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和實體是否能夠完美的結合?如何結合?

11.11淘寶活動中作為廣州的淘品牌--MR.ing並沒有如同去年一樣活躍,因為這個段時間以來他都再全力發展線下的代理商,據說有超過100家加盟店,同時淘寶也致力發展淘寶代購的線下門店,貌似線上渠道發展到一定程度都紛紛向傳統渠道發展,那麼如果用淘寶代購店的思想代入到劉強東那裡,是否代表有可能出現京東會發展出線下的小賣場性質的加盟甚至直營店,改變現在蘇寧大賣場的模式呢?電商紛紛向實體進發對實體有什麼影響?蘇寧,國美,甚至傳統的廣百百貨也紛紛向互聯網伸手,他們的競爭力何在?是否說明了未來的發展將是電實一體化呢?


受邀,鴨梨鴨梨~
1. 電商和實體是商業的兩種形式,不是兩種商業。 他倆不是一男一女,不是互補或者競爭的關係,因此不存在結合或離婚。
2. 電商的典型模式:訂單驅動型。以天才的眼光或領先的數據挖掘確定較少種類的商品,海量庫存,貨品流動發生在訂單出現之後,故而可依據最合理的方式儲存、分類、配送。在貨品流轉正常的前提下,大大縮短庫存周期。
所以,
電商勝在:a.商鋪租金。b.庫存管理。
如果實體店面每平米銷售額大到商鋪租金不甚影響成本考量,庫存管理精確到可與訂單驅動型商業相媲美,那麼,電商和實體有什麼區別呢?
(這類的優秀代表是優衣庫,zara)
3. 電商比實體店的欠缺,就是商品描述和實物之間的距離,商品描述越能準確地反映實物,越能引導消費,該類商品就越適合電商。工業品——消費品——藝術品,就是電商——實體。
一件商品的普適性越弱,電商就需要以其他手段來彌補,如凡客的不滿意7天退貨,是以」試錯「的形式;鑽石小鳥的體驗店,是蘋果的現場體驗形式。
當然許多人在京東上買3C,在淘寶代購當季時裝,會去實體店先試試,這是電商蹭實體的「不花錢形式」(當前還是主流)。
4. 目前可見的電商與實體的結合是Argos,我斗膽預測這條路在中國很難實施。都到賣場了還靠翻目錄來挑商品?明顯不是我國人民打個醬油都要鑒定哪瓶更滿的消費習慣。
5. 傳統百貨向網路伸手已經很久了,還有人專門做過這個事兒,那是一個牛人,前8848的老榕,從8848鬱悶出走後搞了個專門幫傳統百貨伸出冰涼小手兒的網站6688。你看看6688與卓越的ALEXA差距,就知道傳統百貨伸出的手兒為毛又縮回去了。
6. 實體店要選好位置,縮短庫存周期;電商要控制好商品質量,物流成本。把該做的事兒做好了,比幻想什麼網上網下結合要紮實得多。



——再說下那個淘品牌的思路,我認為他只是一間使用了網上途徑進行宣傳的傳統商家。打廣告,招加盟,賣鄉村非主流風格貨品。他和鴻星爾克之類,有區別嗎?


瘦腰題

這題要分兩方面講,傳統企業做線上和網路品牌做線下。

一 傳統
對傳統企業來說在線和實體本來就可以看成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本來就是統一的,即使現在很多人沒辦法很好的融合,將來也一定會融合。

在我們討論線上還是線下銷售之前是否可以先取得一個共識,即信息化建設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明確了這一點我們才有討論這個問題的基礎。
線上銷售並非一個獨立的部門,功能或者渠道,而應該看作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產物。而實體銷售在今後如果沒有高效便捷強大的系統支持,也會以和已經升級了的新型企業競爭。
信息化建設成為兩者共同的基礎,還需要關心是否能夠融合的問題嗎?

