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創業前景如何?

本人大學應屆畢業生,曾在一家美交所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做過一段時間,還在創業的互聯網團隊做過核心成員,因為一直覺得教育行業是塊大蛋糕,並且自己所考慮的方向和現在的培訓機構有很大的差異化,也有許多能夠利用的資源來支持自己的想法,所以有了創業的想法,現在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資金了,不知道大家對教育行業的創業有什麼看法


關於教育傳業,想分享一個關於音樂教育的創業公司,美國的Chromatik公司。它的創始人,27歲的Matt Sandler最初也是個音樂人,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修音樂表演。作為一個專業的薩克斯風樂手,音樂一直在他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音響公司和電台工作一段時間以後,他看到了移動平台的興起,有了創業的想法。


在公司建立的初期,最早瞄向的市場是學校和老師,希望採取付費服務的模式成為輔助他們的教學的工具。但是很快發現,進入這個市場發展實在是非常艱難。很快Matt就開始改變策略,把眼光放在更多的音樂愛好者身上,這些人是更需要學習音樂的支持。面對大眾市場,想要付錢模式可能就很難很快增長市場份額和用戶,於是他們改換成使用免費的模式,取而代之,增加廣告,現在在Chromatik上打開樂譜,就會有一些廣告跟著蹦出來。


新模式很快就獲得了市場的肯定。Chromatik還被美國創業者雜誌評為2012年100個最有才情的公司之一併和美國熱播選秀節目《美國偶像》有合作


而專註音樂教育創新開發的公司還有很多,這裡再和大家說一個案例,但是個不成功的案例,看看從它失敗當中,有什麼我們可以學習的經驗。這家公司叫做Miso Media,由一個音樂老師Aviv Grill創建,他們最早專註於教人們學怎麼彈吉他的軟體,Plectrum,不但因此上了電視節目「Shark Tank」,有了超過35萬的用戶下載。還獲得包括Google Venture,Justin Timberlake等總共兩輪300萬美元的投資,但是在Google Venture給它投資後一年,這家公司就倒閉了。回憶當初失敗的原音,Aviv回憶說,當初在拿到Google的錢以後,他們其實已經意識到吉他教課軟體並不夠好,可能很難有發展,而且他其實已經意識到做樂譜相關的軟體可能更有前途。


但因為同一時間,有了「Shark Tank」的高調電視宣傳,使得他們很難就此放棄。於是他們把資金和團隊分成兩個方向,一個繼續做Plectrum,另一個則是做樂譜相關軟體開發。結果在經過了媒體瘋狂期後,開發沒有突破,最後真得像預想得那樣發展不下去了。而樂譜相關軟體得開發又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開發過慢,首個產品也過於簡單,結果也最後夭折。

和Chromatik相比較,其實Miso Media也是遇到了現有產品不對這樣一個問題,而且他的創始人似乎也知道有問題,但是不同於Chromatik的是,沒有及時得做好調整。同時犯了一個創業大忌,就是同時做太多事,結果什麼都沒有做好。今天在Miso Media的失敗中學了一課的Aviv已經開始投入新的創業項目,創新本來也就在不斷嘗試和失敗中前進,期待他的新項目可以成長得更健康。


做教育培訓是個玩邊際成本的遊戲。只看到學費不少,先付費後培訓的吸引力只是表面。
本人以前做金融IT銷售,2012年在深圳和做化妝師的老婆開始創業,做化妝培訓。由於草根創業,定位工作室類型。和大型職業培訓打差異化,我們小班授課,一對一指導,理論結合活動實踐。這些確實是很多打算走職業化妝師道路的學生所要的模式。
經過這兩年我也沒有賺到錢,說白了就是學員不多。賺不到錢。再透徹點就是做教育培訓專業性不是最重要的,模式才是關鍵。怎麼樣在招生達成規模化,怎麼樣讓一批批學員快進快出,怎麼樣引導學員的二次消費和投資。這才生存的了。所以,教育培訓行業是個規模效應的行業,越大的機構越賺錢。打專業牌,精品路線很難生存。所以現在中國的很多培訓機構出來的學生也都是啥也不會。
但本人很看好在線教育,特別是移動教育。利用人們的碎片化時間來進行學習,隨時隨地,低成本,規模化。這樣會很牛,但也要根據每一個課程類別的特性來看。
有在深圳朋友歡迎交流。


