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分析師說如果條件允許會有勇氣追求我,這麼說符合精神分析的規範嗎?

由於題主的疏忽,混淆了一個概念,那就是我正在做的是精神分析。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咨訪關係而是分析者與分析家的關係——我的分析師告訴我的。他承認自己的表達有失誤因為給我造成了不愉快。但他堅持的是之所以稱為分析者與分析家就是因為雙方都可以分析對方,而他自我表達的行為也是被允許的,是兩個平等主體之間自由表達的話語實驗(好像是這麼說的),而我不因為付錢而成為被服務的對象。
我付錢並在分析中對他進行分析也是對自己分析是這麼理解嗎。為什麼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坑爹感?精神分析與心理諮詢真有這麼大的不同嗎?
謝謝各位的耐心解答,我都有逐字讀過。
請老師們指教!

問題已更改。

以下是原問題:
本人女,諮詢師比我大幾十歲。有次我講到我的擇偶標準。他說如果年齡允許他會有勇氣追求我。我後來請他以後不要再講這種話了,然後就不再提了。但我對他的感覺還是變了。這種變化有所謂嗎。我感覺諮詢還是可以繼續。但我在想,他這樣說是否合規呢?
—————————————————————————
感謝各位對問題的關注,我想就當時情況詳細描述一下。我自己聊到擇偶標準的問題,我說了幾個標準,其中一條正好符合他的特點,但我當時沒想到。然後他挺高興,主動談起自己這個特點。我感到有點尷尬但也還愉快的指出,其實我還沒想到您也是這樣,覺得您也是挺有意思的主動地就談起自己了 ,也許人就是會對符合自己的東西很敏感吧等這樣的話。然後他就說,如果能年輕多少歲,他就會有勇氣像另外一個追我的人那樣(熱烈地)追求我。
因為之前描述的比較簡單導致各位回答我的問題時各種假設,所以過來補充了。
後來在微信上跟他明確了不想要聽到類似這樣對我沒有益處卻構成干擾的話。他聽取了。後來簡單的溝通過,他說他表達自己是無意識碰撞,是有意義的。這個我至今不大理解。過後我沒有再多提。因為不想把時間浪費在他的失誤上面。諮詢也繼續如昨。但昨天睡不著還是會把這件事拿出來忖度。畢竟這事之後我才第一次認識到坐在我對面的諮詢師首先是一個男人,不知道這認識是否來自一個合規甚至理想的情況。感謝各位善意的回答!


不符合。參加過的國內面向臨床心理工作者、心理學愛好者等群體的精神分析基礎理論培訓,講師談及諮詢倫理時必談的內容是,心理諮詢師不得與來訪者發展任何形式的性和親密關係。談及精神分析的發展史,聊到布洛伊爾和他的來訪者安娜·歐,榮格與他的來訪者薩賓娜的兩段交往及關係中出的狀況,有強調咨訪關係中出現突破邊界設置的越界舉動所帶來的危害性。

題主找的這位諮詢師,第一次犯錯要是培訓度不夠的話,第二次自圓其說的瞎扯一通就有些讓人看不下去了,缺乏自我覺察和反省,貌似也沒為此接受督導,怨不得精神分析取向的諮詢師們義憤填膺,想拉他進黑名單。

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確實亂象叢生,不誇張地說到處都是坑,求助需謹慎。推薦題主和其他來訪者,閱讀下 @斑馬茶爺 翻譯及整理的「懷疑自己被心理諮詢師剝削或虐待?這裡有一篇「心理諮詢中的不恰當表現」速查表」,便於理解也比較實用。題主提到的情況,被歸納在「引誘」這個分類下。


如果題主方便私下告知的話,我有點想知道這位「分析家」的名字,好充實我自己的「不會轉介名單」。

理由如下:

1、來訪者應該可以自己選擇適合的工作對象(諮詢師)和方式(諮詢技術),而非單方面強制性的灌輸。如果來訪者為心理痛苦或者其他任何關心的議題而來,那麼來訪者並沒有任何的義務需要進入到分析性的工作情景當中。分析必須建立在來訪者的個人自願之上。

2、精神分析或許會有其獨特的地方,但精神分析的倫理不可能也不應該凌駕於心理諮詢的倫理之上。精神分析發源且必須始終紮根於對於心理問題與康復的研究與臨床工作的土壤之上。心理諮詢倫理當中不應當做的事情,精神分析也不會有特權。

3、諮詢師或者分析家當然可以主張在工作情境中二人的平等性和主體性,強調對方不是必須呆在被服務者的位置也沒有問題,但所有事情的發生應當來自於來訪者的願望,而非分析家的個人慾望。真的要實現二人互動關係的平衡,就應該老實呆在作為諮詢師或分析家的位置上,處理好自己的個人慾望而不是拿出來噁心來訪者。

至少在目前題主提供的資料來看,我只能看到這位「分析家」在倫理上的不清楚(認為精神分析有別於心理諮詢),對精神分析內核的誤讀(將理論服務於自己的慾望而非工作對象),以及具體臨床應對技術上的粗糙(諮詢師感到受來訪者所吸引並不奇怪,但對之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就很重要-見注釋)。

所以我想我並不會想要將來訪者介紹給這樣的一位臨床工作者,除非這位「分析家」能夠在其工作中展現出以上三點(倫理、理論、技術)的反思和進步。


註:不妨對比一下,同樣的受到吸引,諮詢師說「如果能年輕多少歲,我就會有勇氣像另外一個追你的人那樣(熱烈地)追求你」和「我想這些標準展現出來的你的特點正是讓他人著迷想要追求你的原因」,以及「或許我們可以想一想,你剛才提到的這些標準,如何影響到你現在的情感處境的?」「我留意到了你談到這些標準時候自信而迷人的神態,它們對你來說很重要吧?」之間的差異:這些回應反映了諮詢師的那些態度?不同的回應將對方帶了什麼樣的情景當中?對方的可能感受有何不同?

