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有多重要?其原理是什麼?有哪些與「第一印象」相似的現象?
很多人說,第一次見面時,感覺如何如何,後來慢慢轉變了,但是總忘不了自己第一次見面的感受
好像學習知識、技能,總是牢記最初的接觸到的,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改變
社會心理學中,對他人「印象」的形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首因效應 (primacy effect ) ,即「第一印象效應」,是說人們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並據此對他人作出判斷。
Luchins 在1957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選擇了一個小故事作自變數。故事描述了一個名叫吉姆的小學生的生活片斷,由上下兩段組成,分別把吉姆描寫成為一個熱情外向的孩子和一個冷淡內向的孩子。然後把這兩段故事按照四種組合方式念給隨機編排的四組被試聽,請他們回答吉姆是怎樣一個人。
故事的上半段
吉姆離家去買文具。他和兩個朋友一起走在灑滿陽光的街道上,邊走邊曬太陽。吉姆走進文具店,店裡擠滿了人。他一面等待售貨員招呼他,一面和熟人聊天。買好文具向外走的時候又遇到了熟人,他就停下來和同學打招呼。後來告別了朋友往學校走,路上遇到了一個前天晚上才剛剛認識的女孩子,他們說了幾句話之後就分手了。吉姆來到了學校。
故事的下半段
放學後,吉姆獨自一人離開教室,走出了學校。他開始延著漫長的路步行回家。街道上的陽光非常耀眼,於是吉姆走到街道陰涼的一邊。迎面而來的街道漸漸消失在他身後,他看到一位前一天晚上遇到過的那個漂亮的女孩。吉姆走進了一家糖果店,店裡擠滿了學生,他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吉姆靜靜的等待著,直到引起櫃檯服務員的注意之後才買到了飲料。他坐在一張靠牆的椅子上喝飲料。喝完之後他就回家了。
結果發現, 先呈現上半段再呈現下半段,有78%的被試認為吉姆是外向的;先呈現後半段再呈現上半段則只有18%的被試認為吉姆是外向的,63%認為其內向。結果說明了首先接受到的信息直接影響個體對他人的認識,即首因效應。
其原理有以下解釋:一是人們容易忽略後面的信息,因為一旦人們覺得自己有足夠的信息來作判斷,就不再或很少注意隨後的信息;二是在知覺者的心目中,後面的信息常常不如開始的信息重要、有價值。
因此,一個響亮的名字,整潔大方的儀錶,在很多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PS:題主在問題描述中提到的是認知心理學中記憶的首因效應,即由於前攝抑制的減少,記憶材料的初始部分記憶效果最好。例如,早上的記憶效果最好,背一單元的單詞開頭幾個總是記得最牢~
---------------------------------------------------------------------------------------------------------------
與第一印象效應相似的現象
- 暈輪效應
又叫「光環效應」,人們常常認為一些特質之間存在相互關聯,所以當了解到一個人具有某一特質時,就會自動地聯想到與這一特質相關聯的其他特質,主觀地認為此人也具有這些特質。比如,我們常常認為胖子樂觀,瘦子孤獨,帥哥優秀,屌絲猥瑣。。。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Asch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將大學生分為A、B兩組,每人看一張描寫一個人特質的卡片,上面是7個形容詞。要求被試描述這個人,並在另一張特質表上挑選最能描述這個人的形容詞。
A組卡片:聰明、靈巧、勤奮、熱情、果斷、實際、謹慎
B組卡片:聰明、靈巧、勤奮、冷淡、果斷、實際、謹慎
結果,A組被試多為「這個人」貼上了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標籤。而B組同學則認為「這個人」斤斤計較、毫無同情心、勢利十足 。
第一印象顯而易見是非常重要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們對他人最初幾分鐘內的第一印象,在我們未來與其的關係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因素。如果兩個人在第一瞬間就非常喜歡對方,那麼這個關係就自然而然發展的很好。但是,如果其中一人特別冷淡,那麼這個關係則會發展不順。
關於更細緻的生物原理,我很早之前的答案有提到過,不過寫的不太簡潔,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這裡貼一部分相關內容。
人臉識別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 因為我們通常會通過第一印象來了解對方, 尤其是對於陌生人, 我們通常會僅憑第一印象來分析對方的性格特徵, 來確定是不是可以與這個人交往。 這種第一印象的形成現在通常是被認為是自動化的, 不是大腦有意為之的, 因為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即使一張臉只出現了100毫秒,人們也能分析出這張臉的大概表情是什麼樣,甚至在33毫秒的條件下,人們的分析水平也高於平均值 (Bar, Neta, Linz, 2006;Willis Todorov, 2006; Todorov, Pakrashi, Oosterhof., 2009)。現在就該問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自動化的特性呢?一種說法是生物進化讓我們形成了這種特性,在短時間能產生對他人的first impression會讓我們在極短時間內判斷他人對自身是否有威脅,或者可以親近,這種方式會讓我們更好的生存下去 (Todorov et al., 2008)。
在日常生活方面,這種自動化的第一印象也有很大影響,比如,美國競選的備選人的臉是否具有競爭性competence很大程度會影響他們的競選結果,研究發現大約2/3的選舉是被那些群眾認為臉部具有competence特性的候選人贏得 (Todorov, Mandisodza, Goren Hall, 2005;Ballew Todorov, 2007)。一份對美國小法庭判決的研究也發現, 娃娃臉或者具有吸引力面孔的犯人更能活得陪審團的同情,更易獲得輕判或者勝訴 (Zebrowitz McDonald, 1991)。
表情的涵意是如何被領會的? - 葉賭徒的回答
之前答主已經提到首因效應,我就不贅述了,補充另外的一些理論。
