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貢小姐》在中國的知名度要比另外那三大音樂劇差很多?


1)四大音樂劇在國外全稱是the Big Four of Cameron Mackintosh,並不是嚴格地的所有音樂劇里的「四大」;
2)四部里的三部:the Phantom of the Opera、Les Miserables和Cats都已經來中國內地演出過,而Miss Saigon則沒有;
3)不能來是因為Miss Saigon是拿不到批文的,國外引進演出,必須獲得批文才行;
4)拿不到批文的原因是因為該劇「醜化」了越共的形象,「歪曲」了越戰的歷史,所以如果我們批准上演,可能會影響中越牢固不破(呵呵)的友誼......
5)同樣遭遇的還有King and I,是因為擔心影響到泰王國和我朝的友好和睦......

補充於2014年5月28日上午9點15分左右:

其實,Miss Saigon去年下半年在澳門演過幾場,是當時的亞洲巡演團順道來演的。如果嚴格來說,也算是來過中國(大陸,還不是內地)了。關鍵是」一國兩制「啊。

補充於2016年9月4日下午5點35分左右:

看到幾位新添加的回答,感覺大家都在臆測,特此說明一下真實原委。我在別處回答里也提到過,我和Miss Saigon製作方(對,就是Cameron Mackintosh公司)接觸過,也和國內有意引進的機構溝通過。實際上製作方的態度是直接的:只要中方能提供一個確保通過審批的修改方案,製作方願意照此做演出修改,為中國大陸內地演出專門製作一版。這個態度他們從本世紀初開始談,最晚保持到了去年上半年(後來我參與其他項目,暫時沒有和他們就此事繼續交流下去,不清楚是否有變化)。

但是當皮球踢到這邊後,這邊我們和朝廷以及地方官府交流後,始終得不到一個正面積極的反饋。也就是說官方對此不置可否,既沒有明確的規定說這部戲不能來演,也沒有人願意提供一個「負面清單」告訴大家怎麼修改才可以。所以至今為止,還是一個懸案未決。


其實最大的問題我覺得就一個,因為它的頂級製作沒有官錄。而官錄是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手段。


作為一個普通的音樂劇愛好者,我是如何知道另外三大音樂劇的呢?

上小學的時候,牛津的書蟲系列中有一本叫《歌劇院的幽靈》。當時那個封面簡直是我童年內心深處的恐懼來源:

我後來好些年都覺得飯桶的樣子就是這樣金毛獅王的即視感……
但是,這個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所以後來當我發現原來這除了是一本英漢對照讀物,還有一本原版小說,還是一部音樂劇的時候,簡直激動啊。當我把這種激動的心情跟我媽傾訴的時候,我媽說,這不就是《夜半歌聲》嗎?
∑( °△°|||)~~~我當時就驚呆了。感覺內心深處一些若隱若現的線索此刻聯繫到了一起,爆發出一種神秘的仰望感……聽了音樂劇,原來是醬嬸兒的,敢情《All I ask of you》、《Music of the night》、《Think of me》都是這裡面的啊??原來這部劇這麼有名?!後來,又看了04年的電影版、11年的25周年版。

因為這部劇,我才知道了韋伯。看了他的50周歲生日音樂會,了解了很多音樂劇、演員和版本。然後就發現,原來我上小學時聽說的《貓》也是他的作品。
作為小朋友,當時是很容易被《貓》所吸引的,而且裡面那首《Memory》實在是有名到爛大街了好嗎~基本誰唱誰火。2000年中央台的千禧年晚會,齊豫唱了這歌,從此她在我心目中就是女神級別的歌手了。《貓》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一開始是來自精湛的化妝和特技,後來是被裡面音樂和歌詞的嚴謹、美妙所吸引。09年《貓》來華巡演,我複習了幾遍98錄像版,就去看現場版了,那是我第一次看音樂劇現場版,它所帶給我的震撼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

