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大孩子搶他東西,被大孩子推搡,該如何引導孩子處理?
帶孩子去一些商場里的遊樂設備,會遇大孩子搶他東西。或者大孩子霸佔整個遊樂設備,不讓別的孩子靠近,孩子一靠近,就被大孩子推搡,這種情況下怎麼引導孩子,讓孩子能正確處理這種事情
------------------------------------------------------------------前言------------------------------------------------------------------
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點贊,也有很多人評論我說我沒有給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把它理解為大家想要我給出一個正確答案,明確的告訴題主和評論者應該告訴孩子下面一步怎麼做。
對此,我提出幾個觀點,在這裡統一回復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教育沒有正確答案
如果我告訴孩子,以後有人欺負你,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做,那麼從今往後,在孩子的世界裡,應對這種事情就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了。
這種做法的一個潛在假設是:爸爸媽媽的觀點就是正確的,就是最對的。
但是很遺憾,上面的觀點很多時候都是不成立的。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種解決方法,而且父母也不是神人,無法知道所有這些方法。所以如果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只是告訴孩子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就僅限於父母所處的水平了,那要是想讓這個孩子青出於藍的話,這種做法就封死了一道孩子成長的大門,約束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潛力。
所謂引導,就是限定好一個界限,在這個界限里讓孩子隨意發揮,尋找自己最合適的那個點。而這個界限越寬,孩子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就會越大。
2.家長的答案往往都不是最好的
我看了其他人提供的解決方案式的回答和我回答下面的一些評論,總結起來,無非是這麼幾個解決方案:
①男孩就讓孩子去打,女孩就讓孩子溫柔一點
②找媽媽
③打,打不過就跑
④要讓孩子有打過架的經歷
.。。。等等
但沒有哪個答案獲得了很多的點贊和所有人的認同。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應該有什麼方案,家長跟孩子一起分析提出來的每一個方案的利弊,然後去鼓勵孩子嘗試兩個人討論之後篩選出來的方案。
而家長對這些方案的界定只需要在原則層面上去界定:
1.這樣做可否達到目的;
2.是不是會傷害到他人;
3.是不是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4.這樣做道德不道德;
最終只要沒有觸犯原則,最後還是要讓孩子去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然後去嘗試。
相信我,如果家長們堅持用這套方法去引導孩子解決平時的問題,終有一天孩子自己想出的方案會讓家長驚喜萬分!
我的理念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完全,還請知乎的大牛們指正。
下面是我之前的回答:
----------------------------------------------------------------之前原文------------------------------------------------------------
個人建議,這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一、.行為能力較低的兒童(6歲以前)
學齡前兒童還處於懵懂階段,往往沒有能力去獨自搞定這種較大的挑戰,而且也有可能因為大孩子的沒輕沒重而受到傷害。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受到了大孩子的欺負時,出於安全考慮,我還是建議家長儘早介入。
建議方法:
1.如果那個大孩子的父母在旁邊,可以心平氣和的與他們交涉。正常情況下他們會為自己孩子的行為感到抱歉。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家長,或是彪悍的家長,就可以孩子家長一起教育一下。如果講究和平解決問題的,可以立刻抱起孩子離開。
2.如果大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周圍沒有大人和父母,題主可以將自己想像為一個族群的領袖,用威嚴去喝止這種以大欺小的行為,並重新建立規則,讓兩個孩子更好的玩耍——一般低齡兒童是不會有很清晰的道德意識的,只是隨著自己喜歡而做事,但都傾向於去選擇能力強悍的「領袖」去服從(大人力量當然是相對於小孩強悍的了),因此以領袖的氣場去喝止並從新建立規則讓孩子進行玩耍是最有效也是最雙贏的一種危機干涉。
3.如果孩子已經比較大了(3-5歲),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技能,比如要學會盡量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如果力量不夠要學會尋求幫助。
二、.行為能力較強的兒童(學齡兒童)
學齡兒童隨著身體的生長和發育,基本的自我保護還是可以做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題主的孩子被大一點的孩子欺負了,只要不是沒有危險情況發生,建議家長可以先觀察之後再去選擇是否去干預,如何去干預。
因為學齡兒童階段,孩子心理上最重要的成長目標之一就是社會化,所謂社會化,說白了,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表現的更為正常,在行為控制和情緒管理上更適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要求和傾向,從而提升孩子今後的社會適應能力。
而我推薦的教育策略則是體驗式教育+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教育
我先來解釋一下這兩個概念:
1.如果想讓孩子對一個道理記得牢,接受的快,就得先叫ta去體驗這個道理背後的原因(盡量沒有傷害地去體驗)
2.對孩子的教育要盡量往能解決問題的方向去引導。例如,孩子遇到一個困難,可以先別急著告訴孩子父母一般的解決方法,而是用開放式問題問孩子幾個簡單的問題(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用封閉式問題,讓孩子用是和不是來回答):
「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你覺得這個問題很困難時嗎?)
「你想要得到什麼?」(你是不是想解決這個問題?)
「那你覺得有什麼解決方法呢?」(那你覺得XXXXX是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呢?)
「還有么?」(XXXXX是不是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呢?)