我們人類對於不確定的事物會有不安全感,所以在第一次與陌生人相接處時,這種不安感自然也是存在的。所以根據Berger 和Calabrese 在1975年提出的不確定性降低理論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這個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個體將不斷尋求信息以減少不確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親密來交換。也就是說,人們希望減少人際間的不確定,而表露自己的信息,尋求他人的信息,進行社會交換,然後將得到的信息加以處理,形成人際知識,若能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將有助於社會生活的順利進行。個體傾向於對他人的自我表露通過表露相同的方面進行回應), 人們對未知事物的不安,導致他們會通過最初的交流來減少這種未知感,這同樣解釋了為什麼在人們最初的交往時,我們會例行公事一般地問對方一些常規問題,這些問題會包括姓名,家鄉,工作等等。當然,我們也通過觀察獲得其他如性別,年齡,口音等信息。
在我們最初的人際交往中,我們同樣會對我們所處的關係會給我們帶來多少的付出或收益進行判斷, 即Sunnanfrank在1986年提出的預期收益理論 Predict Outcome Value Theory。所以在最初的交流對話中,我們會形成一個積極地或負面的關於未來預期的評價。這個理論,其他研究也證實,如果我們如果有積極地預期,我們則會與對方交流更多以獲取更多的信息。相反的,如果我們有負面的預期,我們則會限制自己的交流 ( Horan et al., 2009; Mottet, 2000)。
有研究邀請剛入學的大學新生為被試,以進一步深入Sunnafrank的預期理論。在最初,每一個學生會與另一個同性學生配對,選同性是因為防止異性相吸,以增加研究可信度。之後,學生會被要求互相自我介紹3分鐘或6或9分鐘,接著他們會被問及對他們未來關係的預期,比如會是點頭之交,還是正常朋友,還是親密友人,亦或是摯友。他們還會填各種問捲來對他們配對的同伴進行評價。接下來9周,學生們會在一個教室環境下共通接觸交流。結果發現,即使在之後的9周內學生被強迫與他們最初配對的同伴交流,他們最初的第一印象(與最初自我介紹的時間多少無關)仍然在這段關係發展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些最初積極評價對方的學生,關係發展的更好也更為深厚,從而在課堂上他們會坐在一起,更多交流。
Sunnafrank 曾提出他想過長期下去的交往可能會稀釋第一印象的作用,因為雙方有更長的時間和機會去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等等,但是事實是第一印象的影響仍然非常巨大。值得關注的是,影響最強的是負面的印象,雙方中其中一方對未來預期更為負面的人,對這段關係的影響也會更大(我認為相親在這個理論下非常適用)。因為,如果一方對另一方完全不感興趣,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一方會不願與另一方交流,合作,因此也會影發另一方的排斥行為。
隨著科技設備的發展,近年來的研究已經表明我們可以在幾秒內就形成一個準確的可信的對他人的判斷。將這個結果於收益理論相結合的話,可以發現我們其實在最初的幾秒中交流或者僅僅是觀察中就已經能形成了自己對這段關係的預期。
當然,有時候這種第一印象也會轉變,因為在工作環境下,有時我們明知雙方互相不喜,但是由於工作,我們還是會學習著互相友好相處。有些特殊情境,也會導致第一印象轉變非常迅速,比如剛認識如遇知音,結果發現對方背後捅刀子,那麼這個關係就會急轉直下。
總的來說,第一印象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形成並且準確性可信度很高,並且對我們的人際交往影響很大。
前面的答案中,@劉念的例子舉得很好,可是沒有給解釋,@李一的解釋說出了一部分原因,但我認為不是主要的。詳細解釋一下:
Allen是一個聰明,勤奮,衝動,愛挑剔,固執,嫉妒心強的人;
Ben是一個忌妒心強,固執,愛挑剔,衝動,勤奮,聰明的人;
我們站在上帝視角,認為這兩人應該得到相同的評價,因為他們的特質是相同的,只是描述過程中的順序不同。但參與實驗的大部分人都會更喜歡Allen,給予其更好的評價。這是心理學家Asch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遺憾的是,我們不是上帝,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對方所有的特質,而是要靠對方一點點展露或是我們自己一點點的去挖掘,換而言之,我們都會受到第一印象的操縱。如果現實的信息呈現方式就是如此,我們也會更喜歡Allen。
此效應的解釋與人的信息加工方式有關。個體在知覺他人時,會把他人的動作,言語,表情燈外在的信息加工成好壞,強弱,活躍等特質,我們追求的不是信息的完備,而是對信息的解釋要連續一致。一個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在學漢語時會用英文的思維來理解漢語,反過來,漢語的native speaker在學英語時也會不自覺地用漢語的思維。我們總是在舊信息的基礎上去解釋新信息,格式塔心理學家更是認為,那些舊的信息提供給了我們框架,新信息所構成的印象要整合到這個框架之中。
如果某人是奸詐的,那麼他的聰明就會充滿消極意義;如果某人是正直的,那麼他的聰明就會有積極意義。Allen的聰明信息在前,他的固執就會像喬布斯一樣可愛,Ben的聰明信息在後,他的嫉妒心就會把聰明變成一把傷人的匕首。同樣的特質因為在第一印象所構成的語境中而具有了不同的含義,所以我認為舊信息對新信息所產生的一個「解釋作用」是這個效應的主要原因。
以上節選自我寫在「假裝思考」中《崇拜的心理學現象(二)——首因效應》一文
第一印象,也就是首因效應只對跟你接觸少的人有作用,接觸多了就受近因效應的影響了。
所以,你不要為了第一印象這個問題焦慮,沒表現好還多的是機會表現,如果對方就是不能改變對你的印象,那只有三種可能:1.你就是一個這樣的人;2.對方是比較偏執的,如果你也不是很喜歡跟他相處,說聲再見道聲珍重是最好的祝福;3.你的問題不是第一次沒表現好,對方是針對的是你整個人,比如情敵之類的咯。
要是你說接觸了第一次之後就再也沒有辦法接觸第二次了,那你們就是不熟咯,還在乎個什麼鬼嘛,你幹什麼要一個再也不出現在你生活里的人喜歡你,很累人的。
再最後,說一聲,你如果總是擔心自己在別人面前沒有表現好,時常後悔自己說錯了那句話,做錯了哪件事,你可能焦慮水平有點高,需要調整了一下了呢。吃飽一些,跟朋友多聯繫,不要自己鑽牛角尖喏,?( ′???` )比心A與B是同班同學。
A是一個:聰明,勇敢,挑剔,衝動,固執,刻薄的人
而
B則是一個:刻薄,固執,衝動,挑剔,勇敢,聰明的人。
你看了上面的描述,是否對A的印象更好?
