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媒體人柴靜?


柴靜有名的採訪很多,特別打動我的是網癮少年的那一期,覺得記者就應該這樣。
心理醫生楊永信開的一個戒網癮中心,用電擊治療的方法治療網癮少年。這個事件引起了廣大網民的關注,輿論幾乎一致譴責楊永信。
在這期節目快結束後,柴靜對這些家長和孩子做了一個調查。柴靜在博客里說,做這個調查的起因是楊永信希望她「給大家講兩句」。

1.如果是一個聰明的記者,他一定知道節目之後公眾的輿論的偏向,說些大而無當的、批判戒網中信的話效果最好。
不管出於怎樣的目的,用電擊的方式對待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都未有些過激,更何況,他們只是一時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迷戀於網路,並沒有生理上的精神類疾病……

2.如果是一個保守的記者,他會做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評價: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許多家長為了戒除孩子的網癮,帶他們在戒網癮中心接受治療和訓練,關於一些治療方法是否妥當,我們希望家長和院方能夠進一步溝通,讓孩子早日走出網癮的陰霾

3.如果是一個優越感很強、還自以為很理性的記者,他可能會自以為是的下道德批判書:
當然,電擊治療看起來很殘忍,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這些失足少年可以走出深淵,無論如何,不顧社會的責任和父母的期待,每天沉迷於網路,都是辜負自己生命的行為
或者
在這裡,我看到的是一個失去人性的煉獄,我看到的是院長借治療之名對孩子進行法西斯式的迫害,我看到的是孩子們痛苦無助的表情,我看到是家長們都失去了理智和對孩子人格最基本的尊重

而柴靜是這樣做的,下文摘自她的博客:

課堂結束的時候,楊醫生拿支話筒笑眯眯看著我。
「請柴老師給我們說兩句」
我想走,但是掌聲已經起來了,而且聽上去永遠不會停止。
立刻就有兩位家長一左一右上來要攙扶我了。
最後那段現場的提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拍攝的。
我向家長們提問:
「因為以前過於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顧及孩子的請舉一下手!」
「因為夫妻之間的關係不好而發泄在孩子身上的請舉一下手!」
「在以往有過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在言語當中刺傷孩子的這樣的行為經常有的,請舉一下手!」
「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可以隨意支配的,請舉一下手!」

我轉身向孩子。
「認為自己曾經因為跟父母的關係而受到傷害,並且比較嚴重的,請舉一下手!」
「曾經在家庭當中遇到過暴力的,請舉一下手!」
「認為自己在家庭當中非常孤獨的,請舉一下手!」
「……」
「有過自殺念頭的,請舉一下手!」
「認為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網癮跟家庭當中存在的問題有關的,請舉一下手!」
你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那些每個問題後叢林的一樣的手臂。
在所有的回答結束之後,楊醫生再出聲之前,中間有一段小小的沉默,在這個課堂上很少被聽見的沉默。

我之前一直保持在對戒網癮中心憤怒的狀態下,是柴靜的這段話讓我恢復了冷靜,讓我去思考原因,而不是簡單地批判。讓我離開非黑即白的強盜式思維,更剝離偏見的去看看事情的全貌。

這就是我喜歡柴靜的原因,還有,也因為她是我很佩服的兩個老男人,老六和王曉峰的朋友。


06年,我去唐山採訪抗震30年,一個受訪者跟我說的:
記者們都是用人臉朝前不用人臉朝後得人,求採訪時,一口一個大媽,一口一個阿姨,只要採訪完,頓時神情就不一樣了,再不聯繫,想看看採訪的稿子打電話都沒有人搭理了,甚至有記者拿了我們家的照片說掃描一下,然後就再要不回來了。
只有一個人不一樣,那就是央視的柴靜記者
她幾年前採訪過,以後每到唐山就會給我發個簡訊息或者打個電話,特別感動。
你說其他記者忙,能比人家柴靜還忙么?