經常用這種問題去啟發和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會快速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解釋完我的理念,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當已經上了小學的孩子被大點的孩子欺負了。當第一次發生的時候,如果沒有什麼太大的危險,只是為了搶玩具或者玩遊戲鬧矛盾了,家長可以先別急著衝過去保護孩子(母愛/父愛的衝動其實很難控制,但是為了孩子也要暫且控制一下),而是先觀察,觀察那個大男孩的表現,還有自己孩子的表現,記在腦子裡,就算最後孩子輸了,吃虧了,也別急著過去安慰孩子,而是裝作沒事一樣帶孩子回家吃飯。
當然,事情還沒完。關鍵是如何讓孩子能更好的應對這種以大欺小。等孩子回到家,吃完飯,休息一下,也許還要看看電視,看看書,彈彈琴,玩玩遊戲,睡覺——一切正常。等孩子上了床,臨睡覺前,比較放鬆的時候,可以到孩子床邊,輕鬆自然的跟孩子聊起這件事情:
1.「今天我看你在遊樂場是不是在跟XX同學一起玩的啊?玩的怎麼樣?」(旁敲側擊引起孩子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
2.」你當時覺得怎麼樣?「(讓孩子回顧當時的感受)
3.」那你想跟他玩嗎?你當時怎麼想的?「(鼓勵孩子思考自己當時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4.」哦……他想要這個玩具,然後你也在玩這個玩具,於是他就搶你的是嗎?「(問清事實,看看家長看到的是不是和孩子感受到的一樣——往往會有差異,所以家長要在這裡很耐心的詢問)
5.」那你覺得下次如果還發生這件事情,你能怎麼做呢?「(引導孩子思考對策)
6」還有嗎?「
7」還有嗎?「(引導孩子說出3個以上的解決辦法)
8.」你的方法聽起來還不錯,那你覺得哪個方法最好呢?用了這個方法之後可能發生的結果是什麼呢?「(鼓勵孩子思考自己做決策之後可能發生的結果,讓孩子學會考慮周到)
9.「恩,不錯,媽媽這裡還有個方法,你看看行不行」(也許如果孩子想的方法已經很好了,就不需要這句話了)
10.每次孩子遇到困難都用盡量用這種模式進行引導的話(我是說盡量,不是全部情況都實用這個模式,比如說情況很危急的時候,比如說孩子做了很不好的行為的時候就要立刻干預),孩子以後遇到困難就會習慣性的想出來3個以上的解決方案,那這種辦事能力應該已經是超群的了。
總之,我個人認為,每一次危機都可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關鍵是看家長如何運用。話比較多,也不一定正確,不知道能不能幫到題主,也請大牛們多指正。三歲小孩去公園玩,女兒也在。
瞧見一個鞦韆架,一個小學生霸在上面。我知道那個小孩,是個二愣子。臟衣臟褲。因為父母也是神智不健全人士,所以在村裡備受欺凌。連村頭的狗都會欺負他。同學喊他「傻子」,老師更不在意。
這種現實社會,我多擔心我的女兒被同化,被污染,被欺負。可我能跟她一輩子嗎?
傻子霸著鞦韆架,女兒跟她的同伴一開始是遲疑地,但是誰起了頭:「他是傻子」,好像是一句咒語一樣,一群小孩就圍上去了,雖然他們都不如二愣子的年紀大。
「快下來!傻子!我們要玩盪鞦韆!」
二愣子平常被欺負慣了,如果是瞅著比他大的早就一溜煙跑了。但此時仗著自己年紀大,人高。根本不為所動,一副就不下來的樣子。
我女兒也開始學著喊「傻子!」
我馬上就過去了。
「你們不可以罵人!罵別人傻子是錯的,不禮貌。不能這麼罵。阿喜初,聽到沒有!」我嚴肅地呵斥了他們,特別是我的女兒!
然後我對二愣子說:「這是大家一起玩地東西,快下來,不能自己一個人霸佔!」
二愣子也下來了。
我馬上換了笑臉,充當一日幼兒園老師罷了!
「你們拍好隊,要守規矩!你站第一個!」我讓二愣子排第一個,然後輪次下去。幾個小孩排好隊。
「每個人玩十次。大家一起數,然後輪到下一個人!要排隊,聽懂了嗎?」
然後我當了推鞦韆的人。
一個小人兒上去,我開始推。「1,2,3,.....10」!大家一起喊,非常高興!
10終了的時候,有些被寵壞的小孩不肯下來,後面排隊地就開始喊:「要排隊!」
二愣子笑得非常開心。我想他從來沒有被這樣公平對待過吧。
教育,第一步是定規矩!有規矩才有公平!
我知道世間險惡,失序無常。但是我希望我的小孩是懂得規矩的,是願意去遵守規矩的,固然吃虧,固然沖不到第一位,我也不怕。因為只要社會有一絲絲會變好的機會,我以後才敢離開她,才敢死。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認可規則才是社會的第一位。大家出來玩,要講道理的嘛!
從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年紀大的孩子本身是存在教育問題的—不懂得分享。那麼如果在幼兒園發生類似情況,我首先會做的是走到年紀稍大的孩子面前嚴肅地告誡他他的做法是不對的。這不但對實施者起到制止作用,還能對「受害者」起到警示作用。當然 這在園外是行不通的,甚至會引起家長之間的口角。我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輕輕的對自己的孩子說「 這個哥哥的做法媽媽實在不能夠認同,我也因此而感到不那麼開心,他的媽媽應該也會這樣覺得。」 然後故意讓這個大孩子聽到。此時這個大孩子會進行一系列的心理活動 但不不會讓當前形勢有所改善,但是卻大大降低了下一次他做這個事情的幾率。同時你家的孩子也能夠從中理解到事情的本質——許多事 即使成人也沒有辦法幫你去解決 但可以保持是非觀的健全。這也是許多教育學者都推崇的———教孩子從事實看到本質的教育方法,這樣會有助於他們在成熟期後以一個健康的態度面對不健康的事物。
