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上鋼琴師》究竟是要傳達什麼?

本來不喜歡這樣去深究一個電影
但是裡面的「講故事」的那些話,以及陸地的有限什麼的,最近又在心裡倒騰出來~
想看看大家是什麼個看法~


任何這類評論都是在折射我們個人的思想。我看《1900》(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中有重要的一條就是:

人生中的巨匠(尤其是藝術巨匠)都是註定在海上漂泊的,你要想和他/她合作,就得上他/她的船,和他/她的心交流;但是,你別想把他/她拉到你的陸地上去。而你在陸地上能見得到的匠人,不會有巨匠那麼強悍。世人大都不願意相信這點,總想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案,結果落得大家都不愉快。


【1900:我只是在遵循我的生活方式】


1.1900與MAX是「一體兩面」的兩個人。

導演在處理這兩個人物關係時是曖昧的,本片採用倒敘,1900隻存在於MAX的回憶敘述中,除了MAX,沒有旁人能作證1900的存在。你可以理解為1900和MAX是「一個人」,這兩個人反映了一個人的不同的生存狀態,1900象徵了理想國,在那艘船上1900是無人不知的天才鋼琴家,MAX則代表了世俗且殘酷的現實環境,MAX只不過是庸庸碌碌的芸芸眾生。

2.一個並不存在的人

導演並未交代1900的音樂才能從何而來,生於佛吉尼亞號、死於佛吉尼亞號,除了好友MAX的回憶,無人證明他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1900是某種「象徵符號」,而非具體的一個人,所以糾結於1900為何會彈鋼琴,無疑偏離了朱塞佩的原意。
1900以一個不存在的人,用絕對客觀的視角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目,他看透世人所思所想、展示了個人在世界面前的絕對渺小。作為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我們也是「不存在」的,我們會死,記住我們的人也會死,我們來過這世界的證據也會湮沒於歲月。

3.愛情與生存

「愛比死更偉大」這種奇葩觀點早在上世紀初就被群嘲了,成熟的愛情不是哭天搶地、海誓山盟,而是彼此生活方式的融合,所以我一直覺得傑剋死于海難是不幸中的大幸,十幾天的愛戀能成為羅斯一生的財富。1900在戀愛激情促使下決定上岸,但他又選擇留下,比起愛情,他更珍惜自己的生存方式,假如一個人連自己都不去尊重,怎麼能指望他尊重愛情?

4.一個人的宗教

1900不允許他的音樂被記錄、被帶走,不下船去追尋追尋音樂家之夢、甚至改變世界樂壇,他不屑於拿他的音樂換取功名利祿,甚至不希望與全世界分享,他的音樂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樂只屬於他自己。
他孤獨地演奏自己的音樂卻不以之為孤獨,他fuck了世間一切規則卻並未存在於世間。1900目送了一批又一批美國夢的尋夢者,他的夢在他的船上,或者說,船上的他是現實中每個人的夢,那夢留給自己就好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那夢越來越不足與外人道。

5. 88個鋼琴鍵與無限的可能。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

最折磨人的不是已知的苦難,而是未知的恐懼。生活有太多選擇,哪個選擇是正確的?又或者這種去選擇的意願是否正確?沒人可以肯定。1900選擇了一條自己確定的道路並走了下去,MAX如大多數人一樣,在不確定中稀里糊塗地過了一輩子。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世界是自己的,頭頂藍天、腳踏大地,多年後,也許很多人發現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自己的。歷盡滄桑的MAX得知1900決定留在船上後,默默垂淚,與其說他在哀傷失去一個朋友,不如說他在面對好友質疑時,手足無措地宣洩自己生活的悲傷。
1900決定留在船上,堅守了自己的船、也堅守了赤子的夢。而MAX為了生計賣掉跟隨自己多年的小號,流浪在無盡的街頭,究竟誰更孤獨、可悲?

