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到十年後,北京或上海的小孩會不會考大學比外地更困難?
(題主6.19日更改問題題干,以前的提法過於偏向地域之爭,容易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執。我的本意是根據我的一些所見所聞,探討一些現在比較熱點,也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問題,比如人口遷移,子女教育,對下一代的期望值,還有定勢思維下的個人選擇是否能跟上歷史的進程等等。
題主才疏學淺,只是個普通上班族,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只是發發感慨,作拋磚引玉用。
因為引發地域爭鬥而受到的攻擊我照單全收,是我的不對。)
以下是原題目:【北京或上海戶口的小孩是不是考大學比外地更困難了?】
(大幅度修改題目是對之前問題下數以千計的回答者的不尊重,最好的方法是另開一題,而不是修改題目完全改變原意)
------------------------------------------------------------------------------------
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人才高地的殘酷競爭,北京家長的集體焦慮》。
有點顛覆我們以前的既有想法:比如北京考大學容易;一定要拿到北京戶口讓孩子在北京高考;我自己985畢業,自己孩子起碼也得讀個一本等等
文章地址:http://mp.weixin.qq.com/s/S5oB0Zniae0hpbTDTPvd6g
文章節選:
我們先來算個帳——清華北大每年畢業差不多2萬本碩博,去除掉本校直升的,再算上50%的留京率,每年北京留下六七千清華北大本碩博差不多吧?」小明:「差不多,我看新聞說清北留京率已經下降到50%了」
塞冬:「北京每年有六七百個清北本科名額,但是每年留京六七千清北畢業生,我們極端點算,哪怕清北世襲罔替,拒絕非清北畢業生的娃上清北,平均是不是也得10個清北留京畢業生的娃才能上一個清北?」
小明:「不可能世襲罔替啊,誰規定的只能清北畢業生才能上清北」
塞冬:「對,如果不世襲罔替,那留京清北畢業生的娃進清北的概率就更小了是吧?」
塞冬:「我們再來算個賬——每年全國985大學本碩博畢業30多萬人,到北京工作的大約20%,也就是五六萬(http://bbsnew.netbig.com/thread-2685545-1-1.html)。但北京每年的一本名額只有一萬多個,也就是說,哪怕拒絕非985家長的娃考一本,那北京的985家長們,也得4個裡面淘汰3個,才能讓娃進一本」。
塞冬:雖然你是北大碩士畢業,但你家孩子可能在北京連高中都考不上。
你知道為什麼北京搞素質教育嗎?題主遇到的問題三十年前北京就已經存在了,北京原住民50年是兩百萬,90年代飆到1000萬,這四十年間各地的精英被吸納到北京的各大部委和科研機構,八十年代初北京就有一個將近兩百多萬人,近一百萬這種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階層,他們在八十年代就反對學校補課,反對學校下學晚。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孩子如果在學校和大家一起學是拉不開距離的,只有早點下課,孩子早點回家,他們的優勢才能發揮出來。原住民家庭的孩子下午早早回家也就放養了,而西城區一套套公務員筒子樓,海淀區麥田裡一棟棟科研家屬樓里,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督促下開始與普通家庭的孩子真正在學業上拉開了距離。而外地90年代就沒這種學校晚下課一會兒,就會被人舉報的事情,因為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啊。北京就不一樣了,北京中科院家屬樓里焦急等待孩子回家加餐的媽媽可是希望孩子早點回家好開小灶啊。他們才不管北京整體教育質量、平均水平呢,孩子能和別人拉開距離,他們恨不得讓普通家庭的孩子一點知識都學不到!
我父親曾在教委調查過,那些舉報電話反查來源,基本上都是從高級干休所或者中科院家屬院打出來的,開家長會,那些普通家庭父母咬牙切齒詛咒這些阻撓補課的人,因為學校補課便宜啊,而且在學校也放心,除了學校,他們一沒錢二沒教育資源;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則笑而不語,默默看著普通家庭的父母的痛苦,幾乎憋笑到內傷的樣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父親在九十年代就痛批過這些居心險惡的人,他當著孩子的面說,不願補課的下課走,願意補課的下課以後老師免費給你們補,你猜怎樣?普通家庭的孩子都很擁護,沒人走,只有那些家裡有錢有權有知識的孩子,站起來說:老師對不起,我姥姥今天生日,我必須得走。後來我父親去他家家訪,他父母坦誠地和我爸說,我們請的北京四中的特級教師晚上補課,不勞煩您免費補了,這周末我們約了某老師吃飯,您要不要來?他以前可是中考命題組的。那是97年!
我爸14歲到北京山區代課,恢復高考後考入師範,之後成為正式教師,實際從教40餘年,對北京這個現象早就研究得透透的,真沒有一個普通家庭的家長不在乎教育,但一是沒錢二是沒資源,再說也鬥不過那些好家庭的家長。所以我爸從九十年代起就立志做好普通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抓平均分,力保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有好出路,不特意培養尖子生,但要把平均分干到非重點校第一,為了這個目標不知道和孩子發生過多少衝突,一次打一個孩子頭縫了七針,孩子家長是在外面做工程的普通工人,買了一整箱瀘州跑到我家和我爸說:有您這樣管我兒子,我在外面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也都放心了。後來這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了。也明白老師為啥管的比別的老師多了。很多重點學校挖我爸,我爸說我這輩子給普通孩子當老師,他們缺我不行,我也有成就感。
我記得我領身份證的時候生日打錯了,我爸懷著忐忑的心情去當地派出所申請改正,接待人員愛答不理地給我們引到一個專辦理這事的警察面前,我爸當時臉就從恭維變成了閻羅,陰沉著問:這生日是你錄入的?警察頭沒抬就說,我一天錄那麼多,出錯很正常。我爸拽著警察脖子領子吼道:你他媽給老子看看,你這也能錄錯。我在一邊都嚇傻了,警察也怒了,一掄胳膊抬起頭剛要下手就蔫了,低聲下氣地說,老師我不知道是您。我爸接著吼:我他媽一個數學老師陪你練了三年長跑,你小弟弟出生那天我帶著你去參加市裡10km比賽拿了第三才保送你上了警校,你連你弟弟生日都能錄錯,你他媽還是人嗎,要不是我,就你要啥沒啥,數學考0分,語文考8分,還是作文40分最低給8分,你能混這身老虎皮!一頓罵,我這位師兄一邊抱頭痛哭一邊說:我真不知道這是我弟啊……
我媽癌症那年我爸和醫保部門因為報銷比例在政府大院大幹了一場,最後把主管報銷的副局長都驚動了,來了一看就說:哎呦,怎麼是老師您啊,報銷報銷,一定足額保險。底下科員還提醒說要不要請示下正局,副局長說不需要,正局也是他的學生,當年上學的時候家裡窮得快退學了,不是我爸好生一頓勸,哪有今天。後來兩個局長非把我爸好吃好喝一頓再送回了家,一路上還說當年打得狠的當了正局,打得輕的副局,要不是您管著我們倆,就我們那家境,技校也考不上啊。
現在我爸該退休了,他一輩子最擔心的事情已經開始在北京上演了,而且再也不是一兩個好老師能扭轉的了。經過二十多年素質教育的熏陶,北京普通區縣考生徹底和好高中好大學絕緣了,北京幾個周邊區縣已經很多年沒有清華北大大學生了。北京上層社會成功地將全面教育分層了,上層社會通過各種形式地素質教育成功維護了自己孩子的階級優勢,把原來留給普通家庭唯一公平的教育資源搞垮了。
另:現在普通家庭也有自己的辦法,我家對門孩子在京高考連三本都去不了,後在外地高中復讀一年,享受了一次真正的廉價公平教育,成功考入一本。但就是這種北京普通家庭最後一點希望,也開始要凋零了,河北地區已開始封殺北京借讀學子了,說是北京的教育部門接到舉報:河北山西高中擾亂北京素質教育。您猜是誰舉報的?
---------6月23更新-------------
寫這個回答本來是為了解答題主之前的問題,就此事論此事,答案中沒有涉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的其他相關問題。我本身也從來沒無視這些社會問題,全國範圍內的教育問題固然比北京一地的教育問題更嚴峻,但和題主問題無關啊!
說政治正確的話沒什麼難度,是個明白人就能說出誰也挑不出毛病的話,但那對社會有什麼幫助呢?我生活在北京,又不是明星大V,能影響的人也僅限於身邊這些人,所以我也自然優先考慮我身邊的事,我二十歲之前天天憂國憂民,後來發現沒用啊,因為我沒那個改善整個社會的能力啊,我要想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也只能先從身邊做起,但全國任何地區任何人想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我心理上是支持的。我支持你們關於全國任何地區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努力!
請那些在評論里說「北京人太矯情,外地才更慘,北京人沒資格訴苦」的朋友想一想,以我們有限的能力和資源,是不是應該優先解決身邊的問題?
