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斷一首歌的混音是否出色?


謝@大果@夏曉昊 搖~最近折騰搬家的事實在是忙的腳打後腦勺,現在等待下午送來的電視洗衣機的同時來回答這個問題。
混音之所以是一門藝術(如果你不覺得是就別往後看了)一定是因為其中氤氳著無法掩蓋的人類智慧光芒。所謂沒痕迹就是好混音那是盆地一樣的境界,至少我的答案要把你們拉回平原。

音樂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很多作曲總會認為他們之所以需要混音師是因為他們不會使用效果器,而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推開了通向音樂世界的一扇門,而我們卻同樣擁有截然不同又密不可分的另一扇。

評價一首歌的混音好壞有很多個層面,從對歌曲本身的理解,對音色的理解,對歌手的理解,和對自我風格的融入,這一切都讓音樂從此有了混音師的DNA,我藉助我之前分析ADELE專輯的一篇混音分析來舉個例子。我的附件包重新通過混音師進行了分包,大家可以通過下文的分析印證來聽(發表在叉燒網)
讓性格撲面而來,大話 Adele《21》混音

這是一次何等機緣巧合的機緣巧合,以至於我完全沒有推脫的理由。就在我女朋友從瑞士給我帶來這張橫掃格萊美的《21》專輯之後沒幾天,飛飛就讓我寫寫這張專輯,以至於我絲毫沒有推脫的理由……飛飛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蟲~~~~ 專輯封面帶有一種迷人的復古氣質,沒想到盤面卻是翠綠翠綠,XL 這個89年成立的做舞曲音樂唱片公司這幾年也風生水起,獨立唱片萬歲,在任何行業裡邊以小博大,勇者斗泡泡龍的故事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就像當林書豪站上球場,整個亞洲恨不得都尿了,因為他沒有超自然的身體素質,亞洲人的身體和拿個小盾拿個小劍一直奮鬥在NBA最底層,然後突然經驗加倍成長為紐約一霸的史詩級經歷,讓他一樣人種的我們感覺到了希望在遠處閃光,當希望僅僅是希望的時候,丫總是充滿了希望。年輕的 Adele 橫掃格萊美本身就是奇蹟,奇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就像我相當討厭拿喬布斯當親爹的一群人,成功的偏執狂全世界就看見了這一個,就認為是個偏執狂、給個水果就能改變世界了一樣,其實偏執狂死的默默無聞的有的是。所以辯證的看問題,成功也有正反面。我們能控制的只有奇蹟中的必然性,我們只能堅信是金子總會閃光的,是癤子總會出頭的,我們只能把音樂做到最好而等待偶然的那部分到來,所以我還是需要以一個混音師的身份來推敲這張駭人聽聞的六項格萊美專輯到底帶有什麼樣的技術與哪個樣的藝術。

設備是問題嗎?無數光怪陸離而又良莠不齊的設備做出了無數優秀的音樂我們見到的還少嗎?LOFI 音樂少嗎?高價垃圾少嗎?作為一個音樂工作者(拋開商業用途的裝大丫挺的作用),我們的目的是做到一個具象的結果而不是抽象而又毫無意義的「好」。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藝術創作上我們指向的那個最終目標的高度往往要遠遠大於在過程中的巨額投入,萬元一米的線材?各種鑲金鍍銀的電源?一個小小的音樂創意對於普通聽眾的震動往往都能直接秒殺這昂貴的一切。對於聽眾而言他分不清混音母帶,甚至分不清編曲作曲,他們所能感覺到的是一種色彩,一種衝擊,一種或身體或心理的震動。大部分的聽眾感受到的音樂是一個就像觸覺一般直觀的音樂反應,落淚 or 搖頭擺尾。
言歸正傳,我這次打算做一個開放式的互動,我按照混音師把整張專輯的音樂分成了5個包(這張專輯一共有5個混音師),裡邊除了一個沒查到資料的,都放入了這些混音師的資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混音師帶給音樂的烙印,混音師帶來的性格色彩,我也嘗試了使用製作人分類,但是其實還是混音師更準確。建議看到這裡先下載附件聽聽看,然後再看我的主觀評述,以免造成人云亦云心理暗示。
金山快盤分享 adele 21onlycan大話混音素材包下載
我曾問過很多號稱熱愛音樂的人是喜歡音樂還是喜歡人,悲催的是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喜歡人,人格崇拜成為音樂人的真正掙錢工具,而音樂只是一個載體幾乎就是一個定論。但是還好,音樂在塑造這種人格的過程中還是舉足輕重的,看看下邊這張ADELE,霸氣側漏不僅僅來自於肥胖而又年輕的身軀、自信而又凌厲的眼神,更來自於她面前的麥克風。

