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心理諮詢,對諮詢師和來訪者而言分別意味著什麼?

失敗的心理諮詢是怎樣的?對諮詢師和來訪者而言,它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困境中的心理諮詢,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更新———————————————————————

更新一下 @張小飛 的優秀答案:「我看到的分析是這樣的:德拉的「三角關係癥結」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迷戀父親,而對母親有逆反心理,從而形成一個家庭的俄狄浦斯三角關係;而是既羨慕又妒忌父親的情人K女士,一方面暗地裡模仿她,一方面又拚命想從她的手裡把父親奪回來,形成一個新的戀愛三角關係;三是德拉受K先生的誘惑,她既厭惡又想利用這種誘惑來對抗K女士,贏回父親的愛,於是形成一個危險的三角關係。這一系列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導致了德拉的心理失衡,結果引發了她歇斯底里癥狀的出現。」

-------------------------------------------------更新------------------------------------------------------

統一回答一下弗洛伊德是怎麼覺得朵拉愛上了K太太的。其實這部分是在弗洛伊德的腳註里出現的,是他在案子失敗之後的思考。

俄狄浦斯情節是指兒童在潛意識中產生對於異性家長的性慾,俗稱戀母情節,但後來也泛指戀父情節。在朵拉的案子中,她認為她的父親把她交換給K先生來換取K太太和他的姦情,因此,她十分忌恨K太太,但潛意識中她又被K太太能夠迷倒男性的魅力而傾倒,這種又恨又愛的情感叫"gynaecophilic"。而且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如果俄狄浦斯情節無法安全釋放,就會導致同性戀情感的出現,在朵拉的例子中,弗洛伊德認為正是因為朵拉對於父親的性慾被父親的婚外情壓制,所以才產生了對於K太太近乎「偶像崇拜」的慾望

關於弗洛伊德。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祖師爺。請注意,【弗洛伊德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奧地利】,在那個時候,大家都認為只有身體的病才是病,弗洛伊德第一個提出來:No,腦袋的病也是病(以他神經學家的背景),而且有的時候身體上的病也是因為腦袋裡的病造成的。可想而知當時造成多少三觀的顛覆。雖然現在他很多的理論看起來都是偽科學、性別歧視等,但在當時,他自成一體的學科「治癒」了或者說解釋了千千萬萬當時無法解釋的人類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弗洛伊德或者他的學派內好基友治療過但又沒治好的患「歇斯底里症」的妹紙們,後來都大紅大紫了。最有名的就是Anna O,即也就是著名的女權主義社會工作者Bertha Pappenheim,她後來立志於拯救被男性壓迫的女性,例如妓女,未婚媽媽,奴隸等。她在自己著作中說她非常不相信當時Breuer(弗洛伊德的好基友)給她治療時用的psychoanalysis,也不會原諒Breuer對她的「無知」。

弗洛伊德的理論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不同流派對於他的評價差別很大。例如我個人是比較女權主義以及受訓於認知行為療法的諮詢師,所以解讀弗洛伊德的時候自然產生各種「揍死你這個直男癌」以及「證據呢?!」的想法。所以如果有所偏頗,請多多包含。我最近也在慢慢地啃精神分析的書,因為也發現認知行為理論很多時候也不能解釋和治療一些現象。心理學這麼多流派,還是不要互相攻擊,keep an open mind,博採眾長才行。

——————————————————以下才是正文———————————————————

居然沒有人說弗洛伊德的朵拉案。那我就不請自答一下這個與我同名的MM讓弗洛伊德老人家魂牽夢繞最後導致心理諮詢失敗的故事好了。

朵拉出現在弗洛伊德的著作: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1905) 中,朵拉案現在已經成為弗洛伊德最出名、最有爭議的一個案例,也是後代精神分析流派研究弗洛伊德方法的重要文獻。

朵拉是一名十四歲的萌妹紙,來自一個缺愛家庭:父母關係緊張,父親與鄰居K太太在搞婚外情。朵拉的爸爸帶她來看弗洛伊德的主要原因是朵拉指責鄰居K先生在吃她豆腐,當然,K先生否定了,朵拉的爸爸也不相信。

根據朵拉的描述,鄰居K先生在沒人的時候,強吻了朵拉並且把自己的丁丁壓在朵拉身上,朵拉感到肚子里一陣噁心,逃離了現場。自此之後,朵拉便開始出現了歇斯底里的癥狀,主要表現是失聲,無法說話,神經性咳嗽,偏頭痛,胸悶等身心癥狀。

弗洛伊德認為,朵拉之所以會感到噁心,是因為她其實心裡偷偷愛著K先生,K先生一強吻她,便出現了難以抑制的性興奮。但是又由於K先生的老婆是朵拉爸爸的情人,所以朵拉的本能把性慾壓抑了下來,變成了反面的情感——噁心。這叫Reversal of affect。為什麼會胸悶呢,是因為朵拉把她對於K先生下半身(丁丁)的反應,置換到了她自己的上半身,這叫Displacement。

後來,弗洛伊德通過分析朵拉的兩個夢境,發現朵拉有俄狄浦斯情節,即也就是——朵拉既嫉妒又愛上了父親的情人,K女士,這就是為什麼她對於父親的婚外情反應如此激烈。但是這不被允許的性慾受到了更加大的壓抑,同時,朵拉產生了對於父親的復仇感,以及對於父親未能保護自己童貞的失望。這三種困惑的情感:對K先生的性慾以及噁心,對K太太的忌恨以及性慾,對父親的期望以及怨恨,折磨著朵拉,使她陷入了歇斯底里的境界。

