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從經濟學角度證明抵制某國商品是徒勞的?

徒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較為廣泛的抵制往往很難實現。另一層意思是,即使實現了長期廣泛的抵制行為,但給被抵制方所帶來的損失遠遠低於預期,同時還給自己國家市場帶來損失,得不償失。
-------------
問題拓展:
中國人赴國外旅行對國外經濟的影響有多大?對中國經濟呢? - 知乎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655399


抵制外國商品一般是由於某種商品在其他國家成本較低,導致其價格低於本國市場價格,政府為了保護本國企業,對外設置較高的貿易壁壘阻止其進口。我就從理論的角度詳細分析一下為何會造成較大的消費者剩餘和企業生產剩餘的損失。

圖中的兩條線為本國市場的需求供給線,如果沒有外國商品進口則定價為P*,產量為Q*。如果有外國商品進入,由於外國商品價格較低,商品定價降低到了P,其中Q1為本國企業的產量;(Q2-Q1)為外國企業的產量。
如果設置貿易壁壘阻止商品進口,價格和產量將回歸P*和Q*。消費者剩餘減少黃色和紅色區域;本國企業生產剩餘增加黃色區域。即使將消費者和本國生產者利益看做一樣,也會造成紅色區域的無謂損失,生產福利下降。
如果考慮外國企業,他們也白白丟失了藍色區域的收益。
因此抵制只對本國企業有利,且利遠遠不及對總體經濟造成的弊,造成市場的無效率,必將受到反對。
反對不僅來自國內消費者的,也來自國外企業。因此國際貿易中設置各項條例阻止抵制行為。


謝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昌明同學很久以前邀。當時我覺得這個問法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回答起來不免就要廢話多多長篇大論一番,於是就一直耽擱了下來。


要說某個行為是徒勞的,得先給出這個行為在事先的目的,然後對比它在事後的結果,看看兩者是否存在差異。

顯然,至少部分抵制行為不是徒勞的。


如果這個抵制行為並不那麼地誌存高遠,那我們就很難說它是徒勞的。比如我當年一腔熱血時也抵制日貨,但我並不准備藉此達到什麼目的,只是為了一種表達,為了一種虛幻的有所作為的感覺,也並不鼓動別人這麼做。回過頭看這行為固然傻逼,但要說它是徒勞的,大概也不太恰當。

所以,如果抵制只是一種個人行為,那從經濟學角度,它也不過就是一種特殊的偏好。當然,我相信如果能有數據做詳細分析的話,那具備這偏好的人群想必會滿足一些特定的特徵,而且這偏好的時期一致性大概會比較差。但既然是偏好,從這個偏好出發的行為就同樣是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則的,因而就不是徒勞的。


以陰謀論視角看的話,抵制活動也可能出於某些產業內企業的競爭策略,若如此,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它不會是徒勞的。

此外,偶爾抵制還可能是某種公開的政府行為。作為貿易或外交政策一部分,政府可能會針對特定國家或特定進口商品設置貿易壁壘。菲律賓和越南都享受過這種政策了。這種行為無論終極目的如何,光憑它對進口貿易的影響,就不能說是徒勞的。


不過,我們一般所說所謂的抵制某國商品,通常並不包含這些。而是指由部分非官方人群發起的,意在影響其他人,使得更多人,乃至大多數人或自願,或被迫地抵制某國商品的活動。

所以討論抵制是否是徒勞的,我們得先找到這些人,問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發動這些抵制行為的。以孤陋寡聞的我的觀察,這些人的目的,至少是其擺在檯面上的公開目的,不外乎遏制某國,並支持國內相應產業。


以消費者剩餘的視角可以說明為什麼大多數人不願意參與到抵制行動中。但通常經濟學將偏好視作外生,所以直接以偏好解釋行為,其實等於什麼都沒說。而且這還給未來類似的抵制行動留了個合理性的小口子:支持者們會鼓吹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認為只要大家都能舍小我顧大局,抵制外國商品,支持國貨發展的大計就能實現。


因而要以經濟學的方法證明抵制的徒勞,要徹底把抵制的鼓吹者干趴下,我們還得再證明,就算他們成功地忽悠到了大多數人,他們也無法實現擺在檯面上的公開目的。顯然,如果抵制能夠成形,那遏制的目的多多少少會起到一點,所以值得論證的重點其實是後半句。