《悲慘世界》是這三部中我最晚接觸的,小時候我媽給我講過這個故事,她的說法是「有一個罪犯,得到了主教的心靈救贖,重新做人,但有一個井查一直在追他。他答應井查,等他做夠了好事,還會回去的。後來,他實現了自己做好事的願望,就遵守諾言找到了井查,讓井查把他抓走了。」這個肖申克救贖的鏡像版描述在我心中一直持續到四年級我看了原著,才發現這是真·神概括……
後來,看了98版電影(不是音樂劇)還有一個更古老版本的電影,也聽了音樂劇的10周年版,但沒留下太深的印象。直到家喻戶曉的休叔安妮版電影橫空出世,我才又燃起了對它的狂熱,並且這種狂熱足足燃燒了一年,遠遠超過了當年對飯桶和貓的鐘情,直到去年冬天方告暫時熄滅。在這一年中,我幾乎沒聽過別的音樂,在任何可能的時間都在聽《悲慘世界》的各個版本。裡面所有的歌詞我都能背下來,毫不誇張……我能自己一個人用倆小時的時間從頭哼唱到尾。

我猜大多數普通劇迷跟我的認知軌跡是類似的,而《西貢小姐》呢?我是因為看《悲慘世界》愛上了Lea Salonga,然後才順藤摸瓜開始聽《西貢小姐》的。在這之前,我甚至都分不清《西貢小姐》和《西區故事》,還以為《西貢小姐》裡面應該有《Tonight》。
《西貢小姐》在中國的曝光率和存在感實在太低了。聽了兩遍以後,我喜歡上了《America》和《The last night of the world》,但從此就把這部劇束之高閣,甚至都沒想要把視頻版本找來看看。
【感謝 @Phil 指出上面的《America》其實應該是《The American Dream》,恩……這從側面佐證了我確實直到現在還會混淆西貢小姐和西區故事……捂臉】

---------------------------------------------------------------------------------------------------------

看到這個題目引發了一些感慨,所以說了以上的廢話。
從普通劇迷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我對《西貢小姐》的熱衷不如另外三大音樂劇。

首先,這部劇的背景不夠平易近人。
《歌劇魅影》的原文扣人心弦的恐怖故事,《悲慘世界》是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而《西貢小姐》的前身是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儘管音樂劇比歌劇平易近人一些,但畢竟還是被很多人視為「高大上的古典音樂」,這種背景自然有點吃虧。

其次,它很難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就不用說裡面一些容易引起和諧的「不當言論」了。中國觀眾比較喜歡正義的力量戰勝邪惡,喜歡大團圓結局。而《西貢小姐》的整個基調和結局實在是稍微悲慘了一點。整個過程中我真的很難high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情緒高潮。而另外三部劇中,有許多段落能讓我熱血沸騰或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相對於另外三部劇的cast,《西貢小姐》的cast也不是很有看點。《歌劇魅影》和《悲慘世界》的cast重疊,有很多東西值得八卦,比如Colm Wilkinson在2012電影版中客串的主教,以及25周年紀念版謝幕四個人的《Bring him home》;Ramin Karimloo與Hadley Fraser的友(ji)誼(qing);25th版扮演珂賽特的Katie Hall在歌劇魅影25周年中擔任了Sierra Boggess的替身;Lea Salonga在15年間由Eponine到Fantine的轉變;Frances Ruffelle在2012電影版中演妓女,還是熟悉的特別聲線……與電影版結合起來,看點就更多。比如《歌劇魅影》電影版中演勞爾的Patrick Wilson原來就是《水果硬糖》里被小紅帽玩得團團轉的攝影師,而Christine亡父的照片其實是Ramin Karimloo;《悲慘世界》電影版的Eponine的候選人還曾經包括Taylor Swift和《Glee》的女主角Lea Michelle,而後者小時候曾經表演過小珂賽特的《Castle on the cloud》,《Glee》中也翻唱了《On my own》《I dreamed a dream》……

