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史上,「同一題材」反覆被不同名家不斷詮釋 ,從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西方繪畫中,名家們樂此不疲的去表達的同一主題常見最多有哪些?
例如:(巴別塔的題材)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約1525/1530
—1569r 版本尼德蘭畫家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荷蘭畫家
Maerten
van Heemskerck法國畫家
Gustave Doré1865年
Lucas
van Valckenborch 1568年p.s.基督教與希臘文化中出現較多出現在印派之前 現代與當代名家們試圖在藝術中表達哪些主題?猶太宗教的審美是否影響到現代藝術?
莎樂美。
-2015.8.9 更新-
增加了:蒙克的莎樂美,以及一幅莫羅的畫。
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里記載到:
14:3 起先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把約翰拿住鎖在監里。
14:4 因為約翰曾對他說:「你娶這婦人是不合理的。」
14:5 希律就想要殺他,只是怕百姓,因為他們以約翰為先知。
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
14:7 希律就起誓,應許隨她所求的給她。
14:8 女兒被母親所使,就說:「請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里,拿來給我。」
14:9 王便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給她。
14:10 於是打發人去,在監里斬了約翰,
14:11 把頭放在盤子里,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她母親
2.我們先來看看這張,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提香(1485-1576)的《莎樂美與聖施洗約翰的頭顱》
這張莎樂美還有點小嬌羞的感覺,比較接近聖經中奉母親之命取下約翰頭顱的莎樂美的形象。
另一位文藝復興時期,受達芬奇影響比較大的畫家Cesare da Sesto(1477-1523)的《莎樂美》
接下來是提香的學生的學生,卡拉瓦喬(1571—1610)《砍下施洗約翰的頭》中的莎樂美。
以及《莎樂美收到施洗約翰的頭》
這兩張都很容易看出是卡拉瓦喬的作品,非常寫實,以及明暗對比。
卡拉瓦喬也影響了之後巴洛克風格的繪畫。
下面這張就是巴洛克風格的義大利畫家Mattia Preti(1613-1699)的《莎樂美和頭》
另一位巴洛克畫家Bernardo Strozzi(1581-1644)的《莎樂美》
巴洛克時期善畫宗教題材的義大利畫家Carlo Dolci(1616-1686)的《莎樂美和施洗約翰的頭》,他畫的妹子都是軟軟的,我很喜歡
這是他畫的抹大拉的瑪麗亞,萌萌的
而這張是卡拉瓦喬系風格不一樣的,義大利學院派畫家紀多·雷尼(1575-1642)的《莎樂美和頭》,這張里公主蔑視的神色讓我想用普契尼歌劇圖蘭朵里的《公主,你那冰冷的心》作背景音樂
另一位不太有名的義大利畫家喬瓦尼·巴蒂斯塔·卡拉喬洛(1578-1635)的《莎樂美》也有這種眼神
哦,對了,佛羅倫薩畫派一個不怎麼有名的畫家benozzo di lese di sandro gozzoli(1453-1478)畫過一張《莎樂美之舞》,然而我並沒有感受到七紗舞的魅惑(後面我會放魅惑的七紗舞的),畫面左側可以看到劊子手和施洗約翰
3.離開義大利,我們再來看看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盧卡斯·克拉納赫(1475-1550)的《莎樂美》(我聞到了一股妖氣)和義大利的軟妹莎樂美們挺不一樣的
以及他的《莎樂美和施洗約翰的頭》
喜歡畫宗教題材的荷蘭畫家leonaert bramer(1596-1674)的《莎樂美和施洗約翰的頭》
這灰濛濛的的畫面……好希望倫勃朗來把它點亮啊
另外,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雕塑家(他被認為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alonso berruguete(1488-1561)也畫過莎樂美
另一位德國畫家adam bauer(1758-不明)有一副莎樂美的版畫,但他的資料很難找
畫的是七紗舞
5.時間往前推進,我們來看看19世紀的莎樂美
美國畫家ella ferris pell(1846-1922)的《莎樂美》
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莫羅(1826-1898)(據說他和英國前拉斐爾派那幫人關係很好),畫過很香艷的莎樂美。他的莎樂美已經沒有之前那些義大利畫家筆下的羞澀了。他的莎樂美不像是聽媽媽的話才要殺死約翰的,而是為了自己的情慾得不到滿足而索要他的頭。莫羅師從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他也去義大利學習過,臨摹上面提到的卡拉瓦喬的作品。
他的莎樂美非常有名。
《希律王前舞蹈的莎樂美》
《施洗約翰的頭在顯靈》
莫羅在畫一系列的莎樂美(19世紀70年代)之前,早在1865年就已經涉獵過其他關於「少女與頭」的題材了,比如下面這幅thracian girl carrying the head of orpheus。
法國學院派畫家,莫羅的學生pierre bonnaud(1865-1930)的《莎樂美》
英國畫家robert fowler(1853-1926),善畫傳說故事和風景畫。他的《莎樂美之舞》,細膩小清新的背景。
以alma tadema為首的很多19世紀英國畫家都有這種感覺:注重花朵、大理石、衣服質地一類美好事物的寫實,畫面寧靜和諧;以及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靈感。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alma tadema的《silver favourites》
john godward的《dolce far niente》(這幅畫現在被寫音樂劇《歌劇魅影》和《貓》的那個韋伯收藏著)
j.w.waterhouse早期(受alma tadema影響很大)作品,也叫《dolce far niente》
好,扯遠了,回到莎樂美。
以東方圖案見長的奧地利畫家rudolf ernst(1854-1932)的《莎樂美和老虎》
有人以為另一位奧地利畫家,維也納分離派的克林姆特(1862-1918)也畫過莎樂美。
然而並沒有。
下面兩張經常被誤認為是莎樂美,其實這是友第得。它們分別是友第得2號和友第得1號。友第得的經典形象也是一個妹子提著一個男人的頭,所以很容易被搞錯。
