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人反對復興繁體字?

PS:建議各位在發表觀點前談一談自己對「復興」的理解。』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我們不是反對繁體字,而是反對一天到晚在網上鼓吹繁體字的人。有這樣一個段子很煩人,相信大家都見過:「我一個台灣朋友說,漢字簡化後愛無心,親不見……」

此狀態本人原創,近年來被無數壯士借用,版權所有特此聲明。截圖時間為證。


說起繁體字與簡體字不得不提人人網上一位大牛——何欣何狐狸,他大約寫過二十幾篇有關漢字簡化的文章人人網,中國領先的實名制SNS社交網路。加入人人網,找到老同學,結識新朋友。(別吐槽這個鏈接,我發的就是何欣的日誌,逗比人人網發出鏈接來就是這樣,你不註冊一個啥都看不見,難怪藥丸)讓我受益匪淺,本文許多資料也引自他的日誌,不一一列明。有興趣深入研究的同學一定要看看,本文只是談一個皮毛。我下面說一說網路上對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種種誤讀,我們反對那些鼓吹繁體字的人,都是在反對什麼?

誤讀一,簡體字是新中國政府創造的?


首先要說明,漢字簡化是一個長時間的歷史過程。


此處援引九州出版社《說文解字》的注文,總顧問是啟功和季羨林。

居延漢簡,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此處記載「鴻嘉二年五月以來吏對會入官夾」,此時漢字尚沒有後世的規整,雖無「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貫珠」的整齊美,倒是頗有隨性之美。「對」字有所簡化,尚沒到後來直接一個「又」代替左半邊的地步。「會」與今日繁體寫法也不相同。

魏晉書法則是今天簡體的主力軍,草書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這是晚唐字帖,大家看看出現了多少非正體字?

再來一位宋朝重量級人物。

黃宗羲手稿本《南雷雜著稿》大家可以自行查看一代文宗都用了哪些非正體字——「為」「窮」。

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雲「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這個「俗字」便是當時有所簡化的漢字。這些大家全然沒有今天某些人的小家子氣,自甘和和百姓用同樣的字形,混跡於群眾,真是丟了知識分子的顏面。


再有人說簡體字是共產黨創造的,二話不說,先撒一把五毛錢過去再說。真是貪天功為己有,竟然還不知廉恥的猛吹,中國人幾千年的工作讓共產黨幾年做完了,政府不給你們發工資真是虧待義務宣傳員了。


而政府推動的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則可以追溯到民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鼓吹「正體字」的國粉請把臉伸出來。


民國方案的特點是非系統化,而是針對常用字,這一版方案更是針對最常用的三百多字而已;而56年簡化字方案,雖然直接簡化的字只有230餘字,但是56年方案還有30個類推的偏旁部首簡化。


即便在國民黨勝利轉進台灣後的1952年,在一次國民黨宣傳彙報會上,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為大眾寫的文字而不能大眾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們須知文字是大眾達意表情取得知識和爭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簡體字的儒要是生活的需要,時代的需要。」——蔣介石(見張博宇編《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轉引自仇志群:《漢字簡化問題在台灣》,《語文建設》1995年第5期)


何應欽也曾經在1969年,於國民黨十中全會提出過整理簡字案。(仇志群:《漢字簡化問題在台灣》,《語文建設》1995年第5期)但是後來因為大陸先這麼做了,考慮到敵人提倡的我們就應該反對,於是台灣對簡體字的態度立刻轉變為反對,成天說簡體字就是匪來匪去的東西。「因政治鬥爭的對方推行簡體,我們就倡導繁體,依哲學角度而言,我們是作為對立面的另一邊,居於『客』位,淪為強勢『主方』的奴隸,結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調。」(台灣學者林安梧,見《文字簡化面面觀座談會發言紀要》,載台灣《國文天地》,1989年5卷2期)


其實蔣公就是個傲嬌受:你用簡體字,我偏偏不用,我就要用繁體字,繁體字才是中華正統,娘希匹的。


日本與新中國同期進行漢字簡化,新加坡曾於1969年自行漢字簡化,在1976年後則改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誤讀二,簡體字代表了文化的退步?