想不到2017年年初,因為一場霧霾,這個答案又被翻上來了。
說明一:這是該大媽親口跟我說的
說明二:這個事件不意味著柴靜會和她採訪過的每個採訪對象有中長期聯繫(作為一個職業記者,一二十年的採訪經歷,數千個採訪對象,How?)
說明三:這是一個大媽對柴靜的評價,不是我,我只是一個轉述者。


如果用一句話評價柴靜,我會說:她是一個出色的新聞工作者,在新聞生產環節有著一頂一的能力,但是作為一個主持人,她的某些主持風格我並不喜歡。

題目很清晰,給出的是「媒體人柴靜」,那麼從新聞的角度判斷絕對是沒錯的,至於感情軼事什麼的,真的沒有必要說。一來尊重當事人,二來也也實在太無趣了,三來也沒什麼人能說出過所以然。所以,我們還是說新聞吧。

去央視之前,柴靜最值得關注的從業經歷是在湖南衛視的《新青年》。這檔節目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了,我依稀記得那時候湖南衛視的新聞節目質量是十分出色的,不用說和同級別上星的地方衛視相比,即使相較於央視也有其可取之處。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瀟湘晨光》和《新青年》。

也許現在的媒介研究者再回頭去看這兩檔節目,值得研究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瀟湘晨光》較早嘗試做早間新聞節目,那句「瀟湘陳光,正在直播」的口號,把「直播」二字的價值展現得徹底,而且,那才剛剛是21世紀初;至於《新青年》呢?它在新聞談話類節目這個類型中找到了突破口,讓新聞和新聞中的人成為了解讀新聞的素材。

當然,我個人覺得,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也許正是在於:主持人的魅力終於成為一個節目生命力最重要的體現之一。觀眾開始有了意識:主持人對於一個節目來說太重要了!

在我印象中,2000年初,就新聞節目而言,內地主持人水平之間能有的一拼的其實也就是央視、上海衛視和湖南衛視三家。央視端正、穩妥,代表國家的聲音;上海衛視主持人,字正腔圓的背後,透著洋氣,還稍帶著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你可以看看女主持的胸針,時常變換的髮型,這些都為新聞節目增分不少——是的,我確實得承認記者的魅力的一部分來自於外形;而湖南衛視,有一種和地方台不相符的霸氣,這種氣質,也滲透在他們所製作的節目里。

那個時候年輕的柴靜就是這樣的水平。一個新聞從業經歷並不豐富的人,能夠在一檔衛視重點談話類節目中獨當一面,串聯節目,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象徵。

至於後來進入央視,從《新聞調查》中的出鏡記者到《面對面》中獨當一面的主持人,再到今天圍繞其特質打造的電視節目,她在電視新聞界的能力已經得到了認可。

至於我所不喜歡的主持風格,大致也是成型於《面對面》之後的那段時期。

不少人都說她是一個安靜的傾聽者,其實我覺得她一點也不「安靜」。但是我也想說,選擇「不安靜」,也並非完全不可取。

這個問題的背後,似乎兩點要談,其記者和自身報道之間的關係(介入性問題),其二是記者角色的多重定位問題。

第一,介入性問題。這一點上,她的風格,我覺得不可取。

「介入性」在媒介研究中本來就是一個負面的表述,意指新聞從業者在報道中加入自己的判斷和傾向,甚至有時候影響新聞事件的解毒乃至發展走向。這裡要談的「介入性」其實沒這麼嚴重,它無關技術,卻關乎情感。

柴靜的央視生涯起於2003年的「非典」事件。彼時的央視一改往日沉悶的形象,藉助這個突發新聞事件,為自己正了名。在日後成為中國電視新聞掌故手冊的《十年》等作品中,我們會一再看到這個危機為中國電視新聞帶來的變革。

說個題外話,那個時候的央視、尤其是新聞評論部,真的是人才輩出。我記得當時還趕上了榮事達CCTV新聞主持人大賽,包括撒貝南(《今日說法》)、沈冰(她留給我最後的印象是2002年世界盃……囧)、楊春(《新聞調查》出鏡記者)都迅速成為了台里的節目中堅。當時的我還把自己喜歡的主持人抄成一個小單子,貼在自己雙層文具盒的下層,那個單子上也有柴靜。

有點扯遠了,還是接著說問題,介入性。先來看看《新聞調查》對記者有特別的要求(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428504.html):

第一,質疑的精神。《新聞調查》的記者必須要有懷疑一切的介入態度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工作作風。

第二,平衡的意識。《新聞調查》的記者,應該讓事件中的衝突雙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團有平等的發言機會。

第三,平等的視角。在《新聞調查》記者面前,只有被調查者這一相同的身份,沒有尊卑貴賤之別。

第四,平靜的心態。《新聞調查》的記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衝動,這會有助於對事物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介入」似乎是央視深度調查電視節目的普遍要求。如何拿捏「介入」的 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理解的「介入」,應該是對於新聞事件無限的熱忱與好奇,新聞當事人的心情我們感同身受。

但是後期的柴靜,在和新聞當事人面對面的時候,有時會將自己的感情甚至傾向性融入到節目中。我舉一個例子。2010年的《面對面》採訪過兩次城市規劃專家楊保軍,我對這個人印象這麼深刻其實是因為著名記者王軍的《城記》一書,以及此書讓我對於城市規劃所產生的興趣。

關於這期節目,柴靜在博客里寫道:

楊保軍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他說前不久去一個新的開發區,說你猜猜馬路有多寬。

我猶豫一下,說八個車道?

