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有必要回答一下。
十五歲以前,我很喜歡郭敬明的小說,甚至我閱讀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就是後來為人所詬病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可以說,他是我的啟蒙老師。十五歲以後,郭敬明的作品讓我感到味如嚼蠟,甚至我現在對於青春文學的偏見,都是他帶給我的,尤其是《小時代》系列的出版,更是讓我對他的厭惡感達到極點。
這兩種變化在我的身上異常鮮明。若是究其原因,我想借用李海鷹先生的一句話:
「有雜念的文字(原話是音樂),是很容易讓人看穿的。」
郭敬明剛出道時,他的作品帶有一種強烈的反叛氣質。這種反叛,不是韓寒那種對於社會現象的諷刺,而是基於學業、家庭和人際矛盾的束縛下,對單純美好的愛情,產生出一種幻想式的期待。這種對於愛情的美好嚮往,通常會在故事的最後發生反轉,並且最終慘敗於冷酷的現實社會,從而達到一種悲劇效果,營造一種渴望逃離都市生活的厭世情緒。
拋開作者本人的價值觀不談,這種小說給青少年(12~18歲)開啟了一扇抒發情感的窗口,很準確地把握住當下人們的情感訴求。所以,郭敬明的成功,跟他是否宣揚拜金,小說是否辭藻華麗,並無直接關係。他只是知道年輕人需要什麼,然後用一種創作技巧,達到操縱讀者情緒的目的,僅此而已。
但是,他的小說為什麼會越來越令我失望呢?
因為創作技巧被濫用,因為故事情節走向程式化。
從《夏至未至》開始,郭敬明的小說無論是語言還是情節,都已經完全失去新意了。小說的人物設定和故事走向,永遠都是從清純懵懂到猜疑背叛,最後以某個人物受到慘重傷害(如輪姦)或者死亡作為小說結尾。當這種情節幾乎出現在每一部書里的時候,你就不會再有任何情緒波動了,只會覺得一次比一次狗血。
如果說,郭敬明是擅長寫悲劇小說的話,那麼他的早期作品是真悲劇,後來的作品則是為了滿足他的擁躉而刻意去悲劇。這種小說是寫給四迷(郭敬明的粉絲昵稱)看的,不是寫給普通讀者看的。
最後,以我的觀點來說,郭敬明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小說中的悲劇情節。最令人討厭的地方,就是頻繁使用同一種套路去營造悲劇,造成讀者的情感麻木。我轉一下原刊於《看天下》對郭敬明的採訪里的一些觀點(見:郭敬明和這個成功學時代)
「
其他人最好不要從幻覺中醒來。「80後文學」研究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平說,「在郭敬明的作品裡,『年輕人』被不斷暗示為『孩子』,『孩子』的狀態很好,成人的世界則令人不安。你就是孩子,你睡去吧,不用承擔什麼,你自己最重要,不用考慮別人的問題。」
黃平認為,郭敬明的《小時代》儘管文學水準不高,卻構成了理解這個時代的標本。他書中人物,總在試圖抱團取暖,用外在物質來確認自我價值,「今天這個時
代,每個人都和身處的歷史環境斷裂掉了,我們通過名牌包、名牌皮鞋來構築自己,甚至於我們去風景名勝在一些不朽的地方刻上『某某到此一游』,把一個卑微的
自我投射到不朽之物上,幻想可以獲得一種意義感。郭敬明寫出了這種虛弱,擊中了一代人的潛意識。」
黃平用了「可怕」來評判郭敬明的寫作,「郭敬明可怕的地方在於,他提供了一種非常陰性的價值觀。他希望青年安於一種靜止的狀態,甚至安於宇宙自有的命運狀態,平靜地忍受,沒有任何反抗。他的作品裡充滿宿命感。」
郭敬明也承認他是時代規則的遵從者,「我很乖」,「我非常認同主流價值」。
談及那個他已邁入的
「成人世界」,他說剛「出道」時在合同上吃過很多虧,受過不少騙,但他從不抱怨。「我覺得這個社會很多人,那麼不成功,活得那麼失敗,就是他們所有精力都用來抱怨,這沒有用的。」
他的價值觀確實是這時代所推崇的。順從,借勢,勤奮而聰明,這是我們的時代,是郭敬明能夠成功的時代。
」
我上初中時曾經讀過郭敬明的多部小說,現在對大致情節還有印象。
《幻城》寫的櫻花啊雪啊,美輪美奐,很有日本漫畫的風格。情節安排得很玄妙,其實現在很多言情小說的瑪麗蘇女主也是如此,先安排一樁樁謎團,最後再來幾個「你什麼時候發現的」…之類相殺相愛的劇情。不過當時的郭敬明風格未成。
一、主角要好看,要有錢,要有權,要有才。
《幻城》的主角毋庸置疑的全是XX的頂尖高手啦,XX的王子公主啊。不過這也沒什麼好說的,就是XXX的奇幻之旅嘛。