我們都是下層群眾,這樣互掐豈不成了上層人最喜歡看到的蟹籠效應--把你們這堆各種各樣對不公平有怨氣的人放在一起,結果就是大家都調轉對既得利益者的矛頭,群眾內部先鬥起來了。
我再重申我以及我身邊所有人都支持全國各地區對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所做出努力的人,也希望全國各地區人士支持我們的各種努力!
有些評論太無聊,我簡單介紹下我的情況,你們再說說我出生在北京算幸運不?
我家明代就因為科舉在北京世代為官,但在湖北老家還有祖宅,清兵入關,我先祖組織抗清,失敗後被殺,家人返回湖北老宅,但族中子弟被限制參加科舉直到康熙朝才解禁,此後連續四代人高中金榜進入殿試,但因祖上的抗清舊事而遠放外省為官,直到清室衰微,不得已倚重漢人,加之張之洞大人相助,我家才開始重新在京紮根,後因受慈禧太后賞識,免去之前祖上抗清舊怨,才有族人得入貢院,真正成為朝廷信任的家族,在北京扎穩了腳步,而此後民國興替,我家族在順天府購置宅院被劃入熱河省,家人雖幾次試圖重回北京,均不成,我幾位爺爺在民國時在北京求學,家人舉家產資助,後受紅色思想影響,參加八路軍,腥風血雨,九死一生,兩個爺爺參加渡江戰役時才十幾歲,高中剛念一年就受當共產黨的大表姐影響去參軍了。
你對你的身份不滿意?還是對你祖上不滿意?
古代皇帝有8個皇子,但是最終儲君只能有一個,這競爭十分激烈。
而作為最底層老百姓的老陳頭也有8個兒子,但是連年大旱,糧食只夠一個兒子吃,這競爭也十分激烈。
大家的生活競爭都很激烈,所以都是一樣的,嗯,沒毛病。
---------------------------------------------------------------------
還什麼心裡妄想著世襲罔替!清華北大,寧有種乎?還把父母是清華北大拿來說事,劉備一世梟雄怎麼生出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
還什麼「4個淘汰3個」的「高」淘汰率,我牙都要笑掉了,我所知的一高中,在我畢業的時候就已經連續26年沒有出過清華北大了,一年按1500個高三學生算,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是0:39000!!!
再看看下面這個表,我看某些北京人還怎麼好意思覥著臉說北京高中生考大學難:
底下有山東的老鐵回復說:山東一本率相對高,是因為山東省內很多高校是「省內一本,省外二本」,我一聽有理,那就以各省市211院校的錄取人數為參考依據:
你北京的要是真覺得難,要不和四川、山西的兄弟們換換?「君為其易,我為其難」。
你要是北京的人你給那些回答點贊也就算了,你要是四川、山西、遼寧、河南、廣東、山東等地的人,你給那些回答點贊你就是傻!
還有通過用其他省的省會和北京比,證明北京率取率不高的觀點,這種人要麼是壞,要麼就不是不懂各省中考的情況。以湖北為例,普通市的優秀高中網羅下轄縣城裡面的優秀學生,省會武漢的著名中學更過分,它通過自主招生的形式網羅全省的優秀學生,這樣武漢的學校通過「兩次掐尖」搶生源無形之中大大提高了武漢的生源質量。這一點和北京截然不同,沒有可比性。你如果非要強行比,那就用整個武漢和北京四中一所學校比率取率吧,反正這是你的邏輯。
估計還有人跟我扯什麼北京教育水平高,高中生素質高,理應高率取率之類的云云,你看歷史上科舉為了地域公平還設「南北榜」呢?沒有其他城市給北京供血,北京能有這麼好的條件?北京在全國幾百個市中高考一本錄取率高居第一,本來應該沒事偷著樂(例如另外兩位),可居然猶嫌不足,居然還在這裡哭訴?!
下面駁斥一下五個觀點:
觀點一: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你家窮,你家戶口在京畿之外,你就應該多努力,別嚷嚷!
觀點二:我們都是下層人民,你們就不要斗我們這普通北京老百姓了,要鬥鬥趙家人去!
觀點三:我的父輩靠自己的努力打拚進北京,享受北京較高的高考錄取率理所當然。是你們自己的祖上無能!
觀點四:北京房價高,生活壓力大,多給點高考錄取率也是應該的。再說了北京也不是所有區錄取率都高啊。
觀點五:窮地方的人素質低,高考錄取率低正常。
駁觀點一:
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想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把水攪渾,就算是其他省份的人也沒人追求絕對的教育平等,我們只是想能不能稍微公平一點?
大家應該都知道基尼係數,基尼係數等於0 —— 絕對公平,基尼係數等於1 —— 絕對不公平,一般認為基尼係數為0.3~0.4比較合理。你看,就算是基尼係數,也不追求絕對公平。
所以,我們追求的也不是教育的絕對公平,而是相對公平。但目前的情況是,北京的錄取率甚至是有些省的4倍!是不是太過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駁觀點二:
某些北京人為什麼希望我們不要在教育分配不公方面針對他們啊?那是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是的,北京戶口的人得到的教育好處是沒有趙家人多,但他們也得到了巨大的好處。
趙家人擠佔了你普通北京人的教育資源,你北京人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擠占其他省的教育資源?(黑人問號),不是說我們都是下層人民嗎?既然都是下層人民,那要相親相愛,那你分我一點才對啊。
駁觀點三:
你祖祖輩輩打拚進北京,這就是你可以享受超高的高考錄取率的原因?是,你祖輩打拚進北京是很辛苦,難道他們定居之後北京沒給他們回報?
北京豐富的就業機會不是回報?
北京一流的院校配置,不出北京、不用背井離鄉就有讀很好大學的機會,這不是回報?
北京一流的醫療資源,這不是回報?
北京一流的公共服務這不是回報?北京有數不清的展覽館、博物館這些不是好處?我還記得幾年前北京還有4毛的公交車和2元包乾的地鐵票,雖然最後在全國人民的不滿聲中被取消,但你們曾經享受了這種福利。
北京人當然覺得還不夠,北京的大學必須要多錄取我北京戶口的學生才行啊,於是北京的高考一本錄取率很多年高居全國第一,是很多省份的2-4倍!
高考是國家大事,古代科舉也是國家大事,我們來看看清朝科舉的數據:
清朝共取進士26000餘人,最多的省份是江蘇和浙江省,一共近6000人;狀元更是誇張,蘇浙兩省的狀元人數佔到了全部人數的60%!為啥?人家會讀書,憑本事考的!要知道清朝首都可不在江浙。
北京人有錢,可以給孩子開各種補習班,可以一小時兩三百找好家教,這個沒關係,你有錢願意花錢,我家窮,我從來上不起補習班,我認了。你們有這麼多的優勢,我什麼都沒有,我父輩無能,我認,可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高考,為什麼要分地域人為創造如此不公平的錄取指標?這連古代的科舉考試都不如!
當年北京改為自主命題,不考全國卷,還真以為全國人民不知道你打的什麼小算盤?
駁觀點四:
北京房價高、壓力大,怪我咯?難道是我逼你去北京的?北京工資高你怎麼不說啊?還有房子買了它是一種資產啊,資產不是錢啊。我很反感那種說只有一套房,房價漲跌沒關係的觀點,房價要是跌成十分之一你看他急不急。只有一套房不會賣,不代表不可以賣,資產下跌敢說跟自己沒關係?
北京壓力這麼大他們還要去,說明他們還是覺得北京好。
說到底就是擠公交的心態,自己沒擠上去時對車上人說,「車裡還有空啊,讓我進去啊」;自己一旦擠上去了,馬上對後面想擠上來的人說,「擠什麼擠,沒空了!」
至於說「北京不是所有區錄取率都高」的觀點,則明顯是在耍滑頭,這24%的高考一本錄取率是整個北京市的,如果我要拿海淀、西城來算,那24%明顯不夠看了,估計要到50%了,你要拿北京教育不好的區比,那我就拿我省農村地區的高考錄取率跟你比。比較比較,標準必須統一,可不能甩滑頭。
駁觀點五:
地方窮就應該少錄取點人?高考難道不是看誰考的分數高擇優錄取嗎?如果我自己能力有限,考不上我認;如果我家裡沒錢沒法找好的輔導老師導致我考不上,我也認。
再說了,山東省、廣東省窮嗎?明明是行政干預強行造成的不公平,非扯什麼經濟發展。
教育嚴重不公平已是很多省份學子的切膚之痛,希望某些人不要再往傷口上撒鹽。
-----------------------------------------------------------------------------------------
該問題原標題是:北京或上海戶口的小孩是不是考大學比外地更困難了?
