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感知和注意力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RT,意識(consciousness),感知(perception)和注意力(attention)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有的說法是腦子裡不同的迴路呢,覺得挺有趣,求大神。從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層面,介紹最好是我能聽懂的那種。謝謝謝謝:)


這問題太厲害了。如果題主不是有所涉獵,那真是學術直覺太好了。
這個問題貫穿了之前上過一門名叫「attention awareness"的課,而這節課內容有二十個課時。一旦展開就涵蓋了認知神經學中意識的神經機制(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簡稱NCC), 注意力,感知三個重要分支的內容,所以不祈求一個回答能清楚解答這個問題了,
先拋幾個目前心理學 認知神經學中現有證據能夠得出的結論(之所以說是目前,是因為這個領域進展很快,有可能第二天就出來個實驗推翻現有結論了)。只回答視覺方面的意識、感知和注意力,希望有大神補充。

1. 感知(perception) 的出現不需要意識(consciousness)存在。
簡單形容是,你的眼睛"看見"了,但你"看不到"。人腦(主要是對應各個感覺的初級皮層)可以因感知到刺激物而變得活躍,但這樣的感知可以是自動的、無意識的,也就是不被人所察覺的。但由於大腦皮層的活躍,無意識的感知影響人未來短時間內的相關行為。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成熟,主要手段是priming, masking

2. 知覺負載 (Perceptual load)影響你能有意識感知到(consciously perceive )的範圍。
人只有在低知覺負載(low load)的情況下會意識到注意力以外的內容。在高知覺負載(high load)的情況下,也就是需要應付的任務比較難、環境複雜的條件下,人的意識僅限於注意力導向的範圍。
主要見Lavie的perceptual load theory和相關實驗

3. 注意力(attention)可以獨立於意識(consciousness)存在,也同時說明單單注意力自身不足以實現意識。
這方面的證據來源於在人沒有產生意識的情況下,注意力仍然能夠單獨運作。比如說Blindsight (盲視)的病人,因為大腦初級視覺皮層(V1)受損,視覺信號無法傳遞,他們「看不到」任何東西(無意識),但當一個他們表示「看不到」的提示出現,將他們的注意力導到一個地點,他們能更迅速地對那個地點的目標作出反應 (Kentridge et al. 2004)。

人「看不見」的信息可以吸引並引導注意力。Jiang et al. (2006) 的實驗非常好玩,總所周知,色情圖片會吸引人注意力,於是他們把一堆情色裸照渲染到人看不清、意識不到圖片內容是什麼的程度(被試回答不出圖片內容)。但就算人們看不見,當裸照在左邊閃了一下時,人對接下來出現在左邊的目標反應就加快了速度,表示他們的注意力事先被吸引到了左邊,普通照片則沒產生這個效果。更好玩的是「看不見」的裸女的照片只吸引直男的注意力,對gay男和異性戀女性無效。在異性戀者當中,只有異性的「看不見」的裸照才能吸引到注意力,產生以上描述的促進反應。

圖片來源:Jiang et al. (2006)

注意力也可以調節「看不見」的信息所引發的大腦活動。Bahrami et al., (2007)用CFS (大致是短暫地給一隻眼睛看刺激物X,同時不停地用光閃另一隻眼睛,導致人意識不到看到了X,所以神經層面上,X是「隱形」的)抑制意識的產生,然後改變注意力的負載(attentional load)。他們發現隱形的X引發的初級視覺皮層(V1) 活動隨著注意力負載的改變而變化。

4. 目前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指出任何意識的出現可以不需要注意力。也就是說,意識依附於注意力。
這時目前比較有爭議的領域。對意識的神經關聯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的研究發現人產生意識時,大腦額葉(frontal lobe)和頂葉(parietal lobe)這兩個負責調控注意力的區域總是活躍的。
研究NCC的心理學家、神經學家一直試圖找出意識可以獨立於注意力存在的證據,但異常地難。最接近的有Li et al. (2002) 的"對一個場景主旨的意識可以幾乎不需要注意力" ("gist perception can exsit in the near absence of attention"), 後來很多人用不同實驗設置複製,又被很多人證偽。
最終還是Cohen et al. (2012) 說的好,大意是這樣的,「如果想要得出意識不需要注意力的結論,我們需要拿出持之以恆的證據說明意識能夠不受多種操縱注意力的實驗設置影響,僅僅一個實驗,一種設置的例子是遠遠不夠的。」 (If these stimuli can truly be consciously
perceived without attention, they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unaffected by multiple attentional paradigms. However, a
thorough analysis reveals that none of these categories
meets the standard of converging tests. That is, although
they may escape attentional load in one test, they fail to
reach awareness when tested by another attentional paradigm. " (Cohen et al., 2012: 413))