《夢裡花落知多少》中的幾個姑娘小夥子,爸媽都是北京高層。最妙的是郭敬明沒有點出,也點不出這是群什麼人,只見得漫天花錢或者漫天惹事之後一個電話就有人過來收拾場子,美麗的主角們心中仍然絞痛不已。這就跟坐在寶馬後面哭一樣,感覺自己的苦痛都滲透著不為人知的高貴的苦澀。
其實說穿了多大點事啊,擱平凡人家也就是平凡的感情戲碼,硬是被寫出了大觀園潑天富貴下林黛玉真性情的美感。不過郭敬明寫感情戲確實不錯。
幸好《夢裡花落知多少》出得早,不知如果現在熱門會不會被與李雙江什麼聯繫起來,價值觀上又要和為官二代立名聯繫起來。
《夏至未至》中女主角夠普通了吧?人家成績好,這還不算,她心心念念的男主角,又有錢,又有才,長得又帥。男配女配也都是如此……情節熟不熟?言情小說走向啊。野百合也有春天。故事也都是才華絕倫的人上演悲歡離歡,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有著難以釋懷的往事。最後在成功晚宴上的失態不就是一群年輕人披著成功人士的外衣表演著屬於青春的血性么。。。
這正好戳中了讀者的萌點,言情小說不是讀者的鏡子,好的言情小說是給讀者們幻想的。一個平凡但有這這那那優點的姑娘男神就會死了心地愛她,或者一個還不錯的姑娘在小說里能把自己代入女神,驕傲地上演感情戲碼。
《悲傷逆流成河》看起來是高中生的故事,但誰能說男主角不帥不有才呢?成績好在很多言情小說里都是未來好賺錢才俊的象徵,男配角就更別說了,直接就是家裡有錢吧。也是莫名其妙的兩個男生就和女主角拉拉扯扯曖昧不清痛徹心扉。
其實和很多瑪麗蘇言情小說一樣,郭敬明的小說感情戲既贏得了讀者的共鳴,很多被廣為流傳的郭式名言都是與感情有關。比如什麼「那個女孩教會我愛」,「有一個男生不是男朋友但總在那裡」之類的(我懶得百度了),男女主角的強大(有錢,有才,有權)也贏得了讀者的或崇拜或自比。細細剖析來,這個模式從瓊瑤奶奶即開始有了。只是郭敬明寫得很細膩,最接地氣。
相比之下,當代的網路言情小說一是差在文筆不夠「華麗」,怎麼說郭敬明也是靠這個營生的,出道時文筆就不錯。二是差在瑪麗蘇得不夠能引起共鳴,穿越的就是供讀者暗爽一下,現實的也都只能寫成小白領和完美上司的戀情,或者YY娛樂圈的故事。畢竟不像郭敬明,「格局」大,畢竟閱歷多。
二、迎合青少年的感情追求。
不僅是郭敬明,落落的《年華若是封無效信》也是寫給小女生看的,賣點是女生之間的友誼。雖然我不知道她現在在做什麼,但是當年這部書人氣也是很高的。
青春期的女生感情無處宣洩,難以訴諸於口,藉助些「成熟」文字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存在的「合理性」,是很自然的事。
郭敬明的感情戲特別著重給青少年寫就,他的小說里總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貞操觀念。
《夢裡花落知多少》中「我」的好友XX被強暴了,然後就變化特別大,一蹶不振,和一個老實忠厚的司機過去了。曾經喜歡「我」的好友白XX的女朋友小茉莉,後來被證實是個小雞頭,白知道後又捨不得她,與其感情破裂吧還染上了吸毒。我的另外一個好友小火柴也是雞頭,最後被關到監獄裡去了。
在郭敬明的筆下,性是骯髒的事。我相信他也是賣淫的堅決反對者。他筆下的男主角,相應的都在性方面表示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冷淡和遠離,比如和我一起睡在床上啥也不幹的郭小北。
《夏至未至》里好像沒有人是小雞頭了,高中生嘛。不過最後女主和男主感情的破裂也是源於「我」從小到大的朋友X七跟主角說她懷了主角男朋友祭司的孩子。女主這個不能忍啊,一句沒說就立馬滾了。整部小說里女主和男主就親了一下,之後幾十頁都在強調這個吻感覺都像褻瀆了神聖的男主。
《悲傷逆流成河》一起頭女主就墮胎了,然後就和乾淨的男主和能接納的男配情感糾葛啊,然後末了情敵一號被強暴了,自殺了,男主男配都覺得是她做的,她也就自殺了。
以上能不能體現郭敬明的感情潔癖?
三、對於青春的懷念。
郭敬明比瓊瑤奶奶更適合這個」致青春「的時代,更適合這個」那些年「的時代。
原因無他,這是一個可以集體追憶青春的年代。
雖然郭敬明這些年被黑得體無完膚,但是小時代上映仍然有這麼多人捧票房,一方面是人人、豆瓣、時光上持續地黑小時代,另一方面是一些人說要追憶青春,體會」那些年「看「小時代」的「致青春」感。為何?