為什麼中國很多傳統企業做電子商務做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們自身的內功問題,僅僅管理線下銷售也無法做到令行不悖,如何能做好對數據和反應有更高要求的線上(僅用線上賣庫存的那不叫電子商務)。

二 在線
對於在線品牌來說,原本提高競爭力而不斷使自己變重,比如買斷產品,包流水線,擴大備貨數量等等,但開拓線下店鋪並不屬於提高競爭力的手段。

線上和線下的擴張方式不同,線上銷售一開始就是面向全國的。線上提高銷量的方式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提高轉化率,重複購買率,可單價,一類是擴充品類。前者和線下銷售的平效同店增長本質是一樣的,這不叫擴張,後者和線下的開拓新店,新城市是本質相同的,都是進入新領域,這個才是擴張(當然,線下也可以擴品類)
擴張的過程是一個邊際收益收益遞減和規模效益遞增雙向互相影響的過程,因為任何新的領域都面臨新的學習成本,新的風險,同時規模的擴大會帶來新的機會。從短期來看,是否擴張其實就是個數學問題。收益大於成本就值得擴張。
這裡提到的線上品牌開拓線下店,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是擴張的一種特殊形式,只不過不是品類,而是渠道。當線上新領域擴張的難度已經很大,超過線下的難度時,開拓線下也就變得可以接受。這不是個是非問題,而是經過計算合不合算的問題。
此外,線上品牌開拓線下還有可能有幾方面的附加收益,當線上品牌的目標受眾非常集中,用線下商店進行覆蓋是可行的;線下的店鋪給人的感覺更重,同時也更可信,這道理和印成鉛字的文字就比口頭表述以及網頁上的位元組有說服力道理差不多;如果線上可以作為線下清理庫存的渠道,那麼主要以線上為主的品牌以線下為清貨的通路,儘可能減小對線上的影響也是說得通的。


謝謝信任,簡單發表一下個人建議

1 ) 為什麼淘品牌--MR.ing會發展線下的加盟店?

MR.ing之所以脫離淘寶發展線下的加盟店,是因為他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客戶。
在淘寶上,用戶認識、購買MR.ing產品,都是通過淘寶提供的一些宣傳渠道···,你做一些宣傳,就會有人流量;不做,就沒有,依賴性很大。這些用戶是淘寶的用戶,並非是品牌的用戶,所以就不存在品牌的忠誠度可言····顯然MR.ing想打破這種依賴性

2) 為什麼淘寶發展淘寶代購的線下門店?

也許只是一種嘗試,擺脫不盈利、假貨等眾多問題的一條出路

所以個人覺得像京東這樣的電商網站,已經擁有自己忠實用戶,早已打消用戶「網購假貨」的疑慮,他輕易不會嘗試線下零售,而會大力去拓展產品線,利用其良好品牌效應、平台效應去進一步爭奪網購的霸主·····
對於線下傳統零售巨頭紛紛伸向互聯網,只是想分得網購零售的一杯羹,畢竟相比較歐美網購占整個零售行業的比例,咱還相距甚遠··

線下企業優勢顯而易見,但並不代表已經電實一體化, 一體化時候,應該不是現在群雄混戰年代,也只剩少數幾個電商巨頭,電商實現盈利,沒有價格戰,網上價格與線下價格相差無幾····也許未來的三年,也許未來的五年····


這個問題從11年掛到現在,目前沒有看到真正點睛的回答,本人強答下吧,權作交流。

要回答題者的問題,先理解問題的本質。

電商和實體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都是為了提供給客戶一定的商品價值。

電商跟實體有什麼區別?
商品信息傳遞的載體不一樣,商品價值交換的方式不一樣。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
信息的高效存儲、自動化處理、高速傳播。
這些特性帶來了商品信息的更加透明,加大了整體社會的信息對稱,提高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換質量和速度。

是什麼決定了如今實體、電商的發展形勢?

1.網路的發展帶來了信息透明,消費者對商品的認知度提高,大部分傳統實體靠信息不對稱賺取利潤,這樣的實體隨著網路發展必然會被更加透明化經營的企業所取代(這些企業不一定是電商)。

2.中國社會的整體經濟在提升,消費者本身由過去的專註於滿足自身基本需求,轉而發展為滿足更好的體驗,互聯網也更加快速的傳播了這種變化。這種變化是社會整體的經濟實力上升所導致的,不一定是電商發展所帶來的,這樣的整體市場變化必然會促使部分落後實體倒閉。

