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歲時不肯花幾個月工資買下喜歡的衣服,30歲不嫌它貴,卻已經不「適合」」的現象?
二十歲看上的衣服,不肯花幾個月工資買下來,到了三十,不嫌貴了,卻已經不適合了。
三十歲看上的包,不肯花幾個月工資買下來,到了四十,不嫌貴了,也已經不適合了。
四十歲看上的車,不肯花幾個月工資買下來,到了五十,卻發覺,已經用不上了。
直到垂暮之年,什麼都不需要的時候,才會明白,那一次次猶豫間積攢下來的,只不過是悔恨和悲傷。這是原文。
鏡像問題:
為什麼有些工資不高的人用著最新款的 iPhone 或者各種價格不低的電子設備?
十幾歲時念的書,不肯花幾個小時背下來,到了三十幾歲想要學,卻學不動了。
為什麼除了父母老師以外,從來沒有人宣傳這麼一句呢?是不是他們知道消費容易積累難?但是只做容易的事情就能獲得幸福的話,世界上怎麼還會有那麼多痛苦的人呢?
古人怎麼說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還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好好學習吧,不然二十歲買衣服欠下的錢,可能到三十歲還還不完。
還說什麼「直到垂暮之年,什麼都不需要的時候,才會明白,那一次次猶豫間積攢下來的,只不過是悔恨和悲傷。」 一個人暮年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為悲傷碌碌而羞愧,反而為年輕時沒有買買買而悲傷,那麼這個人也就這點出息了。
這讓我想起當年天涯八卦的一個熱帖。一個上班族女生衝動之下買了一件15000的香奈兒小馬甲,結果回家之後和丈夫陷入了無窮無盡的爭吵,因為兩人加起來一個月也掙不了一萬。最後不得已退貨,又是好一番撕扯還沒退成。
還沒完,那馬甲款式非常普通,走出去人家根本就沒注意到是啥衣服,她也不好意思主動跟人說,怕說了顯得自己特傻逼。本來買件衣服為了開心開心,結果弄得無比鬧心。
看到沒有,有錢人買奢侈品,那是優越生活之餘的點綴,錦上添花。沒錢的也硬要學人家,那只是給自己套上的枷鎖。你根本買不到你想像中的愉悅感,只會讓你在困頓中不斷懊惱。還記得前陣子的裸條事件嗎,那些女孩子的初心也無非就是「女生要對自己好一點」嘛。
文中說三十歲有錢了再買就沒二十歲時好看,更是扯淡。如果你三十歲有錢了,自然會有更多更好的東西在等著你。甚至到那時一件衣服對你來說已經不重要了。現在強行穿在身上,倒是有種給桑塔納貼賓士車標的感覺。
總而言之,這種文章就是無良營銷號整出來的,給那些無知女性洗腦,買他們那些不著調的東西。社會上那麼多卡奴,裸條都哪來的,就這麼來的。所以真的希望女同胞們能知道現階段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消費社會處處陷阱,請一定保持從容。
人在寒微的時候總想用點什麼證明自己,相信我,其實你什麼也證明不了。等哪天你站在那些東西面前,價格牌不再讓你觸目驚心的時候,說明買下它的時候已經到了。有些女孩子不明白:
她們和明星網紅之間的差距,同款衣服是小,顏值身材是大。
她們和白富美之間的差距,名牌包包是小,家境氣質是大。
她們和職場女強人之間的差距,職級工資是小,學識思維是大。
二十歲的時候買下一條價值幾個月工資的裙子,這不是太大的問題。
問題是,21歲的時候可能你就開始追求一隻幾個月工資的包包了。
22歲的時候可能你就想要一雙幾個月工資的鞋了。
23歲的時候可能你就想要一條幾個月工資的項鏈了。
24歲的時候可能你就想要一塊一年年薪的手錶了。
25歲的時候可能你就想要一輛幾年年薪的車了。
你的工資真的有物價和消費欲漲得快嗎?