人物不飽滿。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塑造富有立體感的人物是非常必要的。《悲慘世界》自然不用說了,還有哪個音樂劇編劇能高明得過雨果么……《貓》里的「人物」很神奇,一些出場較多的貓,在整個音樂劇的過程中,都有種「能看到他們在成長」的感覺,細節非常豐富。《歌劇魅影》則主要講的就是飯桶同學糾結的人格。《西貢小姐》呢,ji|||nv必為烈女,老bao唯利是圖,無辜的白蓮花必須是好人,死皮賴臉的追求者用不罷休……本來這裡面,時代帶來的的矛盾衝突可以很強烈,角色也可以很飽滿。這實在太可惜了……

還有個硬傷:音樂不夠膾炙人口。聽了兩遍,實在沒能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看過另外三部劇後基本都至少會被《Memory》、《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洗腦。其實,《西貢小姐》的音樂很好聽,《The Heat is on in Saigon》、《Movie in my mind》《The last night of the world》都有非常棒的旋律和感染力很強的歌詞。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聽得太少,並沒覺得整部劇的音樂中有太多復現和關聯。我不知道這個詞是不是應該叫「復現」。在另外三部劇中,都有很多元素重複出現。
比如《悲慘世界》。聽過的人都知道,裡面有幾首主題旋律貫穿著幾乎整部劇。它們本身在調性、節奏上就有相似之處,又通過速度、配器、語氣的不同而變化出很多種不同的色彩。大家最熟悉的《On my own》、《I dreamed a dream》就不說了,出現無數次了。相對出現比較少的《Lovely ladies》,前面是一群五顏六色的妓|||nv歡快地唱起,而在街壘被摧毀後,《Turning》竟然也用了這段旋律,說真的我當時聽到頭皮發麻,這是多麼諷刺的對比,多麼悲傷的回顧!而小Marius的《Empty chairs and empty tables》,第一次出現時是Bishop拯救冉阿讓靈魂的片段,那種悲憫之情與現在Marius面對面目全非的ABC Cafe,想起已經不復存在的兄弟們時的悲痛交織在一起……這種手法實在是太贊了。簡直堪比賈寶玉流浪時手裡提著的黛玉給他的那盞燈。
而《西貢小姐》,幾乎沒給我這種驚喜。不僅沒有很多復現,連不同的主要旋律之間都沒有很多聯繫。幾首撐場面的大麴子,聽起來都有種迪斯尼配樂的感覺,音樂中的情緒不連貫,觀眾的情緒自然也就不連貫。情緒不連貫,自然聽完就記不住。當Lea Salonga蕩氣迴腸地唱著《I"d give my life for you》,帶給我的震動卻尚不如《悲慘世界》25周年紀念版中,Lea唱完《Fantine"s Death》後在上場口與小Cosette擦肩而過的那一個依依不捨的回眸。

【2015.11.12更新:樓下許多評論指出我上述對西貢小姐中復現的說法有誤,我承認我聽得不多,確實存在一些錯誤,感謝指正,原答案我就不修改了,請大家參考樓下幾位大大的評論】

所有以上這些東西綜合起來,我認為就構成了傳說中的「藝術作品的持久的生命力」。永遠有細節可以發掘,永遠有空間可以想像,永遠有餘地可以超越。這就是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從這些角度來說,《西貢小姐》確實略遜於其他三大音樂劇。


我覺得《西貢小姐》內容上固然不適合來中國演出,但不是它在中國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國王與我》照樣有周潤發那個電影,其他三部劇的盜版DVD依然是可以在音像店買得到,但是《西貢小姐》的DVD就沒有,中國觀眾沒有機會看這部戲,自然知名度就低了。
盜版DVD不需要批文,也不需要引進,也無關乎醜化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和「歪曲」歷史。


音樂是好的,只能說我實在不喜歡西貢小姐或者蝴蝶夫人那一類的劇情,在我看來就是西方人以獵奇的眼光演繹對東方世界的妄想。
這個故事作為蝴蝶夫人的越南版,也可以算是東方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在流行文化中的經典討論對象了。
即使沒有審查,這個故事本身也很可能在亞洲語境下引起反感。
跑個題,推薦華裔劇作家黃哲倫的《蝴蝶君(M. Butterfly)》,根據真人真事法國間諜案改編,可以算是對西方中心的蝴蝶夫人式故事的經典嘲諷了。有音樂劇也有電影。我只看過劇本和電影版,電影特別棒,強烈推薦。