混音師在音樂色彩塑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混音師總會讓音樂沾染他本人的性格色彩和音樂審美,而正是這些不可預測的化學反應讓音樂變得如此迷人,而我們分析的重點就是本文的題目——讓性格撲面而來!Tom Elmhirst,這應該是這張專輯裡邊近期最炙手可熱的混音師了,作品無數,個人網站也最漂亮,更關鍵的,他也是這張專輯裡邊我最喜歡的混音師。而且我發現他也是 AMY WINEHOUSE,CEE LO GREEN的混音師,同樣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藝人,都帶有特殊的復古音樂的氣質,不論是他們的SOUL還是RB,(附上AMY的歌在擴展包中)看來這個混音師是個流著 Vintage 血液的傢伙~~~

他在這種專輯裡邊一共負責四首歌,其中兩首都是大熱中的大熱,《ROLLING IN THE DEEP》(格萊美最佳製作、最佳單曲)和《SOME ONE LIKE YOU》。他也是在這張專輯裡混音最有風格的一位,大開大合,素有一種大丈夫不拘小節的氣質,我非常喜歡的風格。感覺他的音色取向里充滿了對六十年代的懷念,這也讓這個年輕女孩的聲音(尼瑪比我還小,一下六個格萊美獎,人比人,不是人……),充滿了女巫一樣的神秘色彩,彷彿回憶,又真實切近。
我們聽聽《ROLLING IN THE DEEP》主歌段落誇張的類似板混響一樣的無比平直而高密度的混響,這樣的混響聲在很多時候是不被接受並被認為是怪聲的~二遍主歌強硬進入的龐大深遠的地鼓(甚至有些大軍鼓的色彩),鼓聲對於段落有很多細節的處理,不僅僅給律動變化不大的鼓聲部更多的色彩變化,同時讓段落更加清晰。某些特殊的段落龐大的地鼓是未來樂段擴張的提示,也是作為空間的支撐。1分30秒,2分33 的時候都能明確的感受到地鼓音色變換。同時縱深瞬間擴張開的伴唱,無所不用其極的拉扯著咱們的感官,也潛移默化的調動著聽眾的情緒。同時再聽聽《I"LL BE WAITING》完全就是再版的60年代經典鼓音色。我在包里附帶了 BEALTES 的《LOVE ME DO》,1963年的專輯,讓我們感受人聲中的混響,地鼓的膨脹感與拾音距離是不是總能給我們帶來50年前的回憶,復古不是空中樓閣,某些特殊的聲音來自那個年代,也烙印在經典之上,經典復刻,屢試不爽。
同樣當我們聽到《RUMOUR HAS IT》裡邊臟髒的打擊樂,同樣的伴唱設計,帶點過載的人聲,以及某些段落中同樣經典的地鼓音色,50s開始出現的帶有明確彈簧混響聲的響指,這一切都讓我們來到有混音師塑造的一個特殊時代中,《SOME ONE LIKE YOU》中人聲不拘小節的從有點近講到豁然開朗(這個混音師好像很喜歡這麼設計,他混的幾首主歌副歌音色和效果變化都不小),同時一直有些過飽和的音色,可以對比其他混音師的人聲,立刻就能發現那種霸氣而粗線條的美,這時候我們活生生的被拉進了混音師營造的世界,感覺到這些聲音潛意識下的指引,這就是我說的音樂的性格撲面而來,彷彿ADELE是一個來自經典時代的夢魘,這讓格萊美如何抗拒。下一位也是一位大人物混音師,Andrew Scheps,他同樣負責了這張專輯中四首作品。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大鬍子的簡歷……哪個都不是善茬:METALICA、紅辣椒、LINKKIN PARK、GREEN DAY、U2...是個老搖滾人,還有 JAZ-Z,看來還是個老黑泡泡……
還好我是先聽音樂才照著單子查的混音師資料,要不肯定懷著一顆偏見的心去聽,不得不說我並不喜歡他混的《HE WON"T GO》中的鼓,讓我感覺中規中矩,乏味的總是有些蒼白,當然這根素材也有關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混音師終究不是TM萬能的。但是當你仔細體會他設計的ADELE的人聲時,你會發現老前輩的功力所在,不靠混響不靠太多的變化,甚至連人聲的音量都不靠,通過良好的平衡,潛移默化的引導你去聽歌聲最質樸的部分,嗓音和情緒的本身《Don"t You Remember》和《LOVE SONGS》中溫暖而又清風明月般的吉他,洗盡鉛華不加粉飾的人聲,怎能不動人,而段落的變化也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總之這個大鬍子的混音並沒有那麼的極端,好像歲數大的混音師往往都會走到這個境界,見功夫的部分總是在音樂的起承轉合,音色與聲部的平衡,往往不驚艷,卻總是很耐聽。剩下的幾位混音師我並不想贅述,算是偷懶兼拋磚引玉吧,不過忍不住還是想說一下這張專輯個人認為混的最差勁的是 Fraser T. Smith 的《SET FIRE TO THE RAIN》,水平遠低於這張專輯其他的混音師。雖然這傢伙也是很大牌的製作人,包裡邊有他的介紹。但是前奏的鋼琴音色我確實覺得蛋疼,套鼓的聲音也是總感覺像被閹割了一樣有氣無力,不知道是我審美扭曲了還是大家也有這個感受,有同感的請微博上@闞歐禮onlycan 告知,覺得我褻瀆神靈的也請@我讓我尋找一下自知之明。