目前並沒有證據達到足以說明意識不需要注意力的標準,所以注意力是產生意識的必要條件。

(「With no empirical evidence yet meeting the criteria of
awareness without attention, we argue that attention is
necessary for awareness」(Cohen et al., 2012:416))

回到題主問題,感知,注意力和意識是不是對應腦子裡不同的區域呢?
是,和不是。

目前研究所能得到的是,視覺感知主要對應位於腹側通路(ventral pathway)的初級視覺皮層,注意力主要受控於背側通路 (dorsal pathway)的腦額葉和頂葉(Fronto-parietal attention network),所以這兩者大概雖互有交集但可以在神經層面分開。
而意識的神經機制(NCC)=感知 (對應primary sensory cortex)+注意力(對應Frontoparietal cortex),缺少任何一者都不可。

------

如果對這個問題有興趣 以下文獻綜述集合了最新的成果:


知覺負載,注意力和意識:Attention, Distrac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Under Load (Lavie, 2010)

注意力和意識可以分開嗎: The Attentional Requirements of Consciousness (Cohen et al. 2012)

意識的神經機制: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Rees, 2013)


認知層面的解釋在大腦是否接受到了視線範圍內的所有信息? - 周鉑的回答答過,這裡貼一遍與這個問題有關的,見下。

神經層面上,視知覺腦區主要分為兩部分:皮層上和皮層下。皮層下可以說是一種輔助性的知覺系統,比如盲視病人V1受損卻能無意識地「看到」東西,我們便會將其歸於皮層下加工。來自視神經的一小部分信號確實也會傳遞到皮層下結構。皮層上主要是V1-V2-V3/V4/MT等一系列結構,V1是初級視皮層,負責加工最基本的feature(如朝向等),而V4主要負責顏色,MT主要負責運動,等。

注意的神經網路主要集中在頂葉,因此從視皮層到頂葉(即視知覺加工到注意)是一條「自下而上」的通路。這也是為什麼在討論知覺如何影響注意時我們說feed-forward,而注意對知覺的調控是feed-back。

至於意識,目前還是比較不清楚的領域。我記得一個比較新的研究是利用錯覺讓被試看到有傾斜的紅/色線段(實際上是豎直的),然後發現這種「傾斜」的線段能引發「適應」(adaption),即長時間看左傾的線段後看豎直線段就會將其知覺為右傾。這是一個研究意識與知覺關係的實驗,個人認為如果知覺系統是如實加工豎直線段的話,那麼這種影響就是來自於意識對知覺的feed-back。

認知層面:
我理解的注意是一種加工優先順序,可以是某些空間位置被優先加工,也可以是某些特定的feature。意識則是主觀上能報告出某些信息,或者知道自己曾經加工過它(因為有時報告不出來是記憶層面的原因,這個後面會說)。沒被注意的信息肯定是不能被意識到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非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有個經典的視頻就是描述這個現象:兩組人傳球,一組穿白衣服,一組穿黑衣服,大家忙著數穿白衣服的人傳了幾次球,而完全沒發現有個黑猩猩從中穿過(History, Travel, Arts, Science, People, Places)。其它還有很多change detection的視頻也很好玩,隨便找了一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iPrBrGSJM。所以,沒被注意的信息即使在視野內,也不會被意識到。但是,沒被意識到的信息不一定沒被注意到。有個實驗我不記得出處了,大概是在黑色屏幕上有很多豎直小線段,但其中若干個是傾斜的,它們組成了一個小矩形,這個區域與其它地方很不同。但是因為這些線段呈現時間很短,之後又會被別的刺激掩蔽,所以被試是意識不到這個小區域存在的。但之後的測試表面被試對這一特殊區域會有更高的priority,表現在探測出現在這一區域中的刺激更準確或更快。所以,意識不到並不代表沒有注意優先。

