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為什麼有天花板?
似乎只有極少人如喬布斯、巴菲特、李嘉誠是可以持續成長的,為何多數人會停在某處?該如何打破?
唯心主義的解釋:野心不夠大吧。而野心的大小又是隨時變化的。有時候自己先認慫了,天花板就在這了。
唯物主義的解釋:我相信人的資質確實是分三六九等的。比如,智力和精力。
庸俗社會學的解釋:運氣。比如你是白人國家的白人,或者母系社會的女人。或者你趕上了「大時代」。
不那麼庸俗的社會學解釋:如果有一個國家,把人當豬養,肥到一定程度就立刻宰殺,自然也有一個天花板。比如明朝的沈萬三同志。
結論:如果你一直不認慫,又一直沒有完全精疲力竭,並且有運氣,又生活在一個非收割型社會,你就沒有天花板了。我倒是覺得樓主所問是個偽命題。作為平均壽命幾十年的人類,我們用有限的精力面對無限的世界。天花板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從這一點而言,每個人都有天花板。樓主所說的特例,其實使用統計學裡的「大數定理」就很容易解釋了。正態分布決定了我們看到的一切。
我想樓主想問的實際應該是我們碰到天花板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吧。
對於沒有辦法簡單量化的行業,例如藝術,當你碰到天花板時,首先要明確的是這個天花板是你的天花板,還是整個行業當前的天花板,如果是整個行業的天花板,那就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樣,另闢稀徑吧。
對於有辦法簡單量化的行業,比如一般的科學行業,一般來說,目前這些行業還木有碰到天花板的可能性(例如晶元工業,23nm工藝以後會怎麼提高?10nm嘛~),所以應該還有一段時間供大家盡情發揮聰明才智。
我想應該最要命的是碰到了「自己的天花板」,其實我們的先輩很早就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博觀而約取」,以及「順勢而為之」。這也是我比較反對高中就開始文理分班的理由之一。
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博觀」,一般來說做事就不會太偏激(學生時代,偏激的往往是偏科尖子生,不是么~),而有足夠的「約取」,就會有相應的專業性,在現在這個專業化細分的職業年代,有「專業性」也足夠混了。
而「順勢而為」我覺得就是要有認識自己能力所限的勇氣和眼光,我們從小就被培養的講大話,「為了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類似這種沒有多少實際營養的話使得我們有的時候很難承認我不行。說白了我們還是太想獲得success,而不是achievement。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行的地方和時候唄,不追求完美才能最大程度上接近完美,不然還要其他人幹啥~ 簡單的想法,未經深思熟慮:
在職場上, 我覺得這跟個人是否能忘記小我有關係。 有時越固執己見,越容易碰到天花板。 任何情況下都會有機會,也需要考慮到別人的痛點和利點。 如果只強調個人工作能力,會跳不出自己的局限, 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個方面。 這樣不但會漏掉其他可以突破的方面,也不能給自己創造看到其他方面的機會。 找到切入點之後, 就要穩准狠了。
1。邊際效益遞減
保持持續的創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周杰倫2000年時可以一周寫20首歌,首首膾炙人口,放到2010年,他寫不出來了。因為環境變了,心境變了。
就連王家衛,都有人說他開始重複自己。
2。未來有60!個方向
喬布斯、巴菲特、李嘉誠也是有天花板的,橫向短板。
喬布斯造不出Android系統。
巴菲特成不了孫正義。
李嘉誠也不是馬雲。
每個人活在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區域。那個時代,有《神鵰俠侶》《七里香》;那個區域,有小橋流水人家。在那裡你就是世界第一,宇宙唯一。可後來,可未來,那個時代,別人的時代;那個舞台,是別人的舞台。
你可以霸佔1個舞台,可以霸佔2個舞台,但你霸佔不了60!-2個舞台。
3。人生的意義
東方不敗在取得天下第一寶座後,還能有什麼更高的追求?
比爾蓋茨在取得全球第一座位後,還能有什麼更高的追求?