偶爾奢侈一下我挺支持的,但是總是拿這種話來麻痹自己的話,還是去中介門口看看房價冷靜一下吧。
有一個在東莞讀書的朋友曾經在當地一家某品牌鞋店兼職,主要顧客是周圍工廠的車間一線員工還有坐辦公室的白領們。
朋友問我:「你覺得那些月薪兩千多的打工仔來我們店裡,我們會首先推銷那種價格的鞋子。」
我說大概一兩百價位的吧。
朋友笑我太天真道:「一般我們都是直接推銷八百以上的鞋子,而且常常買得出去!」
就在我驚訝的時候,朋友又說:「你太低估那些你眼中打工仔的購買慾望了,就我觀察,他們中用蘋果手機的人的數量甚至不比那些辦公室的白領低。
那些二十多歲的打工仔,明天面對的是煩悶機械的工作,下班後也很少有人去看書學習什麼的,大多數人都是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月光族生活。所以能讓他們感覺到工作掙錢意義的,不正是花光工資去消費那一刻的快感么。」
我問朋友他怎麼看這些人。
朋友說了幾句不友善辭彙後,正經道:「同一雙鞋子,月薪一萬的人隨手就買下了,而月薪兩千的人掙扎了很久也買下了。但就算是穿著同樣的鞋子,他們之間的差距依然沒有任何變化。
或許對月薪兩千的人來說,買那一雙好鞋或者最新的蘋果手機可以讓他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顯得「高人一等」。但正是這種只追求表面、暫時、快速的愉悅,而不重視長遠利益的行為和思考方式,讓他們永遠也無法跳出那個小圈子。
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一次次消費而變得更好,等到十年後,他們依然只能是那種要為了一雙好鞋或者衣服而糾結要不要花掉半個月工資的人。」資本家為了搜刮屌絲口袋裡那點散碎銀子,心操的稀碎。
"二十歲看上的衣服,不肯花幾個月工資買下來,到了三十,不嫌貴了,卻已經不適合了"——這就是告訴你,有錢快花,別存著。若是真沒錢了,也不可能後悔當初沒買想要的東西,因為根本就沒那種可能性。
反正美國人手上是沒有什麼存款了。有些人如果按月給他發工資,他月中的那份Bill(欠款賬單)都還不上。非得要按每兩周來結算工資才能勉強不遲交欠款(比如信用卡花銷、房租、電話費、網費、保險費、等等)。
中國人早晚也會變成這樣,有錢趕緊花吧,有樂及時享吧,最後只剩下大資本家和連存款都沒有的無產階級。
希望還有點理智的朋友們別被這組句式給帶歪了,人活著擁有一些物品固然很重要,但是這世界上比這些對自己來說有些奢侈的物品更重要的東西多了去了,人活著不是為了佔有更多的物品,而是為了找到並賦予自己生命以意義,我很確信佔有更多物品絕對不具備這種高階的功能。
話說回來,如果管不住自己的購買慾,等到手頭上的存款都沒有了,相信我,你已經和自由這兩個字說拜拜了——因為你想的不再是自己要去買點什麼、玩點什麼,你需要去想我怎麼去把自己的欠債給還上,不然利滾利,滾死你。
那按照題目所說一個人活到最後有遺憾怎麼辦?
