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互聯網越來越發達、溝通越來越容易,人們卻仍然會感到孤獨?

甚至覺得更加孤獨。
各種新技術手段讓溝通成本(技術和經濟的)越來越低,尤其是現在的各類移動 App 讓你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方式去認識新朋友、維護老的朋友關係,但是大家看起來還是時常感到孤獨。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誰不孤獨,歡迎關注討論。


我有一個來訪者,有輕度的社交焦慮。每次去上課,她都坐最後一排沒人的地方,如果有人過來跟她搭訕,她就會很緊張。她這麼內向,不僅班裡同學,連寢室同學,平時都很少交流,唯一的幾個好朋友,是初高中認識的,都還不在身邊。


不過她也有她的社交生活。她在玩一個網遊,在網遊里扮演一個可愛的小蘿莉。在網遊里,她很熱心,也很幽默,在公會裡混得如魚得水,很受歡迎。這讓她更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虛擬的網路世界中。


有一天,幾個公會的成員經過她所在的城市,特地過來找她玩。她很焦慮,猶豫著要不要去見他們。我問她擔心什麼,她說擔心他們發現,真實的自己和網路上那個活潑可愛的小蘿莉並不一樣,讓他們失望。


最終她重重心理障礙,下很大的決心,還是去了。回來以後,我看她好像不是很開心,就問她:

「感覺怎麼樣?他們對你印象好嗎?」

「不怎麼樣」,她說,「他們對我的印象倒是不錯,可是他們跟我想像得一點都不像。」


互聯網的社交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想,應該緩解了我們一部分的孤獨,畢竟我們有了新的人際關係,認識了一些新的朋友。但互聯網社交也可能加重了我們另一部分的孤獨。


原因之一,網路社交加劇了我們與此時此地的分離。因為互聯網的便利,更多的人把社交生活從現實遷徙到了網路。而手機成了一個隨時可以讓精神完成穿越的介面。

我們對這樣的情景已經不在陌生:一群人圍著一桌子等吃飯,每個人卻低頭對著自己的手機聊天。你在這裡,你卻又不在這裡。別人在這裡,但你最想說話的人卻不在這裡——他/她正在手機那頭跟你聊天。這不是一種孤獨嗎?


原因之二,是互聯網交流的碎片化加劇了這種孤獨感。「碎片化」不僅是說信息的碎片化,同時還是指人格的碎片化。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期待和自己的願望來展示自己的網路形象,我們只願意展示自己想展示的一面——也許那一面是優雅睿智博學可愛的;我們也只願意接受別人讓我們感覺有用、舒適且有趣的那一面,我會把其它部分藏起來,而正是這個「藏」的動作,加重了我們的孤獨。因為無論我們以什麼形式與人交流,我們心裡總會有一部分,期待自己能以真實而完整的形象示人,也期待別人能夠理解、接納和回應我們真實而完整的自己。當這種期待得不到回應,我們就會覺得孤獨。


在網路時代,很多東西變了,比如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方式變多了,手機讓我們隨時在線了。但是有些東西又沒有變。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還是一樣的複雜,我們還是像兩隻刺蝟,冷了,想靠近取暖,近了,卻害怕相互傷害。問題在於,在網路時代,接近或者遠離都是太容易,我們只需要一個上線或者下線的動作,就可以接近一個人,或者離開一個人。


所以無論是QQ、微信還是陌陌,互聯網對人際交往最重要的影響,還不在溝通是否便利,而在於是否提供了這樣一種方式,幫助我們尋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幫助彼此相互了解和欣賞,再以真誠和耐心,理解和包容。當我們以完整的自己,與另一個完整的人交往時,也許我們就不那麼孤獨了。


互聯網時代,信息交流的便捷,社交媒體的興起,其實已經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孤獨感。但是互聯網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消除我們的孤獨,事實是,互聯網讓我們從很多孤獨中解脫,它本身卻是另一種孤獨的源頭。

現代通訊手段的發達和革新,尤其是互聯網和SoLoMo(Social、Local、Mobile概念的集合,即基於地理位置的移動社交)的興起,使原有社會關係更加穩固、交流便捷,人們可以跨越空間實現陌生人的溝通交往。首先這對於現在我們這個充滿個體空間流動的世界非常重要,我們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常常處於分離狀態,即時的交流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孤獨感。另外,SoloMo的興起,還提供了人們跟陌生人交往的便利,讓我們獨特的愛好可以隨時找到同類,隱秘的慾望有了排解的渠道,單就排解孤獨感而言,這確實是網路社會帶給我們的禮物。

網路社會中交往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可以很大程度上消解我們的孤獨感。

1、主體不在場,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迅速的在不同圈子、興趣團體、熱點話題之間跳轉,也可以隨時終止交流,這是真實交往不具有的優勢。我們也許常常感覺身處熱鬧之中卻仍然感到孤獨,也許是因為我們並不總是能在這些聚會、喧鬧中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也許是因為真實的交往需要耗費太多的情緒和情感勞動,要求太多的交往禮節、技巧,這是合群的假象,本質上還是孤獨的。但我們可以迅速藉助陌陌這樣的社交平台,或者知乎這樣問答社區,找到興趣相同的群體,就感興趣的話題溝通、交流。一旦滿足了排解孤獨的需求,又可以隨時退出。