其實上述對A和B的評價是一樣的,只不過把形容詞顛倒了順序。
這就是第一印象(即首因效應)產生的重要作用。
-------------------------------------------------
相關文章及硬廣:
如果您有任何情感、戀愛、兩性關係、個人成長方面的問題,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xuexizhuinvhai(「學習追女孩」的拼音)並直接提問,賬號君會在24小時之內回復你。
如果你想要科學系統地學習兩性關係知識和技巧,請關注我的連載專欄:寫給兒子的泡妞書,寫給女兒的挑男計
如果你想要提升戀愛技巧,追到心儀的男神女神,歡迎參加我在全國巡迴開辦的約會課程:劉念約會教室課程表。(劉念約會教室的課程都可在聽完之後申請無理由全額退款。如果你上完課感覺不適合你,我們不會收取你一分錢學費。)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需要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希望能立刻獲得他人的認可,比如對陌生人進行公眾演講、和同行建立社交聯繫、去新公司面試等等。你可能會注意到,有些人雖然是第一次露面,但是他們卻能輕易地贏得他人的好感和支持。有些第一次認識的人會讓你感到親切、讓你願意去進一步了解他們;而有些人則會讓你說不出的厭惡、於是敬而遠之。
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差別呢?研究溝通的專家John Neffinger與Matthew Kohut(2013)提供了一種答案,認為那些人之所以能在第一面就對他人產生影響,是因為他們同時表現出力量(strength)與溫暖(warmth)兩類特質。
那麼,「力量」與「溫暖」分別是怎樣的特質?我們又該如何同時表現出力量與溫暖?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來導讀Neffinger與Kohut的著作《令人信服的人(compelling people)》。
想要迅速影響他人,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光有力量不夠
許多人會有誤解,認為如果想要迅速征服新認識的人,給他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用實力去震懾對方,比如展示出自己在領域內的經驗、光輝的履歷等等。但是,Neffinger與Kohut(2013)指出,如果你只展現你的力量,你或許可以迅速獲得人們的尊敬,但同時也可能招致他人的畏懼。如果你想要立刻獲得人們的欽佩與支持,就一定要在表現出力量的同時,讓他人感受到溫暖。在談論如何表現力量與溫暖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兩者的定義。
1. 力量包括了你的能力和意志力
一個展現出力量(strength)的人會讓人感到:你有能力實現你提出的想法,並且你能敦促自己採取行動、去儘力追尋你的目標。它包含了兩個維度:a. 能力(ability)與b. 意志力(force of will)。
能力指的是那些能幫助你完成目標的技能和競爭力,包括身體力量、專業技能、社交技巧等等。而意志力指的是能幫助你去堅持追求目標的意願。一個具有意志力的人,能做到為了目標能抵禦眼前誘惑,能控制自己用更冷靜的方式處理問題,以及可以抵抗和推翻不利於實現目標的衝動。
當我們和人第一次接觸時,表現出力量可以獲得人們的尊敬。其中,一種展現力量的重要方式是做到自我堅定(self-assertiveness):做到能夠在不傷害他人、以及控制住自己攻擊性的同時,堅定地維護自己的立場。自我堅定同時體現了能力和意志力,它需要一定的社交技巧(能力),也需要我們經受住他人施加的壓力(意志力)。
人們可以在與我們第一次的溝通中,通過觀察我們是不是能堅持自己的立場、能否拒絕不合理的請求,來判斷出我們是一個比較好應付的人,還是一個需要被嚴肅對待的對象(p.14)
