紀資本論》火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資本原來越集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我們可能不是那麼在意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一個人可以接觸的信息的廣度和量級也遠高於以前。雲計算和大數據到現在多少還有點噱頭的意思,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後呢,十年前用諾基亞的時候幾個人能想像到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可以發達到這個地步,而現在我們已經見慣不慣了,十年後信息傳播速度會更甚於今。
ok,有些朋友已經明白我要說什麼了,但想說並不局限於「階層固化」這四個字,有些人的爹比你的爹有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二十年後,兩個18歲的年輕人在大學校園裡相遇,大城市的那個英語流利,對國內外的科技信息了如指掌,有著從小積累起來的社交圈,而農村出來那個除了考試勉強會幾句口語,還處於高考完的興奮對未來一無所知,對互聯網的理解就是鵝廠遊戲和視頻網站之類。
資本、信息、知識流轉越快卻更為集中的背景下,教育資源作為一個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卻有極大地域性鴻溝的時候,富有的人群會獲得更大的優勢,人與人之間素質的差距也會被放大。
這是最可怕的事,有一天當我們談論「階層固化」的時候,這已經遠不是誰的父母有錢的問題,而是同齡人在智商、能力、視野都碾壓你的問題。
也許遠沒有那麼誇張,但我確實想到了我們的祖先淘汰別的猿人的畫面。這個回答,本來是想放到這個問題中的:中國到底哪裡糟糕? - 朱偉Jover 的回答
最該淡出的,還沒淡出。
修了道牆把通往世界的門給關了還不夠,現在還把一門與世界對話的技能給淡出了。
像:公民社會常識、社會契約論、性教育、邏輯學導論、生活常識之類的通識教育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把與自己對話的技能也關了。
現在你看到了吧,清、北級別的五毛就誕生了。這是我在一年多前在「為什麼要改革英語高考考試形式,並調整其在招生錄取中的權重? - 教育」下的回答。這裡再貼一下吧。
高考取消英語是我聽過關於高考改革的最愚蠢但又呼聲最高的建議。我認為英語的確是最有用,最必須,也最需要儘早打下基礎的學科之一。
高考取消英語就是標準的因噎廢食,不過我們還是仔細看看有哪些認為英語「噎人」的論點,這樣才能展開有效反駁(排名不分先後):
1. 因材施教 英語無用論
這大概是聽到最多的觀點了,有幾個版本,我逐個反駁一下:- 「大多數人一輩子用不到什麼英語」:99.9%的人一輩子用不到古文;大多數人一輩子用不到高中數學…… 這種論調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一兩個世紀以前,他們想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培訓。如果我去新東方學廚藝,結果我學到的東西對我做廚師沒有幫助,那就是差評;如果我去新東方學托福,結果對我考托福沒有幫助,那就是差評。但教育,至少大學二年級以前的教育就應該是通識教育,是為之後的學習生活工作和做人打下基礎,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用到什麼,如果沒有這些基礎,那就是對學生(未來發展機會)和社會(各類人才資源的數量和素質)的不負責。如果你不認同,那就可以選擇不上高中不上大學,去學更實用的技能和手藝,但既然上了高中,就別怪高中教育不如技校「實用」。
- 「大多數人學了這麼多年還是不會真正使用英語」:這跟英語無關,跟如何教英語學英語有關,我不認為取消英語會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任何幫助。有些人認為,如果英語學習社會化了,沒有應試的壓力學生應該會真心因為興趣和需要學習英語,回歸英語學習的本質。但問題是,在其他學科都仍然應試的情況下,學生就算知道英語的重要性也往往要給高考需要考的科目讓步,在實用主義深入骨髓的當下,高中學生的一切活動都以高考為中心,一旦英語取消或者比重下降,期望他們在課外自主學習英語是不太現實的。比如,鍛煉身體的重要性誰都知道,身體健康比英語重要多了,但仍然有很多學生為了做題,從來不鍛煉。整體的應試教育下,人的選擇都是畸形的。
- 「很多碩士博士因為英語沒過畢不了業,教授因為英語不行評不了職稱」:仍然跟英語無關,是政策靈活性和英語考查形式的問題。說實話,到了碩士博士教授級別,除非是什麼中國特色的學科,否則英語水平不行怎麼可能做研究?各類文獻和前沿進展都是英文的,你若不看能做出什麼研究?所以碩士以上的英語應該主要考察閱讀文獻之類的能力。