正當弗洛伊德開心地做著夢境分析的時候,朵拉突然在十一周之後中斷了治療。弗洛伊德很失望,很難過,很搞不明白。最後,他想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Transference 移情。朵拉mm把自己對於K先生無法釋放的性慾和愛情,在心理諮詢的時候,神不知鬼不覺地轉移到了弗洛伊德身上,然後唐突中斷心理諮詢來報復K先生/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很後悔,為什麼不早一點發現這移情的出現呢?他認為這是他心理諮詢中的重大失敗。

此案例一出,學界嘩然,當時優秀的心理學家,包括Ernest Jones,榮格,都在追捧弗洛伊德的做法,認為他是「真正聆聽來訪者的需求的心理學家」。

但隨著發展心理學的盛行,以及第二波女權主義的興起,弗洛伊德的朵拉案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批評。發展心理學的鼻祖 Erik Erikson就反對弗洛伊德分析朵拉對K先生的騷擾感到興奮,他說任何一個健康的少女在那個情況下,都很難覺得這不是一種侵犯。

女權主義對於弗洛伊德在朵拉案中的批判就更加嚴苛了,許多女權主義者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充滿了陽具崇拜以及父權社會的象徵,把男權思想強加到少女朵拉的身上,歪曲她的夢境,使得朵拉落荒而逃,最後又急急忙忙地給朵拉套上標籤來遮掩自己的失敗

套用Charles Bernheimer的一句話,在這個案子中,弗洛伊德最大的失敗是「根本沒搞清楚女人到底要什麼」。弗洛伊德著名的理論是:女人其實就是被閹割過的男人擁有這樣陰莖崇拜思想背景的諮詢師,碰撞到了一個女性特質萌動而出的早熟少女,諮詢失敗也是可以想像的。


其實成功的諮詢和失敗的諮詢結構都是一樣的,最後結果都是來訪者走了。
成功的諮詢只有一種,而失敗的諮詢林林總總。
有一本書叫諮詢敗局(bad therapy),講的就是各位大師級治療師的失敗個案。。哈哈,很陰暗地覺得很好看。
話說回來,失敗的心理諮詢,每個諮詢師肯定都經歷過的。
剛入行的時候,還不是很懂應該怎麼做,會很傾向於根據學到的知識去幫來訪者找問題,然後幫助他們建立好的結構,或者修正他們的方式,但對於治療關係建立有不好的影響。而且這樣沒有系統去看問題,所以諮詢的進程很難推進,反而在游花園。
如果我們在「找問題」,我幾乎覺得這就是正在開始bad therapy了。因為好的諮詢是有力量的,來訪者往往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至少是感覺自己哪裡不對。但來訪者未必準備好去面對它。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kai)個例(wan)子(xiao):
來訪者:我餓了
諮詢師:那就做頓飯吃
來訪者:做飯很浪費時間啊一個人又很難弄心情不好blablabla
諮詢師:……

其實這類型的對話是非常多的!明知道有問題,但卻不能面對,逃避防禦。而來訪去面對問題,首先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面對問題,有足夠的動機。然後,就是勇氣與信心,他怎樣才能相信自己可以嘗試去面對而不會被問題吞沒,最後就是方法,好的、適合自己的方法,能讓自己更有信心。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良好的諮詢關係上。如果從一開始諮詢關係就沒建立好,或者中間出現disengage,沒有立馬進行澄清(clarify),發展下去,後面的都是呵呵噠。
嗯,最後講講諮詢關係吧,好的諮詢關係建立(不同流派有好多不同看法哈……)我也說說我的看法:我覺得來訪付費做諮詢買的就是服務,所以他們考慮的是兩方面的事情:
1、你的專業水平;
2、你是否真心關心他;
專業水平體現在你是否在傾聽的過程能夠抓得住來訪想表達的那種難以言表的情緒與想法,是否能夠很好地整理出問題,當然還有你的治療計劃是否清晰有條理。這就是來訪對與你的諮詢有沒有信心的部分;
真心的人文關懷就在於很多很多細節了。你的姿態、你的用語、你對來訪的尊重、你的個人風格、你替來訪考慮多少、你是否洞察到來訪的需要、是否體貼等等是最基本的,繼續說下去,就是移情與反移情的部分了,如何處理來訪的投射,如何去回應等等,略複雜,不簡述,會歪樓。
說白了就是給予專業的服務及溫暖的人文關懷,就是好諮詢。
按你胃,對於治療師而言,當你做得不好得時候,那種想鑽地的感覺你自己不會感覺不到的。。。。


不得不說很多來訪者感覺遇到了「失敗」的心理諮詢,一部分因素是對諮詢期望不現實。如果認為好的心理諮詢是走進房間,回答幾個問題,吐吐苦水,然後諮詢師就能給出答案能把所有問題解決。這樣的期望大概只有傳銷組織或者全能神可以滿足吧。心理諮詢的主體絕不是諮詢師,這是一件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事, Therapist doesn"t fix you, YOU fix you. 諮詢師不能直接給你答案,只能起引導和輔助的作用。來訪者自身的心態更為關鍵。

另外,諮詢師/心理學家也只是普通人,會犯普通人犯的錯誤,比如遲到,比如一時語塞,比如忘了上一次見面的細節要去翻筆記,比如對當時的氣氛估計錯誤,還有種種因為反移情出現的情緒波動。。。如果過於神化諮詢師,遇到這種現象就會很泄氣,覺得這次的會面好失敗。來訪者要把諮詢師和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做人與人的交流,而不是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諮詢需要雙方都花一些時間和耐心來互相了解和磨合,

另一個因素與國內的文化環境有關。心理諮詢和治療是舶來品,在歐美,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相對國內來說更為平等,歐美的文化環境也使得雙方交流更為開誠布公。 而在國內來訪者往往比較拘謹,把諮詢師擺在更權威的地位上,即使是覺得聽到了讓自己不舒服的話,或者對諮詢師有什麼意見,有時也會自己埋在肚子里默默生氣,表面還是一副「我們進行的非常順利」的樣子。 這樣的交流對心理諮詢是非常不利的。來訪者和諮詢師雙方都應該對這種情況有所警覺,並積極調整交流的方式。