友第得的故事是這樣的,亞述大軍侵入巴勒斯坦時,直抵猶太的伯夙利亞城,這時城中以為年輕貌美的寡婦友第德主動帶領女奴出城,用美色誘惑亞述軍主帥,夜裡將其主帥何樂弗尼的頭割下逃回城中。猶太軍隊乘勢進攻,敵方因主帥死亡,大敗而逃。不過這個故事在馬丁路德修訂聖經時刪掉了。友第得的故事也是符合題主要求的,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現在一直被畫家們畫來畫去的經典題材。不過我就不具體展開啦。
上面我提到的,大盧卡斯·克拉納赫也畫過友第得。仔細和上面那副莎樂美比較,感覺友第得少了一份妖氣,多了一種女英雄的味道。
6.再看現代一點的莎樂美。
從上面展示的那些繪畫中,我們可以發現莎樂美的形象已經從提香的羞澀乖乖女轉變為莫羅的冶艷。莎樂美不再只是因為母親的要求而殺死施洗約翰,而是出於自己的私慾。這個觀念的轉變也能體現在文學作品上。比如王爾德寫過一個莎樂美的劇本,這個劇本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筆墨敘述莎樂美迷戀約翰但遭拒絕,以及希律王的亂倫,展現出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
可以看看這個回答,能對19世紀唯美主義的禮崩樂壞有進一步的了解。
拉斐爾前派是否受到了法國浪漫主義影響? - 子藝的回答
經評論區 @子藝 的提醒,補充一張Henri Regnault(1843-1871)「農村大媽氣質」的不一樣的莎樂美
看著這張圖忍不住想問:大媽你誰啊(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其實呢,regnault本來是想畫一位非洲婦女的,不過後來他擴展了畫布,把這女人畫成了莎樂美。這張莎樂美醜丑的,和上面幾幅形成了鮮明對比。
regnault的自畫像也有一點「鄉」。
這小夥子在普法戰爭中犧牲了,他的莎樂美在他死後才被選入沙龍,後來又飄揚大海來到美國,現在藏於扭腰大都會博物館。
為王爾德劇本插畫的畫家是比亞茲萊。比亞茲萊的莎樂美形象也成為了最經典的莎樂美形象之一。(我在南京的先鋒書店還買到過印有比亞茲萊的莎樂美插畫的明信片)
這張《高潮》是最有名的作品
同樣來自莎樂美的《月亮上的女人》,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幅。這個月亮的表情好賤。
像不像這個
畫家畫莎樂美必畫的兩個場景,七紗舞和約翰的頭,比亞茲萊當然也畫過
《肚皮舞》
《舞者的報酬》
恭喜莎樂美完成從小白兔到腹黑的轉型!愛德華蒙克也畫過莎樂美
還有,這張是畢加索的莎樂美。
可惜……我好想看立體的莎樂美啊。但是畢加索沒畫過。
不過另外一位立體主義的法國畫家弗朗西斯·皮卡必亞(1879-1953)畫過立體的莎樂美。
我的話講完了。
另外,我最喜歡的莎樂美是提香的和比亞茲萊的。
謝絕轉載。
我發現好像沒有人提到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多麼可惜。
「生命已不復存在,但她仍在激發著歷史學家的無窮想像。一如生前,她強大且具王者之風,在歷史的暗角里、在昔日大動亂的命運的強烈輻射下熠熠生輝。」
——伊雷娜·弗蘭(法國作家)
No.1 Cleopatra and Caesar (1866) by Jean-Léon Gér?me
為了躲避來自手足的暗殺,克婁巴特拉命她忠誠的僕人阿波羅道魯斯[1],將她裹在一襲名貴的東方波斯地毯里,扛進皇宮。
當這件被作為禮物的地毯展開時,凱撒驚訝地發現,眼前像是變魔術一般,出現了一位角色美女。
畫中的克婁巴特拉,肌膚白皙,目光鎮定,彷彿她只是回到自己以前居住的地方,而凱撒才是那個打擾她的客人。
她穿著埃及貴族女性特有的露胸裝,露出的嬌小胸脯像蓮花的蓓蕾一樣。在古埃及,小胸部反而被認為是美的、具有藝術性的,而今天備受推崇的大胸則被認為是僅具有動物性的(指只是哺乳功能)。埃及人的審美啊~
No.2 Caesar giving Cleopatra the Throne of Egypt by Pietro da Cortona
在凱撒的幫助下,克婁巴特拉向她的姊姊與弟弟,阿爾希諾伊與小托勒密宣戰,並獲得了勝利。小托勒密戰死,阿爾希諾伊則淪為階下囚。克婁巴特拉在凱撒的扶持下,終於登上了法老的寶座,成為當時的埃及女王。她的頭銜,也正是改為「克婁巴特拉七世」。
這幅畫將克婁巴特拉描繪成一位金髮美女,她的五官輪廓鮮明,就像油畫中的希臘女神——儘管這並不符合事實。一旁憤怒而不甘地望著她的,正是她的姊姊阿爾希諾伊。當然她也不可能出現在這裡——早就被關起來了。
No.3 Cleopatra on the Terraces of Philae by Frederick Arthur Bridgman
埃及的皇位重新回到克婁巴特拉手中。她以智慧與鐵腕治世,以凱撒為堅實的後盾,而凱撒也通過她獲取數不盡的財富。兩人的結合既是愛情,也是政治上的聯盟。
很快地,克婁巴特拉懷孕了。這個結合了埃及王族與羅馬領袖的高貴血統的孩子,註定將成為兩個帝國的繼承人。
這幅畫里,克婁巴特拉在露台上悠閑地漫步,她的侍女則一臉關切地為她披上衣服。據傳說,克婁巴特拉有一位寵愛的侍女,名叫查米恩,也是一位出眾的美女。她一直陪伴在克婁巴特拉身邊,無論榮華與頹敗,直到生命的最後。
No.4 《克里奧佩特拉的登船》by Thomas Buchanan Read [1]
埃及豔后第一次蒞臨羅馬,是應凱撒的邀請。她剛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也是凱撒唯一的親生兒子。邀請她們母子在羅馬正式亮相,亦是用心良苦的安排。
這個孩子的誕生,將影響到許多的切身利益。羅馬上流社會對這位外國女王的態度,半是好奇、半是輕蔑,他們想要一睹她的風采,卻又在背地裡藐視她、詆毀她。然而,這群好事的羅馬人很快就發現:埃及豔后根本不是吃素的。若論著裝與舉止,她比上層貴族中許多人更為得體、謙遜、品味高雅。
這幅畫將克婁巴特拉描繪成帶有一點印度風情的貴婦,她的著裝斯文典雅,笑容端莊合宜,完全看不出傳聞中「東方妖后」的艷冶風情。
No. 5 Cleopatra by Gustave Moreau
隨著凱撒里昂日漸長大,克婁巴特拉迫切地希望,他能夠獲得凱撒的繼承權;凱撒也在為顛覆羅馬憲法、為她們母子二人的未來鋪路而孜孜不倦。而與此同時,環伺於四周的政敵卻虎視眈眈,更糟糕的是,凱撒意欲獨裁的想法引起了眾怒——夢想很美好,但現實總是艱難。
凱撒與元老院的關係日益惡化,克婁巴特拉也有所覺察。在莫羅的筆下,他將這位女王描繪成倚在寶座上的模樣:她的身材纖穠適度,肌膚優美如同象牙,側面更是美如希臘雕像,眼神卻無比幽怨,遙遙地望向遠方。
或許,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她已經聞到。
—To be continued—
一天一更
Reference
[1] 《尼羅河情人:一位政治美女的史詩》,(德)路德維希 著,馬莎 譯,希望出版社 出版,ISBN:9787537936453。
以下答案多圖流量慎入。
一開頭我就要作死了。
不太同意漲工資 @張佳瑋 前半段的答案,「總畫一個模特」跟「總畫一個題材」是不是有點概念混淆了?