其實對於低齡兒童而言 他的世界除了好奇剩下的就是不安全感。所有的安全感可以說都來自於成人。他們其實很怕很不喜歡讓自己的爸爸/媽媽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沮喪 (雖然總是事與願違 )但是你可以仔細想想 當你傷心難過時 你的孩子是不是會來給你拭去眼淚? 因此 讓這個大年紀的孩子知道 你和其他的大人甚至是他自己的媽媽都因為他的這種行為而感到沮喪時 他將會在下次有所收斂。
現場基本不干涉,讓她自己處理。
碰到愛打人、推搡的孩子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不受傷。
比如同時有很多玩具,其他孩子非搶我們的時候,不逼她讓出來。
原則是誰勁大是誰的。
但回家後會強化她交換分享的概念,告訴她交換,並反覆「一起玩更好玩。」
比如只有一個玩具,且不能同時玩的。會限定她玩耍的時長。比如再滑一次排隊等別人玩,再盪五下換別人玩。
一般我限定她的時候同時就給予了別人限定。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東西是我們讓出來的,而且我們還在排隊等他們讓出來。
有家長時,家長一般會協調。沒有家長時,我則充當權威來協調輪換關係和排隊秩序。
現在我家孩子,2歲不到,看到想玩的東西一般都站在邊上等。小朋友都是玩新鮮,基本玩玩就走,我家總能最終玩到心儀的。就算真遇到那種霸著不下來的,確實等不到,我也會轉移她的興趣,帶她玩別的。有時候玩嗨了會把那個霸著的孩子吸引來玩我們的遊戲。總之我儘力讓她感到,玩什麼都會開心。玩得到是願望實現的開心,玩不到是別有洞天的開心。
而如果是她玩的東西被人搶,她會死不撒手,大喊:是的的的,別搶啊!但不會推不會打。萬一沒搶過,她會立馬自言自語:的的再去找個新的。
非把時間耗費在爭搶的輸贏上,忘記了一開始只是為了享受玩具的樂趣是愚蠢的。
我小時候非常霸氣,搶東西沒有不贏的。哪怕上嘴咬咬到出血也是我的。現在家長誰能忍這個?我很長時間鋒芒畢露,生完孩子之後才寬容平和很多。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比我有情商,有大智慧。
當然我的孩子又也許太謙和,很多我身邊的家長覺得這樣的孩子太怯懦或太不會爭取,以後會吃虧。但我認為她以後過得好不好不在於她會不會爭取東西,而是不管爭來了還是沒爭來,都能開心的去看待。
眼睛要看到獲得而不是盯著失去。
人與其糾結在無意義的爭執不如解救自己於其中,輕裝上陣去追尋別的。
一個樂觀的心態,比得到眼前的玩具更重要。
(朋友說我是一碗活到老都餿了的雞湯。至少我自己挺滋潤)
謝邀。
我孩子小時候我是這樣處理的:大孩子搶啥,你就給他。我基本會在小孩被推搡之前,把事情停留在搶東西本身上。
在我小孩比較小甚至都不太可能理解大孩子動作危險性的時候,我就直接告訴他:人聚集多的玩具(比如滑梯鞦韆)咱們不玩,等一會人少再玩。等一會我一定會帶他再去,讓他知道扎堆都是暫時的,也獎勵他的耐心等待,「你看,過一會人就少了,咱們可以多玩一會兒」。
如果這個是公共玩具(比如有的地方會有一些毛絨玩具,過家家玩具,職業扮演玩具),別人搶就給他先玩,咱們先玩別的,「可能他特別喜歡,咱們讓他先玩一會」。哎!你看這個可好玩了,咱們試試啊?轉移注意力。如果孩子實在喜歡,過一會兒再來玩。
如果是我們排隊很久剛剛輪到,我會和大孩子說,我們排隊很久,你想玩也要排隊,我們玩兩分鐘以後就給你。
如果這個玩具是我們自己的,我會去幫他要回來。
不要過度強化大孩子的行為,不要抱怨,不要氣憤,就當作很自然會偶爾發生的事情,不要讓孩子覺得所有大孩子都很危險,只是這次我們碰巧遇到了一個,總會有意外,意外先自保。
順其自然。不會對孩子的社交產生不好的影響。長大一點他自然會選擇脾氣秉性都相對溫和穩定的小朋友一起玩。
小孩子和大孩子無論智力和體力都不是一個級別,就像我們遇到拿刀歹徒搶錢包,錢包丟到他反方向,自己趕緊跑。要教孩子在自己實力完全處於劣勢時候不要硬碰硬。
純粹一家之言,僅供借鑒。比如我有個老師,她就鼓勵小孩去爭,打破頭媽媽帶他上醫院。對方有時候確實也會被氣勢嚇住收手。
--------------添加---------------像這種教會孩子「具體的事件的處理方法」,有很多種處理方式都是可行和無害的,我只是提供了一種我擅長並且實施起來效果不錯的辦法,僅供借鑒。這種級別的教育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功效緩慢,影響也不大,不太會因此影響甚至改變孩子的性格。
完全不及「爹媽當著孩子面大吵一架,」對孩子的影響。
即使爹媽當著孩子面大吵一架,事後也有補救的辦法,相信孩子。
面對大孩子來搶東西,我會站在孩子身後,給她支持,無聲地鼓勵她把自己的東西要回來。一個人如果從小連自己的利益都不敢維護,長大很難克服困難,不可能有堅強的人格。這不是教孩子爭強好勝,是一個人勇氣和毅力的磨鍊。通常孩子就能馬上取回來東西,因為拿人東西的一方只要不是太小,也知道自己沒有正當性,更何況對手身後還有個大人,雖然不說話,但這點威懾力足夠了。但是,我的孩子並不知道身後還有媽媽的氣場,她一直認為完全是靠了自己的能力達到目的。幾次以後,她就有了十足的信心,知道自己能搞定,帶著這種精神頭去討回自己的東西誰敢不給?我也就不用出現在她身後了。
再大些時,她都無所謂了,遇到比自己小的常常一笑了之,還說,給小弟弟玩會兒吧!