那些繁體字的鼓吹者最煩?就是把「繁體字」稱為「正體字」,言下之意就是我代表中華正統,我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更有甚者揚言gong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滅絕者,證據就是破四舊和廢除繁體字。


可笑。


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秦,書同文,為小篆。有隸書,但不作為正式文字;
漢,隸書漸成正式文字,武帝後,漢隸代古隸。
唐,因循『干祿字書』,科舉要求正字法,書楷書。

你說的正體是哪個正體?告訴你吧,是清朝的正體。


就這些網路上所謂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一個個一提清朝就義憤填膺,什麼張口一個「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閉口一個滿韃子,結果到了「正體字」這塊,真不知道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


1875年清朝欽定正體,龍啟瑞奉諭作《字學舉隅》,規定了每個字的字形。今日的所謂正體字,脫胎於此,所以,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後人們習慣稱之為「韃體字」。


滿清政府從書籍入手,修《四庫全書》就是典型,搜集天下書籍,不合滿清心意的統統焚毀或刪改,岳飛《滿江紅》被改成「壯志飢餐飛食肉」,本來是欲啖胡人之肉,成了吃鳥肉。據近代學者推算,全國禁毀圖書13600卷。焚書總數達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 余種、8萬餘塊。除了焚毀書籍,乾隆還系統地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目前明代檔案僅3000餘件,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被銷毀了。如此一系列文化破壞活動中,漢字作為文化載體未能幸免於難,前朝所不注重的字形也被冠以了濃厚的政治意味,俗字開始為官方所堅決反對,乾隆御作《辯正通俗文字》就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雖然大部分俗字都比滿清資格還老,但皇帝都說了俗字不行,體制內用俗字等於是在抽皇帝的臉,科舉考試裡面是沒人敢用了,從考場到牢房到刑場的軌跡也不是沒人走過。龍啟瑞所作的《字學舉隅》一書,就是欽定正體字,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對字形的追求堪稱登峰造極了,正體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有著濃烈的政治意味,歷代統治者對字形如此糾結的也就滿清了。實際效果也不錯,造成了知識分子和民眾的脫離,書生造反和文盲造反都無法傷及國本,沒外國勢力,滿清很難倒台。而至於定某字為正體有沒有道理就是另一件事情了,錢玄同也忍不住要噴滿清「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說得好啊!這些在網上鼓吹什麼「正體字」的,有一個算一個,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小篆的來源「七國文字異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命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請注意或頗省改幾個字,那是什麼?那就是漢字簡化過程。鄧散木在其《篆刻學》中對這段話的一點解釋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這就是漢字的簡化與統一。

我們可以這樣說,漢字簡化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進步!


說起那個特別煩人的段子,我一台灣朋友說什麼漢字簡化之後「愛無心」之類,這絕對不是呆灣人說得好嗎,要是呆灣人說的要打屁股的好嗎。


看看這幅字

愛無心呢?說好的愛無心?此四字為黃埔校訓,孫中山先生所定,蔣公所書。國粉站出來,自己打臉。


蔣公分量不夠國父夠不夠啊?

說起來這幅字,這個少泉先生就是林白水,就是給慈禧賀壽寫「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園?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里版圖彌蹙, 每逢萬壽必無疆!」的人。


有請蘇東坡。《前赤壁賦》

總有那麼些人,轉發個「漢字簡化後愛無心」之類的段子,妄圖顯示自己很有文化,反而映襯了自己的粗鄙與無知。


簡而言之,繁體你當然可以用,就跟穿衣一樣,誰管你穿什麼顏色的,大街上裸奔的都有,但你要什麼「正體字」「殘體字」,用簡體字的是「沒文化」,那就相當於胸口掛個牌子「我是腦殘」,圍觀群眾會檢驗一下你的大腦殘不殘。


誤讀三,所謂的「傳統文化」真的就高於一切?


我經常看到有些花瓶式的政協委員,煞有介事的提一套推行繁體字的方案,大致一條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裡面:就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國學精粹。


我清楚地記得,高三那年,有個逗比的政協委員提出了廢除簡體字推行繁體字的提案。我們班每天中午都有一個讀報的環節,當時我們班一個飄飄然的文藝小清新少女就說了這個新聞,之後點評環節滿心歡喜的大談「傳統文化的復興」並又舉出了「愛無心,親不見」這個噁心的例子。


當時我前面的男生一臉不屑的轉過頭來跟我說:「這傻X,說得好像她不用考文綜似的。」


是啊!政協委員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你高考不是打字啊!理科生也得考語文啊!要什麼推行繁體字,我代表初高中同學帶頭反對。下次再有腦袋缺根弦的政協委員要提廢除簡體字,罰寫一萬遍「憂鬱的台灣烏龜」——「憂鬱的臺灣烏龜」。


我舉一個不恰當的類比,甲骨文、篆文代表了奴隸社會時代的生產力;隸屬、楷書代表了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簡體字適應了工業社會的生產力發展;而面對當前信息時代的洶湧潮流,則需要顏文字出場了~( ̄▽ ̄~)(~ ̄▽ ̄)~ (最後一句是賣萌)。


現在好多人總喜歡把「傳統」兩個字掛在嘴上,這個所謂的「傳統」,什麼是「傳統」,跳大神算不算傳統?一定要秋天同居的蟋蟀做藥引算不算傳統?你說漢服算是傳統,要發揚,那草衣獸皮算不算傳統?你說繁體字是傳統,就像我開頭說的,怎麼不捧一個龜殼刻甲骨文去。


一切都要進步,社會需要發展,有些東西必將被拋棄。你可以喜歡那些逝去的美好,但以此來攻擊別人,認為別人「沒文化」,並借「傳統文化」這個名號釀出一股惡臭的優越感,這就是病了。

第四,對繁體字我們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總是把繁體字與「傳統文化」捆綁在一起是很無聊的事情。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並不是離開了繁體字就傳承不下去。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會懂得尊老愛幼,父慈子孝嗎?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知道懷仁撫遠、愛人如己嗎?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不使用繁體字我們就不明白嗎?


