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和孤獨的區別是什麼?
寂寞於行 孤獨於心
寂寞是別人不想搭理你,孤獨是你不想搭理別人。
寂寞是沒人陪你,孤獨是沒人懂你
寂寞是無人說話,孤獨是無話可說。
想起以前看的一本書中史鐵生談愛情時提到關於孤獨和寂寞,當時還收藏在博客中。
原文如下:
無所事事你會感到寂寞,那麼日理萬機如何呢?
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獨。
孤獨也不是孤單。
門可羅雀你會感到孤單,那麼門庭若市了怎樣呢?
你不再孤單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獨。
孤獨更不是空虛和百無聊賴。
孤獨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來要衝湧出去,便渴望有人呼應他、收留他、理解他。
孤獨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生理問題,孤獨是心靈問題,是心靈間的隔膜與歧視甚或心靈間的戰爭與戕害所致。
那麼擺脫孤獨的途徑就顯然不能是日理萬機或門庭若市之類,必須是心靈間戕害的停止、戰爭的結束、屏障的拆除,是心靈間和平的到來。
心靈間的呼喚與呼應、投奔與收留、坦露與理解,那便是心靈解放的號音,是和平的盛典是愛的狂歡。
那才是孤獨的擺脫,是心靈享有自由的時刻。」
寂寞是自我與他人共在的慾望。 孤獨是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之中的慾望。 --- 周國平
復旦陳果老師的情商課是這麼說的:
1、寂寞是一種無所適從的可憐~~它和孤獨不是一回事,孤獨是自成世界的獨處,表現出的是圓融的高貴;
2、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
3、寂寞者的集合依然逃不脫寂寞,孤獨者是可以被人群包圍的,因為他是自己的一份心境。
4、寂寞是一種迫於無奈的虛無,孤獨是一種由思想帶來的揮之不去的氣質。
推薦這個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0MzQ4NTA0.html
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
無聊是把自我消散於他人之中的慾望,它尋求的是消遣。
寂寞是自我與他人共在的慾望,它尋求的是普通的人間溫暖。
孤獨是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之中的慾望,它尋求的是理解。
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
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無聊是喜劇性的,孤獨是悲劇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無聊屬於生物性的人,寂寞屬於社會性的人,孤獨屬於形而上的人。
————周國平《人與永恆》
寂寞和孤獨的不同是:前者是尋找別人,後者是尋找自己。
貴州人民出版社曾出過一套《人心與情緒叢書》,裡邊有本很贊,叫《孤獨——一場哲學的交匯》,是我獨處時的指引。旁徵博引各種典故和文學作品,看的過程就是一種思考和反省。另外叢書中的《擁抱憂傷》是一本冥想導引書,導引詞上佳。殷勤期盼有人能做成Audiobook。
以下Idea均出自《孤獨》(SOLITUDE)
——孤獨的本質——
/從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描寫,得出孤獨可能具有的三項特徵:
1、獨處。在知覺範圍內,沒有他人。
(非必要條件,「即使真的有人環繞在我的四周,只要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則我仍然可以算得上孤獨的。」)
2、意識中沒有別人的涉入。「意識中沒有別人的影子:他既沒有看到有誰在附近,也沒有在找誰或躲誰;他既沒有在思念誰,也沒有在回憶誰。他的心靈完全被周遭的環境——空無一人的環境——所佔滿。」(極重要條件,準確理解請參見以下、「擬人化」的分析)
3、帶有反省性。
(非必要條件,「有些孤獨的體驗帶有極強的反省性,但有些孤獨的體驗卻完完全全沉浸在流轉不息的感官知覺中,反省程度強弱不定」)
/接下來澄清與孤獨有關的概念和現象。
1,「出於自願的孤獨才算孤獨」。
由《哲學的慰藉》波伊提烏、《追尋人生的意義》弗蘭克、金絲雀學家斯特勞德三人總結出
「雖身陷囹圄,他們仍有自由活動的餘地,而他們也盡其所能的去發揮這種自由。剝奪了所有的自由選擇、所有的自主性,孤獨再不能稱其為孤獨。」「某種程度的自主性是孤獨所必需。」
