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維基百科的編輯器不是所見即所得的?

為什麼都這麼多年了維基百科的詞條編輯器還不是所見即所得的? 現在這種標記語言的模式對編輯的用戶來講體驗應該不太好吧,相比之下國內的百度百科體驗就好很多。


維基媒體基金會正在開發可視化編輯器,稱作VisualEditor。

MediaWiki標記語言是從2002年開始的,這十幾年間,有什麼feature的要求就加一個什麼feature,結果是做成了一個非常龐大且複雜的標記系統,且可以說沒有多少系統性可言,想實現它的功能只能一點點來做。同時作為一個多語言程序,它要兼容所有的語言,為多種語言提供美式鍵盤下的輸入能力,同時由於用戶詞庫的原因又要兼容系統自帶的輸入法(最初曾一度做成捕捉鍵盤導致東亞幾種語言無法使用),個別幾種語言還要保證編輯結束後實現字詞轉換。更何況極為複雜的解析器函數、模板嵌套、高級CSS和表格用法等等能否實現都還是個未知數——必須強調:MediaWiki系統的功能比起現有的所有主流網站的可視化編輯器都要龐雜

此外,MediaWiki的開發模式決定了不可能一次性搞定,也不可能在發布之前找一大堆人來debug,只能讓志願者充當debugger,邊用邊改,所以讓可視化編輯投入使用的時候就完全實現標記語言的功能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能全部實現,那麼現有的編輯器必須可以兼容可視化編輯和標記語言。因而VE需要將編輯結果返回成標記語言儲存,這也是VE最為困難的一點。VE剛推出試用的時候,甚至到了在可視化界面輸入兩對方括弧(也就是最經典的標記符號[[鏈接]])都無法做出任何合理處理的程度,實際上甚至幾個月前還在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

綜上所述,現在能登陸用戶試用已經是很高的水平了。
我甚至一度不看好VE的前景。現在看他們大概是做出來一些了,但離應用還早。尤其是還有很多容易得多的新項目推進也極為緩慢,比如Flow。


你要的VE:

記得用賬號登陸才有。


貌似需要登入上帳號纔有此功能。如沒有帳號,請先註冊。

中國的百科網站不也是需要登入帳號纔能編輯的麼?


為了讓作者能夠專註撰寫內容,而非費心於格式排版。同時,也讓不同作者撰寫的文章能有統一的格式與排版。
---------------------
當你開始認真思考、撰寫文章的時候,只要敲字即可(甚至可以不用滑鼠,像 Vi/Vim 是嗎),保存文章的時候,「嘩」的一下格式排版就完成了。這樣的寫作效率是非常高的。
當然,有些內容(如表格)還是有點複雜,所以 MediaWiki 提供了快速插入內容模板的簡單功能。
我自己網站的內容編輯器也是類似理念,因為完全是自己開發的,深知這看上去簡單粗糙的編輯器實現起來有多麼複雜。


效率問題吧, 百度百科那種所見即所得實際上會犧牲編輯效率, 但確實更容易入門;
但是標記語言如果編輯過程沒有方便的效果展示, 仍然會影響效率
所以希望維基能如某些 markdown 編輯器那樣, 有個方便的左右對照的編輯器, 左邊編輯內容, 右邊即時展示效果.
現在雖然可以預覽, 但不夠方便.


我改詞條都用可視化編輯器...不過也有缺點,比如我遇到的表格需要上下合併,我找了很久也找不到在哪兒...


如同markdown的理念一樣,所見及所得有時候會帶來很多看不見卻多餘的HTML元素,維基百科注重的是內容,易編輯易閱讀才是首要的。所見及所得未必是最易編輯的,熟悉了它的編輯器效率會很高。


推薦閱讀:

TAG:文本編輯器 | 維基百科 | 用戶體驗設計 | Visual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