2、身份虛擬或者稱之為「去角色」互動。社會中成員的社會身份是確定的,並且,有些身份不易改變,所以真實社會中的交往總是帶著這些「背景知識」,我們的行動也受其限定和型塑,我們的身份和社會角色告訴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很清楚。但是互聯網世界中,我們可以選擇自己隱匿起來,依據自己想展現的、情境要求的形象展示給他人。實際上,這種交往形式下,我們不必顧忌社會壓力,通常都在發表真實看法,那些時常感覺跟身邊人沒什麼可聊的人,一定能在互聯網中找到知己,網路社會讓我們意識到,不管自己秉承什麼的價值觀或者看法,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同類,「You are not alone」。

那麼,第二問題是,為何我們還是常常感到孤獨?就我的看法,互聯網世界消除很多孤獨感,然而生活在網路社會也是新的孤獨感源頭。

在網路社會中,分享和參與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不過短短十數年時間,人們幾乎開始對分享和參與「成癮」。人們願意分享觀念和知識,人們更願意分享食物、寵物、旅行中的美景以及剛剛的自拍,以及其他日常瑣事(江湖上稱之為「曬」),對某些人來說,不分享似乎會失去他人的關注,失去存在感,讓世界遺忘自己,而重又陷入孤獨。我們Po出的美食、自拍,潛意識裡都期待他人的關注和回應,對於所有人來說,這都是社交網路給人們的、理所當然的許諾,這是社交網路的題中之義,然而殘酷的地方在於,出於孤獨的驅使,很多人貼在空間、陌陌留言板、朋友圈感慨、自拍、美食並沒有回應(尤其當他期待某個特定人的關注和回應時),這簡直是對Po主赤裸裸的網路欺凌,Po主義無反顧地陷入足以吞噬自己的孤獨感之中。對他們來說,其實是真實社會關係在作祟,真實社會中人際關係差,導致了互聯網對他們造成了成噸的二次傷害:它明確地印證、宣示了個體孤獨的真實和沉重。

參與、目擊一個「梗」的誕生在網路社會中也是一件必要的事,對於某個網路熱詞、事件的無知,意味著你在跟別人聊天時候get不到點了,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這是一件令人焦慮的事。而當我們在網路自己那個小圈子又學到三五個好玩兒的「梗」,轉身回到真實社會又發現無人可說,孤獨感於是重又襲來。

人們還常常滿懷激情的參與到網路事件中,爭論、爭吵甚至謾罵,然而問題在於,網路社會是意見領袖的領地,這裡存在「沉默的螺旋」,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消失在信息的洪流中。當人們Po出自拍、發表意見,意識里同樣會期待他人的關注和回應,人們希望網路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可以同樣發表意見,然而這裡只有自由沒有公平。當你正襟危坐碼了兩千字,期望在網路意見中掀起一陣波瀾,換來的可能只是「太長,不看」。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並非網路帶來孤獨,而是他孤獨才對網路越加依賴。不管是發出簡訊、郵件沒有收到回復,還是社交媒體中沒有博得關注、點贊和回復,還是觀點意見在網路世界中石沉大海,都不可避免的導致他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孤獨的真實和沉重,某種意義上,這是另一種新的、網路社會帶來的孤獨感。在這裡,孤獨,是魯迅先生的詛咒在網路社會中變成現實:「讓他在千萬人中呼喊,卻沒有回聲」。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總是需要與他人、與群體保持互動,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手機、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等,再發達也只是工具性的存在。每個個體孤獨感的來源都有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什麼方法能一勞永逸地將我們從孤獨感中解救出來,我們更應該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途徑,主動從孤獨感中走出來。


謝邀。


蕭峰飲了碗酒,仰望新月如鉤,夜色如水,四顧酒樓中無人,店小二都睡著了,只覺一陣蕭索之意。便掏出手機,撥了父親的號碼。
沒人接。

蕭峰嘆悶,只覺胸中一股氣沒出處,便嘆了口氣,嘆罷,自己也好笑起來。
「平日里我笑三弟多愁善感,不承想自己也恁地樣子。」

既然想到段譽,便看看他好了。方待打他電話,忽然想到段譽已是帝王之尊,不好隨意,便刷開了段譽的朋友圈。
只見段譽發了九張茶花照片,道:
「今日御苑茶花盛開,那幾盆十八學士、風塵三俠,尤其開得好。當移幾盆去曼陀山莊,讓岳母大人共賞。」
王語嫣 王夫人 段正淳 朱丹臣 點贊


蕭峰想段譽醉心花鳥,也不好去跟他談自家苦悶;忽而另一個佛學應用——還是父親好心好意勸他「峰兒,你裝了這應用,也好常知曉父親我的禮佛心得」,他才勉強裝上的——閃了私信提醒。蕭峰點開看時,卻是父親手筆:
「峰兒,為父在少林寺掃地大師座下閉關,手機已被沒收;這是借了慕容博的手機,給你發個私信。為父一切安好,峰兒好自為之。阿彌陀佛。蕭遠山。」