斗膽猜測原因是這十幾年網路的蓬勃發展,以及社會階層的轉變,青春一詞似乎拉長了。同時,回憶青春的行為也被無休止地拉長了。過去,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地告別青春,現在三四十歲的人仍然可以選擇沒有家室之累,自由自在地做個年輕人。「懷念青春」的消費對象無形之間壯大了N倍。青春文學自然也賣得動。
郭敬明的成功不是一個個例,網路小說的火熱,還有更廣闊的青春文學青春電影的走紅,《歌舞青春》,《初戀這件小事》……人們愛青春,當人們進入到一個可以歇一口氣的時代,人們樂意懷念青春。
郭敬明認為用自己掙來的錢理所應當地追求高品質生活沒有問題,但在很多人的心中他已經構成了拜金。
最近在微博上陳勵志有這麼一條「官方回應」。
我沒關注過郭敬明本人的態度如何,但我覺得寫手與藝人性質相似,應該對自己傳遞出的影響負一定責任。
年輕男性理想中的幸福:有錢,有房,有車,有美女,沒事的時候提個鳥籠吹個小曲出來上集市,看到漂亮姑娘就調戲一下,享受員外的感覺。
年輕男性現實中的幸福: 街邊大排檔,點幾瓶啤酒,一大波烤串,和幾個狐朋狗友蛋逼幾個小時,賊快樂。
年輕女性理想中的幸福: 高檔酒店會所,紅酒,雪茄,時尚的名牌衣服,鞋子,包包, 男朋友聚一起一邊晃著紅酒杯一邊說: 」xxx評級又上調了, 可以滿倉,慢點進。" 閨蜜們則在一旁談論: 我上次在米蘭沒看到birkin現貨啊, 你下次去巴黎的時候記得幫我帶一隻哦。
年輕女性現實的幸福: 老闆告訴你今天不用加班。 屌絲主動提議幫你修電腦, 帥屌絲請你吃飯看電影 吃哈根達斯, 包里拿本《小時代》出來一邊讀一邊等著閨蜜集合一起逛街。
郭敬明的文章就是骨感的現實和豐滿的理想之間似夢似幻的一座彩虹橋。
第一次讀郭敬明的小說的時候已經大三了。本來以為郭敬明名氣這麼大,水平也不會太差。雖然有人罵他,但我覺得多半是嫉妒。結果看了那本偉大的《夢裡花落知多少》之後差點吐了血,裡面的一段一段的都讓我詫異:居然會這麼糟糕!為了不誤判我努力地看完了,結果就是我以後閑來無事給寫小說的人們分級的時候都把他排得很低……
半年後又一時興起看了名貫五洲的《幻城》。這次還好,是笑著看完的。也許作者本意不是讓我笑,但我真的沒忍住……
到現在沒再讀過第三本
2004到2007,初中時看,那個時候覺得郭敬明就是細膩優雅的代名詞,王力宏就是音樂的巔峰,新紮師妹就是最好看的電影,就是這樣。世界還太小,我們還太小,不知道李志,pink floyd,王小波,張愛玲,即使知道了我猜也看不懂。通俗易懂絕對是第一個理由,再者乾淨的笑臉,白色的襯衣,漫天的柳絮,女生自以為是的成熟都是原因。適合的心理年齡遇到適合的東西不是很好嗎,小學水平考高數,始終是不合適的吧,不急,環境正確,會遇到合適自己的好東西。
我是這樣的。
吐一句槽。。。知乎是準備什麼時候把安卓的發布答案功能弄好,一個答案讓人打了兩遍。。。手機敲字很痛苦好嗎。。。
就是順手寫了幾個自己腦子裡出現的人,如果冒犯了別人的偶像,實在無心,這本來就是自己的經歷,現在改答案也沒意思了,我沒有比較個中高低的意思,就是自己走過的路而已,看郭敬明也沒有覺得慚愧,現在在圖書館看到也會順手拿起來翻翻,急著跳起來罵人,是正視自己了嗎?/*
作為一個90後,並且過往還算是閱讀過挺多郭敬明小說的我覺得還是有資格答一下這個問題的:
2003-2006:
1.從六年級開始讀的第一本郭敬明——《幻城》,印象很深刻,老實說在當時剛被哈利波特的西方魔法風席捲過後的中國,中文市場其實潛意識有對如今天標籤為東方玄幻的這一類作品是有所期待的,幻城剛好彌補了這個空缺,而且在那個年齡段,信息獲得手段要比現在少之太多,因此普遍不是很能接受到諸如CLAMP這一類日漫,而同時因為郭敬明精於環境細節的大範圍描述給予了故事情節很大的畫面感,隱約間有看漫畫的感覺,因此幻城成為了郭第一部"傑出"的出道作品。
2.以我的同齡人來看,大部分閱讀郭的時間段其實更集中在初中。通常因為家教或者學校學習,在小學中許多學生讀了大量了外國名著。然而我以為,名著之所以稱為名著很大原因在於作者對於世界的認知和理解,除非特別的直白,否則稍微深一點隱義小學生其實未必能感知到,所以不免覺得枯燥,而且因為翻譯的原因,文字本身的語感和文風、字間節奏也有丟失,學生很難靠讀國外名著來直接提升語文的作文分數,那麼處於剛離開小學進入初中的這個時間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足夠的動機去閱讀郭的小說——通俗的邏輯,中文的描述,大量的華麗辭藻,不枯燥的愛情青春幻想。同時在剛升初中那會兒,如果能嵌入許多的看似優美的「辭藻」,作文總能少扣分。
