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類的社交網站在中國會有市場么?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地點為中心更合適?

這個問題源自於我對LBS類應用的個人體會:
對於經常造成刷屏的好友check-in信息非常反感,
但是偶爾會發現令人感興趣的地點。

搜索了一下,國內有一個「遊俠客」網站,
不過它做成類類似人人的樣子,
以人為中心,感覺並沒有體現旅遊這個主題的特點。

國外有個Gtrot,貌似08年就建立了,
不過貌似國內一直沒有人關注的樣子。


市場總會有的,就看你的market targeting是否做得好,就是說旅遊市場這麼大,你到底要target哪一個細分市場,旅遊市場產業鏈這麼長,可以是攜程主打機票和酒店業務的(工具類),可以是類似螞蜂窩的旅遊攻略分享社區(內容類),不過關鍵還是做出差異化,針對一個生命周期有一定的成熟產業,做出一些不同的東西比做與現時產業內流行的東西更加重要,把握好你的POP(point of parity)與POD(point of different)。
以人為中心還是以地點為中心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們要回到原點,到底旅遊的目的是什麼,人們旅遊的動機是什麼。我想應該是發現新世界,探索事物,體驗不同的經歷,用新的眼睛重新看世界,所以從這個概念出發的話,旅遊的定義真的就只限制於旅行社給予我們的所謂景點?難道我去香港就只能按部就班去大嶼山嗎?就只能去海洋公園跟迪斯尼嗎?就只能按照導遊的官方推薦到某著名餐廳和珠寶店消費嗎?答案肯定不是。
所以這裡關鍵的問題是,你怎樣定義旅遊,或者說重新定義旅遊,當然這裡從心理學層面去分析會存在對於特定辭彙的條件發射效果,例如,郭美美反射到紅十字會,再體現為一個對於目前國家慈善機構的負面情感的發射。因此無可避免人們普遍對於『旅遊』這個詞已經有了既定的條件反射:一年2-3次(沒有這麼多次還很有可能是不帶薪的假期,哎,條件反射的負面情緒又再次出現了),中長途旅行(在你的居住城市中,去探索其他的新鮮地方很可能不被認為是旅行),旅行社packages(認為旅遊一定要與旅行社掛鉤才算是旅行)。所以,如果要做出突破,做出藍海,請重新定義『旅遊』這個詞吧,這也跟市場個產品定位有關,perception is reality,你覺得你的產品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覺得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
如果令到用戶覺得,也就是他們perceive你的旅遊定義並不是傳統的定義,那麼他們自然也就不會只有旅行的時候才會上旅遊社區查資料。例如,假如你將旅遊定義為,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旅遊,可以是新的體驗和探索經歷,哪怕是一條山林小徑,哪怕是starbucks咖啡店的一角,都可以是旅遊,不是嗎?這樣的話用戶已經不能反射到『旅遊是一年只有2-3次的事情』,而是反射到『何時何地都可以是旅遊』。
不過話又說回來,重新定義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這麼容易重新定義的話,人人都可以重新定義手機,人人都可以設計出iphone了,人人都可以是喬布斯了。


剛好我有類似的疑問,網站的功能我覺得肯定是以地點、景點為中心,但服務的最終目的必然要以人為核心,能吸引人來並願意在此互動最終培養並留住了用戶的是好網站,單純的內容整合已經有太多失敗的例子。請參考 http://www.dopplr.com/ 網站。旅行和攝影潛在的市場本人很看好。我是來和大家討論的,不能作為答案供參考,真遺憾。


借這個問題吐下關於「旅遊」二字的槽。本來旅遊詞中的「旅」和「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知道怎麼就和到一起了。再者,旅遊只是一種手段,其終極目的是消費或休閑或裝13裝文青(去西藏、麗江旅行多屬此類),當然你是為了欣賞世界也沒話說(大陸人的收入和簽證還沒到能欣賞張三的歌的地步)。