蕭峰喟嘆一聲,退了私信時,卻看見虛竹也在那佛學應用里刷動態:

「虛竹於一個時辰前,讀完了《金剛經》、《雜阿含經》、《法華經》。虛竹將要讀《波羅蜜心經》。」
九條回復。
蕭峰點開看時,見是:
段譽:二哥好興緻。我也想有時間念念佛經。
竹劍:原來是段公子!合影!
虛竹:@段譽,三弟,你離天龍寺咫尺之遙,怎麼念不了佛經?而且我剛看了你朋友圈,不是且賞了茶花嗎?
烏老大:晚上刷動態偶遇尊主!尊主好!尊主加油!
夢姑:夢郎,我做好面膜了,你到寢宮來的時候帶瓶香油進來。
段譽:@虛竹,二哥,我就這裡說說,實則是語嫣要賞花,我得陪著。明天還要陪婉清去買香粉,這個,哎。不知道大哥怎麼樣了,我好幾時不見他,倒是想念,只是也沒時間去見他。
葉二娘:@虛竹,我兒,天色已晚,早些睡吧。@玄慈,你也經常和我兒說說話也,別假裝沒事人!
虛竹:@段譽,三弟,都明白。唉,你也早歇吧。@烏老大,老大好。@夢姑,我這就來了。@竹劍,你不要調皮,與我三弟耍笑。@葉二娘,娘,我知道了。
南海鱷神:嘿嘿,我這侄子很用功啊。@段譽,師父,你弟弟是我侄子,你也該叫我叔叔才是!


蕭峰搖了搖頭,不忍打擾二位弟弟了。便開了一個新聞客戶端,想看看新聞,只見是:

《慕容復聲稱正草擬獨立宣言,耶律洪基警告慕容復勿試探底線》。
跟帖排行第一位是包不同的「非也非也,耶律洪基個契丹老王八懂個屁?!」

《丐幫幫主選舉難產,全冠清繼續力挺游坦之》,點開看時,看見跟帖排行前兩位是:「支持污衣幫支持喬幫主的給我點贊!」「支持凈衣幫游幫主的給我點贊!」

《信陽緋聞!馬夫人與段正淳十指緊扣甜蜜逛街,馬夫人小腹微凸疑似有孕》。
《阿紫被保送逍遙學院化學系,段延慶質疑招考流程公正性》。
《完顏阿骨打推出新款皮草,聲言支持國貨》。
以及一大堆@蕭峰:
「蕭大王請評論!」
「很想知道喬幫主的意見!」
「請蕭大俠為我頂貼!」
「蕭峰你就是個契丹豬!滾出宋朝!」
……
……


蕭峰覺得眼花繚亂,只得又點開了微博。
當然照例先是一大堆@蕭峰:
「我燕雲十八騎訓練照,報效契丹,人人有責!請蕭大王點贊!」
「薛慕華診所新葯上市,請@蕭峰 大王轉發謝謝!」
「@蕭峰 大俠,我是風波惡,請問有時間約架嗎?」…………

蕭峰清了所有的@,看時間線時,見
阿碧放了一張新長袍的圖,配文字:
「公子爺,新衣裳紉好了,儂啥個辰光回來?」
跟帖第一位是義正詞嚴的單正:「抵制慕容復分裂祖國,從我做起!支持我的頂!」

雲中鶴上傳了四十張圖至相冊「我收集的漂亮妹子們,有真相」。
段正淳已收藏了此相冊,刀白鳳回帖:「已舉報」。

一個叫做「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群組裡,卓不凡正在刷劍的照片,「獨家鑄煉寶劍。欲購者請私信。」

鳩摩智:「般若掌練成。七十二絕技達成六十八。明天開始刷拈花指。」
吐蕃王子宗贊轉發評論:「明王威武!明王最高!」
……
……


蕭峰覺得很煩悶。
他覺得大量的社交應用,消磨了彼此見面的熱忱。經過無數道動態私信時間線的切割,似乎再也沒有傾訴的熱情了。
他覺得自己可能並不想知道那麼多人的一切。
他覺得自己或主動或被動,加了許多朋友,可並沒有那麼多心事可以交流。
他覺得因為每個人都看得見自己的一舉一動,他說話都拘謹起來了。
他覺得看動態,似乎每個人都活得很好,好得很遙遠,好得隔了許多重幕帳和客套話,讓他無法將內心宣之於口,說一句:「兄弟們,咱們還與往日一樣,吃肉喝燒酒,如何?」
於是他覺得很孤單。

蕭峰突然想起當日雁門關外,打開應用,「附近的人」,顯示「與你的距離只有0.01km」,回頭看時,便在花樹之下,那個等了七日七夜的、淡紅衫子的姑娘,紅著臉舉著手機。
「喬大爺,以後我就跟著你罷,你高興時向我笑笑,不開心時便打我罵我,好不好呢你看?」
「我一拳打下來,只怕登時便將你打死了。」
「當然你只輕輕的打,可不能出手太重。」
「輕輕的打,不如不打。我也不想要什麼奴僕,你不嫌棄我是個契丹胡虜,咱們做個伴走一路吧。」
她聽到「咱們「兩個字,不由得心花怒放,嫣然一笑:「便是到天崖海角,我也和你同行。」