那些一口一個「中華正統」的人更無聊,照我說你要麼去山頂洞裡面鑽木取火,要麼別跟我提什麼「中華正統」。


另外我們要看到,漢字簡化不意味著廢除繁體字。今天的中華書局很多書,仍然是繁體豎排,從右往左的體例。沒有哪一條法律和規定禁止使用繁體字。漢字簡化的反對者通常都無意(或者是有意)誤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簡化的含義。最典型的就是他們說漢字簡化會傷害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書法藝術。這完全是的無稽之談。


我認為對於繁體字應該有的態度是「識繁寫簡,全憑自願」,漢字簡化是人民的選擇,就像上文中呂留良所說「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你不能強迫他人使用繁瑣的繁體字。但是繁體字確實有著簡體字所不能替代的元素,許多第一手歷史資料都是用繁體字寫成。就我自己而言,我認識繁體字,會寫繁體字,也認識不少篆書和甲骨文,當然這完全是個人的興趣。


歡迎關注我微信平台,今天就推送這篇文章

http://weixin.qq.com/r/mHUEHDvEVGYrrX9-9yCK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台灣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隨機抽選了100個大陸小盆友和100個台灣小盆友,讓他們抄寫100遍「憂鬱的小烏龜」,經過觀察他們發現,台灣小盆友在抄寫了幾十遍後就不耐煩了,但是所有的大陸小朋友都能堅持抄寫完,因此科學家斷定,台灣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更加容易產生浮躁的情緒。
-------------------------------------------------------------
大陸小朋友抄寫的是:憂鬱的小烏龜
台灣小盆友抄寫的是:憂鬱的小烏龜


只見那斷山崖壁上刻著幾行大字,入石分寸竟似以指寫入的一般: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大道至簡,萬象乃生。

令狐沖大驚:「太師叔,這字劃並非正體。我若用,豈不入了邪道?」

風清揚罵道:「你寫的再正,有個毛用?你可知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篆法?」

令狐沖一怔,不知所答。心想:「以前聽小師妹說起過,漢字眾體同源,只是後來驟然分成了簡宗和繁宗,簡宗便成了魔教邪派。可這崖壁是我五嶽字派所屬,竟也刻著魔體。莫非我五嶽字派果然是『比字不勝,暗算害人』?風太師叔雖是五嶽字派中人,卻對這些簡體似乎頗不以為然。但對付魔教人物,寫些簡體暫且妥協,似乎也不能說不對。」

風清揚神情間似有莫大憤慨,繼續罵道:「唉,蠢材,蠢材!無怪你是灣灣弟子,拘泥不化,不知變通。漢字之道,講究行雲流水,任意所之,你就算寫完了那『大道至簡",筆尖向下,難道不會順勢畫為"簡"嗎?繁體中雖沒這等姿勢,難道你不會別出心裁,隨手配合嗎?蠢材!心到之處便是筆畫。那招『大道至簡",定要用「簡」才能使嗎!你不累嗎?」

令狐沖聽到這裡,心中一動,隱隱想到了一層字術的至理,不由得臉現狂喜之色。

風清揚繼續道:「灣灣那群老傢伙,當真狗屁不通。你本是塊大好的材料,卻給他教得變成了蠢牛木馬!江湖之中各有無數蠢材,以為將師父傳下來的筆畫學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了人家詩句,做幾首打油詩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機杼,能成為大詩人么?單以書法而論,這些繁體也不能說真正已窺上乘文字之門。他們不懂得,字體是死的,寫字之人卻是活的。繁體寫得再妙,遇上了長篇文章,免不了縛手縛腳,只得把人累死。這個『活"字,你要牢牢記住了。學字時要活學,寫字時要活寫。倘若拘泥不化,便練熟了幾千萬繁字,遇上了真正大家,終究還是要給人家破得乾乾淨淨。」

令狐沖大喜,他生性飛揚跳脫,風清揚這幾句話當真說到了他心坎里去,連稱:「是,是!須得活學活寫。」斗然之間,眼前出現了一個生平從所未見、連做夢也想不到的新天地。

——《笑傲江湖》第十回《傳字》


我覺得正體字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取消標點符號。你們都搞錯重點了。
自古以來我泱泱華夏什麼時候用過這種蠻夷才用的鬼畫符,老祖宗們明明一直只有圈點一說好么,句讀是一門多麼有趣的學問,如今全都被這幫蠻夷搞來的什麼標點符號破壞了!你們這幫後生仔,讀古籍連斷句都不會,祖宗的臉被丟盡了有木有。
強烈建議正體字復興運動先驅們先發起「標點符號廢止運動」,相信在港台這些保留中華正統正體字的地方一定是一呼百應,大陸追求正體字復興的人們也會追隨的。
——————補充——————
有些朋友你們真的分不清抖機靈的吐槽和正兒八經的回答嗎……


我怕正統原教旨主義者在恢復繁體字之後又要恢復甲骨文,到時候一群人提著管制刀具下河摸鱉咋辦?