(初稿於2017-11-21)


誒,題主的諮詢師自稱「精神分析師」,我覺得就是坑人的節奏...求不要再黑精神分析了。參見這篇:斑馬茶爺:心理動力學和精神分析有什麼不同?

...兩個平等主體之間自由表達的話語實驗(好像是這麼說的),而我不因為付錢而成為被服務的對象。

1、付了錢就是被服務的對象,說「不是」的簡直耍流氓。

2、來訪者是被鼓勵自由表達的(因為付了錢);但諮詢師是被要求節制和遵守倫理的,所以才有諮詢師是被「閹割」了的這種說法。

3、「話語實驗」這個詞很陌生,在英美系列的精神分析里,真的聽不到。感覺可能是學過拉康的諮詢師會說出來的話(但我在這篇答案里提拉康,真的有黑拉康的嫌疑)。

4、而且心理諮詢的關係也並不平等——來訪者是求助者,其實通常會感覺諮詢師在諮詢中地位更高一些。

諮詢師喜歡來訪者,是好事,比討厭來訪者要好的多;

諮詢師愛慕來訪者,只要不說出來(不誘惑來訪者)、不見諸行動,那這也很正常——一方面這可能是一個enactment,是值得去看發生了什麼的;另一方面,退一步講,諮詢師也是人,愛慕一個姑娘也很正常了。

同時在心理諮詢的語境中,愛慕一個特定的來訪者,也有一定可能是諮詢師需要解決的個人問題(據說叢中說,愛情在精神分析里被看作是自戀+移情+投射。所以,我想諮詢師至少得排除這種可能性)。

總歸是說職業就是這樣,有它的假設和禁止(不允許)。

總結一下:

1、題主的諮詢師可能是見諸行動了,又回應的很糟,似乎也沒有認真對待和反省這一點;也可能是不知怎麼的,對自己的工作很寬容和放縱,不知道其背後的理論支持是什麼。

2、自稱精神分析師,感覺很「業餘」。


才看見問題描述更新,啪啪啪刷自己幾巴掌!本題目已加入「心理諮詢今天背鍋沒」,並考慮特意為這位「分析師」新開收藏夾「精神分析今天背鍋沒」!!!!!

「分析者與分析家就是因為雙方都可以分析對方,而他自我表達的行為也是被允許的,是兩個平等主體之間自由表達的話語實驗(好像是這麼說的),而我不因為付錢而成為被服務的對象」??????????????????
這段話厲害到我竟一時不知從何反駁,因為每一個字都是錯的!

首先,只有精神分析師,從來沒有精神分析家一說。順便這位自稱精神分析師???你知道中國大陸總共只有幾位IPA認證的分析師嗎請問你是其中哪位???

「雙方都可以分析對方」???來訪者付費用讓精神分析師自我分析,還讓來訪者分析精神分析師???哪個魔幻平行世界裡的精神分析設置是這樣的???

話語實驗?你確定這是精神分析里的內容?我能聯想得到和「實驗」搭點邊的是完形治療,而且人家是「試驗」!

「自我表達的行為也是被允許的」這句話硬要說的確不能說錯,畢竟精神分析沒有拿著槍對著分析師的頭說你不能自我表達啊!可精神分析的態度是客觀中立,相對於其它取向的心理諮詢往往更克制,更有距離感,就是因為精神分析非常不提倡諮詢師的自我暴露,會談中精神分析師通常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個人情感諱莫如深!


氣的不知道說什麼。
心理諮詢這個行業本身,就在文學藝術作品的渲染下,給大眾留下了扭曲的認知。而精神分析這一本身爭論很大的取向,更是在口水戰中被層層曲解。
這些都不怕,只要有行內人在努力,總有澄清的一天。
只怕是沒有行內人。落後的監管與制服下,有的只是花錢去武漢買張證就可以披著行業外套滿足自己私慾的大尾巴狼。他們攪渾了水後,認真努力工作真正投入這一行業的心理諮詢師們,再也洗不了地,只能不停地刷自己耳刮子,感慨心理諮詢今天又背鍋了!

利益相關:看我自我介紹——精神分析取向心理諮詢師。

-----------------------


本想將問題收入「心理諮詢今天背鍋沒」收藏夾,但仔細看看問題詳情,以目前的描述看來,這位心理諮詢師的確不太像蓄意違反倫理準則的樣子,還不至於收入收藏夾。
但這個回應,怎麼說呢,先不談「如果能年輕多少歲,他就會有勇氣像另外一個追我的人那樣(熱烈地)追求我」這一段,單看看前面「他挺高興,主動談起自己這個特點」,也挺迷的。
不知道這位心理諮詢師的收費標準是多少。大來訪者幾十歲,估計心理師40-50歲,這個年齡段的諮詢師收費保守估計在500-1000元之間。按照一般設置,一次心理諮詢50分鐘。也就是說,每分鐘的收費是10-20元。
這位諮詢師在來訪者付費購買的、本該完全聚焦於來訪者的會談時間裡,興高采烈地大談特談自己的特點,不知道花了幾分鐘,佔用了來訪者多少收費呢……

心理諮詢是服務於來訪者的,焦點永遠該在來訪者身上,而不該在諮詢師身上。
對於這種在諮詢內喜歡大談自己的諮詢師,即使並沒有蓄意破壞倫理,職業度也是要打上問號的。


來訪者此時應該接一句:
「是什麼讓你有想要追求我的衝動呢?」
—————————
諮詢師這句話,並不能算倫理問題,因為只是一種想像,並且付諸言語。是否對來訪者造成了二次傷害,也不好判定,只能說造成了情緒擾動。所以當下判斷諮詢師是否越界是有些武斷的。

但無疑,諮詢師在這句話上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角色,這種行為在我們黑話里被稱為「自殺」。
當然自殺對於別人有什麼影響,哈哈哈哈……


當諮詢師對題主說「如果年齡允許我會有勇氣追求你」時,這其實是諮詢師對題主的「表白」。之所以要加上「如果」二字,是超我與現實的約束,或者是一種隱晦的試探。

諮詢師也是人,被來訪者吸引很正常。當諮詢師對來訪者產生性吸引時,該怎麼辦呢?