他說你再猜,盡情發揮想像力。

五十米?我努了一下。

他笑著看看我「兩百米」。

什麼?

最近有觀眾批評我有點七情上面,我知道我是,還真不好控制。

我記得節目播出的時候,這段是有的,只是現在如果再去看節目(http://news.cntv.cn/china/20100905/102285.shtml)的時候,卻找不到了。這裡所謂的「七情」,也許就是那種鏡頭面前呈現得非常強烈的的疑惑狀、質問狀、甚至有一些憤怒狀。這種情感我很理解,當我們了解到城市的發達不等於寬敞的馬路,不等於高聳入雲的摩天樓,而應該是路人擁有步行的權利,公共交通承載交通效率最大化的功能,私家車履行自身的義務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感慨:「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如此忽略常識?」、「為什麼城市規劃專家這麼不專業?」

事實上,柴靜在通過一系列節目向觀眾推廣「常識」的時候,她的情緒是特別急切的,反映在她的姿態、表情和遣詞上,就是不斷的反問、強調,似乎在告訴觀眾,「你看你看,關鍵點來了,你們一定要感受到啊」。其迫切之訴求,當然可以理解,只是這種風格,我個人不喜歡。

但是「風格」這個事情,關乎喜好,無關優劣。我個人就是不喜歡柴靜在節目裡面過強的引導性和過猛的著力點,這是一種感覺,不同觀眾的體驗不一樣,我感覺是很糟糕的。

那難道說主持人必須保持淡然、甚至面無表情地採訪當事人嗎?這又是另一個極端,我能力有限,很難說清楚合適的「度」,說簡潔點,《面對面》早期王志的狀態,是我比較喜歡的「度」。

第二,記者角色的多重定位。這一點上,她的選擇,我覺得可取。但是可能會有爭議。

柴靜聰明,當然聰明。這種聰明不僅體現在新聞製作中,體現在對於新聞話語的拿捏,也體現在她為了新聞價值訴求的實現而選擇的其他方式中——她知道自己的能力絕不僅限於熒屏,也應該在多個平台發揮價值。我們之所以感覺柴靜無所不在,感覺「柴靜」這個話題如此熱鬧非凡,也確實是因為她在不少場合出現過,而這些場合以後背後的關鍵標籤,都與她的職業生涯訴求和價值觀相契合。

如果幸運的話,許多年後,我們說不定會看到某本名為《改變中國的「圈子」》一書。《讀庫》的活動,文化圈朋友的簽售,散落在不同博客文章中對於飯局的描述……把這些零散的碎片拼起來後也許就能發現,柴靜也希望能發揮自己的力量,通過「媒體發聲」這樣一個方式幫助傳播許多「正能量」的東西,比如善待藝術設計(《讀庫》在排版上做的努力),尊重寫作(《讀庫》的編製,非虛構類報道的介紹),普及法治觀念(推薦西方法學普及讀物譯作),追求有趣反對無趣(發揚王小波的精神,推廣這個「圈子」里的價值觀),如此種種。

所以,如果你是《讀庫》的讀者,如果你覺得《九人》好看,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三表哥的樂評,也會對這個「圈子」及其背後的價值觀有所認同。有一群人各自分工,目標統一,做著一些「用一個小小支點撬動地球」的事情。

當然,以上這些觀點,只消一句就能徹底反駁:「沒有採訪啊!」是的,沒有採訪,就去妄自思考一個人秉承的方法論,確實欠妥,只是大多數回答者都在這個黑箱子里,我有觀點,就是想表達出來。