2,寧靜、沒有聲音、沉默
安靜一詞本身有歧義性,他既可以指沒有聲音的狀態,又可指內心的靜謐狀態;可以指沒有任何聲音,或者是沒有任何人的聲音,尤其是說話聲。所以,孤獨可以是一個安靜的場域,但也可以是一個活動的場域。當然,話語聲越少越能將人排除在意識之外。
3、特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
時間時快時慢,情緒鬆弛趨於平緩,不需要去配合別人的時間;成為世界的中心,自如地輻射或收縮與萬事萬物的距離。
/結論:
孤獨是什麼?那是一種持續若干時間、沒有別人涉入的意識狀態。有了這個核心特徵,孤獨的其他特徵也就跟著源源而出;孤身一人;具有反省性的心態;擁有自由;擁有寧靜;擁有特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
——相似概念,寂寞、隔絕、隱私、疏離——
1,寂寞(LONELINESS)
寂寞,最基本上來說,是一種情緒,一種不愉快的情緒,一種渴望與他人發生某種互動的情緒。
/分析:情緒,是由由生理感受、評價判斷、渴望以及知覺模式組成的。
舉例:比如見不到想見的人
》東張西望,尋尋覓覓——得不到滿足的慾望。萎靡不振
》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感受世界,凄凄慘慘戚戚——原來溫暖清新的風,卻讓你感覺冷。緊張僵硬、無精打采、空虛感……
》知覺的焦點被改變——對某些東西置若罔聞,視而不見,卻對某些特殊的東西取代,比如每個路人的臉。最寂寞的時間,正是你最不孤獨的時間,此時他人在你意識中涉入程度是最深的。
》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一直在變化,內心無法寧靜。有時感到自己個其他人沒什麼兩樣,有時感覺和別人之間隔著巨大的鴻溝,甚至會感覺全然不能從周圍的人與事獲得慰藉。
而孤獨則不是一種情緒,它不包含任何特定形式的感受、評價、渴望和知覺模式:它是開放的心理狀態,容得下任何種類的情緒。孤獨與寂寞最重要的分野正在於,不快樂的感覺是寂寞固有的一部分,但一個孤獨的人卻既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不快樂的。
2,隔絕(ISOLATION),比如魯濱遜
隔絕感本身並不是一種情緒狀態,沒有某種特定的渴望、價值判斷或喜怒哀樂會固定地跟著它跑。
3,隱私(PRIVACY)
隱私建立在一種權利感(消極的,不被侵擾、揭露、知曉的權利)之上,孤獨不是。
隱私往往離不開一個社會網路,孤獨不是。
身處孤獨中的人,不見得會關心隱私問題。因為有時候,他的意識對別人的排除是如此徹底,以至於根本不會去掛心別人的窺伺。
4,疏離/疏遠(ALIENATION)
疏離,是一種加諸一個人身上的痛苦的、不快樂的狀態,它發生在社會之中;而孤獨,則是一個人自發主動地離開社會,尋找內心的寧靜快樂。
疏離,就像寂寞一樣,本質上是一種不快的狀態,而孤獨則否;儘管疏離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斷裂,但疏離的意識卻仍然是一種指涉他人的意識:要是你對你的同事產生疏離感的話,正代表著你注意到他們的存在;要是你沒注意到他們的存在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什麼疏離不疏離可言。可以這麼理解疏離——關於他者的意識consciousness-of-other,而孤獨則是沒有他者的意識consciousness-without-other。
/最後,澄清相似概念後,回歸孤獨本身。
孤獨是一種開放式的意識狀態——它既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不快樂的。在寂寞、隔絕、隱私、疏離等狀態中,人的意識無不受到別人的制約,而孤獨的狀態則沒有這一層制約——寂寞中的人會渴望得到別人的慰藉,隔絕中的人會意識到別人和自己空間上的距離,希望保持隱私的人會防範別人的窺探,疏離的人感受到別人的敵意或排擠。意識結構中都少不了「別人」這一項。
孤獨,則是「別人」不存在,甚至「我」也可能悄然隱退。心靈完全從別人身上脫離,而依附到其他事物上去。讓他全身貫注的,也許是手上的一鏟泥,也許是溪流中的漣漪,也許是一陣沉思。
孤獨,就是一種與別人無交涉的意識狀態。這種狀態需要一定的時間長度,也很有彈性。聊天時偶爾走神不能算是孤獨;但隱約注意到「別人」的存在,並不妨礙其為一種不涉入的意識狀態。
/接下來重點解析不涉入狀態DISENGAGEMENT是什麼樣的
——完全的孤獨——
假設,你本在孤獨中,此時突然想起某人,
假設,你獨自散步時,腦海中始終沒有忘記有某個人在等你歸家,
假設,你躺在她身側,靜聽她均勻的呼吸,
這些算不算孤獨?