但是,排除了這兩個因素,壞的心理諮詢也是普遍存在的,最嚴重的是諮詢師違背了基本的倫理道德,這種行為對來訪者來說可以算是二次精神創傷
值得警惕的信號包括:
1. 過於密切的私下接觸:包括在會面後還用其他方式頻繁聯繫你,要求你透露過多的個人信息,或者向你透露過多TA自己的私人信息等。遇到任何讓你覺得不舒服的溝通,都應該主動指出,如果該諮詢師沒有改正或者花言巧語開脫,立刻停止,更換諮詢師。
2. 讓你覺得羞愧,自卑或引起其他強烈的負面情緒。 在某次諮詢結束後感覺有點糟糕是很常見的,因為諮詢師會讓你面對一些你忽視了或一直迴避的問題。但如果次次都產生非常負面的情緒,並且諮詢師沒有去針對你的情緒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就要考慮換人了。尤其是遇到居高臨下的評判你,給你負面評價,對你的情緒視而不見的諮詢師,請果斷停止。
3. 違反保密原則。 那種茶餘飯後把來訪者的故事拿來侃大山的,或者把來訪者故事寫進書里賣錢的,堅決抵制
4. 強迫你接受不同的價值觀。

除了基本的倫理問題,諮詢過程中還會越到其他一些讓人不舒服的情況。比如來訪者認為諮詢師沒有認真聽她說話,或者不專業總是走神,又或者不知怎麼的就是感覺不太好。此時第一重要的是溝通,看諮詢師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持續感覺不好,那就換個人,不用擔心對方怎麼想,你會不會traumatize你的諮詢師這個問題就留給他的督導去操心吧

另外,由於國內心理諮詢市場騙子太多,在進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療前建議反覆確認以下問題:
1.諮詢師的學歷/資歷如何?是否接受過正規的督導?有沒有接收過與我相似的來訪者?過程/結果如何?
2.諮詢師受什麼流派的訓練?用什麼治療方法?(CBT?精神動力學?Interpersonal Therapy?)
3.治療預期是什麼,最終期望達成什麼目標?(克服焦慮?控制衝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4. 預計治療/諮詢的總時長是多少?頻率如何?


  • 引子

開展討論之前,看兩個事例吧。


《列子·周穆王》里的一則故事:

宋陽
里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1)。闔室毒之(2)。謁史而卜之,弗占(3);謁巫而禱之,弗
禁;謁醫而攻之,弗已。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妻子以後產之半請其方(4)。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佔,非祈請之所禱,非藥石之所攻。吾試化其心,
變其慮,庶幾其廖乎!」於是試露之,而求衣;飢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傳世不以告人。試屏左右(5),獨與居室七日。」從之。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6)。宋人執而問其
以。華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吾恐將來之存忘、得夫、哀樂、好惡之亂吾心
如此也,須臾之忘,可復得乎?」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顧謂顏回紀(7)之。(注釋與參考譯文見列子·周穆王_百度百科)

儒生的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里提及的案例:

有一個當事人在結束了跟我之間的治療關係後說過:「我見到河合先生後最不幸的就是沒辦法自殺了。」這是一個相當微妙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只能靠自殺來得到治癒」的人,因為跟我見面後,寧可選擇了「不治癒」的人生,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活下去。這句話一直存放在我的內心深處,時不時地成為我反省自己的心理治療方法的契機。
(P115,東方出版中心)

河合的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

  • 臨床上的複雜性

或許我們可以列出一些人們通常認為的成功,看看心理諮詢的工作都在面臨著一些怎樣的狀況:
1、癥狀的消除
2、痛苦的消失
3、問題的解決
4、既定目標的實現
5、社會(外部世界)的認可
6、「獨立」
要是願意的話,這個列表還可以繼續下去。實際上,列表上的內容並不總是一致的,比方說《列子》中的華子,健忘癥狀與痛苦就存在衝突;在河合隼雄舉的例子裡面,個人的願望就和外部認可的結果相違背。何況有的時候,來訪者不見得希望被「治癒」(注1)。

  • 成敗與諮詢終局

就像這問題下的諸多答案提到的,儘管也存在咨訪合謀、維持著沒有進展的諮詢關係這種形式的失敗(注2),但大多讓諮詢師或者來訪者感到強烈失敗感的,通常都圍繞著諮詢的終局。這裡引用Gabbard《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中的表格作為終局介紹:

(P126,人民衛生出版社)
倘若帶著強烈的失敗感結束諮詢,我想不管是諮詢師還是來訪者心裡都不可能好受吧。這時精神分析式的視角或許特別有價值:去思考失敗與失敗帶來的痛苦的意義,以及將困境和挫折看作是靠近問題核心的信號。故面對終局,系統地回顧此前工作尤為重要。哪怕是帶著強烈的失望和失落感,也應當去思考和討論:1、初始的諮詢目標和目標的實現情況與變化;2、獲得的成功與帶來成功的因素;3、面臨的失敗、困難與造成失敗的因素;4、未完成的目標與議題,以及解決的方法或方向。
這樣,或許就能看到失敗背後的收穫,以及成功背後的隱憂——從長遠而非片刻的考量來說,這將是來訪者走向自我療愈和獨立自主最為重要的一步。