宗教題材和神話題材我並不擅長,我來給 @經雷 的答案中提到的奧菲莉亞補個圖吧。
(沒錯,我就是來發圖的!寫論文收了一大堆圖片不發不爽啊!
一、
既然原作《Hamlet》是戲劇,那必須先來看看演員妹子的肖像啊:
Sarah Siddons as Ophelia 1785
嗯,看起來有點殘念……
Mary Catherine Bolton (afterwards Lady Thurlow) (1790-1830) as Ophelia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Hamlet in 1813, opposite John Kemble"s Hamlet
這個髮型我不太喜歡,但裙子確實大方得體又簡潔,點贊。
Harriet Smithson as Ophelia 1827 (cropped)
束腰真可怕……
Jean Baptiste Bertrand Shakespearean character 「Ophelia」 1872
就造型來說,其實更偏向於安靜過頭的、鄰居暗戀老子的妹子啊……(哪兒不對
Actress Hana Kvapilová as Ophelia in Shakespeare"s Hamlet 1900
這套我很喜歡,它不是什麼仙氣洋溢的白色紗裙,但確實有大家小姐的端莊,髮型又不是活潑和純真,很棒!
Mignon Nevada as 「Ophelia」, glass negative photograph probably1910
表情看起來跟受驚的貓一樣……
Maria Schildknecht 1914
這張感覺顏和造型可以打兩百分,表情也可以打一百分,整體效果加起來三百分。
二、
當然少不得來點經典場景的繪畫
所謂經典場景,是指第四幕第五場,莪菲麗亞在王與後御前精神恍惚,還給他們每個人分發花朵;以及第四幕第七場,莪菲麗亞的死亡。
一道溪坎上邪長著一棵楊柳樹,
銀葉子映照在玻璃一樣的溪水裡。
她編了離奇的花環,用種種花草,
有苧麻、金鳳花、雛菊,還有長頸蘭
(放浪的牧羊人給它起更壞的名稱,
貞潔的姑娘還不過叫它「死人指」)。
她到了那裡,爬上了橫跨的枝椏
去套上花冠,邪惡的枝條折斷了,
把她連人帶花,一塊兒拋落到
嗚咽的溪流里。她的衣服張開了,
把她美人魚一樣的托在水面上,
她還斷續的唱些古老的曲調,
好象她一點也不感覺自己的苦難
又好象本來是生長在水裡的一樣,
逍遙自在。可是也不能長久,
一會兒她的衣裳泡水泡重了,
把她從輕妙的歌唱中拖下泥漿里
死了。
《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莎士比亞著,卞之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原作里那麼美。
瘋掉的場景:
Hamlet,Act IV,Scene V(Ophelia Before The King And Queen), Benjamin West,1792
背後是莪菲麗亞的哥哥。國王跟皇后的表情有點精dai彩gan。莪菲麗亞的表情表現得非常到位。
Delacroix IV5 Mad Ophelia 1834
這張圖死活沒找到大圖。這個場景選取得有點出乎意料呢。
Dante Gabriel Rossetti - The First Madness of Ophelia 1864
王后(右一捂臉者)的裙子材質真是無以倫比的美麗啊。
William_Gorman_Wills-「Ophelia and Laertes (or Ophelia here is Rosemary)」 oil on Canvas 1880
哥哥與已經喪失神智的妹妹。這個獃滯的表情讓人心碎。
Henrietta Rae - Ophelia - Google Art Project 189X
簡直帶感極了!王的動作跟王后保持一致,這一點有點不太喜歡,但整體效果贊極了。
死亡的場景:
Ophelia Painter: Richard Westall (1765-1836); Engraver: J. Parker 1803
這是張木刻版畫。原作大概是彩色的,找不到彩圖怨念MAX……
Eugène Delacroix: The Death of Ophelia 1843、1853
以上兩張都是德拉柯諾瓦畫的。時隔十年,畫面翻了個個兒。心態也是。
Ophelia in the Thistles - model Sarah Bernhardt. Georges Jules Victor Clairin (1843–1919)
年代不明,但真的非常美對吧。
Ophelia by John Everett Millais (1852) is part of the Tate Gallery collection. His painting influenced the image in Kenneth Branagh"s Hamlet
喜聞樂見的來了。米萊的《莪菲麗亞》。模特與藝術家的故事不多說,就沖他把模特丟進水裡泡幾天泡到感冒的精神,夠認真了。裡頭的每種花都有其特殊的含義:
《奧菲麗婭》中的很多鮮花——畫中包含的任何一朵——都在戲劇中提到過,或者有著象徵意義。米萊斯仔細觀察了這些遍生於尤厄爾河谷的鮮花,因為他在河邊工作了5個月的時間,這些鮮花開放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前景中的烏鴉花,看起來類似毛茛,象徵著忘恩或幼稚。奧菲麗婭頭頂的垂柳象徵著被棄的愛。環繞柳枝的蕁麻表現了痛苦。她右手附近漂浮的雛菊表現清白。奧菲麗婭也在第四幕第五場中提到:「有一朵雛菊。」漂浮在她臉頰、衣裙旁的粉紅玫瑰,以及生長在河岸上的白色的野玫瑰叫人聯想到他哥哥叫她「五月的玫瑰」。它們也包含了許多象徵意義,例如年輕、愛情和美麗。窒息、死亡和衰落。紫羅蘭花環圍著奧菲麗婭的脖頸(見第四幕第五場),讓人想到:「我會給你一些紫羅蘭,只是在我父親去世時它們都枯萎了:它們說他有一個好的結局。」紫羅蘭象徵忠誠,也象徵純潔和英年早逝。
還有一些花是米萊斯在現場加進去的。綉線菊也許表現了她的死毫無益處。淺藍的勿忘我生長在河邊,表達著與它名字相同的意義。三色紫羅蘭(pansy)漂浮在衣裙的中間,讓人想起奧菲麗婭在野外採集鮮花(「那是為了思考。」)它們象徵了思考,而它們也意味著無益的愛(pansy源自法語penses)。三色紫羅蘭一旁的雉眼表達了悲傷,鮮紅的罌粟帶著黑色的種子表現了長眠和死亡。起初,米萊斯畫中還包括了一些水仙,不是在尤厄爾看到的,而是後來從倫敦康文特公園買來,因為他覺得畫中需要更多的黃顏色,可他的詩人朋友坦尼森建議說,它們不合適,它們象徵虛假的希望。
劉曉潔《硬朗的直線:拉斐爾前派》,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經 @Vivian Darkbloom 指正,本段中作者所言「米萊斯在現場加入的三色紫羅蘭」,是有誤的,實際上原文已有此花朵。)
Ophelia 1889 毛莨,雛菊,池塘,還有死亡 - Two Gentlewomen of Verona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本專欄內容
Eduardo Rosales Gallinas - Ofelia 1860~1871
大圖才能感受到筆觸的精緻美。原圖足足8M多,感興趣的同學去wiki看看w
Jules Bastien Lepage - Ophélie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Nancy 1881
雖然表情有點顏藝,但細看發現這筆觸(尤其是裙擺褶皺跟後面植物的筆觸對比)比表情更帶感。(我真不是黑……
Die Gartenlaube (1885) R. Brendamour_X.A
有種哀悼基督的錯覺……馬薩卡(難道)作者就是故意的?(喂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Ophelia 1889
沃特豪斯畫的莪菲麗亞簡直就是心中女神啊~(≧▽≦)/~ (後面還會有幾張
Frances MacDonald - Ophelia 1898
( ⊙ o ⊙ )!~(≧▽≦)/~!!!!
