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好照片的標準是什麼?

任何種類都包括。就是想問主觀評價:你認為的好照片是什麼樣的


摘自《紐約攝影教程》中的描述為
三條基本原則。
1.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有時也稱之為題材)。或是表現一個人,或是表現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現該題材的一個故事情節。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2. 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換句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3. 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於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容。


要根據這三條基本原則開始思考,你就會發現你作為攝影者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你會用新的標準去觀賞一幅美麗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去觀察這大
千世界,從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畫面。你會開始運用攝影家的眼力通過取景器去觀察世界! 這裡所講的三項基本原則,是你賴以進步成長為一個攝影家的基礎。


先說個人觀點的結論:排開商業圖片不談,一張照片,在美學合格的前提下,具有 感觀/時間 價值,就是一張好照片。

儘管想從感性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仍舊想解釋一下我是如何推導出 「一張照片,在美學合格的前提下,具有 感觀/時間 價值,就是一張好照片。」 這個觀點的,這是我在思考杜塞爾多夫派的攝影師們的作品的時候想到的。

貝歇爾夫婦的後工業時代

古斯基的99美分

托馬斯魯夫的肖像

從貝歇爾夫婦大量的工業革命遺迹里看到工業革命的能量與衰落,從古斯基的99美分里看到商品經濟時代的繁榮與浮躁,從托馬斯魯夫的肖像作品裡看到某個特定時期特定群體的人的精神面貌。 杜塞爾多夫派的攝影師們用這種類型學,檔案式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回歸了人類發明攝影術最為純粹的初衷——為了記錄。

個人認為賦予杜塞爾多夫派作品力量的,是兩個因素, 一:拍攝物體本身的標誌性(感觀) 、 二:被攝物之於人的意義(時間)。

用貝歇爾夫婦大量的後工業時代遺迹作品來舉例子的話,被攝物本身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輝煌與落寞,而這份厚重感,被平實統一的拍攝手法及密集規則的羅列進一步放大了。 另一方面,對於親歷過那個時代的繁榮與衰落的人來說,他們從作品裡所感受到的東西,肯定要比現在的我們多得多。

貝歇爾夫婦的作品中,這兩點因素的 「單位」 都相當大。但是我認為,無關單位大小,概括這兩點因素的,就是 「感觀」和「時間」。

讓我們走出大師作品,把這個標準代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片中來試試看。

我們為什麼會幾乎不假思索地確信,國家地理雜誌的風景照片,會比自己朋友圈裡朋友度假時拍下的要好,即便他們去到的是同一個地方。 因為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們,會運用自己的經驗和腳步,先找到那個最合適的地點,等上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拍攝幾十上百張照片,然後把那個地方最有代表性的那個瞬間呈現給你,通過它,你能更好地感受到太平洋的湛藍或是非洲草原的廣袤。

但是同樣的,即便是拍出令你心馳神往的風光作品的攝影師,來拍攝一個你上下班途中每天都會經過的街心花園,恐怕也難以讓你心馳神往了,這跟技術,器材都沒有關係。

這就是「感觀」的力量。 技術,美學,器材這些指標可以幫助放大這種力量,但是永遠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 畢竟世界非常大,而生命是有局限的。

如果說「感觀」的力量表現了世界之大,那麼「時間」對應的則是生命的有限和不可逆。作為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這是人類的一個終極命題。歷史上無數經典的照片成為了我們回憶歷史性時刻的標籤,從二戰勝利日時代廣場的擁吻,到94年夏天羅伯特巴喬的背影,因為它們包含了特別的時間和故事而珍貴。

「時間」的力量與「感觀」力量的最大不同在於,它可以是一種很私人的力量,我們會為炫目的時尚大片和身臨其境的風光攝影所驚嘆,與那些照片相比,你的家庭相冊里的童年舊照,你學生時代畢業合照,實在是太不酷炫了。 對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來說,它們都沒有意義,唯有你,會把它們保留很久很久,偶然間想起翻看,心中充滿感慨和喜悅。 它們無法像那些包含強大「感觀」體驗的照片令你驚嘆,但是卻更加珍貴,這就是 「時間」 賦予一張照片的美好。

我總是有這樣一種感覺 :相比視頻,文字,繪畫等載體,照片是更為接近人記憶的一種題材。 我並沒有科學依據來支持這個觀點,是自己非常私人主觀的感受。我只是覺得通過按動快門,我可以定格下落滿海棠花瓣的馬路,畢業旅行的時候看到的大海,也可以定格下自己和友人的歡笑和容顏,這就是特別好的事情了。

「一張照片,在美學合格的前提下,具有 感觀/時間 價值,就是一張好照片。」
這就是我對「一張好照片的標準」的理解。


好照片的標準是感性的,照片不是按照標準生產出來的


可以讓人凝視。


照片分為很多類型,紀實,報道,日常,藝術等等,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而懷疑並且打破這些所有既定的標準,則是藝術攝影的責任。