3.我的同齡人應該算是真正意義上郭的第一批讀者,所以算是旁觀了郭的一路走來的歷程。在郭的早期小說中,我認為真正幫其坐實青春文學旗幟這一稱號的小說是《夢裡花落知多少》,而郭后期文章中許多的拜金成分亦起源於此。這本書啟蒙了初中生最早的金錢崇拜,對品牌的遐想,滿足了對假大空「白馬王子式」愛情的期待,但是,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我們在談論初中的學生的時候,一直有個詞如影隨形——叛逆。處於叛逆期的學生,正是在有意識的擺脫童年,並且開始一定程度上反抗父母,隨著自主意識的越來越多的喚醒,有許多學生會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成人了。可是成人是不會生活在校園中的,《夢》直接滿足了學生對於成人世界的假想,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接觸到了真正的成人社會,甚至,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成熟並且意識到了什麼是所謂的「生活的殘忍」以及「吃人的社會」,這個意識是直接讓他們覺得已經開始得到「升華」的分界點——「我已經意識到了殘忍與艱辛,我大了」。所以說這本小說無形中點燃了叛逆期學生的情緒,並且與青春的躁動不謀而合。至於書里的故事,與其說看過故事裡主人公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就會自大的以為懂得成長,我更傾向於真正意識到生活中最簡單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成長。
當然《夢》除了奠定了郭的旗幟身份,這本書也引發了郭寫作生涯最不可繞過的事件,抄襲庄羽《圈裡圈外》。老實說,學生雖然有著特殊的盲目,但還不是瞎子,一個已經成型的文風是很難在短期內瞬間更改的如此之大的,《夢》中的敘事手段有著太多明顯的「京派」風格,試問一個生長於川蜀之地,成名於黃浦江畔的如何擁有?僅靠對京派文學的大量閱讀的積澱?因此,我們這一批人在這個問號後,開始帶著疑問試探性的閱讀其後的作品。
4.郭開始向小說、雜誌的主編以及出品人轉變開始於《島》,以當時裝幀設計來看實在是超出同類雜誌太多,以至於我最早對PS等設計軟體的嘗試也始源於《島5》,當然這中間有很大的部分要歸功於hansey,但其實郭在裝幀排版更細化了「青春」的定義,並且從當時青少年的認同與追捧中,《島》確有出彩之處。
5.上文說了,在《夢》抄襲一事付諸公堂之後,帶了很大疑問去看了《夏至未至》,不出意外文風又一如《島》中連載的短篇,以及近似《幻》的描述風格,而拜金的因素在書中得到了進一步升級,描寫諸如「儘管他們身上穿著幾百塊的白T恤和粗布褲子」,「夏天從來不重複的襯衣」。儘管法律判了郭一紙敗訴,但是郭在書中又刻意向讀者訴說一個完全不同甚至編造的「事實」(小四《島》||傅小司《嶼》)。由於懷疑得到了驗證,又跳出了小說本身看待問題,再加上重新讀了一遍《圈裡圈外》,我實在找不出一個成名後明顯追逐並且執迷於海派文化中燈紅酒綠的浮誇的作者骨子裡居然可以有北京情懷的原因,因此事後我對夏至的評價則是:曾經執著於故事中的每一片香樟,但其實是青春的空洞和浮華在作祟,現在已瞭然無趣。抄襲的場景刻意復原,郭敬明是在為抄襲這已定事實的做最後辯解。
至此,我的閱讀來源就開始和郭分道揚鑣了,鄙夷其刻意歪曲事實的態度。
5.5.鑒於陳導的《無極》實在太無厘頭,相比之下郭改編的小說版還能看的有頭有尾。
6.《悲傷逆流成河》是我讀過的最後一本郭的小說,讀的時候的狀態則如Ls所說,基本太無聊,所以有字的都看,但當時僅僅只讀了三分之一,我就有了預感這個主角一定會自殺,因為文中悲觀、厭世的情緒實在躍然紙上,因此翻了結尾就看到主人公開了煤氣自殺了。從此開始有了對郭的強烈反感,原因有二:其一,生於魔都,長於魔都,在初讀其作品後,對Gucii,CK,DG等名牌有盲目崇拜。但後來(甚至是一夜之間)立刻認識到,魔都生活並不盡如此,並不是所有人沉浸在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大家也都只是凡人。當然如果一個人有了足夠相匹配的收入,你追求名牌無可厚非,但不能向過早讀者輸出這樣的價值觀,不能把暴發戶的醜惡嘴臉表現的太過猙獰,尤其是你的讀者普遍集中在青少年這一人群中,這直接導致了不同程度上的拜金會更早得融入最初形成的價值觀。你郭老闆年入千萬接觸各類名牌、奢侈品、上流集會,但是你的讀者指不定就是弄堂里向同學借書看的小女孩,這樣的行為太不負責甚至罪惡。