我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班上和我關係最鐵的小朋友被兩個大班的堵在一個角落裡搶了零食,正好被我撞見,我一拳打哭了一個,然後拽著另外一個的衣服領子把他拖回了那個角落,奪回零食還讓他在那罰站反省。(我有一半蒙族血統,從小彪悍慣了)
那兩個小傢伙去找阿姨告狀,阿姨告訴了園長,園長住我家樓上,每天都是她直接把我接回家,那天晚上放學,那兩個孩子的家長非要找我爸媽理論。
我爸當時的核心觀點如下:
1.我不會撒謊,那兩個孩子肯定欺負人在先;
2.兩個大孩子被一個小孩子打的滿院亂跑,挺丟人的;
3.打不過了不琢磨下次怎麼能打過,先學會告老師告家長,更丟人;
(我爸是漢族,不知道為啥這麼彪悍)
事情最終的結局很圓滿,我被幼兒園開除,上小學去了,從此開始了和比我大兩歲的孩子鬥智斗勇的一生。但我記得那次事情之後,我爸只告訴我,永遠不要欺負人,但被人欺負時候不懂反抗,那就是懦夫。
雖然有點偏題,但我覺得,如果我以後有了兒子,我也肯定會這麼引導他。若有更新,會在後面增加,一下是2015年3月10日發布
=====================================================================
首先確認,這裡是公共場所,非私人場所,私人沒有權利,同時選擇多個娛樂設施。(你一個人,一次就只能玩一個,不可能分身2個人,同時玩2個吧?)
其次,誰先選擇,誰先試用,後來者,請等待。(A選擇了,那就有權利決定自己玩多久,其他人是後來的,需要排隊等待。在等待的同時,孩子也體驗到了什麼是等待,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智能。)
第一個問題:
帶孩子去一些商場里的遊樂設備,會遇大孩子搶他東西。
我會這樣處理:
當有大孩子來搶他的東西時,先觀察自己的孩子是怎麼處理的。
1.如果自己的孩子願意給對方玩,先看孩子表情,以及你平時對他的了解,來判斷孩子是否真心愿意給對方玩。如果真願意,那就不用解決。如果不情願,你可以過去問問你的孩子:「寶貝,我看到你剛才把玩具給了那個小朋友玩,但是你好像不太願意,是嗎?」「嗯/是的。(或者不說話等等。)」「哦,
(1)我感受到,你的玩具被他拿走了,你有點委屈/難過(等等,先給孩子的情緒命名,讓他知道自己怎麼了,並認識自己的情緒。)
(2)你要是委屈/難過,就委屈/難過一會吧/想哭,就哭一會吧。(認同他的情緒,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
(3)爸爸/媽媽(或其他稱呼)愛你,在這陪著你,你很安全。(把孩子抱在自己懷裡,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在你這裡全然的流淌他的情緒。)
然後你陪著他哭或感受其他的情緒就可以了。
有一個前提,你自己不能與孩子情緒共生,你需要內在是有愛的、平靜的。
之後在來解決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情緒中,大人、小孩都無法解正真決問題的。
關鍵問題是,成人是否能做到不與孩子的情緒共生;是否能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情緒,什麼是孩子的情緒嗎;是否能理解為什麼情緒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是否能不用自己的情緒去傷害孩子呢?
這些問題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當情緒解決完之後,再來解決問題。
問問孩子,剛才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告訴孩子,如果你不願意給他,你可以用語言告訴他,你可以說:我不願意,或者我不同意。
2.如果直接就被搶走了,一樣,先處理孩子情緒,然後解決問題。(前提,成人不能有情緒。)
找到搶孩子玩具的孩子,並告訴他:」寶貝,剛才我(叔叔、阿姨)發現,你和我的寶貝發生了問題,希望你過來,解決一下。「
反應1:「好的。」過來了。(如果對方家長在,邀請對發家長一起過來觀察,給他的孩子增加安全感,同時幫助對方家長一起處理孩子情緒。如果對方家長不願意帶孩子解決,那就不解決,直接和自己的孩子解決問題,方法見下文。)
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牽著他們的手(如果他們願意),問問他們:「剛才你們發生了什麼事?誰願意先說?」
一個說完之後,問另一:「是這樣嗎?」
是,就繼續解決,不是就問另一個:「那你來說,剛剛發生了什麼事?」
這裡假設,搶玩具的孩子有點心虛,不願自己先說。(搶玩具的孩子下文統一稱呼為:大;被搶的孩子統一稱呼為:小;成人統一稱呼為:成)
成:「剛才你們發生了什麼事?誰願意先說?」
小:「他搶了我的玩具。」
成問大:「是這樣嗎?」
A結果:
大:「是的。」
成問兩個孩子:「這個玩具是誰先選擇的?」
小:「我。」
大:「他。」
成:「請先把這個玩具交給我保管。」並對大:「你也很想玩他選擇的玩具是嗎?」
B結果:
大:「不是。」
如果成人看到了,或者有其他人能證明就直接告訴孩子:「我/某某看到你剛才搶走了小選擇的玩具。請先把這個玩具交給我保管。」並對大:「你也很想玩他選擇的玩具是嗎?
