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對於美食到底有多重要?

一直覺得「天然」這個詞在美食里的作用和地位,跟土菜一樣,有點被過於誇大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謝美女喵。


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天然」這個詞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確實都有被濫用的傾向,並且在大眾心目中也都是很」友善「的詞,連我自己也經不住一些」純天然「的標語而更傾向於某類食品或者護膚品。我在此僅發表點個人短見吧,結合專業知識和經驗。

先直接回答問題:天然對美食有多重要?


我覺得很重要,不全是因為更健康,也不全是因為更安全,是因為綜合考慮來看,」天然「這個因素確實會對食品的品質有更高的要求罷了。

在此也想糾正有的小盆油的一些觀點:加工過的食品就不是天然的。這是不對的,加工過的食品你可以說不是「raw"的,或者不是」新鮮「的,但是天然僅僅是指成分的來源,和它加工的方式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一罐水果罐頭,哪怕放了1年還能吃的那種大家都覺得很可怕有防腐劑等等,其實它真的是純天然的,因為水果罐頭工藝就是不需要添加劑的。(肉類不一樣,請分開情況看,我指的是大部分普通罐頭,不算特例) 這個詞的定義決不是用我的個人觀點在論述,請參見FDA和FSANZ 這兩家相當權威的食品官方機構對」fresh」,「 raw」還有"natural"的定義。

我就喜歡寫東西帶順序的 :P

1. 天然的是不是就是安全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的。 自然界的毒物那麼多,比人造的多多了,並且對人傷害最大的東西,也都是一些」自然「產生的,比如各種細菌產物,天然毒素等等。而且即使無毒無害的天然食物,在進一步加工和混合的過程中,也會不時產生有害的物質--比如糖類和油脂高溫下的糖化反應, 綠色蔬菜在細菌作用下即使沒有腐敗但是產生了致癌的亞硝酸鹽等等。而且經統計,大部分由於飲食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的病症里,多數是由於飲食結構不佳造成的,而不是人造添加劑攝入過多造成的。所以說,如果不注意食物的選擇,天天大量喝諸如天然果汁, 油炸薯條,油膩的包子等(都是不含添加劑)的食品一樣是會遇到很多健康問題的。
所以在被媒體用」純天然「洗腦之前,先要知道在食物中」天然"的定義。首先FDA(美國)和FSANZ(澳洲紐西蘭)都並沒有對「天然」這個詞進行官方定義,這也是導致媒體可以恣意使用這個詞做宣傳的一個原因,因為認證是否天然很難並且很貴。比如你說高果葡糖漿是不是天然的?香蘭素是不是天然的?它們在自然界並不單獨存在,可是是由天然的作物里提取出來的,的的確確不是化學合成的。所以說,爭議如此之大是很難做一個統一定義的。而且有很多天然存在,但是作為食品添加劑時因為成本原因必須人工合成的例如雞精,維生素C等等,你又能說它們完全是天然的嗎?
本來,天然和人工之間的界限就是非常模糊的。也許你可以說蔗糖是天然的,澱粉也是;那麼進一步改性澱粉呢,焦糖色素呢?味精呢?味精也是由微生物發酵的方法從穀物里濃縮提取的,來源是天然的,可是手法是人工的--你能說它是天然的嗎?而且味精也莫名背上了很多惡名,雖然FDA和FSANZ都已經大量研究過味精,並且都認為它是無害的(僅僅是攝入過多鈉的危害,並且比鹽要低不少) ,可是大家依然覺得」味精不要多吃「。如果我僅僅把味精改名為:小麥萃取物,是不是瞬間高大上了?這個例子足以說明大部分人對天然的追求,僅僅停留在不明覺厲的層面上。

而如今FDA僅僅給出過一個建議:天然的食物就是指沒有添加人造的,化學合成的添加劑,比如常見的防腐劑山梨酸鉀,比如味精等等(味精在澳洲是被定義為非天然的,雖然其來源是穀物,但是它的濃縮和發酵,已經改變了其單純來源的天然性)。 如果每樣食品都依照這樣的定義嚴格使用「天然」這個詞,也許我們確實可以認為「天然」的食品配方更加簡潔,同比更加健康,也更不容易上癮(因為人造添加劑的大戶就是香精和色素,而人造香精是大多數劣質,低價,不健康食品的大戶--比如那些讓小孩愛不釋口的七色巧克力啊,哈密瓜飲料啊,西瓜草莓味的水果糖還有各種匪夷所思口味的薯片等等)。

