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陸的演員在粵語片裡面依然要講普通話?

比如《無間道 II》裡面的胡軍,故事中並沒有交待他是北方人,卻講一口普通話。再說即便這個角色真的是北方人,他也工作在香港人中間。《一代宗師》中的宮二,講普通話不講東北話就罷了,居然還聽得懂葉問的白話。
為什麼不給他們配上粵語呢?

相關問題為什麼香港演員演國產電影要配上普通話配音? - 中國電影 - 知乎


這個問題不是" 為什麼港片里多來越多的出現內地背景角色和內地主流演員 」,咱沒學問湊個熱鬧,所以不敢跑題,不敢說太多廢話。

80年代末于榮光、李連杰等人到香港發展,於起點相對低,於是主動融入;李則抗拒學習粵語,他的角色都是有粵語配音的。這些自然都是向市場妥協的結果,但是沒有必要長篇大論,一切向錢看,大家都懂得。

到新世紀初,大形勢為止一變,港片中開始出現題主所述的現象:內地演員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出現在粵語原聲片的大銀幕上。於此,我最初的印象大概來自無間道2的胡軍和3的陳道明吧。 至於同期陳果作品中的秦海璐和周迅,則是角色需要,所以不在參考之列。時移世易,市場轉移的因素大家多多少少都想得到,這裡還是不浪費大家時間。

============================

站在創作者和製片方的立場來講,既然越來越多的港人能夠聽得懂普通話,那麼給內地演員減少語言限制,提高表演質量,同時又可以減少製作環節、降低製作周期,何樂而不為呢?

榴槤飄飄里,秦海璐的蹩腳粵語非常貼合角色設置;救火英雄里,胡軍的粵語台詞更是成為主要的笑點。刻意營造還是無心插柳,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效果是正面的,表演要素沒有和劇本設計衝突。

反面例子也有,上面提到無間道3的陳道明,本來他的角色設置就很突兀、對戲劇衝突毫無作用,而且他過於舞台化的表演和不生活化的念白風格,都和影片整體風格都格格不入。他的出演,在我看來簡直多餘。近日竊聽風雲3上映,周迅一嘴大舌頭粵語,也是不符合角色設置的,風評也不太好。歸根結底,這些體現了過於追求市場的負面影響,也不多說。

==============================

站在觀眾的立場上,當我們的眼界開闊了,文化水平、欣賞水平提升了,我們抵觸可能失真的配音再創作, 想更多了解真實原始的影音,我想這是追求思想解放的表現。最簡單的例子,拋開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這些因素,相比2、30年前的譯製片風行,如今影院原聲字幕大行其道、國語配音日漸式微,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更需要真的、純的東西,而不是修飾過的。

我不是港人,我粵語爛,所以上面一段是我個人的理解,希望香港同胞談談他們的觀影感受,看看是不是和我感同身受。

還有,粵語原聲和普通話配音各有擁簇,比如周星馳電影,爭議一直都很大,那是文化衝突層面的問題,一些極端觀點的對立簡直是兩種愚昧之間的戰鬥,太蛋疼了,我也不想談。

===============================

牢騷1、大陸連片子都是閹割的,現在大陸電影配音的水平也讓人沒法恭維,我有寥寥幾次在影院看國語譯製片的經歷,總有花錢看新聞聯播的感覺,入不了戲。

牢騷2、如果能看懂、聽懂外文的話,大家肯定都只會把譯文和配音當輔助,
現在譯製片里因為審查和水平等原因出現的2b翻譯不勝枚舉,見識過字幕組神翻譯的大家,都怕在逗比翻譯上浪費感情。

牢騷3、如果是當年上譯的翻譯水平,是喬榛、丁建華、楊子榮的配音水平,我巴不得讓老爹老娘去電影院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

==============================

最後,參考資料,這是周黎明的文章,當年刊載在《看電影》上,後發表於其網易專欄。

周黎明專欄:配音的危害

對於不懂外語的觀眾來說,欣賞外國電影的一大障礙就是聽不懂。把角色台詞改成中文是一種克服該障礙的方法,其作用顯而易見,此處不再贅述。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配音的危害遠大於益處,其中有些是不為一般人留意的。