因而問題就轉化成了:我們能通過抵制某國產品來實現支持國內相應產業發展的目的嗎?很遺憾,以經濟學的眼光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絕大部分人也都能認識到這一成就是跟這一時期的開放政策分不開的。開放促進經濟增長,凈出口及其增長長期以來都是中國GDP及其增長的重要來源。因而任何精神正常的人都不會鼓吹中國應當再次閉關鎖國。

但具體到進口,具體到是否應當以某種手段限制國外商品在國內的流通,很多公眾,甚至不少專業人士就不再持十分堅定的立場了。不少人還持有類似重商主義的觀點,覺得只有出口是有利於增長的,而應當以各種理由,在各個方面限制進口。各國間屢有發生的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案件則給這類觀點提供了一個貌似可靠的外部證據。而自新貿易理論興起以來流行的所謂策略性貿易政策,則是不少人自以為的理論支撐。

但實際上,進口對增長同樣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當下中國經濟逐漸接近所謂的劉易斯拐點,經濟在規模上的擴張已經無以為續的情況下,生產率的提高已是當前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源。而進口恰恰對生產率進步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統上,不少人在研究開放對經濟增長或生產率影響時,並不刻意區分進口和出口,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貿易依存度都是文獻中很常見的開放程度指標。不過,其實出口和進口對生產率的影響是十分不同的。出口會給國內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可能在行業內造成一定的市場份額或其他資源的再分配,使得高效者獲勝,從而提高行業平均的生產率;更大的市場意味著更高的產出和規模效應;此外,伴隨出口的技術、管理、知識的溢出,或是干中學效應,都是出口提高生產率的重要渠道。


而除了一些共同的技術溢出一類的渠道外,進口還會循著很多其他渠道對生產率的帶來影響。首先,如果進口的是中間品,那進口的中間品可能會是國內原來沒有的,可能擁有更高的質量,也可能這中間品本身就是更高水平技術的物化品,這都會直接提高使用這些中間品的行業和企業的生產率水平。2007年AER上Amiti Konings研究了印尼在95年加入WTO前後,關稅降低給企業生產率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中間投入品進口關稅的降低顯著提高了各製造業企業的生產率。理論上說,這種生產率的提高還會沿產業鏈溢出,使得那些沒有直接參与到進口的企業都能享受到生產率的提高。Amiti Konings的研究對此有一些間接的證據。

此外,進口還會在相應行業中引發更激烈的競爭,這將使得行業內的企業有更強的動力來學習、提高自身的生產率,並促使行業內市場份額再分配,落後者被淘汰,生存者更加高效,從而進一步提高行業的生產率。04年,同樣是AER上,Trefler對比了1989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前後,1980到1986年和1989到1996年加拿大企業生產率的變化情況,發現,進口關稅的降低顯著提高了企業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考慮到行業內企業市場份額的再分配,不難理解的是,行業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提高幅度是更大的。


類似的競爭效應不僅出現在與進口品直接競爭的行業,還會出現在進口了中間品的行業,07年印尼AER發現,在那些進口了中間品的行業,即使是那些本身沒有參與進口的企業,他們的生產率也顯著提高了。

而且,進口所帶來的生產率提升是遠高於出口的,07年那篇AER根據印尼數據算出來的結果,顯示同樣比率的關稅下調,進口關稅下調對生產率的影響是出口關稅的3倍以上。

針對國內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北大余淼傑有一篇即將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論文研究了進口滲透率對相應行業中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結果發現,進口滲透率較高的行業,其中企業的生產率顯著更高。有趣的是,他還發現那些從事出口的企業,從進口滲透率提高中所獲得的生產率提升相對較少。


總而言之,即使不考慮消費者的偏好,即使消費者都願意舍小我顧大局參與到抵制中,對外國商品的抵制也會因減少市場競爭、並使國內企業無法購買國外質量更高、種類更多樣或是包含更高水平技術的中間投入品而降低國內生產率,損害經濟增長。因而抵制外國商品的行為,雖然未必徒勞,但對本國經濟,卻有實實在在的壞處。


我覺得抵制某國商品不是徒勞的,

比如中國在抵制菲律賓香蕉,中國不從菲進口,也可以從柬埔寨,泰國等很多東南亞進口,選擇很多,而菲出口到中國的香蕉在中國的進口量里也佔比不大,不會對香蕉價格產生影響。 而中國抵制菲的香蕉,菲卻很難很快的找到擁有相當進口量的進口國,中國選擇很多,而菲選擇很少。中國拒絕的對中國來講佔比不大,而菲被抵制的產品對於菲的出口量來講卻佔比不小。