MAX是普羅大眾狼狽現實的縮影,1900則是存在於每個人思想深處的田園。在殘酷時光的洗禮中哪怕我們還能堅持那麼一點點赤子之心,這也許是朱塞佩「三部曲」的初衷。

以上


坦率的講,《海上鋼琴師》是我看過最多遍的電影,至少十遍以上了。
雖然,它不像《指環王》氣勢宏大,不像《教父》史詩英雄,不像《肖申克的救贖》人性解脫,不像《非常嫌疑犯》曲折迷離,但它的的確確是一部關於自我內心深處最微妙的弦動的靈歌。

1900說得幾句話,先引用過來吧: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 88
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裡,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裡?我能看到嗎?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闢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單純的世界。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或許習以為常,但對於1900,那個一直那麼純粹的人而言,卻充滿了恐懼,充滿了未知的迷惑和無盡的茫然。1900的心靈,純凈的如同孩童。
回顧我們成長的過程,我們的心路歷程,是否記得,時時會湧出這樣的感慨:「如果我不長大該有多好!」 那段我們依戀的童年記憶究竟是什麼?不是玩耍,不是嬉戲,不是在媽媽的懷抱中撒嬌耍賴,而是一種清澈的無憂無慮,是一種對生命最本真的體會。
我們深深知道選擇的痛苦,故而渴望義無反顧的決絕。
我們希冀著放得下的心態,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何須去拿起呢?」
我們每日忙碌於塵世的喧囂浮動,游弋於人間的觥籌交錯,卻都默默地期待著一份屬於自己的平靜。
我們追逐著物慾,名利,認可,奢華,享受,成功,可誰能像1900那樣,只管默默地親近他的琴鍵,奏出他的心靈,不在乎別人是否在「america」的歡呼中頓時無影無蹤,忘卻了那個撫慰著他們寂寞旅程的樂手;
生活,讓我們疏離了親情;功利,讓我們世俗了友情;慾望,讓我們背叛了愛情,可捫心自問,這一切的情感的告別的代價換來的真的是我們曾經夢想過的天真的幸福么?
所以,1900,給我最真的感受,就是那種簡單的潔白。他知道他能擁有什麼,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本就沒有必要擁有的東西;他知道他不了解什麼,也不去讓自己陷入無盡的迷惘。
可能有人會講,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這是一種懦弱的態度,這是一種逃避的借口。但我知道,當我們看著他隨著鋼琴飄蕩于海浪翻騰的船艙之內,聽著他為心愛的姑娘奏出海上鋼琴師的旋律,用fuck the regulation輕輕地回答了船長的職責;說出你自取其辱,然後把香煙點燃於火熱的琴弦之上,這些情節無一不告訴我們,他不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反之,他的自我更為高貴,他擁有的是自我的自我,而不是世俗的自我,他生活於他自己構建的靈性的殿堂,那個殿堂無人可攀。
1900,超越了生命的一個人,超越了塵世的一部電影,超越了常人價值觀的一曲讚歌。
向托納多雷致敬,不為《天堂電影院》,不為《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為他最美麗的生命篇章《1900》。