然後,被注意到的信息肯定是通過知覺加工了,但沒被注意到的不一定沒被加工。這裡提到的知覺,是指高於感覺(sensory)層次的加工,也就是對例如光、聲等物理刺激進行整合。沒被注意的加工是閾下加工,這個在實驗中可以通過快速呈現+掩蔽(就是上面提到的小線段實驗,類似於閃一下就被亂七八糟的東西蓋住了)或連續閃爍抑制(CFS)的手段做到。因為「什麼都看不到」所以被試連刺激在哪兒、是什麼都不知道,理論上也就不會有注意存在了。但是很多實驗發現這些信息還是被加工了,比如被試對有吸引力的圖片反應更快,在迫選(forced-choice)任務中正確率高於機遇水平(chance level,等同於瞎猜)等。一些腦損傷病人的表現就更為典型了,比如盲視(blindsigh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GmWqX0MnM 這個視頻里的老先生初級視皮層(V1)受到損傷,什麼都看不見,但卻可以獨立避開障礙物,所以我們認為這些「看不見」(更不會被注意到)的信息是被加工了的。其它還有忽視(neglect)與湮滅(extinction),前者是被試並沒有視覺上的缺陷,但在他的某側視野中呈現物體時他會報告「看不見」;後者同樣沒有視覺上的缺陷,如果給他呈現一個物體他也能看見,但如果兩側視野同時呈現物體,他就會說一邊有東西而另一邊什麼都沒有。我覺得這很能說明注意的確是一種加工優先,因為在兩側都有物體時出現了競爭,於是比較弱的那一側就被忽略了,即注意不到。對於neglect患者,如果在他「看不見」的一側呈現房子的圖片,一個完好但另一個著火,然後問他願不願意住進去。即使他一直表示什麼都沒看見只能亂猜,結果也是驚人地完美——不住著火的房子。

總結起來大概是:知覺到的一部分被予以注意,注意到的一部分進入意識,意識到的一部分最終被記住。


什麼是意識(consciousness)?

不同的哲學或者心理學的書籍可能對意識(consciousness)的定義不一樣。按照著名神經哲學家(neurophilosopher)Searle在2000年的定義,通常語境中,意識這個詞,可以簡述為一種具有一定程度對外界或者自身感知能力的狀態,具有內在性,主觀性,多特徵性。比如,當一個人昏迷的時候,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失去了意識。

但是,很多時候,不同的語境下,意識這個詞有時候並不是指代同一個意思。舉例說明,比如人和有些靈長類可以從鏡子中分辨自己的樣子,而很多其他動物不能。這個時候有的人會說,這個人或者黑猩猩是具有意識的,但實際上這裡在描述的是,人和黑猩猩具有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而有時候我們在使用意識這個詞的時候,是指待一種比較更高級或者複雜的心理狀態(mental state)。依照這種定義,一個個體,僅僅能夠感受疼痛,不會被認為是具有意識的。而需要能對疼痛產生焦慮或者擔心,才會被認為是具有意識的。目前,神經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用到意識這個詞,大部分是在指代Searle描述的這個意識。

Laureys 2005年發表的文章提出了一個關於意識的二維定義概念,見圖1。

圖1. 意識的二維特徵

在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意識被分成了awareness(知覺度,縱坐標)和wakefulness(覺醒度,橫坐標),兩個維度。具體來看,我們上文提到的昏迷(coma)和全身性麻醉(general anesthesia),具有知覺度和覺醒度雙低的特點,即無法感知外在或者自身的狀態,也無法進行自主肢體活動,所以處於坐標靠近原點的位置。而正常狀態下的人,由於具有雙高的特點,則處於坐標軸右上角。

比較有趣的是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如「植物」二字所述,其缺乏對外界和自身的感知能力,因此縱坐標位置較低 。但是,植物人是可以睜眼,可以笑,可以哭,也可以有表情和眼動的,有的甚至頭和肢體也可以自主活動。則說明其呈現了知覺度低,覺醒度高的特點,因此處於偏右下的位置。根據這張圖,不同的意識狀態都可以找到對應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睡眠階段,其處於的意識程度也不盡相同,由於睡眠可以講的很多很多,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同樣處於坐標軸右下方的還有失神癲癇(absence seizures),失神二字,正是對其特徵的描述,瞬間的「靈魂出竅」。其具體的表現為,突然的呆若木雞(Dairo Muji),彷彿和這個世界失去了聯繫。通常持續數十秒,手和眼皮會自發運動。在發作過程中,有時甚至能持續癲癇前正在進行的簡單重複性的任務。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根據這張圖,行屍走肉(walking dead)中的殭屍(zombie)是處於意識(consciousness)坐標系的什麼位置哩?