草原上大風乍起,塞外牛羊的約定忽然如風沙般卷地奔走而來,迷了雙眼。只有最初的、自己最習慣的那個愛人,以及最習慣的狀態,才能消解孤單。蕭峰打開陌陌,查看好友動態:那個在雁門關外,最初的0.01km的距離,一直沒有變過

他發出一條新消息:
「阿朱,我買了酒回來,配你最愛吃的火腿藕粉圓。你且不要急惱,我一會兒就到家啦。」

嗯,為了切題,標了一下黑體字。
大致如此。


這個問題我想過很久,提供一個思路:
因為體質弱
我覺得中國人整體的體質都變弱了,想想八九十年代,在我的印象里孤獨好像沒有成為一種文化吧,那時候更多的是迷茫,大家都在做事情,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在勇敢地嘗試。孤獨這個詞是屬於文藝青年的,寫詩的那些,但是之前寫詩的人是少數吧。現在,大家都很懶,不願意去接觸新的東西。文藝青年的比例也增加了,文藝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家的孤獨。中國人的體質這十幾年整體變弱了。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很排斥社交,我覺得社交無趣,讓我覺得孤獨,很累,後來我發現我是需要社交的,我們看到的那些熱衷於社交的人更樂天,他們在社交中汲取營養,很少覺得孤獨,內心有強大的力量才可以做到這樣。最後我開始給自己設置社交的定額,一周至少有一次,如果沒有的話我會越來越孤獨,最多兩次,如果多的話我體力跟不上。這樣制定之後,生活美好起來。
我有一個朋友也是,她之前整個人就是懶懶的,也不喜歡社交,也不喜歡讀書,覺得沒啥用,就每天上網,一上上一天,希望下輩子能做一個茶包,能一直泡在水裡。後來她因為想減肥,就去健身了,再加上合理膳食,體重下去了體質上來了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早上六點起來做早飯,晚上練毛筆字看書,也不覺得累。天天開開心心的,也不逃避社交了。


(多圖!!多圖!!)

事實就是有再多聯繫方式也沒用。

誰不孤獨,孤獨是本質。
愛情也不過是人們為了擺脫孤獨做的的嘗試。
在人群里找到一個人,以為對方是另一個自己,無比特殊,無比懂得自己。
所以愛情很美,因為它讓我們(暫時)不孤獨了。

我們還認為結婚可以改變一切。

但絕大部分人依然結婚了,然後發現婚姻也沒法改變什麼。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也許有人真的不孤獨。
因為他們可能每天只睡四個小時然後花所有的精力用來賺取食物和飲用水,或者需要無時無刻逃避職業殺手的追殺。
也或許他們站得高看得遠,終極夢想是完成天下大同根治癌症成為國家領導人迎娶嘲笑鳥什麼的。
這部分人不太容易感受到孤獨。

但還有另外一部分人,大部分人,他們干一些若有若無的活兒,然後吃點食物,排泄一下。由於前輩們的奮鬥,加上自己的一部分努力,所以享受了較為良好的醫療保障,較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以及較為安全的社會。
他們抱著手機,看著周圍的所有人,覺得沒有一個人不是蠢貨。

拿著手機刷來刷去,拍一張自己腳的照片上傳網路。花錢買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吃很多不需要吃的東西。
然後告訴周圍的不管什麼人:才沒有愛情這種玩意兒。

等等。也許問題不出在「愛情」身上呢?
也不是他人的錯,有沒有可能,是自己的錯?
於是開始感到害怕。

真是太煎熬了,孤獨真難受。不能讓自己這樣,絕對不能承認也不可以允許。
於是抱著手機,和電話那頭的隨便什麼人聊天。

社交網路多好啊,交流多麼容易啊,看上去也很輕鬆啊。
手指一點,一條存在價值幾乎為零的消息就能發出去。
「hi,在幹什麼吶。?」
等待幾秒看看對方能不能回一條。
然後沒有,也許那人剛死了,掉懸崖底下了,手機爆炸了,被黑洞吸走了。
要麼就是自己被討厭了。
儘管你知道這關係有多淺薄,但這不妨礙你去不停地想:沒人真正愛你。
這時候有人開始告訴你。

是啊是啊我知道啊。

那麼讓自我厭惡充滿整個大腦吧。
這有什麼難的啊。

別說什麼你很好一切都很好,我是個人間廢物,應該讓垃圾車把我收走。

這才是事實,瞧見沒?

這樣總能算作看透一切了吧。

但是有個人出現了,對方又有趣,又酷。嘴唇像玫瑰花瓣兒,屬於夏天的女孩,或者男孩。反正你認識ta了,該死的。
可怕的希望,滾回潘多拉魔盒裡去。把瘟疫給我。希望拿走。

幸運嗎?也許是命運?