好了,這時的柴靜已經不止是一個媒體人了。她的這些參與和身份符號,最終推動她本人成為了一個新聞人物。看到《人物》封面的她,我真的由衷地感嘆到:她確實聰明,有智慧。


贊她的人太多了,都用不著看。微博上我剛剛罵了一下那些人云亦云、動不動就用佛光包裹她的人,這裡,我想補充一下別的。

柴靜自然做到了一個媒體人應該做的,甚至超越這些做到了一個中國社會普遍意義認可上的好人,但是,柴靜作為一個有良心有內涵知性美麗的符號,我想有兩點要補充給讚揚她的人:

第一,她很聰明,不僅僅是有顆良心,而且她的確很聰明,無論文采還是情商都很好,只說她有良心這顯然對她有角度上的不公平,而且這麼主旋律去包裹她也太共產主義了,遲早要害了她。雷鋒就是個例子。再啰嗦一句,一個記者的光環太大超過了被採訪對象或事情,對採訪本身就是個麻煩。她已經開始有點身不由己了。

第二:無論誰,都逃不了大背景,我想,柴小姐大致也知道自己是這個時代這個國度里的特產,這個國家有太多沉重的東西,選擇這條媒體路,大概不開車的話,就會滿身臟,髒了不卑不亢還說點形而上的話,大概就會有路人鼓掌,就是這樣,時勢造英雄,她成了大多數眼裡周身正面符號的人。其實,很多媒體人都有這個精神,都有這個願景和能力,我相信柴靜不是那唯一的一個,是很多人中的一個,她做的好被看到了,還有很多人做的也很好,沒有被看到。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是對這個職業的期待,對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期待,對真善美的生活有期待。

對老柴,鼓掌可以,理性看待。


只看過她採訪黃西(joe wong)和李安,之外也看過些她演講的視頻及她寫的文章,感覺柴靜在採訪或者陳述時,習慣把所有的事情都會說的很煽情和略略(或者說「暗暗」)勵志,如果你對比台灣陳文茜同時段對李安的採訪做一比較的話,這個感覺會更明顯...

【大陸、台灣、西方三地採訪李安之比較】面對同題作業,面對一部有厚度的電影和一個有故事的男人,看看來自三個不同區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電視人的訪談,你更喜歡哪一位的作業:1、柴靜vs李安:http://t.cn/zjLaW2v 2、陳文茜vs李安:陳文茜vs李安的奇幻漂流 3、HBOvs李安:HBO 對話導演:李安

來自微博:記者的家的微博 新浪微博

感覺她總是獨自在承受/掙扎/抗爭某些事情,在採訪中會明顯的背著個私人包袱(有點想用「苦大仇深」這個詞,但貌似又不恰當),所以其在節目中有其明顯的個人色彩,貌似有點在宣洩自己的情感那樣子...

個人對她沒太大感覺,但感覺身邊挺多人喜歡她,她的新書同學中買的挺多。


我為《看見》寫的書評,裡面也有對柴靜對媒體人的理解。感興趣的可以關注公眾號【說嘴一郎中】看更多書評影評隨筆。

————————————————————————————————————————————

《看見》這本書出了一段時間了,也已經被很多人推薦爛了,但我還是想拿出來說說。在這個真相匱乏的時代,還有一隻感情動物,在努力將新聞「捧」給你看。

翻開這本書,讀上一兩頁,很容易就感覺到柴靜是一直感情動物,字裡行間,你能看出她比常人的感情要豐富許多。而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模式,和常人基於邏輯推理不同,她習慣於相信肌體對事物的自然反應。

她寫去汶川回訪地震災區的那一章,結尾處,在看到災難過後,人們重新開始了生活,廢墟上長出了綠草的時候,她突然感覺到,是時候孕育一個生命了。在中國社會,生孩子這種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柴靜這樣的感情動物是需要用頓悟來讓自己確信的。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想,如果柴靜沒有去做記者,她應該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或者編劇,不論是虛構還是非虛構,她這種敏感都會在文字上得到很好的發揮、宣洩。

她偏偏做了記者,這個需要客觀,需要公正,需要將事實「捧」給你看的職業。除了一一敘述她見證的世事滄桑,本書還有另一條線索,就是她反反覆復和自己的主觀意志作鬥爭。

剛從湖南台調到中央的時候,她更多的是以一個評論人的角度去對每一條新聞評頭論足,沒少被領導詬病;後來有點矯枉過正,變得冷冷冰冰,沒有了情感,也就沒有了深度,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她就在這一個蹺蹺板的兩頭走過來走過去。