根據影像學(PET, fMRI),損毀病例,電生理等研究結果,涉及意識的腦區主要有,上行網狀激活系統(ARAS)丘腦(thalamus)下丘腦(hypothalamus)基底前腦(basal forebrain)(此處吐槽下,目前通行的解剖學名詞翻譯,basal forebrain我認為翻譯成前腦基底更符合語法。同樣的例子還有背側xx,腹側xx,這完全是英語語法好么,中文語法應該是xx背側,xx腹側), 杏仁核(amygdala)基底節(basal ganglia), 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扣帶皮質(cingulate cortex)楔前葉(precuneus)

洗洗睡了,明日再更


感謝邀請。

嚴格說來這三者不應該並列,我先說下他們三者究竟該和誰做對比你就能理解了。

既然你愛聽簡單的(那我得告訴你簡單的什麼用都沒有)我從一個例子來解說吧,你在等公交車

1.首先意識(consciousness)應該和下意識(Sub-)做對比。在等公交車的時候,你會有意識的去搜尋你需要的車的號碼或者外觀,這個是意識活動;同時你可能在站台上無意思的小碎步走,但是沒有摔倒或者撞到人,你自然沒有花精力在上面,這個是無意識活動。

我暫且不展開了。

2.其次,知覺(perception)應該和認知(cognition)對比。你依然在等公交車,看到了一個車子。這個車子的識別是認知,是對知覺內容的總結和判斷;知覺在這裡體現的是你發現了這個物體是長方體啊,紅色啊,有輪子啊之類的。

我暫且還是不展開了。

3最後,對於注意力,應該區分是外顯的(overt)和內隱的(covert)。你依然在等公交車,你的注意力現在集中在那輛開過來的巴士了,所以你在往巴士移動。那麼你的外顯注意集中在了對於這輛公交車的移動上;同時你在移動時你會避開往來人群不會撞到他們,你的內隱注意其實依然在使用餘光關注周圍情況(這一點又是下意識的);特別是在遇到看起來不友善的人(對這個人的知覺)時候你會特意避開。

那麼現在你應該理解這些東西的確是在不同平面上的。要是展開說神經系統太複雜了。我稍微點一下,就是你的視知覺信息可能在枕葉(occipital lobe)的v1-v4以及外紋狀皮層處理;而一些知覺加工可能在什麼杏仁核啊、顳下溝啊對知覺信息處理提取出相對的認知,比如這個人是什麼情緒。


@Nichole@周鉑 的高票答案都不錯,手動點贊。對於其中有個小小的意見。
其一:長時間注視左斜線引起的視覺適應,而且是選擇性的視覺適應,和稜鏡適應等等一起都是知覺學習(perceptual learning)的經典實驗。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及其以前,研究者就已經發現紅色的光柵的朝向適應只會對相同顏色的光柵的朝向判斷產生影響。很多基礎視覺特徵都會有這種效應,本來這是認知心理學一個非常大的熱點,和後來的神經可塑性研究有很大的關係。而且這個現象和注意沒有關係,有些知覺學習甚至都不需要意識參與(1)。

其二:因為是枕—頂通路,所以叫「自下而上」的通路,這種說法也不正確,當然可能原文並不是這個意思。應當解釋清楚,以免引起歧義。枕葉視覺區在空間往下到視覺複測通路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
V1負責的是基礎視覺特徵,這些基礎視覺特徵在和MT和V4的複雜的上行和反饋機制中,加工出了朝向(具體可查感覺朝向和知覺朝向的文章)、顏色(同上:感覺的顏色和知覺顏色)運動等物理刺激的視覺屬性。而非哪個腦區負責哪個功能,這是本科心理學課本上的簡單說法。

介紹兩個有趣的研究。
1、裂腦人:一個人兩個意識
這個故事爛大街了,不過基本上都是在講大腦偏側化的現象,但是,切除了胼胝體後的人,最奇特的現象應當是,當他看書時,左腦想看書,右手端端正正地拿著書,而右腦不想看,左手把書推開。這是顯著可以看到的,因為病理產生的一個人兩個意識。

2、你看到的真實世界:
最近Trend in cognitive science發了這麼一篇文章,一圖以蔽之:

(1)Watanabe T, Sasaki Y. Perceptual learning without perception[J]. Nature, 2001, 413(6858):844-8.