(如果大孩子有情緒,先處理情緒。)
大:「是的。」
成:「我愛你,你的爸爸媽媽也愛你,但是這件事情不能這樣做。(把人和事情剝離開,不要讓孩子認為,我做錯了事情, 我就不好,而是,你很好,只是這件事情不能做,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思維模式。)公共物品誰先選擇,誰先試用,後來者,請等待。剛才是小先選擇的。你搶走了,需要向他道歉。」
成對小說:「請你告訴他,這個玩具是我先選擇的,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搶走了,我很難過,請你向我道歉。」
小對大:「這個玩具是我先選擇的,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搶走了,我很難過,請你向我道歉。」
輕輕撫摸大孩子的後背,給他力量,幫助他面對問題。
大對小:「對不起。」
小對大:「沒關係。」
如果不原諒,先觀察孩子情緒,有情緒,先處理情緒,沒有情緒,就問:「那你怎樣才能原諒他呢?」
小:「我想要他看著我的眼睛真誠的道歉。」
成對大:「他想要你看著他的眼睛,真誠的道歉。」
大對小(真誠):「對不起。」
小:「沒關係。」
這是一個完型,能讓孩子們都知道,事情解決了,不會再有牽掛。
這時候還可以對大孩子引導:「如果你想要玩,你可以詢問他:『你願意把這個玩具給我玩嗎?』他同意,你就可以玩了。如果他不同意,請你接納別人的拒絕。你現在還想玩,可以問問他願不願意給你玩。」
大不玩了,或者還想玩,就問小:「你願意把這個玩具給我玩嗎?」
小回大:「願意。」(約定,玩多久。)「不願意。」
觀察大的情緒反應,平靜,就引導大:「那你先選擇其他的玩具,等他玩完了,你再來選擇。」
有情緒先處理孩子情緒(見上文處理情緒3步法)。平靜之後,再引導大去選擇其他玩具。
反應2:
大孩子跑了/不理睬,如果,對方家長在,說明情況,邀請對方家長一起與孩子解決問題,同意,則一起找孩子解決(幫助對方家長一起處理孩子情緒),不同意就自己和孩子解決,方法見下文。
如果對方家長不在,不強迫大孩子解決。
當對方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辦法一起解決的時候,告訴自己的孩子:「那個大孩子,可能因為擔心、恐懼等等(具體實際情況說,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孩子能聽懂真相。),還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暫時不敢面對問題,所以現在我們沒辦法解決他搶你玩具的事情。你願意先去選擇一個其他的玩具先玩嗎?等他玩完了,你再去選擇。」如果孩子還有情緒,就處理孩子的情緒,讓他把情緒流淌出來。之後他自然會接納這件事情,並了解這個真相,是的,世界上就是有一些這樣的人。
家長一定要清晰,自己不能有情緒,更不能把自己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會有心理陰影的。
關於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請私信。
第二個問題:
或者大孩子霸佔整個遊樂設備,不讓別的孩子靠近,孩子一靠近,就被大孩子推搡。
孩子沒有被推搡,只是不讓別的孩子靠近。
清楚地告訴大孩子:「這是公共場所的遊樂設備,每個小朋友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玩。」如果大孩子有情緒,可以幫助他一起處理自己的情緒,對方家長在,可以帶對方家長幫助,讓大孩子能把情緒流淌出來。如果對方不願意,或者你感覺得到,你的孩子可能會被傷害,可以引導選擇換個地方玩。孩子有情緒,就幫助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
孩子受到大孩子推搡。
家長的警覺性需要提高,提前感覺孩子周圍存在的不確定因素。
在事情發生的時候立刻制止,並告訴對方,這是我寶寶的身體,你沒有經過我寶寶的同意,你沒有權利觸碰我寶寶的身體。然後立刻要關注自己孩子的情緒狀態,處理孩子的情緒。
處理完孩子的情緒之後,在來解決問題。
這裡舉個例子:很多大孩子,都在玩一個大型玩具,被靠近的小孩子,被一個大孩子推搡了。
首先要制止事件繼續升級,可以說:「請停下來。」再處理孩子情緒。
如果孩子願意解決,那就開始解決問題。(一般動手的,都不願意先說。這裡寫的是小孩子先說。)
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牽著他們的手(如果他們願意),問問他們:「剛才你們發生了什麼事?誰願意先說?」
小:「剛才他推我了。」
成問大:「是他說的這樣嗎/是這樣嗎?」
大:「是的,但是剛才我們告訴他,這是我們選擇的玩具了,他還想上來玩。然後我就推他了。」
成問小:「哦,是這樣嗎?」
小:「嗯/是的。」
首先判斷事情的重要性,顯然,推人,比打擾別人玩遊戲的性質更嚴重,所以先處理推人的問題(多個問題發生,一定要分清主次,輕重)。
成對大:「你不想讓他參與你們的遊戲,擔心他會打擾你們是嗎?」
大:「是的。」
成對大:「我愛你,爸爸媽媽也愛你,但是事情不可以這樣做。推人是粗野的行為,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不可以觸碰別人的身體。你可以用語言告訴他:『這是我們先選擇的,我們不同意你玩我們選擇的(大型玩具名字)。如果你想玩,請你等待/等我們玩結束之後,你再選擇。』如果他還是要玩,你可以周圍的成人幫助。」
大對小:」請你告訴他:『推人是粗野的行為,你剛才推了我,我很不舒服,請你向我道歉。「
輕輕撫摸大孩子的後背,給他力量,幫助他面對問題。
大對小:「對不起。」
小對大:「沒關係。」
成對小:「你很想玩這個是嗎?」
小:「是的。」
成對小:「你可以問問他們:』我可以參加你們玩的遊戲嗎?『他們同意,你才可以參加,因為是他們先選擇的。你可以試著問問。」
同意了,那就一起玩;不同意,先觀察孩子,有情緒,處理情緒,沒情緒就引導先玩別的,一會兒來玩。
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有一個要點:如果孩子轉移話題,一定要拉回來,告訴孩子,這是兩件事情,我們先處理剛才發生的事情。
好了~先寫這麼多,歡迎大家來一起交流~
======================================================================
2015年8月20日 更新
補充幾條我們機構的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可以
行為方面:
傷害自己的行為——如:傷害自己的身體,在樓梯護欄上攀爬、戶外奔跑時手裡拿著尖銳的物體、將玩具扔進籃球框里等等;
傷害他人的行為——如:打人、推人、擠人、掐人、摳人、挖鼻孔、吐口水等;
傷害環境的行為——
不可以隨地垃圾;
不可以在樓道、過道奔跑;
不可以損壞公物(例如:教室里的、戶外的植物、大型玩具、工作人員的用具)。
心理方面:
用語言暗示、控制、威脅別人做其不願意做的事情(控制別人,例如:給我……如果不……我就不和你玩、我讓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和你玩、我讓老師也不和你玩。);
尊重和寬容有問題的特殊的孩子(包括新生)。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歸自己所有,並有權力自由支配。
1、除自己的東西外,任何東西都是別人的,未經允許都不能拿。
2、自己的東西歸自己所有,並有權自由支配。
3.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請等待。(「請等待」 )
1、所有的公共物品、設施使用權均須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的規則。學會等待。
2、先拿到的小朋友擁有對物品使用時間的控制,直到不玩時,下一個小朋友才有權使用。
3、物品使用完畢後需要歸位。歸位後才能拿另外一個物品。
4、關於不可挪動的公共設施的使用,兒童不能在不同空間佔據設施。即一旦人離開後,其他人就可以選擇。
5、兩個人同時拿到物品。將物品交給老師(成人),由兩人商量後出結果後找老師(成人)取回。
4.學會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兒童擁有保護自己的權利。
1、有勇氣要求他人,也有勇氣要求面對別人說「對不起」。
2、我們知道要讓孩子學會道歉,或者讓孩子要求別人道歉,都非常重要。
「請你看著我的眼睛,跟我說對不起。」
「對不起」是一個完型。
比如,你做錯了,沒向我們道歉。容易產生積怨。
但如果學會了道歉,我們當下就解決了這個事情。把它結束掉。
「對不起」尊重了別人,也尊重了自己。
兒童不僅僅是將事情完型,而是要形成完型的意識。
鼓勵孩子道歉,讓孩子知道道歉是一種勇氣,一種品質。
當一個孩子不願意道歉的時候,先判別是否,告訴另一個孩子你有權利要求他向你道歉。
當一個不會道歉的孩子表達道歉後,及時讚賞孩子的勇氣,鼓勵孩子有勇氣道歉。
5.學會拒絕別人,也尊重和接納別人的拒絕。
「不」。
「我不同意」。
「我不選擇」。
「我不願意這樣做」。
「我不允許你這樣對待我」。
「我不這樣想」。
「請你離開」。
如果你的孩子不會說上面的話,就意味著他的未來是充滿傷害的未來。
這幾條規則,放到哪裡都適用~關於題主的問題,其實用這幾條規則,都能解決~
但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先處理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自由發揮,但是要保證雙方小孩都不會受傷
我小時候被欺負是非常希望有個1米9的哥哥給我撐腰的。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如果只是教導孩子忍讓,會使得他以後變的軟弱可欺,但是如果教他站出來大聲勇敢的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估計孩子會被打成酷狗。
順便吐槽欺負我的就是我哥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屬於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衝突事件,明確大人在這個事情中的態度是「尊重孩子感受,不直接干預(即幫孩子解決問題)」
題主描述,很多父母都會著急,怕自己孩子被推到受傷,然後出面制止並替代孩子解決問題,但衝突的發生對孩子來說是提供了一種富有挑戰性的人際情境,所以對孩子來說,如果他沒有主動向你求助,自己也沒特別失落的情緒,我認為家長可以不予理會,他可以自己解決這個事情;
如果在這個過程孩子很失落,很挫敗感,那麼家長無論孩子是否找你,你可以去和孩子說下你看到的,去共情孩子當時的感受,然後當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對於推他那個孩子的不滿;最後再和孩子討論要怎麼做,如果孩子還想繼續玩兒這個遊樂設備,鼓勵孩子向周圍工作人員求助,或者也可以大聲的告訴那個孩子「你不可以搶」等。
首先,確保孩子沒有收到任何的暴力傷害;
其次,觀察孩子的反應和應對方式。一方面是表示對孩子的信任,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增加對孩子的了解,正好可以藉機看看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孩子不求助,堅決不參與,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很多會忍不住想要參與到問題解決過程,但是真心是需要剋制一下的,我忍忍忍)
第三,孩子沒有求助但是會有一些情緒反應,尋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跟孩子溝通交流,肯定和讚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同時聽孩子自由表達他的想法,宣洩自己的情緒;
第四,如果孩子跑過來求助但是沒有哭鬧,依舊開啟溝通和引導模式;
第五,如果孩子跑過來求助並且哭鬧,這個時候給孩子講道理肯定是無用功,建議先把孩子抱走,轉移場景,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跟孩子溝通;
第六,如果孩子以暴制暴,看著孩子要吃虧的時候果斷上去制止(那是我孩子,我雖然理智,但我也有血有肉,完全不偏不倚不太好吧)。
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呢。如果是三歲以內,有這種情況的話最好避免孩子遇到,因為他可能還無法處理,即使你做出引導。如果是三歲以上已經上幼兒園開始有同齡人集體生活,個人覺得可以引導。
我遇到過的家長,包括我自己的父母,都會教育孩子:1,不理他,去玩別的玩具。2,打還他(因為有推搡)「別人打你,你就打他」不可以吃虧(或者示弱)。3,打(搶)的過就打(搶),打(搶)不過就跑,玩別的。
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只要他不主動來尋求我的幫助,我會盡量當做沒有看見。只要他後續的情緒沒有波動,比如低落,不再繼續玩耍等。
如果他情緒低落,即使沒有主動跟我提起這件事,我也會想個由頭和他談一談。P.S.我家的孩子是男孩。
小孩子之間肢體衝突是難免的,我會告訴他,如果肢體衝突最先發生,那麼後面要進行的不是肢體報復,而是言語溝通,哪怕是指責對方。
如果是先言語溝通,對方拒絕的話,基本可以避免肢體衝突。這時候如果他特別想玩(要)某樣玩具,他可以尋求幫助。但是出面幫助他的人不會是我,比如遊戲場所都有在現場看護安全的負責人員,如果孩子來找我尋求幫助,我會帶他去找他們。
假使以上方法都沒能打動那個大孩子的心,他依然要霸佔那個玩具的話,我會讓孩子去玩其他的玩具。