這些例子說明,不能僅以涉入與否為兩分看待所處的狀態。
/那麼分析全面的涉入指什麼?
感官上、認知上、情緒上、行動上,都完全以他人為焦點(比如交談,你看著聽著,思想跟隨其活動,情緒隨之起伏,做出相呼應的動作或行為)
那麼完美的不涉入,是感官、認知、情緒、行動都無一指涉他人的狀態,這樣才有可能獲得一個純粹的、沒有雜質的孤獨狀態。
這種純粹的孤獨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可謂鳳毛麟角;絕大部分孤獨最少總會在四者之一指涉別人。但局部的涉入仍不失為孤獨。同理,局部不涉入的交匯也不失為交匯。
但我們沒有辦法拿出斷言孤獨的涉入的下限的標準。
/接下來分析某些一般形態的孤獨狀態,這章太難總結了。
——涉入的不涉入 ENGAGED DISENGAGEMENT——
1,睹物思人
有時候看著某個東西,就像看著鏡子,通過物體折射某人的影子,卻不會注意鏡子本身。但是有時候物體向意識傳遞的只是一種隱隱約約的親切感,而非隱藏在這種親切感後面的那個人。就像鏡子和石頭的區別,鏡子可以清楚反應出太陽的樣子,但石頭僅能反應太陽的溫熱,同時,即使你感受到溫熱,也沒想到帶來這種溫熱的源頭:太陽。
同理,孤獨中的人,有時也有可能被周遭事物挑起某種親切之感,卻沒有同時憶起來這種親切感的源頭。直到刻意的回憶,有時能回想起隱藏在背後的那個他。但無論能否憶起,溫熱是始終在的。
2,擬人化
過孤獨生活的人,把自然事物擬人化的傾向特彆強烈。擬人化是一種隱喻。
我們思考與行動所憑藉的日常概念系統,甚至感覺、知覺,本質上都是隱喻性的。隱喻的本質在於以一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物。因為我們對「人」的熟悉程度、人的情緒、慾望、動機和性格特質的範圍極大,以至於「人」這個隱喻體的涵蓋力特彆強,很適合用來架構多樣的自然界事物。
3,底景
孤獨者的意識在大部分時間內仍然會處於一種不自覺地涉入狀態。因為人類的意識多多少少都免不了被一層由某些人物所構成的底景CONTAINMENT。就像背景音樂一樣,我們隱約意識到,卻不會去加以特別注意的事物,我們對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底景有可能因為關注它而變成前景,但進入孤獨狀態會慢慢變成名副其實的底景,卻不會離開意識。
比如梭羅的人際底景:離小鎮只有一英里半,站在附近的一個山坡就可以看到臨鎮的一小部分,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每星期都會入鎮與母親共進晚餐,會友等等
/總結
孤獨,雖然基本上是一種不涉入的狀態,但大多數時候仍免不了若干程度的涉入。這一類涉入林林總總,有出於間接,或出於擬人化的方式,有出於底景的方式,但不管哪一種方式,孤獨意識中所包含的涉入都不能太強烈、太直接、太明顯,否則,孤獨將不再成其為孤獨。因為能達到全然無涉的境界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即使有通過打坐和冥想達到完美的孤獨,其維持的時間也短之又短。所以,只要不太過,若干程度的涉入顯然是孤獨所容許的。
/以下與問題無關,故簡單略過
——孤獨的美德——
自由
回歸自我