1.從造勢:
「四大音樂劇」本身就是噱頭,沒有所謂的「四大」。然而,這四部既然能靠宣傳,成為音樂劇中知名度相對高的,那麼其他三部自然也能靠宣傳,從這「四大」里再脫穎而出……於是一番顛雲覆雨後,最後剩下冷門的《西貢小姐》o(╯□╰)o至於為什麼宣傳不得力,那就涉及很多因素啦。

2.從第一印象:
《悲慘世界》有著世界名著的背景,其實大部分人應該不了解它具有音樂劇的身份,只知道是雨果的一本書吧,但總歸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題目;
《貓》光是聽名字就有趣啊,讓人無限猜測;
《歌劇魅影》可能會被當作鬼故事?也容易記住。
《西貢小姐》,乍一聽可能會覺得是一部三流言情類故事。
於是,有意義或有趣的事物激發了人們觀看的慾望,無聊而庸俗的事物被很快忘記。

3.從角色:
《悲慘世界》人物特色鮮明,正面主角不說,反派沙威的執著和責任感也令人動容,就連配角艾波妮、安灼拉和酒館老闆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歌劇魅影》,一位是溫柔至誠的高富帥,一位是酷炫深情的夜禮服假面,一位是甜美高貴如天使般的純潔女子,真是陶醉啊;
《貓》,貓類本身就是神秘的物種,被賦予太多的意象;
《西貢小姐》,苦難的已育婦女,一方面勾不起男性觀眾的興趣,另一方面其地點和身份的設定也註定她與華美衣飾無緣,女性觀眾的熱衷度被減去一半。

4.從劇情:
《悲慘世界》,名著改編的劇本,整台賺足眼淚,底蘊深厚,可經推敲;
《歌劇魅影》,俊男美女,衣香麗影,故事印證著千百年來人們所謳歌的真愛,刻畫了無數少男少女的朦朧幻想;
《貓》,對浪擲青春的悔恨、對往事的追憶,上至85歲下至15都能去飽含熱淚地想當年;
《西貢小姐》,妓女、懷孕、外遇、自殺,一部關於出賣肉體婚後生子遭劈腿殺人再尋死的婦女的悲歌。

5.從音樂:
我個人覺得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知道《貓》,也被《Memory》洗過腦;不曉得《歌劇魅影》,也聽過《Think of me》;看過《悲慘世界》後,多少人回去搜《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啊;唯獨《西貢小姐》,即使聽那麼多遍,給我個人觸動依然遠不及前面的那些歌曲。
即,音樂難以觸發觀眾的共鳴、不容易被記住。

6.從審美:
大部分觀眾是分不清音樂劇和歌劇的,對這藝術形式恐怕也沒什麼興趣,於是不關注。

7.從信息量:
上網搜一下這四部劇分別能搜到的視頻數量,《西貢小姐》少得可憐,觀看最不方便…

ps.該回答有局限性,僅供參考。


為什麼(?_?;
我最喜歡西貢小姐了~~演的都是大實話


西貢對越共的刻畫可能註定了在內地不會火...


我初中的時候,知道貓是因為memory,知道poto是因為有個電影音樂集錦CD里收錄了鋼琴版的ALL I ASK OF YOU,超級美,直接導致我踏上熱愛音樂劇的茫茫征程……知道LM是因為ONE DAY MORE大合唱。這些旋律要麼美要麼雞血要麼夢幻要麼刷出了極高的出場率(沒錯就是memory,那會八音盒裡除了它就是獻給愛麗絲沒跑了)。
西貢小姐……音樂確實不錯但是基本上,除了皮條客的歌剩下的隨便哪首歌都透著一股苦逼味……這四部里最不常聽的就是它了。你說做大雜燴CD?我估計很少有選它的歌的。
反正我給人安利音樂劇的時候都是POTO LM Elizabeth NDDP,用其它的一般都不成功……