「旅」在中國互聯網的概念是由攜程發掘出來的,把衣食住行中的最後兩個解決了一部分。食這部分呢,點評網算解決了一部分。

而「游」其實是整個詞和實際目的的最重要部分。你可以象中國遊客一樣每個景點,特別是寫了景點名稱的牌子那兒拍個到此一游,也可以象日本人一樣每個景點對照手冊仔細研究。也可以到了景點找個位置坐下來,一手拿杯咖啡,看看風景和美女。等到了天山腳下,乾脆就達個帳篷長住下來。那些愛好人文的驢友,還可以去追尋失落的城市,到梁思成故居、周作人故居懷古。

所以先不要想市場,而是想想我們自己需要怎樣的「旅」與「游」才是。忽然想起三表起來,出門前先發個帖知會要到某地,抵埠之後自有食家作陪、美女伴遊、算不算逍遙遊?


旅遊社交是個偽市場,因為單純為旅遊而社交的需求非常非常弱。


其實,我一直在試想一件事,接著這個問題也說一下,sns就必須要以交友為主要目的嗎?交友本身就不是一個目的,我覺得更是一個結果,通過了什麼操作,最後還可以認識新朋友,也不錯,應該是這樣子,人人網本來的定位也不是交友,他是讓你找到身邊認識的同學,加強聯繫,既然已經認識了,就談不到交友這個概念,至於你又認識了新的朋友,這是交友,但這不是人人網或sns的立足點,只是一個結果而已。
所以說,以人為本,還是以地點為本的關鍵在於,如果你的網站需要註冊,那這自然就有了用戶的概念,有了用戶的概念就會有交互,那最後自然就會形成交友和互動,這應該是一條很自然的發展,所以,不必去強調人的概念,你一味的想去強調以人為本,會迷失方向,因為你根本就沒搞明白什麼是sns,人是什麼,人在哪,人在幹什麼,這是基本點。
而地點,就是一個工具,是人與人交流的一個觸發點,這個很關鍵,也是你網站生存的根本。


單靠旅遊難以形成穩定的SNS,因為一般人旅遊的頻率不高。比較簡單的切入點是做成依託於一個社交平台的旅遊工具,以提供有價值的旅遊信息為主。用戶平時可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景點或者旅遊經歷,在自己旅遊時也能查到有用的幫助信息。如果要打通包括交通、住宿、玩樂等環節需要的資源太龐大,而且蛋糕都被細分掉了。蘋果的itravel在準備做類似的事情。


一個網站能否有市場,關鍵要看這個網站是否滿足了用戶的特定需求,這個需求點的廣泛程度,決定了市場的大小。對於旅遊用戶來說,出遊前(目的地選擇、攻略準備、出遊行程、交通酒店等),出遊中(地圖導航、美食查詢、),出遊後(遊記分享),這些細分需求的市場都是看得見的。
但我實在看不出這些旅遊方面的需求和交友有什麼關聯,如果是以滿足交友為目的有太多平台可以選擇了。恩...如果我們細分一點,以擁有共同愛好的交友為需求,這個豆瓣已經做的不錯了,各大sns平台也都具有這方面功能。
如果再細分一點,以希望找到共同出遊的朋友為需求,這個有一定市場,但是看驢評的結伴出遊頻道人氣就能知道國內這方面的市場還不成熟。


旅遊類sns關注點,在於到底是依據關係還是內容(絕不是簡單的地點)。
從08年開始我就關注這個領域極其結合,期間也有一些網站出現,但是都沒有脫離以上各位說的東西,所以後續不長就沒了。

我現在接觸一個旅遊sns項目(因為還未完全公開不便透露),個人認為這個切入點是可取的,比之李開復所投的那個也更加有價值(恕我直言,我覺得途客創始人的理解只是旅遊發燒友和技術高手的思路,對於旅遊本質上有欠缺,技術架構層面我確實很欣賞他們的嘗試,用戶體驗一般)。
旅行並不是簡單的,我想去那裡,我去了那裡,我去過那裡,如果單單考慮旅遊是一種消費行為,用戶也會用他們的滑鼠選擇真正關心他們內心實在的網站。


