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一篇文獻綜述?
怎樣評價一篇文獻綜述的好壞(科技類),有哪些標準,如文獻羅列的詳盡程度?文獻分類闡述條理?……
1、先一句概括:一篇綜述的好壞,十年以下功力的人無法評價。
2、解釋下上面的說法。評判,是一個越來越流行的行為。如同達人秀。廣義而言,任何人都有一張觀眾票,都可以發表意見。但評委票只有那三五張。與達人秀不同的是,綜述往往出自評委之手。評委都不能輕易下判斷的情況下,一個觀眾如何評價?
3、但,觀眾對每一個評委總有不同的好惡判斷。這個判斷主要來自哪些因素?這是可以廣泛討論的。因為我們評價的不是評委,是我們觀眾自己的選擇標準,我們便有了充足的評價的立場。
4、有哪些標準呢?內容第一,作者第二,刊物第三,作者單位、引用和時間不是指標,至少不是我的指標。但請注意,因為諸多因素存在非因果的關聯,所以有時候殊途同歸。
稍微解釋下。內容第一:落在字面上的東西,請就事論事,實在不能全面堅持的情況下,請至少堅持在對文獻的評價上。一張紙可能因為某個歷史人物的使用而成為今天的文物。但一個意思不應該因為某個人說就比別人說而更加正確;也不應該僅僅因為這個人有著背景就顯得更正確;也不應該因為這個意思被放在更高IF的雜誌上就更正確;也不應該因為這個意思被更多人引用就更加正確。當然,大家都明白這個很淺顯的道理。但越是淺顯的東西,越是容易被忽略。作者第二,因為內容不能把第二第三等其他因素也佔據。此外,一個優秀的研究者有獲得獨立於自己的研究內容的尊重的權利,也僅僅是因為其認真,而非其地位賦予,刊物賦予,單位賦予。刊物第三,因為我們需要尊重哪些能夠評價他人論文的具有高水平的學者,某種程度上他們制度性的推動了特定領域的發展。其他因素可能是這個學者的內容掙來的,但也可能不是。
5、好了,怎麼算是好的內容?一篇文獻綜述的大概定位是承歷史,述現在,啟未來。
5.1 承歷史
歷史的追溯要做到脈絡清晰,細節準確,歷史完整,評價客觀。從而完成「歷史功績」的「按勞煩配」,讓名歸於實,是歷史敘述者的第一要務,論文中所以有引用,第一原則也是如此。不能偏私性的弱化,忽略。當然,刻意如此的事件可能不多。多數質量低下的歷史敘述工作往往是由於能力不濟,如沒有足夠的知識庫,沒有找到相關的文獻等,從而導致沒能完整敘述,或者自己認識沒有到一定高度,從而錯誤的估計了一個歷史人物的作用。篡改歷史,一直和記述歷史扭打著走來,將來估計也不會完全離開。但被篡改的歷史,很可能只是某個著史者自己認為他那目光狹窄的觀點是正道而已。就我自己讀過的綜述而言,綜述作者的經歷太少,讀書太少,思考太少等個人學術水平的低下是最嚴重的限制。引用文獻多,並不一定就知道的多。引用「對」的多,才是真材實料。
5.2 述現在
能放眼看到很多細節,並能看到細節內部的結構,讀出其中的問題並指出潛在解決方案和相關猜想的人,定是其他學者眼中的令人懼怕的「人精」,因為別人能只讀一下自己的論文便找到問題,就意味著,如果他想來挑戰,很可能會勝。
5.3 啟未來
科學家不是夢想家,對未來的評價總是謹小慎微。誰有眼光,總是比前兩者更容易體現出來。
6、最後,怎麼評價?不評價。因為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基本上不會有相同的文獻去綜述同一個話題。每一篇綜述某種程度上都是唯一存在的。在放棄了評價這個近乎下意識的流行行為後,請多關注自己知識的獲取。因為真正要評價文獻綜述,你只有全面地了解了這個領域才行。任何寫在紙面上的規則,都是沙灘上寫的字。仔細讀每一篇綜述。對比之中,你的評價體系才能慢慢養成。
讀博有一段時間了,感覺學會寫文獻綜述成了近來最大的收穫,在此寫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請各位「大牛」指點,共同學習進步。
文獻綜述考察的是以下幾個能力:一個是針對問題查找文獻的能力;二是歸納總結分類的能力;三是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查找文獻的能力。這一點聽起來好像很容易,現在網路資源這麼多,尤其是在武大,圖書館上的中外文資料多得不得了,但是要真正查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在做老師給我的題目「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與國際化策略」的時候,可能一開始我對這個題目的理解不深,只是簡單地將它分成兩個部分,中小企業創新與中小企業國際化。在中國期刊網上搜索關鍵詞「企業創新」「中小企業國際化」,我發現出來的論文都比較次,大多只是一些空話套話,幾乎所有的文章都一樣,沒有什麼可借鑒的價值,由此思考中國的學術研究到底怎麼啦?