一種做法是把性吸引放在心裡,等待著它的消失,如果消失不了,自己又難以處理好,那麼不妨轉介。

第二種做法是見諸於行動,用一些或明或暗的方式去表白。此時,諮詢師失去了位置,被反移情控制了。諮詢師會以一些合理化的說法(比如,她有這個需要,發生關係對她會有療愈的作用)來支持自己的做法,不過最終對雙方都很不利。

第三種做法是大膽拿出來討論。這種討論不是出於「表白」的動機,而是具有治療的意義。這需要根據來訪者的狀況來定,這種操作有一定的風險,但如果把控的好,收穫將會很大,有助於諮詢走向深入。

下面試著去理解一下題主的不舒服感。

諮詢室這種兩人的私密環境類似於一種俄狄浦斯的情景(第三人是諮詢的設置、倫理的約束),諮詢師對題主的這種帶有情愛表白的話,容易喚起某種與亂倫有關的心理衝突。題主的憤怒與不舒服,也許跟這種「越界」行為所喚起的內心衝突有關。題主以及許多答主對該諮詢師的質疑,似乎是充當了俄狄浦斯慾望禁忌的角色。

當諮詢關係穩定之後,在有些來訪者心目中,諮詢師是某種穩定的去性化的形象,比如像一個「慈父」,這往往意味著在整合性與愛的情感上出現了問題。當這個「慈父」突然顯露出了性的動機,這會衝擊之前形成的的形象。這種衝擊卻有療愈的意義,能夠慢慢地整合那些與性有關的衝動,讓你們的關係能呈現出更加真實的內容。如果你們之後僅僅是避而不談,那麼在這方面就難以有所進展。

這種穩定的「慈父」形象因為諮詢師的言行而鬆動時,對於另一些嚴重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也許會喚起分離焦慮:覺得之前充滿溫情的諮詢師突然消失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個很疏遠的陌生人。當這個陌生人重新又變成溫暖的諮詢師時,內在的平衡又能得到恢復,內心的穩定性也會有所增加。

以上可能性僅僅是一種猜測,供參考。不管怎麼說,諮詢師的「表白」擾動了你,也許會呈現很值得探索的材料,療愈的時機出現了。接下來是考驗你們的時候了~

關於這個諮詢師做得對不對,我不好評論,畢竟不知道這位諮詢師的動機。不過對於諮詢師所說的「這種自我表達的行為也是被允許的,是兩個平等主體之間自由表達的話語實驗」持不同意見,因為:當來訪者對諮詢師的做法產生質疑時,諮詢師重要的不是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而是去呈現所喚醒的內容。否則,會錯失治療的機會。


更新:
看到題主更新了問題 添加了更多的內容,我也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1、分析家和分析者的關係不同於咨訪關係?what?這我是第一次聽說!
2、精神分析中可以互相分析?
what?那是不是也互相給錢啊?
3、你們之間進行的是精神分析?
what?一周工作三次以上才稱得上是精神分析噢!你們一周工作幾次?你的「分析家」的精神分析師執照是哪裡頒的?他自己有高頻精神分析的個人體驗嗎?
4、微信跟他表達不滿?
what?微信表達不滿,那你們的設置何在?號稱精神分析師,請問分析的框架何在?

建議題主迅猛告別他吧!


以下是原答案
————
先退一步說,如果將諮詢師的這句話理解為一種以治療為目的的反移情自我暴露(雖然我認為這種自我暴露並不合適),那麼也就應該要找機會和來訪者討論這一暴露對來訪者造成的影響,對負面影響進行及時干預。
可是諮詢師卻不再提起,說明這話並不是治療性的,那麼我認為這是對諮詢邊界的一種侵犯。


要從倫理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即使不算是明確的違反倫理,也處於倫理的灰色地帶。雖然諮詢師並沒有進一步的言語和行為,但已經對來訪者構成了二次傷害,而諮詢師本人早已不處在諮詢師的位置上,而是處在一個來訪的潛在追求者位置之上,來訪者對諮詢師的移情也發生了變化,治療聯盟已經受到威脅。如果想要挽救治療聯盟,需要諮詢師對此有覺察並敢於面對,避而不談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你們需要充分的討論它,不然諮詢就會陷入僵局之中而沒有任何效果。那麼對來訪者來說也是浪費時間、情感和金錢。


已邀請題主回答我的一個提問。你的心理諮詢的經歷是怎樣子的,能具體說說嗎?

個人對於心理諮詢的過程產生著一種好奇。不知道這個過程當中別人經歷的都是怎樣經歷的,有著怎樣的一些情緒上的互動。

我們所能夠見到的關於心理諮詢過程的描述大抵是諮詢師寫的,從他們的角度去講述這個諮詢或者治療過程。有時是為了佐證他們的某些觀點的時候。

而作為來訪者去描述這個過程的卻是很少,有的話也是比較簡略。使人不知道在來訪者的角度到底是是怎樣的一種經歷的。我想關於這個層面的內容(誠實描述的)會是格外有價值的。不管是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

這會讓大多數有著困擾問題的人在試圖接受諮詢的人都會是一種幫助。成功的可以讓人看到諮詢師到底需要怎樣的一種品質、資質和能力。失敗的也可以讓人引以為戒,避坑。且個人感覺,諮詢室里,諮詢師對於來訪者的影響力是極大的(一方面是來訪者在試圖放下防禦吐露最脆弱的感受。另外一些方面諮詢師會不自覺地被視作某種權威),諮詢師自身如果存在的問題,都會無形之中傳遞給來訪者。(有些並非是他們有意的。。)

感覺心理諮詢的設置,來訪者其實是弱勢的一方。且也是極易容易受到諮詢師的無意識操縱的。而失敗的諮詢經驗的影響又實在糟糕。幸運地遇到合適的諮詢師得到的提升當然不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個過程在來訪者的角度被披露的實在太少了。感覺有著一些未解的困惑。