3.部分商品在信息傳遞的這個過程中,使用實體店鋪傳遞的信息跟使用互聯網傳遞的信息差不多,但是互聯網沒有實體的成本,這樣就佔據了極大的成本優勢,買賣這種類型商品的實體企業必然會被電商所取代。反過來,如果有些行業實體提供的信息傳遞是互聯網所達不到的,那麼這些實體僅僅是要處理好用戶對需求的轉變就好。小米手機就是低傳播成本典型的代表,蘋果固然重視體驗店,但是也不會把體驗店做成零售店。為什麼VR是未來,因為VR就是要解決互聯網信息傳遞對比實體的最後那麼一點點弱勢。

4.信息傳播智能化,誕生了部分需要高頻信息交互的才能產生的商業模式,這部分業務搶佔了傳統實體的部分市場。外賣大戰中,有些辦公樓的商圈,部分餐飲品牌直接實現工廠模式,一天接幾千單,完全不要實體門面,對周圍的小吃店是致命打擊。

總得說來:信息透明了、市場中用戶的需求從滿足功能變為追求體驗、信息的傳遞成本太高、溝通太落後這些使部分落後實體的消亡成為必然。

電商和實體從來都不是仇人,商業沒有什麼特定的形態,商業不變的宗旨就是提供商業價值,是當下的這些企業自己太浮躁了,硬要分出個你我。
所有的實體服務行業的發展從「工業時代」轉變到「信息時代」都經歷了幾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斷進化的:靠資源壟斷經營(誰佔有資源誰獲勝) → 靠生產產能經營(誰產能高誰獲勝) → 靠產品質量經營(誰的產品質量好誰獲勝) → 靠服務體驗(誰有好的服務體驗誰獲勝)。

企業的發展本質上就是內部的生產環境變了+外部的市場需求變了+價值交換的環境變了。

將來還是會有電商,也會有實體,但是更多的是實體和電商結合起來的企業。
哪些企業會結合,哪些企業會繼續「傳統」下去,這些只要看每個行業的的三個要素:內部價值產生要素、客戶的需求變化、外部宏觀環境。

奉勸部分實體店,千萬別想著不動腦筋,聽別人吹噓一番「商業模式」,就覺得找到了真經,互聯網圈都是「玩信息」的,他們最會吹牛了。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覺得未來的發展是:
1)實體店不會死
2)頂級品牌會逐步佔領線下,而中低級品牌會選擇線上存活
目前來看,電商的優勢是價格與便利,價格上絕不僅僅是一個包郵的問題,更多的是折扣;便利更好理解,足不出戶,商品送到了。價格先不談,先說說後者的「便利」,這種「便利」只適應一定的產品,比如柴米油鹽,你不需要試(你去超市也沒法試),你在網路上看到的和實體店的幾乎相同,而對於服裝類,你不試真是不知道穿自己身上什麼樣子。所以更多的人目前選擇去實體店試衣服,然後網路上找便宜價格購買。也就是說,假如沒有實體店的話,對於具有某些屬性的,比如服裝,人們沒法買,那些虛擬的試衣軟體畢竟不是現實,可接受概率不大。而且,網路上銷售的C家拿貨少,大部分加盟或者拿貨多的基本都是商場里的,所以某個品牌綜合考慮未來發展,不會任由電商佔領市場份額,把實體搞死了,他們離死也不遠了。
另外,中國目前假貨橫行,老百姓本身對於價格高的產品又有種「不當面拿到不放心」的心態,所以動輒大幾千大幾萬的產品,你讓他電商,人家未必能接受,而且奢侈品的折扣更難拿到(除非渠道不同)。我曾經問過幾個朋友,都是年薪超百萬的,他們根本沒有電商賬號,也不會去購買,想買直接上場了,逛商場貌似也是他們的樂趣之一了。說到這,多說一句,電商相對實體的不同,還有就是展示,你逛商場,光鮮亮麗的,那麼多人看你,多好!