Odilon Redon - Ophelia 1900-1905
(∩_∩)!~(≧▽≦)/~!!!!
Margaret MacDonald - Ophelia 1908
作者你跟樓上上那位是什麼關係?畫風差好多啊23333
三、
既然是為愛瘋狂的莪菲麗亞,當然得來幾張跟情哥哥的合影
Dante Gabriel Rossetti - Hamlet and Ophelia (1858), pen and ink drawing
其實光看這張我覺得瘋掉的是哈姆雷特……(
Vrubel_Hamlet_Ophelia Mikhal Vrubel Hamlet and Ophelia 1883 Water color on paper 24 17 Russian Museum
四、
再來幾張大美人兒的單人肖像畫吧
Ophelia by Konstantin Makovsky(1839~1915)
這張感覺像是在描繪瘋掉的場景,但也有可能不是,還是放單人這裡吧……
Ophelia_Georges Jules Victor Clairin (1843–1919)
這一副劉胡蘭從容赴死的臉是鬧哪樣……(誤
Pascal Dagnan-Bouveret (1852–1929) Ophelia
這個妹子跟上面一個演員的表情略像………看來這果然是這個角色的經典表情?
Arthur Hughes - Ophelia (First Version) 1851~53
Arthur Hughes - Ophelia (Second Version) 1853+
James Sant. Ophelia.1863~1864
ロリ!ロリ!ロリ!ロリ!ロリ!ロリ!!!!!!(夠
Thomas Francis Dicksee - Ophelia - 1804
Ophelia (Pierre Auguste Cot)1870
Konstantin Makovski Ophelia 1880
Ophelia - Marcus Stone (1840 - 1921) 1888
↓↓↓然後貼一下親愛的沃特豪斯先生的作品!!!!↓↓↓
Ophelia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94
「Gather Ye Rosebuds」 or 「Ophelia,」 by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circa 1908)
此處刪除一幅錯誤配圖,感謝 @Vivian Darkbloom 的指正。大家如果對這位畫家以及拉斐爾前派等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她的專欄。
A study for 「Ophelia」 by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910
Ophelia by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910
太棒了啊!(已詞窮
Caricature of Christina Nilsson as Ophelia 1868
最後貼一張奇行種的作為收尾。
更多同題材內容可參考:
Ophelia on PinterestCategory:Ophelia (person)
奧菲莉婭(Ophelia)
……
來貼個視頻:
把世界名畫變成2.5D動畫視頻
作答完畢~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分為三類。
也就是各位繪畫名家樂此不疲去表現的題材,大體可以分成三種:
1.希臘羅馬神話(如維納斯的誕生、帕里斯的評判)
2.聖經(如聖母子、羅德和他的女兒們、莎樂美)
3.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如亞瑟王和桂妮薇爾、夏洛特的貴女、奧菲莉亞)
所以舉例,也應該從多個方面......
題材一·希臘羅馬神話
希臘羅馬神話之所以很多人畫,我覺得其實是因為可以放心大膽隨心所欲地畫裸女......
常畫常新題材:達娜厄(Danae)與黃金雨
達娜厄是希臘神話里的人物,英雄珀爾修斯(Perseus,就是殺死美杜莎的男人)的母親,阿古斯王的女兒。阿古斯王聽信了一位預言家的話,說他將來會死於達娜厄的兒子手中。於是他把達娜厄禁錮在高塔之中,不許遣嫁,還派了一位女僕嚴加看管。無奈播種者(劃掉)宙斯化作黃金雨強上了達娜厄。於是達娜厄產下珀爾修斯,後來的劇情和俄狄浦斯王差不多。
這一幅是倫勃朗(Rembrandt)繪於17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版本,我最喜歡的版本:
達娜厄側卧在柔軟的床上,鵝黃色的滑膩肌膚、豐盈如酥玲瓏浮凸的身材、柔美的面龐和典型倫勃朗的光影手法真是美得一塌糊塗。 右上角的金色雕像是小愛神丘比特(Cupid),象徵性愛。而金色質地則暗示了黃金,整個雕像就是提醒觀看者,這幅畫和性愛、黃金有關。
而且帷幕後的老女僕表情真的很萌=3=
這一幅是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Tiziano)繪於1554年的版本:
畫面上方是閃著碎金光澤的輕雷,暗示宙斯的駕到,旁邊的老婦人拿著布口袋準備發家致富......略喜感23333333
女主還是一樣的豐滿美麗惹。
順便說一句提香不止畫了這一幅《達娜厄》,我最起碼還見過另外的兩版。
這一幅是杜蘭德(Durand)繪於1900年的版本:
構圖比倫勃朗和提香的都簡單了許多,簡直像一幅草稿......不過有種別樣的感覺呢w
畫面上方露出一點點特別特別容易被忽視的碎金子。如果忽視了它那這幅畫兒就是個普通的裸女。
這一幅是提香的弟子丁托列托(Tintoretto)繪於1570年的版本:
旁邊還是有個女僕在收金子......不過丁托列托直接把黃金雨簡化成了金幣,差評。
這一幅是沃特穆勒(Wertmuller)繪於1787 年的版本:
我其實不太喜歡這一幅因為達娜厄實在不好看......但這一版的黃金雨真的是太美了!!!在我看來這是各版《達娜厄》里【黃金雨】表現得最棒的一版。而且雨水灑向的位置也正好是達娜厄的XX
最後祭出大殺器!!!!
請非戰鬥人員迅速撤離!!!!!!
分離派創始人克林姆特(Klimt)繪於1908年的版本:
說實話,我不喜歡現代繪畫......但這一幅的確非常棒!!!!
自古以來,各位大師都在黃金雨和女人ML這一點上特別含蓄,畢竟,雨水要怎麼和一個大活人XXX呢......簡直是考驗想像力的工作。但是克林姆特的創意真心贊爆了——黃金雨水從達娜厄的雙腿間洶湧傾瀉而下,她蜷縮著躺在花紋奇特的絲織品上,一臉滿足和陶醉......