張國榮在影響了一代人之後,想想做這麼多事是為了什麼呢?金錢嗎,愛情嗎,社會認同嗎,自我實現嗎?
那又有何意義?
突破天花板,那又有何意義?不如縱身一跳。職業天花板從你高考結束,考研結束,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就存在了,只是有人不知道而已。學校越好,專業越好,你的天花板就越高,到達天花板的時間就越長。比如一個客服,一個前台,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天花板,因為她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沒有積累的複利,很容易被取代。一個漂亮的年輕女大學畢業生比四十歲的女人更適合做前台,形象也更出眾。但是財務,IT,律師技術可以不斷提升,四十歲比剛畢業的更吃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職業規劃的問題在你懵懂無知的時候已經種下了果實。
畢加索是最好的模型,他的繪畫風格從來就沒有停止變過。
而另一頭的極端就是拉赫瑪尼諾夫,他的第一本書到最後一本書基本就是一本書。
但這都不妨礙他們各自成為大師。
所以有沒有天花板,是每個人的天份決定,但不妨礙他是否能成為天才。
好像我現在連四壁都沒有呢。:)喬布斯、巴菲特、李嘉誠沒有天花板?開什麼國際玩笑。
喬布斯被認為是計算機業界與娛樂業界的標誌性人物,同時人們也把他視作麥金塔計算機、iPod、iTunes、iPad、iPhone等知名數字產品的締造者,這些風靡全球億萬人的電子產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乃至生活的方式。喬布斯無疑是個天才,其在各個領域進行的顛覆性創新深刻的改變了這個世界。但是喬布斯去世以後的蘋果,卻飽受人們詬病,說得最多的無非就是蘋果已經變得缺乏創新,甚至有網友把下面這種照片拿來調侃蘋果:
大家會說,喬布斯走了,蘋果就死了。我覺得大家只是把喬布斯神話了。任何一個人,要做到顛覆性的創新,很難,但要做到連續不斷的持續創新,難上加難。是,喬布斯推出了各種牛逼的產品和技術,大家剛一用,牛逼,爽,新奇,但是沒多久就用膩了,這個時候喬布斯正好死了,新總裁庫克就達不到大眾的期望,覺得庫克缺乏喬布斯那種顛覆性的創新。但是同志們啊,我一直認為,即便是喬布斯在世,對於現在蘋果的狀況也不會有什麼更大的改變。為什麼?因為持續性的顛覆創新很難很難,你不能要求喬布斯剛剛顛覆了這個行業,沒幾年又把行業從頭到尾顛覆了一遍,這可能嗎?整個人類創新的速度永遠剛不上群眾喜新厭舊的速度,更別提讓一個人來迎合這種速度了。把行業顛覆一遍的人才好幾百年才出一個,而你卻認為只要喬布斯活著,就能永恆不斷地顛覆下去,別傻了。喬布斯英年早逝讓很多人扼腕長嘆,但從另一方面其實也正好逃避了大眾過高的期望,把喬布斯最牛逼的一面留給了大眾,如果喬布斯一直活到一百歲,最後卻難以再有突破,大家豈不是更失望?