教育需要時間的投入遠大於金錢的投入——這個行業現金流太好了,一般來說不大需要錢——需要錢快速發展的,往往隨後都會碰到問題。
撇開互聯網教育不談,在傳統教育培訓領域的上市公司裡面,股價相對穩定的依然是踏踏實實在做教育的(EDU,XRS),而不是純粹以擴張併購換取規模來上市的(XUE,AMBO)。教育行業現金流來得快,但是用戶的口碑要在現金流之後的兩三年才能出現對公司業績影響的效應——這也是投資教育公司最大的風險所在。至少在我看來,教育是一件挺崇高的事情,如果你沒想崇高的做這件事情(至少有些崇高的想法吧)而只想賺錢,那麼我勸你放棄。


如果是作為「普通」創業者,現在實在不是進入的好時機,但是也不是不可以進入。現在實體培訓行業發展趨於飽和,互聯網巨頭布局互聯網教育,未來會是什麼樣,誰都無法確實預測。所以,要看你創業什麼方向。

但是,培訓行業發展已經十數年,已經進入了完全的紅海時代,如今更是進入細分化時代……如果你只是單純為了撈錢,而沒有切實的相關教育技術或者教育模式……還是不要進入這個行業了。


自己現在有一家16個分校的教育機構,做成人教育方面的。從09年到現在,也算在這個行業呆了8年多了,現在我自己在做萌牙家電動牙刷,教育公司基本不管了。

如果說前景,我個人不看好。你看看上市公司里,到底有多少家是做教育行業的。

教育行業,要賺錢還是容易的,如果你能夠做好教研,師資管理,營銷,管理,相信每年賺錢還是挺容易的。但是要做大做強,真的很難。

說一下我認為的難點吧:

1、政策。

註冊學校的時候,現在各地的教育局政策完全不一樣,有些教育局會管,有些工商局會管,還有涉及到民政局,消防局。很多時候,你學校還沒有開業,你已經被折騰的精疲力盡。

註冊學校所需要的隱性開支,每個地方相差非常大。

2、人才

教育行業,吸引不了優秀的人才。一個是上班時間,一個是好的老師,都想去公立,只是現在沒有機會,一旦有機會,總想往公立學校跑。

3、營銷

區域化太嚴重。現在各項營銷的費用支出,比你想像中的肯定要大。

4、教研

不做教研,你做不大;做了教研,你可能死的快。

另外,教育行業如果用良心來做,就很難有暴利;如果你不用良心來做,又違背了師者之心。說實話,這個行業真的很讓人糾結。

可能我想太多了,做的時候太理想化了,很難做大。所以決定不再去管了,現在安安心心來做產品。


吐槽……
培訓是當今來社會來錢最快的行業的好不好?君不見各種總裁營銷班,微營銷班……如火如荼啊,各種秒哥,陳安之都發了呀。搞培訓兩個點要記住啊:1要周期短,2要賺有錢人的錢啊。為什麼這麼說?他們一次課就3天收費好幾萬那幫老闆被忽悠的只聽了個熱血的皮毛就付款眼皮都不帶眨一下啊,可那些搞英語培訓的都是面對窮學生上幾個月課而且屁事多啊……


本人涉足教育培訓行業市場運營7年,從網路推廣到活動策劃,到文案,到微信營銷,再到市場負責人,隨後是渠道推廣和中心運營負責人。業務範圍接觸過少兒才藝、夏冬令營、小語種培訓、出國語言培訓和出國留學。差不多經歷過市場營銷板塊的所有崗位。

2016年4月,自己創業,與朋友創辦「有資派」平台,專註於教育行業優質資源整合。基本能夠接觸到教育行業整條產業鏈上的企業,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夠有所啟發!

1.早教行業:這是一個潛力很大的行業,作為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最早切入者,加上二胎政策的放開,所有的不可能都將變成可能。但是,最近三周,我跟朋友連續不斷的在跟各大企業負責人和市場人員接觸,我還是想說說自己對這個行業的一些看法,如果覺得不對的,請勿噴,原諒我這個圈外人。

A.從業者良莠不齊,一人身兼多職;

B.資源獲取成本看似很低,但實際上卻很高(如果不信,可以去算算,市場上免費交換到一份名單,再投入人力去外呼,再邀約上門,再簽約產出,看似沒有資源成本,但是人力成本在不斷增高。);

C.產品不一定落地,自己感覺哪塊有市場,就按自己的思路去設計產品,再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教你「產品如何落地」的培訓,方法很簡單,這些培訓課程統統不要再去參加了,回歸到你的客戶當中去,如果你是客戶,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如果你是客戶,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服務?