貼的那個問題看到的有過心理諮詢的朋友可以幫我回答一下。

或者幫我邀請回答一下也好。


2017/11/23

討論了這麼多天,有些話很重要,要寫在前面。有關你們所說的「倫理規則」。

老子說: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大概意思是說,失去了根本的東西「道」(規律)之後,才用「仁義」去代替,仁義也失去了,就靠「禮」(規則)去代替了。

擱在現代,可以理解說「所謂的禮貌是內心的恭敬已經不存在」之後的產物。

我們在這裡談「合不合規矩」,而沒有幾個人在談這段對話內含,就已經是捨本逐末。

我們談保護來訪者,談了很多規矩,談了很多危險,而沒有一個人看出來「我們在就規矩而談規矩」。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刺穿規則的超我,探入問題的本質了。

這麼說吧:兩個打架的人,甲對乙怒喊「你動我一個試試!你違法了!」

是因為甲的法律意識強到已經超過個人安危了么?絕不是。因為甲要用「法」來震懾對方。而甲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

是「我害怕」。

精神分析就是要分析「震懾作為一種防禦」之下的「我害怕」。

我的這番話與本案中的分析師無關,與各位觀眾中的自稱分析師的人有關。

------------以下為回答原文---------------------

哈哈哈!

「這事之後我才第一次認識到坐在我對面的諮詢師首先是一個男人」

我得告訴你,你的這個意識的過程是諮詢中很有價值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前,諮詢師「不男不女不老不少沒有形象」——這倒也是正常的,諮詢師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匿名、模糊」的,這樣第一是一種正常現象,第二也有助於諮詢的開展。但之後,慢慢的,諮詢師一定會變得「有形」,在這些「有形」中,「令你感到厭惡的形象」尤其有價值——那簡直是金子。你知道弗洛伊德把什麼比喻成「金子」么?移情!把在別處對別的形象的情感移置到了諮詢師的身上。

在諮詢實踐中,有一些理論流派是比較「大膽」的。這樣做,諮詢師會「召喚、邀請負面移情」到自己的身上。當然,也有一些流派從另外的角度解讀這件事,他們會說「諮詢師保持自己的自由性」——想說什麼說什麼,這樣的話,客觀上也在「召喚負面移情」。

負面移情出現了,好好討論它就是了。

=============嚴肅理論專業討論分割線====================

順便瀏覽了一下其他同行的發言,比如@曹舟力 @yoyo chen 感覺這個問題很嚴重以及嚴肅,故而多說幾句。

首先,倫理是非常重要的。倫理的重要性在於:

保護來訪者(界定什麼是傷害)

同時也要保護專業工作的開展(界定什麼不是傷害)就如同,手術下刀子、出血,絕不等同於謀殺。
故而,對於本案例的界定,如果主要風險在於雙重關係或者治療師不正當剝削來訪者的話

(雙重關係——發展與來訪者的兩性關係;剝削——不正當的利用優勢諮詢師優勢地位實施騷擾)

那麼這些指控是需要實際證據的。

其次,如果這個案例不至於「定罪」的話,那麼這個案例更多反映的可能是「諮詢師能不能在諮詢中享有自己的自發性spontaneity」?

對於這個、或者這種類似問題的爭論,古已有之,沒有定論。

去年讀過一篇文獻,恰恰是講治療師的freedom的。

本周正好讀了了Ferenczi的一篇文獻,(194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0:225-230 Confusion of the Tongues Between the Adults and the Child—(The Language of Tenderness

也是講治療師在過程中的一些「小瑕疵」不僅不要著力避免,而且還要珍視這些機會,因為它們會令病人打開他們的心結,能夠開口說話。

而我覺得,題主恰恰就被Ferenczi說中了:如果沒有這個「不完美的瑕疵」,題主也就不會這麼如鯁在喉了,這不就是「動力」么?這個動力不正在試圖突破壓抑么?只不過,題主需要一些鼓勵,去回到諮詢中去和他的諮詢師討論這一部分。

==============2017/11/22補充==============

1,諮詢與分析的區別

2,分析的實質

3,「不可說不可說」與分析師的成熟度

並順便反饋宇文兄 @Y Wong 一些我的看法。

諮詢與分析並沒有區別,就如同炸醬麵(精神分析)和拉麵(CBT)都屬於「麵食」一樣。但畢竟炸醬麵、拉麵、武漢熱乾麵是徹底不一樣,但又都叫「面」。共性個性如何區分?

所有心理諮詢的共性,(至少其中一個)我認為是「以來訪者的福利提升為終極方向」,就如同說,所有球類運動的共同點是「進球得分」一樣。但是,「提高福利」不等於「從始至終賞心悅目沒有不快」。

昨天我的督導(專家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sis Journal的編輯)還提到「你需要給你的來訪者一些質量好的挫折,以便令他們對你產生移情。因為你要知道,只有那些移情指向你的時候,你才能進行良好的分析。」

而我的回答是:「我並不需要做所謂的「給出良好的挫折」,因為只要我堅持做我自己,就會有挫折產生。」

這就是「精神分析」區別於其他「麵食」的精髓。

如果說,精神分析起作用的點在於「挫折點」的話,那麼精神分析內部最大的分歧在於「多大程度上允許分析師主動地創造這些點」。

最早的方法是「空白屏幕」,將來訪者所說的一切進行解讀,反饋給他

後來儘力理解共情,挫折只發生在「分析師力所不逮之處」,稱之為「合理的挫折」

再後來,不太注重詮釋,而是強調被分析者和分析師兩者以平等主體互動,分析過程發生在過程當中,所謂注重過程(波士頓發展變化過程小組的研究)。

想必以上各流派之間彼此是不同意對方的。這也是「精神分析圈是非多」的原因。

但我始終認為,只要沒有主觀偏離「病人福利最大化」的原則,就不能算「違規」,只能算「學術意見不同」。

但是,不同流派之間彼此表達意見的方法往往是:你那樣做對病人不利,違反倫理。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