  • 成敗,表裡與顛倒

就像了解硬幣的兩面方能了解其全貌,只有辯證地認識到成敗之間的聯繫,才能夠真正地把握心理諮詢的本質。我想這對咨訪雙方而言都是如此。一方面,要認識到單個的失敗並不意味著全盤的失敗;另一方面,成敗之間的轉化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遙遠。哪怕是咨訪雙方配對上的問題而面臨結束,對於雙方而言,亦是重要的經驗——或許,在一段諮詢以失敗告終之後,能迎來一個成功的轉介——來訪者找到合適自己的諮詢師或者接受幫助的方式,而諮詢師對自己的局限和能力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最後以Carl Rogers的案例作為結尾吧:

我那時正在接受一位智力很高的家長的諮詢,她的兒子行為怪誕,難以管理。問題似乎在於她早年對孩子的排斥,但是經過多次訪談,我卻不能幫她領悟到這一點。我使盡全身解數,引導她說話,然後小心地把她提供的證據歸納起來,企圖幫她看到一種模式,但是我們毫無進展。最終我只好放棄努力。我告訴她,我們都已經儘力,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失敗,以後我們最好不要再聯繫。她同意了。這樣我們結束了訪談,彼此握手,她就向診所的門口走去。然後,她轉過身來問道:「你這兒是否為成年人做諮詢?」我做了肯定的回答,她說,「那麼好吧,我需要一些幫助。」於是她坐回到原來那張椅子上,開始訴說她對自己婚姻的絕望,她與丈夫之間的困難關係,她的失敗感和困惑感;所有這些感受,與她先前談過的枯燥無味的「病例」全然兩樣。真正的治療這時才得以開始,而且最終的結果非常成功。
(P10-11,《個人形成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注1:國內某知名治療師面曾問過一抱怨其工作方式於己不合的強迫症來訪者:如果我以你不喜歡的方式把你給治好了怎麼辦?
注2:比較典型的是諮詢工作中的次級獲益現象:以諮詢或者諮詢關係本身作為迴避現實問題、滿足個人慾望的工具。比方說和諮詢師建立近似友誼的關係以滿足自己對社交的渴望,而去迴避自身的社交問題,又或者將於諮詢師見面作為對抗問題的藉口,繼續呆在問題當中不作更多的努力。這時候諮詢師很容易被放在特別理想化的位置,倘若與其內心的情結相近,又缺乏督導作為第三方的提醒,那麼咨訪雙方陷入迴避問題的共謀關係里是很可能會發生的。

(初稿於2016-02-14)


謝謝@劉柯邀請。不過感覺這個題挺難回答的,難就難在,作為一個動力性的諮詢師,我感覺很難界定「失敗的心理諮詢」。因為在動力性心理諮詢的工作中,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失誤」產生,但這些失誤又不是可以絕對避免的,因為那是諮詢室中兩個人的潛意識交換過程中,共同塑造的某種表達,而這個表達本身其實也可能是對諮詢過程的一個呼喚,呼喚某些尚未言說的內容可以被解讀。所以,有時這些失誤反而可能具有促進作用,當然,前提是諮詢師要具有足夠的敏感度去捕捉和監控這些過程,同時也需要來訪者具有一定的功能去感受和理解這個過程。但是,如果咨訪雙方都具有這麼好的功能,其實又是不容易走向失敗的。

首先,如果諮詢師本身受訓不足,就很難說ta在做的工作可以算作一個「心理諮詢」,所以,我想,如果界定「失敗的心理諮詢」,還是應該假定諮詢師是足夠專業的。在此前提之下,才有討論「失敗的諮詢」的基礎。其次,充分受訓的諮詢師,不代表一定是合格的,或者優秀的諮詢師。目前國內現狀是,有一部分諮詢師接受了多年訓練,也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但是獨獨忽略了自己人格的成長,這樣,就有可能在工作中造成醫源性的傷害,比如突破倫理規範對來訪者造成的傷害,而來訪者並無從判定這裡面是不是有問題,而且因為可以感受到之前的工作中被幫助到部分,所以就會在內心引起非常混亂的體驗,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比失敗的諮詢還要糟糕。

對於動力性的諮詢師來講,通常都是首先成為「資深病人」,因為自己被治療,修通自己人格中的創傷部分,是保證動力性諮詢師可以有效工作的基礎。在我自己十餘年的「病人」生涯中,的確遇上過來自諮詢師的傷害性體驗,我無從知道對於我的前幾任諮詢師那些過程意味著什麼,但是對於我自己卻是意義深遠的。對我來說,最最重要的影響,是讓我深刻的體驗到,作為一個諮詢師,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那些諮詢經歷,也讓我深切的敬畏倫理的重要意義,深切的感受到哪些禁區是絕對不可以碰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非常感謝前面幾任諮詢師的不專業或是人格受損之處,恰恰是帶給我最重要的學習感受的,可以讓我避免重複他們走過的彎路。

但是如果除開學習的意義,只是作為一個病人的角度來看,我的確是經歷過幾段失敗的,至少是存在著失敗的部分的諮詢過程。這些經歷帶給我的最重要的傷害,就是引起內心世界的混亂,因為面對一個信任的人所帶來的傷害,我自己內心無從判斷是這個人在傷害自己,還是我自己內部的創傷引發了傷害的再現,這樣的混亂直接導致了對自己對他人的無法信任。這種混亂一直到我找到了接受嚴格國際化訓練的督導老師和分析師之後,才慢慢得以理清。但重建信任的過程,非常困難,因為要將之前建立起來的許多東西改寫,才能重建健康的關係,這就像把沒接好的但已經長在一起的骨頭再掰開了重新接,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一個曾受傷的病人,我對那幾任諮詢師是心存質疑的。但這個質疑恰恰又可以成為長鳴的警鐘,提醒我遠離對倫理的輕慢。