至於股神巴菲特,沒有天花板是假的,沒有天花板為什麼他成不了每一年的世界首富?李嘉誠一直以來都是亞洲首富,但沒有天花板他怎麼成不了世界首富?這些牛逼的人只是比平常人更牛逼罷了,他們也會遭遇自己的天花板。
我很喜歡李小龍,尤其是李小龍的功夫哲學,獲益良多。但是李小龍一輩子只主拍了《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鬥》《猛龍過江》《死亡遊戲》這四部半電影就英年早逝,上億影迷扼腕長嘆,大感天妒英才,每年在李小龍誕辰或者忌日的時候,很多人還在自發的紀念李小龍。但是,我覺得,李小龍的死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李小龍拍活了很久,拍了幾十部一百多部電影,那我覺得李小龍可能就沒有今天這麼被人們難以忘懷了。為什麼?看看李小龍的這部電影就知道,儘管每部電影都很過癮,也各有思想,但在武打鏡頭是永遠是李小龍用自己的截拳道和雙節棍在打,但功夫再好,演技再牛逼,你把這些重複的鏡頭拍上幾百部電影,觀眾也會審美疲勞的。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把雙節棍發揚光大,但這些也恰恰成了李小龍的瓶頸和天花板,很難再去突破。
我一直非常喜歡一句話:成功是失敗之母。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是因為做出了顛覆性的事情,但是這種顛覆性又會成為這個人繼續進行顛覆的障礙。最簡單的例子,柯達和諾基亞,柯達不用說了,自己被自己發明的數碼相機技術搞死了,諾基亞一直高傲地覺得得硬體者得天下,沒想到卻敗在了最忽視的軟體上邊,現在手機業務被微軟收購,還在苟延殘喘。
蘋果是不是很牛逼?小米現在的市場營銷做的是不是也很牛逼?但是,現在即便是再牛逼的品牌,都永遠不可能佔領整個市場,每個人,每個公司,每個品牌的產品都會有自身的局限性,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世界,不會一成不變。阿里巴巴系是不是很牛逼?但你能保證某一天購物領域又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網購模式已經落伍,而在這個領域進行突破的,基本上不可能會是阿里的創始者馬雲等人。
一個人從一出生,他的大腦是空白的,從出生那天起,他就開始選取著周邊的信息,構建著自己的世界,等到他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時候,對信息的選取已經基本結束,這時候他可能會有所創新,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他有了自己的見解。但是這麼多年,他選取的信息、得到的結論成就了他,但也會限制住他,他可以創新一次,也可以兩次,但持續不斷創新很難。
當我們得出自己額結論之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去選取各種資訊理論證這個結論、維護這個結論,最多只會只不斷對這個結論進行修補和完善,幾乎不可能再去顛覆,這一是因為成本和風險的問題,而是因為信息局限的問題。比如,你很難要求一個人既是釋迦牟尼,又是耶穌基督,還是真神阿拉,同時還要在世俗社會像某些人一樣獲取非大的成就。所以說,一個人都難免被自己束縛中,所謂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每個人都逃不掉這種命運。
契科夫有篇短篇小說叫《裝在套子里的人》,講的是別里科夫是一個保守、反動、扼殺一切新思想的「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人,但事實上,我們都是裝在套子里的人。
但人又必須偏執一方向這個世界進行挑戰,一旦挑戰成功,你的時代也就快過去了。
有的時候我們有這樣的契機,就是不管你不經意聽到了什麼信息、看到了什麼事情,反正對你有了所謂「突然的啟發」,然後你瞬間就聯想出超級多新的想法。這種感覺稍縱即逝,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在夢中出現。音樂家很有可能會突然間腦子裡閃出一個調調,也是同樣道理。
這是每個人進步特別好的契機。但是這種「靈光閃現」通常都稍縱即逝。因為你被別的事情打斷了,你就忘記了。如果你足夠珍惜你的突發奇想,順著往下想,順著往下做,隨著動手執行,又會產生新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往下想,你會思考的很深入。這其實是每個人鍛煉自己思維的大好時機。這種時機是可遇不可求的。抓住這些思維並動手嘗試的人,會比「普通人」更進一步。這是非刻意追求突破認知天花板的方式。