  首先從翻譯的角度看,配音為翻譯增加了很多限制,比如音節的多寡、口型是否吻合等。有些原文中簡明扼要的說法,卻成了配音翻譯的難題,如最常見的英文「No」,在許多場景應譯成「別這樣!」或「住手!」但因為銀幕上演員很明顯只說了一個音節的字,所以不得不翻成「不!」於是大家常看到敵人在抓好人時,他的家人(尤其是妻子)在一旁大聲喊:「不!」你有沒有聽到過中國人在類似場合說「不」呢?即便在再爛的國產電視劇里,我也沒聽到過這樣不像中國話的中國話。

  除了這一類屬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有不少原文中的成語、俚語等,因翻譯的水平有限,常常一個字一個字被硬譯為中文,結果觀眾聽起來有時似懂非懂,有時根本不知所云。有些大家通過畫面及上下文可以猜出個大概,而有些幽默等巧妙之處則完全喪失殆盡。

  如果採用字幕,翻譯的質量問題仍然存在,但至少對口型的麻煩就沒有了。字幕翻譯也需要較高的技巧,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字不能太多。如果觀眾因需要看字幕而根本無暇顧及畫面的其他內容,那麼,這樣的字幕翻譯是不成功的。字幕翻譯切忌啰嗦,凡是對白的語氣、畫面的內容中能夠傳遞的信息,字幕中能簡就簡,能略就略。舉一個中譯英的逆向例子:早期張藝謀的影片(如《紅高粱》)是由國內單位翻譯的,英文字幕每個字都能跟中文台詞相對應,結果一句簡短的中文句子經常需要兩行英文才能放完。他後來的作品很明顯是由境外的專業字幕翻譯公司和人員來負責,字幕短多了,但神韻卻保存得更完整。但字幕翻譯最大的長處不在於此,而是以下涉及的方面。

  一旦選擇配音,就會牽扯出一大串別的問題,首當其衝是聲音表演的問題。一個演員處理台詞的方式是他電影表演的有機組成部分,眾所周知斯特里普能準確地再現各種方言和口音。你可能會說:「我聽不懂外語,所以他們台詞功夫如何對我不起作用。」這話只對了一小部分。儘管不懂外語的觀眾無法領會某些演員把握台詞的精湛之處,但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們處理台詞的大致風格,而這種風格在配音時有意無意會成為犧牲品。先舉一個外國的例子:早年日本也廣泛採用配音方式,瑪麗蓮·夢露以低沉、略帶沙啞的說話方式著稱,西方男人覺得她那樣很性感,但日本人的審美觀剛好相反,女人的說話頻率越高就越有女人味,結果日本銀幕上的夢露成了尖嗓子。在中國銀幕上,外國人講話或多或少都有些拿腔作調。不信你做個小試驗,即使你背對著電視機,光聽台詞,你多半可以判斷出放映的是國產片還是外國片。最好笑的是,中國配音演員覺得聲音表演不過火不足以表現出應有的外國味,而西方電影表演(比如好萊塢)卻反覆強調自然,他們的表演方式在很多中國導演看來是「不到位」的。這一上一下,原先低八度的處理變成了高八度,並且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國腔。當我第一次聽到老外說英語時,我大吃一驚,原來他們講話跟我們差不多,沒有一絲配音片那種戲劇性的高低起伏。

  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遨遊》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即超級電腦哈爾。這是一個完全靠聲音來塑造的藝術形象,當初庫導找了幾位很好的演員,但始終不滿意,因為他們的念白帶有太重的感情色彩。哈爾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台機器,但他又具有某些人類的特性,因此演員拿捏分寸時要非常謹慎,平衡他的人性和機器性,不能有半點過火。除非配音導演及演員完全了解庫導的構思,不然,忠實地用中文再現哈爾的表演是很難的。

  假設配音這一關能通過,還有聲音處理及音效合成兩關。我國的影視劇大多採用後期配音,音效處理頗為原始落後,對於配音片的處理也一樣粗製濫造。比如兩個人在一個小房間里的對話,跟在大廳里、室外空曠的地方說法,聲音效果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在同一類型的空間,每個人的說話聲也會根據鏡頭的不同而略作調整,如配近景和特寫的聲音應該很直接,而從桌子那頭傳過來的聲音,就應該有一種適當的空間感。這些細微之處需要音效師錄完音後慢慢加工,我國電影這方面的不講究簡直到了駭人的地步。絕大多數電影的絕大多數對白都沒有任何空間效果,更談不上精確的空間感(如角色從左後方說話,他的聲音應該也從左後方傳過來,等等)。我國的配音都是在錄音棚里錄製的,似乎只要發音清晰、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大功告成了。