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很反面的例子,大部分的食品並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工添加劑,但是通過標榜「天然」食品,就會為其加分不少,這才是我們大眾需要警惕的地方。因為天然僅僅代表沒有人工合成的添加劑,但是並不代表它裡面的成分都是安全和健康的--比如花生醬,它是個好吃而且營養豐富的食品,請看下面這個花生醬牌子的標籤,

一個大公司的花生醬,是個很好的牌子。

看到了嗎,它們也很喜歡打「天然牌」,把純天然當成了一個優勢和賣點。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由於它是純天然,就證明它的工藝非常好,花生質量高,不霉變,而且烘焙到位,所以不需要人工香精,防腐劑色素等添加劑就可以做出滿意的口感和有效的保質期。但是花生醬里都會多多少少含有少量」天然「的致癌物--黃曲霉素,這是無論天然與否都會有的,但是我們可以相信這款產品里的黃曲霉素一定是合格的所以還是一款非常安全的產品。此外,你也不要因為覺得這個黃生醬是天然的就放開大吃,因為你看到它的熱量了么?每天滿滿一麵包的醬?你會變成一個純天然的胖子的!

該產品天然固然表明了它沒有用人造添加劑,但是絕對不能表明它本身就是健康和安全的。食品的安全和健康性,一定要從它本身的配方和營養來看,絕不能從是否」天然「來先入為主。

2 那麼如何防止被」天然「這個詞忽悠呢?
這就需要一點小技巧了。
首先你得輕視這個詞,要覺得」天然「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比如一款薯片,號稱純天然無添加。你要對此冷笑一聲:薯片不就是土豆片放進那些飽和植物油里炸么?再加上鹽等調味,純天然頂多是少了些賣萌的口味罷了,依然改變不了你高飽和油,高鹽分,還有丙烯醯胺acrylamide的危害啊。 能做到這樣你就成功了一半。

另一半就是你要了解人工添加劑的必要性,不要覺得人工的都是有害的。在現代食品工業里,食品添加劑絕對不再是為了純牟利或者降低成本而使用的。它們在食品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食品安全,質量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添加劑的使用。比如油脂當中很多時候是必須添加3XX開頭的抗氧化劑的,加了這種抗氧化劑就當然算不上純天然了。但是它的作用是防止油脂氧化酸敗,而你吃了酸敗氧化的油脂,不僅感覺食品「哈」了,而這種酸敗的油脂才是給你真正傷害的來源。所以有時候,天然的反而意味著不那麼安全。

補充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對於同一種結構的物質,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沒有區別?答案是--尚未定論。經典的例子是有段時間很火的廣告」天然維C,維E,絕非合成,吸收更好等等「。這被很多人質疑,並且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確實是這樣的,因為至今也沒有大量數據和實驗能證明天然維生素C,E就比人工合成的要好。同理可以放到焦糖色素這個有爭議的添加劑上,焦糖色素應用極廣,比如可樂和任何看上去棕褐色等食品飲料里。按照生產工藝,它應該可以歸類為」天然的「,因為它的生產就類似於家裡的」炒糖色「。所以焦糖色素1和2都是被FDA認定為無害的添加劑,並且其安全程度和」炒糖色「是一樣的。但是焦糖色素3,4這兩個分支,由於在生產流程中加入了胺,所以會在終產物中含有少量的4-Methylimidazole (4-MEI), 而這個物質是有輕微的致癌作用的(參見wikipedia) Caramel color。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解釋為什麼消費者會對」天然「這個詞特別沒有抵抗力,為什麼食品商能抓住這個弱點大肆做文章做廣告。原因就是--在部分化學合成的添加劑中,確實會有一部分因為流程的問題,導致終產物含有有害物質。這是因為有機合成非常複雜,人體也同樣非常複雜,兩者都沒有被研究透,所以有機合成的產物當然不是那麼容易就對人體友好和平的;不過就像我舉的薯片的例子,土豆是天然的,油也是天然的,可是炸了之後就是有害的,也就足以證明無論是天然還是非天然,光憑來源判斷安全是不可能的。而對於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東西,那都是我們祖先進化了多少年,死去了多少好奇的先人,才造就了我們這些與自然和平相處知道什麼有毒什麼沒毒的幸運兒,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天然的物質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那句--「天然」的只有在被充分了解後才會有意義,如果你連這樣東西是什麼都不知道,就盲目選擇號稱了」天然的「,那麼就八成上當啦!