還有一種「刻意練習」。你去報名什麼長江商學院,既不是為了學理論知識,也不是為了認識人脈,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你去之前,你壓根就不是帶著問題去的,你是帶著空白大腦去的,正是因為你不知道今天的討論,會給你哪些思維的啟發,所以你才去這樣認知層級環境更高的地方,這對一個人思維進步來說才真的有價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是認知的差別。你懂的。這是在刻意追求突破認知天花板的方式。
有個故事一直留在我腦海里,但是我實在是想不起來出處了。好像是馮小剛電影《1942》裡面的片段。大意是國家在打仗,整個省份都受災了,大家一起逃難。甭管地主還是打短工的麥客,全都窮的叮噹響,這個片段是一個地主雖然一文不名,但是他跟一個短工說:給我3年,我還是地主,你永遠是麥客。這個片段給我很深記憶,因為地主說的對,因為地主懂得怎麼賺錢,地主和短工的認知有差別。所以過幾年,地主還是地主。王健林的小目標是掙它一個億,對於他的認知層級來說,1個億確實是個小目標沒錯哎。
所以認知差別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預測未來」。意思是說,如果你看的比別人遠,你就具備了預測未來的能力,就能早做準備。地主知道這麼掙錢,所以他會省錢買材料僱工人讓生意變大。這就是認知差異帶來的行為差異。
說回我們個人。怎麼能提升認知能力呢,是看一本具體的書嗎?不是。是跟某個大師學嗎?不是。那應該去報名長江商學院嗎?也不是。提升認知能力,需要具備「深挖身邊任何一件事」的習慣。也可以理解為,針對一個現象,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具體來舉例。
你的工作是做市場工作的。今天你寫了一篇文章。沒什麼閱讀也沒什麼互動。那為什麼呢?(第一個為什麼)所以你為了找到原因,你開始想辦法,你在文章中放上了一個調查表,問大家你的文章怎麼樣,所以得到了反饋,大家認為「不幹貨」,所以為什麼不幹貨呢,什麼叫乾貨呢?(第二個為什麼)所以你在文章中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加上了一些閱讀你文章用戶的好友,直接問他們原因,問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內容。然後你根據反饋重新調整工作,得到了更好的績效,重複這個過程,你就會逐漸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關於個人思維的自我修鍊方式:深挖。
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某教堂每年房頂都會漏,結果每年都會花很多錢修房頂。所以我們開始問為什麼,為什麼每年房頂會漏呢(第一個為什麼),經過查看,發展是因為一種鳥到鳥屎,有腐蝕作用,結果房頂就漏了。那為什麼總是有這種鳥呢(第二個為什麼),因為教堂旁邊有一棵樹,這棵樹是這類鳥喜歡棲息的樹,所以教堂派人把這棵樹挪走了,因為樹挪走了,所以沒有鳥屎了,沒有鳥屎,所以房頂再也不漏了。只要我們多問幾個為什麼,就會找到問題的本質,就可以去看現實背後的現實,我們就增加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個人認知能力。
結尾,從現在開始,你就要注意兩件事
第一,對於靈感迸發,停下手裡的事,順著你的靈感去思考,去執行。
第二,對於遇到的人和事,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盡量去找到問題的本質。
突破個人認知天花板的過程,這個感覺超級痛苦,超級孤獨,也超級興奮。
痛苦在於,瓶頸很難逾越,你要承受堅忍、困難、迷茫。
孤獨在於,思考是很獨立的事情,別人不能100%理解你的感受。
興奮在於,你永遠有希望變得更好,認知層級的突破就像是重生。
你如果想要突破自己的認知天花板,體會這種「閉關修鍊的感覺」,這種學習、研究的感覺。你會很痛苦,很孤獨,也會很興奮,突破一層瓶頸之後,景色獨好。當然還有更高的天空在等著你。有一些人,不是為了挑戰山峰,而是為了挑戰自己。
本來這就是個概率問題,為什麼得心靈雞湯似的答這麼多
為什麼大多數人有天花板?
因為天花板之上只能容納少數人。
即使大家都努力了,那麼還是大多數人不能成功。
即使大家智商都是250,那麼還是大多數人不能成功。
即使世界上有一萬個李嘉誠,那麼也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
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太TM天才了,但是一萬個人9999個人不能成功。
最後這9999個人都被說成中二病,而這一個人成為了傳奇
從來都不存在所謂的天花板,只會存在概率層面上的天花板。
或者你,特別特別幸運。
先中了500萬彩票,然後再投資一年回報100倍,然後合理分配資產10年再賺100倍。
你就有500億元啦!!