好吧至少這次別當個懦夫,拿出勇氣來試試看。
有人陪伴總是好的。

靠,恨這個世界!
人生太難了,孤獨是一個詛咒,沒有任何選項能幫你逃開。
我們嘗試了這麼久,現在竟然覺得社交網路可以根治這一切?
太天真了,人類!
但是,其實也沒關係。

所以去他們媽的,一切都是狗屁。
愛情是狗娘。

什麼,不應該放棄?得了吧,上面那些我可是嘗試過了你覺得有用嗎,我愛放棄就放棄。
起開,你管不著。

所以,做回自己吧。

哈哈然後繼續活下去。
繼續活下去,拿起手機,點開某個社交軟體。
刷一下時間線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東西,看看別人活得有多好。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看看有些地方有人吃不上飯,糟透了。
看看他人的人生和自己有多麼不一樣。
看看新的知識,說不定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變得更好就能被更多人喜歡了。
大概吧。
點個贊,點個收藏。轉發一下,馬克一下。
不必想得太深遠。你現在的一切都是你當初做出錯誤的選擇應得的代價。
不用多說,也不需粗淺的關心。
把僥倖放在那兒,讓它肆意增長。絕望和希望並存也沒什麼矛盾的。還是可以這樣想:

就是這樣,將上面的一切經歷一遍,周而復始。
擺脫孤獨,接受孤獨,然後建立一個閉合的,會循環的圈。

哦,上面那是你們,像我這種非常酷的人。我通常不在意這種小事。
我超忙的。

瞧見沒?

萬歲!!!

????

復仇者那部分是虛構。(心疼自己,抖的梗自己捧)
認為全是負能量的朋友,你大概沒看懂。

好啦好啦,我知道我看圖說話能力滿分,特技是擁有海量截圖。
但我沒在胡扯,你們知道上面的感受。
所以為了那一點點的共鳴,繼續走下去吧。還能怎麼樣呢?

當然,也別太灰心啦。

截圖出自:
Louis CK(某場秀)
Simon amstell:do nothing
uncle S01(某一集)
bojack horseman(某一集)
Gabriel iglesias:hot and flufdy(可能是)
剩下的我要還能記得就鬼了。推薦谷歌圖搜圖功能。


孤獨的人,在什麼地方都孤獨


這種時候就應該放這種老圖鎮鎮場子。


I can"t touch you.
在人類的感情認知里,文字&<語言&<面對面&<肢體接觸。
就像我們愛上一個人,渴望跟他電話,跟他見面,跟他肢體接觸一樣,感情若要升級,一定要有肉的接觸。
而目前的社交網路,會有兩個弊端。
1、在你不能全面了解對方的情況下,你並不願意「全盤托出」。
2、即便你願意全盤托出了,而文字能表達你多少的感覺?往往你有1000字想說,結果你只回了句,沒事。

孤獨隨之產生,是因為,你把你的注意力,轉為了「通過網路社交」。
你期待你的朋友、你的愛情通過這些平台完成,必然造成你無盡的失落。
因為不可能,它最多幫你聯繫對方,如何深入,要通過線下。
我就說一個最無語的,很多人都把表白這麼莊重的事,轉為微信表白了,妹子能不孤獨嗎?
1、和你真正志同道合,同樣不依賴網路的朋友,約出來,一起做有意思的事。
2、轉移你的注意力,多看書多看電影,多出去走走,盯著網路,也不會掉出個男朋友。

人往往還有一種孤獨是,你覺得別人不理解你。
也許你不想用微信聯繫,但是大家都用,你約不出來。
那你要想想,這個微信背後的你,是否還有神秘感、還有吸引力,能讓對方覺得,和你聊微信並不夠。
假設,我看你微信,和你聊幾句,我就知道你大概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不是我喜歡的人,那我可能就不再理你了。
所以關鍵是,提升你自己的魅力,讓微信背後的你,讓別人更渴望了解你本人。
這還有一個技能是,你究竟會不會聊天。
有些人,聊兩句都覺得煩躁,他憑什麼出來和你見面?

社會永遠是在變化的,今天可能是社交網路,改天又是人工智慧了。
不要去懷疑它的對錯,順應潮流,保持初心。
我有一個朋友,現在已經不用微信了。他朋友圈只有一條,如果你想見我,請來我家,微信找不到我的。
想見一個人就見,難嗎?難的是你困住了自己。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放大它,也不要為了排解去尋找愛情。
你有多少,你能給別人多少,是我們的終生課題。


事實:通常中國人沒有一個能夠一二貫之持續一生的愛好。最該發展的時候都高考呢。

只要有了,就可以自己孤身一人也活得快活自在了。


把互聯網和印刷術對照著看。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印刷術樹立了個體的現代意識,卻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
同理,互聯網賦予了個人以權利意識(人人都是自媒體),卻毀滅了現代的規則和理性。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又什麼都不是。我們可以看到最美好最值得嚮往的生活,又找不到一條明確的通往那裡的道路。
世界很大,我很無能。就像看著宇宙日益膨大,離自己遠去一樣。這是跳脫開具體人類的孤獨來源。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謝傳送】

……這麼多答案…已經騙不到贊了QAQ傳送人惡意滿滿。

=======我是認真答題的分割線======

我看到一些知友強調「孤獨」是本性,任何人都「孤獨」,然後鳥悄地把概念轉化為人都需要認同,網路容易製造認同落差,文字不如實體接觸等等理論。你們說的都很對我竟無力反駁。

