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到底哪家強?

Azure,AWS,SoftLayer,google在雲方面前景如何?


從全球市場看,微軟Azure+谷歌GCE+IBM的Softlayer+阿里雲,四家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也不及Amazon AWS。

微軟Azure強在哪?

  • 技術儲備。Amazon AWS雖然全球員工很多人,但是最核心的工程師也就幾十個,而這種技術級別的在微軟,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而且你看,現在的很多Azure產品拿出來一測試,數據都比AWS好看。
  • 豐富的企業業務經驗。這非常好地幫助了微軟Azure在商業領域中的傳統行業和大型政企的推進。

微軟比較弱的是運營。
微軟說到底是個軟體企業,所以他在拿捏用戶需求的時候,是比較謹慎的。在創新層面以及產品的豐富程度上,都還遠不及AWS。

給個4分吧

AWS不說了,一家獨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

我認為AWS目前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其豐富的細分產品和它的應用市場,尤其是後者,它能夠幫助雲計算玩家將觸角延伸到更廣泛的傳統IT領域,具有顛覆性的想像力。

如果要說其弱點,它的一些架構以及功能的實現方式,沒有能夠採用最新的技術,因此成本會比較高,性能上不能做到最好。

給個4.5分吧

谷歌GCE還很稚嫩。之前一直推PaaS層面的GAE,結果被證明,即使在美國,PaaS目前也還比較坑,趕緊轉型IaaS,實際上已經錯失最佳良機,而且雲計算被證明確實是需要一定的銷售能力的,谷歌也不見長,因此不看好。

給個2.5分吧

IBM Softlayer。最近兩件事情值得關註:

  • 被Facebook 130億美元收購的What"s App被證明用的是Softlayer的服務,這讓它著實借勢火了一把,雖然實際上主要用的還是Softlayer的物理機。
  • IBM將X86伺服器部門賣給聯想。這是赤果果的宣布,它決定堅定地走向雲計算,要用擁抱雲計算的姿態,自己來革自己的命了。贊一個。

當然,如果聯繫到IBM2013財年在全球營收的下滑,這裡的前兆也就比較明顯了。

IBM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企業,說轉型就轉型,雖然是壯士斷腕,各種裁員...中國區一片哭嚎...

藉助收購的力量,使得IBM在雲計算的這片疆域上的形象,始終不如AWS和Azure看得那麼真切。

給個3.5分吧

阿里雲。
有人調侃說,之前的阿里雲快被某人玩壞了。

我是覺得全中國的雲服務商都應該感謝阿里雲。如果沒有阿里雲從2012年來的市場教育和概念普及,雲計算也不會這麼快就在國內落地。

另外,阿里雲也是國內不可否認的老大哥。國內IaaS層面的市場佔有率是絕對過半的。

雖然,目前來說,阿里更多的還是在沿(Mo)襲(Fang)AWS的道路上,但是在更換了領導人之後,確實走上了一條更加具有競爭力的道路。

說阿里雲遠不及AWS和Azure的,顯然是沒有看到它在國內真正的影響力。

給個4分吧。

題主還問到 「還有其他什麼強大的競爭者值得說道」

鑒於UCloud的其他同學都忙得根本沒有時間來答題...那就由我來臉不紅心不跳地說一說UCloud吧。

「比較低調,性能很好,服務很贊。「

這應該是業界絕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了。

其實,從一個UCloud員工的角度說,如果讓我來總結對它的印象,大概就是低調、用戶需求、快速迭代。

記得有一次,有人提出說,好像大家對UCloud的印象是,服務好,技術優勢不明顯,這裡我們是不是在宣傳上強化一下。

非常快地得到響應。他們講了一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小例子。

一個公司能否成功,核心是能否解決用戶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技術是否先進。像騰訊,剛開始大家覺得並不特彆強,騰訊也沒有特別對外說。當某一天把幾年前的技術拿出來說的時候,發現比現在其他公司的技術還強出很多,就如Icezhuang 之前演講的《1.4億在線背後的故事》。所以我們公司要關注的核心還是解決用戶的問題,技術僅僅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手段而已。

另外讓我發現的一點是:UCloud的UI其實並不優秀,相對於一些競爭對手來說,甚至還比較簡陋,但是很少有人說,UCloud的產品或者後台不好用,都覺得產品上手很舒服,也說不出來為什麼。

後來我才知道,像UCloud的用戶後台,每周都是有很多更新和迭代的。這周來自用戶和大家試用的反饋和需求,有時候下周就會被迭代出來。而這些,很多都是深入到用戶公司挖掘到的非常本土化的需求。同時,又由於UCloud是專註於遊戲和互聯網行業,所以才能把該行業的基礎共性需求在產品和功能中實現出來,而這種實現方式,對於不是服務於細分行業的雲服務商來說,很可能就是災難了。

所以說,UCloud在滿足用戶需求的特質上,非常好的把握住了兩點:

  • 努力做到像用戶公司的支撐部門一樣,去服務用戶。
  • 用戶的需求,就是UCloud的下一個產品。

UCloud很少對外說什麼豪言壯語,這大概源自在員工面前很少拉起架子的老闆本身的和氣謙遜。但是我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UCloud團隊骨子裡的用心,以及因為其他人的努力而帶給自己的信心。

————悄悄告訴你————

想體驗中國雲計算領域內,最好的服務和最給力的優惠?請添加UCloud運營小妹個人微信號:Surdur

傳送門,UCloud最新優惠活動:用UCloud!3000元限量版禮盒等你來拆!


如果把問題限定在主要提供公有雲和IaaS的公司的話,未來可能不能用強來評價他們,只能用大。

首先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的技術並沒有那麼高的壁壘,各家也沒有技術上的獨門秘籍,相關的工程和技術各家會越來越接近,技術也已經基本成熟和穩定,雖然今天他們之間或許有些差別,有的IO更優,有的穩定性更強,但是在未來,AWS的EC2、Azure的VM和阿里雲的ECS有什麼道理會有很大的差別呢?對於用戶來說,他們應該是一樣的。

雲計算的基礎設施會變成互聯網的水電煤,這是很準確的一個比喻。提供雲計算基礎設施的公司就是發電廠,我們今天不會關心哪家發電廠更大,雖然他們確實都很大,但也僅此而已。

技術已經明朗,剩下的只是商業上的廝殺。最終市場份額的排名順序對於絕大部分人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電廠建好了,計算成了極易獲取的資源時,這個世界會有什麼不同,會有多少創新將會發生。

放眼看大雲計算概念下公司和開源社區,他們的活力其實比這些做基礎設施的公司要大得多。


看好Azure和阿里雲。毋庸置疑,Azure的數字會逐年提升;而阿里雲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計,技術和服務也會後來居上。GCE和Softlayer在國內是沒有機會了