契入自然:高度清澈的觀察力,心思異常專註;象徵化的觀物方式;自然與自我融合交匯
反省的態度:通往愛,沉思,開悟
最後:創造性。自由、想像力、回歸自我、契入自然、反省,種種因素能讓人達成一種讓人發揮創造性之極致的狀態。在孤獨中,你會開發出自己的資源,你會學會怎樣取用本來就在那裡的資源。
/打字好累。
/最後,用傅佩榮的序做結尾
談起寂寞,我會想起王小波先生寫給李銀河女士信中的一個絕妙比喻:
什麼都不是愛的對手,除了愛。
我心裡很不受用,寂寞得好像大馬路上的一棵歪脖子樹。
一想起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微笑。
可能在王小波看來,愛是一切的天敵,除了愛本身。當付出的愛還沒有收到回函時,那種失落就是寂寞。垂頭喪氣的模樣正如馬路上枝幹蜿蜒的樹一樣沒精打采。
再說孤獨,我想到的是魯迅先生在《野草》第一篇《秋夜》中的開篇: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而孤獨,是沒有愛,也不需要回應。它是義無反顧的獨自前行,也是不能自拔的自我沉醉。牆外的兩株棗樹,一株是我,一株是你。但我和你,不等於我們。
這是我對寂寞與孤獨的感觸,巧合的是,所用的意象都是樹。
孤獨的感覺還不錯,有時候你會主動去尋求這種感覺,孤獨會讓你做出很有益的思考。
寂寞的感覺基本上是它自己找到你的,讓你難受發瘋無所適從。
寂寞是你找人約炮,孤獨是打完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寂寞??
剛才回答了怎麼從孤獨中走出的問題,看到這個問題,順便回答下。
孤獨的人是擁有了極其豐富的思想以及精神境界的人。他知道怎樣享受孤獨,知道在孤獨中該幹嘛。因為自己和自己玩簡直太好玩了,不是說自己上網,看書什麼的,而是就坐在那兒,他就超級爽。想想那些獨居的哲學家,想想那些一個人隱居的人,面壁十八年的達摩……都是懂得享受孤獨的人。當然這樣的人很少。
很多時候,我們是把孤獨,寂寞,無聊,空虛弄混了。
一個人坐著,還很開心滿足,那是孤獨。
一個人坐著,心裡卻老想著聚會,姑娘,那是寂寞。
一個人坐著,腿不停的抖,手裡不停的轉筆,一會翻下這本書,一會翻下那本書,不停的刷微博,那是無聊了。
一個人坐著,覺著特悲傷,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懂我,活著幹嘛呢,有個人和我互相傾訴該多好啊,這是空虛了。
秦歌慢慢地喝了杯酒,慢慢地放下酒杯,目光凝視著遠方的黑暗,過了很久,道:「你知不知道什麼叫寂寞?」
田思思道:「當然知道,我以前就常常都會覺得很寂寞。」
秦歌道:「那時你在想些什麼?」
田思思道:「我想東想西,想出來到處逛逛,想找個人聊聊天。」
秦歌忽然笑了,道:「你以為那就是寂寞?」
思思道:「那不是寂寞是什麼?」
秦歌道:「那隻不過你覺得很無聊而已,真正的寂寞,不是那樣子的。」他笑了笑,笑得很凄涼,緩緩接著道:「真正的寂寞是什麼樣子?也許沒人能說得出來,因為那時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田思思在聽著。
秦歌道:「你若經歷過很多事,忽然發覺所有的事都已成了過去,你若得到過很多東西,忽然發覺那也全是一場空,到了夜深人靜時,只剩下你一個人……」他語聲更輕,更慢,緩緩地接著道:「到了那時,你才會懂得什麼叫寂寞。」