其二,出於騙少男少女的淚水的原因,郭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悲劇,當然浮誇兩字也都貫穿所有故事,早期悲劇也就罷了,賣淫、吸毒。但到了中期則變本加厲,情節中穿插了各種他殺,自殺(前段時間出品的小說還有分屍的情節,雖然我覺得這種青澀技法下寫出情節實在稱不上好,哪怕郭他宣傳說故事再怎麼怎麼恐怖),為了刻意營造悲觀,故事角色賦予了太多黑色的因素,我單方面的認為情節已經有意識的在輸出陰暗了,這不單純是悲劇,更有一些病態了。誠然,青春也好,生活也罷,衝突總有,也一直都在,而且有著強烈戲劇衝突的故事才好看,但是郭作品的自棄情緒來源太單一,人不可能真的簡簡單單因為一些所謂青春的」陣痛「、自哀自憐就擰了煤氣,而因為刻意,所以痕迹太過明顯,又因為痕迹明顯,則情節不像是衝突而更顯病態,從商業角度你郭老闆確確實實成功出色,但是從文章角度,作家郭敬明在我眼裡現在一文不值。
從最早的喜歡,之後存疑,最後再到強烈的反感,過去幾年還覺得不好意思因為一度讀他的書還津津有味(真是太不知所謂的青少年了),現在倒也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畢竟今日,棄之如敝履。
有人說,或許不應該站在道德制高點去點評郭老闆,我卻是以為這不過是自拔於泥沼後的反身追問而已。
P.S:在這個問題上洋洋洒洒寫了那麼多,寫的偏題了,喜歡為什麼不喜歡,一己之見~。
*/怎麼好多在評價郭敬明本人,問題是問的小說啊
還有好多人在批判郭的文字,郭的文章確實沒有什麼文學性,但它吸引人,而且暢銷。這就是值得分析的地方。
1 郭的文筆
郭的文筆在青春文學這個大環境里還是不錯的。可能有很多人質疑,但你隨便買一本青春文學雜誌看看就知道,那矯揉造作的……對比一下郭,細膩,有畫面感。郭的文筆不是跟科博納夫和海明威比,是跟其他那些寫青春文學的比,是跟那些索然無味的課本文章比。
還有一個特點,郭最喜歡的寫作風格就是先描述一段劇情,然後結尾用一、二個複雜精緻的長句子,如同歸納總結詩一樣密布在文章里,讀起來還是有些閱讀快感的。比如小時代這句:願人們的愛恨,為你加冕。
2 符合對青春的幻想
可能大多數人的青春都是比較暗淡的,郭的小說簡直是符合了所有中二少年少女們所有青春的幻想。比如,總是會有長相干凈、清秀、文質彬彬、溫柔、學習成績全校第一的男主角,或者體育全能,幽默,笑起來壞壞的男二號,身上的風衣和他們的臉頰一樣凌厲。有貧窮、善良、沉默、平凡的女主角,也有富有、高貴、兇狠,渾身散發著光芒的女主角。
發生在這些美麗的少男少女身上的,是極端慘烈、兇狠而無望的命運與愛情。這些故事,在極具畫面感和大段精緻修飾的文字下洶湧而出。
美麗、優秀的自己,在最美的年華,與最愛的人經歷最激蕩的命運和愛情,這符合我們的青春幻想。
郭本人非常喜歡岩井俊二,我看,郭的小說的吸引人的魅力,與岩井俊二電影吸引人的地方是差不多的。近乎於岩井俊二風格電影的慘烈小說版,在小時代以前郭還比較文藝,小時代里則用了大量的物質符號,效果有好有壞吧。
3 書籍的裝幀與郭敬明自我形象的包裝。裝幀,與其說郭本人有其獨特的品味,不如說郭絕對理解消費者們想要什麼。看看《幻城》和他自己主導的第二本書《夢裡花落知多少》的封面差距有多大:
在2003年,我可從未見過這麼漂亮,符合青少年少女品味的青春文學封面裝幀。
在青春文學領域,我覺的郭敬明最世出品的裝幀是現在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郭的自我形象包裝,與他書籍的裝幀是一樣的。他知道讀者們(郭的讀者多數是女性)想要什麼——才華橫溢、漂亮、敏感。郭一直按照這個形象包裝自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他在商業上的不斷成功,這種包裝也已不再適合他,但沒關係,他可以培養其他的作家,把作家包裝成讀者喜歡的樣子。舉個例子,第一屆明日之星比賽,郭主辦的,最後得將的男作家,顏都比較漂亮清秀。此外,郭現在旗下的作家很多元,寫科幻的陳揪帆也在,也有好多作品的定位已經模糊不清了,幻想、奇幻、科幻、純文學、歷史各種元素與青春文學的各種混合……但他們大多數還算是青春文學,吸引著那些讀著郭敬明長大的,卻已經不再喜歡郭敬明作品的讀者們。
郭的書為啥這麼多人看?因為初高中作文好這口。至少答主當年是這樣。
坦白地講,郭敬明的書的確是暢銷,尤其我初中的時候,讀者群覆蓋大半個班。現在我們這些初中生都長大了,回頭再看小時代幻城之流,覺得文字矯情,內容膚淺,這都正常。畢竟讀書品味也是要長進的嘛。
但是問題是,為什麼郭的書當時那麼火呢?