實在不認同Azure和微軟缺乏創新,缺乏產品的評論。雖然作為一個Azure員工未免有些自吹自擂,但正好藉此機會讓大家了解一下微軟Cloud plus Enterprise(C+E)的feature和產品。


首先,到底現在誰是cloud computing的領頭羊?如果單單從revenue來看,上4billion大關的只有兩個玩家:Amazon和Salesforce。Amazon統治IaaS,而Salesforce統治SasS。Amazon現在在使用人數上還是統治地位,大多數個人用戶在考慮使用cloud 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AWS,我現在還有東西run在AWS上,因為migrage有點煩,一直沒動。那微軟在什麼地位呢?根據今年的走勢,微軟的營收將在今年達到4.4billion,跨入4billion大關,成為雲計算市場的主要玩家之一。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雲計算市場最後只會剩下三個競爭對手,微軟,Google和Amazon,只有這三家有足夠的資金,技術和人力去提供世界範圍的cloud服務。Salesforce是一個非常非常優秀的公司,他們基於CRM的cloud擁有目前最豐富的custom data,但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去全球範圍擴張datacenter。而Google到目前一直沒有把雲服務當重點,但他們本身強大的技術積累和雄厚的資金,讓人很難把他從cloud的遊戲里排除。


接下來切回正題,如果要談產品,就必須要從cloud service的三個大類開始談,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Azure和AWS都能提供virtual machine服務,也都提供了windows和linux的選擇,應該是基本的了。


PaaS,AWS提供了很全面的sdk服務,對於Azure,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net,但是Azure也對其他語言提供了sdk,鏈接如下:Microsoft Azure · GitHub。 好吧這也算為我在SDK組的朋友做廣告了,ruby,nodejs也都有支持。

當然,AWS在很多方面對微軟也是有優勢的,比如S3,對於host static stie就非常方便,而azure還沒有專門針對s3的服務,你可以用storage,但很明顯我們差了一個feature。

但Azure卻也有Amazon沒有的服務,比如Azure ML,Machine Learning 一個基於Azure的machine learning platform,你可以在上面搭建各種machine learning系統,很多你需要的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都有已經做好的模塊,甚至還有openCV的實現,我曾經試圖用openCV去train一個cascade classifier的,然後跑了一天一夜卻seg fault最後口吐鮮血的,而現在我可以在Azure上deploy一個模塊,用Azure來leverage workload。


SaaS,SaaS是微軟的重頭,因為微軟本身就是有很多software的lagacy,現在最著名的產品就是office365,https://www.office.com/start/default.aspx,而Satya也很聰明的一直用office365和Azure捆綁銷售,office365到底怎麼樣。。你們用用就知道了,我再說就太像吹水了。此外微軟的dynamics crm,skype等等也都是deploy在Azure上的,但目前還沒有拿出來炒作的需要。

相對的,Amazon的軟體服務就比較匱乏了。


除了如上分類以外,微軟的cloud computing並不僅僅是Azure一個platform,因為微軟本身就具有windows server 這一套操作系統,所以我們是幾乎僅有的提供混合雲服務的公司,也就是你可以在使用windows server的私有數據中心上,同時使用Azure的服務。此外,微軟還將Azure打包成azure pack:Explore Windows Azure Pack, 類似openStack,只要使用相應的硬體,其他公司可以在自己的私有datacenter上直接deploy Azure的架構,似乎目前除了微軟,還沒有大的玩家提供這樣的服務。


沒有特別具體的研究。大概說一下自己的主觀看法。

從技術的角度上講,雲計算拼的是如下幾點:穩定性,擴展性(scale),性能,靈活性,安全性。
基本上和CAP類似,大概需要權衡一些利弊,選擇這其中的一些點,犧牲另外一些點。所幸的是Azure,AWS和阿里雲的技術選型(比如基於網路的共享存儲)基本類似,所以剛好可以在一個層面被比較。
個人認為從技術上來講Azure &> AWS &> 阿里雲
Azure的工程師基本上可以認為和AWS的工程師在一個level上,系統上amazon本來應該比MS差不少,但是靠AWS的先發優勢積累了不少優秀的技術人才,比如做EBS的都是業界這個領域最好的人,對象存儲基本上也有業界最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人。Azure有後發優勢,沒有歷史包袱,在存儲上使用了更新一代的構架,maybe新一代的硬體。阿里雲就不說了,系統技術的積累和人才和這倆不在一個級別上。


在這個行業里混了幾年了,出於工作需要對各家的產品做過不少比較,有了一定的了解,分享點個人的見解給大家分享,拋磚引玉。有不合理的地方,歡迎吐槽。如果對大家有幫助的,麻煩各位知友給點個贊鼓勵一下


首先講微軟,微軟做企業客戶產品起家的,現在也主要是從企業客戶那裡掙錢吃飯。雖然公司不停地喊著轉型,在消費產品領域不斷加大投入開拓疆土。但是這個公司深入到骨子的基因就是善於做企業級的產品。 這種基因貫穿微軟從研發到運維到銷售到支持的各個部門。那麼什麼是企業客戶的需求?3個詞可以概括的話就是:可靠可信可用。大家想想公有雲服務的主要客戶是誰?他們的核心需求是什麼?所以微軟做公有雲的優勢可以概括如下:


1. 企業級品質和面向企業客戶:從數據中心建設,全球光纖網路到虛擬化技術(Hyper-V)到操作系統(WinServer)再到運行雲服務的各項基礎軟體(SQL,IIS)全部是微軟自己研發的成熟的產品,都有幾年甚至幾十年在企業環境中運行的歷史,其穩定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安全性也會相應增強,大家應該都忘不了今年把許多企業嚇出翔的OpenSSL heartbleed漏洞和最近剛爆出來的Xen Hypervisor的漏洞。


2. 公有雲和私有雲混搭(傳說中的混合雲):關注微軟雲計算的筒子們應該都關注到了最近Satya在舊金山提到的那個「把Azure裝進盒子里賣給企業」的產品。微軟內部已經開發這個產品很久了。簡單地說,就是賣一個現成的類似的Azure私有雲給你,你可以按照企業需要自己管理和使用。然後這個私有雲,無論從介面和體驗上,都與Azure高度統一,可以向公有雲無縫擴展。這對很多想「腳踩兩隻船」(混合雲)的大企業的吸引力是無疑的。 亞馬遜和谷歌目前還像還沒聽說加力在這塊。