田思思眨了眨眼,道:「你懂得?」
秦歌好像沒有聽到她在說什麼,又痴痴地怔了半天,才接著道:「那時你也許什麼都沒得想,只是一個人坐在那裡發怔,只覺得心裡空蕩蕩的,找不到著落,有時甚至會想大叫,想發瘋……」
田思思道:「那時你就應該去想些有趣的事。」
秦歌又道:「人類最大的痛苦,也許就是永遠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你若拚命想去回憶過去那些有趣的事,但想到的卻偏偏總是那些辛酸和痛苦,那時你心裡就會覺得好像有根針在刺著。」
田思思笑道:「好像有根針在刺著?那隻不過是文人們的形容而已……」
秦歌又喝了杯酒,道:「以前我也不信,一個人的心真會痛,也以為那隻不過是文人們的形容過甚之辭,但後來我才知道,就算是最懂得修辭用字的文人墨客之流,也無法形容出你那時的感覺。」他笑得更凄涼,接著道:「你若有過那種感覺,才會懂得那些人為什麼要三更半夜的,一個人跑到這破攤子上來喝酒了。」
寂寞是想要有人陪,孤獨是有人陪也沒有用。
孤獨是人的一種屬性
寂寞是人的一種狀態
補充高贊。
覺得寂寞是你有很多話想說,但是沒有陪你說話的人。孤獨是你說了很多 但是沒有人聽得懂你。
我理解的寂寞就是一種慾望,心裡的慾望。從表面上看,寂寞的人都是很閑,形單影隻之類的,其實這只是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寂寞是來自於內心的慾望。比如,有些人結婚了卻依然覺得寂寞,為什麼?有些人處於門庭若市之中依然寂寞,而有些人處於鮮花和掌聲中卻依然覺得寂寞……為什麼?
這種寂寞多半來自於情感的需求,當我們的內心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這些需要的時候,這種寂寞的慾望便會產生。
寂寞的人都渴望關心,渴望溫暖,渴望愛與被愛,渴望心靈的伴侶,共鳴……。為什麼結婚了卻依然寂寞。對方不是你想要的人,在情感上無法給你滿足,精神上沒有於你共鳴。你仍然在情感的寂寞中渴望著。
走在人群中又能怎麼樣,沒有你心裡想要的朋友,懂你的知己,與你分享的愛人。人越多,你依然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不想多說話,只是附和著別人的笑容,你自己有多寂寞只有自己明白。
就算有鮮花和掌聲,這一切也許並非是自己想要的,心裡卻不快樂,想逃避。卻又在無奈的偽裝著自己,讓一切看起來是多麼美好……。
寂寞是一種無形的毒藥,如果它長期侵蝕著我們的內心。就等於慢性自殺。
寂寞是,一個人的時候,恨不得照鏡子都能照出一萬個你來;孤獨是,哪怕身邊有一萬個人陪著你,卻沒一個真懂你的,你還是會覺得,你是獨自存在的。
根據 @CindySSS 的提示 我在補充一個解釋
漢典: 寂寞 : 釋意6 冷清、孤單
孤獨: 釋意3 隻身獨處;孤單寂寞。
所以可以推論:
- 孤獨是客觀的
- 寂寞是主觀的
對於宅男而說,他們是孤獨而不寂寞,他們的宅文化很豐富,很充實。但如果宅男來到了酒吧,他就是不孤獨,但是很寂寞,因為這裡他什麼都不喜歡。
對於陽光外向的人,孤獨和寂寞幾乎會同時發生。只有有人在和他一起互動,他才會覺得快樂。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