旅遊本身是一個弱聯繫的社區,絕大部分人出去玩還是和朋友家人一起,結伴和網友出遊真的是少數。大家去社區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獲取信息,獲取完信息可能一般就不會回來。最多可能會有一小部分用戶主動回來你這裡發個遊記什麼的。國內只有一些網站比如lvye,douyouhike等形成了了一個相互之間有關聯的社區。窮游,歐洲自助游這些雖然是論壇的形式,但是這兩個網站內部用戶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關係。單純的旅遊社交網站基本上很難做的很大。國外有看到成功的旅遊社交網站嗎?


http://gtrot.com 是典型的以人為中心的旅行類社交網站,在國外幾年前就出現了,註冊什麼的很方便(信息、聯繫人都是直接從facebook導入),界面也是很漂亮。但是發展了這麼多年,情況並不樂觀。

今年特別是近期,國內的旅遊類社交如雨後春筍出現,走的路線驚人的一致(SNS + 攻略)。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途客圈因為是創新工場旗下,李開複本人也加入並且發表了不少內容,所以還算蠻火。

總之,這條路是不好走的。最後能勝出的可能只有一到兩家(個人看法)。


你要想明白你的網站首先要給用戶的是什麼,滿足什麼需求
其次是什麼,
那個更重要,
旅遊網站與目的地為中心建設社區是有先天條件的,但是以目的地建設社區能不能形成那麼高的黏度
你做為一個旅行者,去過一個地方後,你再去那個地方的機率有多大?如果你不去你還會特別關心那個地方的信息嗎


更新於12月20日,經過3個多月 http://tukeq.com 的運營,不斷嘗試不斷總結,發現終歸產品是要滿足用戶需求的。但並不是說以人為中心去構建這個旅遊社交網路。旅行者首先需要獲得實用有效的信息,如果可以,最好可以快速準確去規劃或者安排自己最終能夠獲得良好體驗的旅行行程,社交或者朋友關係,也應該被利用來滿足這個需求點。純粹的旅行社交我不認為能夠行得通。就象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在計劃旅行時,不要完全依賴他人的意見,而是將他們的建議與自己的研究相結合,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計劃。」 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56978_2.html

更新於8月27日,我們在創新工場孵化的項目 途客圈 http://tukeq.com 上線(可以瀏覽,但需要邀請碼註冊),且看我們如何把 place(地點),people(旅行者),plan(行程計劃)為社交元素把這個社交網站構建起來的。 不需要邀請碼,可以直接註冊申請。
我們的創業項目就是建立出國游旅行者的社交網站。我們的做法是以地點(景點)為中心,然後在疊加上社交關係(人的關係)。就是不同的旅行者旅遊興趣,目的地是不一樣,這種疊加就是產生新的社交關係,去認識有共同旅遊興趣的朋友。
所以所謂社交旅遊網站的前提是要滿足準備出行者的信息獲取或者行程安排,先定位資訊和工具,積累人氣後再考慮社交是比較靠譜的。


老早就想過旅遊性的社交網站了。
隨意假象一下:
1- 提供一些參考價值較高的旅遊信息;
2- 對某個地點共同產生興趣滴人,可以自發組織一起結伴旅行;
3- 尋找身邊滴驢友 ;
4- 分享旅遊經歷(隨拍隨發)
5- 對分享的內容進行分類處理,讓其他想去的人可作為參考。
6- 每個人心中都旅行的夢(即使自己不旅行,閱讀他人的旅行經歷也是一種補償)
………………


旅遊網站的對象是大眾,大眾出遊關心的是出遊地點的價格和時令信息,這些信息如果要追求真實,需要真實的用戶提供。
還是地點引導,人提供信息。
旅遊社交是基於共同愛好,比如結伴出遊等。單從社交這點來看,還是小眾。用戶對出遊社交需求弱於信息獲取。
所以當時導遊天下的定位就是做出遊信息服務,然後再發展sns...