其實這個現象可以用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 解釋。
就拿中國和德國來講。假設兩種產品,紡織品和汽車。中國一小時可以生產1一千件紡織品和50輛汽車,德國一小時可以生產800件紡織品和100輛汽車。在這種模式下,中國顯然是自己生產紡織品,從德國進口汽車更划算。而德國則剛好相反。如果兩國相互抵制對方產品,兩國的生產力均沒有達到最大化,公民所得到的產品就會是價格高質量低。損害的是兩國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以前閉關鎖國,導致國力漸衰的主要原因。


以上答案多從D-S曲線角度進行分析,邏輯清晰。
小可不才,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問題,請同志們指正。

我的分析以效用理論結合機會成本理論作為切入點。
先給出論斷:抵制是成功還是徒勞,要看消費者的效用結構。
————————————————————————
以下是分析。
經濟理性人以效用高低作為行動的參考:對於一個經濟理性人而言,如果A行為的凈效用大於B行為的凈效用,且AB互斥,那麼他會選擇A而不會選擇B。

在這個案例中,假設理性的甲君今天面臨抵制與不抵制這兩種選擇(為簡化分析,我們認為:抵制的同時不購買該國貨物,不抵制的同時正常購買該國貨物),他的心中會有桿秤 :

對於A行為--(抵制且不購買)
可以給我帶來:身邊朋友的認同,愛國情緒的展示與發泄,(瞎扯一句:組織會因此早日批准我入黨), 等等。
我的機會成本是:商品的消費者剩餘*
對於B行為--(不抵制且正常購買)
可以給我帶來:商品的消費者剩餘*
我的機會成本是:被周圍的憤青吐槽,我的座駕可能會被憤青砸爛,我於會心有愧晚上不能入睡,等等。

當A行為--【抵制且不購買】的凈效用大於B行為--【不抵制且正常購買】的凈效用,理性的甲君會選擇【抵制且不購買】,反之則反是。
於是我們可以說,抵制是成功還是徒勞,要看消費者的效用結構,結論並不是唯一不變的。
——————————————————————————

小結:以上的分析可以繼續細化,例如將策略集合分解為 {明著抵制暗著購買,死抵制絕不買,不表態不行動不站隊,不抵制且正常購買,不抵制但是也不願意購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沿著「策略集合--每種策略的凈效用--決策」 這個分析範式繼續下去。
又,以上的分析假設是一次性決策,即抵制與不抵制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如果把這個行為放在一個連貫的時間軸上面進行分析,效用結構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可以得出更多有趣的結果。
實證經驗是,如果對方國的商品在本國消費中佔有重要比例,且替代產品價格高昂,那麼抵制常常響應者寥寥。抵制的時間越長,影響的生產部門、影響的利益相關者越多,因而抵製成本越高;當抵制的代價高於收益時,抵制也就告一段落了。

感悟:今天的中國,不管是經濟學界還是社會界,常常會忽視效用與貨幣之間的距離。經濟學用貨幣來衡量效用,但是對於一個正常的人類來講,效用是不能完全被貨幣化的。又則,每個人的效用結構也是不一樣的,效用結構往往帶有很濃厚的文化色彩和社會慣性。
例如我們講氣節,氣節的經濟學解釋是「要用很高很高的價格才能買到他的一次低頭」。但是這個「很高很高的價格」是多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詮釋,同一個民族、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詮釋。小可就不在此多加感慨了。

*消費者剩餘理論部分 羅璞 先生已經做了很詳實的闡述,在此感謝。
*效用理論中關於「價格與效用的區別」這一議題的討論可以參考伯努利(1738)的聖彼得堡悖論(http://goo.gl/gzaW7)


沒法證明。假設我是賣鋼鐵的,然後我抵制外國鋼鐵進口,我的抵製成功了。這時我的鋼鐵只在本國賣。供不應求,鋼鐵價格在本國市場暴漲,那我當然不是徒勞的。


為了說明這事,先得說清楚什麼是「消費者剩餘」。

某外國商品在市場上賣,大致有個售價,比如說200塊錢吧。
然後我們去挑東西,還會在心裡估一個「這個東西我最多願意花多少錢買」的心理價位,比如說300塊。然後我們把東西買下來,這樣消費者花了200塊錢,買了一個「自己覺得可以值300塊錢」的東西,其中多出來的100塊錢就叫做「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是無形的,但是其對消費者的影響卻能真實的觀察到。碰到便宜貨很多人忍不住要買,那是因為消費者剩餘非常高;也有的時候錯過了打折覺得後悔,是因為曾經有消費者剩餘沒有抓住,等等。