首先,西貢小姐對越戰和胡志明市的誇張表現和藝術手法,無法通過國內審查,自然得不到如其他三部劇般的大規模宣傳。

其次,西貢小姐以真實發生的越戰為背景,脫衣舞俱樂部等場景意味著並不適合所有觀眾觀看,天生相較其他三部劇有劣勢。

再次,西貢小姐膾炙人口的曲目不多,Last night of the world以及American dream算最流行的,另外錄影帶等影響資料匱乏,導致大部分人即使有興趣,有沒渠道接觸。


可是我最愛的是《蝴蝶夫人》……大學選了一門歌劇欣賞的選修課,現在唯一的印象就是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特別是那首歌,甚至可以到無關劇情……


西貢小姐舞台劇需要一個軍用飛機非常重,中國的舞台無法承受,從來沒有在國內演出過。我們老師說的


1. 因為西貢小姐沒有被引進中國。大部分國內的人根本沒有渠道去看西貢小姐。被引進的歌舞劇都會在上映期間在當地做宣傳的。從宣傳角度上講,這造成了西貢小姐即缺失了paid media,又沒有大量用戶群體的owned media,所以知名度會相比降低了很多。


2. 從劇情上講,西貢小姐的現實意義比其他三大更高。西貢小姐相比於其他三大,劇本太過平面,情節起伏性相對沒有那麼戲劇。但是就是這種意料之中的平淡中又藏著不平凡,最難演繹。有些作品絢麗並且造勢龐大,而西貢小姐雖沒有太過貧乏,卻也沒有那麼艷麗。因而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貢小姐的受眾會比其他三大小很多,即owned media必然比其他三大少。


說起來知道另外三部,都是初中的時候音樂鑒賞課看掉了,貓最早也是刷的最多的,小學六年級就看了,而西貢小姐是高考結束才抽空看的,昨天剛剛三刷。


因為價值觀變態:

男主走了就走了。當時當天可能沒條件接女主走。但是後面他一直沒條件接她走?甚至要別的男人尋到了女主再通知他他才想到去看?

男主回答西歐女人她才是他的最愛。他當初對女主保證的她是他的最愛呢?亞洲女人就該被玩弄後拋棄?只有西歐女人才是他的歸屬?

亞洲男就該死。哪怕是女主的青梅竹馬,哪怕最後在男主拋棄女主後對女主說依然愛她願意為她提供歸屬,都該死。還應該死在「易衝動不會處理事情的亞洲人」女主手下,那樣的話:男主和男主妻子這種高高在上的人,都是清白的哦。

美國好得不得了。所以哪怕女主被男主拋棄,被他老婆羞辱,還是要自殺,以她的年輕的生命,迫使男主帶孩子去美國。(不知道編劇在編造那一段的時候,有沒有過絲毫羞恥心?那麼容易就弄死一條年輕的生命:只為了讓她為美國唱讚歌?)


可能是我圖樣,但目前無法接受劇情和男女主角的人設。
還有四大音樂劇的依據是什麼...


價值觀太可怕了
女主角前一秒在控訴戰爭對她家人朋友的傷害,下一秒男主角說要跟她在一起,立刻就親了起來
我滿頭?????

也許愛情很美好,但是劇情太有病了,完全不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
想像一下,有個姑娘當了慰安婦,被日本鬼子看上了,然後跟日本鬼子結婚了,拒絕了青梅竹馬的男朋友……
日本鬼子回國找了個老婆,然後對女主角念念不忘…

我看到這裡趕快點了X鍵。。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Dr. Dre 的新專輯《Compton》?
如何評價 Kendrick Lamar 的新專輯 To Pimp A Butterfly?
如何看待張惠妹的新專輯《偏執面》?
如何評價朴樹的歌曲《平凡之路》?

TAG:音樂 | 音樂劇 | 音樂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