根據我潛心研究這麼多年得出的結論:
以下來源來自天主教在線:

驚人發現:漢字是上帝創造的!
「社」字在「社會」一詞中的意思是社團。社是由兩個象形字「礻」和「土」組成,意思是「祭祀上帝的地方」。「社會」的願意就是「社日舉辦的集會」、而「社日」就是古代祭祀上帝的日子,通常在春天或秋天。「社會」是全村或全社團的人的集會,因此「社」字的原意表示一群人,即團體。例如「禮拜日」一詞原意為「做禮拜的日子」,但如今一般人只把它看作星期天的公休日。

「社」字說明,上帝就是古代中國人社團的中心,是共同敬拜上帝使這些社團凝聚起來並延續下來。如今「社會」已失去這一含義,反映了一個事實:上帝已不是中國社會的核心。上帝的本意是他是社團的核心,只有以他為核心的社團才能領受他的祝福。


禁,意思是禁止。這個字上面有兩棵樹,下面的「示」字是「啟示」的意思。禁字的部首為示,示(礻)代表上帝。「林」是指分辨善惡的樹和生命之樹,也就是上帝啟示給了亞當,善惡樹上的果子是不能吃的,這是上帝給人的第一個規定,也是人第一次被禁止做某件事。這是上帝給亞當自由選擇的機會。

束,意思是「約束」。這個字的解釋非常有趣。假如現代人造一個表示「約束」的字,可能會畫兩隻綁在一起的手,不會像今天使用的這個「束」字,是「口」嵌在樹(木)上。束字確認了舊約《聖經》創世記中記載的歷史,這是人受的第一個約束。上帝告訴亞當:不要吃善惡樹上的果子。亞當和夏娃要運用他們的意志,來約束自己不吃那棵樹的果子。所以,中國的古人造這個「約束」意思的字時,就聯想到人首次要約束自己的狀況。


它、蛇源於象形字。這兩個字的原意都是「蛇」。「它」是蛇的最初象形字。在演變過程中,這個原始的象形意義失落了。現在只是用來做第三人稱的代名詞。現在的「蛇」字要在它的旁邊加上一個「蟲」旁。我們再看創世記的故事,對這些字和其中的含義就更加明白了。當亞當和夏娃經歷上帝禁果的考驗時,這個「第三者」就是撒旦,跑來誘惑他們。它,這個字上宀(mian),下匕。宀是覆蓋的意思,匕是兇器,它的本意就是偽裝的罪惡。它不像上帝那樣,把善惡樹放在園子的中間來考驗亞當和夏娃是為了造就他們,撒旦變成蛇出現在他們面前,引誘試探他們是為了毀滅他們。這個中國漢字表明伊甸園中的「第三者」就是蛇。
聖文殊菩薩化身蒼頡大帝為撒旦造一字為:魔,由廣、林、鬼組成,鬼從厶(私),即自私自利的人死後的狀態,林,記錄了撒旦誘惑人類始祖的故事,廣代表蓋子,上帝把撒旦關入牢房。


婪字,意思是「貪婪」或「渴求被禁止的東西」。這個字由上部分的「林」字和下面的「女」組成。「林」是兩棵樹,指伊甸園中的生命樹和善惡樹,「女」就是站在樹前的夏娃。因為貪吃善惡樹上的果子,夏娃犯了歷史上第一個貪婪的罪。中國古人選擇「女」而不是「男」這個字來造「婪」字,說明他們知道人類始祖第一次背逆上帝將罪引入世界的故事。夏娃在這兩棵樹前起了貪婪的慾望,「婪」字記錄了這個事實。但並不是說,只有女人有罪,男人亞當也有責任,因為上帝的禁令發布時,夏娃還沒有被造。當撒旦來時,亞當沒有阻止夏娃,反倒和她一起吃了樹上的果子。
楚,林是生命樹和善惡樹(分別樹、智慧樹),下部 疋(shū ),表示腳跟。楚表示清楚,吃了果子眼睛亮了。楚表示痛苦,痛楚。
3:14 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
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3:16 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