以後的電商,一定要看品牌是否想牽頭,不想牽的結合很難,想牽的,有很多辦法,比如提高網購產品的出長成本等等。或者像現在一樣,線上主要負責銷售非當季商品。對於中小品牌,商場成了試衣間,對於奢侈品,除非打折等,全面擺進電商也不合適。


我想從個人角度聊聊這個問題。
大約一年前,我和朋友自製了一批手工產品,晚上在某大學附近擺地攤,日收入超過了工資收益。我們都很興奮,謀劃著擴大經營,除了大量進購材料手制,也買了一些成品作為低端產品供應,甚至開始考慮辭職專心創業。一周後,城管來了。連著清理整頓一星期,我們的創業也就結束了。
我有保留各種數據的習慣,當時做了一些市場和客戶的分析,覺得此事可行。於是想轉到電商,做公眾平台,轉成訂製模式。做了一陣推廣後,開始恢復了收益,又開始盲目自信。後來,本地一家企業也開始做區域電商,雖然提供的只是低質產品,但送貨快、貨品全,我們的流量幾乎立刻觸底,然後就彈不起來了。
至於我設想的展示門店,線下看貨線上購買的模式,還沒來得及嘗試就結束了。
我覺得我們的經歷還是能窺到一點目前電商散戶的現狀。市場變化的快,政策也在一步步完善,還有大戶虎視眈眈。做實體,被運營成本壓制,做電商,又要跟低質產品和假貨競爭。
如果問我的看法,我覺得實體和電商當然可以結合。但完美是個不好定義的詞,不管側重於哪一方還是平均分配資源,都難以適應每個商家的個體情況。如果是實體店進駐電商,價格差距大了,直接影響門店的銷售,沒差別,又白白浪費了資源。所以我覺得比較合理的模式是實體店上新,網店折扣清倉。如果是電商進駐實體店,最重要的則是把控質量。至於怎麼抵禦大戶帶來的風險,這個不知道,我已經倒閉了。


一定會有完美的o2o出現
急於求成是中國人向來的通病
企業成熟運轉周期在5到20年
連電商也不例外
資金和營銷能迅速突破用戶量和銷售額的極限。
但產品和服務是隨著整個企業團隊的成熟逐步提升價值的過程,小企業可以靠個人或團體的天賦短時間突破,隨著員工數量增加、市場擴張,瓶頸期是一道邁不過的坎,資金和運作模式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前景。
品牌和服務是逐步提升的,你看國外企業就是悶聲發大財的,肯德基宅急送默默布局外賣系統,快時尚品牌也大多有自己的官方銷售網站用戶體驗真心不錯。
簡單一點,當大部分用戶都習慣了某一種消費方式之後,我只需要用同種經營方式,提供比對手略低的價格,略好的產品和服務,就能迅速存活,而保證以上的關鍵在於長久以來積累的品牌口碑,產品質量和大企業的運作方式。
國內企業要走的路還很遠,還需要看透


不能!!!!厚著臉皮站在一個傳統行業傳統營銷模式的人的立場隨便說兩句。如果有錯的,狹隘的地方請見諒。
本人做酒類產品銷售,也就是人們說的代理商。經營一款四川知名酒廠下的白酒。此產品在網路平台及其火爆,所以就出現了一種情況。比如一款產品,我的進貨價是40,零售價格為80左右(題主看到這裡不要罵我,這不是暴利,我不零售的,批發給別人也就41.42的樣子)但是!!網路價格為100兩瓶,我叉。。。這還叫我們怎麼做生意?大型電商可以依靠資本家的投資肆意虧本,但是傳統經營者沒有那麼多資本來虧損啊。某東每年收取高昂的手續費,入住費不仍然巨虧嗎?不過他們不怕,有資本家撐腰。他們可以肆意的壓低價格,但是傳統經營者不行。在我國奇葩的地方在於,人們網上購物不是為了方便而是為了便宜。每次看到網上什麼三十塊的原瓶進口法國紅酒我就苦笑,尼瑪!目前海關在紅酒當面收取的關稅和其他雜費一般是貨物價值的50%左右,現在報關的最低價為10元人民幣左右,其實一般合同價格比這個高,不能說逃稅,合理避稅吧,也就是說,這瓶酒出了海關成本就是15塊錢了。加上運輸,加上其他雜費和利潤,最後在某寶居然能以30包郵賣出去,然後月銷幾萬瓶。我。。。假的啊大哥,雖然說不能保證說人家不是進口,但是肯定不是原瓶進口的。對了,忘了普及,一般進口分為原瓶進口和原裝進口。原瓶進口就是從酒到瓶子都是在葡萄酒產地包裝好的,原裝進口就是,在保稅區拉個桶罐裝的咯。。。