2. 「溫暖」的關鍵是核心方面的相似
Kohut指出,長久以來人們誤解了溫暖的含義,認為表達溫暖意味就意味著表達友好,意味著要多微笑或者顯得好說話(agreeableness)。「但實際上,你要讓別人相信,你和他們追求著同樣的目標、欣賞同一種價值——人們會從這種相似性中感受到溫暖」(Rayasam, 2017)
他將溫暖定義為一種「歸屬感」和「被關愛感」的結合。其中,歸屬感指的是「我與你是同一陣營」的感受。如果人們對你產生歸屬感,他們會相信你和他們有著相同的情感、觀點、價值觀(p.17-18)。
傳達歸屬感主要依靠「讓他人感受到共同點」,包括做到a. 共情和令人們覺得b. 熟悉。「共情」指的是表達出情感層面上的感同身受:我可以理解你的情緒,我也能感受到你的情緒。「熟悉」則是讓人們發現你身上有他們熟知的、習慣的特徵,比如類似的口音、相似的出身、共同的經歷等等。熟悉令人感到「安全」,因為人們更清楚怎麼和一個熟悉的人相處。
而被關愛感則指的是「你願意和我成為同一陣營」的感受。傳達被關愛感要求我們顯得有愛意(loving)——有一種和他人建立聯結的渴望,一種願意放下防備來關心他們的意圖。如果人們能感受到愛意,他們會相信,即使我們和他們存在差異,我們也會願意去理解和關注他們的想法(p.19)。
作者還提出,溫暖並不是一種確定的形態——對不同的人來說,在不同的場合中,溫暖的表現都是不同的。有時,溫暖甚至可以表現成很冷酷的、黑色的樣子,比如現在流行的「毒雞湯」。「幼兒園有幼兒園裡的溫暖,軍隊有軍隊里的溫暖。」因為不同場合下,人們會有不同的目標與理念。而且,不同團體的人會有他們自己偏好的表達方式。用他們之間常用的方法來傳達溫暖感,也能令他們感到你的表達方式很「熟悉」。比如,對一些人強調共情可能會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而軍隊里的人不習慣談論情感,對他們強調「熟悉」(像是「我和你是老鄉」)可能會更快地獲得認同(Rayasam, 2017)。
3. 要影響他人,力量與溫暖缺一不可
Neffinger與Kohut強調,如果你想要迅速而成功地影響他人,只表現出力量是不夠的(見圖1)。固然,缺乏力量可能會讓他人看輕我們、對我們的話語不屑一顧。但如果只表現出力量,又會讓他人產生敵意,擔憂我們會站在他們的對立面,因此即使雙方最終合作,對方也會心存戒備;而只有在表現出力量的同時表現出溫暖,才更容易讓對方給予我們信任和支持,因為他人會意識到,支持我們就等於支持他們自己,我們的奮鬥也正是在實現他們的目標(p.27)。
許多人不願意表達溫暖,是因為擔心一旦表現出溫暖,就會削弱自己的力量感。而實際上,力量與溫暖是不同的兩個維度,它們是互補的,而非互斥的。一個人完全能做到既有力量又不顯得冷酷。比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進行一些演講時,會強調自己作為普通父親、家人的一面。於是聽眾既會因為他的職位與能力而敬重他;又會因為和他有類似的感觸而產生共鳴,更願意支持他的想法。
圖1,反映了我們對不同人的感受。對力量大但不溫暖的人,我們會感到嫉妒;對力量大也溫暖的人,我們會感到欽佩;對力量小且不溫暖的人,我們會感到輕蔑;而對力量小但溫暖的人我們會感到戀愛。
外型會影響力量和溫暖的展現
* 身材:超重的人會被認為缺乏力量(而這是一種歧視)。體型顯得肥胖的人們往往會被看作缺乏意志力。人們往往把肥胖看作是自控能力不足的結果,認為一個較胖的人在工作中也可能被其他誘惑影響,於是看輕他們的職業素養。Neffinger與Kohut認為,這種說法是人們的歧視(p.61)。
* 臉型:娃娃臉會被認為更溫暖。娃娃臉的人普遍被認為更溫暖。護理類行業中會容易更多地招募娃娃臉的人,因為娃娃臉者會讓人感到關懷、沒有惡意。而在力量方面,娃娃臉的人就比較吃虧。人們一般會傾向於認為娃娃臉的人領導力不足,會推選看起來更成熟的人擔任團隊的領導者(p.53)。
如何增加我們的影響力,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呢?