3. 與微軟固有的產品線無縫整合,個人覺得這是最NB的一點。自從老鮑臨走之前提出了cloud first的口號之後,幾乎所有的微軟產品線都在考慮跟雲沾上邊,免得哪天突然發現bugdet被砍了。最後的結果就是,現在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實現了與Azure的整合。比如VS可以直接開發和部署雲服務,比如SC可以直接管理Azure VM,Office可以直接打開和保存雲上的文檔等等。有些產品甚至直接跳到Azure上變成SaaS/PaaS雲服務,比如說AD現在有AAD,SQL現在有SQL Azure等等。所以Azure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從IaaS(VM, Network)到PaaS(Storage, AAD, SQL, Media, VSOnline)到SaaS(Office 365, Machine Learning)一套極為完整的雲生態體系。這些產品本來就有極大的用戶群體,現在這些用戶都可以輕鬆地遷移到Azure上,這就是為什麼Azure這幾年都在飛速的增長的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微軟算是吸取了Windows Phone和Windows RT失敗的深刻教訓,那就是要玩就跟你玩生態系統!這點Amazon和Google也只能幹著急了。

4.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微軟有錢(從在全球建設數據中心的速度上就能看出來,微軟遠超其他兩家)!在這一點上,Google能有得一拼。因為到目前為止,公有雲計算基本上還是拼燒錢的遊戲。一旦價格戰開始,Amazon就呵呵吧。


其次講亞馬遜。

1. 首先作為市場老大和商業雲計算名義上的先驅,亞馬遜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先入為主。以EC2和S3形成的一系列生態圈和開發者,是亞馬遜目前異常堅挺的壁壘。另外,整體來講,亞馬遜在一些關鍵的服務和功能上,還是領先於微軟和谷歌。舉個例子來講,AWS的存儲服務按照用戶的數據特性就提供3種不同的產品:高讀寫的熱數據有SSD storage, 普通讀寫的數據有S3,冷備份數據有Glacier。而微軟最近剛剛才發布了基於SSD存儲。Google更是只有一種存儲產品。

2. 亞馬遜是從互聯網公司起家的,這個從內到外也貫穿著互聯網的基因和風格。這些體現他傾聽和理解用戶需求,快速迭代產品功能,以及非常接地氣的各種推廣活動上。 在這一點上,默默無聞的ms和高高在上的gg這應該多想amazon學習一下。


最後說說google和其他的雲服務。

毫無疑問,Google在分散式計算和分散式存儲方面的技術一定是非常牛的,如果Google稱第二,估計沒人敢稱第一,因為他們開發和運維著世界上最大的在線服務。Goolge在2003年的時候公布了一些分散式存儲和分散式計算的細節,成為很多雲計算框架和服務的藍本。但是,google自從發布了APP engine之後,一直在商業雲計算尤其是火熱的IaaS市場里不溫不火,以至於在全球商業雲計算市場中遠遠落後於另外兩家巨頭。但是從去年開始,Google已經開始高調發力了。


Softlayer, 還有一些國內的雲計算廠商比如阿里雲,在全球來看算是第二梯隊的廠商,他們的優勢應該是本地化運營和渠道優勢吧。比如說,阿里雲在國內接受了萬網的一些客戶,同時在中小企業和創業團隊中的服務商很有優勢。


--------------done -------------------


如何選到自己心儀的雲服務

自從05年起,雲計算滲透進了國內外互聯網行業,讓一直走在互聯網前沿的一些IT民工們知道了有這麼個玩應兒,但是雲計算的誕生卻並沒有像iphone4發布那樣引起全球範圍內的轟動,也可能是因為領域問題,知道的人寥寥無幾,終於有一天,國外某500強知名企業把雲計算的使用包裝成了簡單易用的公有雲,將此產品推向了廣大人互聯網人民群眾,幾乎是一年的時間就引領起了全民上雲的「熱潮」,小到微型公司企業的展示站,大到BAT看家的搜索,電商,社交都在雲上飄著,不管是自己的技術還是租用的服務商產品,搞得好像自己不用點雲產品就OUT了的節奏,說道這裡,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公有雲服務商,國外的就先不聊了,天朝下國外產品不接地氣這個地球人都知道,所以主要聊聊國內的吧。

短短三五年的時間,國內公有雲的市場就已經形成了群雄爭霸的場面,前有大佬們開路,後有愛好者們跟風相迎,使得國內公有雲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09年阿里年會馬雲宣布阿里集團將雲計算列為集團戰略並且成立阿里雲獨立子公司,不惜每年10幾億的燒錢,終於坐到了第一把交椅,騰訊悄無聲氣的就搞出來了一個騰訊雲,然偶大肆砸錢轟炸市場,與雲計算有關的任何宣傳都能看到騰訊的身影,所以短短兩年做到國內第二,百度在公有雲方面是最慢的,據我了解好像最近才開始做公有雲,但是規模和使用量與前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希望他們能再接再厲,不要AT缺B。

像阿里,騰訊這種國內雲計算的先行者,用他們的雲計算產品就像咱們買東西上淘寶,聊天用微信一樣,已經滲透進了開發者和站長們的第一選擇與使用對象,國內雲計算巨頭的地位也無法撼動,短時間內可能也沒有企業能撼動,誰讓人家隨便做個推廣的預算就趕上一般企業全年的公司運營成本了呢,比不了啊比不了。

當今的互聯網大環境,1000個開發者有1001個想法,僅僅只靠大企業的產品往往也是不夠的,很多中小型服務商活的照樣瀟洒快活,存在即合理,大有大的缺點,小有小的優點,公司及產品規模越大,往往產品越難以改變,越無法適應個性化需求,而是只能一味的追求穩定,平衡,大眾化,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個將近百萬用戶的公司,很難為一個或者幾個用戶而去改變什麼,這樣就誕生出了很多中小型優秀的雲計算公司。

國內現在比較知名的幾家中小型雲計算公司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及目標,有了屬於自己的用戶群,例如雲計算業內主打遊戲行業的Ucloud,我跟Ucloud的老闆老季也算是關係不錯的朋友,我關注他的時候他還在盛大,從他在盛大時候對雲計算的理解,對遊戲的理解就奠定了Ucloud針對遊戲行業底層服務成功是必然的,古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知道你缺什麼就給你什麼,而且給的東西質量還很好,不成功也很難吧。

Qingcloud青雲,對於Qingcloud在我眼裡看來一直是一個很神秘的企業,從官網的樣式和產品的用戶體驗,都會讓你有一種錯覺就是我是黑客,我是高端技術型人才,我必須在小黑屋裡悄悄地使用產品,因為我來這裡是要完成一件大事情的,其實這個也是Qingcloud對於自己公司雲計算的定位「科技感,未來感」主打技術優勢,產品更原始化,更適合懂產品,懂技術的來使用。