免得有人說我離題,特此補充說明。
我是上海土著,說句實話,只討論考大學肯定比外地的簡單的。
考大學困不困難不知道,反正寒門學子考名牌的情況越來越少了,朋友女兒區重點小學5年級全班第一的水平,幾門功課免考,月補課花費大概在9000,民辦小學一學期學費還要在1w左右,成績都是要靠錢堆出來的,想必985 211的含「金」量越來越高了吧
歪個樓:希望對自己本專業就業沒信心得學生們考慮一下老師這個職業
據家長閑扯得出來信息,因為上海高考改革的原因,為在上高中的孩子補地理,請老師一對一,出場費2500兩節課(老師沒上過一對一,按大課價格報的)。還知道一個區重點小學語文老師基本暑假去機構補課能賺5w,中間還去掉了跟家人旅遊的時間。
後悔沒早發現這一行的前景
毋庸置疑,以後北京上海的小孩兒考大學比以前難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是否到了比外地還難的地步,我覺得還不至於。
很多知乎人是從管理嚴格、競爭激烈、頭懸樑錐刺股的中西部省份超級中學出來的,在中小學可以靠天賦碾壓同學,甚至到了大學仍然遊刃有餘,因此對自己的競爭力有著迷之自信。可是,在北京上海工作以後,就迅速泯然眾人矣。
絲毫不奇怪,北京上海是一座養蠱的城市。能夠進入其中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勝過常人之處。這些人聚在一起纏鬥廝殺,慘烈程度當然勝過其他地方。
他們子女之間的競爭,不過是工作之外的另一個同樣甚至更加殘酷的戰場罷了。大家都知道在北京上海工作競爭激烈,自然不難理解教育競爭同樣激烈了。
能在北京上海紮根下來的人都是大大小小的人生贏家,他們是付出極大的努力才來到北京上海的,比常人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後他人。
於是,子女教育就成了一場輸不起的軍備禁賽。很多家長的晚上和周末時間,大部分奉獻給了輔導小孩功課和帶孩子上各種培訓班。
很多人只能看到,北京現在的高考分數線比其他省份低。但是,大約是在兩千年後,北京上海才有外地人才大量湧入,他們孩子的高考是在十八年後,現在北京的高考情況如何,與之無關。
看看這張圖片,北京的戶籍人口從兩千年後開始快速增加,十五年間從一千一百多萬增加到一千三百多萬,增加了兩成多。
但是,戶籍出生人數卻翻了一倍還多,從七萬多增加到十七萬多。也就是說,如果錄取名額沒有增加的話,錄取率是要下降一半的。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所神奇的學校人大附中,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總共錄取六百幾十個學生,人大附中每年考入清華北大就有一百一十多個學生。
但是,還有另一個學校更加神奇。這個學校十年前每年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一個也沒有,而現在居然高達七八十個。這就是傳奇的民大附中。
2015年該校620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一本線以上570人,佔91.9%;本科線以上615人,佔99.2%。650分、600分以上人數分別排北京海淀區的第二、第一名。民大附中高考成績趕上了清華、北大附中,直追人大附中。而在2005屆高考時,該校上600分的學生人數是一個鴨蛋。
民大附中是從全國範圍內自主招生掐尖,並佔用北京錄取指標高考,短短十年時間就如坐上火箭般迅速超越眾多老牌強校,縱觀中國教育史,從未有此奇觀。
民大附中背後的神秘運作媒體從不敢多說,北京家長年年去教育部討說法媒體也不敢報道。全國人都知道北京高考容易,殊不知低分數線和各種各樣的快捷通道是為天龍人而設的。去除這部分,普通北京孩子佔到的便宜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不過,就算幾年後北京考生增加一倍,而錄取名額不變,北京的錄取率下降一半,仍然能夠秒殺大部分省份。何況,每年的錄取指標是動態調整的,即使滯後,即使不夠,也不會太過離譜。
再說了,北京還是有其他辦法來應對的。面對各省生源素質差距太大的局面,自主招生的渠道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高考統招錄取率不足的局面。
況且,北京還有個秘密武器,那就是雙培和外培。近幾年,北京的雙培和外培規模越來越大。很多分數不夠的北京孩子可以通過雙培渠道,被北京市屬大學錄取,卻進入清華北大人大北航之類的名牌大學讀書,只是拿不到這些大學的畢業證而已。
如果想去外國留學,也可以參加外培計劃,通過北京市支持的各種N加N計劃,比其他省份更便宜更方便地留學國外。
綜上所述,以後北京上海的孩子考大學不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但也不至於像外地孩子那麼難,再不濟也有自主招生、雙培和外培計劃可以彌補。況且還有一大批特別優秀的北京孩子去了國外讀大學,把珍貴的指標留給了普通的北京孩子。這些人的數量可是逐年增長的。
再說了,上好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嗎?以後北京戶口越收越緊,現在每年不超過一萬個戶口指標,連清華北大的留京率都下降很多,那北京孩子不需要上太好的大學也能在找工作時憑藉戶口和父母留下的房子,PK掉眾多拿不到北京戶口也買不起北京房子因此留不在北京的外地名牌大學生。問題是我提的。
因為我自從有了孩子,加了一些家長群之後的所見、所聞,都在顛覆我以前的一些固有思維。
我自己本人就是從某高考大省——湖北的一個小縣城考到上海來的。
我曾經特別歧視北京上海高考的水平:在我讀高三時,每次做完黃岡模擬題飽受摧殘後,老師總會特別貼心地拿出一套「海淀區」的卷子,給我們找回信心。而來到上海後,我發現那些高考專攻物理的同學居然連動量定理都沒學過,更是加深了我這種印象。
於是在拿到上海戶口後,我想:我從湖北那種hard模式下掙扎出來,以後我孩子終於可以享受上海的easy模式了。
大概兩年前,我在知乎「上海考生是不是easy模式」的問題下,寫過這樣的話:
「我所在的行業算是高新科技行業,我的同事們大部分都有九八五碩士以上學位。我一路看著他們是這樣這麼走過來:加各種群,研究什麼千帆教育網,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私立幼兒園,買學區房,買不起大的就買個三十平的,然後放著大房子不住一家人租在邊上的老公房裡。
可以說,家長為了孩子基本犧牲了自己所有的業餘生活和生活品質。
小孩進了那些所謂的名校,每天也要做作業做到很晚很晚(家長對此還很欣慰,因為果然比公立學校抓得緊)。
我很不解地問我一個同事:你們有必要這樣么?你和你老公十幾年前就能從江蘇小縣城考到上海交大,現在且不說大學擴招,就憑你們倆的遺傳基因,加上孩子的上海戶口,家長的教育水平還有上海的教育質量,孩子怎麼樣也要比你們當初考大學容易多了吧,何必這麼焦慮呢?
」
現在兩年過去了,我有點理解他們了。
因為大環境不一樣了。
我們2005年以前高考的這批人,父母基本是50後,都是經歷文革的一代人。而浦東開發也就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事,2000年前人員全國流動的數量也非常少。我們這批人,還算有個相對公平的教育起點,大家拼的是誰更努力,誰更能吃苦。所以我們可以傲視那些北京上海三點半就放學回家的學生,驕傲地問他們:你們敢跟我們一起考全國卷么?
但現在呢?人才流動,資金流動,北上廣的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一屆又一屆擅長考試的人大學畢業後留在了京滬,一個又一個優秀的老師被重金挖到了經濟發達地區。就連學習努力程度,這個我大湖北最自豪的地方(是的,我認為湖北對比上海牛逼的不是教育與智商,而是努力。因為江南一帶歷來也是才子輩出,邊上蘇浙高考也不輸於湖北),在各位來自湖北、江蘇、河南、山東等地學霸家長的帶動下,也在被京滬逐漸追平甚至趕超。
現在上海的學校可能還是三點半放學,但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在擁有重本學歷的父母指導下做作業到十點十一點。三點半以後的時間,京滬的學生們湧進了學而思等等教育培訓機構,這些機構里多的是像賀仙一樣的牛逼老師,清北畢業,月薪數萬。
如今的上海小學生(現在甚至已經到了幼兒園)面臨的學業競爭,早就不是我那個年代可比了。像我同事,他小時候智商在當地應該是傲視群雄,但是如今在上海,他也只是擠地鐵上班的普通一員,他的孩子也不會比其他孩子擁有多少智商的優勢。但如果不是我有了孩子,關注了一些同事的行為,我是感受不到這種變化的。
以這個趨勢下去,再過五年,我們大湖北還敢向京滬下統一考卷的戰書么?