人在得不到認同的時候會失落,會憤憤不平,會難過,會煩躁,這都是正常情緒,可孤獨?不過是空虛寂寞冷的人給自己找的一個美好修辭,為了更深度表達「我無人理解,我很無聊」而被創造出來的辭彙。所謂科技發達以後的「孤獨」,想來是因為徹底暴露了「抱歉,我沒那麼在意你」罷了。好像原來最理所當然的見面都被化為一個個符號文字一筆帶過,節約的是時間暴露的是潛台詞。

這裡我想說個故事。一個不知道孤獨為何物的人的故事。

她五歲那年,從陽台冰冷的鐵欄杆之間向下望,其他孩子在樓下草坪嬉鬧,發出銀鈴般的笑聲或讓大人們有些頭痛的哭鬧聲,她搖搖頭,轉身離去,拿起放在地板上的書,窩在客廳的一角開始讀。她是一個人,可她沒有覺得孤獨。

她九歲那年,搬家。認識了一個小女孩,母親同事的孩子。後來她給她介紹了一個新朋友,一個小男孩,仨人經常一起玩。這是三個人,可她沒有覺得格外不孤獨。


再後來那個同事孩子家的女孩搬走了就剩下她和那個男孩。中學時候有幾個關係很好的女同學,也不算一個朋友都沒有。再後來出國了。學業緊,她又是那種懶得社交為友情保鮮的人。


身邊朋友越來越少,常聯繫的最後縮減到了5個人,三個中學同學,一個發小,還有一個是她喜歡的人。夠了。她這麼想。依然沒有感覺,孤獨或者不孤獨…

後來中學同學中的一個懶得理人了,就變成了4個,再後來她喜歡的他,電話里扔下一句「不喜歡一個人還需要理由嗎?」坐飛機跑回國了。導致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她身邊就剩三個朋友了。孤獨么?我問過她。「不。」

再後來一起長大的男孩有女友了。她自動拉遠了距離。身邊人剩下兩個。孤獨嗎?我問她。不。

或許因為她還有兩個朋友。我這麼想。可想不通。我認識另一個女孩…朋友得有四位數依然總和我提「孤獨」。

我就問她:「是不是你一個朋友都沒有了,你才會覺得孤獨?」

她笑:「最開始我就是一個人,就算又變成一個人,又有什麼好說的呢?孤獨?可能那些人只是「閑」吧,又可能,他們(她們)心理那個能讓他(她)不孤獨的人並不在意他(她)吧。

把自己的感受建築在別人的關註上,把求而不得、努力後的無結果,和不被理解同孤獨劃等號。他們(她們)從一開始就孤獨吧。」

我沉默了一會,打起精神來問:「你就沒孤獨過嗎?」

「我沒空孤獨。」


媒介技術的發展導致的必然結果。

媒介,即人的延伸。這是傳播學的一個基本公理。

以往的媒介技術,人既是傳播源,也是傳播者,也是內容傳播的載體和工具。交往和溝通,要麼靠吼,要麼要手,要麼靠走。大家互相看見的內容的同時,也會看到載入著這些信息的活生生的人。這個階段,信息內容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並未根本分離。

而現代化的媒介技術,人被大大的延伸了。信息內容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產生了根本的分離。在這樣的新的媒介語境中,大家只能做到聽其聲不見其人,讀其文不見其人。

長時間的活在彼此製造和傳播出來的模擬印象中,真正的活生生的人之間,於是就不可避免的互相疏離了。伴隨著疏離感,隨之而來的,還有焦慮。

這個焦慮的根源,就在於人的分裂。新媒介技術,使人分裂。生產是一部分,傳播是一部分,消費是一部分。人一裂為三。

每個人,都把自己延伸的很遠很遠,並彼此交織。織成一張網,再次擊穿心扉的,不再是一汪深情的目光,而是一串比特流。

人們頻頻互相擊穿,但卻不再容易感動。因為比特流,是沒有溫度的,它通向了大腦和神經系統,卻不通往內心。

這一切都是我和我們,卻幾乎和我與我們的內心無關。大家一起編織著一張網,各自收起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媒介技術越發達,內心世界就會越被閑置。這就是現代人疏離,焦慮和孤獨的根源。

媒介是人的延伸,孤獨是人的被遺忘。

媒介技術,會越來越發達,所以,在遙遠的未來,人也將會被徹底的遺忘。這個未來就是虛擬現實,一張有生命的網。


就在20年前,世上有了磁帶和錄音機,但還沒有數碼播放器、網路雲共享和及時多媒體通訊軟體。你想和誰分享一首歌,就得揣著磁帶和歌詞紙,跑去她家,並排坐著安靜地聽。她也許還會跟你借歌詞抄寫,因為她不知道20年後,你可以在搜索引擎隨意找到任何一首歌的歌詞,並同步進手機備忘錄。