各位答主們也分析了許多的原因,我再補一個:看郭敬明這類小說不僅僅可以當作消遣。
寫作文有用。
初中學校的作文比賽,話題是祖國六十華誕(欸暴露了年齡),第一名的作品登在校報上。一開篇是「我坐在榕樹下,陽光從樹葉里篩落」這種場景,又是把祖國比作散文又是比作詩的(然而結論是「或許把你比作一首散文詩也未嘗不可」),通篇小清新。說實在的,文章我讀著,覺得主題立意都不甚明白,不過文字倒是很雋秀綺麗,讀來美美噠。當時這種風格的作文還慢討喜的,文字好怎麼都好,我們私底下寫其他的東西,也是最在意所謂「文筆」。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高中。高二我的同學還說過「小時代每章開篇寫景的句子背一背,作文妥妥高分」。
這也是支持我用那麼小一枚MP4躲在被窩裡看完幻城+悲傷逆流成河+夏至未至+小時代三部曲的原因之一呀(霧)。
看小時代1.0感覺就一點,雖然他們再怎麼鬧,可每次聚完之後該上課上課,該上班上班,忙自己的事。當時還摘抄了好多顧里等工作狂人的句子,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熬夜不早睡。
學生時代的富二代,學習委員,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當時一起湊著熱鬧買了郭小四的書。
後來他們都長大了,高富帥開著跑車吹著風想,郭寫的其實很貼近生活啊,不過感情太尼瑪糾結,其實我們這種人哪有想那麼多…
學習委員成了一家公司的老闆,他想,那個年代小四的書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當時也有很喜歡的女生,只是漸漸發現,現實不是這樣,這不是一個感情至上的年代,也不應是。
文藝青年無關生活,他說,你不懂是因為你沒有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二逼青年坐在大排檔和狐朋狗友吹著啤酒,吃著羊肉串,喊道,郭的書尼瑪也能看?我當時那叫幼稚啊卧槽,現實其實是現在這樣!!說完猛喝一口啤酒,但卻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我問了幾個公司的小朋友,他們其實不喜歡《小時代》的小說,他們只是喜歡那種有錢有名氣的生活狀態。而且,他們有一個潛意識,覺得像小四這樣的人都可以【成功】,那麼我也能。
算是勵志吧。
————————
話說回來,像小四這樣每天非常勤奮工作的人,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也是正常的。《小時代》宣傳期,大家都看到他是如何拚命的了。作為(準備吃飯去的)90後,前來回答一下。
最開始讀郭敬明的時候他已經創辦了《最小說》,我回過頭看他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和《幻城》以及《夏至未至》,後續又看過《悲傷逆流成河》和《小時代》,《爵跡》的題材讓我不喜歡,所以略過。
《最小說》在商業上的成功不言而喻,這裡面郭敬明幾乎是一手遮天的建立了這個年輕文學的「王國」(別跟我糾結這究竟算不算文學),後來他創辦的「文學之新」比賽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大部分讀者成為死忠,郭敬明用自己和手下寫手的例子告訴讀者們,你們想要憑寫作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且活的光鮮滋潤,是有可能的。
他是一個出眾的商人,至少在他的領域是,他的嗅覺很敏感,當很多人懷揣著文學的夢想卻被現實擊退了,他站出來號召著這一群人,不說作品如何,單說這份影響力,在作家圈裡已經不小了。
有人說他愛炫富,前幾年達芬奇鬧假洋品牌的時候郭敬明就躺槍了,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缺點,一個人怎麼賺錢和怎麼花錢是他的自由,如果你要把問題引導向對「青少年存在誤導」的話,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從文筆上而言,郭敬明擅長大量的環境和心理描寫,《悲傷逆流成河》和《小時代》那是真的虐。並且《小時代》虐的很有畫面感,以至於電影拍出來,看預告都會覺得場面氣勢很到位。但是說是讀者看法,所以避開電影作品。《夢裡花落知多少》是抄襲那不用再爭論了,但是抄襲之後陷入低谷的人還能翻身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一種手腕和能力吧。我以前也覺得這樣很不齒,後來也就看開了。《夏至未至》我感覺很爛,讀起來好像是他的自白,並且是很雜亂的自白。要我說,在文學作品的角度上,郭敬明只是一般,但是結合了文學和文化傳播及擴展的角度上,郭敬明無疑是很成功的。
咱們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的大部分閱讀,都不是拿來升華自己靈魂的,一個人是很多元的,特別是名人,郭敬明曾經也是我的榜樣和偶像,但隨著我年紀的增長開始回歸質樸和平淡的時候,他在我眼裡仍舊還是一個優秀的人,我覺得這個評價是我能拿得出手最中肯的了。
純粹個人意見,不要噴,不要黑,不要「U can U up」,謝謝!