如果從諮詢師的角度看失敗的諮詢,有時候,有些諮詢註定是要失敗的,比如,有些非常自戀的來訪者,ta來到諮詢室的一個重要潛意識動力就是要證明「我是好的,你不是;我是有能力的,你是糟糕的」,所以,有時他們並不給諮詢師留下工作的空間,只是來到諮詢室將諮詢師攻擊一番就走人。所以,這樣的諮詢很容易脫落,然後諮詢師不得不承載被投射的大量傷害性內容,卻再沒有機會去與來訪者真正處理這些內容,只能是被憋在那裡。這種情況下,對咨訪雙方都沒有什麼好處,對來訪者來說,他只是將一些負性情感投射給了諮詢師,但是自己並沒有獲得成長;對諮詢師來說,就只能去處理很多因為投射喚起的壓力情感。

對於另外一些「失敗的片段「,比如某些時候諮詢會進入僵局,或者咨訪雙方都可能見諸行動等等,只要雙方的工作聯盟還在發揮作用,彼此的合作就可以帶領雙方去突破僵局,或是去理解見諸行動的意義。如果無法耐受諮詢過程中的這些」失敗「,過早的結束諮詢的話,就會失去了獲得理解的機會,倒是真的有可能失去走出「失敗體驗」的機會。當然,如果質疑諮詢師的專業度,還是要儘早與諮詢師討論的,如果能夠確認諮詢師的專業度不足,或是倫理修養不足,還是盡量離開的好。


我是學心理專業的學生,看到很多答主的回答,讓我心裡也挺不好受的。這個職業里確實存在一些不合格的諮詢師,沒有很好的解決來訪者的問題,甚至給來訪者帶來更大的痛苦,真的是感覺很慚愧的。又有些憤怒,很多非專業的人考一個心理諮詢師三級證就去開個心裡診所,(這個證超級好考,甚至交幾百塊錢就包過。你啥都不知道都能拿到這個證書。這幾年考試還嚴格一些)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對於這樣無恥的人,你卻拿他沒辦法。
我不知道自己以後會不會從事諮詢工作,但是我想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不能做諮詢自己還是有良心的。

有一點還是高興的,就是大家已經慢慢意識到心理有問題要做心理諮詢,但是目前社會各方面對這方面還是不夠完善,中小學說是有了心理諮詢室,但是不是專業的諮詢師,有的甚至就是一些閑職老師值班,看幾本心靈雞湯,聽你說說話,再教育教育你。沒有一點用。他還是以老師的身份去跟你談話。所以學校這方面可能也需要更加努力。。。
對於不夠格的諮詢師,希望他們早日良心發現,不要辜負來訪者的信任。

不過還是有一些權威,有能力的心理諮詢師的。每個行業都有好的不好的人存在,希望大家也不要因為遇上了不好的諮詢師而不再相信心理諮詢。


對我來說意味著否定,本來就已經很無助了,無奈之下才求助於「據說好厲害」的心理諮詢師,結果還是給我燉了一鍋香飄十里的雞湯,唉,就覺得自己更沒用了,這些道理自己都懂,怎麼就做不到呢?

我的第一次心理諮詢是和一位資深的諮詢師交流的,雖然當時的諮詢因為種種原因草草結束,但是總的來說對我的幫助很大,因為他聽到了我真正想說的是什麼,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而後來的幾次,換了諮詢師以後,他們和她們都只會甩幾個大道理給我讓我慢慢去想,而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我一個高中生,來做600一次一小時的心理諮詢,不是來讓人給我灌雞湯的!那些段子我在網上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好嗎!您作為諮詢師敬業一點好嗎!我填了那麼多測試表你倒是把結果告訴我跟我分析分析啊!光燉雞湯有什麼用!我還不如自個兒回家燉呢還省錢

(?_?)

而學校的心理諮詢更不靠譜,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任課老師兼職的,居然跟同學吵起來了,我在一旁看著也是醉醉的!

﹌○﹋


我接受過國內算是非常有名的閆俊的心理諮詢,當然是"私人"的,20分分鐘600元,我談了一小時的。因為我也是醫生,所以我能感覺出她的無能(準確的說是對我無能吧)及敷衍。最後十幾分鐘頻繁看錶。