評論中一些觀點認為:「既然英語這麼重要,那就算不高考大家也會學啊,再加上市場調節,沒什麼問題啊」。那麼既然義務教育這麼重要,那即使不強制大家也會學啊,幹嗎還要『義務』呢?」問題就在於,完全放任人的自由選擇和依賴市場調節有時候會對個人和社會整體產生危害,這就是公權力和公共資源存在的意義。如果真的放任十幾歲的孩子選擇上什麼課,大多數會選擇什麼也不上,教育政策不由學生投票表決是有原因的。其實要說受厭惡程度的話,英語和數學還真是難分伯仲啊...給兩個網址大家感受一下:
討厭數學吧_百度貼吧
討厭英語吧_百度貼吧
另一些觀點認為英語的重要性明顯不如語文和數學。那我們來看一下:互聯網上每天產生的英文信息量可能比其他所有語言相加還多,世界上絕大多數國際組織、學術期刊、學術會議都使用英文,英文是科學、國際貿易、外交、航運、航空等領域的通用語言,是國際交流的默認語言。在許多領域,添加翻譯這一環節是會大大降低效率的,比如在科學領域,一本書還沒等翻譯完可能就已經過時了。在信息時代,能夠及時獲取一手信息和必須等待二手信息之間的差異可能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更別說學習英語還能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歷史、政治、社會,消除對世界的偏見和誤解,這對中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不會問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要傲嬌自己一邊玩去,想通了自己慢慢追上來。這樣說也許有些絕對也有些悲哀,但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英語就是方向,英語就是世界。也許高中英語的確對於一些人來說根本用不上,但高中數理化也是同理。它們都是基礎學科,是為了將來打下基礎,不是為了有直接兌現的實用功能。
強調英語教育的另一方面原因和語言學習本身的特殊性有關。其他一些學科,比如政史地,甚至數理化生等,只要有了一定基礎,那麼學生有機會在短時間內通過密集學習,相對好地掌握學科下某個細分領域(特例當然也有)。但是英語要靠積累,讓大腦持續獲得訓練,進行適應和強化,所以突擊式學習的效果一般比其他學科差(說的是真實掌握情況而非應試能力)。也就是說,對於一些其他學科,即使你在學校里沒學到某方面知識,那也至少有一定機會在工作中自學補救,但英語到要用的時候才發現水平不夠,再設法提高就格外地困難和緩慢了。再加上人腦學習語言的天賦隨著年齡增長不可逆地迅速下滑,如果不在小學中學打好基礎,寄希望於大學、工作時再彌補再按需學習,是一件非常低效和痛苦的事。所以放鬆中學英語學習,吃虧的還是學生自己。從中學就開始賭自己這輩子用不到英語,到底是「理性選擇」,還是心理暗示自我安慰?
2. 公平性
這一點說的人很少,但我覺得其實很重要。城鄉之間英語水平的差異大於其他任何科目。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一直存在,但英語這個學科的特殊性拉大了這種差距。人類學習語言的天賦是隨年齡增長不可逆地下降的,所以接觸英語越早,基礎就越好,農村孩子很多十幾歲才開始學,但城市孩子一般七八歲甚至更早就開始接觸了,這個起跑線就差了很多。英語聽說讀寫中,至少聽說讀都對客觀條件有較高要求。農村孩子可能一個學校只有一個錄音機,一周聽一兩次英語,城市孩子每堂課都能聽,能把音頻放在手機里隨身聽,還能看各種美劇英劇電影,聽各種英美流行歌,所以根本沒法比。農村孩子想說英語也沒人做對話,沒人糾正,甚至因為考試不考而不根本不鼓勵他們開口,城市孩子情況相對好一些,再不濟也能背背課文。農村孩子除了課本就沒啥英文讀物了,閱讀量不夠,也不利於培養興趣,城市孩子只要想讀,就有資源,多少孩子捧著哈利波特原版硬啃,這種熱情在農村是幾乎見不到的。更別提城市孩子能在互聯網、遊戲、大街上接觸到和學到大量英文辭彙,日積月累差距就大了。有人覺得英語口語聽力既然不考,那不學也不會對筆試產生影響。但一門語言是一個整體,聽說讀寫少了任何一環效率都會大打折扣。英語往往不是靠學出來的,是靠聽出來、說出來、用出來的,有足夠的輸入和輸出訓練,英語想學不好都難,反之,沒有足夠的輸入輸出,再怎麼死記硬背語法和單詞效果都不大。所以,英語的確是對農村學生非常不公平的一個學科,而他們較差的英語基礎也會在他們之後的學習工作中造成各種障礙。
當然,如果廢除高考英語,差距可能會更大。如果高考不考,農村孩子估計就根本學不到英語了,而如果想到了大學或者工作了再學,難度就非常大,吃虧就更多了。就像高考和招生雖然對農村學生各種不公平,但如果沒了高考,就更不公平了,連爭取公平的機會都沒了。如果高考是600和500的差距,那麼如果沒有高考大家純拼資源,那可能會是600和200的差距了。
3. 母語和國學
