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博弈論中,因信息不對稱會出現這兩種情況,但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並舉些例子。


謝邀。

經濟學裡有好多花里胡哨地、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術語,很不幸地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就位於其中。它們難以理解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兩個詞描述的癥狀而不是病因。就像流鼻涕只是感冒的癥狀之一,要想知道為什麼會流鼻涕,並且能讓止住鼻涕,必須得找到病因。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病因都是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源於事前的(ex ante)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源於事後的(ex post)信息不對稱。如果從這一點入手,就會更容易的把握住兩者的特點。

「事前」和「事後」當中的事指的是什麼呢? 這個事指的就是合同的締結,這個合同可以是銷售合同,可以是僱傭合同,甚至可以是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逆向選擇是對於(事前的)狀態(產品質量和投保人體質)的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則是對於(事後的)行為或狀態(冒險行為,實際運營成本,財務狀況和管理方法)的信息不對稱。

逆向選擇經典的例子就是Akerlof的「檸檬市場」。賣方在簽訂二手車的銷售合同前,對車況的信息掌握的比買方更多,事前的信息不對稱出現了。兩輛同款、同年份、相似公里數的車可能外觀可識別的差異基本相同,但是其實由於使用習慣的不同,實際車況差異很大。買到車況好的那輛,買主自然無比開心;但是要是買的是車款差的那輛,日後毛病不斷,美國人就會說自己買到了一個「檸檬」——看著光鮮亮麗,真的咬一口發現酸的要命。我們知道價格包涵了產品的質量信息,但是由於二手車市場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所以買主只願意以市場均價來支付。對於那些「檸檬」們,它們還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可是對於那些優質(高於市場均價)二手車,它們就會慢慢退出二手車市場。最後形成了劣貨驅逐良貨的局面,市場上僅剩下「檸檬」,這就是為什麼把它叫做逆向選擇的原因。逆向選擇只是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癥狀。 現實中對的應用就是賓士公司推出了星睿二手車認證。通過權威的車況檢查,把車況的所有信息都包括到價格之中,正是針對這個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 同樣,在把握住「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這個特點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把逆向選擇的研究框架擴展到醫療保險的分析中。對自己健康情況,包括自己的體質和家族病史最了解的人肯定是自己,而不是保險公司。投保醫療保險的人就往往是那些本來就有疾病或體質較差的人(「檸檬人」?)。

道德風險這個詞還是來源於保險行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投了保險後(簽訂保險合同)的人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舉例說明,如果一個人給自己的車買了保險,就會在駕駛或者是停車時比沒有保險的人更加的大意。參保人在參保後的行為改變會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但是因為事後的信息不一致的存在,保險公司無法實時對參保人進行全面徹底的監控,所以要保證行為在參保前後的一致性只有靠參保人的道德自律。 這樣帶來由事後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損失就得名為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廣泛的應用在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的研究之中,不管是公司治理中的所有者和經理人的關係,還是國家治理中的公民和政府的關係,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道德風險。最近的應用,應該是對該不該bail out金融危機中陷入困境的銀行的考量。如果政府會在最後時刻救助銀行,那麼銀行就會更多的參與到風險大的生意中(如次債),從而增加自己陷入危機的概率。


我想區別這兩者的定義應該沒有比Tirole的更精確的了:內生變數的信息不對稱就是道德風險,外生變數的信息不對稱就是逆向選擇。至於什麼事前事後的,都不重要。


我覺得@荊意的回答使用隱藏信息和隱藏行為來代指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最直觀的。@Busch講的事前/事後,我不太確定對不對,但至少不是最根本的區分方法。@Manolo說的內生/外生,應該是正確的,而且從這個標準判斷感覺更為有效,但是對於我這種一直對內外生概念比較暈的人不夠直觀,更別說對於普通經濟學愛好者了。在這裡我參考Sandholm(2017),擴展一下@荊意的回答。

道德風險,即存在隱藏行為(hidden action),也就是說有一方的行動不能被完美地觀察到。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車輛保險--上保額較高、理賠範圍較全面的保險的人可能開車會比較不注意,從而產生更多的事故報修(claim)。但是開車是否注意這一行為是保險公司無法完美觀察到的。