上面兩家是現在中型公有雲業務全國性質做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也是如日中天鋒芒畢現的企業,小型企業大多數為地方性雲服務商,例如八度網路,創宇雲,51IDC等,傳統IDC的雲計算服務商,例如新網,世紀互聯,首都在線,鵬博士等等,都使得開發者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在這裡也希望開發者們能選擇到屬於自己心儀的那款產品。

順便提一句,上周通過朋友引薦又得知了一個新興雲計算公司pppcloud,主打簡單,便宜,強勁的全SSD硬碟雲主機,現在正在內測期,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試試,這裡奉上鏈接http://pppcloud.cn,其實我真的不是打廣告,因為他們老闆跟我說內測用戶名額有限,不要大肆宣揚,所以我只能寫在文章裡帶一句,希望大家不要打我。


雖然本人供職於某家雲廠商,但本人承諾盡量以客觀公正的立場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先回答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用雲?只有了解了需求,才能從需求的角度出發去判斷雲服務上提供服務的質量。

使用雲的好處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彈性

彈性,可以說是雲服務給傳統的IT 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我們舉兩個例子:雙十一購物節和寶強深夜發微博說自己被綠了。前一個帶有鮮明的時間特點,地球人都知道在雙十一那一天交易量是平日的n倍,此時淘寶和天貓的伺服器需要扛住很大的負載。第二個明顯帶有隨機性,畢竟寶強在沒有發現自己被綠的時候生活還是很愉快的,這種杯具的事情沒辦法確定發生的時間以及人群的關注程度。

對於傳統機房來說,這兩種都是比較難以應對的情況。對於第一種情況還算好的,人們可以根據歷史上雙十一的交易記錄提前線性的估算本年度的一個容量,再根據容量去提前購置伺服器硬體、上架和配置應用等著雙十一的到來。但是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嗎?沒有!因為這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用戶購物特別踴躍超出了之前的估算,雖然擴大了伺服器的規模,仍然扛不住負載;另一種是人們購買沒有預想的那麼踴躍,伺服器購置造成了浪費。另外這種為了一年之內僅有幾天高負載的情況,去購買大量的伺服器本身也是一種浪費。伺服器買回來,擺在那裡,你用或者不用都在折舊,財務上都要計提折舊費用。對於第二種寶強的情況,那就更加難以處理了,因為這種隨機的流量暴增既無法預測,也無法控制。傳統機房很難應對。

對於雲服務來說,如果可以根據用戶的負載情況隨時動態的調整伺服器實例的數量,或者動態的引導用戶流量到指定的機房站點(Site)那將對應用是非常有幫助的事情。當用戶訪問量暴漲的時候,伺服器實例個數會隨之自動增長,反之會自動下降,幫助應用度過負載高峰。這就是彈性計算。

易於開發、部署和維護

目前來說,絕大多數互聯網服務都採用DevOps 和敏捷開發模型,迭代周期短的有一兩周,長的可能一個月。因此,要求程序的不同版本可以快速、平滑地互相切換,也需要作為應用程序宿主的託管服務商可以提供快速部署的支持,以及DevOps 方面功能上的支持。以便可以實施可持續地自動化構建(CI)、可持續地自動化部署(CD)。

傳統上,要上線一個系統,往往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售前評估-&>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包括網路規劃VLAN等等)-&>軟體安裝調試-&>正式投產。而使用公有雲服務,會將這個實施流程縮短。售前評估可要可不要(因為日後可根據運營情況調整虛擬機型號),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甚至軟體安裝調試幾個步驟縮減為伺服器租用和伺服器調試兩個步驟。如果使用PaaS或者SaaS服務甚至更簡單。

雲上的擴展服務

雲服務商是否可以在雲平台上給應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擴展服務,往往也是雲平台的決勝關鍵。比如百度大腦這一類的服務,由於需要大量的基礎性演算法和大量的數據作為積累,這些人工智慧領域的功能以前是小的軟體開發商技術能力,或者財力以及數據積累都無法單獨實現的。但是像這些多金的大廠是由能力進行研究並把服務開放出來的。這些服務被越來越多的中小軟體開發商所接受,在逐漸地集成到他們的應用中。

連通性和開放性

連通性主要是指雲服務平台與互聯網的連通性,比如是不是干網機房;雲服務平台自己內部的數據中心之間的連通性;雲服務平台與其他雲服務平台或者IDC機房的連通性,以保證用戶現有應用與雲上的部分可以無縫對接。

開放性是指對使用雲的用戶的軟體組件、技術平台、開發語言等的要求。這方面要求越低,就說明平台越開放。就越方便各種技術流派和技術架構的雲用戶使用這個雲平台。

按需付費

雲上的服務都是採取按需付費的模式,計費粒度是否夠細緻,計費是否精確等等。都對雲平台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因此,判斷一個雲平台的好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硬體條件、運行的服務和生態環境。

硬體方面:

也就是常說到的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主要是看雲服務商機房的品質、鏈路的品質和伺服器的品質。

機房方面,要看雲平台服務商的機房部署在哪些物理位置上,覆蓋面是否夠廣泛?機房遵循的是國際上4代機房還是4.5代機房來構建?選址、安保、電路都是決定性要素。

鏈路上,要看數據中心的接入帶寬以及接入服務商的服務能力和品質。要知道,在2010年以後,電信行業對國際數據鏈路的需求早已經不是主流,而由微軟、谷歌和Facebook 各自組成的財團在大規模地在國際海域鋪設光纜,目的就是為了聯通各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機房節點。數據對鏈路的需求早已超過了電信語音對鏈路的需求。在這些方面,即使是AWS 這種企業也望塵莫及,畢竟家底還是薄了些,盈利也是最近的事兒。而擁有巨額現金的IT 巨人們對海底光纜的收購和投入是不遺餘力的。

伺服器的品質,這個不得不要鄙視一下中小型雲廠商了。因為大廠門都是專業的定製化硬體,而不是成堆成堆地購買DELL、HP和浪潮的1U/4U 伺服器。原因很簡單,他們要盡量提高機房內的密度,降低機房能耗,以便攤薄運營成本。在一個地區,地價相對接近的情況下,在相同面積內誰能放下更多地CPU和內存以及存儲,誰就佔據著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優勢。誰家的CPU和內存能耗低,誰就佔據著運營成本的優勢。大型的雲機房都是幾萬甚至十幾萬CPU核的量級,每個CPU核每天降低一瓦能耗,每年可以節約驚人的電費。阿里巴巴在千島湖設置機房,也不是因為那裡風景優美,而是為了可以把湖底的水抽上來給機房散熱,降低空調用電成本。讓千島湖做真正的水煮魚,至於對環境的影響,比如湖底水溫上升多少度會讓湖底藻類群落和魚類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這就是一件誰也說不清楚的事兒了。

運行的服務:

其實對於硬體上的差異,雲用戶是可以忽略的,因為畢竟雲機房都相對地處偏遠也不讓參觀,用戶無法直觀地感受到其中差異。 而軟體上的差異是雲用戶可以直觀感受到的。說到雲平台上運行的軟體,比如PaaS 和SaaS 這部分,絕大多數的小運營商和電信開設的『雲機房』基本上都可以洗洗睡了。因為他們除了CPU 內存和存儲容量以外也沒法給雲用戶談其他的了,沒有技術儲備的雲服務商沒有能力提供PaaS 和SaaS 層面的服務。但是對於雲的直接用戶來說,他們需要的可不僅僅就是CPU 和內存這些,他們需要有PaaS 平台幫他們快速構建應用,他們需要有一系列的工具來幫他們支撐DevOps和敏捷開發,他們需要有智能化的服務來幫助他們提升用戶體驗,他們需要大數據平台來支撐他們分析數據挖掘用戶需求。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就只能呵呵呵了。

沒錯,構建雲服務的基礎性技術是虛擬化技術,但虛擬化技術並不等於雲計算。虛擬化技術解決的是在一個物理機房內計算能力的調度。虛擬化技術是構建雲服務的充分不必要條件。舉個反例,如果說世界上頂尖的虛擬化服務提供商是VMware 恐怕沒人反對吧?微軟的Hyper-V隨著操作系統免費送,恐怕都追不上收費的VMWare的市場佔有率。但是為什麼VMWare 沒有成為世界一流的雲服務提供商呢?原因很簡單,不是它沒錢,而是WMware 技術棧都集中在虛擬化技術上,沒有形成從開發工具到測試部署和運維的完整技術棧,無法為雲用戶提供有效的支撐。所以VMWare 在公有雲領域淺嘗輒止了。

在這方面,微軟主要是以自家的產品和商業軟體形成了閉環,從整個ALM 基於雲用戶完善地支持。其它雲服務商主要是以開源技術為主,基於Apache 的系列開源套件,配合Eclipse 等等IDE 以及Jenkins等等給雲用戶提供支持。

生態環境:

用戶和應用程序對雲平台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一個雲服務提供商可以支持多種多樣的應用共存,大家形成良好的共生關係,那麼這樣的雲平台是完善和健壯的。它本身就像一座森林,而不是花盆裡的一株綠植。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Snapchat 和谷歌的關係了。由於谷歌是Snapchat的投資人,因此Snapchat 絕大部分的服務都跑在谷歌雲上,並佔據了谷歌雲用量的很大很大一部分。在今年年初雙方簽署的備忘錄上表明Snapchat未來5年還要至少在谷歌雲上花20億美元。Snapchat spending $2 billion over 5 years for Google Cloud | ZDNet 這種一家獨大的局面會影響谷歌雲的發展導向,會自覺不自覺的首先滿足Snapchat的需求,會適應Snapchat的發展等等…… 這對中小型用戶來說是不利的,除非你的應用模式和Snapchat一樣,但是如果你複製了一個Snapchat,你的商業模型註定是要失敗的,根據互聯網7:2:1法則,老大佔據70%的市場,即使你是老二有20%的市場份額,那也是沒有前途的。

結語:

1. 雲計算到底是什麼?

說實話,雲計算到底是什麼,我也說不好。因為雲計算還在不斷地發展和演進過程中,人們在不斷地為雲計算賦予新的功能和含義,我無法用簡單扼要的語言來概括雲計算。

2. 雲計算未來會是什麼樣?

雲計算未來會像水、電、互聯網和煤氣一樣是一種公共服務資源,人們按需租賃和使用。它的便利性大大地促進了人們的創新實踐。

3. 怎樣才算是一朵好雲?

個人以為有以下幾個標準:

a) 雲平台是否是這家公司的主導戰略性產品?

b) 雲平台是否擁有構建自身應用所需要的PaaS 服務?

c) 雲平台是否有支撐應用程序開發-&>集成-&>測試-&>部署-&>運維的一整套方法論、服務和工具?

d) 雲平台是否有良好的伸縮性和擴展性?

e) 雲平台是否有專業化的運營團隊,7x24地支持客戶解決遇到的問題?

f) 這個雲平台技術和服務是否還在演進?(意味著雲平台服務商仍然在持續地研發和投入)

先寫到這裡,有問題再補充……

以上內容並不涉及我個人所服務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純以個人角度進行回答。


當我們討論雲計算時,討論的是什麼?

雲計算的概念就像前兩年火熱的大數據一樣內涵豐富而模糊,人人都能說出一二,卻鮮有人能清晰地把握住本質。雲計算的起源可追溯至1966年Douglas Parkhil的著作《The Challenge of the Computer Utility》中對計算資源的描述(相比John McCarthy教授提出的「計算機可能變成一種公共資源」更加具體)。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雲計算在繁多複雜的業務場景中被廣泛使用,市面上的解釋卻愈發片面,縱觀各種觀點,只有雲安全聯盟 CSA在「Security Guidance For Critical Areas Of Focus In Cloud Computing V3.0」中的說法能比較精準地概況雲計算的本質:

雲計算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提供模型,通過這種模型可以隨時、隨地、按需地通過網路訪問共享資源池的資源,這個資源池的內容包括計算資源、網路資源、存儲資源等,這些資源能夠被動態地分配和調整,在不同用戶之間靈活地劃分。凡是符合這些特徵的IT 服務都可以稱為雲計算服務。

為了與現實世界的IT架構相匹配,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 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學院)在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定義雲計算的標準NIST 800-145:

NIST提出的雲計算架構圖

迎著1999年互聯網泡沫,雲計算先驅http://Salesforce.com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主要向企業客戶銷售基於雲的SaaS產品——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2005年,Amazon推出基於IasS的AWS服務,將雲計算髮展再次推向高峰,相繼出現像微軟Azure和SoftLayer(於2013年6月被IBM收購)等強力競爭對手。2009年,Google開始對外提供基於PaaS的Google App Engine服務,至此雲計算產品版圖徹底補齊,進入高速發展的鼎盛時期。

雲計算髮展歷程

中國的雲計算市場從2007年起步,初期一直處於對國外先進概念和技術消化的階段,同時對客戶認知和需求進行培育。2010年前後以阿里云為代表的雲服務商激活了市場,經過近6年的增速發展,國內逐漸形成對標國外的成熟環境,漸漸從自給自足、故步自營的市場形態走向國際化,Ucloud、阿里雲及騰訊雲等代表率先在海外部署數據中心、布局市場。據統計,2015年三大雲服務模式市場規模是522.4億美元,增速20.6%,其中美國雲計算市場市場份額佔比56.5%(增速19.4%),而中國市場全球佔比從2011年的3.2%上升到5%,海外市場還有巨大拓展空間。

雲計算服務商分類

雲計算技術哪家強?