羞,上部為羊,在上帝眼裡,人就是羊,聽從神的人稱為羔羊。由於夏娃和亞當吃了智慧果,產生了妄想、執著、分別,看到人的赤身裸體非常的醜陋,從此離開了圓明的精神境界。聖經稱此為原罪,佛教稱之為一念無明。


罪,古漢字的形式是。這個古漢字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是一個「自」字,古漢字的形式是,是一個鼻子的形象,代表「自己」。下面是個「辛」字,意思是「苦」。古人理解罪為「以自我為中心」,結果就是「苦」。罪是一種心態,即人把自己變成宇宙的中心。但結局卻正好相反,以自我為中心必嘗到罪的苦果。
福,從示(上帝),「畐」聲。聲符亦兼表字義。「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為一口表示不妄語、不兩舌,誠實守信。「田」象胸腹之形。胸中的「十」符,就是佛陀胸上的卐字,表示充滿神的公義。
禍,從示(上帝),右邊是女媧,人類的災禍起源於女媧(夏娃)違背上帝的戒律。
善、羨、義(義)、美,這幾個字都是羊字頭,都表示神的特徵。
伏羲,也就是亞當,伏,人之狗,代表奴僕,羲代表敬神,伏羲表示甘願做神的奴僕。
船,表示「八口人乘舟」,印證《創世紀》中的挪亞一家八口人乘舟逃離滔天洪水的故事。挪亞方舟已被考古證明。
老子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論述的是三位一體教理,並將夷、希、微就構成耶和華的名字(Jehovah)。

裸、倮、躶,這是裸字的三個異體字,倮,人類始祖摘智慧果,由此發現了自己的裸體;躶,因為吃了果子看到身體是裸體;裸,從衣右果,吃了果子對裸體產生羞恥,找東西遮蓋,就是最早的衣服。
創世紀:
3:6 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
3:7 於是二人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遂用無花果樹葉,編了個裙子圍身。
遷(遷),從走,右為西、大、巳,這說明中國祖先是從西方遷來的:


大,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腳。「大」是漢字部首之一,從「大」的字往往與人類或人事有關。巳申刑合,申即神,巳即祀表示祭祀,先祖帶著神的旨意長途跋涉來到了中華。

最具震撼力的文史發現:
遠古猶太人與中國人關於「上帝」的發音相同,
也就是說遠古時期語言相同,而且信仰相同!
來自義大利的安東尼奧.阿馬薩里先生,以他希伯來文專家和甲骨文專家雙重身份的銳利眼光,從商朝甲骨文下手,寫出一部關於中國文明起源以及中國文明與中東文明相似之點的著作《中國古代文明——從商朝甲骨刻辭看中國上古史》,一定程度上擴闊了中國學者的視野。
古希伯來人把他們的上帝稱為「SHADDAJ(意為全能之神)」
這一發音與今日廣東人「上帝」一詞的發音相似,而廣東方言正是對漢語古音的保留。而且,作者認為,中國卜辭、《山海經》等古代史料中保留了對《聖經》里《創世紀》《以西結書》關於伊甸園傳說記載的記憶。我們能就兩種文明的宗教某方面的相似性的證據得出兩種文明是共源的。作者所舉的兩種宗教信仰的神的相似性是中國和希伯來文明所特有的也是世界各宗教所共有的特徵。中國的甲骨文是早期的文字體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留有對遙遠歷史的記憶。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也就是鍋,古代置於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
耶利米書Jeremiah 1:13 耶和華的話第二次臨到我說,你看見什麼。我說,我看見一個燒開的鍋,從北而傾。
1:14 耶和華對我說,必有災禍從北方發出,臨到這地的一切居民。
1:15 耶和華說,看哪,我要召北方列國的眾族。他們要來,各安座位在耶路撒冷的城門口,周圍攻擊城牆,又要攻擊猶大的一切城邑。

據當代義大利學者安東尼奧.阿馬薩里解釋: 「鍋和王位的結合,即同國王的職責相結合,令人想起中國的習俗,即用於煮東西的銅鍋是一種里禮器,特別是鼎,是王的禮器。」

漢字演化是上帝負責的,反對漢字演化就是反對上帝,而簡體字是漢字演化的最新成果,反對簡體字就是反對上帝。


你們現在知道為什麼和梵蒂岡關係不好了吧。


抄同一本筆記,我用半小時抄完,我的台灣同學用了一個半小時。


開什麼玩笑!大家都用繁體字了,像我這樣的文藝青年拿什麼假裝有文化?堅決反對!