  有些外語片有一道獨立的台詞聲軌,跟其他音響效果是分開的,就好像卡拉OK碟一樣,你完成配音後合在一起就行了。但有相當一部分外國片沒有獨立的台詞聲軌,配音單位有兩種應付手段,一是把有台詞的段落拿出來,分析背景上的音樂和音效,然後盡量找相同的內容補上;另一種是「懶惰」法,每當銀幕上有人說話時,背景上的聲音就會悄悄淡出,說完後又淡入,彷彿說話聲把雜音全給壓下去了。第二種方法對於整體藝術效果的危害不言而喻,但第一種也絕不是良方,而會吃力不討好。記得好多年前,筆者有幸參觀國內一家非常著名的配音廠,負責人向我介紹,他們收集了大量唱片,終於複製了《莫扎特》一片的背景音樂(該片無法採用上述第二種方法,因為音樂在影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能貿然消失)。我聽了差點沒當場昏過去。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會告訴你,每一位指揮、每一位演奏家,對於同一首曲子的詮釋會有不同,你若用卡拉揚的莫扎特錄音,來取代瑪瑞納(該片音樂的指揮)的錄音,可能連節奏都會有差異。而要複製音響效果,難度比找合適的音樂版本更大(至少多數外國片現在都發行soundtrack)。稍具規模的好萊塢影片,對於音效的製作一絲不苟,有些導演花在音效方面的功夫,不亞於拍攝本身。我們要複製那樣的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

  原版的聲音表演越出色、音效越講究,配音造成的傷害就可能越大。配音要保持原版水平,從理論上講不是不可能,但就我國現有的條件是不容易做到的。怎樣情況會出現例外呢?成龍的港產片在美國上映前,好萊塢公司會花幾百萬美金重新製作音樂和音效,並盡量請原版的演員來配,難怪觀眾看了不會反感。

  在發達國家,外語片是否需要配音,主要視它的觀眾群。比如成龍的港產片搬到美國,打的是主流商業市場,觀眾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來不看外國片的藍領階層,因此重新配音就有利於廣大觀眾的接受和理解。但是,張藝謀的作品就絕對不可能被配成英語,看他影片的觀眾,多數有較高的教育程度,雖說不懂中文,但絕不會因為聽不懂銀幕上講的話而產生排斥心理;事實上,若配成了英語,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彈和恥笑,因為那意味著侮辱他們的智商。李安當初拒絕將《卧虎藏龍》配成英語,他甘願冒不被主流觀眾接受的風險,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他藝術品格的體現。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放映了大量外國片,配音不僅受到歡迎,而且連配音演員都成了明星。當時的觀眾基數非常大,而且還沒有看原版片的習慣,配音為國人了解外國電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時過境遷,現在中國的電影市場早已縮小到大中城市,而且以發燒友為主。我可以想像一個每年只看一兩部影片的觀眾寧願損失高質量的音效而免除閱讀字幕的麻煩,但是,一個影迷若為了貪圖方便而願意放棄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嫌電影院太遠而購買家門口地攤上的《魔戒》槍碟,你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影迷。如果我把配音的邏輯再往前推進一步,那麼,你若覺得老外的服裝不順眼,是不是全該換成中山裝?牆上的裸體畫要不要換成書法?你可能覺得我這麼說太誇張,其實不然,很多香港片把好萊塢電影加以「本土化」,拍出的克隆版有時也很受歡迎,這就表示的確有相當一部分觀眾覺得光是說中國話還不夠貼近我們。我不否認有觀眾喜歡看配音版,但電影公司至少應該同時放映原版,給觀眾選擇原汁原味的自由。