Neffinger和Kohut指出,人們常常存在誤解,認為只有內在具有很強的某種特質,才能表現出這樣的特質。比如認為如果要表現出力量,那麼自己一定得是一個很自信的人。但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先在行為上表現出自己擁有某種特質,進而通過獲得他人積極的反饋,來影響到我們內在的狀態和認知。這就是傳說中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能讓我們表現出力量和溫暖感的方法。
1. 表現得更有力的方法
a. 權力姿態
「權力姿態」(power gesture)指的是用身體姿勢展示出自己「身居高位」。秘訣是要麼顯得高,要麼佔據空間大。要感到自己有力,首先要改掉駝背、直起背部。許多人會將站直誤認為是要像士兵一樣站立,但實際上這種渾身僵直的狀態會讓人感到過於拘謹;更好的做法是類似我們體育課上做的「稍息」:背部挺直,但其他地方是放鬆的。
在工作場合,有些女性會遇到身材曲線帶來的麻煩:一旦昂首直背,可能會凸顯胸部曲線,而容易遭到他人的非議和污名(比如自稱會因為女性的曲線感到無法集中注意力,或者猜測女性是不是通過性的關係上位等等)。但是作者認為,由於工作環境往往對女性的力量感評價很低,所以比起含胸縮背造成的不自信感,女性還是應該選擇更有力量的站姿(p.72)。
除了駝背以外,另一個需要避免的身體姿態是「歪頭」。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或是認真聆聽時會不自覺歪頭。然而,除非你希望表達出更多的溫暖感,否則不要歪頭,它會降低你的力量感,因為當人們頭部偏向一側時,會將自己脆弱的部位(脖子)暴露在他人面前。
b. 主動碰觸
另一種表現出你更有力量感的方式是主動地碰觸對方。我們會看到兩個人一起邊走路邊交談時,一方會開始碰觸對方的手肘,作出領著對方往某個方向走的樣子。之所以主動碰別人會顯得你有力量,是由於主動碰觸一般是上位者的做法(舉個例子,一般是你的上級拍你肩膀,很少有下級會拍上級的肩膀),因為上位者也更不懼怕他的行為可能會帶來負面的結果(p.79)。
c. 適當地認錯
許多人不願意認錯,擔心承認錯誤會讓別人意識到你會犯錯、你有不足。但實際上,人們都明白一個人會有犯錯的時候,而不是所有人都會有認錯的勇氣。所以,及時認錯反而顯得你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提升了你的力量感;此外,在認錯的時候,你也需要說明你打算怎麼修正這個錯誤,這樣可以表現出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表現出溫暖的方法
a. 給予愛意:驚訝的微笑
不是所有的微笑都會讓人感到溫暖,僵硬的微笑只會令人感到尷尬。那麼,如何用微笑傳達溫暖感呢?書中特別介紹了一種帶著驚訝感的微笑:當你在微笑時,微微抬起眉毛、睜大眼睛,這時如果遮住你臉部的下半部分,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驚訝的表情。一般當人們遇到一個小孩時會採取類似的笑容,因為如果你會被對方驚到,意味著你在接近對方時並不帶著防備,對方面對的是一個開放的、柔軟的你。
在有些場合你會需要做出微笑,又擔心自己笑得不自然。這時候不要強迫自己擺弄嘴角肌肉,而是可以想一些讓你感到溫暖的人事物,比如自己喜歡的人、家裡寵物鬧笑話的時刻等等,這時你會發現自己自然而然地笑了起來(p.86-87)。
b. 給予歸屬感: 「我和你是一類人/我和你是同一個立場」
如何迅速地讓對方對你產生「你和我是一類人」的感受呢?
一種簡單的做法是動作同步。比如當對方因為悲傷而耷拉肩膀時,你也可以放下你的肩膀;當對方喝水時你也跟著拿起杯子等等。注意不要做得太刻意,不然對方可能會疑惑「你為什麼學我」、進而感到冒犯(p.98)。
另一種做法是表達共情:讓對方感到你是真的能理解或體會Ta的感受,你和Ta站在一起。但共情不是簡單地說一句「我能理解你」,而是要做到點出「對方此刻的情緒」和「為什麼會導致這個情緒」。
舉個例子,當你面對一個因為等待多時而大吵大鬧的顧客時,你可以說:「很抱歉。您現在一定很生氣(對方此刻的情緒)。您等了那麼久,而且已經接近飯點了,肯定會覺得又餓又不舒服(是什麼導致了這個情緒)。今天顧客實在有些多,工作人員也在努力解決……」
此外,你也可以選擇適當地自我暴露,分享一些自己和對方相似的經歷,來引起對方的共鳴。要獲得共鳴,不代表你和對方一定得是完全一致的背景。比如,你們雙方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情感經歷,但是對家人的關注、對失去的焦慮是共通的,這些觸動人心的共性點就可以拿來作為引起共鳴的突破口(p.113-121)。
我們特別想和大家說的是,你不用始終表現得強大,才能夠在世界上貫徹你自己的意志。讓別人感受到溫暖,也是影響力的一個同樣重要的來源,是你是否可以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溫暖並不僅僅是一個活在雞湯里的詞語。而你並不用表現成某種特定的樣子,才會是一個溫暖的人。有時你冷酷的真實,可能對另一個人來說就是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種「遙遠的相似性」。懂得我們的人,和我們有著一樣感受、經歷的人,對我們不設防、信任我們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影響我們。
以上。
原文發表於:「當我對你產生歸屬感的那一刻」| 導讀: 如何獲得對他人的影響力?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我不懂心理學,但是想想覺得第一印象在有些時候沒有那麼根深蒂固,所以也心虛的回答一下好咯。
每次遇見一個人,腦袋裡對這個fresher總一個初次的評價。按照幾位大神的說法,這個印象會比較頑固的盤踞在你的腦海里,不管後面深入的接觸中發現了他哪些和第一印象不同甚至相反的特徵,你的潛意識裡也都會覺得他多少都是你第一印象里的那種人。所以,給人好的第一印象後面再反轉比給人不好的第一印象後面再反轉給人的最終印象要好(好繞啊,就這樣吧。)
但是這種「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情況,更多是基於後期表現和第一印象相差不大這個條件的吧。現實生活里,我們有時候發現最開始看起來不善言辭的女孩居然口才出眾是辯論隊的主力,認識一個打扮痞里痞氣的男孩卻日漸發現他其實思想傳統很守規矩…… 我想一般人,對她或者他的印象都不會停在第一印象的框框里而是會隨之改變吧。甚至於他反轉後的形象因為和第一印象差別巨大而更讓你印象深刻呢。