「雙城的創傷」時走到了感情這頭,「直擊兩會」又走到了理性那頭。

對於一個感情動物,容易犯的錯誤是將新聞中引起共鳴的點挑給你看。拿起這個來,對你說:「你看這個」,拿起那個,對你說:「你再看這個」,最後總結出了她自己的看法,事實也面目全非了。過於理性的人,則容易忘記了人性,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去看待世間的一切,像是將新聞癱在地上,你愛看不看。

正當我習慣了她的反覆之時,我驚訝的發現,她漸漸能平衡地站在中間,真摯又公正地伸出雙手,將一條條新聞捧給你看。感情動物的本質,讓柴靜的報道富於人情味,長年累月的經驗和對感情的把握,又讓感情不至於過於主觀。

一個新聞人,媒體人,正應如此。

當然,如今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能滿足這最基本要求的人也已經鳳毛麟角了。

16年伊始,某個電影要上映了,六小齡童事件就刷了一波屏;後來引力波被觀測到了,民科又刷了一波;還有至今仍情況不明的和頤酒店。

在這些事件中,你總能看到一些人登高一呼,用歇斯底里的語氣向大家傳遞信息,更準確地說是灌輸。對於他們來說,什麼客觀,什麼公正,什麼「捧」新聞給別人看,在炒作的利益面前都是無力的。這些媒體人想讓大眾看到什麼,大眾就只能看到什麼,還在義憤填膺地為他們傳播,加油吶喊。

利益操控了情感之後,公正就無從談起了。相比之下,柴靜確實用心「看見」了一些別人用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她沒有選擇站在高處利用人性,而是躲在暗處,窺探人性。

這樣的時代,能讀這樣一本書,識這樣一個人,是幸事。


帶著腳鐐跳舞,會迂迴,並且能在迂迴中前進。真的很不容易。


記者柴靜=10%的公眾使命感+10%表演型人格+20%對小知識階級國民情懷的精確掌控+60%個人及幕後利益考量
讀完看見,看了穹頂之下,承認這是一個有能力吸引公眾視線的女人,也展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問題.在知網和pumed了一下後,又找了些社科類的資料庫,卻發現自己依然把柴靜視為拿著話筒的演員而非公眾良知,或許這一刻,我已褪去文藝青年的皮,學會用一雙醫生的眼睛看世界。


其實如果按我的標準,我覺得上面很多答案都得摺疊。
題目問的說「怎樣評價媒體人柴靜」
最高票那個答案類似於柴靜真是大好人之類的,跟柴靜作為媒體人的能力有什麼關係嗎?
這問的也不是"怎樣評價柴靜"吧
這就像是"怎樣評價作家李承鵬"然後你回答"他主動志願災區讓我很感動"一樣基本上是0分的吧.
柴靜作為媒體人是很聰明的。懂得怎樣偶爾打打擦邊球,切一下時事熱點,不至於被封殺,又一直保持關注度和好評度。
還有那個回答」柴靜是個好記者「拿到一百票的。
呵呵。

我不認為柴靜是一個好的媒體人。
我個人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支持者。
新聞專業主義:新聞的專業主義是一種獨立於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反權威精神。它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實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百度百科)
新聞專業主義_百度百科
如果按這個要求來說,柴靜回答她關注的是新聞中的人的時候,我覺得已經註定了她做不了深入的調查性報道,更難以成為一名真正好的媒體人。
我看過若干個柴靜的節目。對於她每一次採訪擺出的悲天憫人神愛世間的架勢非常之不屑。
我同樣認為試圖將每一次的報道訴諸情感訴諸個人同樣也是一種消費採訪對象的行為。
我當然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有關懷。但是媒體人的關懷不應該是來自於挖掘新聞中的每一個情感點和悲情因子。眼淚不是唯一的關懷方式。正如某些主播在處理災難新聞時老是喜歡在鏡頭面前失態,其實真的不能被稱為「專業」。
就好像是我們評價一個程序猿,我們評價的是技術能力之類的。評價記者難道不應該就從她的業務能力來說嗎?
作為媒體人的柴靜,不管從文字,深度還是採訪能力等等的技術上的層面來說,我個人認為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柴靜是個好記者。


柴靜作為一個媒體人,按照常理必然會遭遇毀譽參半的評價,看過她的新聞節目、她寫《看見》,我個人覺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新聞人,是一名讓我動容的記者。