現實生活中手寫繁體字,06年至今。

高中,大概是08年,班主任問我:你這麽喜歡繁體字,現在出現了恢復繁體字的提案,你有什麼看法?
我說:我不支持。因為現在的書籍太多,如果恢復繁體,勢必有大量的印刷品需要重印,勞民傷財,並無必要。
當初推行簡化的時候,印刷品跟現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更改起來容易很多。
如果有合適的方案(例如已經存在的印刷品並不重印,此後新的印刷品一律採取繁體,一段時間內簡繁共存,逐步替代回去),有人去推行的話,我是支持的。

答題完畢。

————————————————

我對漢字簡繁的看法,以下通通可以略過,有興趣可以當擴展閱讀:

  • 繁體好看。
  • 但從未覺得使用繁體逼格高。(還是認識小篆逼格比較高。比如跑男裏敦煌那期有個小篆的「集市」,嘉賓都不認識,我認識=。=)
  • 支持的簡化1:筆畫的簡化,如貝-&>貝,釒-&>釒。簡化後不影響原意。
  • 不喜歡的簡化1:去掉(或更改)有意義的部首。如雲(去掉了表意的部首),權(更改了表音的部首)(好多五花八門的部首都被共同簡化成了「又」,對,雞,僅,鳳……)。
  • 支持的簡化2:對比上條,有一些字簡化後反而「更有意義」了,如態-&>態(「能」不表音,但「太」可以),膚-&>膚(……「膚」實在是費解……)。
  • 不喜歡的簡化2:胡亂合併,一概反對。髮和發,鬥和斗(三聲)。
  • 不喜歡的簡化3:破壞重心。這一條不知道怎麼形容。我的感覺是,幾乎每一個漢字都像是一座建築,「重心」幾乎都在正中央,擺在那裏感覺很穩。有一些字如廣,飛,簡化後看上去就像要倒了。破壞美感。
  • 非常反感的梗:憂鬱的臺灣烏龜。極端例子有勁?SJTU有個研究,在大規模的語料庫中,簡化字平均7.21畫,繁體字平均9.40畫,相差2.19畫(ftp://ftp.cs.sjtu.edu.cn:990/gshulun/%B7%A2%B1%ED%C2%DB%CE%C4my_published_papers/%BC%F2%BB%AF%D7%D6%D3%EB%B7%B1%CC%E5%D7%D6%B1%CA%BB%AD%CA%FD%B5%C4%B6%AF%CC%AC%CD%B3%BC%C6%D3%EB%B1%C8%BD%CF.pdf)。這樣才有意義好嗎。
  • 關於書寫速度。參照上一條,可以認為相差30%。那些說比台灣同學快幾倍的可以省省了。我除了中考和高考,平時手寫全是繁體,如果沒答完卷,那也是因為我腦子不夠用,跟繁體沒關係。
  • 關於簡化字是否容易學習。在掃除文盲的過程中,簡體字肯定是有功的。但那些破壞了原意的字,未必更容易學習和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5點支持/不喜歡的原則,並不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的簡化。大家都知道漢字簡化是個持續千年不斷的過程,建國後採用的很多簡化字,都是古已有之的俗字。而我的原則適用於任何時期,不管出現於哪個朝代,只要是單純筆畫的簡化,我都支持,只要嚴重破壞了原意,我都反對。


以下面這張圖為例:

源(沅),富(宀夫),基,信(伩),整(大正)……:可以接受。
簡(蕳),搜(由又):竹變艹,去掉扌,都破壞了部首,而且這兩個字都省不了幾筆,就沒什麼必要了吧。
集(亼),部:。。。what the hell?

請自行尋找槽點: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7%AE%80%E5%AD%97
我對現行規範字的看法,大概跟你們對二簡字的看法是一樣的。

簡化一次已經夠了,但願不要再次大規模簡化了。
漢語的讀音從古至今變化非常大,每朝官話都有顯著區別,你穿越到古代根本無法與人交流。
但文字的變化相對就小很多很多了。所以我們現在讀秦以後的文獻,壓力都是不大的。
如果再次簡化,文字也跟讀音一樣的下場了。想像一個3015年的人分別需要研究1015年和2015年的文獻,我都替他覺得頭疼。


本來就做不完的作業更加做不完了。


漢字簡化後,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丑無鬼,只不過台無吉,灣無言! 窮不躬,權不佳,黨不黑,鞏不革。車不行田,堅不稱臣。無鹿亦能麗,無巫亦能靈,無水亦能滅,無火亦能勞,無曲亦能禮,無手亦能擊。辦事左右不辛苦,墾荒何必靠豺狼。————————轉
其實最近幾年打著國學旗號反簡化字的倒是國學中的糟粕


他們不是要復興傳統文化,他們只是覺得寫字和港台一樣很酷很高級。
別理他們。


歷史是前進的,你不要往後看。


筆畫多,點陣密,一坨坨,傷眼睛。為求賞心悅目,不得不調大字體,則又徒耗頁面耳。

筆畫多,點陣密,一坨坨,傷眼睛。為求賞心悅目,不得不調大字體,則又徒耗頁面耳。


我一貫不廢話,就這麼說吧:
簡體字能推行,最大的一個優勢在於當時90%的中國人壓根不認字。
當文字使用人數超過60%以上,和平轉換文字就幾乎是不可能的。英國英文26個字母推行小寫都用了那麼長時間,你搞三分之一文字完全不同的中文?
為什麼文盲學字容易簡體改繁體字難?一張白紙好寫字,寫滿的想改可麻煩了。