逆向選擇,即存在隱藏信息(hidden information),就是說一方擁有與己方狀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貝爾曼與不動點說是效用函數,即偏好,其實包括但不限於偏好,也可能包括生產力水平等)有關的私人信息(即不能被對方觀察到的一些信息)。比如說在醫療保險中,選擇賠付數額或比例更高、賠付範圍更為全面的投保者往往健康狀況更差。儘管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投保者的年齡、住址、是否是吸煙者等信息來大致判斷從而制定不同數額的保費計劃,但是很難完全消除(即使能夠完全消除,也會導致另一類福利損失--Reclassification Risk,有點跑題了,有興趣的可以參見Handel, Hendel and Whinston(2015)),乃至吸煙者也可以謊報自己不抽煙。這些與健康狀況有關的信息就是投保者的私人信息。

References

Handel, B., I. Hendel and M. Whinston (2015): "Equilibria in Health Exchanges: Adverse Selection Versus Reclassification Risk," Econometrica, 83(4), 1261-1313.

Sandholm, W. H. (2017): Lecture Notes on 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 Unpublished draft.


武漢某所大學每年都有數千大學生畢業,其中 小N 滿懷激情,胸懷夢想,他們日思夜想,希望走上創業路。鑒於大學四年,深受地溝油之害,每每想在學校附近找一家乾淨放心的餐廳,都沒有成功。小N 看到了學生們的需求,同時發現這篇市場還沒有進入者,於是自己開了一家炒蓋飯的店,他學習了營銷的知識,在學校大肆宣傳,貼海報,發傳單,開業當天還在門口裝上大喇叭,叫喊著:「同學們,本店是08級學生所開,良心創業,環境優雅,味美可口,絕不用地溝油。」另外在店裡貼了大大的紅字:本店絕不用地溝油。

起初一個星期,還是挺多同學捧場,但是慢慢的,生意開始淡下來了,來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熟面孔。一問才知道,大家覺得別人賣8塊的青椒牛肉蓋飯,小N 家賣9塊還是有點貴。而且有些學生想,這個學長說不用地溝油,哪裡知道能不能信啊,要是他的騙子,那我每頓飯貴1塊,虧大了。慢慢的,這樣的想法在同學中蔓延,尤其是價格敏感的同學,更加會相信這樣的傳言。

於是大家就去便宜的店,雖然清楚看見,路邊的炒飯攤的油都是從又臟又舊的油桶倒出來的,而且油色較暗,但是鑒於便宜,而且也不知道別的家又沒用地溝油,於是還是紛紛用腳投票。小N的店幾個月後就開不下去了。

這就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因為買家對賣家的不了解,消費者都選擇了較差的商品。大家不知道小N家是不是用地溝油,大家也不敢確定小商販是不是用的地溝油,所以為了避免風險,同學們選擇了價格低的。

我發現我太羅嗦了。。。還是把故事講完吧。。。

有一年,邪惡的小E(conomist)畢業了,他和小N一樣,也是創業開餐館。開業那天,他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大肆宣傳,主打幹凈無地溝油。學過經濟學的他,早就知道「逆向選擇」的存在,根源在於「信息不對稱」,於是他每次採購食用油,都是故意選擇在學生下課,人流最多的時候,在那個時候將油慢慢往廚房運。另外還搞過「開放廚房」,讓客人可以隨便進入廚房看食物製作過程。除了食物,他的廚房和餐廳都是打理得乾乾淨淨的。

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他的店維持了一批老顧客,而且時常還有新顧客聞名而來。

打造信譽之後,邪惡的小E開始耍滑頭,他志願不在開餐館,開餐館只是為了賺第一桶金,讓他回老家做生意而已。他依然宣傳無地溝油,但是已經偷偷地用地溝油了。此時利潤暴漲,每天800人次來就餐,他每天利潤比從前增加500,一個月就是15000了。

這就是道德風險。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時候,他人對其的信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損人利己。


阿羅提出了專有的名詞來替代,隱藏行動和隱藏信息。分別替代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我魯等中超球隊買大牌外援的血淚史

逆向選擇:挑外援的時候沒法區分外援是否名副其實,傷病狀態如何。導致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負當年之勇的過氣球星想來華撈金,參考塔爾德利/J馬/阿內爾卡/拉維奇/羅比/吉安/帕托。