關於國外的幾家雲計算公司,知友@李斌 - 知乎 @Zhang Justin - 知乎 @王曉帥 - 知乎等的回答已經從各個方面做了詳細分析。下面主要補充對國內市場的分析,如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Ucloud等。一家企業的雲計算業務發展能夠長遠,必然離不開優秀的服務、技術實力、強大的財政支撐等,所以除了暫時佔領市場先發的部分企業,我仍然看好BAT這種大體量的技術型互聯網企業,即便是百度雲起步不到2年。

Ucloud自成立起就停留在中小企業級別,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只會處於不可或缺也難有建樹的尷尬地位,已經被阿里雲甩開一個身位。華為雲則是雷聲大雨點小,宣傳響徹但市場反應平淡,甚至不如去年剛開始發展雲服務的百度。其他的雲服務的發展也差強人意。

2015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是378億元(增速31.7%),放在全球框架下來看幾乎只是冰山一角。IaaS服務在阿里雲、騰訊雲、Ucloud等的努力下逐漸得到市場認可,PaaS服務在騰訊雲、新浪雲等的努力下也漸有起色,唯獨市場規模大於前兩者的SaaS服務幾乎被國際廠商壟斷,國內目前尚未能孵培出一家領頭羊企業。

  • 阿里云:https://www.aliyun.com/

阿里雲的發展模式和AWS比較類似,在中國市場比AWS更本土化。根據IDC發布的2015年中國公有雲計算報告中,在IaaS市場阿里雲以31.0%的市場份額(增速80.7%)穩居國內第一。

2015 全年中國 IaaS 市場概況。

根據德意志銀行今年4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互聯網 雲「財」滾滾從天降》顯示,2015財年Q4季度,阿里雲營收約1.28億美元(增速126%),年度凈收入預估高於Google Cloud Platform,達到了微軟Azure全球體量的1/3,與AWS相比尚有差距但步步緊跟,在資本市場風評一片利好,目前估值已經達到168億美元。

我覺得,代表一個企業技術的最好表現就是市場的認可度和佔有率。

  • 騰訊云:https://www.qcloud.com/

騰訊雲Qcloud於2013年開始對外提供雲服務,長期跟跑阿里雲,處於市場第二的位置。早期的雲計算服務集中於視頻、遊戲和移動需求,目前通過逐漸興起的B2B業務與企業實現對接發力市場,但是一直比較低調。2015年全年騰訊通過雲服務獲得的營收大致為2.5億人民幣(算上周邊服務也才6-7億人民幣),只佔公司總營收的0.2%,大約是阿里雲雙十一當天的盈利額(1.9億人民幣)。

另外,在2016財年Q3季度的最新財報中,也並未詳細披露雲計算業務營收數據。

-雲服務:我們加強雲服務技術能力、鞏固行業特定解決方案並支持客戶實現其「互聯網+」相關舉措。隨著企業客戶數量及主要客戶使用量的增加(尤其是網路遊戲、網路視頻及O2O服務行業),騰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逾兩倍

近期發生的幾件事,也讓一向低調的騰訊雲Qcloud頗受關注,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國內幾大雲廠商的差異性。

1、騰訊雲「打破雲計算領域奧運會Sort Benchmark 2016記排序競賽記錄

騰訊獲得Sort Benchmark 2016中Gray排序和Minute排序的冠軍,每項分為通用場景和專用場景,共計四項冠軍。

Sort Benchmark 2016獲勝隊伍

  • GraySort: Sort rate (TBs / minute) achieved while sorting a very large amount of data (currently 100 TB minimum).
  • MinuteSort: Amount of data that can be sorted in 60.00 seconds or less.

很明顯,能獲得GraySort冠軍的一定能獲得MinuteSort冠軍,都是同一套機器,只不過把評判標準從「不計較硬體成本的條件下,最短時間內對100TB數據進行排序」改為「不計較硬體成本的條件下,一分鐘內儘可能多地對數據進行排序」。而且從上圖可以看到,騰訊雲採用了OpenPOWER處理器,512GB內存,4塊華為 NVMe SSD盤,100Gb Mellanox網卡的豪華配置,完爆去年同組冠軍阿里雲的3134個節點,每節點兩顆至強E5-2630,96G內存,12塊SATA硬碟,10G乙太網卡的經濟配置,也比今年另外兩個組別的冠軍配置高。

註:騰訊用的是物理機,不是雲主機,雖沒犯規,但是偏離了比賽宗旨。

2、雙十一騰訊雲短暫宕機

雙十一騰訊雲短暫宕機截圖,來自網路

這次宕機出現在敏感的雙十一期間,確實有點尷尬。

  • 百度云:https://cloud.baidu.com/

百度直到2015年9月才開始對外提供雲服務,起步較晚。百度的戰略一直是以搜索業務為主營,近年來又大力發展人工智慧,所以雲服務一直沒有得到公司高層的重視,當前並未感到百度雲顯著專註於公共雲或私有雲業務的拓展。目前來看發展勢頭還不錯,在12月當季節就獲客55w(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並聚焦了中國國航這樣的重要參考客戶,雖然體量很小,但是最具有創造超期增長額的潛力。

綜上,選擇優先順序肯定是阿里雲 &> 騰訊雲 &> 百度雲 ≈ 其他。

Ref list:

  1. 《The Challenge of the Computer Utility》, Douglas Parkhil, 1966
  2. 中國信通院發布《雲計算白皮書2014》--中國信通院
  3. 中國信通院發布《雲計算白皮書2016》--中國信通院
  4. IDC:2015年中國公有雲計算報告-搜
  5. 《中國互聯網 雲「財」滾滾從天降》, Deutsche Bank, 201604
  6. 騰訊發布Q3財報:凈利潤106.46億元 同比增長43%
  7. Sort Benchmark Home Page
  8. 如何看待騰訊雲在Sort Benchmark 2016年排序競賽上打破記錄和其意義?

毋庸置疑AWS;Azure使用過大半年然後被強拆了 - 有一點提醒大家注意就是微軟是一家有自己產品(OS、資料庫)的公司,SQL Azure比微軟的自己的SQLServer在易用性上降低很多設置DML都不通用 - 生怕搶了自家license的生意。
阿里雲用了兩年,ICP備案流程驚艷,技術解決方案一般,硬碟性能差 - AWS現在標配都是SSD硬碟了……

AWS可以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不只是技術!