如果娃不願意,撒潑打滾就是要那個大孩子正在玩的,我會把他強行拖走,然後深刻反思自己過往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娃不願意,撲上大孩子要把他從玩具上拉下來,並且對他之前的推搡展開報復性打擊,我會保護自己孩子不吃虧,也許拉偏架╮(╯▽╰)╭(原諒我,不知道你文中的大孩子有多大,我默認是五六歲,如果五六歲孩子這麼「霸道」,重要的是還會動手,我對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值就會變的很低)——重要的就是站在自己孩子這邊。
好久沒寫東西了有點不知所云……娃要醒了。總之引導的選擇是讓他自己去學會與人溝通,父母不要一味包辦,將此大孩子的行為作為反面灌輸,以防自己娃學了去……就醬
指著那個大孩子告訴娃娃 你看呢 這樣就是特別不禮貌的 小朋友如果這樣能不能交到朋友啊?對,交不到朋友 所以呢 我們以後要學著跟別人分享 對不對呀
鼓勵小孩子還擊大孩子,是不明智做法。因為大孩子在體格上強於小孩子,也許小孩子一時來氣,做出比較兇猛誇張的行為,能嚇住對方,不過一旦對方被激怒,也猛起來,最後受傷害還是小孩子。就算小孩子贏得一時,但大孩子記在心裡後,總會在小孩子沒注意時進行還擊,最後受傷害也還是小孩子。
所以,這種事情,能躲就躲。躲不過,就逆來順受。這是因為大孩子欺負小孩子,目的只是為了製造矛盾,求好玩,求刺激,求征服感。如果小孩子不理不睬,躲開,或逆來順受,這些做法能夠弱化刺激,使得大孩子非常容易就達到目標期望,因整個過程中心理起伏太過平坦而削弱刺激曲線,從而覺得這樣做沒意思,然後消停這種行為,或者變更行為。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了一個繪本故事《小老鼠和大老虎》。故事講的是一隻小老鼠和一隻大老鼠是好朋友,他們每天在一起玩。每次玩遊戲,大老虎總是當好人,小老鼠總是當壞人;遇到好看的花,大老虎總是讓小老鼠去采,小老鼠經常搞的遍體鱗傷;每次分麵包圈,大老虎總是分到最大的,小老鼠只能分到一點點……總之,小老鼠因為身材小,害怕大老虎的威力,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看似他們是好朋友,其實他們的相處卻是建立在不平等和不尊重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這樣的朋友關係是不穩固的。
這個故事如果延伸到今天的問題中來看,不管大孩子和小孩子是不是朋友,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想也並不是一方造成的。有可能是雙方共同造成的一個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孩子的強勢是很明顯的,這不用說;但小孩子也許在心裡已經給自己貼上了一個「弱者」的標籤。他認為自己是弱的,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因此,對於大孩子的欺負採取了躲避、忍讓的態度。有句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大概就表達了這樣一種狀態。小孩子被欺負的狀態有可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再回到故事中,這個故事的結尾是:有一天,小老鼠搭積木,大老虎得寸進尺的故意將小老鼠的積木踢到,還理直氣壯的不道歉。這讓小老鼠感到忍無可忍。他堅定地與大老虎談判,決定不再和他做朋友了。小老鼠做出這個決定後就後悔了,他害怕大老虎來找他算賬。結果呢?當然出乎意料之外。大老虎看到那個曾經唯唯諾諾討好他的小老鼠居然變得如此堅定,同時深深感受到了小老鼠的邊界和底線。因此,他主動找到小老鼠向他道歉,並約定以後兩人玩耍,每個人都有做壞人的機會。兩人由此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引導孩子建立邊界感,尊重但有原則,和善但又堅定地與同伴相處,這才是最健康最和諧的朋友關係。
當遇到同伴欺負自己時,孩子要學習勇敢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並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這也是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要學習的重要技能。
----------------------
如果你也對心理學感興趣,有相關知識想和我討論,歡迎關注我們的公號魔法師SEL,在微信公眾號搜索 MagicLionSEL
這裡有關於自我成長、人際交往、社會生存等各類文字與知識
讓我們一起學習,成為最好的自己和父母!
讓我從我家和自己的事說起吧——
我有一個表哥,是我小姨的兒子,自小生活在北京某部隊大院,大我8歲,是1961年生人。1969年,由於小姨和姨夫去了總後賀蘭山幹校,當時那裡沒有小學,故送到我家居住的城市西安來上學。直到1975年回北京。
我家住在西安草場坡的工廠區,工廠區有四個家屬院。他到西安後去上學的第一天,胸前戴了枚五角星的毛主席紀念章(與周恩來總理胸前所戴一樣,當時由總後所製造),據說此像章在當時就很值錢。那天他與幾個我們院的孩子去上學,還沒到學校,就在路上讓比他高年級的同學給搶了,結果是他學也沒上,一路哭著回到家。我媽當時要我上高中的大哥去找人家或是找家長(當時我父親參加了工總司根本顧不了家),據我大哥後來回憶說,當時他就一句話「明天我送你上學去」,實際上他就根本不想去找人家。不打人家,是因為他年紀大,怕人家說閑話。但他自有自己的辦法。我家當時養的有雞,當天,我哥哄我媽說,說小表弟挨人欺負了,給他做點好吃的吧,就說殺只公雞吃。那天,我大哥就拿著刀,遞給我表哥,說你把雞殺了,我明天給你要回來。我表哥嚇得都不敢說話了。那天表哥殺沒殺雞,我大哥沒講。但第二天,我表哥書包里放了把生了秀的菜刀。那天表哥頭上特意戴了頂軍帽(那時搶軍帽成風),我大哥說你前邊走,我後邊跟著你。然後就上學去了。結果是,頭天搶紀念章的那幾個還真又在路上截住了我表哥要搶軍帽,結果是我表哥真沒等我大哥上來,就拿出菜刀橫砍了過去,結果是那天35廠革委會及工總、工聯的人都到我家來了。結果是,我表哥從此在學校有了一幫小朋友。這是故事一。
故事二,我自己的事。1984年,我西安一附中上初二,因為性子弱,總被人欺負,還不好意思跟家裡人說。其實就是說了,也真不頂事。孩子們間的事,給大人說了頂用嗎?我被人欺負是,主要是北池頭村(西安大雁塔東)的幾個小子總管我要錢,一周給一次,一次不給一個大嘴巴子,打我還要在學校打,意思是要讓別人看見,讓我掉價。我當時為這事很苦惱。當時,我前邊說的表哥在西北大學讀書,我去找他,給他說了這事。結果是,他讓我去買了二斤煤油,結果是隔天,他倍著我去了北池頭村,讓我去那個最厲害的小子家,拿煤油往人家的房子(其實是灶房,就是用草搭的房子)上潑,,結果是人家家長和村裡的書記都給我跪在哪兒。。。。。結果是,從此後我安安生生地在一附中讀完了初、高中。
怒答啊!