盯住黑點看一分鐘,然後會看到色彩似乎消失了。
有的人看得出,有得人看不出。

關於感知、注意、意識的關係,每人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自己得出的結論才有意思。


我從腦科學的範疇簡單介紹一下吧,題主可以看一些美國Patricia Wolfe的著作,比較淺顯,初學者容易理解。

1感知
感是人通過感知器官(視、聽、嗅、味、觸、第六感官等)接受信號,是處理信息的第一步,對應腦中的感覺記憶。記憶里所有東西開始於環境中感覺信息的輸入,感覺記憶的作用是將信息通過感受器傳入腦,並先將信息保持大約1秒鐘再決定怎麼處理。所有感覺信息中有99%在進入腦的時候就立即被丟棄了。
知是信息送到合適的感覺皮層進行處理,類似於腦科學中的模式識別,是新信息與存儲信息的匹配。
感知其實是注意的一個方面。

2注意力
注意力具有選擇性,是對感知信息的初步處理能力,專註於我們認為重要或有意義的事情。引發注意的因素——新異性、強度和運動。注意是一直存在的,所謂的「不專心」都是不科學的說法。而注意力是多元智能理論中人聚焦思維的能力,這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3意識
意識分為自動化(習慣化激活,類比下意識)和有意識,有個雞尾酒會效應,就是在嘈雜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捕捉到自己關心的交談內容,此外還有課堂中教師常常抱怨一個內容講授很多遍學生都無法理解。其實是有意識地同時加工兩串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當信息需要相同的感覺通道時。

不是專業人士,可能有些地方也記錯了,歡迎指正。


意識到底是什麼?
大腦擁有海量的神經元,有一個很自然的問題來了:這麼多神經元不會亂套嗎?作為高度結構化的組織,怎麼驅動大腦去運作的呢?好比一個現代國家,為保證社會運轉良好,必須有一個政府統治整個社會,那麼大腦的中心組織在哪兒呢?

關於意識,籠罩了很多神秘化的認識,認為意識是「靈魂」或者很難了解的東西。實際上,撕去這些玄乎或者哲學的看法,深入意識的生物學基礎,答案很清楚:意識就是大腦的管理中樞的指揮活動。不經過管理中樞產生的自發活動,人是意識不到的,可以理解成電腦的操作系統,或者中國社會的政府系統。生物學基礎就是 腦幹,包括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擁有維持意識的主要結構網狀上行激動系統。這個結構不能簡單看成古老的,負責底層活動的低級結構,相反它就是大腦的操作系統(OS),負責調度大腦其他神經元的任務和優先順序。

一般認為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中樞,其實網狀結構才是決策中心,大腦皮層負責提供分析更加精密的情報而已。網狀結構為完成這種管理任務,有幾個特點:管的多,許可權大,發育早
1)網狀結構神經元的軸突有長的上升支和下降支分別可抵達丘腦及脊髓,大腦皮層許多區的纖維都可向網狀結構某一局部彙集。網狀結構還接受來自小腦頂核、基底核(基底神經節)、下丘腦、內耳等處的傳入纖維。網狀結構與整個大腦產生深度聯繫,參與機體的感覺,運動,內環境穩定和生命活動節律調控。可以說網狀結構的機能是「全知全能」的。

2)管理的本質是控制,決策,簡單點說就是決定大腦下一步要幹什麼,否則大腦就陷入無政府狀態,一團亂麻了。網狀結構通過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直接控制大腦皮層等神經元的活躍情況。關於多巴胺有種說法是「獎勵機制」,其實不是這樣的,多巴胺主要是促進神經活動,把情緒化的詞語「快樂」替換成中性詞語「活躍」更接近事情本質,多巴胺就像紅頭文件一樣,加速指令的落實。網狀結構收集大腦皮層加工後的信息,結合情緒和習慣,決定下一步如何做。大腦是個是個時變系統,而且可以學習,如何訓練呢?主要靠識別周期性,訓練生物鐘和相關的時間感覺神經元,建立時間鍾與任務的關聯模式。所以為什麼說「習慣成自然」,「作息要規律」,因為大腦的動力學方程就是這麼規定的。