真TM有創意......
2.聖經
常畫常新題材:猶太女英雄朱迪絲(Judith,一譯友第德,又譯猶滴)殺死荷羅孚尼
《聖經》里記載,朱迪絲是個年輕漂亮的寡婦,亞述人攻打她所居的城市伯修利亞。她帶著一位女僕,挺身而出色誘亞述主帥荷羅孚尼(Holofernes),然後在他酒醉之後砍下了他的頭並懸掛示眾,於是亞述軍隊大敗,伯修利亞城轉危為安。
這一幅是達芬奇的師兄波提切利(Botticelli)繪於1470年的版本:
一直不太喜歡波提切利,不予評價好啦。
這一幅是大帥逼卡拉瓦喬(Caravaggio)繪於1599年的版本:
他畫的是鮮血噴濺的一瞬間,這裡沒有把朱迪絲畫成一個冷靜狠辣的女英雄,而是抓住她【嫌棄、害怕】的神情,感覺更像一個下不去手的年輕小姑娘。感覺這個細節滿滿的是卡老大的柔情=3=
畫中的荷羅孚尼其實就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他的很多【砍人頭】題材的繪畫里,那顆血淋淋的人頭都是他自己。
這一幅是義大利女畫家阿特米希婭(Artemisia )繪於1621年的版本:
這幅畫其實背後有故事......作者阿特米希婭在十七歲時被一個畫家塔西(Tassi)強暴並且被反咬一口,罪名是賣淫。她為了自證清白在法庭上甘受夾指的酷刑,最後被判無罪。但強姦犯塔西除了監禁八個月以外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22歲時她進入佛羅倫薩藝術學院,成為該校歷史上第一位女學員。佛羅倫薩的貴族很喜歡她,美第奇家族成為了她的資助人,她也憑藉高超的畫技源源不斷地接收訂單,青史留名。算是個勵志的Happy Ending吧!
這幅畫應該是所有朱迪絲題材里最血腥的一幅——朱迪絲神態決絕冷酷,鋒利的劍刃旁飛濺出血沫和血流,荷羅孚尼面目猙獰......看完這幅我真的覺得上面卡老大的畫兒太溫柔了。
其實這也和阿特米希婭被男子強暴的經歷有關。為此,她畫了不止一幅《朱迪絲砍殺荷羅孚尼》。
這一幅是托菲姆·比戈(Trophime Bigot)繪於1640年的版本。
托菲姆·比戈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國畫家(只有維基百科上才有一點兒資料......)但我很喜歡。他的畫風和拉圖爾(La Tour)有一點相似,都擅長表現黑暗中的火光或燭光。
這一幅也很美,女主朱迪絲融合了阿特米希婭筆下的兇狠和卡拉瓦喬筆下的嬌媚,顯得冷靜又端莊。嘴角的微笑在我看來美過蒙娜麗莎。
能把一個殺人的題材畫得如此寧靜美麗,估計只有這一幅了。
3.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
常畫常新題材:保羅和弗蘭西斯卡
女主弗蘭西斯卡(Francesca)是13世紀義大利的一個領主的女兒,出嫁後和小叔子保羅(Paolo)相愛,後來私情被丈夫吉奧瓦尼(Gianciatto)發現,兩人都被殺死。《神曲》里記述並文學化了這個事情。
這是畫家兼詩人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繪於1867年的版本:
在這裡我不太想說這幅畫......我想安利羅塞蒂這個人。
羅塞蒂是個跨領域的大帥比,他的"詩人"和"畫家"頭銜是沒有先後的,你說他是哪個都可以。英國文學史里有他的章節,世界美術史上也有他的席位。而且他的妹妹克里斯蒂娜·喬治娜·羅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也是一位詩人。
羅塞蒂的畫總有種淡淡聖光籠罩的感覺,這幅畫和另外一幅《貝婭塔·貝亞特麗齊》都是典型的「聖光」畫。而且他的畫中的女模特,大部分都是他的妻子伊麗莎白·西德爾。伊麗莎白病逝後,他又找了一位酷似伊麗莎白的女模特作畫 #深情到Cry#
畫中保羅和弗蘭西斯卡的膝上攤開的書本,是亞瑟王王后桂妮薇爾和騎士蘭斯洛特的愛情故事。
這一幅是拉斐爾前派畫家弗蘭克·迪克塞爾(Frank Dicksee)繪於1894年的版本:
看到地上的書了嗎?就是【桂妮薇爾和蘭斯洛特】
所以,一般看到一對青年男女和一本書(或者他們身後有一個表情猙獰的男人),一般就是保羅和弗蘭西斯卡。
這一幅是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Ingres)繪於1814年的版本:
總覺得這一幅......不太像安格爾的畫風......弗蘭西斯卡的裙子上有本小書看到了嗎。還有後面那位拿劍的男人就是弗蘭西斯卡的綠帽丈夫。
這一幅是謝弗爾(Scheffer)繪於1854年的版本:
之所以兩人保持這樣詭異的造型,是因為但丁在神曲地獄篇的第五歌里說了,他們死後因通姦罪而受到的懲罰是飄蕩在風中永世不得超生,所以如果一幅畫畫的是一對男女飄蕩在風中,一般也是保羅和弗蘭西斯卡。
寫得好累.....不要臉求贊好嗎=w=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
舉幾個暫時想到的:
大衛與約拿丹的同性(或性別模糊)情誼
剝皮的巴爾多祿茂
滿頭是蛇的美杜莎
張開雙臂唱著歌沉入水底的歐菲莉亞
顧影自憐的那耳喀索斯
中箭的聖巴斯第盎
……
2015.7.15更新
正好看到一個主題,讓我起了更新的念頭——就是《聖喬治屠龍》。
——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 by Gustave Moreau
在系列的描繪中,故事大概是:
一條惡龍盤踞在一個村莊周圍。村民為了取水不得不向龍奉獻食物。
一開始是羊,後來是他們的孩子。
他們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誰的孩子。
最後輪到了國王的女兒。
國王不希望失去女兒而用財富懇請村民,結果被他們拒絕了。
此時主人公喬治出現了。
他得知後,在聖十字的保佑下,擊傷了惡龍。
並取下了公主的腰帶,纏在了龍的脖子上。
龍被馴服了。
喬治帶著龍回到村莊。
說道,如果村民願意皈依基督教並受洗,他願意殺死這條惡龍。
隨後村民願意皈依。
國王建造了一座聖母與聖喬治的教堂以紀念他。
在另外的版本中,喬治殺死惡龍非常艱難。
惡龍充滿了劇毒,且喬治的槍被擊碎了。
巧在惡龍旁的橘子樹能夠醫治龍毒。
喬治依靠橘子樹,用寶劍殺死了惡龍。
以上基本就是這幅畫作的簡單故事。
很有代表性的騎士故事,加上了基督教聖徒的色彩。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下系列畫作。
————
【這幅似乎是創作在教堂的彩繪玻璃上】
【這似乎也是中世紀的作品】
【這幅比較晚近,圖中的龍被描繪成了鱷魚】
【這幅充滿東部帝國特色,畫中應該是東部帝國皇帝的公主】
【典型的中世紀風格,聖喬治的標誌——戰馬、長槍與寶劍,當然還有聖十字】
——Saint George Killing the Dragon, 1434/35, by Martorell
——Raphael, 1505-1506
其他還有一些雕塑和應用。
————
St George"s monument in Tbilisi, Georgia.