你不要期待在這種電影找到一個中心思想。好電影就像生活。沒有中心思想,但又處處需要思想。


(嫌棄內容長請直接拖至分界線不好意思此時凌晨兩點碼字略有思維凌亂)
在我第一遍看海上鋼琴師的時候很難過,為什麼1900要死,為什麼他不去面對他心愛的人,踏上陸地開始新的冒險,為什麼他要放棄掉自己的生命和才華。
現在,以我的平庸之資是這樣理解一個偏執天才的台詞的。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他自出生起一直未離開過那艘船,他眼中的世界是單純的,可控的。船上之外只有大海。人們天氣好的時候在甲板上交談,喝酒,夜晚的時候回到不同階層的包房睡覺。一波人來了又會換成下一波的旅客。人們把船當成旅途中的短暫停留,而卻是他生活的主體。
陸地上的人們會為著很多目的而苦苦追尋。彈琴彈得好所以出唱片,開演唱會,獲得名利和喝彩,握著大把鈔票後追尋更好的生活,被周圍的人綁架,被你的生活圈子綁架,被不能四季如春充滿缺憾和誘惑變化的生活綁架。而這一切與他最願意做的事情最開始做的事情的初衷背道而馳。
我只是彈琴。
不為證明什麼,不為追求什麼,不為獲得什麼。
在琴中我可以獲得自己的情感發泄,我可以自己編奏新的曲目來抒發新的心情,我可以completely掌控手中的88個鍵,這是一個完全安全,自由的空間。我存在於此,萬事不能改變它。我與之契合。
不為證明我琴技比誰厲害,不為追求一大群素未謀面的人的喝彩,不為獲得徒增煩惱的金錢和道德捆綁的頭銜名譽。
我在船上,一直在船上。
並且不羨慕那個四處「遊走」每日變化的大陸。(和陸上的人)

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 !
「天啊!你……你看過那些街道嗎?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下去該怎麼辦?你怎麼選擇其中一條來走?怎麼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或者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


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影片前段講到1900從精緻的搖籃里抱出來,並且暗示他的父母為上層階級。我愚昧的從這一點揣測他天生骨子裡帶著貴氣與傲慢。
他過人的天賦和從小沒有雙親沒有長在健全的家庭,沒有一個完完全全的庇護所和被體貼入微保護與關懷的經歷。他問什麼是媽媽,丹尼。丹尼說媽媽就是是馬。賭馬買媽媽總沒錯。
我覺得這是否可以認為他不是一個特別有安全感的人。
作為天賦極高的孩子,他有資格自負,認為自己應該掌握什麼,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依賴依靠其他事物而活。只要有那88個琴鍵,他就是可以創世的上帝,這個空間里唯一的王,掌控者。
所以他一再抗拒自己未曾涉及的陸地,一再抗拒那些林林總總的街道,一再抗拒那些在他認知範圍之外的陸地世界的規則。
他討厭那種不能掌控,被塞進巨大的紛雜的世界,要分散精力去面對未知的也許恐懼的生活,即便那個他喜歡的女孩住在 mott street 7號,他也不能克服那種恐懼和厭惡感,踏上未知的大陸。
他不需要陸地上的無數種選擇,會遇到的無數個人,就好像他一直只鍾愛那架鋼琴,只挂念那個女孩。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旅程太長,香水太濃,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裡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為什麼要1900要放棄生命也不願放棄那艘船。因為那是他的原則,那是他過去人生中所有情感的寄居所。他的生活或許有波瀾,但一直處在一個可控的狀態,沒有違背他的原則。
試想讓一個重度潔癖症患者發現自己被埋在垃圾堆里,讓一個最害怕青蛙水蛇聽到呱呱聲會緊張到手心出汗的人如我遇見的一個女生被放在滿是青蛙的池子里,讓一個有種嚴重族歧視的白人一夜之間患惡疾變成黑色皮膚,讓一個古時三貞九烈視貞操為聖物的女子遭遇暴徒。你確定他們不會想要放棄生命?
固執的人,偏激的人,在自己生命的最深處設置一個不可抗原則的人,如果有一天要失去那個原則,他會死掉的。
天才都自負。
我不願選擇去面對一個我不會創作的音樂。
我不願去那個我一直恐懼無比巨大的地方。
我不願去經歷那麼長那麼遠的旅程。
我放棄。
我已經是孤身一人,難道要放棄掉那唯一可依附可以獲得安全感的那艘早已習慣的船嗎?
與其放棄掉我對人生的控制權,不如放棄掉生命。
我的存在只是自己的意義罷了,我就好像自己的 宇宙自己的天神。
原諒我。
無法用那並不會見得有多美好的以後人生來說服自己放棄這艘船,去往另一個地方。
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

