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WiFi、iPad 等詞破壞漢語純潔性」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合理嗎?
人民日報:使用WiFi、iPad等詞破壞漢語純潔性
以下是個人觀點:「為什麼「諾基亞」「摩托羅拉」能譯成漢字,而iPhone和iPad就沒能翻譯過來?」
這什麼觀點啊……我還以為這篇文章是說關於漢語語言學的一些東西,說we不應該在Chinese裡面夾雜some英語,這樣不good。
這樣說話的確不好但是這文章說的內容跟這有關係嗎!iPhone它就是這麼命名的!難道蘋果為各個國家都要專門創造出來一個本地辭彙?反而是蘋果非常注重這個統一,對自身都一律稱作「Apple」(這裡是Apple,歡迎來到Apple……)
至少這個例子極不恰當啊。「採用了基於OpenEdX開源平台,開發了HTML5視頻播放器,不再依賴國外課程播放首選的YouTube,解決了國內用戶無法訪問國外edX平台問題。」
這還是原文裡面的例子……行業內部都這麼交流的,即使發出新聞,也是在科技板塊。
這讓我想起曾經CCTV也搞過類似的要求,一律要求不能說簡稱,NBA要說美職籃。但這倒可以理解。
關鍵是這竟然是人民日報發出來的文章,我個人覺得有些不合理。
什麼是漢語純潔性?對外來語的抗拒是不是 xenophobia 的又一種表現?
《人民日報》刊發的這篇文章提到兩點,一是有現成的翻譯不用,這是編輯自身的問題,顯然有規定但未遵守;二是「零翻譯」頻繁出現,使用過度,這是不分場合和交際目的濫用外來語。這些問題也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值得注意,但說破壞漢語的純潔性就有點誇張了,漢語的生命力和包容力沒有那麼不堪一擊。另外,捍衛本國語言的「純潔性」並不是中國才有的問題,像德語這樣非廣泛使用的語言也都有類似的呼籲,看德國報刊書籍里充斥的英語、法語詞恐怕只會覺得外語侵略更嚴重,結果當然會招致語言學專家的批評,但作者和媒體都愛使用,愛傳播,讀者也不介意,最後反倒變成了一種「時尚」。
還有,閱讀本來就是一種精神消費,設置了一定的門檻,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理解的,比如外語知識。再說,有的翻譯就是要讓目的語的讀者看到源語里不一樣的表達和元素,什麼都歸化,最後也就感受不到其他文化的特點。
文章最後把外來語濫用歸結到翻譯的問題上,對翻譯教學和行業的分析也並非全沒有道理,對此的討論已有很多,我就不再贅述,既然提到翻譯,那我就試著從翻譯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零翻譯」到底是否可譯,應不應該翻譯?
由於iPhone, iPad等辭彙只涉及到單詞的層面,我就暫時先不考慮句子和篇章,只分析外語辭彙和漢語辭彙是否存在一對一的關係,是否具備等值的翻譯。在此可參考國內學者關世傑在他著的《跨文化交流學》中對辭彙對應關係的分類,他根據辭彙內涵和外延意義的不同,將其對應關係分為以下五類[1]:
1. 重合:兩個辭彙的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都相同。比如德語的Wasser和漢語的水, Sonne和太陽,Hand和手,這些可以直譯的辭彙就不需要賣弄外語。
2. 平行:兩個辭彙的字面意義不同,但引申意義相同。比如百獸之王的這個「獸」,德語里用獅子,漢語里卻用老虎。對於這些辭彙可採取直譯,也可意譯,但都能翻譯。
3. 空缺:外語有但漢語沒有的辭彙,或者漢語有而外語不具備的辭彙。比如漢語里的單位(你哪個單位的?)、風水、禪和道之類就找不到對應的德語辭彙。
4. 半空缺:兩個辭彙的字面意義相同,但引申意義不同。比如描述顏色的紅色,漢語里除了描述愛情、生命之類的還表示喜慶、幸運,德語里就沒有這一層引申意義。
5. 衝突:兩個辭彙的字面意義相同,但引申意義卻截然相反。比如漢語中說望子成龍,而在德語中龍卻是邪惡的怪獸,具有貶義。
按照以上對辭彙對應關係的分類,iPhone,iPad可歸為空缺一類,目前是」零翻譯「狀態,即漢語里沒有對應的翻譯,德語中也沒有翻譯,在這種情況下要麼採取音譯,如諾基亞,摩托羅拉式的翻譯(你懂得,我不好意思說出來),要麼直接借詞,保留原有形式叫iPhone,iPad,最後實在沒轍了可以叫蘋果智能手機,蘋果平板電腦。
對於「採用了基於OpenEdX開源平台,開發了HTML5視頻播放器,不再依賴國外課程播放首選的YouTube,解決了國內用戶無法訪問國外edX平台問題。」這句中的夾雜的術語和名稱,視使用場合和目的不同,可譯可不譯,寫給專業雜誌和同行看不需要翻譯,但講給社區的大叔大媽聽,那就得一一解釋和定義。