前幾天有人在知乎提問,說自己沒有北京戶口,以後孩子只能去二線城市高考,他特別苦悶,應該怎麼辦。
於是我想起我曾經在朋友圈看過的這篇文章,想起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我曾經私下和朋友討論,以後最有性價比的學區房,可能不在北京或上海,而是在武漢、成都、鄭州等集全省之力打造的獨一無二巨無霸省會。
作為自帶高考高傲症的湖北人,在上海朋友反覆向我科普上海中考錄取率只有50%,上海學生高考壓力小是因為中考已經分流時,我也經常給他們反科普:湖北等外地省份中考錄取率還不到50%呢,比你們少多了。
但私底下我必須承認,在我中考時,我身邊的人只有考不考得上重點高中的壓力,成績再差的人只要願意都是可以讀高中的。那麼,那50%以上的不能讀高中的人是哪裡來的?他們其實來自廣大的鄉鎮農村初中。我雖然是小縣城的人,但起碼沾個城字,那些我看不見的農村學校學生們,給我這種「城裡人」當了分母。
高考也一樣的道理。如今在湖北內部,教育資源也在向各個超級中學集中。別說我家鄉那個縣城,就連黃岡中學這個曾經的王者如今也不敵省會武漢的華師大一附中。湖北省的教育資源大量向省會武漢集結,但高考錄取人數還是按省劃撥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家鄉那個曾經輝煌的教育大縣,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省會武漢的分母。而類似武漢、鄭州這種地域單極城市,將會在高考時佔盡優勢。
所以,還真說不定我們會遇到這麼一個比較諷刺的情況:當年大家為了脫離hard伺服器進入到一個比較easy的地方而拚命打怪,結果hard模式玩家進來得多了,這個本來easy的伺服器變成harder了。
普通人的悲劇之一,就是你以為你算無遺策,結果還是敵不過歷史的進程。
當年那些賣上海房子出國的,花光所有積蓄買城市戶口的,也都差不多是自身群體里的人精了,也都認為自己盡最大努力做了最準確的判斷,結果呢?
所以啊,十年之後會是什麼樣,留在二線城市是不是會加大子女高考難度,這種問題真的很很難講。
還是老祖宗說的好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普通人能做的,好像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最後,非常感謝大家的回答*^_^*從大學錄取率上來說,北京的高考錄取率確實領先全國,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具體到個體而言,由於成長背景不同,家長對於上大學這件事的期望值不同,難易就不好評價了,只能分情況討論。
首先來看一些不太確切的數據,國家在中考這個層面的統計數據匱乏可能缺乏說服力,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北京市的普通高中錄取率與全國的錄取率相當,可按照2014年的數據,北京的城鎮常住人口比例(城市化率)約百分之九十,去除外來人口,單算有北京戶籍的(有可能在北京參加高考的),城鎮戶籍的比例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全國的城鎮常駐人口率不足六成,這裡面還有農民工的貢獻,全國實際城鎮戶籍人口比例不足百分之四十五。
如果你是北京城鎮戶口居民,你有一個好消息,還有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你的孩子將來大學錄取率領先全國,壞消息是你的孩子比全國其他城鎮孩子更難考上普通高中,因而他可能連參加高考的機會都沒有,從而跟好消息壓根兒就沒什麼關係。
如果你是北京遠郊區縣的農村戶口,由於這座城市可能是這個國家裡教育資源配置最不平均的城市,你能獲得的教育資源並不比其他廣大農村地區可獲得的教育資源多,而你的孩子和北京城裡的孩子在教育資源上的差距可能遠比全國的城鄉平均差距大得多得多,你的孩子很難與城裡的孩子競爭。而智力的遺傳因素更是不要提了,恢復高考已經四十年了,能考出來的人已經早考出來了。
因此我覺得題主的擔憂是有些道理的。即便如此,我覺得題主的孩子想上個所謂的好大學的難度仍然是降低了。即使由於在頂端競爭過於激烈,你的孩子上的大學的排名沒有比你高,但是我相信他會比你當年的視野更開闊,選擇更理智,綜合素質更全面,接觸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這才是青少年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
前一段時間有個討論,大致是說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像徐靜蕾這樣的精英女性早已經開始討論不婚、凍卵甚至是代孕的問題了,可在廣大的西部農村地區還在延續著封建社會靠拼彩禮才能娶到媳婦的習俗。現在的中國,各地之間其實不僅是物質層面上的差異巨大,精神層面的差異也不可忽視。現在北京上海擁有的教育資源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層次,只要你有財力有時間,想學什麼都可以找到中國最頂級甚至是世界最頂級的老師來教你,再加上學生的資質並不差,在這裡中小學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單單是為了通過18歲時的那場考試來改變自己今後幾十年的命運了,教育的目的在逐漸回歸其本質,我相信這是生活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多數人所無法理解的事情,因此他們還在糾結全國要不要統一試卷,統一錄取這些事情。
今年正好是恢復高考四十周年,改革開放也快四十年了,人才和資源都在趨於集中化,如果全國人民還都只有高考一條出路,回歸統一試卷,並開始全國統一錄取,所有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將18歲的那場考試作為唯一目標的話,經過十二年的努力,北京和上海的優秀學生比例(人口基數小,只能談比例)一定會冠絕全國,但那將是歷史的倒退。今天我們開始將教育作為塑造人格的手段,而不是選拔應試人才的手段難道不好嗎?
可能有的人會質疑我的觀點,下面講幾個我身邊的例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沒有今天這麼多的培訓機構,培訓班多數由教委組織老師開展,各學校選派學生參加,名額十分有限,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奧數,連續幾年在若干競賽中獲得一等獎,一時覺得沒有對手。直到初二之後進入了北京市奧校學習,我發現班上有兩個同學的智力水平在我之上,老師不講的情況下,一節課出15題,平常那些在學校中每次數學滿分的學生,普遍也就能做出5題的水平,我能做出11題,人家能做出12-3題,而我當時還只是在二班,一班的平均水平應該更高,每節課後面的幾個問題並不是簡單問題的層層疊加,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更深厚的背景知識和一定的創造力。
後來又開始接觸競賽物理和化學,我更是發現,有些時候不單單是智力的問題,我需要每周末早晨擠300路去北師大聽課,來回三個小時,可和我一起學習的同學有的家就住北師大,父親是物理教授,母親是化學教授,我只能一周聽一次課,人家從小就有父母給講解,可以隨便的做想做的實驗,回家有鄰居輔導,鄰居是誰?不是隔壁老王,是國家集訓隊的教練。這樣的條件又有幾個人有,北京市這麼多所優質高校,教工子弟數量同樣冠絕全國。
高二的時候還參加過一次SK集團贊助的北京市中學生英語能力比賽,每個市重點派四個人蔘賽,我有幸被選中,但是初賽我就傻了眼,從幼兒園開始學英語,平常考試英語基本不扣分的我發現,卷面上的選擇題五個選項我得有三四個單詞不認識,而且時至今日因為沒考過托和G,我可能還是有一半以上不認識。再說說對手是些什麼人,混血兒、外交部子弟、外語系教授的子女。決賽是電視直播,抽籤決定題目,給十分鐘的準備時間,每人做一段演講,每對選手準備一個話劇,那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學生中,絕對是佼佼者。我在電視機前看得目瞪口呆,看到某個女生的風采,心想這不就是未來的楊瀾嗎?
高中時低我一個年級的一位女生,初三考雅思就7.5分,而我大學畢業時,同班同學去牛津讀全額獎學金的研究生才要求7.5,他作為當年高考湖南省的翹楚考了五次沒達到,最後去了倫敦政經。
我的研究生導師,五十年代生人,中學時期剛好經歷了「那十年」,天天學工學農就是不學文化課。即便如此說得一口流利而標準的英語,在我去國際會議發言之前糾正我的發音,給我講詞意群,講斷句,英語老師都沒教過這些,為什麼他可以?人家父親是和許國璋齊名的北外三巨頭之一,從小就資源得天獨厚。
我想問一問那些說高考北京卷簡單的人,你們要將試卷提升到什麼難度會滿意?你們說的難題那都是若干簡單問題的疊加,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一般人需要反覆訓練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入手點,而有能力搞競賽的學生不需要這種訓練,都是看一眼那些題目就可以將其拆解為若干簡單問題的。你們只不過是付出了更多時間在這些上面而已,做的是重複勞動,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沒有本質的提高。不信你用競賽的試捲來高考試試或者來個現學現考?你覺得是匯聚了全國精英的北京上海新移民的子女厲害,還是既沒有智力遺傳優勢,也不佔有優質教育資源,只能靠著人口基數大來出一些天才的貴寶地考生優勢大。
試卷簡單也有試卷簡單的考法,你的對手又不傻,這個時候比的是誰的錯誤少,失誤少,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你以為簡單你就能門門滿分了?你就能突出重圍了?那才真是差一分一操場。
回顧每年的戶籍新增人口,北京市的高考人數在經歷了2006和2007年的歷史最高峰之後正逐年回落,預計在2021年前後將達到歷史最低谷,之後將是井噴式上漲,競爭也將愈加激烈。
綜上所述,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如果你想上大學很容易,在不遠的幾年後如果你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不佔有任何優質資源,還想上個好大學,還真不一定比二線的區域中心城市容易。
對於北上普通中產家庭,想要孩子考上父母的大學,絕對更難。因為教育優勢人群發生了轉移。對另一些家長,卻沒什麼難的。
題主說的完全正確,但對象得限定在北京上海的中產家長。
教育優勢人群發生了什麼轉移?