----------------------------------我是不知所措碎碎念分界線么么噠---------------------------------------------------------

個人覺得這部片子之所以有爭議有人極度貶之就是因為 主角擁有難得的天資卻不按我們正常人的思維去獲取名利 反而守著一無所有的破船死在風華正茂時。
因為[我們費盡心力也得不到的東西,而1900隻要下船就可以辦到了。為什麼他不?]=所以片子好扯啊。
我認識一個智商162的導演。他說不會留遺產不會找女人不會有後代。他特立獨行又自負浪漫,所以你會因為他到了適婚年齡也一直單身住在自己租的公寓里沒有節假日是個工作狂沒車沒存款而覺得他頂著名牌大學的頭銜很失敗還不如經商發家致富的土豪嗎?
很多天才們都在常人永遠不會試圖靠近的軌道上生活。
不被錢和更好的生活所捆綁。
他們的思維,他們的大腦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伊甸園。
喏,現在你要讓1900 去他討厭的地方。
他才不會做出半點妥協,什麼去陸上彈鋼琴也是彈啊吧啦吧啦。
人家就不。不可以。

讓我們這群庸人就默默惋惜吧。

-------------------------------

碼字的地方:

http://weixin.qq.com/r/qzvr827EKTNWrSqQ926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要注意看電影里最後的那一個片段,1900沒有選擇下船。他生在船上,長在船上,最後也要選擇與船一起毀滅。

這對於他來說,就是最好的結局了。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不理解的,一個人,從小在船上長大,而且從來沒有離開過,他一輩子的生活空間就在這個船上,正常人的選擇,就是離開,去看更大的世界,但是1900不,他在永遠的停留在這裡,船上的時間對他來說,比一生都要久。他想要的東西,只要在這個船上,就足夠了,不需要再去其他的地方。

電影里的音樂和愛情,都只是1900的一個武器,他用鋼琴去對抗海的孤獨和大陸的喧囂,讓自己安心的和自己對話。這世界上的藝術家就是這樣,他們寧願選擇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和大多數人的世界都不一樣,更孤獨,更平靜,但也更複雜。

大地上的世界太吵鬧了,有一種人天生就不屬於這裡,他們屬於愛情,屬於音樂,屬於大海上漂流的一艘船,流浪的宿命也許會比其他的生活,更能得到他們的心意,因為他們只想簡簡單單的,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就像這句台詞說的:「那個世界好重 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 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的快崩潰掉嗎?」

船上的世界雖然單調,但是有音樂,音樂是美的,是善良的,也是具有力量的。而外面的世界,雖然眼花繚亂,但是有著太多的選擇,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那麼為何就不挑選自己喜歡的一種生活呢,音樂的世界已經足夠大了,音樂就可以在有限的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

對於1900來說,愛情是一種選擇,它讓他著迷,但是愛情不是唯一的選擇,人類的生活就是不停的選擇,但是選擇也是痛苦,因為你選擇一個東西,總會失去另一件東西,而當愛情已經讓他的心神不穩的時候,他又怎麼保證自己在外面的世界,會遭遇什麼呢?

所以,1900寧願選擇擱置這個問題,回到他平靜的船上,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連綿的城市什麼都有,但是連綿的城市也會讓自己失去最初的想法,那麼他寧願一生孤獨,也不願意隨波逐流。

正如電影里的台詞: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有些東西,太喧鬧了,反而會讓一些人望而卻步,因為他們要的只是更簡單的生活,也許陸地上一切都好,但它畢竟是有盡頭的,對於1900來說,就是一個有盡頭的城市。而1900所在的輪船上看似是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他沒有城市的一切繁華,但還有大海一望無際的藍色,這樣的世界是沒有盡頭的,對於他來說,就是一架上帝的鋼琴。

作為一名鋼琴師,音樂才是它的畢生追求,他不選擇那些讓他心靈變得嘈雜的東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關注音樂的美妙,1900就想這麼留在海上,隨著波浪漂流,專心的彈好這架上帝的鋼琴。