我想說的是,人在死前會因為一件或幾件衣服而遺憾?我不能理解這是怎樣的人生。
二十歲看上的手機,嫌貴不買,到了三十已經換了十代了。
一個叫消費的魔鬼會以各種面貌出現,如果你無法識破它的真面目,就會被它的謊言蠱惑。
講真,相比「二十歲看上的衣服,不肯花幾個月工資買下來,到了三十,不嫌貴了,卻已經不適合了」這種毒雞湯,「雙十一全場三折起」好到哪裡去了嗎?沒有!魔鬼只是換了種謊言來騙你。
你要記住一點,人是不可能戰勝魔鬼的,只能暫時將其驅逐。
聰明人只會被魔鬼的某一種謊言騙到,其他的謊言統統都無效——這個叫做形成穩定的消費觀。
所以,盡量不要今天被這種謊言騙,明天又被那種謊言騙,所有謊言都照單全收吧,那樣就蠢了。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以前的一件事。我十九歲那年,大概是念大一吧,有一次和室友姑娘們一起去逛商場。那個時候我比較淳樸,穿著一件白色中長款棉衣圍著條粉色草莓大圍巾(回想起來配上我這張臉真是災難搭配)就在各種專櫃之間歡樂地溜達著。看中了一件櫥窗展示的大衣,很中意啊,瞬間覺得穿在自己身上各種氣質各種好,於是就對櫃姐說了句「麻煩拿我的碼試一下」,櫃姐火速打量了我一下,悠悠的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這件大衣兩千多你還要試嗎?」
我當時楞了一下,缺少人生經驗的的我沒想到還會被如此回復。不過後面沒有發生喜聞樂見的撕逼和豪氣衝天地打臉買下,我:「哦,那我不試了吧」就走了。因為我確實在那個年紀買不起,即使試了也會放回去。離開之後我發現了兩件事1.我發現原來自己今天穿的很土,而且櫃姐其實很看不起穿得土土的年輕小姑娘,不願意在她們身上浪費精力 2. 為什麼我覺得我穿得好看的衣服我就一定要買下來呢?哪怕很貴我買不起就要不開心嗎?沒必要吧。世界上好看的衣服那麼多不可能都買下來吧。。。
商場頓時又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我又想起來莫泊桑的《項鏈》。
你被膚淺的華麗一時迷惑雙眼,卻賠進青春去償還這個夢。
最殘忍的是,你用盡青春時光去補償的項鏈,還特么是假的。
有錢人住的高檔豪宅是真的,開的豪車是真的,社會形象也是真的。
帶的名牌首飾包包什麼的,卻是真真假假,或者大部分是假的。
而你沒有豪宅和豪車沒有社會地位,你卻把人家的假的當作真的。
於別人是遊戲,是玩具,你卻當真,被別人哄騙。
你是不是傻?
———
不是段子:自從買了個寶馬X1,省了一大筆錢了,LV,Prada全換高仿了。
百年過去,社會還是那個社會,該愚蠢還是會愚蠢。
每個人都會有為自己的愚蠢和虛榮買單的時候,有些人早早的地懂了,有些人付出的代價昂貴。
我還在想什麼衣服有幾萬塊,然後突然明白了,二十歲就工作的人,絕大部分做的是什麼工作?薪水也是不言而喻的,我說這些賣衣服的能不能積點德,忽悠沒上大學的初高中打工者交這麼重的智商稅,這是要遭雷劈的。
二十歲看上的衣服,花幾個月工資買下來的話,
我保證你二十一歲都沒到就覺得不合適了,信不信?
不是我說話直,大多數人二十歲嫌貴的衣服,到了三十四十依然嫌貴。
三歲的時候想吃的棒棒糖,你不回家在地上打滾要錢買來吃,三十歲你可以買一車棒棒糖了,可是你已經不適合叼棒棒糖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人生就是充滿著遺憾,當然還有比這更遺憾的呢,那就是二十歲的時候你買不起的衣服,到了三十歲儘管已經不合適,但你依舊買不起,orz……
可是那又怎麼樣?除了物質,人生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值得追求,僅僅為了幾件衣服就遺憾的要死,這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吧?
這些話是誰說的?我告訴你,這是資本家說的,資本發展到現在,由於生產的極大豐富,整個社會已經由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社會,經濟極大依賴消費領域,於是資本家會用一切辦法教育你要消費,教育你消費意味著彰顯你的身份和價值,消費標誌著體現你的階層和品味,反正消費第一,消費至上,消費才是天底下第一大事,你們這些女孩子,年紀輕輕,不把信用卡刷爆,不把男朋友榨乾就是不懂的愛自己!