以本案中的分析師為例,

1,他首先關注點在於某些被分析者提到的「男性特質」,首先對這些進行討論,說明關注點依然在被分析者的內心世界,沒有偏題。

2,「如果我年輕多少歲,我也將如同你的追求者那樣熱烈的追求你」,這句話的聚焦點在於另一個追求者,或者另一個追求者的熱烈——似乎在convey「熱烈的合理性」。這也是在關注被分析者的內心世界,沒有偏題。

3,被分析者被激起的反應很有意思,既沒有關注在「男性特質」上,也沒有關注在「熱烈是合理的」上,而是馬上「警惕」起來。這時候,第三個待分析物進入視線。

分析師所面臨的環境瞬息萬變,非常複雜(這也是這一行的魅力),以上便是一例。如果這位年長的分析師能夠應付得來,被分析者想必能受用無窮。如果說這位分析師有任何瑕疵的話,我是覺得,他把自己捲入進來略顯唐突,是本來已經浮現出來的兩個待分析焦點又捲入了第三個巨大的焦點——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覺得力有不逮。

但有時候就是沒辦法,這考驗著分析師的靈活性:哪個癤子先冒頭就先處理哪個。

最後說說分析師的成熟度。

我覺得成熟的分析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辯解。除非萬不得已,不說教,不用說教解釋自己,不用說教取得病人的配合。

本案中的分析師開始說教「分析是互相分析的過程」。這話並沒毛病,只是壓根就不該說,如果是我的話。當然了,也可能這個分析師是在題主的壓力之下無可奈何的進行表白吧。但顯然,事實證明,這種表白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題主和分析師之間的張力已經非常大了。

我嚴重建議,不要再給題主任何傾向性建議了,把工作留給題主和分析師去做。他們很快度過這段時間也好,對抗很久也好,結束也好,我們得尊重他們自己的「緣分」。當然,預祝題主能過對自己有透徹的了悟。

佛祖說,有些時候「不可說」。

舉個例子,什麼時候不可說呢?在諮詢中,針對前俄期的內容,只能靠做,無法說,因為說了也沒用——那不是意識能夠簡單控制的區域,那是「體驗」的區域。

「不可說」的時候閉嘴,是分析師最大的德行。這也反映著分析師自己修通的水平。

最後,建議同行們

大家都是有分析師的人,這個話題如果有調動起什麼,最好訴說的地方是自己分析師的躺椅。去和自己的分析師討論這個故事給自己帶來的牽動吧。


講個笑話。

二零零幾年有個來訪者在中關村賣電腦,大北京有N套房,和一個店小妹好了,老婆鬧離婚,於是諮詢。

諮詢師「很敬業很敬業」,信奉「嬉笑弄罵皆諮詢」,一番諮詢賓主盡歡,在諮詢結束後說,「現在拋開諮詢師身份,如果我是你,我就選擇離婚。」

來訪者回去就離了,凈身出戶。店小妹也跑了。然後痛苦啊,後悔啊,糾結啊。

二零一幾年,又來了,還找那個諮詢師。我猜是要打人吧。

「嬉笑弄罵皆諮詢」都這樣尷尬,更別提以嚴謹傳統著稱的精分流派了?

精神分析倡導的節制哪裡去了?

「色情移情」是不是該被督導一下?

倫理都被吃了嗎?

雙方平等不等於角色位置可以互換吧?

請把他放到心理學亂象裡面吧。祝好運。


謝謝邀請!

隻言片語的一個對話片斷是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的。如果一個大你幾十歲的諮詢師這麼說,也許是一種對你當時上下文所透露出的自我感的肯定,諮詢師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很自然地會關注到坐在眼前這個人的優點和過人之處。

他不可能平白無故沒頭沒腦這麼說話。

女性往往會在兩性關係中處在弱勢敏感的位置,這種心理狀態帶入諮詢室之後,也會對男性諮詢師的言行產生敏感。

無論你如何感受、如何解讀諮詢師的話語,都反映了你個人的當下的心理防禦。感覺變了是很正常的,諮詢過程中不會沒有變化,不是這裡變了就是那裡變了。

更多的推敲需要更多的情境描述,但沒有人能透視你和諮詢師發生在諮詢過程中的事,返回你們的咨訪關係,進一步體察吧。


心理諮詢當中有一些主題是會反覆出現的,比如金錢、權力、愛和情慾、死亡、意義等等。從諮詢師自身的發展角度來說,能夠在這些問題上探索和形成自己的有序認知是必要的步驟。

腦補一下題主描述的場景,我感覺或許這位諮詢師在對於情慾的認識上面還有些欠缺。

第一,他顯然是在和你的互動中體驗到了自己的情慾反應,所以才有了那樣的表達。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他想要給你鼓勵與認可,但是認可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偏偏選了表達想追求你這一個角度,讓我覺得這或許更多和他自身的情慾有關。

雖然事後他說這是無意識的碰撞,試圖在減小這個表達帶來的影響,但是這種無意識是否也說明了他對自己的情慾體驗還缺乏足夠洞察和把握能力?情慾是個在諮詢裡面經常出現的話題,而且是一個極端重要的主題。在這個問題上會有無意識的表達,或許不是太妥當。

第二,他對於情慾的表達和探討在諮詢過程中的作用或許也不了解。情慾可能是反移情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諮詢關係當中親近體驗的一部分,還有可能是來自來訪者的投射,總之不論是來源於什麼,都是極有價值的探討話題。

對這樣一個話題,他的處理感覺比較倉促,包括題主表達不滿之後,也只是簡單談了一下,而並沒有更深入地和題主探索這樣表達帶來的體驗和感受,感覺是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自我洞察的機會。

第三,他對於自己的情慾表達,或許也是比較生疏的。我同意 @leo kang 所講的「小瑕疵」之說,諮詢師也是人,並不完美,有的時候的確會有一些不經意的東西出來。但是這個諮詢師似乎對於這樣的表達比較迴避,甚至可能有自責和羞恥感,然後用「無意識的碰撞」這樣的方式去解釋,在我看來一方面可能讓來訪者感到不真誠,另一方面也或許反映了諮詢師對自己的情慾及情慾表達尚欠把握。

畢竟情慾是人的一部分,而且是相當重要和真誠的一部分。以這樣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慾表達,是否也是在暗示來訪者這方面話題是不可以在諮詢裡面表達的?這樣是否也會限制諮詢的效果和來訪者的成長?