現在我們開始抵制外國商品,這個東西不讓消費者買了。消費者就失去了一個「用200塊錢買到自己覺得值300塊錢商品」的機會,或者說失去了100塊錢的「消費者剩餘」。我們看不到什麼有形的損失,但在消費者心裏面就和丟了100塊錢是一樣的。

抵制活動不僅讓廠商付出代價,也會讓中國消費者自己承受損失,「是不得人心的,是註定要失敗的」。


稅法老師告訴我們,如果和某一個國家關係不好,我們就會提高進口關稅,然後。。。嗯,有一個非常之犀利,就是報復性關稅。舉個例子,1999年,日本自然災害,蘑菇、大蒜及麥冬大量減產,日本方面向中國提出申請,我國農業部把出口關稅從10%降到5%,然後大量向日本出口這些農產品。第二年,中國農民大量種植大蒜等商品,然而2000年的日本並沒有進口這些農產品的打算。我國農業部向日本方面表示,希望可以將這些農產品出口到日本,日本答應了,為什麼沒有拒絕呢,無恥的事情發生了——5月29日,日本將這些產品的進口關稅提高到了260%,其中陰險含義不言而喻。中國雖然一直都是老好人形象,但也不是沒有脾氣的——5月30日,中國宣布對日本商用空調、行動電話及車載電話的進口在原有關稅的基礎上加征100%的特別關稅,這些產品的稅率已經接近200%(低260%好多耶),然後日本好多有關企業申請破產(好像是40%的企業,記不太清楚了,sorry)。日本限制進口我們的農產品,結果。。。嗯,就是這樣。


人不完全是經濟人。如果抵制帶來的「爽」,超過我損失的消費者盈餘,我當然抵制。

抵制失敗,原因可能有很多。試舉其二:
1)天朝還是「經濟人」多。
2)抵制帶來的「爽」下降。


一味的引進技術,一味的借鑒,導致中國汽車失去前進的動力,現在中國國內哪一個汽車生產商不搞合資,三十多年的發展,借鑒,學習了三十多年的技術,到現在依舊在世界上一點地位都沒有。抵制不是目的,自強才是根本。抵制是因為自己根本就沒有拿的出手的產品而產生的憤恨,無奈。一味求數據,成效,而忽略事實的本質。


是因為這個國家有些行業的優勢明顯,不買就意味著必須買性價比更低的其他產品,這是很多人無法接受的。甚至有時候買了一樣東西,你並不知道這樣東西里的某些部件是這個國家的產品。
或多或少的人的抵制都能起到效果,多少而已,不能說是徒勞。對於那些優勢並不明顯的行業,還有特別是奢侈品,是完全有必要提倡抵制的。
給自己國家帶來的損失,主要是抵製造成的競爭缺失,反而使國內的企業少了進步的動力。


只要把「抵制日貨」當做宏觀調控的其中一個調節方式,然後思考這個政策是否合理就可以了


在一個沒有人為壁壘,或者較少人為壁壘的貿易環境中,長期國家級的抵制是對人民沒有好處的。對統治階層可能有。
但是公平自由的貿易環境不存在,抵制本質上可能是推動公平自由的。抵制未必對人民沒有好處。只要有好處,即便長遠來看是徒勞的,那也是要抵制的。


模型的假設有問題。 外國貨的定價 少有便宜過國貨的。
另外去看一下那個半島國家的做法。基本都是買自己的國貨


抵制好的,就等於縱容壞的。
不僅徒勞,而且有害。
所以這麼做類似用鴉片,偶爾用可治病,長期用必致命。


之所以有國際貿易,就是因為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是有利的,最初的貿易理論是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雖然這種理論不能解釋現在的進出口現象,但絕對很好的解釋了產生進出口現象的原因。對於自己沒有優勢的產品,進口是明智的選擇,而集中力量去生產具有優勢的產品並出口,不僅成本低,還能取得更好的利潤。


轉載的:


喊著抵制日貨的窮逼居多,這些人抵制和不抵制沒區別,因為本來也買不起。
真正有購買力的中產階級買不計其數的日貨,從孩子尿布奶粉到大人用的單反等等,
放大到產業規模則更不可能抵制。
越是經濟落後地方的人越關心政治,越是窮逼越為國家操心,這些人看得先富起來的同胞們大包小包在銀座購物會不會氣死呢


1、消費者需求是第一位的;
2、這個產品質量好,而本國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不可替代;
3、商品流通:渠道利潤的驅使;
4、社會分工,你本國無法生產。


2014-09-25:
為什麼好幾天了才有這幾個贊呢?
知乎上的人都生活在沒有國家博弈、沒有叢林法則、只有遵守市場規則、完全由經濟利益驅動理性人所組成的理想世界嗎?
你們都只能看到經濟學上的利益,看不到非經濟利益(比如政治利益、戰略利益嗎?
你們都看不到效用的主觀性嗎?