至於WiFi、CEO、MBA、CBD、VIP、PM2.5等辭彙早已有對應的翻譯,只是沒有遵守主流意見和規範,濫用了而已。
[1]:關世傑:《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236頁。在語言影響力的方面,物質基礎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
現在大家吃完飯都叫著「買單」,就是最初從廣東地區的「埋單」流傳出來的,人家最先開放最先富起來嘛。(每次吃完飯都喊「結賬」的我好孤單╮(╯▽╰)╭)
雖然趙家班在春晚給大家也普及了不少東北話,但你肯定不會管姑娘都叫「老妹」。
所以以技術手段為基礎流行起來的wifi、iphone表面看是語言的問題,實際上卻表明了我們在技術上的落後。
當然沒有出色又簡潔的翻譯也有原因。其實我們也曾經有過不錯的翻譯,在網路剛在我國發展的階段,modem俗稱成「貓」就挺好嘛,雖然這好像是廣大人民自己的智慧(人家的官方名稱是「數據機」)。不過現在技術的流行要明顯快過翻譯部門想出一個不錯的翻譯。
英語的普及也是一個問題。
我們連CO2(二氧化碳),(-OH)羥基,這些都能翻譯,還搞不定pm2.5這類的詞么。
不要拿專業辭彙說事,專業辭彙很多都是符號性的,就像數學裡的加減乘除、根號、積分。
iphone、ipad什麼的,不是不能翻譯,,假如它們是某個阿拉伯廠商出產的東西,以阿拉伯語命的名,那不是再難也得翻譯,因為丫念不來。。
這篇文章指出的問題存在,但是邏輯反了:中文裡面夾英文才是維護漢語純潔性,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夾英文,導致很多新的概念沒有出現公認的,被廣泛使用的中文表達,結果就是漢語很「純潔」,缺乏發展,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我很懷疑現在的人們,如果只用漢字還能不能進行日常交流。
每次提這個問題就有人逗機靈,把一些常見的縮寫用複雜的中文全稱表示出來,可是人家那個是縮寫好不好。
問題的根本是英文單詞是否可以被接受問漢語的一部分,目前來看,單獨的拉丁字母作為漢語辭彙的一部分已經受到認可,比如「X射線」,阿拉伯數字作為漢語的一部分也是被接受的。按照這個趨勢可能將來大家能接受,但是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會英語,不會英語的話就不知道怎麼讀,像現在很多人都是把X獨坐「叉」的。
在維基上看了各個語言的wi-fi,iPhone,HTML5,CEO,CBD,MBA拼法:
wi-fi和iphone用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的都照搬,日語照搬,用阿拉伯字母和婆羅米系文字還有韓語都轉寫了。
HTML5用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的都照搬,日語韓語照搬,用阿拉伯字母和部分婆羅米系文字的都轉寫了。
CEO大部分語言都翻譯了。CBD和MBA也有部分語言翻譯了。而且這幾個詞日語都是用漢字寫的。
漢字不是字母文字,直接轉寫這些拉丁字母的縮略詞有難度。如果用漢語翻譯全稱然後再縮寫比較晦澀的話,最好的結果就是把注音符號放出來轉寫。當然能較好地翻譯的話還是應該考慮翻譯的。
冰島語或者加拿大法語比漢語更加追求純潔,不過也沒見到冰島人或者加拿大魁北克人不能和世界接軌啊。
反正呢,個人愛怎麼說話怎麼說話,愛怎麼寫文章怎麼寫文章,現在又沒有道路以目。
語言之所以被發明出來,並形成一個體系。第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信息的快捷交流,其次才是什麼民族性,國家性,政治性的因素。如果為了強調後者,而導致前者因素的弱化,那就喪失了語言的基本功能。
換句話說,動物為什麼趕不上人類?動物之間信息的交換隻能靠肢體,觸角碰觸,比劃,或者只有簡單的發音,而人類文明之所以,夠發達,是因為信息交換的快捷性,從而能夠快速促成知識積累和發展。
比如wifi一詞,可以用無線網中文辭彙替代,但一個重要問題是,手機電腦端很多角標信息使用的是wifi一詞或者它的圖標而不是無線網,為什麼?你把無線網三個字放手機角標上,佔地方啊。。。而且wifi念起來還比無線網少一個音,這就是為什麼它方便的原因。
再比如,我們說肯德基的時候,也會用KFC替代,兩者使用頻率差不多,音節數一樣,沒什麼太大差異,但說到麥當勞時候,很少有人會說McDonald"s,麥當勞三個字讀音認起來簡單上口,但那個詞怎麼念?