到時間後我去了廁所,回來發現她又接待了別人(我們在咖啡廳),怪不得著急。

選的諮詢地點也很有問題,是人民大學的一家地下咖啡廳,我到了時,第一件事就是問吧台有沒有包間,可惜沒有。

大學咖啡廳,你懂得,真心挺亂,我們旁邊的桌子就有幾個學生在聊天。

結論是,有名的心理醫生很掙錢。有名的醫生不一定有實力,心理醫生用心最重要。後來我在瀋陽也見過幾位心理醫生和諮詢師,都甩閆俊幾條街。

那次算是個失敗的心理諮詢吧,幸好我本人也是醫生,感覺出她就在扯淡,不用心,就當自己錢丟了。要是一般人的話,看這麼好的醫生p用沒有,也許會很失落吧。


作為過來人我一定要好好說這件事。
高中時候去學校心理諮詢室諮詢過,學校心理老師在聽我訴苦後直接把我介紹去一個要收錢的機構,說她在那裡培訓。講白了,一般情況學校心理老師和你的對話是就像一個朋友在聽你訴說,然後給你幾個小學生都明白的道理打發你走。
高二的時候我病情加重,然後去了當地一個很出名的心理諮詢機構,是私人的,老闆就是諮詢師。那個機構第一次去時她不給我提供任何建議,僅僅是她聽我敘述病情,要是你不滿意,留下四百塊傾聽費,滾!滿意的話,一次性交三千,共十次,當然這第一次也含在裡面。其中有兩次沙盤療法,到了最後的幾次,她幾乎在我每提出一個問題和新情況的時候,都要強調一下,這個等你下一次療程(也就是要我再交3000塊)我再幫你分析。甚至有次突發情況我情緒嚴重失控,打電話給她,事後她還在強調打電話也算一次治療,所剩次數就扣一次。有次甚至打給我媽說我病情嚴重,十次諮詢不夠還要再來十次。 因為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催錢講錢, 我連最後一次諮詢也放棄不去了。說穿了,對於那個諮詢師來說我只是斂財工具,甚至談不上一個病人。對我來說,不僅無用,甚至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到了大學,因為我不會處理宿舍關係求助學校心理老師,做了明尼蘇達測試還有99項人格(我也記不清準確的名字),老師勸我去當地精神醫院看看,去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我的病已經不能單純的心理諮詢了,還要吃藥!我後來都在精神醫院看心理,這個心理諮詢師是個男的,很年輕,是個好醫生,不像上面那個中年婦女那麼計較錢也負責很多。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不專業的原因,我覺得我接觸過的心理諮詢師都很喜歡按照下面這個流程,即患者提出問題,諮詢師分析問題,提供個大道理讓患者自行解決。這個流程對我來說一直沒用,我感覺這個事情發生過了,如果心理醫生不解決我根本的問題,下次碰到換湯不換藥的事情我還會發作。所以一直到現在,我的病還是老樣子。
————————「華麗麗的分割線」————————————————————————————————————————————

看了評論發現好多小夥伴把重點放在精神病院上( ̄^ ̄)這裡補充下,醫生說我的病介於心理疾病和精神病之間。但是還沒到要住神經病院的程度啦~建議我堅持吃藥定期心理諮詢~沒有到不能生活不能工作的地步啊喂!!!(?Д?;)


剛剛進行過一段時間的諮詢。
能感覺到諮詢師很努力,很重視我。可是她的資歷太淺,對付我這種難題力不從心。
她所說的理論我早已不屑。而且我真正的諮詢動機她一直都沒有發覺,當然這和我天生的溝通能力差、強力的表演能力很有關係。
後來我發現她已經開始閃躲和逃避。問我諮詢是否有效。
我說「就好像曾經的狀態,像加速度不斷增大的下墜的曲線,諮詢幾次後成了緩步下滑的曲線。」這時候我已經知道,諮詢師非常吃力了。她希望從我這裡得到一些諮詢成果的肯定。
我本身把諮詢作為自我逃避的一種方式。因此諮詢中止。諮詢師希望我在「真正做好準備後再聯繫」她。
可我會再聯繫她么?值得懷疑。
現在那條曲線又開始變加速下滑。我非常感謝她為我所做的一切。可是又更加相信「能遇到有效的諮詢師」太難。
不知道她對自己的所做是否失望。也許這會成為她以後諮詢道路上比較好的經驗。

__________________20160922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遊盪墮落的日子之後。終於開始重新找工作的步伐。機緣巧合。又走到了當時進行心理諮詢的地點。挺感慨的。雖然諮詢師沒有給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她的一些話語如同細碎的種子,在我心裡長出了一些小小的葉芽。

比如「第一步,接受自己,接受既成事實。」
比如「可以回頭看看,曾經的你,那麼弱小,卻不想妥協。。。雖然你非常憎恨她,但是,其實她——你自己,有沒有覺得她也很過的很不容易?」

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不一樣的諮詢師。她對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雖然當時感覺這影響微不足道。

我要謝謝她。如果她能看到這篇回復。她是真心在做諮詢,在幫助別人。


我曾經在高考前夕感到非常的焦慮,然後聽媽媽的話去做了幾次心理諮詢,減緩心理壓力。

負責我的是一位教育機構的知名的心理老師,她來的時候看著我說:「我需要你絕對的配合我,否則沒有效果。」

當時我感到很困惑,雖然在這之前我並沒有接受過心理諮詢但是她的語氣讓我反感,在我的認知里,心理諮詢是一個互幫互助的過程,並不存在誰絕對聽從誰這樣的前提。

可能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她給我帶來的印象不好,或者是這確實是一段失敗的心理諮詢。我們兩個前後共交流了六七次,每次都約在周末,她的問題有時讓我無法回答,有時顯得咄咄逼人,進度很緩慢,甚至是讓我變得更焦慮。

也許她自己也感到了我們兩個的不合拍,她還給我的母親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中心思想還是我並不配合她。

說實話,我雖然對她的第一印象不高,但是我本人還是很重視這幾次諮詢的,畢竟價錢也擺在那兒呢(笑)可是她的配合論還是在諮詢時縈繞著我,我被迫聽她大量的心靈雞湯,有的時候我說出的苦惱她好像也並沒有什麼方法解決,反正就是一塌糊塗。

到最後幾次的時候我乾脆腦子裡徘徊著一會兒回家寫哪項作業這樣毫無營養的問題。我覺得這樣拖下去無非是浪費錢和精力,和她交流後我就結束了這段心理諮詢。

當我們心理壓力大或者產生病變的時候,我們確實是需要有人幫我們疏通引導,但並不是任何一位心理諮詢師都適合你。也並不是任何一種方法可以緩解你。

對於心裡壓力大的朋友來說,可能最重要的就是遇到一位尊重你的意見願意與你像朋友一樣溝通交流的心理諮詢師。這可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的第一次諮詢就碰上了合拍的老師;這也有可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你輾轉很多次才能碰上這麼一位朋友。

而同時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成熟的溝通技巧和熟練運用心理諮詢知識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件事。不要與你的諮詢對象保持距離感。

我最後和一位關係很好的老師溝通了一段時間,也通過自己的調理,成功完成了高考這項挑戰。也祝願每一位渴望邁過心理那道坎的朋友們遇到你們的知心姐姐。(笑)


最近一段時間我收到求助者的留言比較多,都是有關諮詢失敗的感受,在這裡我講一下吧。

對於求助者來說,令他們感到困惑的不是心理諮詢費用過高的問題,也不是諮詢師專業的問題,而是心理諮詢的效果有沒有保證。在這裡我說一句良言:無論是哪個諮詢師,是經驗豐富的還是初學者,他們都不會100%的給你保證諮詢效果。

如此一來,求助者就會有意見了,既然心理諮詢不能起到治癒的效果,那為什麼還要心理諮詢?