D.一味的在自己的服務中摳細節,全力的讓自己的產品達到極致,然後再抱希望於所謂的老客戶介紹,從而忽視市場營銷。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一句話:酒香還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來臨!你做好準備了嗎?

E.從業者相對來講比較封閉,市場人員之間的往來也無非停留在吃飯、喝酒、交換數據,真正具備全面市場運營能力的人不多。

2.K12行業:其實我不太懂這個行業,如下內容都是本人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寫的。

A.最近也是從行業從業者口中聽到一個信息,K12行業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行業,基本上都很少有行業交流之類的活動,更談不上市場共同開拓了;

B.有個親戚在深圳,把孩子送到邦德培訓,我問為什麼選擇邦德,他說,到處看到他們的廣告,品牌挺大的,所以就選擇他們;

C.某微信群,深圳某大型K12品牌市場經理說,「哪位同仁手上有2016年最新的深圳中小學數據」,我也是醉了……這是犯法的,難道你們老闆沒講過嗎?

那麼,問題來了!K12靠這種單打獨鬥、重金砸廣告和倒賣數據的市場策略還能活多久?行業大佬肯定可以活得滋潤啦!中小企業呢?是尋求轉型,還是等死?

3.出國語言培訓及留學行業:這個行業,愛得很深,一待就是4年,從網路推廣做到中心運營負責人,有太多太多的感觸!我深知這類從業同仁的不易,但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花一些時間去練好內功,如果手上沒有幾把刷子,你離開現在的平台,有可能是一文不值!看似手上積累了很多人脈,離開平台以後,認識你的就不多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A.喝酒交換數據的時代基本離我們遠去了!因為大部分企業的負責人都聰明了,不考核資源量,只考核簽約。

B.只會跑渠道的人也不一定能混得很好,因為小公司的渠道基本上都是在跑數據,銀行、移民公司之類的,也不一定願意合作,所以你們確實也挺難的,身上背著指標,但又無力做好其他的事情,只能靠跑數據度日了。

C.只停留在你自己的業務上,已經基本上沒用了,一大波AP課程培訓中心、海外遊學公司、移民公司、國際學校都開始自己給學生辦理留學申請了。還有所謂的互聯網+留學企業,即使沒有形成非常大的殺傷力,至少他們已經把水攪渾了。

D.還有信息太透明,家長懂的比你的顧問還多;之前的校代,搖身一變,自己接客了!代理渠道返佣也不斷的獅子大開口,企業的利潤又有多大呢?

關於這個行業市場的種種,遠不止這些!其中的痛也只有從業者才明白,但我想說的是,我選擇跳出這個行業,不是不看好這個行業,而是在這個行業做市場太累!無休止的資源和簽約指標,讓你一直都是疲於奔命的工作,當然,這也可能會練就你一身本領。至少這是我見過的一個上下游企業導通得比較完整的一個行業,也是在市場營銷上下了大工夫的行業!從網路推廣到微信營銷,從同行交流到異業合作,從進校園到把學生帶出來做活動,無一不在展示著市場人員的八面神通。但是,真正能做好這一塊的又有多少呢?我可以告訴你微信營銷獲取的資源成本可以達到0元,你信嗎?反正我是信了!正常這個行業獲取一個有效資源的成本大概在200元左右。好好練好內功,走到哪都不怕!(希望再次溝通的,可以加我微信:254005765)


我在某一線城市,作為前期的調研和積累,面試了不下80家教育機構,應該有一定的發言權。

有人說教育行業相當有前景,不錯,的確是有一定的前景,培訓的錢好賺,這是真的。

但首先我們來談談幾個問題:市場,需求,門檻。

小弟畢業前在校也是搞些簡單的培訓,那時候簡單就能賺不少錢,因為市場大量空白,而且有很大的需求量,你只要教學質量不是很差的話幾乎都能賺錢,所以,我曾以為教育行業真的一片光明。