對柴靜的好感倍增是因為看了她的書《看見》,這本現實題材的書多次讓我淚流滿面,柴靜調查了不是一般人願意調查的社會問題,她對生活和人性有著寬廣與深厚的理解,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她必經受。因為看過其他媒體人的一些書,曾子墨的《墨跡》、魯豫的《心相約》,其實不用多說什麼看完這幾本書就高下立判了,曾子墨和魯豫的書中好多都給人一種炫耀自我資本的感覺,即使有關於社會問題的採訪的筆墨也沒能讓我覺得很受觸動,而柴靜給我的感覺就是她就是能夠完全站在弱勢群體的角度看問題,即使在做一些調查的時候她心裡也有忐忑與恐慌,她也努力試圖通過媒體這個方式來解決弱勢者的問題,讓那些受害者們體會到被關心,讓他們看到希望,我想這是最讓我動容的地方吧。

特別喜歡《看見》裡面的很多語錄,在此做一些簡單的摘錄(能記住的不多,所以以後讀好書還是要做讀書筆記啊)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

「你相信法律嗎? 不,我信仰法律。」

「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糾正偏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意見市場流通起來,讓意見與意見較量,用理性去喚醒理性。」

「雙城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後,在這裡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

「有的笑容背後是咬緊牙關的靈魂」

「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

「有些話也許我們現在還不是太懂,但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總有一天,你的腦中會體會到其中的感受,到那時,就不僅僅是一句話了!」

「道德不是沒有弱點,而是看清它,然後抑制它。」


作為一名記者,其實柴靜不是那麼的專業,如果用個不客氣的說法,就是:不是自己太強大,實在是對手太低級。理由的話就是,柴靜很多時候會在採訪中、在報道中加入很多個人感情因素,這個不是記者該做的,如果自身意見多了那叫評論,娛樂一點都能稱之為脫口秀了。這種不專業的做法其實讓她詬病很多,這條就是被閭丘露薇拿的最重要的一點,其實不是柴靜不想反駁,實在是人家言之有物,而且柴靜有時候採訪提出的問題也確實略顯低端。

但,如果說媒體人的話呢,我覺得柴靜做的夠好的了,待人友善、、基本功尚算紮實,而且在其人紅之後,依然保留著那份骨子裡做新聞人的執著,這些對於車馬費已經成為慣例的媒體圈,已經很不錯了。

最後吐槽下,柴靜如果僅僅是因為排名靠前的那幾個例子就被列為優秀甚至頂級的媒體人,那麼我有點替卡帕、伍德和黃遠生感到不值


柴靜也許是個好人,但是她的出現破壞了新聞的程序正義。記者不應當同時充當輿論領袖,作為執掌輿論公權力的人不應該同時引導輿論。

一個柴靜也許對社會有益,但是她絕不應該成為媒體人的榜樣。


高二在市級電台兼職電台主播,後來市級媒體七年主持經歷,一葉而秋,也許不足以。

但,當年愛著媒體,除了虛榮,還有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白岩松,張越。這些人讓私以為可稱為有理想的追夢人,往前奔。那時候事事兒的,但真不知道媒體是什麼,天朝的媒體是什麼。

後來反醒,一農村娃,做著媒體夢,竟然還完成了,幸運得很。

柴靜,如果那時我知道她。我會在剛才那幫人里加上她的名字。

還沒看過她完整的書,只看過寫馮唐的幾個字。也沒見過她,也沒看太多她的節目。

這個行業,真不是誰都幹得了的,即使白岩松說過,七點鐘新聞聯播,放條狗在那兒,一個月,成了名狗。

好吧,在名狗里,這幾個人乾的活計,當下中國範圍內,沒幾個可替的。

在北京那麼個地方,媒體這個不土不洋的圈子,沒為著錢嫁了,柴靜可以了;

能從地方靠自己的努力進中央台,柴靜可以了;

還在讀書,寫東西,還在努力報道不那麼光鮮的新聞,柴靜真的很可以了。

崔健可以說柴靜是個垃圾,
鄒小櫻還是算了吧,崔健是爺,他拽,是因為崔爺自己在自己領域裡的成績地位。當然,崔健沒這閑心。

好好評價歌手,多好。

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但竊以為,從當下這個行業里。娛樂的,新聞的,悲催的,悲情的,傻逼的,各種各樣的,應該都存在。

但沒有柴靜們的媒體,會多少有些奇怪。

裝的也好,矮子里的將軍也罷,人家在幹活兒。

諸位,有柴靜的名氣,吾等又會幹出什麼偉光正的事來。


第一次得獎自己做的是馬加爵事件,高興之餘,提醒大家不要忘記,但是很快大家都忘了,雖然媒體人有的,還在呼籲?柴靜們的錯?