我的導師曾家達教授說過一句話:It is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both you and your clients that you have an interesting sex life.為了你和來訪者的利益,你最好可以有個很有趣的性生活。

我是非常認同這句話的,因為在豐富的情慾體驗裡面,我們才能對這個人性中極端重要的部分有更深的理解。作為諮詢師,我們一方面需要了解情慾對自己的意義,另一方面也才能夠幫助來訪者去更好的探索他們的情慾。


你確定不是在聊騷,精神分析是通過中立的眼光帶領你了解客觀的你自己,並以此解決一些心理問題


如果他是你的諮詢師,且你們當時在咨訪關係當中,且他想表達的意思確如你所說,則一定不合規。

建議更換諮詢師。若覺構成騷擾可投訴。


心理諮詢室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人類的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影響和被影響又不斷地發生,而一個好的諮詢師其實也是一個願意被自己的咨客所影響的人,因為允許被影響才會有認同、才能有理解,而由於可以被影響,兩個人的距離才會變近、位置有時也會互換,也才能讓體驗性自我有機會去工作。

心理諮詢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發生效果的,其實並不是諮詢師的技術或者建議,真正有作用的是諮詢師和咨客之間發生的關係,以及在這個關係之中的互動,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咨客對此的理解和領悟。

那麼好了,以前我們談到過咨客感覺自己愛上了諮詢師,會是什麼樣的,應該怎麼辦?(詳見原文《心理諮詢容易愛上諮詢師嗎》)那有沒有可能反過來,諮詢師感覺自己愛上了咨客呢?那個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先還原一下題主的問題:

這是一位女性咨客,接受一個比她年長几十歲的男性諮詢師的諮詢,有一次這個咨客講到自己的擇偶標準,其中一條可能正好符合諮詢師的特點,諮詢師感覺挺高興,主動談起自己這個特點,咨客感到有點尷尬但也還愉快的指出「其實我還沒想到您也是這樣,覺得您也是挺有意思的」。然後諮詢師就說:「如果能年輕幾十歲,我就會有勇氣像另外一個追你的人那樣(熱烈地)追求你」。不過諮詢結束後咨客在一個人的時間裡,會忍不住忖度起這件事,心生不安,於是在微信上跟諮詢師明確了不想要聽到類似這樣對自己沒有益處卻構成干擾的話。諮詢師聽取了。後來簡單地溝通過,諮詢師說他表達自己是無意識碰撞,是有意義的。
可是,咨客因此開始有了迷惑,並且在這事之後才第一次認識到坐在自己對面的諮詢師首先是一個男人,不確定這認識是否來自一個合規甚至理想的情況。而這個咨客正在做的是精神分析。她的諮詢師告訴她,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咨訪關係而是分析者與分析家的關係。諮詢師承認自己的表達有失誤因為給她造成了不愉快;但堅持的是之所以稱為分析者與分析家就是因為雙方都可以分析對方,而他自我表達的行為也是被允許的,是兩個平等主體之間自由表達的話語實驗,而她不因為付錢而成為被服務的對象。

對於沒有真實接觸過心理諮詢的人,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清晰的問題,即使對一個做過心理諮詢的人,這可能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由於這個女性咨客接受的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諮詢,我們就立足於心理動力(精神分析為基礎)和心理諮詢基本要求,分別從三個視角來討論一下這個困惑。

【首先從女性咨客角度】

1、這位女性咨客可能是一位非常敏感的女性,尤其對於兩性關係和情慾的部分。而她與諮詢師談論了自己的擇偶標準,以及一位追求她的男性,可以估計她帶去諮詢室的問題之一是與異性有關的,所以在這一類的諮詢中,是很容易觸及到當事人和諮詢師的內在情慾反應的,至少會涉及兩性情感反應。而這個恰恰很可能是她最脆弱的部分。

2、我們可以看到她壓抑的部分,包括了對諮詢師的性別分辨,也許是這個年長的男性諮詢師確實性別不清晰(這是一個心理動力學的理解,請用心而不是用腦去體會這個觀點),不過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對此做了潛意識處理,將自己的諮詢師的性別給忘記了,直到諮詢師有了「表白」,她被驚醒了,並被嚇到了。

3、她想去嘗試接受這一尷尬,並用迎合諮詢師的方式抵消內心的尷尬,來緩解業已發生的心理衝突,但最終這種努力失敗了。她在諮詢之外而不是諮詢之中提出這個問題,同樣是和諮詢師一樣有突破某種界限的需要,當然這可能是被動的。非不想,乃不能也。

4、很多時候咨客對自己的諮詢師產生了不同以往的感受,往往是咨訪關係發生進展的時候,準確地講,是移情關係發生了變化。「第一次認識到坐在自己對面的諮詢師首先是一個男人」,是的,諮詢師是一個人,也是一個男人,他有所有男人的特徵甚至弱點,性別的出現可能是某種人性的回歸,諮詢師終於不是端坐在雲頭的無性別的神了,幻想層面的權威、神聖的消失,也許是理想化的破滅,你們終於可以說人話了。

5、精神分析心理治療並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它更可能屬於能自我覺察,有心理學頭腦,敢於嘗試用各種可能性去理解自己的人。

【其次從男性諮詢師角度】

1、由於我們沒有辦法聽取來自諮詢師的說法,我們只能通過咨客的陳述去理解,這可能會產生誤差,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做不到如實的、原本地呈現事物的原貌,除非是聽諮詢錄音或者看諮詢錄像,因此在心理諮詢行業嚴格意義上的督導是需要呈報個案諮詢師提供諮詢錄像或者錄音的。我們不能完全以自己的經歷(包括諮詢經驗)去置喙另一個諮詢師的個案和用意,我們只能通過有限的信息去理解或者幫助當事人、諮詢師去理解當時可能發生了什麼。