好像愛自己就僅僅是滿足自己不符合身份的物質滿足,愛自己什麼時候已經變得這麼low了?二十歲的時候把買衣服的錢攢下來上我的成功學學習班,三十歲的時候想買什麼衣服就買什麼衣服;
三十歲的時候把買包的錢攢下來上我的成功學進階班,四十歲的時候想買什麼包就買什麼包;
四十歲的把買車的錢攢下來上我的成功學高級班,五十歲的時候可以買直升機了!
給誰騙不是騙……
作為一個28歲的女人來怒答。
二十歲時確實看中過很多很好看的衣服,現在快三十了,確實買得起了,然後我想:我他媽二十歲時喜歡的都是些啥玩意兒!
其實我想說,三十歲時,你喜歡的還是不是二十歲的風格都很難說。
二十歲時我覺得黑色高跟鞋真難看,一個小姑娘穿太老氣,沒有高防水台和水鑽加持簡直土。而現在覺得黑色簡直是白搭啊,無防水台才更顯優雅。
所以不要糾結了,三十歲時,會有更好更適合你的衣服在等你。我下文中用「你」不是說教的意味……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寫了,就當作「某位姑娘「吧。
----------
二十歲時,不惜花幾個月工資也要買的衣服,假設一萬塊吧:
——這其中有多少是因為你真心喜歡衣服的質感和款式,又有多少是因為名牌的品牌效應、店員的眼光、同伴的攀比壓力、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等等?
到你三十歲時,假設你混的好,一個月三萬塊薪水吧。買一件一萬塊的衣服無可厚非,不買不是因為身材走樣、款式不和,而是因為:
—你不需要靠名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你的存在感不需要依靠消費來體現
—你不在意一個三分鐘之後與你無關的售貨員對你的看法
—你的朋友圈子更加成熟,不會攀比穿戴
—你已經擁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
—更重要的是,你的智商可以分得清貶值消費、保值消費和增值消費(投資)
所以,假設你想要混的好,最好的辦法是,從二十歲的時候開始沿用三十歲成功人士的思維:
—不要在意三分鐘之後與你無關的售貨員對你的看法
—放棄那些會強行和你攀比穿戴、或因為穿戴而對你評頭論足的朋友
—用自己的人品、內涵、職場/校園表現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分清楚貶值消費&<保值消費&<增值消費(投資)
這樣,你在三十歲的時候,更容易獲得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
平白大實話:
服飾類真的貶值。我一萬塊買的衣服和鞋,全新閑魚里賣4000都沒人要,唉……
如果實在忍不住買,不如買類似價值的珠寶和手錶,最起碼保值。
不過講真,真的有毅力省吃儉用三個月買件衣服,不如懂金融的做點投資,懂藝術的搞點收藏,啥也不懂的放基金里存著(能跑贏通膨就行),這樣到了三十歲大概可以買套房子……
(然後過上了靠收租每月買包的生活——一個真實的案例)
------
當然,以下這兩種情況,就當我上面啥也沒說:
1 小紅省吃儉用三個月存了1萬塊,加上她媽媽贊助的49萬,買了一個鱷魚皮Birkin
2 小花沒錢也任性,買東西100%出於個人喜好,不存在任何社會因素
那你們高興就好……
--------------------
另外,我很不爽原文這種「垂暮之年,就什麼都用不上了」的思想。
只要你高興,你完全可以30歲穿Lo裙,40歲拎嬰兒粉殺手包,50歲開跑車出去high。
看《歌手》第五季最喜歡杜麗莎老師,不全是因為她唱的好,而是因為她是我60歲時想要成為的樣子;
她在提醒一些包括我在內、只有二十來歲但心卻老去的年輕人:人生的精彩是活給自己的,真正想做的事情和喜歡的東西沒有保質期。
(換句話說:如果有,那一定不是真的喜歡。)
二十歲看上的衣服,花幾個月工資買下來。
發現沒有合適的鞋子搭配,營銷號說【一個女人漂不漂亮,看她鞋子就知道】。於是花幾個月工資買了雙鞋子。
穿上後因為頓頓鹹菜蘿蔔,營養不良導致面色蠟黃,人襯不起衣服。營銷號說【不會化妝的女人是沒有未來的】,想到自己看過那些化妝堪比整容術的案例,沒錯啊是這個理啊,馬上花幾個月工資入手了一系列化妝品。【為什麼護膚品一定要用貴的,看了你就懂了】,沒錯啊,一分錢一分貨,貴的就是好的,照著營銷號推薦,再次花幾個月工資買了護膚品.....