A Saint George sign on a seminary gate, Germany
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 wood carving by Bernt Notke in Stockholm"s Storkyrkan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國家層面的象徵上,聖喬治也時常出現,比如:
————
Greater coat of arms of Georgia
當然還有著名的:
————
St George"s cross
完
————
回頭重看了題目。
題主描述到從文藝復興到現代,各大家的作品。
我想了下,就重新翻閱了書本。
發現題材自文藝復興開始以宗教為主題,到近代開始以神話人物、風景、本時代人物為主體。呈現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感覺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主題縱貫整個時期。
所以準備重新編輯整個答案。
以長時間主題為準。
首先是聖母與聖子的主題。
聖母單獨出現的主題作品也很多,這裡統一歸類。
——by Giovanni Bellini
——by Giovanni Bellini
——by Giovanni Bellini
——by Sandro Botticelli
——by Sandro Botticelli
——by Sandro Botticelli
——by Jan Van Eyck
——by Giotto
——by Leonardo da vinci
——by Leonardo da vinci
——by Masaccio
——by Michelangelo
——by Raphael
——by Raphael
——by Raphael
——by Verrocchio
——by Annibale Carracci
——by Annibale Carracci
——by Guido Reni
——by Rubens
——by Mengs
其中分支之一是聖母單獨的主題,比如聖母接受天使的報喜,聖母之死等。
——Death of the Virgin ,Caravaggio_(1606)
——Jan van Eyck ,The Annunciation
——The Marriage of the Virgin, Raphael
——The Annunciation, Sandro Botticelli
——The Annunciation, Terbrugghen
此外還有與耶穌生平有關的主題,比如受洗、馬太的召喚、受難、復活等等。
——The Baptism of Christ, Andrea del Verrocchio
——Guido Reni ,Baptism of Christ
還有耶穌在傳道時期的題材。
——Brugghen ,The Calling of St.Matthew
——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 ,Caravaggo
——Caravaggio,Cena in Emmaus
——The supper at Emmaus,Brugghen
當然最多的還是耶穌受難的過程。
——by Annibale Carracci
——by Caravaggio
——by Caravaggio
——by Giotto
——by Giovanni Bellini
——by Raphael
——by Rubens
——by Brugghen
在受難主題中還有個與此相關的主題,聖母憐子(好像是如此稱呼)。
——by Annibale Carracci
——by Giovanni Bellini
——by Michelangelo
文藝復興之後,許多主題開始出現。
比如常客Venus……
——by Sandro Botticelli
當然Venus不是常常一個人出現……
——by Rubens
我很納悶為什麼與維納斯一起出現的總是馬爾斯……而不是原配……
還有Venus客串的 The Judgement of Paris
——by Rubens
神話中其實有一大批的動物主題……這些動物無一例外都是Zeus變得……
比如
——by Rembrandt
(真的很喜歡倫勃朗的畫作,但是他的宗教題材畫作好像很少……)
上面那些宗教題材似乎都是新約?
舊約也有許多主題很有名。
比如
——by Rubens
——by Masaccio
——by Rembrandt
——by Caravaggio
(這應該是舊約的題材吧?我記得這個頭顱好像是卡拉瓦喬自己的。)
——by Guido Reni
還有些以聖徒為主題的畫作
比如
神話中還有另一些比較有名,但要說從文藝復興到現代一直有人畫就不見得了……
比如
——by Rubens
——by Rubens
其實銀河的起源我們更熟悉的應該是這幅。
——by Jacopo Tintoretto
其實宙斯除了化身為各種動物以外,還有黃金雨……
以上這些都是很有名的題材,但是否由大家前赴後繼地畫就不見得了……
可以關注下微博上「顧爺」,他的一些調侃和鑒賞都很有意思。
比如三女一男拿蘋果必然就是帕里斯和三女神……
如果出現一個小屁孩帶翅膀那就是丘比特……
一女和動物,那動物鐵定是宙斯……
一個裸女那十有八九是維納斯……
但凡有人頭顱出現,基本就是歌莉婭、約翰、美杜莎和何樂弗尼……
以上玩笑……
完。
宗教題材,包括神話題材。
不過,所謂的希臘、羅馬神話,在基督教信仰覆蓋歐洲前,曾是地中海一帶的宗教信仰。換言之,還是宗教題材。
十字軍東征後,東方文化對歐洲文化也產生巨大衝擊。一些藝術創作者開始對中亞文化產生興趣,不僅有東方的宗教文化,也有東方的風俗民情。
文藝復興後,文學著作比如詩歌、戲劇等對藝術創作帶來很大影響,逐漸出現大量表現文學題材的藝術作品,比如莎士比亞的作品。隨著文化和思想解放,藝術創作者開始將眼光放在現實生活中,不再多以宗教題材為主,這期間產生了很多風俗畫作品。
之後各種現實內容被引入藝術創作,文學主題比如愛情、親情、戰爭、社會現實……等描繪對象成為藝術創作者的觀察對象,米勒、席勒、列賓等很多畫家就著眼於底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成為現實主義藝術先驅。
當代藝術則是百花齊放,各種題材、各種主題、各種思想、各種喜好……都可以成為藝術創作靈感來源,從寫實到具象到抽象,隨創作者構思而發,就不再有所謂「主流」創作主題,因為創作者想選擇哪種主題,由他自己決定。
補充:
之所以不能說某一個具體題材,因為僅聖經某個內容,就曾被無數畫家畫過。就比如說《最後晚餐》,在達·芬奇前就已經有很多人畫,之後的提香、喬托等人也畫過,只是都沒有他老人家出名而已。
除了上面提及的莎樂美,還有猶滴(Judith),雅爾(Yael),大衛和歌利亞(David and the Giant),喂老人奶的佩羅(Pero),當然還有愛神維納斯,戰神阿瑞斯,耶穌,聖母等各種神。我只說前面四個。
夏洛特乾絲魚的關於莎樂美的回答里提及了一點猶滴(Judith),就從猶滴開始說吧。
=========
多圖預警,真的多!