還有像CCTV,你可以把它換作叫中國中央電視台,但你把後面這一長串文字放電視屏幕角標上,佔不佔地方?就非得為了扯淡一般的上綱上線,以後CCTV角標換成長長一串中國中央電視台??
語言這東西是很公平的,哪個用起來方便,快捷就用哪個,當然也不排除日常裝逼因素非得說話中英文穿插。但你過度強調後者,逼著大家不許用wifi一詞,而天天說無線網,費事不費事……魁北克人為了維持法語的純潔性,結果成了法國人口中的「梗」
其實嘛,大家用的都是拉丁字母,有什麼不好說的。
要不用漢語拼音跟我一起念吧,i-pa-de-依怕嘚。
對於西語辭彙採用「零翻譯」的確會損害漢語的純潔性,對於西語「零翻譯」的反對不代表對於西語辭彙引進的反對。
首先,我們要分清「零翻譯」和「音譯」的區別,翻譯包括「意譯」和「音譯」,也就是說,無論是「意譯」還是「音譯」,都屬於「翻譯」的範疇,「音譯絕對不等於「零翻譯」。舉例而言,「NBA」屬於零翻譯,「沙發」則屬於「音譯」而不屬於「零翻譯」。
第二,對於非漢字詞採用「零翻譯」,會損害漢語的純潔性。許多答主提到德語和法語中有許多英語源辭彙,所以中文中也可以容忍,這樣的論點誤區在於,英語、法語以及英語屬於同一體系的語言,都採用拉丁字母書寫,因此,這些語言相互借鑒,與漢語和日語漢字詞之間相互借鑒一樣,都不會損害這個體系內部語言的純潔性。舉例證明一下,想必大家對於「我喜歡NBA」這樣的語句習以為常,但是,如果如果英語中對於漢字詞採用「零翻譯」,那麼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i like 功夫 and 茶」「He is Mr 張」,大家是否覺得英語的純潔性受到極大影響呢?因此,對於西語辭彙的引進,音譯是底線。
第三,對於iPhone,可以採取直譯「蘋果手機」,也可以音譯作「艾風」「艾豐」「愛鋒」(為什麼大家都非要譯成「愛瘋」呢),iPad可以音譯作「艾派」,為什麼Samsung S4 可以翻譯成「三星蓋世4」,Microsoft Windows譯為微軟視窗而蘋果不可以呢?
想翻譯的話都可以
starbucks不也翻譯成星巴克了嗎?mcdonald『s不也是麥當勞了么?motorola不也是摩托羅拉嗎?都裝什麼啊?是炫耀自己英文好么?
日本人翻譯英文也是用平假名 片假名的啊。。。歐美人也沒人在文章里直接用漢字吧,以前中國從佛教中得來諸多外來語
但也是用漢字翻譯過來的,如果就直接寫梵文,今天有幾個人看得懂?今天的英語,漢字怎麼就不能翻譯了?