一套下來齊活了,小姐妹約著喝下午茶,雖然囊中羞澀但想到這是聚會時炫耀的好時機,便高高興興赴約了。到了後說最近在減肥忌口,就要了杯白開水,等著小姐妹們發現自己的不同。
水都加了五次了,旁敲側擊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到自己身上,終於有個小姐妹發現了,欣喜問道:你這衣服淘寶哪買的呀,看起來不錯,得好幾百吧。
20歲的年紀,欠了好幾家信用卡到30歲繼續還。。
嗜欲深者天機淺。
——《莊子·大宗師》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當然忽略裡面的營銷意味。
讀書沒有錢的時候,可能吃一頓肯德基麥當勞,你也會有很強的滿足感,但等工作了有錢了,不過就是快餐而已。
年輕的時候,花稍多一點錢,例如幾百塊,買一個包,也會有很大的滿足感。但當你有了錢,再想在這件事情上獲得同樣的滿足感,可能要買幾千塊甚至上萬的包。
年輕的時候,想買個 Xbox,PS,會研究好些天,並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樂趣,即使你還沒有買。但當你走了錢,卻可能沒了時間,即使隨手就能買個遊戲機,也找不到當初能陪你玩的那些人了。
這說明,如果就消費來說,同樣的價格,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時間階段,帶個人的滿足感是不同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並不是依靠絕對值,而且相對值,對應的是人的期望。在設計領域,我們常常要管理期望,將期望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太高太低都不好。對於個人來說,管理自己的期望也同樣重要。
想讓自己獲得幸福感,有時要珍惜現在的幸福。要明白,今天你跳一跳就能夠到的幸福感,很可能以後再難以以現在的代價獲得,幸福感的閾值一直在升高,因為你在不斷的往高站。
所以如果現在能夠跳一跳就夠到,建議不要錯過。但如果這顆果子掛的太高,那摘的時候就要慎重。例如你月收入幾千元,卻要買幾萬塊的包,這樣做本身並不能一定說對還是錯,但很可能,你以後再買千元級的包時,就沒感覺了,浪費了中間一大段幸福的果實。
另外,幸福感也不只來自於消費,對於美的追求,對於知識的渴望,和兄弟姐妹發小閨蜜們愉快的玩耍,這些都能夠帶來幸福感。
我們的人生,歸根結底,是追求幸福感,消費也好,金錢也罷,只是一種介質罷了。
祝看到這裡的你幸福。
--
專欄:
生活的好設計: http://zhuanlan.zhihu.com/designer
http://zhuanlan.zhihu.com/design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為了部隊、為了工作,犧牲自己家庭是正確的」這種價值觀?
※女生髮現長得漂亮的人有捷徑後,三觀發生變化怎麼辦?
※哪件事對你的原有觀念起了很大衝擊?
※一些名牌大學的女生奮鬥很多年可能還不夠一些女生傍大款睡能得到的多,她們心裡會不甘心嗎?
※我討厭魯迅,我錯了么?(非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