真正無限廣大的世界,是你平靜的內心。


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我看到兩個,一個是深刻與真實的矛盾,一個是恐懼。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里,十八歲的渡邊君努力使自己避免深刻,因為他隱約感覺到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實的同義詞。電影里作為敘述者也作為與1900對照的小號手,在描述他所憧憬的「無關重大卻值得過的生活」的時候,1900既嚮往也恐懼。重大的生活當然是深刻的,值得過的生活則是更真實的。選擇深刻還是選擇真實,就是1900面臨的最大選擇。
當然深刻與真實有交集的部分,死是深刻的,悲劇是深刻的……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當然可以厚顏無恥的說我們追求真實,同時不反對深刻。但是1900的天才和離奇際遇,把他變成了一個不接地氣的人,他既然拒絕真實,最後也只有和船一起被炸毀。
這部電影會被詬病,其中一個原因大概就是這麼一個不可能真實存在的人,被導演逼迫著去接近深刻,變成了一個完全的人物。
之前看過一本九型人格,1900就可以作為裡面「觀察者」的典型,喜歡遊離於群眾之外,對於自我非常重視,傾向於過一種封閉的生活,而他們的核心情緒就是恐懼。另外一些典型,比如卡夫卡、王家衛,你都可以在他們的作品裡,看到無處不在的恐懼,害怕被拒絕,害怕傷害,害怕走出去……除去這種恐懼,彷彿他們也不成為他們自己了。
所以電影里,1900作為一個人物而不是人,也就理所當然地被這種恐懼所支配,最終也沒有下船。