MP3=隨身聽,U盤=優盤,ipod=愛
珀,soho=家班族,AV=成人影片,QQ號=扣扣號,BB霜=白白霜,WIFI=無線網,KTV=開歌台,pm2.5=2.5微顆粒,VIP=貴賓
最破壞漢語之純潔的,不是那幾個英文字母,而是「最……之一」「……性」這種明顯不合理的外來句式,不只是工科生的論文會寫「充分體現了rootkit的可怕性」,正兒八經的中國語文教科書都赫然出現了「為了體現文革的荒唐性」,何其可怕。
大個的不抓,非得把精力放在糾結一個東西到底叫「iphone」還是「愛瘋」上,這人有病吧?!
國際化的時代……語言純潔性......orz
你去香港聽聽Cantonese吧,然後你會發現一部分年輕人使用的語言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你可以直接聽懂其中的外來辭彙,就算你完全不懂Cantonese。
語言的發展趨勢就是如此。
iPhone、iPad、iPod 以及 Mac、MacBook、iOS 等名稱是 Apple 持有的商標。Apple 認為自家產品商標保持這樣的拼寫才具有美感,於是 Apple 產品用戶也這樣接受了。
而 Wi-Fi 則是工信部作死。
「休假式治療」
「被精神病」
「非法獻花」
「親」
「圖樣圖森破」
「納伊夫」
... ...
20140620 再加一個很噁心的:不當使用互聯網。
影響漢語純潔的更多是這種我覺得爭議還是在於某些人的雙重標準,難道美國人會在報紙上夾雜幾個漢字嗎?「不做死就不會死」「土豪」「大媽」等詞語不也是被翻譯成了英文然後再使用嗎?有些人就愛搞雙重標準。維護語言的純潔性無可厚非,將外來詞語翻譯之後本土化也是恰當的,為什麼就有一群人像被踩到了尾巴一樣?網上那些愚蠢的極端的例子比如將MP3替換為「……」(此處至少二十字),誰會在生活中這樣啊?沙發難道還要改成「皮革或棉布等紡織品與螺旋形狀可發生彈性形變的金屬以及被切割成規整形狀的植物……(我實在編不下去了)聯合組成的用於人類或躺或做的軟綿綿的一種傢具」?將外來詞語本土化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無論如何,總會有一種特殊的人。
我支持為這些詞語配置中文翻譯詞,但實際使用可以靈活處理,不必拘泥
用不用是一回事,配置譯詞是必須的,有譯詞有助於中國人理解,
你看到GDP的譯詞「國民生產總值」,可以有較好的理解,而使用上出於說話的便利,GDP三個音節顯然比六個音節好用,不必拘泥
就像B站有個中文名稱叫嗶哩嗶哩,但幾乎沒人使用
文中提到的是一個很確實的問題。
專業人士之間技術交流,只要互相聽得懂,隨便用什麼外文術語當然都無可厚非。但作為把文章發表到公眾出版物上的職業翻譯,肩負著「為漢語這門語言輸入新的外來文化」的使命。對大量外來術語的不翻譯,正是在放棄自己的職責。
要保留原文避免誤解,正確做法是在中文翻譯之後用括弧或注釋標明原文。覺得中文翻譯比英語縮寫冗長難用,那就發明出簡潔有生命力的翻譯來。
對翻譯的放棄,對原文的濫用,結果確實就是讓我們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意識。到了該文化輸出的時候,連「京劇」的英文譯名,我們都主動把它定成「Beijing opera」,這還不夠難看的嗎?