道德風險:買來了大牌外援管不住,平時不練,場上出工不出力,XJBT,參考巴里奧斯/阿內爾卡(老哥又有你)/特維斯。

總結四個字,人傻錢多。


得票最多的說的事前信息不對稱和事後信息不對稱,已經很不錯了。
但從事前和事後的角度劃分,是不恰當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拍賣。在拍賣中,買者都是想要隱藏自己的偏好,出一個更低的價格,而賣者需要設計一個機制,使得買者不撒謊比撒謊更有利。這是一個典型的委託代理問題,但這是事前信息不對稱!
這個問題真正重要的區別其實是,擁有信息更多的一方,是願意發送這個信息,還是願意隱藏這個信息。假如他是願意發送這個信息,這就是一個逆向選擇問題;假如他是願意隱藏這個信息,這就是一個道德風險問題。
或者等價的,分歧在於對信息的態度。逆向選擇問題,是一個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如何將信息傳遞出去的問題,而道德風險問題,是一個擁有較少信息的一方如何獲取信息的問題。
很多人在逆向選擇問題上提二手車市場,我們看到,由於買者掌握不到全部的信息,最終受害的是好車的賣者!所以他寧願付出一些代價把他的車是好車這個信息傳遞出去。
而很多人在道德風險問題上提到的問題,代理人掌握更多的信息,他寧願把這些信息隱藏,因此,是沒有掌握完全信息的委託人寧願付出一些代價得到代理人的信息。而在逆向選擇問題上,信息的意義則完全相反。
樓主提到的博弈論,關於逆向選擇問題應該看看斯賓塞模型,這是一個典型的博弈論問題,不過要看懂需要中級以上的博弈論水平,要知道貝葉斯均衡和直觀標準。
在斯賓塞模型中,學習對能力沒有促進作用,而只有成本,但是高能力的人仍然去學習,目的就是把自己和低能力人區別開來,我去學習,說明我能忍受低能力人忍受不了的成本,因此我是高能力的。為了把他是高能力這個信息傳遞出去,他寧願付出學習的成本。所以這是一個逆向選擇問題。
至於委託代理問題,可以去看拉封的書。問題是如何設計一個激勵相容的契約,使得代理人說真話比說假話更有好處。
舉一個例子,效率工資。為什麼高工資帶來高的產出?實際上是因為,如果工資定的太低,工人偷懶的概率就會很高,因為即使被解僱也不會失去太多。均衡工資應該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出,但是如果定一個均衡工資,被解僱了也還能找一個同樣的工作,但如果定一個高於均衡工資的效率工資,被解僱了再找工作,只能得到均衡工資,這樣工人就不會偷懶,因為被解僱的代價太大了。工人是努力還是偷懶,這個信息工人知道而廠商不知道,而廠商寧願支付一個更好的工資得到這個信息,也就是確保工人努力,所以這是一個道德風險問題。
綜上,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是對信息的態度,究竟是要傳遞信息呢,還是要獲取信息。


其實二者都是信息不對稱的產物,也是信息經濟學的基本經典模型。二者的共性是:都是principal-agent模型,agent有一些私人信息,而這些信息對於principal的目標函數會產生影響。
二者也有微妙的差別。先來看看Laffont, Martimort " the theory of incentives: principal agent model" 對二者的描述:「私人信息有兩種,一種是agent可以採取principal觀察不到的行動;或者agent知道自己的效用函數的某些信息而principal不知道」。 前者是moral harzard,後者是adverse selection。這應該是對於這兩個問題最廣泛的定義了。
下面來看保險和僱工的例子如何對應這兩個問題。
在保險公司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把保險公司設為principal,投保人設為agent。保險公司的利潤直接受投保人行為的影響:如果投保人莽撞駕駛,保險公司利潤會受損。保險公司無法觀察到投保人的危險駕駛傾向,從而無法設計針對每一種(危險傾向的)投保人的合同。解決的辦法是:設計一系列的合同,規定保費和賠償數目,讓投保人自己選擇。合同的目的是讓保險公司的利潤最大化(而不需要知道任何一個投保人的危險駕駛傾向)。智慧之處在於,若合同設計合理,投保人會自動選擇讓保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合同。模型分析表明,由於保險公司的利潤受投保人危險傾向的影響,這些合同事實上是針對每一種傾向設計的,雖然公司不知道每一個投保人具體的傾向,但是投保人會自動選擇針對自己的合同(模型假設公司知道危險傾向的所有取值及其概率)。
在僱工模型中,principal是公司,agent是員工。假設公司的利潤只取決於工資和產量;員工生產每一件產品的邊際成本是個人信息,且不同員工的邊際成本不同。在這裡,員工的個人邊際成本並不直接影響公司利潤,公司之所以面臨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因為若工資設定過低,邊際成本較高的那些員工會辭職。因此,公司要設計一系列合同工,規定工資與產出,目的是讓公司利潤最大化。若合同設計合理,員工會自動選擇讓公司利潤最大的合同。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道德危機和逆向選擇都是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principal-agent問題;二者的區別在於agent的私人信息的作用:前者直接影響principal的利潤,後者直接影響agent的個人成本或受益。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類似的:設計一套巧妙的合同,既使agent選擇針對自己的合同,又能讓principal的利潤最大。