不是說教,只是聊天,Onlycan 希望跟大家多聊聊關於音樂本身的事。以此為生的人最可怕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不得不做和總想去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工作以外,音樂依然是我精神的食糧,吃不膩的大白兔奶糖。
————————————————————————人們擁有很多種對聲音理解和感動的方式,音樂所能帶來的快樂可以有很多很多種。比如完全聽不懂音樂的可以在洞次洞次中找到點頭的節拍,比如我們可以聆聽歌詞,比如我們也可以聆聽混音。
比如作曲家通過讓其他樂器弱奏突出SOLO,而我們可以賦予SOLO獨特的空間,讓音量小於5成的同時你依然會關注與我想讓你專註的部分。
比如我可以模仿60年代的聲音讓你重回那個黃金年代,比如我可以控制頻率響應而讓之後的爆發酣暢淋漓。作為一個混音師來說,有的放矢運籌帷幄的去處理的的作品才是一個成熟的混音師,而不是為了混音而去混音,我們服務於藝術,服務於曾經讓我們前赴後繼的那個藝術。


很多藝術都是抽象,風格化而沒有標準答案的,很難有人能直接用語言完整的定義給你甚麼才是好的混音。
如果用繪畵來打比方可能會更好理解因爲聲音是更加抽象化的藝術,沒深入學過繪畫的人可能無法判斷一件美術作品的製作是否上乘,但專業領域的人卻可以,這種判斷是基於大量的實踐與經驗堆積起來的審美之上,他們卻也一樣難以用語言給你定義甚麼樣的作品是好的,你也很難靠語言領悟,因爲審美是靠時間與積累形成的而不是受授的,所以你想通過知乎的問答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混音就像料理,同樣的食材給不同的廚師會得出不同的味道。
每批分軌都有無數種混法,眞的要用語言去定義的話,大概是頻段均衡,相位擺得合理,壓縮參數與動態範圍合適,混響設計得合理,前後上下左右的空間感合理,體積與聲場合適。


反正給不了你宇宙的感覺


本來以為混音就是為聽眾用聲音搭建一個虛擬的舞台,越真實越好,現在覺得更像是電影中的剪輯,每個鏡頭都是有其重點和意義,但又不顯露出人工的痕迹,產生違和感。


多想有人來回答一下

《如何評判一座建築的設計是否出色》

《如何評判一部電影的攝像是否出色》

《如何評斷一部小說的劇情是否出色》
拿到同樣一個工程以後,有人用五個小時混了一首歌,調了一下人聲的壓縮就交給客戶了。有人聽了五個小時干聲,構思了五個小時,花五個小時做鼓組的EQ,五個小時做軌道的音量均衡,五個小時給兩把吉他做聲相的定位,五十個小時調整各種細膩的自動化控制細節,五百個小時在各種設備上試聽改正。可是還是有人會覺得第一個版本更好聽,甚至聽不出來任何差別。這可怎麼評判是好。

不同的歌曲風格,不同的旋律,節奏,歌詞,不同的受眾,不同的判斷標準,一定會有不同的評判結果。

要是題主把題目改成「怎麼判斷xxx這首歌的混音是否有獨特的想法」或者「怎麼判斷xxx這首歌的混音技術上是否有欠缺」,應該會更好回答一點。


當初學習壓縮器的使用的時候 老師告訴我 最完美的應用方式就是讓人聽不出你有壓縮過
同樣 最完美的混音 就是讓你完全感覺不到有絲毫混音的痕迹 閉上眼睛就像是整支樂隊在你面前演奏一般


只要沒有違和感,融合度高。就很出色了,其他的風格在於混音師的習慣自己混音風格和思路


推薦閱讀:

如果想學習混音,從何處開始呢?

TAG:音樂 | 音樂製作 | 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