而另一方面,又是大量劣質的所謂「接地氣」翻譯盛行。美劇里出現「谷歌」,字幕組把它譯成「百度」。這才是真正的阻止讀者了解其他文化,這才是真正的惡的翻譯。而這背後,也正是對文化意識的缺失。
iPhone 和 Wi-Fi 這樣的註冊商標名,有一個名從主人的問題,原則上商標持有者指定要怎麼叫就該怎麼叫。商標持有者沒有提供中文翻譯,譯者也不好任意為別人的商標指定譯名,這是可以理解的事。但就像我們看到的,官方不指定,使用者也會自發創造出非正式譯名來(「愛瘋」)。與其被人用這種名字稱呼,還不如自己指定出一個合適的譯名,這本來就是商標持有者該做的事。
大量(例如計算機領域的)技術術語通用英文,如果僅限專業人士之間交流並沒有問題。文章中「採用了基於 OpenEdX 開源平台,開發了 HTML5 視頻播放器……」這個例子可能舉的並不好,因為看語境這就是專業人士之間在相互交流。但如果這句話是出現在一篇面向普通讀者的文章里,那譯者要做的當然應該是使用正確中文翻譯和大量注釋,說明原文的意思。
總體上對於文章中的觀點,特別是「提高譯者的地位和稿酬是當務之急」這個結論,我完全贊同。
WiFi和iPad都是商標名。商標名如果要翻譯成中文的話,應該要商標持有者自己來翻譯吧。比如說「歪夫愛」和「愛派德」,或者意譯為「無線保真」和「我的墊子」(亂譯的,我也不知道這兩個商標是什麼含義)。
是不是感覺很奇怪。其實很多跨國公司希望保持它們的商標在全球的一致性,這樣比較方便辨認。這也是為什麼微軟Windows在中國也叫Windows(而不是窗子),在全球都叫Windows。即使是有翻譯商標的公司,也會把他們本來的商標放在同樣明顯的位置(比如可口可樂,麥當勞),甚至以原商標為主要商標而本地化商標其次(比如谷歌)。一個人患了癌症,他對醫生說:我想要做個手術,把癌細胞去掉。
醫生說:癌細胞也是自然生成的,你一直以來的生活習慣,造就了它們。它們也是你的一部分,你硬要割除,不覺得殘忍?
病人說:我只是覺得難受啊。再說,癌細胞繼續擴張下去,我不就死了嗎?
醫生說:癌細胞也是您的一部分,您應該承認這個事實。癌細胞戰勝了您體內其他的細胞,說明他們是優勝劣汰的贏家。為什麼要幫輸家去消滅贏家呢?我們可以將您的癌細胞組織放到營養液中培養,這樣您身體中最適合生存的部分必然會發揚光大,也許會活到您意想不到的時候呢!
病人說:那時候我都死了,癌細胞活著有什麼用啊。
醫生說: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則啊,存在就是合理嘛。癌細胞比您身體中其他的細胞更有活力、更頑強,更有適應性。你想想,你身體裡面還有各種菌落和壞死細胞,你怎麼不說他們呢?您不也在大腸桿菌的支持下才能一直生活下來嗎?難道您可以離開大腸桿菌來生存嗎?大家都是生物,何必分那麼清楚呢?您以往吃了那麼多的蔬菜肉食,您的身體也能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細胞。您的身體和十年前早就完全不同了。現在癌細胞也不過是將您的細胞轉化為癌細胞而已,都是轉化,何必分那麼清楚呢?
病人說:我願意花錢,只要把我身體里的癌細胞消滅,花個百萬千萬也不成問題。
醫生說:我們推薦您直接保存癌細胞進行培養,只需要十萬元的啟動資金,就可以培養發展30年。您的病情最好的治療情況也就是30年,何必花那麼多價錢呢?留下來做些更有益的事情不是更好嗎?
病人:這可是我的身體啊。我得活下去,花再多的錢有啥問題呢?
醫生:您太自私了。您應該為整個地球著想,站在更高的水平上來看這個問題。我想您一定能夠理解的。要不這樣吧,我們先觀察一段時間,看看您的身體和癌細胞的鬥爭到底誰佔上風,好不好?
病人:……什麼是語言的純潔性?
如果把這個概念定義為辭彙的純潔性,那麼這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和外界交流的語言使用群體,必定會從外界吸取大量的信息,其中必然包括新的辭彙。中國歷史上大量引進外來辭彙有兩個高潮,一是唐朝的佛教典籍翻譯,大量佛教辭彙引入,二是清末打開國門後大量西方文化辭彙引入。尤其是第二次,日本人幫了不少忙,他們的翻譯辭彙,尤其是科技術語,大多數信達雅。
如果把這個概念定義為文字的純潔性,則很有必要,不然以後真的可能遍地都是趙C了,但是在國家層面也需要像當年的日本人一樣,能在最短時間內翻譯出信達雅,統一化且容易上口的術語,這樣才能保持文字的純潔性。
一圖頂千言。=3=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新聞用「系」代替「是」?
※古人有不少名或字叫「長卿」的,這個「長」該念「cháng」還是「zhǎng」?
※從樂理 / 語言學角度看,為什麼「燈,等燈等燈」念起來就像是英特爾的旋律呢?
※漢語中的「青」是一種什麼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