簡單來說,兩者都來自信息的不對稱,即一方掌握對方所不具備的信息(例如餐館店主知道自己用沒用地溝油而食客不知道,二手車車主知道自己的車有沒有泡過水而買家不知道)。
區別在於,「逆向選擇」指的是一方因為信息上的劣勢而做出不利的選擇;
而「道德風險」指的是處於信息劣勢的一方在做出選擇之後,另一方採取了事先無法預期的行為,導致信息劣勢的一方收到不利影響。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都會阻止社會資源有效配置,從而帶來社會損失。
一個可以區分兩者去別的經典例子是醫療保險:
投保者更加清楚自己有無重大家族病史或者疾病先兆,往往更容易患病的人會更傾向於投保,而保險公司如果僅僅依靠社會平均患病幾率做出判斷就會吃虧,這就是逆向選擇;
而投保者在有了保險後,可能會更加有恃無恐,想著反正看病不花錢,於是就可能更加不注重保養,縱容自己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這就是道德風險。

關於這兩個概念, @Busch 在回答什麼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 Busch 的回答 - 知乎 中講得很好,
我在這裡主要補充一下法學實務中的例子:慣犯問題

刑罰的目的不僅僅是懲罰犯罪行為,也包括威懾力。其中既有震懾潛在罪犯的「一般威懾」,也有組織特定個人再次犯罪的「特別威懾」。我們可以認為,對於更有可能再次犯罪的罪犯我們再量刑時可以考慮從重,以發揮更大的威懾力。
但我們怎能在某名被告第一次犯罪時,就知道他可能是一名未來的「慣犯」呢?法官和檢察官或許可以依據經驗來總結出一些慣犯經常具備的因素,例如有吸毒史或參與過團伙犯罪等。
但只有被告知道自己真正有沒有悔過,有沒有再犯的意圖,在這方面可以說法官和檢察官都處於信息劣勢地位。
如果錯誤地預測了被告的再犯可能性而沒有給出合適的刑罰,不但是檢察官和法官工作上的失敗,而且也會導致社會利益受損,這就是一種「逆向選擇」。
如何解決?
很多國家都把犯罪歷史作為量刑依據,同樣的罪名,先前有犯罪記錄的被告會面臨更重的刑期。
我認為,明尼蘇達州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運用」量刑表格」 (sentencing grid)作為決定刑期的依據。表格的縱列是各項罪名,橫列是「犯罪歷史分值」(criminal history score),量刑時依照縱橫兩列按圖索驥,通過罪名和犯罪歷史的組合來決定刑期。這樣一來,一名罪犯在第一次被判刑時,就可以意識到再犯的後果,因此威懾力就可以更加直觀地體現出來。

另外,再犯傾向的信息不對稱也可能帶來道德風險問題:一旦定罪量刑,法院不得再加重處罰,一旦刑滿釋放,則法官無法再干涉犯罪者的行為。
美國為了避免這一道德風險,在各州普遍運用了「假釋」(parole)和「有條件釋放」(conditional release)的制度。兩者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刑滿釋放後,犯罪者會面臨一段短則數月,長則十多年的考察期,在考察期內一旦有犯罪行為會特別加重處罰。同時,會有專人負責在考察期內定期約談犯罪者,進行毒品檢測(美國吸毒和犯罪呈現非常強的相關關係),了解其工作狀況等,及時發現再犯的苗頭。

小結一下:由於被告比法官和檢察官更清楚自己有沒有很強的再犯傾向,因此在量刑時的「逆向選擇」可能導致量刑不當,在刑滿釋放後犯罪者的行為也不再收到法官的控制。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強化再犯對於刑期的影響,也可以在事後進行跟蹤考察,這都是有借鑒意義的制度設計。