一言以蔽之,從智商優勢人群轉向了資源優勢人群。
十年前或者更久之前,也就是75後和80後們讀書高考的年代,精英集中度不高,有資源的人沒有那麼多,那時只要在體制內就算是在眾人之上了。就算有資源,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手段將之直接變成入學優勢。
我來自某個中部省份二線城市,中學是重點學校。班裡同學大部分父母是體制內普通職工、普通工人,來自赤貧農村的學生也不多。在重點中學裡,最突出的特點是大家智商都夠用,接受能力不弱,我那些反應慢一些的小學同學都進不了重點中學。補習不盛行,我除了上過幾年每周一次的新概念英語(還經常逃課),直到高三才知道真正的課外補習班長什麼樣。家長一般看到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也不大過問具體內容。雖然有個別同學非常拚命,但總體來講,大家的努力程度並沒有數量級的差異,肯定不比當年的衡水、現在的毛坦廠。這批同學最後基本都去了985,或者知名211。
所以總體來說,當年的教育優勢人群是(重要性分先後):1.智商夠用;2.相對優勢階層(體制內而不是農村),有更多機會參加篩選。
其實,當時我的同學裡就有人家庭資產數百萬(90年代),也有家長是廳級甚至省級的高官。但他們數量並不多,有部分成績不太好,後來也就去了省內普通大學(可見那時把資源直接變現的手段還是不多),大部分現在過得不錯都是大學畢業以後家裡再使勁的。當時同學之間也不太把這些背景當回事。當年副省長的兒子,還有98年上海仁恆濱江開盤就買了多套房用於抵稅的土豪之子,也一樣打打鬧鬧,也會因為各種中二小事受人嘲笑。
然後,我們這一批智商還夠用的高考受益者來到北京上海,讀書工作紮下跟來。
然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滿心想著「我孩子終於可以享受一把低分數線了」,突然發現讓自己成功的那套東西完全行不通了。因為,玩現在這個體系,最要緊的不是孩子聰明,而是家長的資源。
現在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中小學將孩子的課外所有培訓都默認納入篩選考核體系,嘴上卻不說。現在的孩子不參加足夠的課外訓練,就相當於當年80後孩子有一半時間在逃學。。。所以課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於是,課內的東西,比如好學校、重點班,自然是要學區房或者找人的;課外的東西,比如如何能緊扣招生考試重點、如何能「占坑」、如何能獲得更有含金量的技能培訓(比如同樣是唱歌,小熒星藝術團和民間唱歌班檔次完全不同),也得想辦法周全。
要周全上面這許多事意味著什麼?資源!全面的社會資源!這不僅包括人脈,更要求全面的信息掌握和合理職業規劃(現在小盆友的規劃比大人還厲害)。相比之下,孩子聰明已經被慘烈的資源競爭掩蓋的不那麼重要了。現在即使孩子不夠聰明,足夠的資源也有的是辦法給孩子找到各種好出路。
所以現在的北京上海,教育優勢人群是(重要性分先後):1.家庭資源,保證高質量教育體系和目光長遠的規劃,進入被篩選圈;2.智商夠用。
所以,如果現在問有資源的北京上海家庭,孩子考大學難嗎?恐怕他們不覺得難;事實上,國內上大學不過是他們的保底選擇——就像來自外省昔日高考的獲益者,也覺得自己從來沒有現在孩子這樣打雞血,但也考上了好大學。
很可惜,中產家長們雖然昔日高考成功,現在在北京上海卻已不再是教育優勢人群。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優勢已經轉移,巨大的落差讓人抓狂。
更糟心的是,如果留在老家,因為本地精英向一線城市富集,資源競爭也沒有那麼慘烈,孩子聰明還是更加有優勢的。另一方面,若是985精英,留在家鄉二三線城市也相對能掌握更多資源,孩子上學就更加遊刃有餘了。
就像高票答案鏈接中寫的,清北也不可能世卿世祿,推而廣之985、211更不可能。中產焦慮的家長就是無法傳承教育優勢的那些人,當然會發現要讓孩子在北京上海考上自己的大學,可比當年自己難多了。
作為一個985畢業的一線城市打工者,寫到這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很有可能不得不加入這一群焦慮的家長行列,我確實感到鬱悶。而且,除了接受現實,似乎別無他法。但是反過來想,一代人恰好是優勢人群已經挺幸運了,哪裡能運氣好到代代優勢呢?
那還用的了五到十年啊。2016年北京市昌平區高考,文科狀元考了648分,在北京市排583名,去了北航,昌平區的理科狀元考了641分,在北京市排900+ ,去了北郵。昌平區全區只有三個考生上了北航。這樣的概率還不如二線三線城市教育發達一點的區縣。對於延慶、平谷、大興、房山這樣的區縣,談什麼北京的教育優勢是沒意義的。在北京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基本上都被幾所學校包攬,其他學校多少年裡出一個就不容易了。在北京人眼裡,只有東城西城海淀的學校是真正的學校。所以,西城區三十萬一平米的學區房絕對不是白給的。
當然在北京高考,上三本比其他地方容易的多,這是真的,但是一個三本學歷對生活在北京有什麼幫助,就只能呵呵了,大概的含金量還不如去軟體培訓班學習半年JAVA來的實際,如果真的只憑三本學歷在北京找工作,很多只能去飯館打工、到汽車修理廠當工人,隨著北京工業的不斷外遷,去首都非核心功能,最後好多北京土著從東城西城搬到昌平、通州、平谷、密雲、延慶去居住。其他省市,有個本科學歷還是能去考個省管市管的公務員的,而在北京考市裡的公務員,有北京戶口的海歸還有很多被刷下來的。你要問為什麼,你覺得首都、大城市應該是非常公平的,恰恰相反,有人本科畢業就能去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有人混一輩子也到不了人家的起點。
拋開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談教育公平,本身是不切實際的。不是有了北京戶口就萬事大吉了,你還要考慮你自己買不買得起西城區三十萬一平米的學區房。還有這房子買了,你家孩子就一定能上北大清華嗎?就算你家孩子考上了北大清華,學個古代文學、地質、地球物理之類的,後半輩子還得繼續努力搞科研,因為很難保證再自己下一代會怎麼樣。
這個世界上,機遇和風險本就是共存的。
是窮人考大學更困難了。
別說北京了,就俺們這疙瘩,都是所謂高素質家長反對搞排名延長晚自習,轉身全是一個小時200的家教給補課。人家可沒興趣跟你們在義務教育墨跡。
我先放我的結論:
未來10-20年,如果北京的高考招生人數不發生重大變化的話,北京高考的優勢會逐步喪失。
下面是幾個數據:
1. 北京近幾年高考人數(單位:萬人):
2006年 12.6
2007年 12.5
2008年 11.8
2009年 10.1
2010年 8.1
2011年 7.6
2012年 7.3
2013年 7.27
2014年 7.05
2015年 6.8
2016年 6.12
2017年 6
數據來源:
http://edu.sina.com.cn/gaokao/baoming/
http://gaokao.eol.cn/zui_xin_dong_tai_2933/20140418/t20140418_1100966.shtml
北京市出生人口統計(單位:萬人):
1988年 15.3
1989年 19
1990年 14
1991年 9.2
1992年 8.3
1993年 7.9
1994年 8.5
1995年 8.5
1996年 7.8
1997年 7.6
1998年 6.7
1999年 6.3
2000年 7.2
2001年 6
2002年 6
2003年 4.5
2004年 6.6
2005年 7.7
2006年 7.7
2007年 9.9
2008年 10.6
2009年 10.9
2010年 10.2
2011年 12.5
2012年 14.5
2013年 13.6
2014年 17.2
2015年 12.3
數據來源:http://www.bjstats.gov.cn/nj/main/2016-tjnj/zk/indexch.htm
註:出生人口數據與北京市衛計委的數據有一定衝突(http://xxzx.bjchfp.gov.cn/tonjixinxi/weishengshujutiyao/jiankangzhibiao/201304/t20130425_60101.htm ),以上數據以北京市公安局的數據為準。
2015年可能是因為羊年的原因,出生人數大幅下跌,2016年的數據還沒出來,一些非官方的渠道的說法是2016年京籍出生人口是17.7萬人。
假設是18歲參加高考,那麼把兩個數據合併:
註:1991年數據異常,我認為是義務教育法頒布的原因,該法於1986年頒布,1986+6(6歲入學)=1992年,所以可能1991年前後可能與入學年齡調整有關係。
我的一些結論:
1. 近十年來,北京高考人數下降主要源於出生人口下降。
2. 近十年來,北京參加高考人數的戶籍人口比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3. 未來4-5年,北京參加高考的人數會少,在2021年左右達到最低值。
4. 15年後(2032年)左右的時候,北京可能會迎來高考人數的高峰。
5. 目前來看,出國的人數並未嚴重影響參加高考的人數,這可能與普及高中教育有關。
6. 2008年開始出生人口增加,可能與外來人口遷入有關。
7. 近十年全國每年人口出生數量基本保持在每年1600萬左右,但北京新增出生人口數量一直保持增長的水平,與全國的狀況不同。
所以,如果十年以後,各個高校不調整在北京的招生數量,那麼北京的高考難度可能會增加。
所以,如果題主的孩子很不巧正好是在2011年以後出生的話,那麼高考競爭更加殘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很多人的回答里都說了,北京的錄取率很高,但如果考生人數增加一倍,但招生人數不變的話,錄取率可能就要減半了。如果真發生這種情況,那麼在北京地區參加高考的優勢就不存在了。