怕自己瞎說的會挨罵,就搜了一下:「 有些人甚至會完全顛覆他以前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效應在這種人身上是不起作用的。還有一部分人通過努力,顛覆了別人對其原先的印象,這種通過改變給人帶來的新印象往往比第一印象要深刻得多。」
一種反轉是像曾經不務正業的呂蒙發憤圖強以後使人「刮目相看」,徹底扭轉了之前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就是所謂的「鹹魚翻身」。通過努力改變了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二種反轉就是那種低調含蓄韜光養晦看起來其貌不揚實際上深不可測的人。所謂「敗絮其外,金玉其中」。輕易不出手,出手就是大招的。也常常讓人對他的評價有個大逆轉。這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亮藏著的真功夫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
這都是積極的改變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的兩種情況。反過來就是消極的兩種。反正就是說第一印象是可以改變甚至逆轉的。
「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非常重要。
為了繼續闡述這個觀點,就不得不引入經濟學中一個叫「錨」的概念。
在購買商品時,消費者第一眼對該商品留下印象的價格,此後將長期影響它的價格或者說在其購買者腦海中的印象。這就是「錨」的效應,而那個最初的印象即為「錨」。
推物及人,當我們接觸一個陌生人,在完全不了解TA的情況下,TA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也將長遠的影響我們對這個人的判斷。哪怕TA今後可能完全呈現出不同的另一面,但也許是思維的慣性,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將其與我們腦海中既定的TA的樣子來對比或者比較。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似乎有點武斷,甚至不科學,但不可否認,一直以來我們是否都是這樣的被他人判斷或者判斷他人?
更何況,還有更簡單粗暴的一句話呢:
你永遠不會得到第二個機會去塑造你的第一印象。
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拋開科學依據,說說我對「第一印象」這個詞的感受吧。大部分時候,對實物或者人的第一印象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對我來說更像是潛意識裡某種印象和現實的重合,再附加到眼前的這個人身上。有的時候也來自於經驗主義給貼的標籤。所以往往第一印象不準確,接觸之後,才慢慢有了轉變,漸漸適應,做出或離開或留下的決定。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應該因兩人相處的時間長短而異,這裡說的相處並不只是認識,而是要真正的接觸,聊天,有共同的經歷,有共同的話題,甚至一句話全都用代詞交流也能明白對方在說什麼。走得路長了,起點自然變小了;若是走得路無窮短,大概也就只能回憶回憶起點了吧.........其實很多時候,「第一印象」說的其實是「社交印象」。
就像是經常會有人聊天時,就會說「我剛認識你的時候你什麼什麼樣」,「我不認識你的時候覺得你是個什麼人」,這種印象的形成來著於兩方面:
一是被觀察著者所表露性格特點,這就像是一個信號發射器,往往由一個表情,一句話,一個動作所代表。
第二個方面是觀察者的主觀臆斷,也就是接收器,當接收到表情,話語,就會形成,而第二個方面是決定性的因素。
這也就是「第一印象」很多是由他人評論的,基本上所有的第一印象都是別人給的。
很多人剛見到我覺得我話少,正經,嚴肅,不說話,高冷的一個人。
但我自己知道我自己是一個不正經,污,很賤,逗比,有時候也會很暖心的一個人。很多朋友後來會說我欺騙了他們。
但是,這怪我嗎?
我沒有義務對於一個陌生人噓寒問暖,你們的話題勾不起我的興趣,幫不到你的忙或者幫了你就會讓我的利益受損,我拒絕了,我有錯嗎?
就因為這樣,你斷言覺得我是一個冷漠,不樂於助人,不合群的人,添加了所謂的第一印象,這是我嗎?
不是。
可能我今天心情不錯,你跑過來讓我幫個忙,我看也沒什麼事就幫你了。你說我人好好,那我倒是挺開心的。
要是我今天心情不好,你跑過來讓我幫忙,我自己事情一大推我拒絕你。你說我連這點忙都不幫,以前沒覺得你是這種人呀。
既然如此那就請你帶著你給我的第一印象滾遠一點。
「第一印象」只是用來起初認識一個人,那只是一個表面,淺層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給你的「第一印象」是凶凶的,時刻保持距離的,說明他只是不善於或者不喜歡與人接觸,在相處的過程就要把握自己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給你的是活潑的,善談的,那就試著和他多聊聊,就可以找到他本質的「印象」。
有些人很聰明,知道如何拿「第一印象」做自己的「保護色」,以防陌生人的打擾,有些人會當做武器,去攻佔他人內心,類似於見哪個妹子,聽她說話「好可愛」什麼的,妹子的真實性格搞不好比你還爺們。
這種東西有很多,最類似的就是「社交音色」,正常說話和打電話的音色不一樣。
(好像跑題了)。
總之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萬不可以「第一印象」給一個人下定義,要給一個想認識新認識的人留夠足夠的空間去添加給多的標籤,這樣才能夠更全面。
不過說回來,現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故意假裝的,可以控制的很好,社交方面比較擅長的人應該明白。
最後一句,
以前人要性格要多好多好,要多考慮別人,現在我說,去你XX,活好自己的樣子才好,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滾遠,不要整天帶張假面具一天樂呵呵。不委屈自己才是對的。
第一印象決定了我要不要對這個人有第二印象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一個字,顏控!