不主動不拒絕導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導致不負責。


所謂信息不對稱,就是市場中有一些人了解比其他人多的有用信息。這就會有一系列後果。
比如:公司在招員工時,就會遇到這種情況。招聘人當然不清楚這群人的整體素質,也不清楚每個人的素質,更不清楚你是否適合這個工作。而你對你的能力是心知肚明的。這就是信息不對稱。結果是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而此時你通過簡歷、現場表現的形式,是可以發送某些信號,顯示你確實是有能力並且適合這份工作,那麼可以部分緩解這種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後果。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某人到一個二手市場買車。那麼同是二手車,質量卻有好有壞。雖然車主對他的車質量了如指掌,你卻一無所知。非凡如此,他還不會讓你知道。那麼他掌握的信息就比你多。這個時候會影響整個二手車的賣價。因為質量差的二手車濫竽充數了。這就是一種市場失靈。但也有信號發送機制。車主覺得自己車質量好,會給你一些暗示。那麼可以部分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當然,嚴重的話,是需要政府來調控的。
那麼逆向選擇呢,就拿剛才招工的例子來說,是人力資源部的人選擇你,選擇你去他們公司,做什麼工作。但是,如果此時突然公司領導說,不行,你們的工資開的太低,不符合我剛剛宣布的尊重人才的戰略。得調高。那麼結果是怎樣的呢?結果是:有一部分人會自動放棄應聘這份工作。哪部分人會放棄呢?就是自己知道自己能力不符合的人。他們知道自己達不到工作的要求,即使選中,也難免日後被炒。
相反,突然領導說,你們怎麼搞的,不知道現在危機剛過嗎,要你們節約開支,還開那麼高的工資。於是結果是:覺得自己能力不止這麼點工資的人就放棄了。我勒個去,你這破公司,我這麼優秀的人才還看不上這點薪水呢。綜上二者,看起來就像是員工在選擇去留。這就是逆向選擇。
另一種說的比較多的就是道德風險。這就涉及委託代理問題了。你委託別人做事,不能防止別人做與你委託的事無關的事,甚至與你此事相違背。這種常見於公司裡面的股東和經理即所有者和管理者的關係。股東的利益在於股價。股價高了,股東的股息就高,並且他原有的股份增值。但管理層的一部分利益不是這樣的。他們可能為了自己享受或者擴大職權做一些違背股東利益的事。這就是委託代理問題,這就給公司帶來一定的風險,就可以稱為道德風險。


隱蔽的行動——道德風險
隱蔽的信息——逆向選擇


正在學CPA,財務成本管理的序論里有這個內容。

聽的陳華亭老師的課,他上課時用了比較通俗的方法解釋:

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都是經營者對股東目標(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背離。

道德風險可以理解為 「牛人不用牛力」
逆向選擇可以理解為 「選牛人誤選鳥人」

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理解。


逆向選擇:坑貨愛貸款
道德風險:貸完款亂花


手機碼字,簡單說:

你在陌陌上或jackd上,大多數主動給你打招呼的,都是你不喜歡的,這就是逆向選擇。

原因在於,在打招呼前你並不知道打招呼者的長相,如果知道了,你可能會預先阻止這些招呼,而打招呼者之所以給你打招呼,是因為知道了你的長相。長相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逆向選擇,沒有實現最優配置,你其實需要的是你喜歡的給你打招呼。所以Aloha誕生了……

通常情況下,個人或組織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或後果,當責任、後果被免除、或是跟行為所分離時,就產生了道德風險。


白話來了,這兩個詞可以在保險中完美詮釋,你買一個健康險,保險公司不可能知道你的全部情況,本來你體弱多病,然後你去買保險這就叫逆向選擇。

接著你買了輛車,本來你是開車謹慎的人,買了全險覺得自己反正有保險,接著就暴力駕駛,飄逸甩尾地板油…因為有保險,自己的風險等級上升,這是道德風險


我覺得這種事情還是往簡單里說比較好:
比如現在你是一個錢莊的大財主,靠貸錢給人賺利息掙錢。作為大財主的你肯定會面臨兩個煩惱:
1.你會向朋友抱怨:靠,現在向我借錢的,凈是些沒信用、借了錢還不了的窮鬼流氓!偏偏市場上借錢的就這種人多。 (誒,這個就是逆向選擇的現象了,人們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叫做逆向選擇。)
2.每當你借錢出去的時候,你自個兒心裡總會惦記著:這傢伙不會借我的錢去賭博了吧?說是去買豬飼料,以後賣小豬掙錢了還,總是放心不下!(其實這個就是 道德風險)
我想你既然會問這個問題,那說明我說到這裡,你應該已經得到你想要的了吧?至於真的要較真的規範的、教科書式的定義你肯定也必須有,這就毋須我多言了!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比如二手車賣方比買方要對車的性能了解多,所以賣方最想出手的就是質量最差的。再說住房押金,押金會給顧客帶來不便。所以,房主鑒於大部分的房客信譽較好,決定取消押金,其結果卻是吸引了大量不講信譽的房客。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要做最壞的打算,同時學會理性逆向思考。
比如,不要相信電話推銷基金的。因為優秀的投資人不會打電話推銷業務,其二優秀電話銷售技巧不能保證他的投資才能,其三僱用他們的公司以所以僱用他們也是因為他們的電話銷售技巧而非投資才能。