-------------------------------------------------------------------------------------------------------------------------------------分割線
答完後發現問題被改了。於是做一下修正。
作為(回答了上一個問題餓到不行準備吃飯去的)90後, 我喜歡他作品裡的浮華和光影,讓我有心生嚮往的感覺;我喜歡他作品裡人際關係的(矯情)真摯,讓我有溫暖和滿足的感覺;我還喜歡他作品裡其他人所沒有的一切東西,就算是無病呻吟也讓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我會記得那個我和書中人物一樣認為感情至上的年紀!
再不去吃餓死了...知友們午安~郭敬明是明白人,聰明人。
而他的作品,是賺他自己所最鄙視的人的錢的。初讀郭敬明時已經很晚了,一開始不肯讀他的小說,是因為覺得所有人都喜歡,我才不要喜歡= = 後來罵他的人越來越多,好奇之下找來看了。
第一本應該就是夏至未至,用了幾個寫作業之餘的夜晚,很喜歡。
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我初中時,十幾歲的少男少女大部分是不讀「有深度的」課外書的(連讀韓寒都很少),大家讀得多半是「青春校園文學」,而在各種明曉溪饒雪漫什麼天使什麼溫暖之中,郭敬明的書不那麼俗氣不那麼瑪麗蘇,而且相比之下更有內涵文采也更好。同樣是不曾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精彩故事,郭敬明的明顯更寫實而且更引人深思。
怎麼說呢,讀郭敬明算是上了一個檔次吧。我一直覺得郭敬明之所以被黑得那麼慘,是因為黑他的人除了他的書以外,基本沒讀過「青春文學」。如果你們讀了明曉溪,才不會覺得郭敬明有什麼問題呢!
當然以上說的是夏至未至的那個時期。
悲傷逆流成河出來時著實嚇了一跳,覺得郭敬明寫書越發陰暗了,不太適合青少年讀。可是除了青少年,難道要中年人來讀他寫的少年殘忍青春么= =那時開始覺得郭敬明走的方向不太好,對青少年的引導也非常糟糕。
小時代又是另一個風格了,初讀時喜歡對白中的犀利吐槽,至於價值觀什麼的,直接忽視掉了。直到買了第一本小時代,看到後半本的粗製濫造後徹底失望,連帶著不再買最小說,才慢慢偏離了最世文化所引導的閱讀方向。
至於他的書,我一直覺得可以寫得更好,可惜因為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把好文採好想法都耽誤了。
但那又何妨?他已經有他的公司了。
初中的時候,是個郭敬明的絕對簇擁,毫不誇張地說,在《小時代》之前他的小說我全部看過。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幻城》、《夢裡花落知多少》、《悲傷逆流成河》、《夏至未至》這些銷量擔當,我還看過《左手倒影右手年華》、《猜火車》這種可能郭敬明死忠才會看的書。
《悲傷逆流成河》大賣的時候,我在上高一了,可能長大了,覺得這麼大段大段拗口矯情的語言和人物沒太多典型性的小說,刻意營造的悲慘結局,真是煩死個人!
他創辦《最小說》班裡一堆女生買我就嗤之以鼻,《小時代》被好友硬拉著看了幾頁,這是在寫世界名牌大串燒?
從此,郭敬明一生黑……
現在這個年紀,幾乎對所有的青春小說不感冒,對自己的以前品味甚至有過深切的懷疑,一些被我在心裡封神的小說和作者,現在拿出來看,可能一章都看不完,心裡千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這都是些什麼鬼啊?!