因為不了解上海、天津的情況,所以不好評價這兩個城市的未來,但我個人認為這兩個城市肯定也有和北京類似的問題。
未來其它省份的情況可能比北京要好,因為北京只有一個,但其它省份的城市非常多。雖然可能也會有大量人口遷入省會的情況,但全省的整體人口數量巨大,不會因為某個城市人口突然增加而導致全省的錄取率發生劇烈的變動。
--------------------------------------------
補充,有人認為未來如果北京考生增加,錄取率一定會增加,我對此表示懷疑,因為沒有收集到足夠準確的數據,暫時不能列出完整的信息,以目前收集到的信息來看:
北京的錄取率最高點發生在2011年附近,一本最高27%,總錄取率最高86%,之後基本上處於下降的狀態(近三年是24%),而全國錄取率一直在上升。
所以,目前數據不能證明北京錄取率會一直保持在高位。
北京的高考錄取率確實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水平上,但這種優勢在逐步縮小,未來大量人口湧入北京、上海、天津這樣的直轄市,勢必造成這些城市的高考人數增加,而其它省份的高考人數卻一直在減少。
沒有永遠上漲的股票,也沒有永遠處於高位的錄取率。
在15-20年後,不能確定北京一定還像現在這樣比其它地區的錄取率高很多。
-------------------------------------------
其實,現在北京的家長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問題,2013年的13.6萬到2014年的17.2萬,以及2016年還沒統計出來的可能接近18萬的出生人口,幼兒園入學的難度可想而知。
非京籍不能參加高考,但非京籍可以讀幼兒園和小學,非官方的數字提到2016年有30萬猴寶寶出生,接近一半的非京籍新生兒,有相當一部分會在北京讀幼兒園的。
看了題主的答案,發現題主說的其實是他發現北京上海的孩子為了考好大學所付出的努力不比外地孩子差了(或者說差距比想像的小)。從錄取比例上說,顯然還是容易的。造成這個改變的,有一些題主說的原因,全國最優秀的人才來了北京上海,他們的後代由於有了這些優秀人才的財力智力知識的支持,也要和有同樣資源的同學競爭,競爭越演越烈。
我是北京土著,高中畢業十幾年了,我那個年代,至少我是隨便玩一玩就上了個211。因為那個年代北京的頂級重點高中都是下午3點半放學。我所在的三流重點是5點放學。畢竟錄取比例在那裡,沒必要拚命搞題海戰術,只要有點小小聰明就可以每天玩一樣考上重點本科,同樣天資聰穎的人稍稍努力下就985,北清了。
去年回去看我高中時候的班主任,她說現在最好的重點中學也要5點多放學了。大家都在拚命學了。這些年貌似重點大學在北京上海的錄取比例也沒有減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答案是惡性競爭。先簡單的講一個經濟學的小概念:博川競爭(Bertrand competition)。假設這個市場上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賣家,A和B,賣同一種東西,成本價是10塊錢,需求者非常多。那麼A和B可以把價格定得高一些,畢竟他們足以控制市場,比如100塊吧。他們兩個人都可以賺得盆滿缽滿,利益豐厚,各自控制50%的市場。某一天突然A發現,如果他把價格定得第一點,比如99,那麼他就可以控制整個市場,於是他就定99了。B發現之後灰常氣憤,乾脆把價格定到了98,搶過了所有市場。然而他們就開始了一輪一輪的價格戰。最後價格就定到了10塊錢,畢竟不能低於成本銷售。然後兩個人發現都傻叉了。明明有壟斷利潤的,大家和和氣氣的發大財。就因為A的貪心,大家什麼都賺不到了。然而提價就意味著失去所有的市場,也不可能信任對方會跟著自己提價,這個跟降價有好處是不一樣的。所有價格就一直固定在這裡了。
類比下十幾年前的北京上海高考市場,反正錄取比例高,大家不用很努力就可以上好大學,各個重點中學也滿足於各自的市場佔有率(學生考上好大學的比例),所以也並不是特別的催逼自己的學生,於是大家都不努力,頂尖的學生有時間去發展下自己的其他興趣。這就是上面例子定價100的時候的慶幸,北京的所有中學和學生都有默契(或者形成了一種氣氛),隨便學一學隨便考一考就好了,玩也很重要(意會就好,學生上課做題是天經地義的,大家都是有基本程度的努力的)。突然有一天,這個默契被打破了。打破這個的可能是北京某個頂級重點中學去某個高考大省的超級中學請了個頂尖老師,於是北京最聰明的那一撥學生也享受到了外地最聰明的學生的待遇。其他重點中學肯定立刻就慌了,本來所有人都是每天做10道題,學8小時,你們學校的學生突然改成每天20道題學10小時了,那我們學校的學生不就被比下去了么?那我們去聘個超級中學的老師吧,也改成20道題10小時吧。之後就不斷加碼,於是明明可以輕鬆考大學的,硬被逼成了拚命學。另一種打破默契的可能的原因,也許就是我開頭講的那些外地來的全國最頂尖的人才的後代,參與到競爭中。他們憑著天資聰穎加上拚命努力來到的北京上海。多年的習慣是改不掉的,潛移默化的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我當年每天學習15個小時,做100道題,我孩子不能受我的苦,但是怎麼也得學10個小時,做50道題吧。然而原來北京上海的孩子每天只學習8小時,10道題。於是這些人的孩子在學校異軍突起,那其他人就只好跟上了唄。
總結下,北京上海的大學錄取比例沒有變動,考大學這件事的難易度肯定是沒有變的。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原來的均衡被打破了,每個人都被以前主動或者被動的變得更加努力了,準備高考的過程就變得比以前痛苦多了。
不參與地域紛爭。
大家應該及早謀划去粵港澳大灣區,中大等老牌高校不說。深圳現在已經屯了20多所好學校的分校。灣區高校絕對數量還會再增長。理工科拼的就是經費和人力。灣區不缺錢,全球教職都過剩。因此,灣區名校的分校,在錢和人上都有優勢,這些分校水準會逐漸逼近老校區。這保證了優質高校錄取人數。
京滬高校現在青椒幾乎活不下去,引進人才的成本也很高。而深圳及其周邊城市對青椒非常優待,引進人才力度大。因此,灣區的高校師資力量正在呈現質的提高。而且提高速度比京滬要快。這體現在自然基金數量的快速增長上。
灣區還有專業設置優勢,灣區的高校都是後發的,遠離中央政府。一些中央政府直屬高校必須承擔的冷門專業,灣區高校可以不開設。因此,灣區高校的職業更加面向市場。
最後,灣區的就業機會多,上學最後還不是為了就業。離實習公司進,優勢非常大。
因此,不要再沉浸在地域紛爭和比慘之中。不在京滬,您還可以去灣區,深圳房價高,可以去灣區的其它城市啊。在未來中國高教版圖中,上海北京兩極之外,粵港澳大灣區是最有可能成為第三極的地方。在高考慘烈的省份的家庭,真的可以考慮提前布局灣區。
另外一個類似地方就是上海周邊,特別是蘇州。在體現師資科研水平的自然基金獲得情況上,深圳大學和蘇州大學是上升最快的兩所高校。蘇州大學的自然基金數量甚至可以逼近南京大學,這代表了該校師資力量的提升。
而且,蘇州周邊也扎堆了一些國際性大學的分校,比如西交利物浦,杜克崑山等。但是,江蘇的高考競爭本來就激烈。另一方面,很多牛逼的機構東遷,想落戶蘇州,由於南京方面的阻力,往往泡湯。最後進入上海。所以,我大內鬥省的高教發展並不太樂觀,吃老本哇。
所以,還是灣區最優。
最後點評一下南京高校。
作為前朝首都,南京屯集了眾多211高校。但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高校多是一方面,但是中央政府也必須在這些高校中設置眾多公用事業的專業。不是說公用事業的專業方向都冷門坑學生。而是面向公用事業的專業,政府是唯一買主。那麼就是政府定價而不是市場定價。僅有政府定價的行業和專業,薪水和待遇一般都會被刻意的壓低;拿不到市場競爭導致的溢價。
另一方面,這些公用專業必須依託中央政府的扶植,必須跑部錢進,成為中央政府的外腦。舉例說明:生態環境領域的面上自然基金項目,有30%集中在北京高校院所,重點項目有60%集中在北京高校院所。這保證了中央政府設置公用機構的存活能力。然而,作為前朝首都,南京的公共事業專業,無疑是非常尷尬的。南大文科當時把自己定位為江蘇發展的智庫,理科把自己定位為小而精的普林斯頓式大學,這麼一下就自我矮化了,放棄在經費和資源上的爭奪。
關於經費和資源,可以參考李廣和程不識的例子。高校不要經費和資源,那麼只能靠師資力量的超天才發揮。類似於李廣行軍不設刁斗,要麼大勝要麼大敗。高校有充足的經費和硬體資源,科研人員多少能做出一些成績。類似於程不識嚴陣以待,很難大敗。所以,學哈佛耶魯,這種資源充沛的高校,到處搞錢拉官場靠山。最後,就好比學程不識。學普利斯頓這種小而精的高校,那麼得依賴超天才發揮了。好比學李廣。伏波將軍怎麼說的:學李廣,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南京高校群一直整合不起來,其中南大師生的清高心態就是一個原因,一心想學李廣。現在國家產業升級項目不放在江蘇,無疑對南京高校群是一個巨大的利空。
因此,在未來高教版圖中,南京高校群是非常前途未卜的,前景比浙大為代表的浙江高校群和科大代表的安徽高校群更加不確定。會離上海高校越來越遠。江蘇應該給蘇州地區辦高校以特殊政策,作為南京高校群不確定的一個對沖。
外省考生慎重選擇江蘇高校,因為未來太不確定了。
應邀亂談一下浙江高校群和安徽高校群。
這兩個地方的高校發展會非常穩定,而且都在上升軌道上。安徽承接了許多國家產業升級項目,所以理工科會相應的往上走。但是能到什麼高度,能不能逼近江蘇高校群的水平,還不好說。
浙江高校群呢,除了浙大會繼續牛逼外。浙江其它市的高校也不缺錢,也會往上走。此外,很有可能出一個特別牛逼的獨立商學院和一些特別牛逼的理工科研究院。會在下面十年徹底領先江蘇高校群,跟上海高校群共執長三角牛耳。
——————
最後補充一下:
有知友評論,認為一個好高校要看歷史積澱,也要看人文學科,有口碑吸引生源?