3)網狀結構直接調控意識狀態,睡眠,昏迷都與其相關。

那麼知覺和注意力與意識的關係如何呢?很顯然,正常情況下有意識,必然擁有注意力,畢竟意識就是OS,控制大腦神經元接下來完成什麼任務,這就是注意力。當然注意力不僅僅與網狀結構相關,還與大腦皮層負責任務安排和調度的組織相關,好比中央有五年計劃,各地也有發展計劃。網狀系統一旦運作,知覺會有低層次處理,但如果傳導途徑壞了,或者大腦皮層損壞就不能精細化處理,大腦只能進行低層次本能的處理,比如著名的實驗:盲視病人,看美女,居然也有下意識的反應,這就是網狀結構等神經元處理造成的。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多朋友問我如何感知的,方法只是表現形式,任何能量體都可以做到預測和感知,只是能量覆蓋的廣和窄,所能接收到信息的多少而已,當我們真正打開自己,去看前世,自己的未來,對方的想法,時間,收入數字,狀態自己的能量是如何的都沒問題,只要在你的這個能量範圍內,只是現在很多人把注意力分散的太多,沒有把重心放在自身,執著於方法論,沒有認真由內而外的去看整件事情根本的脈絡,就是還沒把自己的能量打開去感受到周圍的信息,還有能量分配的點,所能感受到事情的全面性也是不一樣,還有自身能量是否穩定對於感知都是有影響的。
但對我來說直接獲取信息是很簡單的,所謂的八字命盤,紫微斗數,面相,塔羅都是輔助。我把這個能量感知推出來,儘可能讓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做到,最大程度的敞開性,而不是對自己對別人一無所知
到我這的參與學習的最多三個月就能完全掌握,如何掌握,沒有方法,以我為方法準則,順其自然,靜心觀己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就是這麼簡單直接,這才是應該的。
第一期招三十個,過期不候,心誠者優先,有償


吶?其實應該多問一個叫做 sensation的
「sensation」和「perception」這兩個可以來一塊兒理解滴

先給一下這倆的定義:
「sensation」:""simple stimulation of a sense organ. It is the basic registeration of light, sound, pressure, odor, or taste as parts of your body interact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 我理解的是呢 這部分還木有到大腦那個層面

舉個例子:
只是 哎呀 光照從物體表面反射 然後照到眼睛裡啦 告訴眼睛這個物體的 什麼顏色 形狀
再舉個例子:
吉他的琴弦震動啦 造成了壓力的變化 然後 通過空間傳到你的耳朵裡面
第三個栗子:
你觸摸物體 物體表面和你皮膚之間的壓力告訴你這個物體的材質 形狀 等等

「perception」:""(After a sensation registers in your central nervour system, perception takes place at the level of your brain) the organization,identificiton,and interpretation of a
sensation in order to form a mental representation.""

你看你sensation完了吧 類似於 光 聲音 壓力 氣味(受到刺激) 這些信號到神經系統了 那麼開始幹活嘍 對sensation 組織 鑒別 認證 解釋 總之就是加工這些刺激 形成腦子中對這些刺激的印象(映射?)

這時候你會問了~
感知接收器(sensory receptor 眼睛鼻子嘴這些)是如何跟大腦交流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過程叫做「transduction」就是把感知信息編碼成神經信號送給central nervous system

所以整體來講是
「sensation」→「transduction」→「perception」

=分割線=====

下面繼續解釋
「consciousness」和 「attention」

先給定義:
「consciousness」is a person"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mind.
你可以簡單的覺得consciousness就是醒著,重要的特質是experience

這個我不大會解釋
課本上的話關於 consciousness和attention的關係


吶……consciousness是flow的(這個我不會解釋 你自己感受一下 你思維是不是如濤濤的流水 一直都有的這個)
為何是flow的呢?
這個是因為conscious mind 的容量是有限的
我們只能保存一部分信息在mind裡面
(你記住你此時此刻的想法 但是總不能一直有這個想法 想法在變 我是這麼解釋的)所以當更多的信息被選擇的時候(想法更多啦)辣么現在你所有的一些就會沒掉 為了給更多的信息填地方 (這個不是記憶哦 要區分下下)
你給新的信息騰地方了
於是 結果就是
「our focus of attention keeps changing」