當然,那時候,你都料想不到這一切會如此方便。你會以為一旦畢業就各奔東西,人海茫茫難以尋覓,這些磁帶和歌詞就會像夏日陣雨,過了某個下午就什麼都不剩。你那是一定不知道20年後,社交網路給了你無數方式來找到她,而且按幾個鍵就能讓你們重新開始中斷了的談話,或重新談論某一首歌。但那時,你會發現一切都變了。高科技能夠找到一切,但沒法讓你回到20年前,那個沒有高科技,擔心失去一切,於是並肩聽歌,根本想不到遙遠未來的周日午後。
……………………………………………
特區教育里一個很棒的文章的節選 選自《世上未有高科技時》作者是張佳瑋


不是沒人說話,而是無話可說。


兩點。
一,社會心理學(參見《社會心理學》),人與人交流的時候,非語義信息大概佔70%到80%,使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這類信息幾乎全部丟失。
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一定程度上擠占其他溝通渠道。數據我忘了,大概是說由於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異化了我們,減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意願。

以上兩個作用共同造成了部分人感到更孤獨。

大家隨便看看就好,這是八年前某場辯論賽的論點(所以數據忘了....),都是查相關論文出來的,不過時間太久遠了,好多細節忘了,博君一笑吧。


1.因為我們幾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獲得一個新朋友,幾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維護與朋友的感情。
付出越多,你自己越覺得對方對你很重要的人物。
但現在的情況相反,科技與社會的發展讓我們可以低成本的結交新朋友、維護老朋友。
(想想你花在一個朋友上的時間有多久吧,跟很早之前比下,是不是)

2.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在遇到一些成長的問題時,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互相幫助,我們現在基本上能夠在各種論壇、門戶解決自己的問題,比如知乎,互利性的互動更少了。
(想想你很多事事都求助於知乎的時候,還剩下什麼事能夠求助朋友的?)

3.與其說孤獨,還不如說是空虛。現在的所謂社交,讓我們覺得很不充實。(其實,你並沒有那麼多的好友,微博、QQ、微信等社交軟體上的所謂「好友」,有幾個是你深交的?那些真的要算在你的好友里?別騙自己好了嗎?)

4.其實,拋開上述原因,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越長大越孤獨。

吐槽下:微信群里的好友,都是在扔出紅包後才活躍起來,一定我所在的圈子有問題!


當你發現你可以通過互聯網自己選擇儘管數量不多見面也不多但更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或與之溝通的對象時,你就會毫無負擔地不必再與身邊的傻逼刻意交往,這意味著你終於能更好的享受孤獨了。想想如果沒有互聯網,你住在一個充斥著三姑六婆的小弄堂里,工作在一個充斥著中年人的國企,再不跟周圍的人刻意交往就不只是有孤獨感這麼簡單的事了,那簡直是根本很難活下去了。我們這代人有選擇了而已。


孤獨是我們所在宇宙的定律之一,也是人類社會的黏合劑,甚至是我們一切情感的出發點。怎麼可能被消除?

網路工具的存在,是提供了更好展現孤獨的平台。每個人所做的,就像暗夜裡的微微風聲和點點星光,尤其顯得寂寥

當然,來都來了,試著去享受一下吧

正是因為無限的孤獨,所以我們才要盡力發出光和熱。朋友,我看不到你,聽不到你,可我和你一樣,在無盡孤獨海洋裡,努力去感受到每一絲暖流,這就夠了

有時覺得,那些忙碌到沒空體會孤獨的靈魂是被放逐的先驅和流放者


孤獨感=社交期望-社交實際。這個差值越大,孤獨感就越強烈。


我們的社交實際並沒有出現大問題。雖然我們與熟人的地理距離在變遙遠,但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這個坑其實已經被填上了。


問題全部出在社交期望這個被減數上。


我們總說自己生在中國,是被人情社會養大的。雖然我們常吐槽它與現代性不符,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社交期望是比較合理的:無非是三五好友喝個茶,鄰居之間串串門,一起吹吹牛或是跳跳舞。


但當我們中的一部分來到大城市後,一講到社交,我們腦中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大house里的party或是五星酒店的下午茶,再不濟也得是好氛圍餐廳的二人晚餐;同時在社交網路的機制誘導下,我們變得比童年時更在乎「受歡迎度」,都希望自己是那種隨便在朋友圈吆喝一聲,就能找到人出去喝酒擼串的主。


這也是大城市社交的詭異悖論:一方面,成年人交心本來就困難,從前的知心人一大半又不在身邊;但在影視劇和社交網路的雙重攻擊下,社交期待卻如火箭般躥升。


更慘的是,在一個浮誇的大環境下,我們都怕被人瞧不起,沒膽子出來說公道話。於是我們要麼假裝如上是自己的真實生活狀態,要麼就乾脆採取「抵觸」這個策略。


我們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乾脆宣布自己拒絕社交、做徹底的御宅族。而當我們給自己蓋上了這個戳之後,類似於第二件半價沒人分享這種事,也就很自然會被扣上「孤獨」的大帽子。


如果事情僅僅停留在這裡,好像也沒什麼:有人愛熱鬧,有人愛獨處,世界挺和平呀。


但這顯然是自欺欺人。「孤獨是一座冰山,它埋藏的危險遠比我們想像得深。」


這是芝加哥大學的認知及社會神經學教授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得出的結論。卡其波教授是一位花了21年研究「孤獨」的學者,在他的著作《孤獨:人類本性與社交需求》中,他對我們有這兩點提醒。