毫無疑問,雲計算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福布斯》從2016年開始,根據營收和融資等運營指標,評選最優秀的雲計算企業。上榜企業的業務範圍分布廣泛,其中IT運營、安全、市場營銷等領域的企業上榜最多。在此,一財君為大家梳理一下近期的上榜企業~

01.Stripe

在線支付解決方案公司。該公司的估值已達到92億美元。包括Facebook、Lyft在內的幾十萬家企業都是它的客戶。

02.Dropbox

目前有超過5億用戶使用Dropbox儲存和分享文件。其發布的新產品Dropbox Paper已超出單純的儲存業務範疇。

03.Slack

信息傳輸工具,其日活躍用戶已達到500萬。目前Slack與Google、IBM合作,投資創業公司,試圖圍繞App構建一套生態系統。

04.DocuSign

DocuSign主營數字簽名業務,目前已有超過2億用戶通過DocuSign實現線上籤約。

05.Adyen

Adyen是Stripe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之一。其支付流程完善,貨幣轉換功能經過了優化,去年營收達7.27億美元。

06.Qualtrics

今年3月,Qualtrics宣布將業務重點從線上調查轉移到「體驗管理」,一個月後,其估值上漲1.8億美元。

07.Medallia

同樣是體驗管理企業。它運用機器學習以及數據運算,幫助包括Airbnb、梅賽德斯-賓士在內的企業在線追蹤顧客體驗。

08.Tanium

網路安全公司Tanium去年營收超過1億美元;但它在今年4月陷入爭議,有人披露它調用醫療系統信息來做產品推銷。

09.MailChimp

電子郵件營銷公司,目前已實現4億美元的穩定營收。今年1月和5月,分別為Facebook和Instagram制定了營銷計劃。

10.Squarespace

目前超過100萬用戶依靠Squarespace來購買域名及建立網站。去年其營收達到2億美元。


卧槽。。問題已經被糟蹋了


【你不知道的數字】在過去短短6個月中,Windows Azure在全球範圍內平均每周新增8000名客戶,使用的伺服器量計算超出了2000年全球伺服器的計算總量,而計算需求在每6-9個月就會翻一番,存儲信息更超過了歷史列印信息總量 不論是新客戶註冊量,還是平台存儲數據量都實現了巨大增長!

前一段時間在試用,已經取得較大成功。在中國已經慢慢的打開了市場,金蝶,pptv這樣的大客戶已經在用。

春節時候春晚網路播放平台cntv就在用,效果很不錯


只用過AWS和Azure。

Azure太貴。跑Mobile Service什麼還受得了,偏企業。

AWS價格適中。

Azure的管理面板美觀程度甩AWS十條街。

Azure的中國訪問國際版速度也可以甩AWS十條街。用它搭VPN速度基本50Mbps+

Azure的虛擬機在有G/D系列之前IO是要哭的。

所以微軟你趕快降價= =


謝邀!

你的問題中的「強」怎麼定義呢?

我且簡要分析吧。

一、技術方面

AWS與AZURE兩者技術肯定更強,其中AWS不但是標杆,而且是經過全球用戶檢驗過的。

二、服務方面

AZURE與AWS雖然都進入中國市場了,但是服務能力還得說阿里有優勢,這不是簡單產品而且還有運營能力。這裡還得提到華為,華為也能算一個。

三、可擴展性

AWS肯定會更強一些,AZURE次之,阿里雲還在成熟中。

四、市場開發

阿里還是有一定優勢,其他兩家也在快速補足中。


就說說Google這邊的優勢吧:

1. 擁有領先業界的基礎架構。
2. 擁有最好的PaaS平台,AppEngine + Firebase。
3. 有自己的獨門武器,比如bigquery, bigtable, ML。
4. 可以和其它服務集成,比如Gmail, Docs, Sheets, Maps等等。
5. 口袋深,不差錢。

當然AWS目前還是領先者,不過第二梯隊的Google Cloud Platform和Microsoft Azure也不是沒有機會。三家公司現在都押寶雲計算,也都具備足夠的研發能力。這兩年和接下去幾年的主題會是在互相競爭中高速發展,這也將快速地推動整個行業。


正好寫過一篇文章講關於AWS崛起的:http://zhuanlan.zhihu.com/p/20762616
從雲服務數量、性能,全球數據中心覆蓋度,平台的完善度等方面,AWS沒有對手。從增長速度,營收規模,AWS依然沒有對手。從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度,AWS還是沒有對手。
但這只是總的來說,畢竟有人就喜歡Google。畢竟國內阿里雲的服務做的再爛也是第一,AWS的IDC政府就是不讓你輕易建起來。
在全球市場AWS是第一。在局部市場,有各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痕迹。


AWS產品很多很豐富 你去申請的免費的就知道了 Google的怎麼說呢,感覺其實好不到哪裡去。為啥不提一下阿里雲 阿里雲聚集了國內業界眾多牛人。大戰略啊


阿里雲一眾研習Amazon AWS,新浪(SAE)一眾研習谷歌(GAE),華為一眾研習vmware、Azure(不是很準確),SaaS的一眾瞄著各自領域(如八佰伴之於salesforce),可見一斑。標準化的東西比較好形成規模服務,定製化的東西不好弄,IaaS已成規模,SaaS還在鋪路,PaaS太難了。另外,雲計算首先是一種服務模式,然後是多種技術的集成,所以技術好不一定能賺錢,要AWS和阿里雲這種做大規模運營服務的才好做起來。


這些年來,雲計算在國內由阿里先提出來,雲計算,大數據等等被炒的火熱,因為拿不出迅速可見的作品,人們因為看不到雲計算的成果和方便之處,這一辭彙也就漸漸冷卻了下來,經過幾年的發展,雲計算已經開花結果,誕育出一些很不錯的產品,比如現在大家使用的知乎就是建設在雲之上的一款產品。


為什麼它們要雲計算呢?因為雲計算省錢。對於BAT這樣的大公司來說,雲計算的第一動力也是省錢,他們想要開展自己的業務,就將業務掛在雲上,小到櫥窗展板,大到遊戲,視頻,自己開發的雲,助力自家的產業,方便快捷,減少不少開支,多餘出的那一部分,拿來賣錢,也能賺個盆滿缽滿。BAT他們自己開發的雲計算平台上掛著數不清的知名的網站,知名app。就連美團外賣,在外賣的同時也順手造了團雲,叫美團雲,客戶有糧倉,復旦,糗事百科,科學松鼠會等等,使用的效果也挺不錯的。


對於大公司而言云計算主要是開發大項目比較省錢,對於中小型創業公司,雲計算可以極大的降低成本,提高辦公效率,畢竟大公司雖然員工窮,但公司是不差錢的,隨便一個推廣預算就是小公司的全部身家,對於中小型公司而言,節省開支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時中小公司就需要一個雲平台,來為自己提供上雲的服務,提供雲計算,項目搭建等解決措施,在過去一個項目不上雲花費1000萬,其中軟體70%,設備30%,但是在上雲之後,就能節省下來更多的資金,進行周轉建設,成本可能只有300萬左右,所以過去互聯網行業號稱燒錢的拉鋸遊戲,一個又一個千萬級的項目,沉浮幻滅,去年是互聯網的寒冬,這讓人們認識到了雲計算雲服務,為了節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互聯網公司們就紛紛登上了雲計算的諾亞方舟。