第一次碼這麼多字,有不足之處請多多包涵。

我從另外一個方面,梯若爾的公司金融中的contract theory模型來淺談下這個問題吧。
簡單來說,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產生主要是因為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oin)情況的存在。即在市場中企業家(borrower)和借款人(lender)所獲得的雙方信息是不對等的。

1. 關於adverse selection,第一名答主也提到了檸檬問題(lemon problem)。現在假設一個企業家不存在自有資金(A=0),它需要向市場接入資金來進行成本為 I 的投資。如果投資成功產生收益 R,如果失敗則收益為0。其中borrower和lender都是risk neutral的。假設市場中存在好的借款人和差的借款人(即檸檬),好的borrower投資成功的概率為p,差的borrower投資成功的概率為q。假定p &> q並且pR &> I,好的Borrower是值得投資的。好的borrower通過投資將獲得效用Rb(G),差的borrower獲得效用Rb(B)。

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borrower擁有對自己類型的私人信息而lender無法知道。因此,lender認為borrower是好的概率為α,是差的概率為1-α。因為市場不知道面對的是p型borrower還是q型borrower,因此lender將會選擇一個市場平均水平的價格。即

m ≡ αp + (1 ? α)q

存在不對稱信息時,假定唯一可行的合約是在投資成功是給與好的borrower補償Rb≥0。則這個合約給與lender的利潤為:

[ αp + (1-α)q ] * (R - Rb) - I = m( R-Rb ) - I

當出現 mR &< I 時,出現 borrower是差的類型的概率足夠高 α &< α*,滿足 α?(pR ? I) + (1 ? α*) (qR ? I) = 0 因此,借款人補償不能為負,lender此時的利潤Rl也為負,市場就會關閉。好的borrower因為受到mimic,利潤損壞,也會退出市場,最後導致投資不足。 2. 在道德風險的模型中,假定企業家擁有資產A,投資項目需要資金I,因此他需要在市場中接入資金 I-A。項目成功獲得利潤 R&>0,失敗則獲得0。其中,因為存在道德風險,borrower在投資過程中可以選擇努力,獲得相應高的R;或者不努力,獲得private benefit B,B&>0。通過努力項目成果的概率為PH,不努力項目成果的概率為PL,其中PH &> PL ,?p ≡ PH - PL

現在做出兩個前提假設,1)exert effort所獲得的項目凈現金流為正 :PH * R - I &>0 ,2)沒有努力即使獲得private benefit項目凈現金流為負:PL * R - I + B &<0。 鼓勵企業家參與融資活動的約束激勵為:PH * Rb ≥ PL * Rb + B,Rb為利潤中給borrower的部分。這個約束使得borrower出力獲得的利潤一定比消極怠工獲得私人利益來的要好。從公式中可以推出:Rb ≥ B/?p。 鼓勵lender參與融資活動的約束激勵為:PH(R - B/?p) ≥ I -A。即投資成功後lender獲得的利潤要大於等於其借出去的錢,他才會參與市場投資行為。
根據上式推導出,融資行為產生的必要條件是:

A ≥ A* = PH * B/?p - (PH * R ? I)
borrwer的效用函數則為:

U(b) = 0 ( if A &< A*) 或者 PH * R - I ( if A ≥ A* ) 最近正好在學這個,所以就獻醜一下了。感覺梯若爾所寫的這本Corporate Finance相比較之前的公司金融在另外一些角度進行了拓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拜讀一二。


以保險為例,逆向選擇:開車更不謹慎的人更傾向於買保險。 道德風險:買了保險的人開車更有動機開車不謹慎。


推薦閱讀:

如何用「延遲接受演算法」解決擇校問題?
博弈論用來解釋和解決現實問題和現象的效果如何?都有哪些實例?
精通博弈論有什麼好處?
納什均衡在國際政治博弈上有哪些應用?

TAG:經濟學 | 博弈論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