首先,人文學科比理工科更需要錢。因為人文學科的錢是投在人上。需要有錢到慷慨大方,讓學者隨心所欲做事的情況下,才能發展好人文學科。所以,灣區有優勢。
第二,關於口碑。我們看一下招聘網站上現在月薪3萬以上的職位數量。
北京:89萬
上海:75萬
杭州:22萬
深圳:20萬
成都:8萬
南京:7.5萬
濟南:3萬
武漢:2萬
西安:1萬
青島:0.8萬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京滬高校群把其它地區遠遠拋在後面的原因之一。這也是,浙江高校群緊緊的追趕京滬高校群,有全國排名前三高校的原因。這還是灣區高校群能夠崛起的原因。
我們也可以看到,南京高校群還會繼續走下坡路。我上大學的時候,我NJU還能爭前五,十年後能穩居前十就很不錯了。
求學是為了更好的就業和生活。這就是口碑的內核。
一般情況下,位於哪個層次,就參與哪個層次的競爭。想要跨級競爭,就要付出遠超出自己本身階層的代價。
高考是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關係。參與哪個層次的競爭,不是單單的學習成績的競爭,更多的是體現在綜合上的競爭。
有多「綜合」呢?說近的,17年高考國一作文題里的部分關鍵詞直接就讓某些傢伙懷疑人生了。
有小崽子說語文壓軸大題應該更偏向文學化,而不是偏向時政化,並且該回答在「如何評價 2017 年高考全國一卷作文?」里撈得最高贊。
這種小鬼還活在清末科舉的時代嗎?將來別踏入社會了,一輩子閉門造車好了,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根本是不會把你這樣心態的人當成真正的競爭對手的。就像從國家層面而言,中國不會把印度當成競爭對手,而是跑去挑戰歐美,一樣。
不要動輒說什麼「有人想上高中都沒機會」,政治正確玩過頭了啊。高考是社會人才選拔,不是科舉那樣的官員選拔。進入社會碰到的只有競爭的殘酷,沒有多少老闆和客戶會因為你老家的貧窮就對你提出更低的要求。
那些只知道把統一高考掛在嘴邊的傢伙,你們懂得「農業」對於經濟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差異在哪裡嗎?一邊是機械化生產、工業化生產、嫁接雜交甚至是轉基因研究,另一邊則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你認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統一一下?至於觸及不發達地區G點的一堆關鍵詞,你是希望經濟發達地區永遠止步不前甚至是倒退到原始社會嗎?如果不僅僅是作文題,而是其他題甚至其他科目出現了這些,你打算怎麼辦?
另,關於某些地區的高考集體作弊問題就不展開了。統一高考之後,原本沒人過問的混亂會被外省監考老師收骨頭,然後當地的錄取率會徹底崩潰。
相傳很多地方的普通高中錄取率是極高的,比方說河南鄭州2015年是76.7%,廣州2016年是61.61~62.94%(幾個新聞都是段子化嚴重,不知道哪個是真實數據),今年預計突破70%,而上海近幾年是常年維持在50%出頭一點(天子腳下的北京2015年是73.8%)。說白了,一群原本在中考階段就應該淘汰的學生(按照上海的行話是「三校生(中專職校技校)」)硬是去擠高考,那重點大學錄取率自然就拉下來了。對於那些相當於上海普通高中錄取比例內的考生而言,有沒有那些「三校生」,錄取難度沒有多少區別,因為計算考試實力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把那些沒有能力當分子、只配當分母的三校生們計算在內。中考排名前30~40%的高中生在面臨高考競爭的時候一般不敢和排名前10%的學生比,當然更不屑於去和排名60~70%的人去比(不排除某些傢伙的主觀故意,在輿論上給自己製造競爭強度,然後去惡意攻擊別人)。
不能說是絕對的歧視,但是單純的就考試能力而言,把做這種卷子的當成競爭對手,你已經輸了。
抄個題主自問自答的說法,顯然,題主(包括很多和題主類似的人)自己都沒有正眼看他的那些「對手」。
在我中考時,我身邊的人只有考不考得上重點高中的壓力,成績再差的人只要願意都是可以讀高中的。那麼,那50%以上的不能讀高中的人是哪裡來的?他們其實來自廣大的鄉鎮農村初中。我雖然是小縣城的人,但起碼沾個城字,那些我看不見的農村學校學生們,給我這種「城裡人」當了分母。
相傳四川那樣的省份,某些地方(比方說成都綿陽)的重點高中是全省範圍挖人才的。然而,一個江蘇鹽城的小鬼告訴我說,他們那裡的高中錄取是縣內錄取的。一進一出,導致江蘇某些腦子不太好使的傢伙使勁噴著上海的一本錄取率,然後對和上海錄取率平級的蘇州睜眼瞎。
都說上海高考簡單,和青海是同一難度級別,那叫囂著放開高考移民的傢伙為何不直接移民去青海考試?當地的學區房比上海便宜多了哦~
扯卷面難度的還是歇歇吧。卷子對所有人都難,和對所有人都簡單,那是一回事,都是省內競爭,外省的不會改變難度來做你的卷子。
看各個回答和其下評論里,山東人很活躍呢。話說,山東這樣的高考大省為什麼不多辦點大學然後去申報985、211(地方大學大多是後天申報競爭,國字頭大學基本是直接獲得985、211資格或至少是部委直屬,5所逗逼國字頭除外)?相傳山東是二本強行一本的,那麼真一本呢?山東不是GDP全國第三的經濟強省么?山東不是整天炫耀孔子、自稱很重視教育的么?為什麼在實際的教育撥款上就不能好好砸錢呢?以常住人口計算,山東的人均教育經費連上海的一半都沒有,更別說以實際學生數量計算了!
教育資源不是像礦產那樣天生的,作為一種人文資源,是幾代人後天積累的產物。四川大學是985,上海財大是211,不是過於挑專業的話,第三地的考生會選哪個?