2、「如果能年輕幾十歲,我就會有勇氣像另外一個追你的人那樣(熱烈地)追求你。」這是一個假設句,也是一個肯定句式。它的出現既可能是諮詢師無意識的自我暴露,也可能是諮詢師非潛抑的表白甚至是「勾引」(請再次用心理動力學的方式理解,用心而不是用腦去體會這個看似世俗的詞語),精神分析心理諮詢非常注重潛意識,咨客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和互動總是相互誘發的。

3、無論是否由於諮詢師的男性身份特徵使得諮詢師情慾萌發,還是通過某種方式在表達對女性咨客的女性特徵的認可,這一個假設式的操作都是一個危險的操作,他並沒有顧及到咨客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而沒有保護好對咨客帶來的可能的衝擊,而在咨客心理穩態不成立的情況下,一切解釋性操作都是無效的。

4、更何況這位諮詢師並沒有及時地發覺咨客對這個「表白」的不良反應,也沒有適時做針對性的理解和探索,比如,因為這句話確實很特殊,觀察咨客在這句對話之後的反應有什麼變化,或者去詢問她在聽了這句話之後有什麼感受或者想說的,這才有可能是一個完整的諮詢操作。但是,並沒有。所以我們也只能揣測這是諮詢師當下無意識的直接反應,並且確實給咨客帶去了困擾,進一步干擾了諮詢而不是推進了諮詢,甚至可能已經影響了剛剛建立的咨訪關係。

5、咨客微信的質疑讓諮詢師感覺到諮詢室里的這些表現似有不妥,他承認自己的表達有失誤,給她造成了不愉快,這是一次合適的反饋。可惜,諮詢師似乎並不能徹底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而這個不足事實上也可能不完全是他一個人,它同樣可能是因為這段獨特的咨訪關係互動而引發的。因為,諮詢師對這個女性咨客心生好感,反而不能面對自己的失誤,而需要將失誤歸咎於精神分析實務理論,並開始文飾整個過程——分析與被分析並行。非常遺憾,他們再次錯過諮詢。

【最後從心理諮詢角度】

1、沒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完美的,也沒有一段心理諮詢是無缺的,這本就是現實世界的真實,也是無奈,更是可貴之處,因為精神分析的目的之中就包括了完善當事人的應對機制與整合能力。改善防禦機制就是用以應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和現實,忍受矛盾,完整認知,讓令人苦惱的慾望和情緒不會干擾思維過程,能夠保持平衡,清醒地、生動地思考,而不是抽象的、情感隔離的缺乏想像,或者直接付諸行動造成不良後果。

2、我們都在缺憾中前行,包括諮詢師,這也是我們常常會說的「諮詢師並不是要把自己完全治好了才能開始工作,一個發展中的諮詢師並不一定就幫不了你,很可能他能幫到你的遠比一個著名諮詢師要多」。但是,關鍵的是,諮詢師是否勇於、能夠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並且充分地覺知自我,也能夠用專業的態度和方式就此與咨客展開工作,這既能幫助咨客發展,也同樣可以完善自己的專業。可惜的是,有不少諮詢師的自我還是有待發展的,他做不到勇敢地面對和前行,所以他的不良防禦機制隨即啟動,這時候可能就會傷害到咨客。

3、關於分析師和分析者的關係還是需要澄清一下,無論出於什麼理由,精神分析仍然屬於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的一種方式,它不可能凌駕於諮詢之上,也不可能凌駕於倫理之上,所以它依然是一種心理類的服務工作。被諮詢者可以將自己不放在被服務者的位置上,但一定不是出於諮詢師的要求所做出的決定。

而被諮詢者和諮詢師互為心理分析的做法實在太過於後現代,據我所知,只有為數極少的精神分析師這麼干過,比如匈牙利心理學家、早期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桑多爾·費倫齊,費倫齊嘗試與咨客相互輪流分析,有點不斷換體位的味道,費倫齊強調一定要讓來訪者感受到你是真實的人,與TA是對等的個體,唯一的方法就是提供無條件的愛,擁抱、親吻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用(這些可都是大多數正規心理諮詢所嚴禁的甚至是破壞倫理的)。弗洛伊德警告他這樣太危險,太過於和藹可親,每次讓來訪者感到只有你是最好最溫暖的,把諮詢室變成避難所,其他地方都不能生存,這會導致TA適應現實越來越困難。所謂大師總是經常離經叛道的,大師都是倖存者,不斷在別人的打擊中更強大,他可能把握得好,其他人卻未必把握的好。

4、心理諮詢有許多不確定性,而我們自我的發展本身也具有不確定性,咨客和諮詢師都是在不確定中前行,這也恰恰是雙方建立起高質量的咨訪關係極為重要的原因。如果你足夠信任你的諮詢師,當你感覺到內心受到衝擊時,嘗試反饋給他,讓他和你一起去面對和理解它,也許這將是一次重要的發展;如果你還做不到足夠信任你的諮詢師,你就嘗試著告訴他你做不到去完全信任他,如果他專業,就讓他幫助你做到如何信任他;如果你仍然沒有辦法信任你的諮詢師,那就離開吧,也許他並不是你這個時候的合適諮詢師,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投向下一個可以令你信任的諮詢師吧。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為了能說的簡單清晰一些,沒有用太多的專業術語,因此表述也就可能並不那麼精確,留下了許多可能會引發商榷或爭議的漏洞,觀者笑納吧。


看到提問者更新了,說『畢竟這事之後我才第一次認識到坐在我對面的諮詢師首先是一個男人,不知道這認識是否來自一個合規甚至理想的情況。』

這個是很重要的認識。

至於它是不是『來自於合規甚至理想』,這個擔心背後似乎也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內容。

可能你擔心,這是瞎貓碰見死老鼠?

可能你默認,一件『好事』必須盡善盡美?