哎呀 其實這幾個概念每一個揪出來都是一個很廣的研究領域咧
那 你問的是區分 那就直接上概念了
知道是什麼 然後再區分

吶 你說要用你能理解的語言來解釋
那這就是我的解釋了
然後 其實你問的都是概念的問題
概念知道了不是自然就可以區分了么
吶 關於這些概念就都是大一心理學第一門課的知識
你看 淘寶有辣么多賣教材pdf的 你買一本好好讀 不就知道了么
你要用你理解的語言來解釋
可是
要先知道一些基礎知道才可以慢慢了解慢慢了解啊
不知道基礎知識的話 也好難介紹其他的東西的
知識都是累積並且相互聯繫在一起的
環環相扣
所以
來找本書基礎心理學教材讀一讀是很管用的
建立在知識和理解上的問題是更有意義的
吶 說教材 百度下AP 心理學


意識
感知
注意力
都是意識。只是我們給他們取了名字,進行了"定義"
從定義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桌子上有個白色的花瓶。那麼你坐在桌子旁邊的時候,意識並沒有中斷,你感知到白色花瓶,是通過眼睛和已知的概念"花瓶",在感知的過程中,逐漸關注的時候,你定義為"注意力"


我喜歡看動畫片是意識
我覺得動畫片好看是感知
然後 我。沒有注意力


看多了抖機靈的回答,我居然看不懂專業的了。有人用抖機靈的方式來一個嗎?


attention+perception=consciousness


最近剛學完普心的基礎課程,我嘗試回答一下,如有錯誤之處,還請指正。

認知視角
現在,你的意識就是正在將注意力聚焦在這個「答案」的文字上。不過,這些文字並不是孤立的,會組成一段段詞句,形成特定的意思。閱讀的過程中,你的感知就是從記憶中搜索其含義。當你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過去時——可能是背景音樂——此時的文字就滑向了意識的邊緣。雖然你的眼睛依然盯著文字,但是回答里的內容卻無法進入你的頭腦。
它們的關係則如下:

1.限制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當注意力轉移到背景音樂的時候,便不能看進「回答」的內容。是因為意識只能順序地處理問題,注意力在某一時刻只能集中在一件主要的事情上。意識控制我們的注意和思考的內容,也是為了防止我們的頭腦淹沒在各種刺激中。

2.連接
我們的眼睛盯著文字的視覺圖像是一種感覺(sensation),而感知則是為感覺賦予含義。我們把意識想像成一張「畫布」,感覺和記憶、情緒等其他心理過程在畫布里聯繫在一起,便形成了感知。

神經視角

待續


意識就是注意力,感知是在意識到和集中注意力之上的認知加工過程。如果你沒有意識了,也就說你沒有注意力了,那麼你感知外界就成為不可能!如果你有足夠的注意力意識,你將是很成功的!


一個存在的物體需要注意力集中去感知後得到一種主觀判定,而這種判定產生的思維過程中,意識一直作為經驗或判定基準而被定義為人特有的行為嚮導


就姑且用物理定律套一套

首先申明,純粹是一家之言,沒有什麼數據啊理論啊支撐…然而並非拍腦袋想出來的,碩士的論題涉及到了計算機視覺,於是對「感知」和「注意力」比較敏感…

我的理論是這樣的,「感知」和「意識」是決定「注意」的因素,也就是說意識和感知形成合力,對注意力這個實體產生了加速度的作用,從而推動了注意力的動作…

之所以三者之間關係說不清楚,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大腦工作機制很不了解…朦朧的感覺我這個理論某種意義上是對的,只不過在計算機視覺里把「意識」稱為「先驗知識」,把「感知」稱為「信號採集」…


推薦閱讀:

六个月大的孩子在识别面孔的时候,能够辨别什么程度的细节?
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現在基礎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都要泛儀器化呢?fMRI、ERP、眼動、多道生理等?
「讀完了文章的每個字,但不明白整段話的意思」,那我的大腦幹了什麼?

TAG:認知科學 | 神經學 | 認知心理學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