有沒有可能復興?
先說能否讓繁體字成為官方用語:
要讓十年寒窗好容易國文及格畢了業的人滾回學校重學繁體字,能達到認一認繁體字的程度就是極限,讓他們寫出來難度堪比登天。
說句查水表的話,就算TG下台換了一個極度傾向於中國古代民族主義的政府掏空心思的想推行繁體字,也最多只能是【提倡】使用繁體,然後以百年為單位慢慢轉化。今天看到我打的這些文字的每一個人都不用等了,除非你有忍者神龜的基因,否則這個問題跟六十億年後恆星爆炸人類該如何生存一個級別的問題——你肯定熬不到有結果的那天。讓你孫子想轍去解決吧,但是那時候你孫子一定還有更需要解決的問題呢。

好吧,如果你想在你牙齒掉光見到重孫子上小學之前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假設新政府抽風了,全民必須用繁體字作為官方用語。
這簡直就是跟滿清頒布剃髮令一個級別的統治行動。而當年頒布剃髮令是滿清作為外族對漢族的馴化運動,是有挫敗漢人傲氣鞏固滿清統治地位的目的在的。在普遍使用簡體字的國家想復興繁體字
則正好相反,是純粹的故意在製造代溝。除非傻透腔,否則不可能。

那麼人民自發的呢?
難度比上一個都高。
簡繁之爭,說白了是放在制度、民生、經濟、社會問題等等之下的矛盾。基本上就是個文化符號歸屬問題,就算不是可有可無的……不過嘛……
起碼商人不會把簡繁問題放到稅務差價購買限制前面解決。
起碼政客不會把簡繁問題放在醫療保險老年年金之前解決。
起碼學者不會把簡繁問題放在教育改革方形多樣化問題之前解決。
起碼死宅不會把簡繁問題放在推翻廣電審核制度提升本土原創水平之前解決。
他們能做到的,最多最多是【關注】
而一個從結果來說要改變全國人民生活習慣的問題,是不可能通過僅僅【關注】就能解決的。它比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垃圾分類不隨地吐痰都難,垃圾分類最多一天一次,你痰多你也不會天天吐。文字可是隨時都能用的上的。應要打比方的話,基本上跟全國推行【為防止磨損牙齒,刷牙時應上下而非左右刷,一天三次】一個級別的難度和社會改善程度。

一個需要全民撼動才能解決的問題,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面前放的如此靠後。你基本上就不用盼著解決了,留給社會自動修正吧。

知乎上總是讓表明利益相關。
因為使用簡體被繁體字推行者明罵暗諷了好幾次,但是本身還是不討厭繁體字的人。
說句跟問題無關的話,真正能毀了繁體字的就是那些認為用繁體字就高貴的人。文字的存在是為了交流而非裝逼。你樂意用繁體字無可厚非,但把自己不同於世俗的逼格用繁體字表現出來正好就是背道而馳。

最後三句話:
1.我不討厭繁體字,因為學的是藝術相關的因此也經常寫,也能跟用繁體字的人愉快的交流,研究易經也經常看。
2.可憐可憐繁體字吧,把它和你那沒人關注的逼格分割開。不要把他從實用性一腳踢到展現身份高於簡體字使用者的用途上。暫且不說繁體字是不是真的高貴,顯示出文字偏離普遍性那就是在毀它,就是把它從實用文字往愛好者文字方向扔啊。
3.我打出以上這些字以後忽然驚覺,好像已經晚了。


洇潙茬洧些亾眼裡瀿軆牸娸實湜適樣哋...ヅ誐匜吥Ч狠確dìηɡ,吥楆咑誐...ぺ


在台灣當交換生的時候記筆記的速度是別人的N倍好嗎?
開考半個小時交卷的感覺爽爆了!
尤其是台灣同學看我的眼神,森森的怨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磚家們費盡腦細胞好不容易給咱省點事,能不能別瞎BiBi了??
上課記筆記記得還不夠酸爽?!
考試答題你是能寫完還是怎的?!
存在即合理,有時間看看專業書吧還是


所有考生罵死你們。還有考公務員的。大學考毛概馬原那些的。

你們是吃飽了撐的不?

就你們有情懷是不是?