之後我回到我城市,為了事前調研,更加熟悉行業,我真的利用業餘時間地氈式親自跑了很多教育機構,遇過很上檔次的企業化運作的教育機構,也有網上打著什麼國際什麼認證,而實則上很皮包公司,業務模式簡單得很,不過幾個人的小企業。

大企業就自然不用說了,例如新東x等等大家熟知的,規範企業化管理,如果你想創業前先拿經驗,學習系統管理,大企業一定是首選。

小企業,參差不齊,但普遍來說(我指大部分,不是全部),比較吃力。課程銷售壓力更大,如果你在初期創立的話,你往往面臨很大的課程銷售壓力和人員流失(對的,教育行業無論老師,還是教務,市場人員,都是出了名的流動性強),令一點就是,前期的品牌要做起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知名度在教育行業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針對教育市場,我反而認為很多人其實高估了,我相信很多老闆會跟你說:「我們的課程能覆蓋各個年齡層,客戶群體很多...很大潛力等等.... 」 對的,按這個道理來說,的確有道理。

但我要問這種老闆一個問題:有多少人合適並不重要,關鍵是,有多少人肯為此埋單?

這一行很特殊,不同餐飲,服裝。餐飲,你覺得你想吃,你真的會改天就去吃。服裝合適,你可能試完覺得合適就會買,但在教育行業,完全不同,很多消費者往往會覺得:是挺適合我,我也想學一下,找天去了解了解。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但到最後,就是沒有去報名交學費。

尤其是大部分青年,成年群體。這也是很多針對成人教育機構做不下去的原因之一,這些成人客戶要變成真正的轉化率,難度太大了。

成人消費者,他們看待課程,除了認為是一種消費,更會考慮時間成本。

當然也有很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紛紛把重心擺在早教,試圖通過課程的差異化招到生源,但實際上:表面的差異化到最後還是表現為同質化嚴重,有核心競爭力的,真的寥寥可數,但是,即使擁有核心競爭技術,也很難通過渠道轉達給學員,一不小心,也很容易被其他玩營銷的打敗。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都在拼營銷,拼渠道,營銷手段百出,無奇不有。

而傳統的口碑傳承精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的漸漸淡褪,大家都太浮躁了。

如果你並沒有核心的學科技術,前期缺乏資源,建議慎入。


我覺得做青少年興趣培訓挺好。


利益相關: 本人正在經營一個音樂培訓小機構, 算是創業者(2016年6月起步)

很多人看好教育行業前景, 並且在深圳, (僅僅是) 我個人了解到的, 每個月都有新人進入這個行業. 自2016年7月我正式開業到現在 9月7日, 深圳進入這個教育行業的資金約有700萬, 共6家全新機構( 僅是以前沒涉及過教育培訓行業的新入行者, 原有教育培訓機構擴大或開分店不算在內).

我自己是2016年6月進入這個行業的, 作的是口琴音樂培訓, 針對用戶是6歲到12歲的少兒, 以及成年人. 兩個月的運營情況來看, 7月8月是教育培訓行業的淡季, 我們的月收入達到每月運營開銷的80%, 第三個月(就是這個9月) 有可能達到收支平衡點.

下面是我的一些海報( 權當是發小廣告了, 如有不喜歡則刪)

(上面的海報設計概念草稿, 是針對小區進行設計的. 正式海報發出後覆蓋5個小區3個小學,共張貼不到30處, 一周內收到50以上諮詢電話)

目前, 我們沒有在線教育, 也沒有付費廣告,沒有派發傳單, 有小部分網路推廣( 僅百度/必應能搜索到), 主要生源來自於朋友圈推廣與學員相互介紹.
對於音樂類文化類藝術類職業類教育培訓來說, 我們的單課時收費價格算是深圳相關行業中上, 到店試課後的成交率達到90%
開業兩個月, 前後有 16人次不同機構/個人到店來考察, 尋求投資合作及進入教育行業的"踩點".
我們非常看重一點是, 課程設計新穎, 9月第一周的學員推薦新學員增加非常可觀.

同時, 也看到一些經營了3年以上的教育培訓老店在陸續關閉分店, 縮小經營範圍, 當然, 大虧損而退出的, 也有啊.... (淚)

所以, 個人認為, 一句大俗話兒, 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善的經營者.