不是專業攝影工作者,對我來說,一直留著的好照片不僅看見新世界, 也給了我新的眼光。


引發思考


無法用語言描述,看著照片無任何實際物的聯想,物我兩忘,沁人心脾。唉,都是廢話。


有物


英國人,國際頂尖攝影師,為多家國際雜誌出版社供稿,有《時代:生活圖書》、《德國國家地理》等,並且是《美國攝影地區新聞》的長期供稿人邁克爾·弗里曼是這麼定義好照片的標準的。
1、是否吸引眼球

這是重中之重的一點,視覺是無法抵抗的;我指的不僅僅是常規意義上的「畫面華麗」,實際上這也許並不重要,因為一張好的照片可能是很簡潔明了的。

2、是否有想像力

攝影師是否運用了想像力,並且在常規理解上走得更遠?嘗試用一些新的視角,或運用一些視覺對比,或一些非常規的光線。

總的而言,是不是和其他人的視角有所不同?如果你的照片和其他幾百人拍的都看起來很相似(通常出現在那些經典景色的畫面里),這種照片是絕對不會入圍的。

3、是否有明顯的風格?

在攝影的創意里,這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並不常見。所以我們對此不報以太多的期待。但如果攝影師能夠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攝影:不同凡響或風格別緻,這是照片入選的好理由。

4、照片是否易懂

這一條主要是一些將照片中內容合理安排的方法,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攝影師所想表達的意圖。

對於每一個主體,例如野生動態攝影,那麼必須在視覺上非常清晰並易懂。或者例如,如果主體希望表達的是剪影,那麼輪廓必須是清晰的並且可以從背景中分辨得出。但的如果一張照片希望表達的是神秘和懸念,那麼我們希望這張照片在視覺上也保持著神秘的氛圍。

5、是否精彩或迷人?

一些不重要的廢品也可以成為一張好照片的主體,所以主體是什麼並不需要精心選擇,但是如果主體是別緻的,是迷人的,精彩的,是通過觀察而發現的,那麼這個主體就是這張照片的加分項。

6、是否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那些通過艱辛努力、長途跋涉而到達一些地點,或是追尋一個拍攝主體的攝影師,並且完成了精彩的拍攝。那麼這些努力和付出,便是攝影師的作品相應的「加分項」。

7、是否有感情因素?

這可不好說,但如果一張照片是動心或動情的,或至少感動了讀者的內心和情感,那麼這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加分項。

8、照片背後有沒有故事呢?

一張能讓人陷入深思的照片入選的幾率是很高的。

攝影師是否將他的智慧和想法投入到一張照片里呢?照片是否傳達出想法?——或是通過視角,或是通過瞬間,或是通過將物品巧妙排列組合,或是觀眾未曾想到的內容。


好照片讓人覺得內容是活的,是有故事,或者是有夢想,要麼是幻想也行。


就像你不知道她的名字,但你忘不掉她的樣子。


好照片沒有固定的定義,攝影的本質意義是記錄,把生命中值得回憶的場景記錄下來,一張讓自己值得回味的照片是好照片,如果拍出一張讓別人值得回味的照片,那就是佳作了,而色彩、構圖、對焦都只是輔助元素,合理的運用這些元素,會更容易出佳作。

藝術是引發情感共鳴的東西,沒有明確的好壞之分。


這不是一張照片,是一種生活發現。


我嘗試根據諾曼博士《設計心理學》的三個層次來回答你的問題:
一張好的照片,可能會有三個方面的好:

  1. 內容所反映的性和暴力。例如美女、災難。
  2. 構圖、光影、色彩的審美。
  3. 觸景生情。所表現的主題能讓人有所思考。

  1. 第一層次,視覺和諧、漂亮的
  2. 第二層次,有力量、有衝擊力的
  3. 第三層次,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

來自一家圖片研究社的研究報告,看你要定義哪個層次的好。


Find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
Photograpghers are the eyes of their readers.
記得這兩句,去實踐就是了。


評價一張照片,應該是沒有「好」與「不好」這樣絕對的標準的。更好的表達是,好到什麼程度,哪些點特別出彩,或者一眼看上去就有問題,再分析哪些方面有不足、可以改進。

個人通常情況下會喜歡的照片會是:

1.
形式美感獨特而強烈的。涉及色彩,用光,當然這些可以後期;無法後期的便是構圖了。

2.
視角獨特的,讓人看後驚呼:原來這個東西可以這樣拍,從這個角度看原來是這個樣子。

3.
有內容有故事的。竊以為在滿足這一條件的情況下,「成像清晰」並不是必要條件。


哇!


向你的生活傳遞了點什麼。


推薦閱讀:

陳漫的照片是什麼水平?是否已算是國內時尚攝影圈一姐?
如何給美食拍照?
什麼是有內涵,有故事的照片?
有哪些照片是被拍攝者臨死之前拍的?
你拍過最溫暖的照片是哪張?

TAG:攝影 | 圖片 | 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