即使現在也偶爾看言情,但是絕不會去看類似青春小說的言情,更喜歡去找一些冷門的成人都市言情,或者台言,台劇我是不看,可講道理,台言至少比較正常沒那麼多45度角望天的矯情文字,閱讀順暢,情節不一定有新意但該有的感動、搞笑、溫暖是真真存在的。
提到郭敬明,這裡還是想帶一下「老對頭」韓寒,對韓寒的感覺和對郭敬明恰巧相反,從一開始的不喜歡,到很感興趣,他做了父親之後,我讀了那本《我所理解的生活》發現韓寒真的成熟了,而韓寒成長的速度跟得上讀者的長大,所以,讀韓寒的人還在讀,看郭敬明的人就未必了。
如果現在讓我挑一本郭敬明我還能讀得下去的書,估計只能是那本沒什麼名氣的《猜火車》了……
總結郭敬明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滿足了三觀不定型的小女生們「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要求
被吸引的小孩子一般來說都是看過的書太少了。早期被他吸引的讀者,是因為那時候市面上的小說比較少,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都還沒有大規模重啟國外名著,新經典文庫也才剛起步,王小波張愛玲三毛卡爾維諾三島由紀夫都是封面丑舊庫存已久比較殘舊的狀態。安妮寶貝也才剛出道。那時候真的沒啥好看的。學生群體中主要流行的是新概念作文大賽一二三四五六屆獲獎作品。這已經是很高端的讀物了。於是知道了春風文藝出版社。後來春風文藝主推郭敬明張悅然。這是他起步第一階段吧,基本是混個臉熟。
他的成功主要來自他搞的雜誌。他製作《島》的時候,終於給市面上異常統一的「作者黑白照片+書名」的封面一縷新鮮空氣。夠分量的精緻銅版紙印刷,涵蓋音樂啊攝影啊電影啊(尤其小眾電影,獨立電影,文藝電影,搖滾,地下樂隊)等稀奇古怪的話題,這種東西明顯比中考英語高考數學要吸引人啊,而且那些話題一看就逼!格!!很!!!高!!!!郭敬明最喜歡的炫耀句式,在日常中是可以隨便應用的。真的,比如說「在別人看村上春樹的時候我一個人在看村上龍」,一聽就是中級Ber有沒有。他寫那句話的時候大概是10年前了。我最近兩年才在書店看到村上龍。
這算是他起步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候他吸引讀者,因為他傳遞的不是價值觀,而是傳遞如何在鄙視鏈上以最小的付出換取最高的鄙視地位的方法技巧。這在時間緊迫的中學是很重要的。就算你一期不落地看《看電影》,你也不能比看《島》更迅速的把新海誠今敏黑澤明宮崎駿岩井俊二等日本導演倒背如流了。更何況《島》的作者們最鄙視《看電影》這種商業電影雜誌了。
然後他創造了《最小說》。他已經熟悉了圖書期刊市場的基本運作和讀者口味。他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寫校園戀愛和歧視,寫偽西方奇幻,最後才寫了《小時代》。前面是他一貫的小女生的陰鬱敏感的調子。文筆算清新吧,因為看某個人的文字過多,自己的文風會趨同,所以對寫作文是有好處的。到了《小時代》,豆瓣啊時光等網站已經興起,圖書市場終於出現了像樣的圖書策劃,無論是逼格還是讀物上,郭敬明的優勢都被削弱了。這時候,他的賣點變成了——上流社會。
真正的上流社會是怎樣的大家其實不關心啦,只要看起來很上流逼格很高就行了。就像去達芬奇買傢具的人都不知道好萊塢家俬到底是何方神聖,但是既然是擺在達芬奇傢具里售賣的,那肯定不是低端產品。而看郭敬明的小說的讀者也覺得窺到了上流社會的一角,帶著對物質的美妙幻想和對郭敬明如此多金的崇拜感,將他和他的小說視為成功學導師(開玩笑的)。
第三個階段。他小說吸引人的,和《gossip girl》吸引人的差不多:上流社會,衣香鬢影,你甩了我我摑了你,你是俊男我也是美女。其實就是有四個主角的言情小說啦,怎麼可能不受少女的歡迎!而且不用親自逛免稅店或者高級商場就能將世界名牌倒背如流,這是多便宜的事兒啊。
郭敬明的書給年輕人一種"飽滿"的幻想,年輕,憂傷,有錢,通篇以這種姿態談情說愛享受人間樂事,而憂傷也是令人"愉悅"的。生活中的鬱郁不得志,對物質的渴望,希望盡情享受青春的訴求,又無能為力,只能在書中痛痛快快的發泄一場,裝一逼,談一次情。也是特型好作品。
很久以前啦,陽光似乎總是明媚,空氣里也沒從來沒有憂傷。那時候,我覺得最好吃的是烤餅,最好玩的街霸,最好看的是文藝委員,最罪大惡極的是教導主任,時間的遠方就是過年,世界的盡頭就是俺們村口……那時候,看了本郭敬明的書,覺得還真是帶勁啊!
郭通過文字給你描繪了一個你未來的生活。
這個生活是你現在需要通過努力去達到的。
比如大學。
比如高中。
比如輟學後的青春。
比如社會。
這些不飄渺的未來。
你沒經歷過,你沒看見過。
你通過他的文字可以去幻想,可以去描摹。
這就是初中迷萌芽,初中迷夢裡花落知多少的原因吧。
但是當你經歷過書中描述的階段。
你就會發現,他寫的跟你經歷的偏差很大。
你發現你現實了。
你發現你不再幻想自己是那個身患絕症而又天賦異稟的人。
你沒辦法突破你平庸的身世和平庸的氣場。
你突破平庸的方法不是上課睡覺、打架、裝混混。
所以你明白了給你描繪未來生活的書都是騙你的。
只有給你講道理的書才是幫你的。
所以終究會放棄那些虛有其表的華麗文字。
文字再華麗,青春再絢麗,那只是作者的世界,而又於你何干呢。
愛做夢的人,喜歡作者的世界。
看透夢的人,喜歡真實的世界。
推薦閱讀:
※你看過/聽過最精彩的短故事是什麼?
※作家寫小說的目的是什麼?
※金庸小說里哪些地方初讀不以為意卻又「細思妙極」的?
※有哪些爛到極致的神作?
※馮唐為李銀河新小說寫的序,有不妥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