最後一次得省級獎,黃健翔就是孫悟空,懷疑著,媒體?有意思嗎?


離開媒體了,但感受過,天朝各級媒體的氛圍,明的和暗的。

省級媒體里,女播,工資三千多,十幾年前開百萬級大奔,離兩次婚,包小白臉的大有人在。

柴靜,很可以了。認真看了每個人的回答,感覺是,省省吧,笑笑吧,天朝子民無怪事。

說多了,不好。


曾經的文藝女青年,到現今的知性媒體人,一路走來,那個在用我一輩子去忘記里很文藝的寫著」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裡,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在節目里說著「要做一隻翩飛的白鶴,飛度寒苦的人生」心懷有夢的女子,如今已能淡然的說到「許多事不是表面那麼簡單,要善惡分明,不是義憤的指責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的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款兩,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以前,做電台的時候,她喜歡說,這是一個像流沙一樣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藝和情緒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歲的時候,她在一本書的扉頁上寫下:現在是時候該蹲下來觀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觀察它們的濕度、密度、結構、流向和探究為什麼這樣流向的原因。並慶幸,在邁入成年的門檻時,從自我的世界裡走了出來,開始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公共事務,關心將自己和這個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東西。讓人成長的不僅僅是歲月,更多的是生活的經歷。看到過一處對她的評價,這個清瘦的女子,內心似一片深海,鐵馬冰河,波瀾不驚,卻藏著一股巨大的能量,希望她能在從吾所好的選擇里,一路往前。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今日說法做過一期節目《十年冤獄》,當時採訪張高平叔侄的就是柴靜。

去年,因緣際會做了一期節目,又請到張高平叔侄倆來錄製。記得開錄前,張高平突然很感慨的跟我說,柴靜真是個厲害的記者,採訪了他們兩個鐘頭,一直很認真的在問,問題問的很細,案情背景她也做足了功課,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這之後再沒遇到過這樣的記者。
能從受訪者嘴裡聽到這樣的話,是我們做的太不夠,而柴靜只是儘力做到了她的本分。大概差距就是這樣產生的。所以無論之後大家對她有各種非議,我都會記得這番話。


評價柴靜前先看一下一個優秀的媒體人需要做到什麼。

優秀的媒體人應該本身盡量避免帶入自身的立場進採訪,這一點她做到了,即使是再煽情再激動的場合她都儘可能地剋制自己表達自己的立場,不去影響和操縱觀眾,而是將事實真相還原給觀眾由大眾去評價。

這一點,她大部分場合下都做到了,至於沒有做到的部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看看國外的節目就知道如果主持人在某一時刻可以代表絕大數量民眾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主持人可以吧個人立場代入,比如共和黨支持者的主持人可以就民眾普遍對奧巴馬某項政策不滿對總統提出較為強烈的質問,這個屬於新聞報道允許的情況。 總地來說,柴靜在這點是優秀的。

有人說她打煽情牌, 其實以柴靜在業界的地位如果她走迎合大眾的路線,她早就飛上天了,因為她的機會很多,也很好,任何一次採訪只要她順帶借題發揮一下就可以炒出超高人氣的話題,她沒有選擇這樣做, 如果這樣還說她煽情,那隻能說她本可以10倍地煽情但是她沒有,這是一個媒體人的職業操守。

最後是專業知識以及準備的問題, 媒體人不可能什麼都懂,而且所有一個節目不光是一個人就能搞定的,是需要一個團隊的, 從製作人開始到下面整個團隊瘋狂搜集素材,模擬提問,等等。