以上, 歡迎指正/討論

tsingson於深圳 2016/09/07


.


政策走向上看,幼兒園特別是貴族化幼兒園前景比較樂觀,但資金要求高。
大城市語言培訓補習類學校遍地都是,而且每塊都有做得好的幾家機構在搶食,比如英語有環球和北京雅思,新東方四六級,新通出國,昂立口譯,都是口碑品牌,所以創業前期打自己的品牌可能比較困難,如果沒有自己特色的課程,生源是問題。小城市主要做校外補習,好起步。我了解到的情況,要求主要就是資金,場地,設備和師資,再加個外國專家引進,課程和生源也基本穩定,師資這塊把關好應該前景看好的。


題主這個問題蠻大的,自己看教育2-3年,想從諮詢/投資的維度來談一點看法

  1. 行業規模大、受眾廣,細分領域多:教育行業的最大特性在於受眾群體廣大及需求明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曾作為教育體系的消費者10多年,教育的剛需特性對於千萬家庭而言是高度一致的。中國的龐大人口基數即是行業規模的保證,而從學校教育到課外輔導到興趣班到留學升學中介,無數的細分領域都可以創造可觀的市場需求;且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教育的內容和外延被不斷豐富,教育產品的服務對象也向低齡和成人兩端延伸。從這個意義上,教育創業的機會無疑是廣闊的。
  2. 預收學費,現金流穩定,商業模式相對簡單:相較於其他行業,教育培訓行業的最大優勢是穩定的現金流。學生在入學時即為接下來幾個月至一年的課程預交了學費,因此只要運營得當,教育機構基本不會因為賬期的問題而陷入經驗困境。而由於教學本身的商業模式簡單,進入門檻低,細分領域多,因此教育創業主要選對切入口,總歸是有機會的。
  3. 市場分散,地域性明顯,行業集中度低:教育行業,尤其是傳統的線下教育,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主要原因大概有三點:1)作為教育市場主體的K12教育,全國各地推行的教材各異,因此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與之相輔的課外輔導,都難以形成全國統一的教材與教學體系;2)教育成果的創造除了教材、大綱與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育的施與者本身,而教育者本身有很強的地域性 3)作為一種民生服務,教育是典型的結果導向性行業,好的學校或機構的聲譽需要時間積累,而口碑傳播遠比商業廣告的影響力令人信服。因此,目前即使是在高度市場化的幼教、英語培訓、課外輔導等細分市場,紅黃藍、新東方、好未來,沒有任何一個巨頭擁有超過5%的市場份額。並且在可預期的短期內這種現狀還將保持,教育行業不會出現壟斷,對於創業者而言意味著永遠有機會,也意味著很難成為巨頭。
  4. 互聯網是手段,而不是革新教育模式的萬能鑰匙: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時也在改變著教育。然而,經過幾年的發展,在線教育並沒有如想像中為我們帶來教學方式的全面革新,在緩慢培養互聯網用戶的在線學習和付費習慣的路途上,"互聯網+教育"還只是"看上去很美"。互聯網通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邊界,解決的是效率性、即時性和在地性的問題,因此對於生活中簡單的低頻需求,互聯網帶來的改變是革命性的。然而教育服務是長期的,關注個性和差異化的,互聯網的手段可以將教學產品以高效而廉價的方式傳遞給每一個人,卻難以培養出線下教學中養成的師生粘性和教學效果。因此目前在線教育值得看好的是那些產品高度成熟且標準化,可以依靠短時間內訓練出成果的-比如應試的細分領域。當然真人直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在線教育的部分痛點,這也是為什麼產生了51Talk, VIPKID等行業獨角獸的原因。然而互聯網終究不是一把萬能鑰匙,在做互聯網教育之前最好先想好教育模式是否有與互聯網的兼容性。
  5. 教育要回歸本質,關鍵是好的內容和好的師資:在創業者和資本的助推之下,教育行業這幾年無疑成為了風口,也創造了很多中國特色的怪現象:眼花繚亂的課程體系,不斷高漲的學費,一線城市動輒幾萬的暑假出國遊學,排隊報名萬人空巷一座難求的課輔產品,五花八門新興的素質教育課程;每一樣幾乎都要掏空中產家長的口袋。目前世面上很多教育產品的邏輯很簡單,最大程度地創造家長的焦慮,而如此琳琅滿目的產品本身就是一種焦慮。而揭開包裹他們的重重外衣,好的教育產品的邏輯也很簡單,好的教育內容和好的老師。因此個人認為接下來好的創業方向也應該圍繞著:教學教研的突破教師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及反饋機制的優化,而具體的實施方向就是見仁見智的探索了建議所有家長在選擇購買教育產品之前,所有創業者在做出一個教育創業產品之前,都先回歸教育的本質去思考,畢竟,培養出好的人才是好的教育的終極目標。