當我還是小學的時候,因為比較調皮,那種總是忘記作業啊,上課講話開小差啊,所以和所有調皮蛋被分去課室前面坐著。剛好同桌是個超級調皮的問題學生。怎麼問題法呢?就是會欺負別的同學,特別是女生啊!老師也不太管的了,因為他簡直是慣犯,叫家長几次了也沒用。
因為小學二年級同桌嘛,上課桌子會被越界,東西會被拿,還會互毆。結果每次告訴老師,說他幾句,就沒有了,簡直氣死人了。我當年還在努力挽回在老師面前的形象,也不敢和他互毆的太明顯。結果有一天,還是那樣小打小鬧,結果他一個筆盒『哐當』砸我腦袋上(當年的筆盒都是鐵的),我的額頭都腫起來了,他的鉛筆盒也廢了。我告訴老師了,結果他被說一遍就木有下文了。
我回家和我媽投訴,我媽之前也來過學校幾次了。這次她說:我今天就去買個鐵的鉛筆盒給你,他如果再欺負你,你也砸回去,越大力越好。就一次,讓他以後永遠不敢再欺負你。結果第二天,他更囂張了,我"嗖『一下,拿了我的鉛筆盒就朝他腦殼上砸。當他想拿他的破鉛筆盒砸我的時候,我用另一隻手抓住。因為小時候真的很高,比他高多出一個頭,平時坐著被他揍,現在站著好使力,完全壓制住他來揍。然後他哭了,跑去找老師,結果我也被罵了一頓。
從此以後,我們訂了個規矩,不許越界,不許碰對方,不許拿筆盒揍人,然後就一直相安無事。
-----------------------------------------------------------------------------------------------------------------------------------
父母不可能一直幫孩子出頭,現在你是個大人,你能壓制住小屁孩,10年後,你還可以嗎?
你能一直在你孩子身邊嗎?當孩子被欺負後,找媽媽解決你不在了怎麼辦?
最主要就是教孩子自我解決矛盾的能力。
個人認為有2個辦法:
1.調解,講道理
2.武力解決
遇到能講理的人就和他講道理,遇到不能講理的人就逼他講理。講道理和辯論一樣是有技巧的。羅輯思維能力要強,語文能力也要強,這點要多多訓練。當然,等孩子長大一點,解決問題的方式基本都是講道理,因為武力解決真的是一個無奈之舉,遇到流氓類型的才用。
一直相信拳頭大就是硬道理,拳頭大不是指你要揍他,以暴制暴,而是以力量逼迫讓他和你講道理。當對方知道,自己的力量沒有你強,硬拼不過,就只能講道理了。所以首先你必須夠強。
強,可以指能力,人脈,力量和影響力。
如果是小孩之間的矛盾,基本上就是力量之間的博弈了。他之所以可以如此霸道,就是仗著自己的力量比其他小孩強,看到家長慫了,因為家長的力量明顯比他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己的孩子的力量更強大一點。如果體能有限制,那麼久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一個人打不過,組織起來,一群人過去咯。
帶女兒在公園玩,有些有趣娛樂器材總被一個大點的孩子霸著玩很久,女兒想玩又不能趕人家走,我就和女兒說,這是公共場所,沒有規定誰玩多久,你想玩就得排隊等著哥哥不玩了你再接著玩,沒想到那小男孩玩一會就讓給女兒玩了,我連忙讓女兒和他說謝謝……
如果很多孩子圍在那都想玩,一個孩子霸佔著不肯下來,旁邊又沒大人看著,我就忽悠他們「小朋友們,這個公園是大家,不如我們每人玩一分鐘,排好隊輪流玩怎麼樣?」旁邊沒有玩過的孩子當然全票通過了,然後就真的開始輪流玩了小時候我很膽小,身體又弱,老是被人欺負。我不明白我那麼乖,又不招惹他們,為什麼他們老是欺負我。我回家媽媽說過。媽媽一開始告訴我,不要讓我再和欺負我的那伙人玩了。結果我發現不行。後來稍微再大一點,那些傢伙約會打架,威脅,恐嚇這些東西。其實不過二三年級的娃娃,現在想想,應該是港片影響的。那時候我還是弱弱的,乖乖的,老是被欺負。不同的是我會被欺負的哭著回家。
一開始是老爸帶著我找到案發地點,找到作案人員,耐心的告訴他們這樣不好,不應該欺負人。這效果,兩天就沒用了。
我媽受不了了,一個男孩子動不動就哭著回家讓她不能忍受。
我永遠記得那天下午,我留著鼻涕,眼圈紅紅的回家,正準備委屈的抱著媽媽的時候。我媽把我推開,問清了是哪個孩子因為什麼欺負我以後。她盯著我,告訴我回去把那個孩子打一頓,晚上那個娃的家長如果不來我們家找麻煩,就不許我吃飯,不許我進家門。
當時我都呆了。多半是害怕。我從來沒打過架。我也覺得自己打不過人家。我沒法打回去啊。
我就在門口磨蹭磨蹭。以為老媽是嚇唬我。直到我在門口站了小半個小時但是門內一點動靜沒有以後,我才知道這是真的。
從那以後欺負我的人越來越少,後來那些欺負我的人你也不敢碰我了。
成年後我問我媽為什麼當時那麼強硬。她給我的回答是,如果一個男孩子沒法保護自己,你怎麼保護自己的女人孩子和父母。
我不是宣揚這種以暴制暴的手法。因為這個方法,我曾經也成為過一個小痞子,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好在我媽及時把我引導了回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