最後總結一下:
天然這個詞在食品界是很重要的,但是消費者一定要明白它的重要性不是因為它意味著健康和安全。而且也千萬不要因為某種食品標榜了「天然」就覺得可以放開多吃。
對於質量有保證的大公司,選擇它們標榜「純天然」的食品,確實能得到更簡潔更健康的食品。但是食品的價值主要還是由它本身的配方和營養決定的,「天然」只是個加分項。
而對於大部分加工食品,有的添加劑是保證食品安全質量的關鍵,它們也通過證實對人體無害,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天然」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反而會大大縮短保質期和降低安全性。

原創回答,歡迎私人分享,暫不無償授權任何公眾號轉載,謝謝各位看官對原創答案的支持。
更多關於飲食和食品安全的文章請看初夏君的專欄吧~ http://zhuanlan.zhihu.com/sprinny
有你們的點贊和誠心傳播,才會有更多人更大的動力去真心寫一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的科學的文章,我不是最好的學者,也不是最嚴謹的科學家,但是我希望用個人學習和工作的經驗和研究閱讀所學的知識,加上溫和的觀點讓大家擁有更廣泛的知識。 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初夏的個人公眾號「食商」--就是關於吃的智商。這裡會有最好看最認真最清新的關於食品的科普喲~初夏致力於做最認真的食品科普資訊小號,用知識充實自己和他人。蟹蟹!


最天然的食物吃法是直接吃生肉好吧。
當我們長毛的祖先學會生火來加熱食物的時候,人類就正式跟「天然」二字說再見了。
之後發展農業,選出優秀的稻禾培養出更多的糧食,一直走到今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更好的作物品種,也跟天然二字沒關係。
而且就算不扯那些科學,我國傳統也沒有崇拜過所謂的「天然」。
豆子之所以要磨成豆漿,做成豆腐,是因為豆子不好吃。
如果要追求天然就不要吃所有經過加工食物。
因為他們都被萬惡的人類解離了天然的狀態。
道法自然那一套自己關起門來讀《道德經》讀得high就行了,幹嘛要拿來干預食品和化妝品產業?

最後吐個槽:一種生物如果有自我意識,肯定是不願意被吃掉的,也就是說除非人類說服它們自願讓我們吃掉,不然我們吃過的食物全部都是被加工過的非天然食品。它們死前的怨恨說不定會進入信奉天然食物的食客的肚子里興風作浪呢~~~


不重要,現代社會的食材基本都是來自人為畜牧、養殖、種植業,真正「野生」的很少。


「天然」對美食到底有多重要?我覺得問題的本質在於「天然的美食到底對什麼人重要?」。
對於我大天朝已經被味精洗滌澆灌過味蕾的大多數人來說,菜里不放味精就不好吃。這個時候我覺得再說天然已經沒有意義啦。我在內地很多小地方見過,味精是當地人最重要的調味料,沒有之一。
天然更多的應該是說在種植或者養殖的時候的環境和條件,大家都知道,中國當今農村和農場的情況,所以如果現在要吃到真正相對天然的食品,價格不可謂不高,很多人真心吃不起。超市裡、菜市場里買回來的食材,也就睜隻眼閉隻眼,我們在家所能做到的,也就是不放味精了。
在外就餐再所難免,就我個人而言,選擇一此相對西式的餐廳,不放添加劑不放味精的可能性要略大。而某些餐廳或排檔,食物有異香的,我就會疑神疑鬼,內心是拒絕的。
北大路魯山人說過,用味精的廚師是懶惰的。
用好的食材、簡單的做好,其實就能做出好吃的食物,也相對健康。
這也許就是我們平常人的餐桌上能做得到的相對天然的美食了。



美食的定義在於好吃。
好吃最重要,健康居其次。
天然不天然,這都不是事。


「純天然」是一個藝術上的說法,主要相對於工業化,在美學上是新近創造出來的概念,只具有美學上的意義。
當然,放在國內的語境下,「純天然」是代表了一種傳統的「良心」,封閉的小農經濟思維。