我覺得日本的yodobashi是個不錯的研究對象,無論線上線下,都做得有聲有色。


謝謝你的信任,本人對不屬於這個領域,僅能從消費者的感官去回答。
首先,電商和實體都有自己的擁簇者。對我來說,能網購的幹嗎去實體店?如果有實體店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免除了我對網上產品的懷疑以及售後的麻煩。會更促進我參加網購,實體店真是太糟糕了,對比來對比去,現場很難抵抗的了售貨員的熱情和傾向性的推薦。
其次,何謂完美?對這種受眾很多的領域。完美並不是能帶來最大經濟利益的。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應該是比較具有經濟效益的方式。每個人選擇不一樣,每種產品都會毀譽參半。做到完美的代價太大。
再次。如何結合?網購的仍然還是網購,實體仍為補充。實體的仍為實體,網購仍為補充。很難既能說服客戶選擇網購又選擇實體。所以,只要兩者在不同的領域做到比較好,就算完美結合了。兩者很難互動,互為補充即可。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歡迎補充,謬誤之處,還請雅正。


美團網應該算是電商和實體結合最好的,利益曾經相關,畢竟上一個東家,2014年的銷售應該是500億左右,,,,,絕對的團購業龍頭老大。。。。市場份額占團購行業70%,畢竟美團ceo計劃是要到2020年銷售額到達萬億的目標。。。。。按照公司的發展態勢和我所見到的工作氛圍,個人覺得,很有可能。


線上與線下的區別在於商務電子化與產業互聯網化。這些年來發生所有經濟現象不過是商業邏輯的一種演繹。
好了。建立這個概念後,我們仔細來闡釋現在的情況。
電商平台(以淘寶為例)上的銷售,在一開始是具有很好的效果。因為信息化成本比較低,遠低於線下的地租等費用,同時能跨地域地集聚消費者資源,所以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許多淘品牌也是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想對應地,那個時候的傳統渠道,由於地域性限制,地租成本等等,價格缺乏優勢,被打敗是正常的。
但是隨著進入後電商時代,電商平台上商家競爭開始激烈起來。以淘寶為例,商家數量變多,大牌被阿里不斷引入,流量成本與日俱增,線上運營成本(美工,攝影等)也開始提升。
這就造成了現在,最大的收益者是平台,其次是部分top賣家,其餘賣家可以說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而且根據目前的房價收入比,未來房價相對收入隱性陰跌是大概率事件,線下成本有下降趨勢。
所以,許多品牌特別是淘品牌開始尋找線下渠道是很符合商業邏輯的行為。目前提出的一個最理想模型就是:一個品牌商在線上若干個平台有店鋪作為銷售主要渠道,線下則在若干主要城市擁有小而美的展示性店鋪,目的不在銷售而在產品展示,用戶體驗與理念傳達(並有可能承擔起售後處理的功能)。當顧客決定購買時,可直接通過線上渠道進行購買,最後由當地物流倉儲統一安排,在後面幾天內將貨物送到顧客手上。
嗯,大半夜不睡碼了這麼多,給個讚唄!


實體商戶的盈利模式為:利潤=銷售收入*毛利率+後向收費-經營成本

電商企業的商業邏輯為:利潤=用戶含金量*用戶規模*用戶活躍度

雖然都是在賣商品,但這卻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營商理念。一個是從財務角度,另一個是用戶角度。實體商戶有著無法避免的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餐飲運營效率低下、營銷難(街頭廣告促銷轉化率不到1%,媒體廣告無法追蹤效果)等痛點。而對於消費者而言,他關心的是能否方便地買到質優價廉的產品,至於這個產品是從電商渠道購買的,還是從實體渠道購買的,並不是他關心的重點,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互聯網+時代,以餐飲商戶為例,商戶可以通過使用串接了線上O2O服務的餐飲SaaS軟體,來更好地承接外賣、第三方移動支付資源;基於H5網頁模式開發的微商城、微會員系統也可以更好地使用戶流量平穩落地,轉化為商戶的會員資源。基於全渠道(omni-Channel)模式下的全網引流不僅為商戶打開了更多的客源,增加營業額提高收入,提升品牌價值以及曝光度