從通俗的解釋來說,心理諮詢的性質有點類似於「教育」。

老師在台上講課,將數學題,說這道應用題,要用公式來計算啊,同學們套入公式就會做了。第一步怎麼樣,第二步怎麼樣,最後再怎麼樣。

理解力強一點的學生,老師講一遍就懂了;理解力不強的,無論老師再怎麼細緻、耐心地教導,也只是會懂一點點。過了一段時間,又忘了之前解題的過程。

因此,在教育層面上,老師教的好與不好,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標。哪怕是學生考出的分數,也不能代表這個老師教的就一定好。學生除了成績之外,還有品性、習慣、氣質、性格等各方面的培養。唯一能看出老師有沒有水平的,是學生綜合方面的素質怎麼樣。比如成績好,品德棒,身體佳,各方面都是一個優秀的人。

實際上要達到這種程度的教育是非常難的。

回到心理諮詢,也是同樣的道理。心理諮詢有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近期目標主要是為了緩解求助者的情緒,給予他一個宣洩情緒的空間,調整認知,改變不合理的想法;而遠期目標是為了改善求助者的人格,讓求助者能更好地運用新的合理認知去面對嶄新的世界。

做諮詢時,近期目標是很好解決的,大部分合格的諮詢師都能夠順利完成;而求助者人格完善,能夠合理運用學到的知識到實際生活中,就需要一定程度的領悟力。心理諮詢到中後期,會出現一定時間內的瓶頸,對於諮詢師和求助者來講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一旦突破,就會給雙方帶來飛躍性的成長。

在做心理諮詢之前,求助者一定要先了解一個方面的事實:諮詢師不是建議者,也不是指揮家,而是你的引導者,他不會給你提供任何有價值的評價和言論,而會通過諮詢技術,在諮詢的過程當中讓你自我領悟。

任何事情諮詢師看透了的都不會一眼給你指出,因為這種做法是沒有用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如同考試做題,你學會方法後才能舉一反三;你要是不會方法,抄別人的,題目換個形式你就不會了。

心理諮詢的意義就在這裡,為的就是能讓你知道如何去「舉一反三」。

失敗的心理諮詢,對於求助者來說會感覺不爽,最主要的會有挫敗感。我看了諮詢師,還看不好,我這個人是不是沒救了?恰好不是,失敗的過程是你成長的第一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次你做諮詢,遇到一個騙子諮詢師,他什麼都不會,給你帶來了困擾。為了解決你的問題,你仍得尋找新的諮詢師,而在這過程中,你就會變得小心謹慎了:

「上一個諮詢師只是一味地給我提建議,說一些夸夸其談的道理,這根本不是諮詢!」

「諮詢師讓我做各種各樣的心理測驗,做完以後就開始評論我的問題,以偏概全、誇大其詞,實在不能信任。」

「聽了我的敘述,她居然跟我說你跟你丈夫分手算了,心理諮詢的過程是不能這麼說的,這個諮詢師水平有問題。」

這個謹慎思考的過程,你開始會懂得明辨是非,知道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如果之前沒失敗過,你根本就不知道心理諮詢這裡面還有這麼多的「名堂」。而失敗的失落情緒,會讓你拿出勇氣去對抗之前的不公正待遇。

當然,在這過程里還有一點特別重要,你得吸取教訓。假如你沒有總結,沒經過自己的思考和領悟,仍然到處去找諮詢師,那麼你還會遭遇第二次、第三次失敗的心理諮詢過程,越到後期,你會愈加疲憊,對求助者來說沒有比這更為掙扎的了。

而對諮詢師來說(這裡指真心從業的,不算騙錢和業餘的諮詢師),失敗的經歷無比難受。據國外的統計,心理諮詢求助者的脫落率大概是50%,脫落是心理諮詢師從業中必定會經歷的過程。很多新手諮詢師,在開始做諮詢時都缺乏自信,同時伴有緊張,生怕諮詢做不好,給求助者帶來不好的影響。總是想著自己的諮詢技術不過關,理念不紮實,操作不嚴謹,會不會失敗?

越是這種想法,失敗的概率就越大。做什麼事情,首先得有自信。就像醫生一樣,面對病人診斷,他得做到胸有成竹的問診,做出合理的分析。諮詢師同樣如此,一位求助者的到來,你得通過談話、心理測驗等方式搜集資料,大致分析求助者的求助範圍,是情感、情緒不佳、人際關係困擾還是其它方面的心理出現了問題,缺乏勇氣面對,不但會被求助者感到疑惑,表示不信任,還會讓自己的心情低落到谷底。

「我是不是入錯行了?」

「我到底有沒有本事?」

「我是不是還差點什麼?」

同理如此,失敗就得吸取教訓,要麼一蹶不振,要麼跌倒而起。心理諮詢失敗了,作為當事的雙方來說,都是一個總結—掙扎—領悟—成長的過程。彷彿回到嬰兒期,不停地學爬、學行走,逐漸「五指分化,手眼協調」,繼而加速成長。