至於北京扎堆的國字頭大學……不說了。北清是比國字頭更國字頭的(財政完全中央承擔,其他985和211都是中央地方分攤,985獲得的中央撥款經費比211多),所以北京人就不要來吐槽了。
明清玩南北分卷遊戲之後,冒籍首選地是順天府(北京)。明代冒籍,因為本地考生較多,而名額有限,只能冒籍到文化水準相對落後但錄取名額較多的地區,尤以應天府、浙江、江西等處考生冒籍順天府為甚。而松江府(現上海市大部)是和蘇州府同一級別的煉獄模式。松江府上海縣開埠以後,更是有大量江浙精英匯聚於此。沒有證據能證明匯聚了江浙精英後代的上海比之明清松江府在智力水平上有退步。
將上海和北京放一起比是極為不公的。
最後說點廢話:
民國時期國內的大學都是自主命題的,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解放後,準確的說是1952年以後,全國統一了大學招生工作,當時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國家幹部身份,和科舉是類似的(級別沒有科舉那麼高,科舉進士最次是縣令,即現在的縣委書記)。隨著改開的深入,大學生已經從以前的幹部身份變成了現在的庶民身份。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北上有著馬太效應,所以對於底層有可能更難。但是總錄取率是高的,所以平均難度不會低。
拿邊區對比,我就在你們眼裡高考各種蜜汁加分,各種蜜汁優惠的新疆,清北錄取率50/15萬,真tm羨慕你們的1/194,去年考了全省百分之0.15才上了個垃圾大學(同濟)垃圾專業,您的北京戶口不想要給我吧,我要。謝堯
這都什麼扯淡文章,看的來氣,反正今天加班,先答一手再去食堂。
我北京的。
高考在上世紀,那年北大在京招500多個本科。
2007年招307個
2011年招248個
2016年招183個
先別說高考報考人數大幅度削減這種屁話,他再削減要不是招500多人我能渾水摸魚進去?現在在京的招生量也基本是全國招生量的10%了。
北京的高考就是比其他省市容易的多,怎麼就這麼矯情不敢承認了?
便宜不是白來的,承認自己佔了便宜不代表自己低人一等,相反會凸顯那些打著北京學生怎麼怎麼樣的地圖炮鍵盤俠的弱智。
更不用在意那些跟風人的話,他們自己這麼淺薄被人一撩就嗨,顯得多卑微多沒主見多低級啊。如果是我,別人說x本人是狗這麼個低級撩撥的話,即便可能也對我胃口,可我還是會覺得他是在讓我Kitsch,我會覺得這是在侮辱我的智力。
——————
北清跟普通大學差別很大么?別神話了,最多只是智商高和比較勤奮罷了。我到北大後發現太多人同樣因為高考的壓力無暇思考自己的人生。
一是他們之前被學校和家長綁架,無權規劃自己的人生,二是他們是如此的茫然無措,甚至不敢規劃自己的人生。
更是有許多人四年都沉醉在自己輝煌的過去以便向內尋求安全感。更有人大吹牛皮心高氣傲,卻又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看的我簡直傷感。你在別的學校能看見的傻逼事在這一樣能看見。
北京人不愛抱團,一般就是見個面抬個下巴,基本上都是被各地老鄉會的同胞們碾壓欺負的不要不要的。
可是等一等,拿抱團欺負人當快感?
我的天,小學還沒玩膩么?
我一隔壁宿舍同學現在官兒當的比我6的多,副國的秘書班底成員。可天天嚇的直哆嗦,每天一進辦公室汗毛就立起來,30多歲頭也禿了前列腺也大了,讓我給找大夫看,看什麼看啊,這心理素質還人生規劃呢,精神都快分裂了。
反觀我高中里的同學家長許多都是外地留京的,同學們個個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藝校到軍校到出國,考上什麼的都有。
他們中的許多人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渾渾噩噩考個好大學,而是今後60年的人生髮展,學校和家長也不會因為你立志從事電影行業,但成績能上北清,就攔著不讓你考北電。
懂得什麼是更適合自己的,什麼是自己想要的,這點或許一些北清畢業的學生60歲也想不明白。
——————
人很重要的東西是眼界,格局,和勇氣。一線城市的孩子們,往往可供他們試錯的機會更多,資源更多,獲得這些屬性的概率也就增加了,這是大城市的底氣。
但是看清楚,僅僅是增加。該平庸的依舊平庸,該智障的依舊智障。數數北京多少所區重點中學,其中多少甚至從建校至今就沒出過一個考上他們魂牽夢繞實際不過如此的北清的。
所以戶口有用么,有,他提供了一個可能,就跟美國國籍一樣,你在理論上都能當總統。
但為了這個可能性你要付出些什麼,是不是值得,這就要每個人深思了,你有可能比蓋茨比還風光,也自然有可能比他死的還早。
更何況跟整個人生比起來,高考真比屁重不了多少。
至於小學弟們,先從敢往未名湖裡吐口水做起吧。連往湖裡吐口水都不敢,以後你怎麼敢往那些馬路對面過來搶你哥們女朋友的老鐵臉上吐呢?以後又怎麼敢往那些倚老賣老的垃圾學閥們的臉上吐呢?
吐吧吐吧,給未名湖添磚加瓦,吐完了我倚老賣老請你們去五道口吃串乘涼。
我不會裝醉的,最多逃單。
(忽視我的麒麟臂,這個效果一加是不是有一種伊斯蘭教壁畫上不許露臉的先知的感覺)
說我經歷的
從不同的角度看。
你要是說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如果父母不願意在教育(應試與素質)上進行巨大投入的,不會比外地容易太多。
如果從客觀角度來比較北京與高考大省的高考難易程度,北京的確要容易不少。
========================================================
我父母為了讓我上一個不錯的小學,花了99年的20k(按照通貨膨脹算下)。
小學自然還不錯,校慶家長代表來了楊元慶,楊利偉,水均益啥的(感嘆那時階級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固化,我還能和名流的孩子上同一所小學)。
我從5歲開始練鋼琴,練到8歲。(藝術路線沒有堅持下來)
課外英語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從劍橋一二三到新概念二三四(課外報班,家長監督背誦每一篇課文),學到高一結束。從初三開始看 操C你N娘N (我父親當年因為英語不錯成功下海,當時英語不錯的人哪像現在滿大街都是).
BTW 當時在"操你娘"上看到了chang"an street 上怎麼有一輛panzer,還不是閱兵式。我好像從那之後又知道點了啥。"you are fake news."
奧數,從小學二年級學到小學畢業。當時要是不會奧數,不會英語,提前批招生考試基本別想過。那就等著電腦派位吧。我們當時能派到八一、中關村、知春里、一零一分校。如果運氣不好派到後面兩個的話你基本就報銷了(翻盤考上重點高中的可能性很小)。
小學班裡一共60個人,有6個去了人大附中。大概什麼樣的人能去人大附中呢?藝術搞得特牛逼的,奧數特牛逼的,家裡有些錢的(大概按05年的15w算?具體我也不清楚),就問你哪個不要錢。
初二沉迷於各種科技競賽無心學習,數學考過兩次40多分,於是上課外班補,補到最後終於做到經常考滿分了。
中考的時候碰巧的考上了本校(8個大平行志願的情況下),基本上和一流985說拜拜了(按發達地區的C9算吧)。
高二沉迷於各種科技競賽無心學習,最後又沒拿到保送資格(自己沒有方向性的瞎搞)。(沒有家裡的大力支持素質教育走不通的,至於支持力度的話就按10年的20w+算吧)
於是高三有點嚇傻了(父母並沒有給我太大壓力,可以讓我復讀或讀美本),最後考了一個二流985草草收場。
我父母都是外地人(第一代移民),很重視教育。
========================================================
來如果作為不重視教育的老北京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這大概是我的一個stereotype,no offence)
小學上完後派位到一般的初中,
中考運氣不好的上職高,運氣好的考上一般的高中。
高考運氣好的上個北工大(北京公子哥的211?),北工商之流。
運氣差一點的大概聯大,海跑之類的二本(南郵當時在北京是二本,我覺得proven failure的人是不敢吃這種紅利的)。或者各種民辦三本。
我覺得在河北,江蘇,河南,湖北等地經過煉獄般鍛煉的人,高考的時候來北京參加,大概可以做到隨意上C9?
=========================================================
說說報高考志願
當時北京當時是考前報志願(大概還有考後出分前,出分後兩種),而且不是平行志願。
有點買彩票的意味(現在好像是大平行了)
高中同學志願報尿的人有一些。
比如北理工沒考上去北工商,中山沒考上去大連海事的,北大差了兩分去北科的,等等等等。
我當時在截至時間前臨時改了二流985(本來報的是西電這種高三不學習就能直接考上的)
=========================================================
我是海淀的,北京城六區(剛剛特意查了一下不叫城八區了)的平均水平應該不會比海淀高。更別說北京山區了。
如果你父母能把你送進人大附中,四中之流,你又能從善如流,你當我在放屁就行了。
如果我爸是程序員,很難想像能在現在的行情下把我送進原來的小學。
額。
一向視金錢為糞土的我打算投身賺錢的洪流,以後讓我家孩子至少可以美本。放棄國內的入學競爭。我看好英語國家教育。5到十年後,北京上海的有錢人家小孩都上滕校了,北大清華,復旦給你念唄,有什麼了不起?什麼玩意,沒錢的?沒錢的是王德彪是硬碟算什麼北京人上海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學老師喜歡點名?
※為什麼很多老師向學生灌輸「人和人之間智力水平沒有差別」的觀念?會對學生產生什麼影響?
※如何看待文章《媽媽給我買了一雙耐克的球鞋,學校就取消了我的貧困生助學金》?
※部分家長是否很難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
※如何評價「小伙撿到戰國青銅劍上交文物部門被獎勵 500 元」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