現在單純的電商和單純的實體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商圈了,只有實體+互聯網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現在的發展


各有千秋。

窮人選擇假貨和二手貨是理所應當的(違法,但事實如此),物價太高。

中產選擇自主品牌是大趨勢,這是電商和實體完美統一的地方。

富不差錢,要求高,多是線下。

關鍵是信任感和客戶心理需求怎麼實現。


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互聯銷售,但是所有產品都會或多或少的觸電!
看這個問題需要考慮業態。這個行業的產品是以什麼形態存在的,如果是服務產品,根本就不需要實體店交易,比如電信運營商,銀行業務等;這是無形商品,且非常標準化;但是有些業態基本上無法完全電商,比如餐飲,你總要吃到實物!
從另一個角度看,打通線上和線下,肯定是必要的。問題是打通什麼,怎麼打通。商家必須洞察人性,了解在整個與交互環節中,哪些是切中人性那些可以不要實物就很安心的部分,哪些必須看到實物才能安心的部分。這兩部分怎麼有效有機的結合。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結合也會變化。
很不看好現在一窩蜂O2O的狀態,總想過電,沒想清楚自己的產品形態和客戶的深層次心裡需求。


從易買得閉市創想未來商超的運營模式

易買得超市2005年進入天津市場,據業內人士透露,自開張業以來,一直未能扭轉持續虧損的局面。時至今日,除了易買得,其它超市的境遇又何嘗不是步履維艱、苦苦掙扎呢?

自從第一家「家樂」大型超市登錄天津至今大約有十七八年了,那是大型商超的春天,超市崛起初期靠信息化管理和規模化經營確立了超市的競爭優勢,只要在超市營業的時段,門前永遠是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景象。於是家樂福、沃爾瑪、易初蓮花、樂天瑪特、萬客隆、物美、樂購、歐尚、易買得、人人樂、大潤發等紛紛搶灘登陸,在十年前,只要前期資金投入充足,開超市就能掙錢幾乎成了業界的鐵律。

做為大眾日常購物重要渠道的超市,十多年來擁有眾多的消費群體,除了在爭奪客源方面各自的招數稍有區別外,其運營模式卻沒有什麼實質的進步。而當初便利、快捷、舒適的環境和耳目一新購物體驗已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超市的核心競爭力隨之逝去。而超市的經營者還在對外搞聯營以增加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對內搞減員增效、挖潛,為低價競爭不斷擠壓自己的空間,超市大約是抱定了「做好自己」的理念一直埋頭苦幹,結果成了溫水中的青蛙,不知不覺還是過氣兒了。

其實,導致超市經營每況愈下的原因很多,這些年來眾多街邊及社區的便利店如雨後春筍般的湧出,特別是經營消費類產品電商的崛起,電商巨頭不計成本的低價競爭策略,更是不斷分留著超市的客源。這不是超市犯了錯,他們按照既定的經營思路努力了,卻應驗了電商界今年的一句流行語「我毀滅你,與你無關」。

未來的商場超市該如何經營?我在2013年出版的小說《創想2020》中,對此做出的思考和預測,歸納如下:

從組織架構重組的角度,商超的運行方式需要做出根本性的調整,對目前混在一起的多個職能部門剝離出若干個專業公司。其中,有商業物業管理公司,負責超市的保潔、安防、基礎設施維護等工作;有商業運營公司,負責賣場的日常經營與管理,當然也包括線上的賣場;有倉儲及物流公司,其作用顯而易見;最後還需要一個為超市信息化商業運行平台提供服務的公司,提供一個打通線上線下的壁壘,實現店內店外互動的,能夠與眾多信息化平台軟體實現無縫對接的商業信息化綜合體。至於職能方面為什麼要這樣拆分,簡單的講是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具體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了,明眼人都能想明白。