很多問題是製作人根據回答臨時傳到柴靜那裡由她來問,如果這個智囊團準備不夠充分或者沒有搜集到足夠的專業知識的話,自然就容易出現問題, 這個跟柴靜沒有任何關聯。


所以從柴靜的職責—— 將事實真相挖掘出來,報道出來,交給公眾去評判。 平衡公眾最想知道的事情和最需要知道的事件。 這一點,柴靜是個好記者。


柴靜,96年聽她的廣播,那時在長沙的大學圈具有超強影響力,每到周末幾乎所有文藝青年都會聽她的節目,到她離開的那一期,一個中年男人打進熱線說從此以後只有酒精的陪伴.我那時並非在長沙,在株洲,最熱的天氣捂一床棉被用一個廉價的麥克風,四海牌空白磁帶,錄收音機傳來她的聲音,隨後,我也畢業了離開了.這麼多年,去過很多很多城市,也聽過很多城市的廣播,特別是在現行娛樂當道的媒體面前,幾乎沒有能與之相比較的聲音,乾淨,純粹,沒有那種裝出來的情緒音.後來她出了書,做了電視,也是默默的看,那種關注和喜歡來自於內心深處.寫下這些,其實本身對這個話題就覺得很無趣,別的不說,至少柴也就出了一本書而已,沒有做過什麼廣告,沒有什麼緋聞,也沒有什麼代言,這樣也算是個人操守了,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有一種包容一統的心思,不要幾百年了還是窩裡斗窩裡鬧,聽著都讓人心煩


安倍在日本記者圈的八大親信:

1. NHK政治部安倍晉三專屬記者兼時政評論員 岩田明子 。此女的報道和評論特點是「安倍SAMA永遠正確」「安倍SAMA是我們日本民族的天降偉人」。其他日本和海外媒體的記者都無法進入安倍晉三的辦公室。而岩田明子屢屢得到批准進入安倍辦公室做節目。安倍晉三與岩田明子的關係後來發展到安倍晉三每次出國訪問都點名岩田明子隨行陪同的地步。2013年10月-11月,日本兩大八卦周刊《周刊POST》《日刊現代》相繼刊文指出:現在安倍晉三最親密的女性不是自己的髮妻,而是岩田明子。岩田明子憑著這層關係日益飛黃騰達,從小記者升到了社評專員,還拜了安倍母親當乾媽。乃至NHK換了會長也不敢換掉岩田。岩田還有一手得意技,就是利用手持攝像機和搖動鏡頭來製造一種「緊急跟蹤報道」或「偷拍」的氣氛,用逼真的形式來掩蓋新聞內容的虛假穿鑿。

2.《產經新聞》阿比留瑠比記者 在政治新聞報道中失去中立性,所有的新聞稿件的主題只有一個:自民黨萬歲、民主黨去死,甚至為此造民主黨的謠言也在所不惜,安倍晉三第一次內閣辭職的時候,竟然在記者會上忘情大哭。阿比留瑠比出版一本新書,安倍晉三率內閣全體成員捧場並掏腰包為其舉辦慶祝會,好不熱鬧。

3. 前TBS出身記者山口敬之 與岩田、阿比留同為「安倍晉三御用記者三劍客」,在出演電視節目做時事評論時公然吹噓「安倍晉三請我去大谷山莊玩過兩次」」安倍首相請我泡過溫泉「;在安倍會見特朗普結束半小時之後,首相官邸未有任何公開發表之時,在電視評論里直接透露官邸職員私下的吹風內容「安倍首相和特朗普大致互相介紹了對日美同盟和TPP的各自立場和看法」「安倍首相大略表達了日本的一貫立場:TPP是基於多邊談判規則的產物,不僅僅對日美有好處,對緊張旁觀的中國也有好處」。

4.時事通訊社特別解說委員 田崎史郎 因多次被媒體抓拍到與安倍晉三一起下館子吃高級壽司而被譽為「田崎壽司郎」。另有被媒體抓到2013年某月從自民黨一次領取26.3萬日元津貼的光榮前科。其代表性言論:(當十幾萬日本民眾聚集反對安保法案時)「反對者在哪裡?老子怎麼沒有看到?」

5.松本人志 安倍晉三出演過松本主持的電視節目,在節目上被松本狂拍馬屁

6.朝日電視台「報道STATION」評論員後藤謙次 也曾被媒體發現從自民黨總部領取津貼(37萬日元)

7. 辛坊治郎 這人就是安倍捧起來的,安倍上過他在大阪讀賣電視台的右翼節目「暢所欲言委員會SP」無數次,專程捧場帶人氣。

8.青山和弘 日本電視台報道局解說委員兼政治部副部長 出書肉麻吹捧安倍政權。


柴靜跟這八位比起來簡直是天使。


柴靜是個好同志。


推薦閱讀:

因體檢不合格被大學退檔,應作何評價?
新聞聯播為什麼每年都要播非洲草原大遷徙?
有哪些原本只是一個小消息,但回看發現是個驚天大新聞的例子?
為什麼停車要選擇倒車入庫?
如何看待國行三星 Note 7 爆炸用戶進京送檢手機?

TAG:媒體 | 新聞 | 記者 | 柴靜(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