  在北京、上海那樣的現代化大都市裡,建築、服裝、消費等都達到了世界水平,偏偏電影院里很難找到一部原版片。這不僅剝奪了觀眾應有的權力以及學外語的絕佳良機,而且對我國的形象也會帶來負面作用。當我們為自己的配音沾沾自喜時,老外卻在背後作鬼臉,因為在很多地方,配音早已成為沒品味、沒文化的表現。每當我見到這種情形、向他們解釋這是「初級階段」的特定產物時,他們都會說「別開玩笑了,還初級階段?」我想也對,這恐怕更多是既得利益者死死拖住歷史的車輪,迫使本應向前發展的事物原地踏步,繼而發展成中國一大怪現象。


樓主你不要逼古天樂講普通話


演員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表演才能秀出真演技
至於習慣,就是西餐廳用筷子,茶餐廳點壽司,風格是亂,但是長官喜歡這種和 諧


首先來解剖下題主的問題

關鍵詞【粵語片】:這裡個人理解為泛指用粵語作為主體語言的影視作品吧,然後看了下題主問題內容,應該就是在問 粵語電影 這一部分

然後我們來看看粵語電影的產地,在這裡並沒有找數據調研支持,根據日常生活累積的經驗(簡稱常識)
內地電影似乎都是以普通話為主流語言,似乎是有法律限制什麼的(?),然後澳門好像不拍電影吧!
所以我認為大多數粵語電影都產於香港,歡迎補充指正。

這裡有人就要說了!香港不也產國語片嘛!?當然啦!阿媽系女人但女人唔一定系阿媽╮(╯_╰)╭這不是我們討論範圍!pass!
-----------------------------------------------------------------

扯遠了我們還是說正題( ?° ?? ?°)
從題主問題裡面可以抽出幾個子問題

1.為什麼內地演員XX在XX片要講普通話?

其實,不是某些固定演員必須要講普通話,而是他演的角色要講普通話啊... ...

比如題主你說的《無間道 II》的胡軍,電影本身沒有交代他是哪裡人,但是他講普通話。這意味著什麼!?這就是說,他從小居住在一個普通話為母語環境的地方,除了內地人以外他也可以是台灣人啊!(請不要剝奪台灣人民講一口標準國語的機會好嘛!台灣可是有很多國共內戰移民過去的老同志噠!)
故事裡面,有些事情沒必要點破,都說透了多沒意思、多沒意境,更何況他是哪裡人又不影響劇情.........
「這是陳XX,耳東陳」←這樣可帶感?

簡單來說,一個角色使用的語言,暗示他的身份。
這是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罷了... ...

找本身講普通話的演員來演講普通話的角色無論氣質和語言上面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何樂而不為?
這也反映了內地人民出現在港產片的舞台上,開始走進粵語文化圈的大眾視野。

2.角色xxx在跟香港人一起工作為什麼要講普通話?

現時生活中考慮,多數來港工作的人講普通話是因為粵語講得不好,粵語發音結構複雜程度比普通話難,要學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算你說出來別人也不一定懂

結合一下這個視頻你大概就懂了...
古天樂港式普通話YOKOHAMA輪胎廣告《有字幕》
視頻封面古天樂港式普通話YOKOHAMA輪胎廣告《有字幕》視頻

拍廣告的水平況且如此,我覺得他真的儘力了...
不看畫面你真的明白他說什麼嘛?
你只會聽到字幕一樣的空耳吧!!!!!( ′′??′?` )
這就是普遍香港人說普通話的水平
反過來思考下,以普通話作為母語的同志... ...

其實絕大部分華人都聽得懂普通話,會不會說那是另外一回事

3.為什麼XXX聽得懂別的角色講粵語?

不會講的人不一定不會聽,以我身邊同學來做例子,
基本上兩年多相處下來就能聽得懂室友常用方言了。
如果聽不懂原因有下:1.沒上心 2.智硬。

編劇給他開了掛

連對手角色說什麼都不知道故事還怎麼演啊!!!!!!!!?_?


====================================

最後想講個題外話...

為什麼港產片裡面越來越多內地演員參與?


因為香港電影市場日漸衰退,港產片很難找大的投資方,然而中國政府有政策扶持境外影視公司來投資拍攝。具體條件就是加入相當百分比的內地演員和他們的戲份(這個有空找到詳細資料後補吧)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港產片都有內地演員的身影啦!