一些人覺得學英語使學生中文水平下降,不重視中文學習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前者的問題主要是缺乏語言學常識和對語言的狹隘理解。人腦是個很牛的東西,兩種甚至多種語言並存根本不算什麼,不會存在學一種語言會把另一種語言「擠出去」的情況,更何況那種語言還是母語。那為什麼有些人英語學多了偶爾會想不起中文詞呢?道理很簡單:用進廢退。可以類比打字多了不會手寫漢字。問題不是英語學太多或者打字太多,而是漢語用得太少和手寫漢字太少的問題。解決辦法(如果你覺得這是個問題的話)不應該在英語上開刀,而應該鼓勵學生除了日常簡單交流外,用中文進行一些相對正式的公共演講,開展一些諸如話劇、辯論的活動,並在平時盡量剋制用英文詞代替中文的習慣。
- 再來說說許多人對語言的狹隘定義。一般對語言「標準用法」的定義有兩種:prescriptive (規範式) 和 descriptive(描述式)。規範式就是人為規定,中文應該這麼說,A用法是對的,B用法是錯的。描述式認為,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習慣的用法就是正確的用法。一般這兩種定義是互補的,保證一種語言在具有穩定性、統一性的同時,也能與時俱進,保持活力。但一些人似乎只認同規範式,否認語言的多樣性和變化性,認為現在的孩子說的話和自己當年說的話不一樣,就認為不對,然後把黑鍋扣給自己不會說的英語。但孩子們說的話,不管是朋友間的私下話語系統,還是各種網路語言,都是正常的中文。在網路時代和全球化時代,如果中文不受任何影響,沒有任何改變和適應,那才值得焦慮,因為這說明中文是過時的將死的語言。大家想一下自己的方言,近十年來是否還在產生新詞新用法,有多少辭彙和概念越來越無法用方言表達,然後再對比一下普通話的活力,就知道為什麼方言正在消逝。
- 後者一不小心就落入民族主義陷阱了。我只想說,如果傳統文化和國學因為孩子們每周學幾小時英語就面臨危機了,那到底是英語的問題還是傳統文化和國學的問題?扣黑鍋最容易了,難的是尋找自身問題,認清潮流,與時俱進。
4. 減負
又是選軟柿子捏。在中國的教育現狀下,哪怕是教打麻將,都能給學生帶來負擔,讓他們失去興趣。即使把除了語文之外所有科目都取消,學生負擔也不會有半點減輕。況且英語還算是比較能教出趣味性的一個學科,放點電影、美劇,讓學生排點小短劇什麼的,興趣很容易調動的,也算是一種減負和調解了。追著英語打不排除有排外情緒在作祟。
4.5 愚民(這個只能算是吐槽...)
你們都學會英語了,真相不是包不住了么。聽過一句話很經典:一百年前,我們學英語是為了認識世界;現在,我們學英語是為了認識中國...
雖然我堅持反對高考取消英語和減少英語在教育中的比重,但對高考英語和其他科目的改革和調整還是比較期待的,因為這些改變很可能會代表著更深層次教育改革的方向。
----------------------------------------------------------------------------------------------------------
又看了些最新文章,差點被噁心到,發現這事果然不是純粹理性的政策討論。以下這段主觀性略強,語氣略帶刺,放在開頭怕影響大家對後面一些相對有營養的討論的閱讀,寫high了一般就容易出事,所以還是放這兒吧。
5. 民族主義 意識形態... What a big surprise...
看了一些新聞才發現,這事情到最後可能還是政治挂帥,為政治服務的結果。我們來看一些來自人民網、光明網、紅網的一些話語:- 「當英語一路狂飆的時候,中國的漢語言文化卻顯得有些步履蹣跚」 之前說了,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問題跟英語沒半點關係,你自己步履蹣跚,非要把別人也拉倒?
- 「學不學外語、用不用外語,還是應該讓市場來做決定」 敢不敢讓市場決定學不學政治和中國近現代史?義務教育、通識教育是每個社會的根基,市場有什麼說話權?平時隨心所欲踐踏市場,要用了就甩出來揮兩下,真是方便啊。
- 「年齡過小在學習的時候並沒有自己的意識,在這樣的階段讓孩子中文、英語一起學,在兩種語言之間頻繁切換,難保會對孩子本身應當具有的第一交流系統發生混亂」 這種沒有半點二語習得常識的東西就別拿來誤導人了。幼兒習得語言時的大腦是人一輩子語言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真正的雙語人一般都是在幼年開始接觸雙語的,二語學習開始越晚,成為完全bilingual的可能就越小。新加坡許多孩子3歲的時候就已經習得二語甚至三語了(Ask A Linguist FAQ: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hildren)。按照原文邏輯,這些新加坡孩子應該什麼語言都學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認知模式想當然地套到幼兒身上,怎能不鬧笑話?