社交網站的核心應該還是在社交上,沒有好友關係鏈的支撐也無法稱其為社交網站,這樣的網站應該還是要以人脈關係為發展依託


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純交友式的SNS社區,無論打著什麼樣的旗號,我都不會買賬

旅遊這件事來說切入點應該是提供一切有利於旅遊的資源,很多無法在本地或者線下進行聚合的資源,例如景點點評 自助游路線推薦 旅店推薦(關鍵是實惠又安全的小店) 各種特色內容推薦等

主要的客戶群是國內日益增長的背包旅行族,專業或者非專業的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是內容吸引用戶在你這裡交流,因為用戶需要一定的話題或者重合點來與他人聯繫,否則就會成為一個婚介網。誰會抱著交友的心態來訪問一個旅遊類型網站呢?

所以一切的核心就在於你提供的舒適好用高效的平台,剩下的就讓用戶自己去添加內容吧,等內容質量及數量上去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你擋也擋不住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這樣說,在內容社交網站中的Feed是以人展示還是以內容解釋?粗淺談談個人看法:如果你做的是像facebook,新浪微博這樣的這種內容很雜(有文本信息,圖片,音樂,視頻)等等,當然是以人為本展示要好,這樣也可以突出社交的屬性。但是如果你做的是垂直的內容社交網站;比如:pinterest,最近的音貝網,都是以內容來展示的,這樣有一個好處,因為像這種內容社交網站,一定是interest graph,用戶最關心的,最感興趣的東西一定是內容,而facebook則是一個social network,當然是以人展示,微博其實是一個interest network+social network,而且越來越向sicial network傾斜,有人說微博是一個 social media ,我覺得微博和twitter不同,twitter沒有評論,更注重信息的轉發擴散,而微博除了信息的擴散,還有人們之間的互動,更像一個social network。但是大家看看delicious,也是內容社交,share link,卻是以人展示的,內容型社交網站到底是以人展示還是以內容展示?還請各位大師給出答案,個人偏向於以內容展示,但是這樣的社交屬性確實弱了很多。


不管是做旅遊還是做社交,內容都很重要。如何讓用戶自發地貢獻內容才是重點吧。
樓主的問題源於LBS用戶的頻繁刷屏,不過你有沒有觀察過LBS用戶對簽到這件事的興奮時長?有一陣子大家一窩蜂地涌去玩簽到,現在圍脖上玩的就很少了。個人覺得簽到這事吧,挺不安全的,哪天被變態色魔盯上了,一搜索就能鎖定你的行動軌跡。
你想做旅遊主題社區的話,想過具體是做哪一塊的嗎?國內旅遊還是國外旅遊?——N個城市N個景點,每個景點建一個版塊?不現實。而且旅遊這項牽扯到的相關資訊也很多:交通、天氣、吃喝玩樂購指南這項,每個地方都不同,每個人的經驗也不一樣。如果用戶願意自己貢獻內容,那當然最好了,不過一開始要怎麼吸引用戶呢?靠採集嗎?
我覺得吧,你可以不用一開始就想做社區這麼大胃口,可以先從開發平台插件開始。比如做個旅遊筆記本插件,(想起開心網的那個去過哪裡的應用了,)用戶如果發旅遊相關分享,可以直接@這個應用/插件,然後登陸你的網站,就可以查看自己的旅遊夢想以及別人提供的相關資訊。如果用戶對去某地旅遊有疑問,可以通過插件查找到相關的資料。這樣直接利用平台用戶,不需要自己再從0開始推廣,也能獲取到內容。
社交這些,都是有了內容之後的事情了。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吸引,內在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我是外貌協會,但是交朋友是另一回事)


Top 60 Best Travel Websites

http://topsitesblog.com/travel-websites/

希望對這個問題有用。


2010年我國人均出遊也就1.5次,還包括了約佔一半的商務旅行。旅遊確實總體上尚屬於偶發行為,穩固長久的社交關係僅憑旅遊目的地信息、線路信息、結伴同遊恐怕難以支撐。
或許把服務鏈條延伸到旅遊的娛樂、購物、美食等要素範圍,會有新的引力。


推薦閱讀:

豆瓣為何終於在 2014 年決定做「豆瓣」應用?
互聯網編程如何入門,學習路徑大致是怎樣的?
應該學習最新版本的 Python 3 還是舊版本的 Python 2?
你為什麼從中國移動離職?

TAG:移動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社交媒體 | 旅遊網站 | SNS 招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