以上,隨意想到的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臉萌創始人 @郭列 提到:『小米手機有一個數據顯示21歲以下人群最喜歡的是頭像類和考試類應用。』

歡聚時代(市值40億美元) 推出 最專業的互動網路教學平台——YY教育

有道詞典(3億用戶)發力在線教育,重金力推內容平台 首頁 - 有道教育開放平台

猿題庫 - 手機電腦做題就用猿題庫 已於2013年8月底完成7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可以看到在線教育這一塊前景當然是非常不錯的,競爭也相當激烈。

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哪兒,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有想法,不如交流下?


個人感覺,互聯網教育前景一片光明。
嗯我說下實體教育,本人大學期間曾在幾個教育培訓機構做過兼職老師,輔導中小學的那種,一對一和大班都教過。
大型的有名氣的教育機構不愁生源,且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模式。剛起步的小型的教育機構缺學生缺老師。
一般來說,幾乎所有的教育機構初衷並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只是為了圈錢。先招生再想辦法隨意找老師(因為畢竟老師是有限的),所以效果可想而知。我自己對待學生還算敬業,會為學生量身定製課堂。但是曾經接觸了一位高三英語輔導老師(一對一的),她每次上課都是拿出那本英語單詞書,領讀一遍,再讓學生跟讀一遍,老師本人的發音很不標準,然後全程幾乎就是讀英語單詞。後來那位英語老師透露她畢業8年了,學的也不是英語專業,帶小孩的間隙來賺點外快。像這位英語老師這樣的,估計也蠻多的。所以我自己對教育機構有種很不信任的感覺。相信家長學生都有自己的判斷,所以要留住長久的生源是一件難事。那麼為了使生源增加,不得不各種哄騙吹捧來新學生。如果你與當地的學校有深入的來往,也是不愁生源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辦學初衷是真誠的,招生後定老師時一定要把握老師的質量,可以利潤少一點,速度慢一點。另外最好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有自己的王牌老師(是真正的王牌老師,不是吹捧的那種)。
噢我不是英語老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教育行業創業,要做好長期奮鬥的準備。


我也想在教育方面創業,現在正在做這方面的 有興趣的話私信聊


題主的問題太大了,我足足思考了半個小時都不知道該如何下筆答題。「教育行業」細數下分領域太多,前景如何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根據問題描述,我們姑且認為題主所討論的範圍是在線教育或者教育O2O平台,那結論無非是,無論這個行業前景如何,都不是零資本小白有機會介入的。

在傳統K12領域,在線教育創業門檻極高,目前能夠拿到大額投資或者互聯網資源入口的在線教育項目,都是有強大的線下資源的,例如學而思、新東方、快樂學習……他們絕大多數的在線直播課程,都不以盈利為目的,幾乎都是為了線下學校引導客流,因為相比較於線下教育,線上教育缺點太致命,互動性差,定製性弱,在不差錢且剛需強烈的K12領域中,純線上課程幾乎是無市場的,只能作為線下課程的補充。


寄希望於賣課掙錢的線上模式,是幾乎走不通的。在攝影領域有一個網站叫高高手,也是做線上教學的,錄播效果和課程內容都算是目前線上教育中質量中上的,但其中價格千把塊錢的課程,也可以輕輕鬆鬆幾塊錢在淘寶買到仿版。在線課程能夠創造價值的方式,一方面就是把在線的流量導到線下,通過線下課程收取大額費用,或者就是走流量,做廣告。


至於高端定製課程學而思在嘗試,希望能夠強化互動感受,但是由於教育行業本身的複雜性,投入很高,產出比低。哪怕現在我們放眼之後的VR技術,也無法做到線下課程的效果。

教育行業中,最重要的資源是老師,但最重要的能力是招生的能力。這兩點對於在線教育的限制就被無限放大了。


錄播課程必須要是名師,才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流量,而這種師資的要求,都不是小白能夠做到的。上述那些嘗試做線上教學的,都是在這一行業有二十年以上的積累的。