如果要我們都看這些文章的話,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那麼我們要怎麼辦呢?有兩個辦法:首先是在搜出來的文章中找一篇雜誌好一點的,一般來說,好一點的雜誌他的論文會更有價值一些。然後看這篇雜誌後面的參考文獻都有哪些。被作為參考文獻的論文或者是書籍都還是可以的,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或者是找出這個領域內比較權威的專家,然後看他的書或者文章。比如說在中小企業國際化方面的權威人士有:林漢川、趙優珍、魯桐等。第二個辦法是在外文文獻中尋求幫助,寫到這裡,又要感慨:怎麼國外的學術總是做得比較規範和有價值呢?昨天看劍橋大學網站的時候,發現劍橋大學的本科生從進來開始就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加深對自己方向的理解。老師們上課也並不講很多,而是每次上課開出一系列的書單,讓學生去圖書館查資料,所以劍橋大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圖書館度過,而不是在課堂上。正是因為這種培養方式,很多劍橋大學的學生在本科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是某個研究領域的專家,能夠達到很高的學術造詣。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國內可借鑒的真的不是很多,一定要尋求外文期刊的幫助,但是目前在利用外文資料方面我還摸索得不是很清楚,再學習。
二、是歸納總結分類的能力。那麼多的文獻,到底哪些是對自己有幫助的呢?還有如何將他們歸類?文章可以有很多篇,但是我們要在看了之後再心裡分成幾個方面,大多數的文章都逃不過這幾個方面。比如說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文章,研究的比較多的就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經濟學分析;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方式、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程度以及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策略等等。所以我們在看文獻的時候一定要心中有一根主線,你的思維會圍繞這根主線,一定要明白我為什麼要看這篇資料,這樣才不會在看文章的時候摸不著頭腦,才不會越看就感覺越迷茫;相反地,心中有數,那麼看文章會越看越清晰。而且可能在看得過程中你會有新的想法,會想到再去查其他方面的文章。我們在寫一篇論文的文獻綜述時,一定要明白文獻綜述他是為文章服務的,關於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研究角度那麼多,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方面都寫上去,時間篇幅都不允許,而且也沒有必要。看過那麼多文獻之後,你一定要形成自己對你所要寫的文章的整體認識,明白你打算再文章中寫那些方面。我看了中小企業創新和國際化的論文之後發現我還應該去查找一下關於中小企業國際化和創新的相互作用的論文,為什麼要把這兩樣東西放一塊來研究,他們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關係。
最後是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我們不是為了看文獻而看文獻,看文獻是為了了解,目前在這個領域都研究了些什麼,那些方面研究的很成熟了,那些方面還是新興的領域。此外,看文獻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發現別人研究的不足之處或者可以改進的地方。那麼這些不足之處就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地方。
此外下面的這段話是在別人的論文中看到的,對於我鑒別領域的發展程度和前景有一定的幫助:判斷一個研究領域是否成熟的三個標準:1)該領域已經存在大量的實證研究;2)這些研究已經形成了相當一致且具解釋力的結論;3)這些研究對於該領域重要關係性質的理解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
最近剛發表了一篇mini review。如有興趣可以移步到:An overview of dealloyed nanoporous gold in bioelectrochemistry