心理學中在社會認知問題上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A和B兩個事件先後發生,如果之後立即要求反饋,距離反饋更近的,即B事件的影響會大一些,但是如果時隔很久之後再要求反饋,則是先發生的,即A事件影響更大。除此之外在認知心理學中還有注意力漸減、稀釋效應、便捷式判斷等理論來解釋人的一些認知偏差。
參考:E · 阿倫森《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
我只想說說這讓我想到了《怦然心動》
不
永恆之心 粉色鋯石
知道有沒有同樣看過這個電影的親們
這部電影應該就能很好詮釋,第一面的答案了吧!!
除了首因效應讓最先獲得的信息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在以後的時間也會收到另一種影響,驗證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es)在人們用極短的時間,只要觀察該人和異性5秒的聊天,人們就可以確定他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CevineMonteith.1999)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便會尋找他人與第一印象相符的信息,而不是證明自己錯誤的信息,由於人們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的作祟,加上驗證性問題的證據,人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真的很難改變。覺得一個人很幼稚,經常就會看到他幼稚的事情,認為那就是他的本性,而忽視其他事情,也可能認為是他無意識行為,根本不是他的性格而忽視
第一印象也可以用錨定效應( Anchor Effect)來進行解釋。
下面說一個關於黑珍珠的例子,黑珍珠最初並不為人們所知,珠寶市場上也沒有它的身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產於南太平洋小島產的黑色珠子能有什麼價值,但是直到著名的珠寶大王 Assael發現了它,並認為它具有商業價值。但初次的嘗試失敗了,市場上沒有人認為這個黑色的珠子能值這麼多錢。
但Assael並沒有放棄,在接下來的一年裡,他做了3件事:1對黑珍珠的色澤和大小進行篩選,選出更好的樣品;2將黑珍珠樣品放在了著名珠寶交易家的位於第五大道的櫥窗中,並標上了很高的價格;3在著名的雜誌上為黑珍珠打廣告,並在廣告中將黑珍珠和其他珍貴珠寶(如紅寶石和藍寶石)並列放在一起。不久後,曼哈頓的貴婦們都帶上了這種黑珍珠項鏈,從此黑珍珠風靡世界。
Assael 通過將黑珍珠與高價格和高價值的珠寶放在一起,由第一印象錨定了黑珍珠在消費者眼中的價值,特別是在大家都不了解其具體價值的時候。之後,人們對黑珍珠的認識就一直會受到這種錨定效應的影響,並且認可了黑珍珠價值。這個小例子簡單說明了即我們容易被對某事物第一印象所錨定(anchor),並且這種錨定能持續地對我們後續的決定造成影響。
這也大概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某事物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持續地影響了我們對這件事物的看法。
第一印象還是蠻重要的。之前年輕,體會不了。現在越來越覺得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為人精力有限,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是遵循「貼標籤」的方式的,你給我貼標籤,我給你貼標籤,其實換句話說,就是記住別人的特點、特色。這是符合人記憶的需要的,因為每個人接觸到的人太多了,根本沒有時間深入相處、長時間相處。
可以去看看東野圭吾的《惡意》,相信你在小說的結尾會對「第一印象」有相當震撼的感受。
我們常常很重視第一印象,其實收尾印象也很重要。第一印象是以對方為中心的,而收尾印象,更多是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將自己的最好一面「證券化」。
先給大家看一個案例,具體來說,是一份美國面試者的感謝信。
Dear Jimmy,
Thank you fortaking the time out of your schedule to interview me today. It was great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talk with a senior-level executive who is dealingdirectly with the heart of the business in China.
It was also great to hearsome of our shared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 As we had discussed, I dobelieve that I possess the tools and abilities to make significantcontributions to the team and I look forward to having that opportunity in thenear future.
Sincerely,
Robert Starkson
中文翻譯
吉米,你好!
非常感謝您今天抽出時間來面試我。實在很榮幸,有這樣的機會與您這樣全面負責中國業務的資深財務官交流。
同時,我也很高興了解到我們之間還有一些共同的行業背景和類似的經驗。誠如我面試中談到的,我具備了在這個崗位上作出重大貢獻的能力與方法。我真誠期待有這樣的機會來展現自己。
羅伯特 · 斯塔克森
除了名字使用化名以外,這份英文郵件我是原汁原味地摘了下來。這是我三年前視頻面試一個美國同事之後,在24小時內收到的一份反饋郵件。這個郵件雖然簡短,但起到了以下兩個作用:
- 及時連接。別小看這個連接,它給面試官帶來非常正面的印象。其實,第二天我就與美國的其他同事進行了電話會議,討論幾個候選人的長短,羅伯特作為唯一一個給我寫信的候選人,自然加了幾分印象分。相信他給其他面試官也寫了類似的信。
- 表達誠意。從這寥寥數語中,大家也能讀到羅伯特的誠意,他非常渴望得到這份工作。每個公司都會十分在意對他們公司在意的人,這往往會被放大地理解成未來積極的工作態度。
後續發展:我們最終選了羅伯特。兩年多接觸下來,這羅伯特的情商大大好於他的智商,我想說什麼,你懂的。這也再次證明了,這封信的突出作用。
應 用
收尾印象。這一點我們經常忽視了,比如在一個公司做了一段時間,應當讓有說話分量的人寫一段好的工作評價。
我1997年在一個美國私人公司做項目時,走的時候什麼也沒留下。從後來申請讀研,以及畢業後在新加坡找工作的一系列經歷來看,才有這樣的後知後覺:與其費勁地講以前在紐約怎麼怎麼地工作過,不如就讓當時的老闆寫下一份親筆簽名的評價信了。
類似的場景還有:家裡有孩子在企業實習的,一定記著走之前讓實習單位的領導寫一份信。甚至,開始實習的第一天就可以與部門領導提出這樣的要求,這反而會引發領導給你一些有針對性的項目來鍛煉你。
其它的收尾場景包括,但不僅限於:與重大客戶見面時留個影。譬如有機會去著名的阿里巴巴,哪怕是去送張發票,在人家大堂拍張照,合個影,都是非常有力的佐證。
這是一個消息爆炸的時代,沒人願意聽你得巴。有時,一張照片足已。
我是錯失了那麼多「經典時刻」才有的這種切膚之痛,有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分享出來,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很多人都在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我覺得只有為我們所用的東西是最好的,今天聊聊我們該怎麼利用第一印象、第一信息去影響別人
-------------------------------------------
每天早晨都在上演有趣的說服小事件,喝豆漿時,第一間粥店服務員問:「先生要不要加雞蛋」。但第二間粥店服務員若問「請問先生,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可想而知第二家店的月銷售額肯定比第一家高。這麼一件不經意的小事卻引起了心理學家的思考。是什麼影響了人們的決定?