其實不僅僅互聯網創業公司應該上雲節省成本,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關乎著國計民生,絕大多數的就業崗位都是中小型創業公司帶來的,提高中小型公司的辦公效率,節省中小型公司的開支成本,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有利於經濟發展,國家發展不僅僅需要體量巨大的公司支撐起整個經濟,也需要無數的小公司創造產業環境,像義大利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中小企業,在西班牙中小型企業上雲的程度超過全歐洲,2012年歐洲發布《發揮雲計算潛力》,德國隨後也大力推廣雲計算,在歐洲1616家中小型企業,60%都已經在基礎設施和程序上應用了雲計算服務。

在信息社會,網速帶寬決定了經濟的發展水平,國家大力鋪設高速寬頻網路就是這個原因,信息是可以交換分配的資源,帶寬則是雲計算交換信息的速度,通過雲計算助力中小型公司的發展。在現代中國,中小型企業,由於無力負擔大型設備,在軟體投資上的成本開支也不能太大,這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起步發展,也限制了國家經濟的騰飛。

在江蘇、浙江、上海有很多中小型企業,雖然看起來並不大,僅僅是一個工作室的樣子,但是收入可觀,主要是因為有自己的渠道,有獨創精神,來錢也比較容易,註冊資本不多,但一樣賺錢生錢,雖然說收入挺高的,但是跟大公司大企業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做一個遊戲,做一個網站也是會吐血的,一個公司只有一個程序大牛,全權負責一個項目,熬夜兩天不睡覺才能做出來,而這卻是公司的主要支出。


甚至還沒有自己的網站,沒有自己的雲計算,而在歐盟國家裡60%的中小型企業都上雲了,而大型企業,哪有不上雲的。如果企業上雲之後,成為雲企業,平台量身為其打造雲平台,可以極大的提高企業的效率,同時節省創業成本,使中小型企業,讓軟體開發團隊直接在雲平台上創作,在線討論,共享文件,支持多項目成員寫作辦公,極大的提高企業的效率,如果江浙滬的這些小企業,能夠整合資源,成為雲上的企業,突破地域限制,就又能成為經濟增長的爆點。


中國雖然有great wall,不過這也是有好處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在great wall中受保護而自發壯大,雖然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輿論,防止滲透入侵,但這也造就了中國特色的互聯網企業,Azure太貴,AWS性能一般,挺便宜的,SoftLayer就算了,google不在國內,國外的雲計算髮展水平比國內高一些,但是透過長城,可能效果就不是很好了,強並不代表合適,所以如果想要擴展業務,可以在國內外都建立雲平台,國內外的計算都流暢,


國內雲平台可供選擇的餘地也很大,有華為雲,青雲,還有這幾年來發展速度很快的後起之秀新致雲,像雲計算這樣的產業,伴隨著中小型企業的崛起,市場規模進一步壯大,國內的雲平台也會越來越多,雲計算的價格也變得更為優惠低廉,形成一個有利於創業的環境氛圍。有的雲計算適合直播,教育,有的雲計算適合金融,保險,有的雲計算適合視頻,網站,政務,因為他們做過類似的項目,更有經驗。


比如華為雲,適合什麼呢,我打開它的官網,看一看,竟然無法登陸。那就算了吧。。。青雲在門戶網站,在線教育上,有所建樹,做出的產品也有很多,但是比較著名的有孔子學院和36kr,主要是服務於一些網路公司。


新致雲涉足了一些非互聯網的企業,比如在金融業進入中國銀行業,建立公有雲互聯網金融系統,涉足保險業為國內排名前十的保險公司搭建大型互聯網保險平台,在醫療行業簽約青浦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了企業管理雲等等,這些平台更為落地,不僅僅局限於互聯網企業,也將雲計算雲服務推廣到中小企業的管理上來,這種應用同歐美中小型企業的使用的方向一樣,順應了潮流。雲計算,雲服務,雲平台對於初創型互聯網公司無疑是雪中送炭,公司可以把非核心的業務進行剝離, 利用第三方的資源來發展,極大程度地節省了開發的花銷,另外也為其解決了運維、測試、監控等棘手問題。


雲計算作為一種能夠提升IT靈活性和減少企業成本的有效徑,大大的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同時節約運作成本,受到了各方人士的重視。「雲」自動化集中管理處理了大量現今企業無法擔負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同時資源的利用率也較之傳統大大提高,新致還有開放的應用平台以及高效的運作團隊,更多的選擇造就了更多的商業機會。

「中小型企業的靈活性與知識分享的企業文化有助於知識管理的實施,雲計算降低中小型企業使用IT資源的應用成本,使得中小型企業有能力 使用雲計算服務實施知識管理。研究結果顯示中小型企業利用雲計算軟體服務可以有效輔助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改善經營效率。」

現在的智能穿戴設備,背後的信息處理是在雲之上,現在的網站建設,搭建在雲之上,玩的遊戲在雲之上,在醫療,銀行,汽車租賃,乾洗店,物聯網,一切面向消費者/面向大眾的企業或政務處理,都可以搭建在雲之上,在雲上,有更為健全的軟體開發,管理系統,有開源的服務,信息處理交換的效率更高,服務也更為完善。既節省了開支,又提高了辦公效率,還有更為專業的團隊加速管理系統的更新迭代,在義大利,就建立了中小企業的溝通網路,極大的提高了義大利的競爭力,在中國,藉助雲平台,雲計算,中小型企業就可以更有效的進行專業的溝通交流,待到雲計算落地生根,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迎來全面信息化的那天,所有企業都在雲端,就是中小企業崛起的那天,中小企業的崛起將意味著中國整體經濟實力大大提升。

參考資料:


雲計算推動中小型企業信息化研究

雲計算在我國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基於雲計算的中小型企業知識管理案例研究


雲計算哪家強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應該是每家雲計算廠商能夠最具競爭力的部分。提供一項服務,不單單要從服務中盈利,重要的是能夠為你提供服務買單的客戶賺取利益,才是最為成功的。我們不單單提供服務,並且還要為客戶通過購買服務而獲得到盈利才是最大的核心價值。


推薦閱讀:

雲安全,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有了分散式計算平台後,像天河這種超級計算機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如何將手中 20 多台舊電腦,組建一台超級計算機?

TAG:雲計算 | Azure |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 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