你覺得不可能?
那只是你自己不可能。
世界上70億人總會有人可以撞上這種大運的。
他們成功了,變成了巴菲特、李嘉誠還有你熟悉的各種名人。
但是具體到你
不可能
今天
有人說20歲本來就是無產無知的年齡
有人說40歲前賺不了大錢
有人說努力進取就一定能夠有所作為
不斷學習沒錯,努力進取也沒錯
但是大多數人來說,到了40歲,也只不過從20歲時的小屌絲,便成了40歲的老屌絲
當我們40歲時
才會明白
我們20歲小屌時所憧憬的40歲變多金大叔的場景
是多麼多麼的不可能實現
每一次你都會以為找到了突破天花板的方法。
在網上,論壇里。
甚至每一次你都會為之實踐,拚命。
一萬小時,再一萬小時。
但是在絕對大概率上,你不會成功,不會突破天花板。
所以假定一個人不會成功總是統計上正確的。
給人們希望,讓人們去幻想。
但是實現的可能性渺茫。
這是彩票,也是資本主義。
按照Talent is over-rated一書解釋,保持持久的deliberate practice可以突破個人的天花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害怕了。
每一次攀登意味著承擔更多的風險,成就可能會更大,也可能跌下來的時候會更疼。
可以參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的彼得原理:
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在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地步,相反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BC%E5%BE%97%E5%8E%9F%E7%90%86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Principle
我覺得人生中,有三個點特別重要
1天賦。木得天賦,木得成長。你具備做事能力,是基礎。
2興趣。沒有興趣的支撐,你再有天賦,也不會有太大發展。
3機遇。機遇會留給有準備,有決心,有動力的人。
他們的成功就是牢牢地抓住了這三點,可以說這三點缺一不可。人總是會遇到天花板的,這時候你應該停下來想想你缺少了哪一個。
無論任何領域都是個金字塔結構,每一層的天花板都比下一層面積小,能容納更少的人。必須有大部分的人作為支撐才能夠維持穩定,這些大部分人限於運氣或者能力只能終止於某一層,就是所謂的天花板了。
首先,成長都需要資本、成本、時間……精神上的各種消磨、不確定性、風險。你不投資,那哪有相對於其他一些人的「高度差」呢?所以,一個人不願「(更)多付出」自然就別想其它了。
其次,總的合力的方向(我以為這應該也是最重要的)必須是為了推高甚至是去突破現有的天花板、下一個天花板。或者我們其實也可以把它就想像成隨著時間推移卻不斷向你靠近的天花板——為了不被它最終所限制,壓成人肉泥,就必須使出力氣去對抗「壓迫」(通常是心理/精神上的非接觸式將來時;也有溫水煮蛙的效果。而有些有思想的蛙人會有焦慮感、危機意識,會提前思考跳出計劃——如果能及時躍起的話,其思考就是有意義的)。
再次,相對於那些「要,我現在就要」的傻逼心理,我直接大可相信「有,我本來就有」——任何成果成功成就,是根據你我現在的「狀態」和「本質」,是極其「自然而然」的兌現。也許很跳躍,對於時間空間未來現實的理解或將能不能理解,的不同……決定了,是自我重重設限,還是潛能盡量釋放。
(我之前的回答是這樣的)
「其實,當優秀(比如持續大量自學,尤其是持續快速修正自己錯誤的觀點、觀念、參考對象…)成為你的日常習慣,你的基因就已經變得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了——這個問題就差不多回答完畢了。」
悲觀的說,有些自以為聰明的蠢人已經死了,當他們(「客觀上」)把自己限制在觀天之井——哪怕井底有地球的表面積那麼多,哪怕井口有整片天空那麼寬,哪怕沒有天花板,又怎樣呢?還不都得從0km/h啟動,爬行,爬升……
(附圖:略)
天花板 001-上天·下海
對於那些未能在跨國公司中晉陞到高層的人,他們很可能就認為是因為「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但是,從我們客戶大力招聘、發展、提升本土人才到高層崗位的事實來看,我並不認同。
10-15年前,情況確實不同。很多跨國公司會偏好選擇來自總部的外籍員工擔任關鍵領導角色,管理中國國內各方面的運營。此外,由於外派的高待遇及在如此快速發展的市場中任職,很多外籍員工並不願意終止他們在中國的任命,或提拔本土人才來接管他們的職位。