最後發現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到首要信息的影響,既然它能左右人的判斷,那我們怎麼利用其人性弱點來影響對方所做的決定呢?
創造、改變人們內心的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
在這之前我們先了解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所得的心理學效應-----沉錨效應
「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設定沉錨:尋找恰當的時機,為對方設定"沉錨",即創造、改變人們內心的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會使自己處於一個更有利的位置。
一天,鄰居盜走了華盛頓的馬,華盛頓也知道馬是被誰偷走的,於是,華盛頓就帶著警察來到那個偷他馬的鄰居的農場,並且找到了自己的馬。可是,鄰居死也不肯承認這匹馬是華盛頓的。華盛頓靈機一動,就用雙手將馬的眼睛捂住說:"如果這馬是你的,你一定知道它的哪隻眼睛是瞎的。""右眼。"鄰居回答。華盛頓把手從右眼移開,馬的右眼一點問題沒有。"啊,我弄錯了,是左眼。"鄰居糾正道。華盛頓又把左手也移開,馬的左眼也沒什麼毛病。
鄰居還想為自己申辯,警察卻說:"什麼也不要說了,這還不能證明這馬不是你的嗎?"
鄰居為什麼被識破?是因為華盛頓利用了沉錨效應,它先使鄰居受一句"它的哪隻眼睛是瞎的"的暗示,讓其認定"馬有一隻眼睛是瞎的",致使鄰居猜完了右眼猜左眼,就是想不到馬的眼睛根本沒瞎。
心理學效應最大的奧秘在於實踐,通過人性的通病,直搗人的內心深處,影響他。
(一)
改變人們內心的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主要從感情、暗示、思想弱點、行動弱點四個方面入手。
1.感情,心理防禦影響第一信息:拆屋效應,互惠讓利
提出大要求作為對方接收的第一信息,站在高的門檻上,影響對方最後的判斷。
就拿向朋友借錢來舉例:你本想像朋友借1W,為了提高成功率以及借到金額的數量,你可以直接說像他借10W,這10W金額會成為對方接收信息的第一反應,影響他接下來做決定的判斷。這時比你直接開口借1W來的概率高很多。
2.暗示承諾影響第一信息: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先接受一種說法或思想,以為是正確,接下來就再也不容易接受別的說法和思想。與前面達成一致,讓對方認同。
比如你向朋友借錢時,談論錢的重要性,能幫助人,讓對方達成共識,接受你的思想,這時你提出借錢急用的事,對方更容易借。因為你一開始的思想被對方接收,成為對方的第一思想作為自己該不該借你錢的判斷。
3.行動弱點影響第一信息:要別人幫忙前給對方一個理由
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你借錢時給對方能夠接收的理由,成為對方的第一信息,這樣更容易提高概率。因為人就是單純地喜歡做事有個理由。曾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做了一個實驗,只要你的請求加上「因為」等為什麼的信息,就很大的影響對方做判斷的第一信息。
4.情緒影響第一信息:事情的好壞10%由事件本身決定,剩下的90%則因你的情緒、態度和應對方式決定。
你所接收的第一信息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人往往判斷這件事情的好壞很多時候跟事件本身影響不大,更多的是因為自己的情緒所影響。
就你向朋友借錢時,能夠把他帶入到自己艱難的處境中,帶動對方的情緒,對方很容易掏錢幫你。
(二)
創造人們內心的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更多的是通過其他的人性弱點)
1.認知失調後的影響
2.決策癱瘓 ,三稜鏡效應:多方案選擇時出現決策癱瘓
3.做決定的弱點,通過第一印象,第一信息增加對方的評估事件的概率和價值
-----------------------------------------------------------------------------------------------------------------------------
厚黑人性
教你通過人性
說服別人
成為影響力中心、支配自己的人生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親子節目都是「父子檔」而沒有「母子檔」?
※初入職場,感覺自己啥都不會,又笨,感覺前途黑暗,怎麼辦?
※在你的家中,做老大(第一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你覺得你最冷靜的一刻,是什麼時候?
※同樣是別人比自己強,為什麼有時產生嫉妒,有時產生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