首先,孤獨是會對我們的生理健康造成影響的:它是抑鬱症的主要刺激源,同時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脆弱,直接影響我們的壽命。在一些調查中,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孤獨的致死率和吸煙持平。


其次,孤獨還存在一個連綴效應,是一個會不斷惡化的下行螺旋。面對畸高的社交標準,逃避社交逐漸成為我們應對孤獨的主流策略。而越是逃避社交就越是害怕社交,孤獨感由此持續遭到惡化。

「當人們感受到被拒絕、被落單時,他們往往會變得更激進,展現出更強的自毀傾向。他們會變得更加沒有合作精神,也無法拿出更多精力對事情有更準確的思考和判斷。」


所以,城市人的孤獨還有葯可醫嗎?還是有的。


儘管話說的這麼殘忍,但孤獨說到底還是一個主觀選擇。當我們能夠明白當代孤獨感從何而來,以及孤獨連綴效應的背後機理,就有可能展開下一步自療。


1、大部分的孤獨都是正常的「瞬時孤獨」


不要輕易給自己確診,是抵禦孤獨的第一步。


大部分知乎、微博上文藝化、細節性的孤獨描述,實際的孤獨感並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卡其波教授將他們描述為「瞬時孤獨」,它們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

但如果你聽信讒言,對這些「瞬時孤獨」開展精神反芻,不斷自我暗示「天吶我一個人出去吃飯真的好慘哦」,日積月累之下,瞬時孤獨升級為慢性孤獨,可就是得不償失了。


2、識破他人的濾鏡化社交

這一條之下,本來想說的是「降低我們的社交期待」,但一方面覺得這不言自明,另一方面社交期待的83.56%其實是強加於我們的社會結構,不是我們想降就能降的。


但有一件事,我們或許可以做到,就是不要掉入濾鏡思維的陷阱。


濾鏡是社交軟體最可怕的一項發明。它一方面蠶食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還總讓我們為自己的真實生活感到自卑,好像非得蒙上個濾鏡才能拿得出手。不知不覺中,「濾鏡思維」不斷入侵你我的真實生活,人類古老的攀比心理煥發了新生機。


當然了,不太能指望這件事得到根本解決,但至少我們可以時刻提醒自己:美美的照片我們都愛看,但是被它氣到,就非常不值當了。

3、利用好城市的「陌生人資源」


抵禦孤獨的最好辦法,是有那麼一兩個隨時保持聯繫、能開展實質性談話的知心好友。


如果你非要嘴硬,說自己就是沒朋友,那也不是完全沒辦法:沒有知心朋友,還有陌生人。


我們有時將自己的孤獨歸罪於大城市裡陌生人太多,但細想一下,這也沒那麼成立:每次出去旅遊,街上也都是陌生人啊,怎麼他們都顯得那麼可愛,沖我們笑一下、扶我們過個馬路,就能讓我們回味好幾年呢?


對於自己常駐城市的陌生人,我們總會區別對待,有不太好的預設。對人有所提防可以被理解為成熟的標誌,也可能是求生本能:畢竟錯把敵人當朋友在狩獵時代是致命的。但提防過了度,苦的還是自己。


不需要對陌生人掏心掏肺,但至少可以開展些「當下真誠社交」: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多和同行車主聊天、誇獎路上的姑娘今天穿得漂亮,或是獨自遇到第二份半價時直接請後面的那個人吃,都是特別有滿足感的事。


當然了,上面說的這些,我嘴皮子動動,都很輕巧。但實際的操作需要真實付出的努力,我也一樣需要繼續努力。


一起加油吧。

————————


想要了解更多,歡迎關注情緒重塑計劃「K計劃」

微信公眾號:K計划行動組

比起全人類,我們更關心你的情緒


社交軟體早已看穿了一切。

微信。你可能是因為孤獨而用微信。不過,用了微信,孤獨的依然會孤獨。

QQ。QQ去年和易觀智庫出過一期對年輕人的調研結論,提出了一個詞:集體孤獨

陌陌推群組的一些列廣告,slogan是「總有新奇在身邊」,打的點也是平淡和孤獨。
阿里則恨不得在人們放錢的地方也引入社交。之前的支付寶抄襲微信事件很多人都知道。

所以其實說,孤獨這個詞如此被強調,也有社交軟體的「功勞」。社交軟體是用來解決孤獨的,但同時也推長了孤獨。
從年齡維度來分: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孤獨是少數人的事,孤獨這個詞還沒有被強化。
對於大學生和畢業幾年的人來說,這種孤獨是一種集體孤獨。一個點在於很多慾望沒能得到滿足,知道的越來越多,得到的沒有成為正比。
對於年齡再稍大一點的人來說,孤獨這個詞遠沒有屏幕上閃動的紅綠和孩子該上哪所學校來得重要。


推薦閱讀:

裝 360 會對小白用戶造成哪些危害?
大學生想進 BAT 的戰略投資部,需要做哪些準備?
互聯網是否讓個人隱私的定義和界限產生了變化?
怎麼成為一個優秀的軟體工程師,而不是一個優秀的碼農?

TAG:互聯網 | 人際交往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