然而,如今的跨國公司都期望加強自身的運營效率及收益,以便提升競爭力及發展中國的業務。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不再全部聘用外籍員工任職高管。從基本的商業角度來看,他們需要發現培養更多本土的高管及領導層,能更好地理解本土市場並表現高效。
我們看到客戶公司對高潛力員工做了很多投資,通過公司投入的領導力和管理培訓項目,為下一代的中國本土領導者提供更多在管理層成功所需的培訓及機會。事實上,最近我們最熱門的人才搜索對象之一就是學習及發展(LD)的專業人才。
當招聘總監及以上級別的職位時,客戶們通常都指出偏好本土人才。我們發現,問題並不是公司不願意將本土人才晉陞到高級管理層,而是它們找不到足夠的人才,有能力承擔這個級別的職責。這需要你具有出色的領導力,有能力建立團隊/組織,大局觀,傑出的判斷力,對全球化業務的理解和管理實踐。因此,如果你認為自己沒能晉陞到高層只是因為存在「玻璃天花板」,請先確認這不是因為你的能力不足以擔任跨國公司中的關鍵職位。
我並不是說「玻璃天花板」完全不存在,但這畢竟是極少數。跨國公司如今已經意識到,要想在中國獲得長期的成功,建立本土的高層管理團隊勢在必行。隨著本土專業人士越來越具備國際化才能和經驗,你將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本土人才擔任高級管理職位。
------------------------------------------------------
更多職業發展的精彩內容和專業知識,遠見和建議,請關注職商網微信公眾號:職商網(zhishangcq),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Larry聊職商(LarryWangABC),點擊鏈接訪問職商網:http://www.zhishangwang.com,知乎專欄:Larry聊職商,我司微信公眾號:王李亞洲資源( wangliyazhou ) ,微博@Larry Wang王承倫,LinkedIn:Larry Wa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好,我開通了值乎。掃一掃我的二維碼就能上我的值乎啦。上面有我回答過的問題,以及大家有任何關於職場和職業發展的困惑都可以在值乎上提問。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weixin.qq.com/r/KHXs9ArE5FebrU6X9yA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一個動物實驗:
跳蚤是世界上最能跳的動物沒有之一個!能跳自身身高的一百多倍!!!
於是實驗開始了:
在跳蚤的上方設置一個玻璃板,刺激跳蚤往上跳。
跳蚤吃疼,於是跳蚤就只能跳玻璃板那麼高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天花板是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解釋不夠勇敢…
成功的人並不比別人強多少,只是其他人或早或晚都放棄了。
有天花板是因為,不懂哲學,沒有方法論。
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其實是個概率問題,世界本來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我第一次聽人正經說起天花板這個概念是跟我媽一個高中文化白手起家做生意的老闆閨蜜喝茶,彼時她正因為逃稅官司纏身。大意是生意做到幾千萬上億了,總要開始被人盯上的,天花板就蓋上來了——請注意,先決條件是生意得上個億。
所以我感覺鍵盤俠們談天花板談的可能不是天花板而只是紙箱子的上蓋。
首先,一個人的成長,是伴隨著不斷的否定當前的自己。
當你跳出自我,回頭來審視自己時,你看到了自身上的很多缺陷,自己讓自己失望了,可能你會恨自己!
然後你會痛苦,而擺脫痛苦獲得快樂,就必須要轉變自己。
但是,這個過程,從發現自身缺陷、痛苦、轉變自己,是非常艱難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面對這一切。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