認識到人不只是經濟人、效用是主觀的不能由經濟學預測的人們,請狠狠地贊我吧!

另從政治正確的角度出發,所有栗子都去掉了具體的國家名稱。

=====================================================================
看了這麼多人的回答,都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的,大家都受損,所以抵制是徒勞的。對於這樣的回答,我都狠狠的點了反對+沒有幫助。另贊了 @洛水無花 的答案。此外我贊了 @馮晗 的答案,但是我反對他把抵制一國產品擴大化到抵制所有外國產品。

擺出結論:
1) 從經濟學上來說,抵制某國產品對於抵制和被抵制雙方都會受損。所以,即使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抵制行為不是徒勞的!!!
2) 很大程度上,抵制行為不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而是從博弈的角度出發。從博弈論角度來說抵制行為更加不是徒勞的!!!
根本原因在於人不只是經濟人國與國之間不只有經濟關係。經濟學上的效用是主觀的,是不能夠由經濟學給出解釋的。

首先從邏輯上分析問題的兩個部分,「一是較為廣泛的抵制往往很難實現」。這一點已經超出經濟學研究的範圍了,所以經濟學沒法得出這個結論。但是就算是抵制行為確實難於大規模實現也不能推出抵制行為是不是徒勞的的結論。第二「即使實現了長期廣泛的抵制行為,但給被抵制方所帶來的損失遠遠低於預期,同時還給自己國家市場帶來損失,得不償失」。這一條不符合邏輯,因為雙方的損失是由雙方在貿易行為中的收益、市場地位等等決定的,是否「得不償失」應該從博弈論的結果來考慮而非單純看經濟學我方是否受損來考慮。
總之,問題的兩個小點事實上都已經超出了經濟學能夠解釋的部分了,而是由社會學、群體心理學等等(我也不太懂,反正就是研究人類的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的科學)的範疇,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真的沒法證明抵制某國商品是徒勞的?的結論…………

接下來,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抵制行為的後果。顯而易見的是,抵制行為會造成雙方受損,這一點上面很多經濟學牛人公知等等都解釋過了。(其實是我解釋不清楚……) 那麼具體來說,雙方受損的程度分別是多少呢?以下發起抵制國稱為A,被抵制國稱為B,第三方產品生產國稱為C,第三方產品消費國稱為D。
對於供應過剩(供給方可替代性很強)的產品而言,被抵制國的受損最大,發起抵制國承受較小損失,第三方獲得收益。舉個栗子,一樣產品B過賣100塊,C國賣110塊。原來正常狀態A過選擇買B國的產品,成本是100,A國獲得100塊收益,C國獲得收益0。現在發起抵制,只能買C國產品,這樣A要多付出10 的成本,B損失了100的收益,C國獲得110的收益。總體經濟效率下降了(同樣的東西成本增加10)。所以很明顯,被抵制國的損失遠遠大於發起抵制國的損失
對於供給不足的產品而言則正好相反,發起抵制國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被抵制國則可以將產品賣給第三方,只不過價格可能低一點而已。所以也很顯然,發起抵制國的損失大於被抵制國的損失。栗子就不舉了,跟上面正好相反。
所以綜上,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抵制行為絕對不是徒勞的,而是博弈雙方都會受損,損失的大小由雙方的貿易行為中的市場地位決定。由於一般來說商品都是過剩的,供應過程的產品比攻擊不足的產品來得多得多,所以總體而言被抵制國的損失會大於發起抵制國的損失