=========
Wiki百科: Book of Judith
猶滴和荷羅孚尼(Judith and Holofernes),同樣也是聖經里的故事。亞述國王尼布甲尼撒派將軍荷羅孚尼攻打巴勒斯坦,猶太城貝圖利亞被圍,城內寡婦猶滴化妝為難民逃出城外,找到荷羅孚尼,告知他將必勝。荷羅孚尼邀請她入帳飲酒,猶滴乘他酒醉之機,割下他的首級,裝入袋內返回,入侵軍軍無首領,城市內軍民出攻大獲全勝。
其中大名鼎鼎的有:
卡拉瓦喬神經緊繃版(《砍下荷羅孚尼頭顱的猶滴》,1598年-1599年)
喬爾喬內高冷殘忍版(《猶滴》,1504年左右)
烏埃淡定版(《朱迪斯與赫羅弗尼斯的頭顱》,1630?)
克里姆特黃金版(《Judith I》, 1901,《Judith II》, 1909.)
波提切利凱旋版(《Retorno de Judith a Betulia》,1470)
此外還有大量畫作,我挑些有特色的出來。
動手前的:
賀拉斯·貝內特(1789年-1863年) 《Judith and Holofernes》
Franz Stuck(《Judith》,1924)不是太出名,不知道譯名
有動手時的:
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Judit i Holofernes per Artesmisia Gentileschi》,1650)
還有結束了淡定合影的: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Judith with the Head of Holofernes》,老克拉納姆這個題材畫了很多,下面只是其中兩張。
不僅如此,還有畫風這樣的(1200年左右,聖貝爾坦修道院)
甚至這樣的(Grabado para Las Crónicas de Núremberg,1493)
不僅有普通繪畫,還有米開朗基羅在梵蒂岡教堂的壁畫(1508-1512)
還有雕塑,(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這是1893年複製的Donatello(1386-1466)的原作)
以及各種奇怪的藝術品(Ficha de juego en marfil, Francia, siglo XII.)
不繼續放圖了,這個主題就到這吧,有興趣可以自己再去搜。
==============
明天更新雅爾(Yael),另一個用釘子行兇的女英雄形象。
我記得我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我覺得是:馬拉之死
莎樂美被提了好幾遍,卻沒有人提到聖經中同樣為繪畫提供女性題材的「蘇珊娜和老人」。「蘇珊娜和老人」出自舊約但以理書。故事很簡單,兩個咸濕老人貪戀已婚美女蘇珊娜的美色,在一次蘇珊娜沐浴過程中圖謀不軌。蘇珊娜不從,兩老色鬼誣陷其不忠,導致蘇珊娜在法庭上被判死刑。故事最後由於神跡顯現,蘇珊娜被救,咸濕老人惡有惡報。
繪畫截取故事中蘇珊娜沐浴過程中被偷窺這個畫面。大部分的繪畫產生於15,16,17世紀。這個片段為當時的繪畫藝術提供了很好的描繪裸體女人的素材。
畫於巴洛克時期的畫作大多數突出畫面的戲劇性,例如下面的第二幅,來自 Bartolomeo Chiari 的作品。其餘的則把重點放在女性的裸體上,例如下面的第四幅,來自 Hayez 的畫作,這幅畫中,畫家為了突出女性的裸體美,甚至抹掉了兩位咸濕老頭。
- 丁托列托
- Giuseppe Bartolomeo Chiari
- 倫勃朗
- Francesco Hayez下面是更詳盡的關於這個主題的畫的列表,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 Altdorfer - Suzanne au bain et la lapidation du vieillard
- Pierre Nicolas Beauvallet - Suzanne au bain
- Jean Bondol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 Valentin de Boulogne - L"innocence de Suzanne reconnue
- Louis Carrache - Suzanne avec les vieillards
- Giuseppe Cesari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1590)
- Artemisia Gentileschi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1610)
- Francesco Hayez - Suzanne au bain
- Jacob Jordaens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 Le Tintoret - Suzanne au bain
- Jan Matsys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 Lorenzo Lotto - Suzanne au bain
- Pinturicchio - Histoire de la chaste Suzanne
- Giovanni Battista Pittoni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 Rembrandt - Suzanne au bain
- Pierre Paul Rubens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1608)
- Hans Sch?pfer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 Jean-Fran?ois de Troy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 Antoine van Dyck - Suzanne au bain
- Carle Van Loo - La Chaste Suzanne
- Paul Véronèse - Suzanne au bain
- Franz von Stuck - Suzanne au bain (1904)
- Franz von Stuck - Suzanne et les deux vieillards (1913)
- Paul Rebeyrolle - Suzanne au bain (1989)
- Théodore Chassériau - Suzanne et les vieillards (1856)
首先當然是聖經題材最常見了,聖經里幾乎每個重要場景都有數個名家描繪過。
文藝復興以來希臘羅馬神話及歷史也有很多題材為名家青睞。
之所以想答這一題,是突然想到,某些題材不光繪畫雕塑名家喜歡再詮釋,現代的攝影家都不自覺地去貼近呢。
比如著名的Pietà【聖母哀悼基督】,有以米開朗琪羅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家名作:
再看看2012年第55屆荷賽年度大獎:
謝謝@謝竹君
我來填坑,這問題圖太多,我就不貼圖了吧。
1.各種希臘神話
2.各種聖經故事
3.各種民間英雄
4.各種日常
5.自畫像
6.女人
7.死亡
8.戰爭
9.情緒
只要跟聖經里記載的重要場面有關的都是反覆出現的主題,比如哀悼基督,聖母告知,聖母子,聖徒的犧牲等等,這跟當時大多數重要作品是教堂委託有關,也是西方繪畫(這裡西方專指歐洲)發展的根基,就是向教徒傳教。另一些最常見的就是跟古希臘和古羅馬故事有關的主題,酒神啦愛神啦這個神哪個神,偷窺啦洗澡啦偷情啦,借著嚴肅的神話主題畫世俗的故事,借著畫女神堂而皇之畫女人。
這些都是早期主題性的創作,美術史隨著時間當然也發展出新的主題,都是後話了。巴別塔主題算是其中比較少的了,勃魯蓋爾的版本是最贊的,附一張當時拍的真跡,在我屎一樣的拍照技術下還是能看出他色彩和造型上的高級,目前收藏在維也納歷史博物館。「耶穌受洗」「受胎告知」「救主受難」「抱嬰聖母」等等
美術史上的馬拉和科黛們,從新古典主義畫到現代主義
事件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派核心領導人讓-保羅·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與刺殺他、持有溫和政見的女子——夏洛特·科黛(Charlotte Corday,1768-1793)之間。
- Jacques Louis David"s "The Death of Marat" (1793)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Jacques Loouis David創作的《馬拉之死》實在是太有名了。課時主要是拿這幅畫來分析什麼是「新」「古典」主義——馬拉如同古希臘羅馬時期英雄或神靈成為藝術作品謳歌的對象。如同古典作品般讚頌人世間的、當下的英雄,這就是新古典。
畫面的中心是死去的馬拉,他如同殉道者,表情沉靜,手中仍然握著羽毛筆和一封信箋。而刺殺馬拉的科黛則僅由馬拉手裡的那封信呈現出來。
2.Paul Baudry"s "Charlotte Corday after the murder of Marat" (1860)
77年後,另一位法國畫家保羅·波德里用同一題材創作了《刺殺馬拉後的科黛》,同大衛一樣,波德里毫不隱晦科黛刺殺馬拉的事實。儘管科黛處於畫面的角落,但卻是主角。她沒有逃竄,沒有慌亂,神情堅定,活脫一個剛完成使命的聖女。而浴缸裡面目痛苦、毫無生氣的馬拉同傾倒的椅子、雜亂的報紙,同這一片狼藉的浴室共同成為了科黛最佳的陪襯。
3.Joseph Roques"s "The Death of Marat" (1793)
馬拉為中心
4.Jules Aviat"s "Charlotte Corday et Marat" (1880)
科黛是中心
5.Jean-Jacques Hauer"s "Meurtre de Marat"(1793)
畫家你對馬拉是不是有意見?是不是有意見?
