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時段首空兩格是從何時開始的?為什麼這樣設計?


有的人認為中文排版的段首空格可以追溯至奏章 [1]。在看到更多證據之前我保留意見。因為從文中引用的字句來看,這個「需頭」和如今段首空格的意義是不同的。

不過,同樣是 [1],給出了一條很有價值的信息:

1919年胡適與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朱希祖、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開始改變傳統的分段格式,在《附則》中規定:「每段開端,必須低兩格。」

這和我之前的猜想是吻合的,也就是,中文的段首空格來源於西文的段首縮進(關於西文的段首縮進習慣,參見 [2])。儘管中文像西文一樣,也早有各種分段的符號,但段首縮進(空格)這事似乎還是從西方傳來的。

事實上,西文的段首縮進到底縮進多少,以及段間距到底留多少,都是由字體排印者決定的,根據欄寬等等情況而定。
但段首縮進這事,被中文學成了所有段首空兩格(今天西文的排版中,一般建議首段是不必縮進的,因為既已是首段,就不需要再標明段首);另外日文又有段首空一格的習慣。不論形式如何,它的目的都是讓段落結構分明。

段間距的事,我相信同樣是從西文借鑒的。它和段首空格的作用是類似的。但有些人認為段間距太過顯著地打斷了文章的結構;而有些人又認為段首空格讓文段外觀不整齊而且分段作用不夠強(參見 [3])。
大概並不存在「段首空格是段間距的折中」這樣的發展歷程。

---

今天 keso 提到了他多年前寫的一篇博文 [4],我比較同意他(當年)的觀點。而 flypig(當年)的觀點 [5] 就稍顯呆板了,lpspider(當年)的粗放言論 [6] 更是難以苟同。

我習慣於把段首空格和段間距這樣的格式歸入字體排印(typography)範疇,而不是寫作或編輯。相比標點,它們和文章內容的關係更小,更可以由排版者根據美學和用戶體驗來決定具體方案。

  • 對於有大量文字的書籍、雜誌等,我一般同時使用段首空格(所有段落開頭空兩格)和段間距(顯著小於行高)。
  • 對於網頁文字排版,我使用無段首空格的段間距(直接用 &
    空一行,即一個行高。或不使用 &
    ,而讓 &

    之間的距離略小於行高)。因為文本在屏幕上沒有紙面那麼精緻和「穩定」,段首空格會讓文本更加雜亂。

當然,這兩種情況的差異在某些時候會縮小。比如 Type is Beautiful [7] 的排版就貼近書籍,效果也不錯。因為它的欄寬相當大,字型大小也很小,段落的感覺比較穩固。

---

(注意,[1] 和 [3] 兩篇文章都主要關注網頁排版)
[1] http://bewho.us/why-indent-in-the-first-paragraph
[2] http://www.typeisbeautiful.com/2008/12/525
[3] http://blog.rexsong.com/?p=10041
[4]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1/20/632970.aspx
[5] http://www.flypig.org/001415.html
[6] http://blog.donews.com/lpspider/archive/2005/11/20/632909.aspx
[7] http://www.typeisbeautiful.com/

---

關於今天(21-DEC-2012)的幾個新答案和評論:

你作為作者,如果認為兩段文字之間有必要明確隔斷,那麼當然你應當選擇任何可用的格式來達成目的。你可以加段首空格,你可以加空行。
段首空格和段間距都是明確分隔段落的手段。單純換行而不加任何更明確的段落分隔格式,這是一些人選擇的介於句子分隔和明確段落分隔之間的分隔級別。這和段首空格不是一個級別的事情謝謝。


首先並沒有說一定要空兩格才是正確的。日本的書都是空一格的。

我看到的說法是,早年英文排版的分段是通過拿一個 Pilcrow(就是這個符號:?)放在段首來實現,但這樣就要用多一個鉛字。後來人們發現,其實把 Pilcrow 拿掉,空一格,同樣可以起到分段的作用呀,於是就拿掉了,形成了段首空格的規矩。

段首空一格、空兩格、不空格但段與段之間空行,三者都是可以接受的分段方法。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品味上的,不是對錯之分。(說明一下,我說是品味之別,不是指用哪個就是好品味,而是說有人喜歡辣食,有人喜歡清淡的;有人喜歡空一格,有人喜歡空兩格。如此而已。)


看到有我寫內容的引用,補充兩句。

從內容信息、可訪問性設計角度來看,最佳效果是「空行不空格式」。我認為良好排版應該滿足如下更直白的關係:字距 &< 行距 &< 段距。從信息組織角度來看,段落內行之間的關係要比段落之間的關係低一個級別,所以在呈現上段落之間的「段距」應該大於段落之內的「行距」,如此才能一目了然。http://blog.rexsong.com/?p=10074


什麼時候開始的不清楚。本意是為了省紙,因為寫文章必須得分段,空一行是閱讀起來最清晰的辦法,但是為了分段空一行太浪費空間了,於是想出了這個段首空兩格的折中方式,其實在電子閱讀時代意義不大了,現在網頁內容呈現時,已經有很多地方回到了空行的方式,我自己寫文章時也這麼幹了。


現在好像有人說可以用段間空行代替段手縮進,這樣的問題是,如果新起的一段正好在下一頁,那從視覺上是分辨不出來這是新段落的。


在空行的成本較高的年代(印刷成本,紙張成本),空兩格是可以在節約空間的前提下像@魏小亮舉得例子一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在如今電子閱讀時代,空行的成本相對縮小到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此前我是這麼認為的:
1、段首空格 和 段間距 的目的都是明確分隔段落;
2、段首空格 與 段首頂格 相比,段首頂格 的版式更為整齊。
因此,如果已有 段間距 作為分隔,那麼 段首空格 則可以忽略,段首頂格即可。

可是查看了大家的見解之後,段首空格 也的確有存在的意義:
1、當 段間距 剛好處於分頁的位置,那麼段間距分段的作用就不夠明顯,容易讓讀者認為新段落是前文的延續。
2、閱讀興趣,段首頂格容易讓讀者覺得自己依然在閱讀類似的內容,相比段首空格,容易讓讀者逐漸失去閱讀興趣。(參考Jan Tschichold的意見:Type is Beautiful,如下圖)


參觀過古登堡聖經,其他文字可以印刷,段落的首字母仍然需要手繪花紋裝飾,所以印刷的時候留白。猜想這是西文段首空格的起源。


段首空格應該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當翻頁的時候,你不知道頁面最上面的文字是一個新段落還是有前文延續的。不要說翻回去看看就行了之類的話,因為沒法翻的情況還是有的,比如一本被撕掉了的書,有時只有半個句子,那麼作者的意思有可能是相反的。段首空格至少提醒讀者,前面還有你沒看到的話。
當然網路時代空格的意義已經大大降低了。


其實和我們解應用題一樣,不管會不會做,先龍飛鳳舞寫上一個「解:」
然後再思考!

.......


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段首空格的規矩可以取消了。


取消段首空格,是應該建立在段間空行基礎上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段間空行的確是有些影響段落間的內在聯繫,加空行後,每一段都像是一塊獨立的內容,這樣的感受非常深刻。


推薦閱讀:

用斜體排版中文是否合適?

TAG:排版 | 字體排印 | 追根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