(2008年)人大政協兩會中有文藝界精英們聯名提出一個有關在小學教育中增加繁體字教育的提案,沒有獲得多大的反響。(2009年)初,又有好事者借季羨林老先生在病榻邊的尊口,為這項提議打氣。於是,今年兩會期間又有人重新提出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儘管反對的聲音不小,但是都沒有涉及到問題的根本。


  我們先來看看「繁體字」不應該被倡導的原因。首先,文字是一種信息載體或媒介,它最重要作用是傳播科學知識(包括文化)。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它最好是簡便快捷,從而使其使用者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可以掌握,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去掌握它所承載的知識。顯而易見,因為繁體字要比簡體字複雜得多,學習起來也會困難很多。因此,恢復「繁體字」就意味著我們要把大量的時間用來習字,從而擠占我們用於汲取科學知識的時間。學習古代傳統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學習從而能夠創造更多的有益於人類的科學知識更重要。讓大家,特別是小學生,都學習繁體字,只能給他們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從而延緩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吸取。


  其次,簡體字從建國之初到現在歷經幾十載,已經被推廣和普及了。 因此,「倡導繁體字」幾乎等於是在低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搞一場再造文盲和半文盲的運動。這是與建國初期實行簡體字以便逐步消滅文盲,從而逐漸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是背道而馳的。


  最後,除了恢復繁體字的一次性社會成本(比如教科書的編寫和印刷),恢復繁體字將幾乎無限地增加和文字有關的各項成本。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筆畫多,這意味著從鉛筆芯、鋼筆墨水、計算機字體輸入的熱能、印表機的噴墨量、學生練習繁體字所使用的紙張、出版業印刷繁體字所需要的紙張等一切都要相應的大大增加。因此,恢復繁體字將消耗更多的地球資源,同時釋放出大量的不必要的熱能加速全球暖化。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看,恢復繁體字是一個大災難。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倡導繁體字」是絕對不能推行的。那為什麼我們的一些「文化精英們」非要在「重視傳統文化」的大旗下不斷推波助瀾呢?這其實是這些「文化精英們」的「文化復古主義」和「精英主義」在作祟。而這恰好表明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些「文化精英們」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了,我們曾經擁有的傳統文化就都是優秀的了。他們忘記了我們過去曾經落後的事實,陷入了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盲目陶醉。而事實上,中國的現代化歷史,包括我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我們從傳統的桎梏中掙脫出來,積極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之處的結果。因此,中國現今的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決不是主要依託於傳統文化的結果,而是恰恰相反。如今我們的一些精英開始大談「恢復傳統文化」,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是忘記中國過去幾個世紀的慘痛經歷的「自慰」。 「文化復古主義」只能導致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不能持久,從而又回到中國歷史中王朝興衰的悲劇循環中。且不說現今的中國還遠沒有到了「歌舞昇平艷陽天」的時候,即便是達到了,我們也絕不能再自我陶醉、固步自封。我們的挑戰將永遠是是創造更多更好的適應時代的新文化而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或者是簡單地照搬西方)。


  「倡導繁體字」更是反映了推行「文化復古主義」的精英們總是以他們的偏好而不是從人民的福利來考慮社會問題,是典型的「精英主義」。精英們以現今可以使用計算機來輸入繁體字為由,做為此倡導可以實行的理由之一。試問究竟有多少學生家長能夠買得起計算機呢?如果小學生都要用計算機來學繁體字,學生家長要承擔多少額外的費用呢?儘管人民的生活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還有很多失學兒童,也還有很多勞苦大眾在為一天的衣食辛苦奔波,在溫飽線上掙扎。


  事實上,我們的文化精英們沒有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而是真正的「士大夫」的精神。真正的「士大夫」或者精英一切以天下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真正的「士大夫」或者精英是去積極減輕人民的負擔,考慮國家切實的國計民生問題。而那些把眾多精力放在書畫鑒賞、古玩收藏、揮毫潑墨上的「精英們」事實上不具備這種「士大夫」精神。他們只是從他們「高雅」的品位和格調去考慮問題,卻很少從廣大勞苦大眾的福利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些精英們忘記了他們之所以能夠專心於琴棋書畫、鑒賞收藏是他們都不用為衣食溫飽而發愁:因為有廣大的農民和工人在養活他們。他們可能是「名人雅士」,卻絕不是社會所需要的真正的精英。


  季羨林老先生老了,老眼昏花也就算了。可是我們的許多文化精英們確實需要問一問自己:他們真的是為天下、為百姓考慮嗎?如果我們的精英們都從勞苦大眾的福利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話,大概不會動輒以文化傳承為借口繼續加重他們的生活負擔吧。

唐世平、王琳:從「倡導繁體字」看中國「精英」們的「復古主義」和「精英主義」
(唐世平是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和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王琳是自由撰稿人。)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關於反對繁體字恢復的。
我個人喜歡繁體字,但不倡導恢復繁體字。


推薦閱讀:

春運回家時,你遇到過哪些奇葩的事情?
你覺得最勵志的一句話是什麼?
你穿過最舒適的鞋是哪雙?
你為什麼從谷歌(Google)離職?
有哪些工具或者軟體堪稱神器?

TAG:調查類問題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