- 「民族語言與外語的傳承或學習,總該有個輕重緩急之分吧?」 典型的「兩難推理」邏輯漏洞(false dilemma),憑什麼漢語外語只能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關係?好好的語言一定要扣上「民族」這個前綴來佔領道德制高點,這到底是有多不自信?怎麼不說英語還是世界語言,學術界通用語言呢。
- 「或多或少會給孩子一種崇洋媚外的誤導,無法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中國的學子們個個學有所成,卻一心想著出國,甚至移民。如此享受著中國的資源,促進著外國的發展,花著自己的錢幫別人養孩子,我們大力投資教育的意義何在?」實在忍不了了,移民和人才流失也能怪外語?!標準的治標不治本,避重就輕,自欺欺人。難道每年幾十萬人出國是覺得自己英語學得太好,不出國浪費了所以才出國的么?不反思下國內對人才的不尊重、環境惡化、對知識產權的侵犯等等問題,竟然怪外語?就相當於自己孩子喜歡去鄰居家玩,你卻覺得問題出在孩子有腿,打斷了就不會跑了。這種鼠目寸光,缺乏全球化時代基本常識,夾雜著排外/仇外、民族主義的反社會人格自卑心理竟然又跳了出來佔據主旋律,真是令人嘆息。另外,「崇洋媚外」這個詞也是時候該淘汰了吧,仔細品味一下,那種天朝上國傲視蠻夷之地的氣息還在。
- 「某種意義上說,從全民英語熱到冷靜對待英語的地位,誰說不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呢?」這神邏輯絕對是在搞笑吧,明明都已經通過輿論造勢,政策打壓,還祭出了民族主義大旗,就為了打倒英語這個莫須有的假想敵。這不是懦弱和自卑是什麼?竟然還敢說這是自信的表現,能再不要臉一點嗎?
喧賓奪主的外語教育總算歸位了 _光明網評論員 _光明網
外語退出高考也是一種文化自信
不知大家是否嗅出了一些熟悉的味道。民族主義保守派(我很不喜歡扣帽子,但這裡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描述)又要定期哭鬧著喝奶了。這次扔出的是語言牌,躺槍的是英語,教育體制的黑鍋一次性都給英語背上了。當然這背後是否有更大的政治信號我就不隨意揣測了。本以為教育部之類的是真的為了學生和教育質量考慮,但現在看來恐怕很大程度上只是個美其名曰吧。
現在的外語教育確實是有很大問題的,但如果選擇性忽視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而片面認為這是過分重視英語所導致的,那就是虛偽和荒謬。甚至可以說,問題不是過分重視英語,而是沒有給英語教育足夠的重視:不尊重語言習得的客觀規律,外行指導內行制定出僵化落後的教學大綱,把文史哲和數理化的教學方法生硬地搬到英語教學中。對英語教育不了解,也不尊重,這種無知和傲慢,是教育最大的敵人。英專的逗比不請自來。。。
題主那句「神壇悲哀」,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極大的悲哀。
我記得我的導師有這麼一句話。英語被限制來自於那種天朝上國的心態。
中國合伙人裡面成冬青那句話也很對:我們不如人家,我們要做的是學習人家最後超越人家,而不是來打砸英語教育機構。
我相信不管學哪種語言的人出國之後回來都會吐槽一句,國內太注重語法什麼的了。
中國教英語教的太多了,但是方向偏了,怎麼看怎麼像八股文了
中國教英語教的太少了,而且沒人意識到,打壓英語實際上是在關閉我們同外界交流的大門。但是問題在於,現在幾乎所有的研究領域中國在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敢說自己是領先的。你不學習人家,怎麼進步?
換句話說,你自認為在高中階段學習的很多的英語知識,在外國人看來都是bullshit。
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讀研的時候過了六級還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外國文獻。
不過,現在這種英語教學打壓了也好,畢竟之後真的要出國或者讀文獻的時候,你還是要自學的。
不自學,怎麼讀論文發論文?
「儼然把英語的重要性推向了神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英語學不好,等你讀研究生的時候,就只能天天看中國知網的中文水論文,然後一邊東拼西湊造假數據發到爛期刊上製造學術垃圾,一邊還覺得知網果然是人類學術最先進的成果的結晶啊!
不過三年,必成民科。小夥子我看好你,崔永元就靠你接班了。好好學英語和日語,別聽教育部那幫傻逼瞎jb扯淡
推薦閱讀:
※有什麼話不應該和小朋友說?
※如何給孩子進行性教育?
※怎樣看待阿拉蕾(崔雅涵)和董力的 CP 炒作?有哪些潛在的危險?
※如果《爸爸去哪兒》節目中的孩子們看到網友對他們的評論,會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
※為什麼不從小就向孩子還原社會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