任何的失敗都不會無意義的,它只會讓你進一步地去感知你所面對的困境,邁過這道坎,就能產生質變。


曾經因為抑鬱症去諮詢過,前後兩次,但是記憶實在太過模糊,我記不得讓我如鯁在喉的那次是哪次了,嗯,就當是第一次時發生的吧。
那個醫院也算省內數一數二的大醫院了,不過現在想來,當時它心理科實在是太不專業了。
我還記得那是2010年11月1日(這是個孤獨終老的日子啊),我下午揣著兩百多元去了醫院(我對醫院消費水平不熟悉),掛了號,去診室發現是個大概三十幾歲的女醫生,表情平平淡淡,聊了幾句,然後開始。
這時候,進來了兩個人,一男一女,膚色偏黑,看穿衣打扮,應該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或者至少在那裡長期居住。然後他們兩位就在屋裡的病床上坐下來嘮嗑。
對,沒錯,在我需要心理諮詢的時候,一對夫婦樣子的人就坐在離我三米左右的地方嘮嗑。說真的,別說我有心理疾病,就算我沒有病,在我想和別人說什麼涉及隱私的時候,也不願意這種距離有人。我知道他們對我的隱私沒興趣,但這不代表我會對這種事坦然接受。就像我在打字的時候,即便我知道那些東西可能會有很多人看,也不意味著我會對身後有人盯著我的屏幕無動於衷。特別我這種敏銳到不喜歡用『敏感』來形容自己的人。
於是我當時小聲和醫生說一句,往那兩人那盯一眼。我猜我的眼神應該很陰鬱,因為我當時在想『這兩個[嗶]怎麼還不死啊?!』不過人家夫妻兩個感情好,眼裡只有對方,把我無視了。這叫什麼來著?媚眼拋給瞎子看是吧?不過人家夫妻情深秀恩愛放閃光彈閃瞎我的狗眼就算了,醫生姐姐您怎麼也把我無視了呢?我是病人哎?!您無視我真的好么?整個過程當中,她似乎覺得那兩位只是個盆景,可臣妾我做不到啊!
鑒於我吞吞吐吐半天放不出個屁來,醫生姐姐給我做心理測試。兩套題做了大概一個半小時,結果是抑鬱、敵對、焦慮各兩分(也許抑鬱是四分?算了不記得了),開了聖約翰草片和谷維素,結果錢不夠,幸虧好友他爹在這醫院上班而且更幸運的是還當班,借錢開藥拿葯回家一氣呵成。
一個月後複查一次,但是實在沒印象了。
後來在工作中經常與人交流和損人,病情也算好轉,特別在教輔班當一年答疑老師感覺尤佳。
去年和新同事嘮嗑時發現他對心理學有些造詣,問了一下,他說我病沒全好,那醫生太業餘。另外一位新同事也說我的氣質有割裂感(應該就是葯不能停的意思)。
其實也無所謂了,反正我現在自我感覺良好。


我高中的時候遇到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學校的,她整個的坐姿、表情和說話技巧都讓我印象深刻。不知道到底解決了什麽問題,但是讓我很放心的去傾訴。
我那時候是焦慮症,而且較為偏激,她說我的心牆太厚,就偶爾跟我說她跟她孩子的一些對話來分散我的注意力。
後面對我的治療是靜養,就是讓我去那種心理治療室,可以靜坐,也可以戴耳機躺在專門的椅子放鬆按摩,我記得我第一次躺上去的時候全身打了一個抖,一下子放鬆了很多,治療室是完全禁閉的,只有我一個人,最後一次的時候我突然哭了,然後她讓我再也別來了,要相信自己。
然後我再也沒有去那個心裡治療室,那一段時間好像忘記了這一段事情,也就現在,才逐漸提起。
雖然那個老師跟我後期接觸的那種,要一直陪著你成長的心理老師不同,但是我覺得她是最靠譜的,既然有了一定的治癒能力就要相信自己,真正的治療效果應該是永久的,改變你內心的想法,而不是那種,要你經常去…我也沒那麼多錢給那麼多次。當然這分病情…


作為諮詢過心理醫生的我是這麼想的:媽雞,還不如我自己開導自己。


資深來訪者來答一下。
我自己是抑鬱症,嚴重的時候有強烈的自殺念頭。失敗的諮詢讓我感覺很絕望,我會想「我已經做出努力去改變現狀了,可是依然沒有幫助,說明我一定是沒救了。」

重新編輯一下,原答案有誤導性。抑鬱症是精神疾病!不是心理問題!嚴重要吃藥!精神科!抑鬱症諮詢師要及時轉介的,沒有精神科就診諮詢師不會接的!如果接了你可以直接排除TA,TA不專業!我是有吃藥同時做的諮詢!


付出很多金錢,卻得到了本來就懂的雞湯和道理。。。。。。。很失望


好吧,見過兩個心理諮詢師,一個學校的,一個醫院的。學校的呢,她並不幫我找問題,只是簡單的教我一些放鬆的方式,可是這種方式維持的時間不長,後來每次放鬆我都要強迫自己去做的時候我覺得好痛苦,就沒去過了。。。
醫院的呢,我對她說我整個人都很累,是真的很累,走一小段路就要停下來休息的那種。然後她說,每個人都很累啊,你不要往那邊想啊blablabla。。。和她聊天我都想哭了。。


在果殼網看到了一篇名為《羅列我的心理諮詢師的荒唐言論》的帖子,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我現在在美國上高中 之前抑鬱了接近一年 這學校在知道 我有抑鬱症之後 (一個月前) 非讓我看心理醫生
那個醫生就是個白痴
他說的我都知道了 整個過程就像我在給他上課一樣
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 提高了自信心吧
發現這醫生真傻逼. 我其實真的很厲害.


推薦閱讀:

心理治療時,醫生說的「全部想起來」為什麼有利於治療?
如何區別抑鬱症和普通的抑鬱情緒?「抑鬱狀態」又是指什麼?
心理學從業者怎麼看待近年來在國內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十分流行的沙盤(箱庭)療法?

TAG: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 心理醫生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