6.不過,最愛畫馬拉和科黛的恐怕還是這位——Edvard Munch
以上幾幅作品,是我用來給學生直觀體驗什麼是現代主義(表現主義)的栗子。蒙克的畫中,主角是科黛還是馬拉呢?
或者——都不是。在創作上面三幅畫作之前,蒙克就畫了下面這幅畫:
Edvard Munch - Die M?rderin (Stilleben), 1906
男女主在下面。
女主:Tulla Larsen,個性強烈,蒙克的前女友,1902年蒙克與她分手;
男主:蒙克本人。
藝術家的分手,處理的不夠乾脆了當。大家都知道蒙克長期生活在黑暗與抑鬱中,面對這樣熾烈、渴望與他結婚的女子,蒙克有些吃不消,於是跑路了……拉爾森一年後謊稱自己病入膏肓、將不久於人世,把蒙克誑回自己身邊。
拉爾森這廂把槍而起,試問蒙克是回心轉意還是看她飲彈自盡?
蒙克情急奪槍,怎料槍走火——蒙克沒死,左手中指的第一指節被打中。
此後,蒙克對拉爾森由愛生恨與畏懼,一直耿耿於懷。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蒙克正是在用馬拉和科黛暗喻自己和拉爾森呀。蒙克執著地畫著這個題材,持續了二十多年,哪怕是年近七旬,哪怕眼球血管破裂。
有人畫馬拉,有人畫科黛。
有的馬拉安詳,有的馬拉痛苦憤怒。
有的科黛驚慌,有的科黛勇敢。
貢獻幾例,一是馬拉之死。這位革命大拿的遇刺,在教科書上,是這樣的:
但我和我的朋友們,傾向於這個:
另一處,Hypatia之劫,她的死代表了希臘化時代在宗教蒙昧下的終結:
連環畫式的講述:
凄美的:
暗黑的:
Death of Caesar,教科書上,凱撒目光峻厲,直視Brutus:
法國一位學院派之作,據說還因有影射當時法國國內某事件的嫌疑,重點似在英雄多故,ruthlessness/carelessness of the Mass:
Death of Wallenstein,油畫較少,繪畫史上收到的重視似不如文學史上為多:
我最喜歡的,馬太蒙召:
其實,點擊維基上任何一個稍有意義的上古、中古乃至近代歷史事件,都不難看到不止一件油畫作品。這是西方人的傳統。而我國雖也有老子出關,庄生迷蝶,曾子易簀,西門豹遣祝巫三老見河伯,韓信胯下,陳蕃一屋,佛子疲於津梁這樣不乏張力與後勁的故事,卻總沒有人肯畫。竟還不如捨身飼虎這樣的寓言,在敦煌的洞窟里里,在無名的民間畫工筆下,來得誠懇:
我是多麼渴慕,我國自古的人物畫,也能有這般逼人的氣象啊:
但慚愧,古之文人,留給我們的,往往呈這般:
雅人們奉為至寶的這畫面…… 同他們家看門的摳腳家丁看的《繡像XX》,也沒什麼本質不同:
原諒我太糙。已經不想配圖了。
歷史主題人物畫這一例,足以說明我國的歷史觀,向來是高度演義化,也就是極度 low 的。
還記得中學翻《朱元璋演義》,看到胡大海之流,動輒對面元軍頭領,碰巧就是他結拜兄弟,於是匹馬過去,兩軍從此就在一起了,就烹牛宰羊且為樂時的,—— 鄙夷。
謝邀。
大略而言,中世紀到17世紀,宗教題材最熱鬧,尤其是南歐義大利,因為得做祭壇畫,所以聖母領報、耶穌復活,翻來覆去的畫不完。
希臘和羅馬的神話也是重大題材,不提。
近來我琢磨的一事情,是「一個畫家翻來覆去畫同一個女人」。因為眾所周知,好模特難找,又貴。到19世紀安格爾學院的許多學生,都還只能照石膏畫,畫不起真人。
而好模特又常和畫家在一起,於是好玩了。
比如,提香的這幾幅,注意姑娘的臉和角度:
比如,馬奈曾經不斷畫貝爾特 莫里索,後來莫里索都被他拉去當弟媳婦了。不過他畫莫里索的鮮有重複,不提了。莫奈的太太卡米耶,最初也是給他做模特的,不提了。
蒂索和他「一生至愛」凱特琳牛頓同居六年,畫了無數的牛頓。看:
好了,進入最後的大萌人安格爾老師。
眾所周知,安格爾愛畫裸女,一輩子畫了窮千盡萬。但是,有一個背影,他念念不忘。
以下照片,是我在盧浮宮手機拍的。
注意,下面這幅是他28歲時畫的:
而下面這幅,是安格爾82歲時畫的——簡直是把他這輩子畫過的裸女來個大集合,但注意,最近處那個!
28歲時畫的裸背,到82歲還不忘記,54年的感情,這是何等的情深意重啊!
自畫像
色情/sex
死亡
形式主義
時事
這裡引用多圖的 @全膠帶 的回答
哪幅西方繪畫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最美? - 全膠帶的回答
為愛情砍下先知頭顱的《莎樂美》系列,以及《朱迪斯砍下赫羅弗尼斯的頭顱》系列
前者的故事高票答案講的很詳細,後者是講行刺者朱迪斯砍下亞述將軍赫羅福尼斯以退軍拯救以色列的故事。
有的是「致敬」
推薦閱讀:
※什麼是貴族氣質?
※羅馬皇帝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米開朗基羅為什麼沒有聽從教皇的命令選用聖經新約內容為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內容,而選擇了舊約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