新鮮乾淨更重要


的確不重要,安全衛生才是第一位的,天然不天然的只是噱頭


可以參考知乎的另一個熱門回答,古代的食物真的比現在的好吃嗎?手機不知道怎麼放鏈接,大家可以去搜。那裡得出的結論是古代的食物雖然天然,但絕對沒有現在不夠天然的食物好吃。
我認為天然會佔味道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烹調技術和調味料對味道更重要。


天然我 感覺是一種屬性,類似於酸甜苦辣的另一方面的標籤,現在已經很深入人心了。
我父親常常說,「這黃瓜真有黃瓜味」,「這西紅柿真有西紅柿味」。這並不是偶然,從中國轉基因食品開始暢銷以後,從各種生長素促使動植物瘋狂生長以後,「天然」與「新鮮」就不再是一個概念了。
也許城市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黃瓜原來都是很彎很彎的,現在除了吃居然還有別的用處(我想多了)。這就是一種標誌上的不同,一種在高速發展後可笑標籤。


健康美味最重要,天然純粹是忽悠傻瓜的,補充一下,天然並不意味著一定健康


我就知道水銀和砒霜都是天然的。


只不過是人臆想出來的罷了,我高中化學老師說他小時候他爸爸下地干農活可以順遍挖出半桶黃鱔。然而他們並不覺得有什麼好的,(想想畢竟是肉,然而和吃豬肉的幸福感完全不可同日而言)
以此例說明,我們想要的並不是真的好的。得到的不珍惜,得不到的卻苦苦尋覓。
一句話賤人就是矯情


沒覺得天然這個屬性能給美食加分,比較看中的是新鮮度


一味強調天然沒有什麼意義吧,動物植物存在又不是為了讓人類吃掉自己,憑啥還要把自己搞的安全美味啊?


什麼是「天然」?食材天然?加工過程天然?其實只要安全,美味,就是美食。


主要就是心理因素,一說是天然的食慾都會好很多。雖然很多人工食物也很健康。
我們在大天朝什麼食物沒吃過,身體也很健康。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吃天然的更好,沒條件吃普通的也無所謂


市場上買到的菜和自己種出來的菜區別是很大的。同樣的菜,大棚蔬菜很難燉熟,自己種的菜就好熟,芹菜菜花茄子土豆都這樣。一方面,做菜一定程度上又講火候,做久了味道就變了。而且按正常種植出來的蔬菜本身味道就很清氣,仔細嘗能明顯區分出來。肉類的話區分更明顯,35天出籠的速生雞和1年才拿來賣的散養雞,差別是沒法說的不一樣,豬牛羊同理。
所以就好比鍛煉的人和不鍛煉的人一樣,雖然都是人,差別巨大。
如果考慮現代烹飪的手段,更注重菜品外觀設計、更多醬料類似糖、味精、雞精、火鍋料、胡椒等添加,掩蓋了原材料味道,從這個意義上,原材料變的不重要。
另外,原先的模式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量,首先得有肉吃,然後才是吃好吃壞的考量。一隻笨雞約20-25一斤,毛和沒用的內臟去九兩,一隻雞買來就接近100塊,飯店要掙錢吧,價格不能離大了普吧,你笨雞不行的。反正,要我開餐館,辣椒調料一加,大家吃的爽再來罐加多寶,自己吃還是現買現殺油鹽花椒八角蔥姜醬油,盡量原汁原味。畢竟,飯店裡吃的爽,消化不爽。


香蕉里含有(包括但不限於):
5-羥色胺
去甲腎上腺素
二羥基苯乙胺
Omega-3脂肪酸
Omega-6脂肪酸

硫胺素
核黃素
煙酸
泛酸
膽鹼
甜菜鹼
氟化物
植物甾醇
咖啡因
可可鹼
甲基丁醇乙酸脂
甲基乙酸乙酯
甲基丙醇
乙烯
放射性同位素K-40

部分數據是由美國農業部SR-21提供的。
Nutrition Facts and Analysis for Bananas, raw


推薦閱讀:

如何養成一個刁鑽的味蕾?
還記得第一次接吻的那次是什麼味道?

TAG:美食 | 飲食 | 食品安全 | 營養學 | 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