從信息化平台搭建的角度,由於這個系統非常龐大,是以雲存儲為基礎,以大數據運用為支撐、由眾多PC端和無數個移動客戶端構成的運營平台。由於它整合了眾多專業化的信息化應用平台,這裡我暫且稱它為商業信息化綜合體。圍繞商超的運營的需要,它可以講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信息巨人,PC端與手機移動端之間實現全方位的互動,使這個信息巨人成為吸引客源、拉動消費、構築五彩繽紛購物環境的強勁引擎。屆時,賣場中的人無論是顧客還是店員,無時無刻都離不開手中的智能手機,店員在經營團隊的整體調度下,可以創造出靈活多變的促銷新招數,顧客穿梭與琳琅滿目商品之中,在智能手機的幫助下現場淘寶,在越買越便宜的動因驅使之下,樂此不疲的訂下需要的東西。當然,購物達到一定的數量,或者是大件兒的商品超市也能能保證及時送貨到家。這種現場提供的試吃、試玩、吃穿、試戴,其購物體驗要遠遠優於線上網店。我認為這將是未來創新模式下商超運營將出現的場景。屆時,純粹的網上購物,其規模會回歸到合理的數量級,是忙人和懶人關顧的地方,隨便說一句,如果買的是快消品屆時來送貨的人很可能就是附近街邊某個小店中的夥計。誰讓你懶呢?加收個跑腿兒錢吧。

從資源整合的角度,打車軟體肯定是超市吸引客源的重要手段遭之一,因此,只要打車來的顧客超過一定數額的消費,從銷售利潤中明明白白地為出租司機返些款也是應該的,當然為打車的顧客報銷打車錢更是不在話下。點評類軟體也是引流的重要窗口,從這裡顧客可以獲得各個賣場的服務信息、服務質量的公眾反饋,超市需要線上的信息發布,顧客到店需要線上線下的互動,信息是公開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數據是不會說慌的,馬雲要打造的「天下無賊」的商業環境絕對不是夢想,不僅網路輿論會淹死哪些無良商家,就像360手機衛士能屏蔽詐騙及騷擾電話一樣,無良商家也會被貼上不誠信的標籤。還有,如今的賣場物理空間很大,顧客進去容易迷路,要找某個品牌的專櫃在哪困難呀,呵呵,使用智能手機實現的電子導購、店內電子地圖是必不可少的。助力打折促銷的利器直接對著移動客戶端,這類應用肯定能成為熱點,再如:店面運營規劃與設計,運營大數據分析工具。。。。。。嗨,相關的技術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後面就看誰先率先試水了。

最後在總結一下。商超的營銷模式肯定要與時俱進,跟上信息技術的步伐。目前,基於移動客戶端的應用與服務才剛剛起步,如果您是瞄著未來商業運營平台做開發的團隊,不妨嘗試沿著文中的思路靜心想想目前的努力方向是否要正確,千萬別做哪些沒用兩年就過時的系統,人力成本很貴的。

還要嘮叨一句,超市大爺大媽的智商不容小覷,今年「雙十二」馬云為超市顧客發福利,已經證明只要促銷打折,支付寶錢包根本擋不住老年人,照樣兒會使!再過幾年就跟刷卡消費一樣普及了。


實體店考慮的是更多的成本,更多的人員調派,無法24小時服務。網上則無法真切的接觸商品以及售後服務的不便。我覺得應該兩者結合,線下宣傳鞏固品牌文化,提高客戶忠誠度,線上保持正常營銷,以自己最大盈利點。


實體和電商得完美結合只能說是一種趨勢,但永遠不會變成大眾所接受得完美,我覺得這個問題更傾向於表達一種對現今商業模式理想狀態得探求,過多得專業術語得分析只會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而商業所針對得消費群體,也就是顧客得需求,以及需求所引發得消費行為,才是對電商和實體融合發展程度最實際得考量。
實體在我個人得消費需求來看,是一種更人性化得需求,尤其作為女性消費者,購物慾望是一方面,更多情愫來源於購物過程,邀上三五好友逛街吃飯看電影,一起挑選商品,給出意見等等,都給我們工作以外得生活增添了樂趣,獲得的精神滿足是電商難以提供的。
當然電商也滿足了顧客其他角度得需求,比如便利,選擇範圍廣,價格實惠等。但個人角度看來,電商更容易混淆顧客對於自身需求得認知。比如我一開始只是想買一條漂亮得羊毛短裙,大數據得強大功能將只要沾上一點兒邊得所有產品堆到顯示屏上,然後我們開始比對價格,活動,以及其他替代品,逐漸的價值取向開始變為脫離產品本身得別的一些東西。也許最後我只是買了一雙襪子,而最終收到實物時發現它不過如此普通,但我已經精疲力盡,裙子得事情,再說吧。
之所以選取這兩種角度解讀實體和電商,不是說對兩者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偏愛,只是在現如今實體和電商發展本末倒置,缺乏中心價值取向得消費模式下,對兩者形象得一點點挽回。實體和電商得「完美」融合大概一定會滋生出第三種「模式」。至於實現到哪種程度,基於對顧客需求的深入理解,優於或先於顧客發現他們真正需求得東西,並提供相應得服務才是融合得出發點。
財經郎眼關於實體和金融興國得論戰也從一定角度反映了一些東西,推薦大家參考一下,也許會有更深入得體會。