對於O2O,形勢就更為嚴峻了。有些O2O公司,看到純線上教學的局限,希望掛個羊皮賣狗肉,線上報名,線下體驗。但單純做平台想要盈利,最大的要求就是吸引足夠多的流量,可是你哪裡來的那麼多的老師?那些老師為什麼願意在你這裡註冊?你們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學生又如何吸引過來?你有沒有成熟的招生渠道?……天哪,隨便想想都是這麼多的問題。


綜上,想要在教育行業創業,前景是很好,或者說,再也沒有哪一個行業,零成本創業會比教育行業更容易,現金流來得更快,但在線教育,目前是個黑洞,各家大佬都在往裡頭填坑,小白還是不要嘗試啦……


去年當我放棄華爾街的offer,選擇自己創業做留學工作室的時候,我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都十分不解為什麼。

明明可以每天西裝革履,instagram打卡解鎖全美甚至世界各個角落,為什麼我要選擇了一個門檻極低,競爭激烈,經濟學上被稱之為的perfectly competitive的市場。

然而,昨天北大學生被國內某知名留學機構「坑」出事的新聞,越發堅定了我要做好留學機構的決心。

事實上,我放棄投行做留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所有想去美國的留學生,不會再因為信息不對稱,被不懂的人「坑」了。

我自己是2010年去的美國,那時候讀10年級。中介幫我拿到了簽證後,服務也戛然而止。

在美高的三年里,我刷GPA刷AP刷人設刷高層人脈,一周十個小時在田徑隊一隊訓練,周末全天在校外比賽;GPA近乎清一色是4.0;當級長鍛煉組織能力;與華爾街各路大咖勾搭。

終於,在美高畢業的時候,我完成了從勉強國內普高,到美本top 50的轉身。

在美本的四年里,玩了美股;搗騰了西雅圖翻房子;和小布希的副助理國務卿侃中美關係;去州長辦公室實習;去量化基金實習。

畢業前,終於斬獲了華爾街的offer。

本以為我會繼續向著投行前進,但是,當我的身邊和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留學生被中介「坑」了的聲音之後,我猶豫了。

金融行業已經有足夠多的聰明頭腦,我的加入並不能給社會帶去positive externality,也就是經濟上的正外部性;相反,在層次不齊的留學行業,我作為「理想者」所擁有的經歷和感悟,卻能給留學行業帶來「不一樣的聲音」。

我所觀察到被中介「坑」的情況,大多可以被歸為三類。

入門級別的「坑」,是不完整的留學申請體驗。把留學生送上了飛機,這「單」就close了。學生到達美國後的接機,怎麼選課,怎麼融入美國社會和文化圈,這些學生只能聽天由命,靠自己摸索。

當然,中介的本質即是充當中介人,促成中國到美國的介紹服務,所以傳統中介的服務只能到國門門口確實也無可厚非。

性能級別的「坑」,是耽誤了申請人的學業進度。這也是昨天朋友圈被刷屏的北大學生所遇到的,因為機構團隊的不盡責或不專業,導致在留學申請這一「系統工程」上出現各種瑕疵,直接導致留學申請的失敗,並且耽誤了學生的學業進度。

發燒級別的「坑」是誤導了孩子的潛能。這體現在留學機構沒有為申請人量身定做方案,或者採取過於保守的選校策略。

造成前者的原因往往因為很多留學顧問並沒有親身經歷過留學,也沒有真正思考和理解過西方文化。

單單依靠兩個月培訓而獲得的bullet points與「申請成功案例」就忙著簽單完成效績考核,這直接導致了留學顧問不能精準的把握孩子是否適合出國讀書,是否適合這個專業;為節省成本使用文書模板和機翻,則讓至關重要的文書邏輯奇怪,chinglish隨處可見。