去年寫了兩篇綜述,根據審稿情況,審稿人最看重的是:timely。也就是及時地綜述相關領域的最新的進展,而且相關的綜述較少或者還沒有。
在寫作的時候,自我感覺關鍵詞有:comprehensive,scientifically right, insight。基本要面面俱到,模糊或者不認同的觀點不進行包括,對於局限性應該給出一些解決方案。再就是一些比較新的觀點出現時,要給出一些引文中具體的數據給予支撐。
作為讀者,對不熟悉的領域我喜歡一些tuitional review,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該類綜述比較全面,由淺及深。對於熟悉的領域我喜歡progress report,或者perspective,我可以跟蹤最新的進展,把握將來的發展方向。
我們課題組也審稿過綜述文章,我們看重時效性,simply written,scientifically right,coherence等。我從兩個方面回答以下這個問題:
1從投稿角度。
如果是投稿,審稿等角度,一篇文獻綜述的好壞更多的在於方向是否夠全,參考內容是否夠新,文獻是否是top,這些方向代表性的例子是否是大牛,自己文章掛的是否是大牛。掛大牛的目的最主要是提升文章層次和眼界,一些審稿人是判斷不出來你是在指引方向還是在嘩眾取寵,所以看是否有大牛是最直觀,最省事的方法。
2從做研究的角度。
大方向概括之類的綜述俯拾即是,似乎每一條都是康庄大道。但是,我個人更喜歡路邊的警示牌,有一些綜述,會比較一些研究方法和成果,告訴你誰比誰的數值更高,然後我就去看那個差的,看看他為啥犯錯。我覺得研究最重要的事情是填坑,等大量的人把坑都填了,自然就出成果了。但是現在發文大家都說自己做的結果多牛逼,卻絕口不提坑的事情,只能讓有經驗的人從字裡行間推測華麗辭草背後實際的含義。不過這樣也很有趣,只是太耗費時間精力了。
1) 綜述最好是最新的,但是最新的意味著引用次數不可能高。那麼只能從其他方面評判,來源期刊是否是領域內公認的頂級期刊,作者在領域內是否是帶頭大哥之一;這兩點對於進入領域有段時間的人很簡單。當然老手更是看一眼文章結構便知道輕重了。
2) 對於完全的新手,最好從最經典的綜述下手。最經典,意味著引用次數爆高。一般文章被引次數跟時間成正相關,所以這個辦法有可能找出來的是非常老的文獻,一般意義不是特別大,除非你在調查歷史背景;這時可以在檢索條件中加入時間限制,比如最近10年。Web of Science怎麼用應該不用介紹了吧?看過最經典的綜述之後,就對該領域有個概念了,那麼就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去鑽研吧。有經驗了,go to 1)。
3)我很在意綜述的結構與表述。好的綜述是應該能夠作為教科書使用的,能夠讓一個只具備本科基礎知識的人直接讀懂。很喜歡有目錄的綜述。
4)好的綜述必須有大量參考文獻,而且其中應該有一定量最近發表的文章。參考文獻的引用不應該出現堆積,而應該均勻分布於文章中,否則有湊數量的嫌疑。很多大牛時不時會發表一些個人評論,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綜述,短短十頁不到,參考文獻也有限,對於新手的參考意義還不如幾十頁、上百頁的那種。
文獻綜述有的是行業大牛寫的,有的是學生寫的類似讀書筆記的東西。大牛的東西大多是幫助別人更了解做自己做的東西,寫自己的研究多些。我主要說第二種。個人認為好的文獻綜述是通過查閱文獻總結目前所關注領域的前沿報道。並通過這些報告找到能有所改進或者還有往前推進的方向,或著給讀到這個的讀者一些啟發。總的來說就是溫故而知新。
其他兩位答主都說的很詳盡了,我補充一條,文獻不能僅僅是對引用文章的羅列,而是對引用的觀點高度概括,能夠找到當前哪些問題已經被研究,哪些還有待研究,並且能自然且適時地引出自己的觀點和要研究的方向。
當然,大量引用,綜述是最新的,要引用核心期刊的文章,也都至關重要。
希望能幫到題主!
看標題與內容是否符合
作者第一,雜誌第二,引用第三
文獻綜述就是對一部文獻內容的概括
看好就去評價的啊。。
1發表期刊,越頂級越好
2被引次數
3作者本身牛逼不牛逼,是不是一個大牛,是不是院士/長江學者etc
4發表單位,如國家重點實驗室之類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北大博士實名舉報黃亮教授在ACL上抄襲論文?
※你給哪些牛人發過郵件?有哪些結果?
※怎麼看互聯網學術?
※如何總結和整理學術文獻?
※博士生畢業時要寫的「畢業論文」和之前發表在期刊上的「學術論文」定位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