完全非專業,只是看到了感興趣,說說自己的看法,若有錯誤,煩請諒解。
電商和實體都是銷售的不同模式,他們的存在、發展、沒落都是來源於消費群體對他們的選擇。
正如電商的出現過程一般,最開始有人在線上賣東西,有人發現買了東西。這種自然的互動產生了新的銷售模式,在越來越被接受的使用下,電商模式空前發展。他們的出現和發展正是迎合了消費群體對其的需求,也就是這種模式有了市場。
電商橫空出世,且迅速發展,實體銷售模式不斷受到擠壓。銷售商在這種形勢下,有的做出改變銷售模式的選擇,有的依然堅守。銷售商選擇應對方法的原因很複雜,有的草率,有的穩妥。但是銷售方式最科學的選擇應該來源於對不同消費群體、不同商品的深入研究,找到適合的銷售方式。
電商和實體是否融合一體我想不出來,但是無論如何的結果是:在電商模式和實體模式不斷地交手中,進行最恰當的互補。
銷售商做出怎樣銷售模式的選擇,無論是出於迎合消費群體,還是滿足自身情況,最終都是為了促進產品的銷售。


我們先來看看今天的電商市場,所有的商家開展電子商務要麼是招十幾個人,成立一個電商部開展網路推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半年下來業績沒產生,人走了,錢花了,剩下個網站或網店;要麼就把自己交給搜索引擎網站、競價排名、廣告聯盟或參加電商平台活動,流量很高可成交的沒幾個,結果是花錢賺吆吼!但不花錢又沒流量。

當移動互聯網襲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手機代替了PC成為使用時長和頻率最高的終端。流量的價值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那些曾經被所有人追逐搶佔的流量正在遭遇貶值。在各種客戶端極為分散的環境下,整個世界被碎片化了。

激活商圈,優化體驗:川力網http://www.3688.tv/利用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選貨店長資源優勢,面向各商圈建立區域獨家代理配送商,免費授權 「品銷寶」管理系統,代配商利用「品銷寶」在線進貨,負責當地商圈內買家的購物訂單處理,既實現就近配送,節省配送成本,又為選貨店長和買家提供線下產品體驗服務,還提高了代配商經營收益。策劃開展商圈營銷活動,通過商圈用戶的免費加盟參與線下體驗活動,線上、線下口碑傳播互動,剌激商圈購買力,快速回款直接創造現金流,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商圈營銷體系。


針對於不同類目的產品,線上和線下渠道有不同的配合和意義。
對於鞋子來說,線下的嘗試和體驗很重要,因此我覺得Mr.ing補充線下渠道是個正確的選擇。
我覺得產品的銷售渠道絕對是以產品本身的屬性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


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何要寫那麼多字呢,電商做不了的事就應該讓實體去做,實體做不了的事就應該讓電商去做。

這個問題好比就在問,男人和女人是否能夠完美的結合?如何結合?
男人和女人如何結合,才能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自己心知。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網購能買到的冷門卻有趣的東西?
網店店主在別的網店進行購物時會注意什麼?
電商大戰為什麼選擇在六月爆發?
如果當初阿里巴巴沒有收購雅虎中國,會對阿里巴巴產生什麼影響?
怎樣在網路上買到好品質的鞋子?

TAG:電子商務 | 淘寶網 | 京東 | 房地產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