至於採取過於保守的選校策略,是留學機構提高留學的成功率保證「口碑」的殺手鐧,但也恰巧是留學生口誅筆伐的主要原因。

當一家留學機構每年有數以萬為計的學生,擁有近乎無限的社會資源和武裝到牙齒的律師團隊,類似北大學生這樣「零星」的「個案」確實難以撼動其品牌的「口碑」。

連當事人也說:「我和xx簽的合同,是在信息嚴重不對等的前提下,由xx方面擬定的,我只有簽字的權利。因此我有理由懷疑,xx撰寫合同時,就已經在惡意避責。xx與很多媒體有廣告合作關係,所以這些媒體根本不會曝光xx的負面新聞。所以,我這篇文章大概也不會火,今後xx仍然會顧客盈門,分毫無損,但我執意要做這微小的貢獻。」

在留學行業里,消費者投訴和退款的結果,往往取決於留學機構的管理者:是否將自己視為教育從業者,還是把學生當成財報表上的數字。

在走訪美國招生辦的過程中,當一些招生官會refer我為「agent」時,我都十分生氣,並且強調:

「We are not a traditional agency. We don"t do the assembly thing. We are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firm. We tailor made every single case for our clients.」

翻譯過來:

「我們不是一家傳統的中介機構,我們不走流水線。我們是一家獨立的諮詢公司,我們為每一位客戶量身定製方案。」

我認為每一位留學機構內的從業者,都應該是教育從業者,而不僅僅是一個中介。

當顧問團隊趕效績,留學機構跑財報表的過程中,請不要忘記這些在財報表上的數字,所代表著的是一個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孩子!

在這個信息不對稱的行業中,諮詢顧問的每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家長的選擇,也會如蝴蝶效應般直接改變孩子的未來。

所以,每次我與學生交談時,我盡量遵照心理醫生的從業標準,即通過數據或例子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而不是替孩子做出選擇。

我始終堅信,留學顧問的角色應被定義在「申請人的影子」。換句話說,留學顧問應該正確引導孩子的主觀意願和行為,而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更不能像北大學生事件中,為了控制返工率,不給文書,不給申請賬號,不給密碼,暗箱操做。

知乎上有個關於教育培訓行業的評價,我覺得很中肯:

「教育是一件挺崇高的事情,如果你沒想崇高的做這件事情(至少有些崇高的想法吧)而只想賺錢,那麼我勸你放棄。」

家長交到留學機構手裡的不光是錢,還有一份信任,一份相信小孩子未來因此可以發光的信任。

所以,請記住留學生不是財報表上的數字,他們是一個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孩子!


隨著新一輪生育潮的來臨,教育行業不僅經久不衰而且有著非常好的錢景。

目前的教育行業情況:
區域性差異比較大。一二線城市被比較知名的大的教育企業壟斷著,比如新東方。這些企業撒大網、什麼魚都撈,經營大而廣,這樣的企業能夠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當然一二線城市也充斥著很多小而精的培訓品牌,專門檢壟斷培訓機構的漏網之魚,以滿足小部分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而提供個性化服務為主。這樣的小企業雖然受眾群收到限制,卻也能因為其精細化的服務吸引並留住有特殊需求的顧客。

再從顧客的角度分析:
目前培訓機構的主線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面向的客戶主要是大學生(雅思、托福、四六級、GRE、小語種、留學出國)、中學生(學業、考試輔導)。大部分培訓機構也是注重以滿足這部分客戶的需求為主。
其次就是因工作、生活需要而提升語言技能的成年人。一部分培訓機構抓住了這一小部分客戶的需求,著重把培訓的中心放在語言技能提升上,像英孚、華爾街、新精英。

顧客群體分析:
中學生、大學生等以應試為目的的群體
職場人、移民者等以提高語言水平為目的的群體
幼兒、兒童等以早教為目的的群體


總結:在一線城市,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已然已經覆蓋了大部分客戶群體的需求,但仍然有一部分客戶轉展各培訓機構仍然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培訓產品。那就要求想要在培訓行業創業的人平時能夠注意那部分「刁鑽」的客戶,能夠耐心的聽取並記錄他們「刁鑽」的問題,事後積極思考一下如何滿足客戶需求的方法。或者做一下市場調研,探索一下潛在客戶心底最真實的需求,也許這會成為你創業最好的出發點。

當然互聯網教育雖然也是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特別是視頻傳媒公司)一直盯著的一塊肥肉,但是互聯網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仍然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機遇挑戰一項是並存的,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新東方虧損是偶然感冒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互聯網大佬進軍教育培訓行業沒戲嗎?為什麼?

TAG:創業 | 教育 | 大學生 | 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