怎麼我看的粵語版無間道II里胡軍演的角色是配上了粵語的?(雖說個人覺得配得不咋地……)
後來胡軍在出演救火英雄的時候就是母語普通話夾雜了一些蹩腳的粵語。
至於一代宗師……如果不這麼演的話題主你想看什麼樣的?宮家和葉問都是宗師級別的人物 不至於為了配合對方而用蹩腳的語言與對方交流吧?如果聽不懂對方的語言的話劇情還怎麼發展?╮(╯_╰)╭


我感覺就好像外國人拍特洛伊也說英語一樣。
電影是從戲劇來的,念白的作用是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而不是展示語言本身。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在電影中應該是隱身的,所以能做到自然而然最好。像胡軍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觀眾都默認他是說一口標普的北方人,再配上粵語反而突兀,這不是一種選擇,更像是水到渠成的。


粵語版里胡軍是有粵語配音的,因為他演的是香港警察。陳道明沒有配音,他的角色是大陸人,所以講普通話。


你以為香港演員,台灣演員給大陸拍電影電視劇就說的是普通話嗎?
那都是配音的。

張紀中版天龍八部的花絮裡面,林志穎根本說不利索普通話,有一次可能是忘詞了還是怎麼的,冒出來一個「OK」。

沒必要計較這麼多,演員畢竟是只是演員,真的不是播音員,他們有的是表演天賦,真的不是語言天賦。就算是播音員,也不是每個播音員都會講粵語的。

另外為什麼要強調粵語片?粵語地區要特殊照顧嗎...吳語區閩南語區能不能也要求來個特殊照顧?


樓主你搞錯了吧。。。無間道2裡面只有國語配音的版本胡軍才講普通話的啊,粵語版本是找粵語配音演員給配的
還有為什麼一代宗師裡面那幫北方人為什麼聽得懂粵語的問題。。。。樓主你要知道其實不僅只有北方人聽不懂粵語的問題,很多廣東人其實也不會也聽不懂北方話,然後你想一下人家比武論道,北佬講一局東北話,翻譯翻譯一局,然後吃省人講一句白話,翻譯又翻譯一句,雖然實際情形可能是這樣,但問題是這是電影,你不累我們也累了,還浪費拍攝成本人力物力時間金錢,氣氛都被破壞了,還不如一句「叼你老母」直接上去開打


他們要是被配音了你真的會喜歡嘛?


就像外國人蔘演的大陸電影有幾個人是說中文的一樣(我沒有分裂祖國的意思)。粵語和國語差別巨大,就算講粵語也要後期配音處理,那還那麼認真說幹嘛…蹩腳的粵語觀眾聽了也不舒服…


我在珠海工作,為嘛我能聽懂粵語,卻不說粵語...
我不會說啊!!!!!!


我就喜歡這樣的電影,既尊重了地方語言,也彰顯了普通話,我真希望以後電影裡面什麼地區講什麼話,這樣極好的不是嗎?


好好看電影,不要插嘴


爭取內地市場而已,要爭取只能請內地出名的演員,出名的演員當然不會學粵語。
廣東人表示不喜歡粵語片中有普通話
(不是不喜歡普通話,只是感覺不協調而已。。)


著你就要去問香港同胞了


胡軍本來就是粵語配音的,你記錯了。


國際章一開始也是不會英語的,後來還是努力學了


這並不是問題 封建社會的時候皇帝聽政各地方來的官講各種方言照樣納諫的呀 借電影這種方式看你表達出來的東西 很多不是後期配音嗎 可能原聲這樣已經到了那個點就夠了


有些情況是因為不專業。
拍戲流程化,為了出片快,趕緊拍完,不給演員學習語言的時間。
外國有些演員,到英國用英式英語拍戲,到美國用美式英語拍戲。這要水平和功底。要練習。演員要夠專業。
國內現在為了搶佔市場有很多快餐式的電影電視劇。爭分奪秒出。不給演員準備時間。所以我們很難看到為了拍什麼戲苦練什麼話的情況。除非電影宣傳文稿會拿此宣傳做噱頭。


推薦閱讀:

電影《海上鋼琴師》究竟是要傳達什麼?
影視作品中把模糊圖像處理成高清圖像的技術存在嗎?
如何評價陳坤的演技?
如何從電影本身角度和價值觀角度評價《中國合伙人》?
如何評價李玉的電影《萬物生長》?

TAG:電影 | 配音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