可能還有別的原因。

我看到的是:提問者,你有能力自己產生這個認識。

這個能力很重要,有這個能力,才是保證心理諮詢有效的關鍵。

帶著這個能力,無論是跟這個諮詢師繼續諮詢或者換個諮詢師,我想你都會有所收穫的。

最終決定還是要你做出。


需要結合上下文理解。
但大概率來說,是不符合心理諮詢倫理的原則的,或者至少是個操作上的錯誤。

諮詢師和來訪者不能有諮詢外的其他關係。這是職業倫理,和年齡沒關係。
所以諮詢師說年齡原因「不敢追」,完全是離題萬里。
需要留意除了說這句話之外,他有沒有其他行為。
比如,
在諮詢時間外主動聯繫你,但不是為了更改諮詢時間之類的事。

如果只是單純的言語,還可以考慮語境的問題。如果有行為,那肯定是違反倫理的。

如果你是表達了一下自己的不自信,覺得沒有男人會喜歡自己。
那麼有些不成熟的自戀未修通的諮詢師,可能就著急表達說:「我想追你。」這其實是一種不恰當的回應。

如果是你問他:「如果是你,你會追我嗎?」
秉持真誠原則的諮詢師,可能會老實回答「會」或者「不會」。但這種回應,其實也是不成熟。諮詢師可以選擇另一種回應:「你好像很重視這個問題,能不能先多說說你的看法?作為諮詢師,職業倫理不允許我們有其他關係。至於如果不是諮詢關係,我會不會追你,這個問題我想可以等我們討論問前面兩個話題後,在討論一下。」

諮詢師在諮詢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個叫做「自我暴露」。
諮詢師應該只在對來訪者有益的情況下,進行自我暴露。
根據你的反應來看,似乎沒起到有益的作用。

你需要評估一下,這個諮詢是否真的幫助你在接近你想要的生活目標和願望。

不行就趕緊換,別耽誤自己的時間。

最後,附上《診療椅上的謊言》的前段。
你看看,哪怕女來訪者都這麼露骨了,諮詢師還是要堅守底線的。

對於那些主動談起自己想追來訪者的諮詢師,我是不看好的。


很有可能本來就是被坑爹了,而不是感覺被坑爹了。
付費是因為要解決自己的問題,相互分析為什麼要付費呢?
一開始的設置默認和現在他說的貌似不同吧。

心理諮詢行業真的亂,亂的已經是我不知道到底什麼亂法兒。

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其實有實質性的權力不平等,主要是,沒有一個公正公開公認的標準呀。
現在好了,標準再嚴密,人家不承認就可以咯。

作為一名新手諮詢師,我一邊養著我的「兒子」,一邊在鳥悄兒的觀望。


應邀!
本來想說看具體前後內容聯繫,但是看到題主的補充,換心理諮詢師吧。


這種人不符合倫理。但是很遺憾這種對您的損害沒有法律方面能維護的。


這幾天空的時候看了Gypsy 也翻譯成越界,雖然媒體喜歡,但是這樣的心理諮詢師是嚴重違反職業倫理道德的。
後面她的男來訪者懂得走開是明智之選。

題主後面加的去和諮詢師明確指出自己要求和聽到那亂七八糟的(有些人不會科學講就拿潛意識做借口,現象描述都不足)讓你更困惑的描述是進步。但是微信裡面溝通已經是諮詢室外的關係。
來訪者和諮詢師是否能在諮詢設置環境中暢談和處理心理內容,來訪者作為支付方是有權要諮詢師只探討和來訪者利益相關的,而不是諮詢師個人的自戀問題那麼冒出來。
機會成本呢?
當一個人走錯的時候去和錯誤糾葛,這種沉沒成本呢?

如果能把諮詢目標和這些情況談到舒服和認可,修通,那麼才可以繼續有效工作。


在諮詢倫理上,這個諮詢師是有突破倫理的
風險,或者在能力方面他並未處理好自己的反移情。建議更換,尤其是自己感覺到不舒服的情況下。。


在這場對話里,消耗的是誰的資源?你的金錢資源,他的勞動價值,這明明就是一場交易。

如果在付費的分析也好,諮詢也好的關係結束後,他再表白,那沒問題,那是人家的自由。

要是他實在忍不住,不在你們諮詢互動的過程中,而在另外的空間里,約出來做出試探表示,並在付費場景里保持專業絕口不提,也這算是對交易關係和感情搭建的有意識的隔離。

現在這算什麼呢。記得某部美劇貌似說,如果一個女的,在職業生涯里跟老闆上床,那基本上是件在別人看來很不道德,甚至"奇恥大辱"的事情。All is about sex,except sex itself.It"s about power.

諮詢過程里的自我暴露,源於因交易行為而產生的信任。如果對方直接利用已經在對方付錢,自己原本為了工作目的而利用職業技能獲取的信任,拿來在諮詢過程里把妹,那這就是不對的。這跟上面提到的跟國外怎麼看女人跟老闆上床,是一個道理。

沒有女性願意讓別人認為自己能力不濟,靠其他手段生存。難道正常的諮詢師,就不介意別人覺得他實際缺錢身材差顏值低性格不討喜,或者其他什麼地方有缺陷,非得依靠基於職業關係而來的信任,去開始感情?或者利用自己客戶的脆弱,去引誘獲取情感利益?

自尊自信的人說什麼也接受不了。

而且最逗的是,你主動愛上他也就算了吧。你掏著錢,還能讓對方做出這種權力反殺的事情,簡直...

為什麼是他表白是權力反殺?因為你是女性,是這種行為延續下去要付出生育養育資源的一方,而對方表達主動的話,原本應該先有所付出,你竟然是掏錢諮詢的,和把自己付費的諮詢過程變成被撩...真是贏了。

他竟然還覺得沒什麼?他怎麼會心裡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也可能他正在經歷中年危機,你是救命稻草。所以不必求全責備,人的自尊自信不都是穩定的也,更何況還是做心理學研究的,更容易有邊緣行為。所以,咱們不給別人進行負面的道德定性。

但你心裏面要清楚啊,他振振有詞,你還就信了,還認真琢磨...真不知道說什麼好。


推薦閱讀:

TAG:精神分析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糾紛 | 心理諮詢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