然後我們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理解,為什麼大家都受損(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還會有人發起抵制這種"愚蠢"的行為。
還是舉上面的栗子,A要買一樣東西,本來從B那裡買,100塊,這個過程A花費100塊,B賺了100塊。。可是由於他們是鄰居,對附近一塊地的歸屬有爭議,可能會發生戰爭。這時候A如果還買B的東西,B掉頭就拿這100塊去買把槍,用於準備他們之間的戰爭。你說這時候A是寧願多花10塊錢從C那裡買東西呢,還是為了貪這10塊錢的便宜,讓B賺100塊,而這100塊可能會用來掉頭對付A呢?很明顯,真正理智的人基本上會選擇自己承受10元的損失,同時讓潛在的敵人承受更大的損失。
這中間的關鍵在於交易雙方之間不只是單純的經濟關係,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把這其他因素考慮成經濟學上的效用,那麼在這個交易行為中承受一定(由於抵制行為而帶來)的損失就是值得的
所以結論出來了,單純從狹隘的經濟學行為,把人解釋成為經濟學理性人的答主們,你們太理想了,這個世界不只是有雙贏,大國博弈,有的時候那就是寧願自己損失一點,也不能讓對方太舒服。我個人理解,美國之所以那麼多高科技產品對中國禁止出口,道理是一樣一樣的,因為它不願意為了短期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高額利潤利益而喪失長期的戰略利益。

所以抵制行為的意義就出來了,抵制某國產品是為了給」敵「國(比如對中國來說,現在的日本)造成更大的損失,自己也承受一定程度的損失

最後再從經濟學上來探討一下抵制行為的方法學。抵制某國產品行為的出發點有兩個,第一是希望給對方(」敵"國)造成儘可能大的損失,第二是希望自己的損失盡量小。所以顯而易見,從這個角度出發,抵制某國產品不是一股腦兒說這個產品用了某國的零件,所以我就不買,這是傻子。
從上述角度出發,抵制一國產品,一方面要考慮該國在該產品的產業鏈中份額較大、產值較高,另一方面要有可選的第三方產品。在此基礎上我本人提出來抵制方法的幾條原則:
1)精確打擊對象,盡量只抵制某一個國家的某一部分產品。不要一上來就是抵制所有外國產品,不要一上來就抵制某個國家的所有產品。
2)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只抵制某國品牌,不考慮產品的部件。這是因為在當今世界的產品鏈上,品牌擁有國往往佔有利潤的最大頭,同時品牌是哪個國家的比較容易判斷,可操作性比較強。這一點是從讓對方的損失盡量大的角度出發的
3)在可選擇和額外成本可接受的前提下,優先排除某國產品。這一點是從讓自己的損失盡量小的角度出發的。

其實從上述兩個原則出發,對於某日X而言我們優先選擇抵制的產品就呼之欲出了:汽車。產值大(佔GDP份額比較高),產業鏈長(日X國的汽車產品供應鏈國產化率很高,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其本國生產的),可替代性強,額外成本不高(全世界造汽車造得好的不只有它一家,消費者我們的選擇面很多,不買他家的產品,對於它損失是100,而我們只需要付出一點點額外的成本)。
關於上述觀點,歡迎討論。

所以說,經濟學只能告訴我們,貿易能夠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貿易壁壘、貿易保護、抵制行為、閉關鎖國等等行為會帶來經濟學上什麼樣的損失或者說後果。
至於說,這樣的損失我們願不願意承擔,需不需要承擔,不是經濟學能夠決定的!!
因為政治意義、戰略意義(總之,非經濟意義)上的回報可以認為是經濟學上的效用,
我們知道,效用是主觀的,只能由當事人或者當事國來決定,值不值得為了它而承擔經濟意義上的損失。這種損失值不值得,經濟學是沒法告訴我們的!!!

至於經濟學家能夠做什麼,我想經濟學能告我我們,如果我們做了(抵制行為),那麼我們需要承擔多大的損失,對對方能夠造成多大的打擊,第三方會因此獲益多少。
至於用這樣的損失或者對方的損失值不值得,就請經濟學家不要發言了吧,這不是你們專業該乾的事,這是國際關係、搞戰略、做決策的人應該乾的事。如果 @馮晗 在他答案的寫的:「兩敗俱傷甚至讓對方損失遠大於己方都沒什麼意義」。這個有沒有意義真的不是經濟學家來判定的好不好!!
至於如果發起(抵制行為),發起了能夠有多少人參與,這些大概搞社會心理學的人可以給出一些建議。

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類似《變形金剛》這樣的純以商業為目的的文化現象?
褚時健在種植、農業管理上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金融市場的本質是「賭場」嗎?
衡量一個商業模式好壞的最直接依據是什麼?有人說是現金流模式,這樣說對嗎?
「袖裡乾坤」兩個交易的人把手放在袖子里捏手指討價還價是怎麼回事?

TAG:生活 | 商業 | 經濟學 | 國際貿易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