我認為這部影片闡述的是對自由的定義。
其實影片的開頭就隱藏著結局。1900的定位一開始就是一個被住頭等艙的貴族父母拋棄的棄嬰。諷刺的是,他卻被在地上爬著撿煙頭的燒爐工收養了。老Denny滿嘴髒話,卻要教孩子識字,告訴1900,T.D就是thanks denny.告訴1900,沒有孩子的人要被孤兒院帶走,告訴1900,媽媽就是一定會贏的馬,他在自己都養不活的情況下收養了1900,給1900做搖籃,教他認字,一把屎一把尿喂他長大。Denny是個反世俗而樂觀善良的人,看似粗鄙卻熱愛生活而且活得開心純粹,他沒錢,沒文化,沒女人,但他懂什麼是生活,什麼是愛。他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1900,讓他活在一個以為媽媽是一種馬的美好的謊言里,又因為沒有身份而讓小小的1900呆在船艙里的封閉空間里保護著他不被帶走。後來Denny因為意外,重傷在床,臨終還要1900在他床邊念字,捨不得孩子的他硬是撐了三天才去世。從此,1900的庇護人沒了,這時他聽見了音樂,從此,鋼琴代替了Denny,延續了他那純粹的美好。從他稚嫩的雙手在鋼琴上彈出震驚整條船的音樂和他回船長的那句去「去他媽的規則」起,他註定是一個挑戰常規而又傳奇的存在。
1900追求的,從來不是那些眾人趨之若鶩的東西。他的感受力要比常人強很多,他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感受著這個世界,雖然沒有踏上陸地,卻能比陸地上的人更細緻地了解他們自己。他用音樂來形容他的所見所聞,用音樂來幻想那些他從未去過的地方,用音樂去表達他的喜怒哀樂,在他出生的船上,在他的鋼琴面前,他可以不去任何地方,卻漫遊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可以不去說任何東西,卻能用琴聲向人們傳遞情緒和節奏。在人們爭相奔赴自由女神的懷抱時,他卻守在空空的房間里,來回於歐洲和美洲。他看著人們不停地尋找,去奔赴未知,在Max追問他為什麼不踏上陸地,哪怕一次也好,他不解地回問max.「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在1900看來,陸地人的邏輯是顛倒的,他們在追尋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而這在1900的認知里,是難以理解的。看看1900是怎麼面對那些世人趨之若鶩的東西的:唱片公司要把他的音樂錄製成唱片,復刻千千萬萬份。而當1900第一次在唱片里聽到自己的音樂的時候,聽說他們要把他的音樂帶給成千上萬的他並不認識的人的時候,他心裡耳朵里根本聽不進去唱片公司的人關於出名金錢那一套的說法,他聽到的是那個女孩,他腦子裡想到的是他對那個女孩的感覺,而這一切只屬於那個女孩,這個唱片代表的是他對那個女孩的心,而不是能給他帶來功名和金錢的唱片公司和那個太大的未知的世界。 當一批批人們背井離鄉歡呼雀躍著奔赴美國這片充斥自由意志和未知的國土,他卻迎來一批批頭等艙的貴族和經濟艙的平民們,又一次次在一聲『『America』』的歡呼中獨自留在空蕩蕩的房間,總是一個人開心地守在鋼琴旁。當他的朋友跟他談起他的音樂能賺大錢,給他想要的一切的時候,他更沒有絲毫心動,反而好奇陸地上的人不切實際的想法。當爵士的創始人要跟他同台競技的時候,他也一點不想贏,甚至會從自己對手的人的音樂里去聽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
他的快樂從不在於那些人們所追逐的東西。他的快樂,是和Max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在風暴肆意的海上帶著這個號手在演奏廳用鋼琴跳華爾茲,在失去重心中去感受內心的自由,哪怕鋼琴毀了玻璃撞了船長的卧室;他的快樂,是看著人們隨著自己的思緒踩著節拍舞蹈追隨自己想像的節拍,哪怕被小提琴手一再警告;他的快樂,是聽見美妙的音樂,哪怕是出自向自己挑釁又傲慢無禮的音樂人之手;他的快樂,是窗外那一張明媚的臉,隨著她的步伐緊張又激動的感覺,是一次次練習接近她,是給她留下的一個悄悄的吻。他總是很快樂,也滿足於簡單的快樂,在人群中他一次次引領大眾的狂歡。但不可否認,從他被遺棄起,從對鋼琴表現出獨特的天賦起,1900就是孤獨的,卻又孤獨得那麼可愛,他會在一個晚上悄悄溜進通訊室,打通一個陌生人的號碼,像孩子一樣幼稚地要對方隨便挑個話題陪他說話。因為和外人交流少,害羞地對著鏡子反覆練習琢磨著措辭怎麼把自己從唱片公司手裡搶回來的唱片送給那個女孩。在雨里站著,遠遠地望著心愛的人,想要開口,卻不得不目送著女孩在眾人的簇擁下離開。深夜獨自在鋼琴旁彈琴,傾聽流落他鄉的浪子說話,幻想他從來沒有聽過從陸地上的聽到的海的聲音,鋼琴和手風琴,兩種孤獨的碰撞,一個從未經歷和擁有,一個經歷了一切又失去一切。然而,他終究沒有選擇打破這份孤獨,這一切似乎很矛盾,他不是沒有在老友對美好家庭生活的描述下嚮往過,不是沒有在心愛的女孩回眸的時候猶豫過,不是沒有在琴聲中幻想自己在小鎮漫遊在教堂駐足過,但他還是在踏下船的途中丟掉了帽子,回來了,一起丟掉的,還有那些萬千人們嚮往的一切。這不是很矛盾嗎?他嚮往自由,卻放棄自由。但如果我們再看他多年後與不顧一切回來救自己的老友的對話,就能看出來,本質是因為他理解的自由和人們不一樣。他說
『』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 ! 天啊!你……你看過那些街道嗎?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下去該怎麼辦?你怎麼選擇其中一條來走?怎麼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或者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 88 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是音樂里的唯一變數,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 他理解的自由,是有始有終,是可以自己掌控。在鋼琴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已知的,他扮演著唯一未知的角色,在簡單的八十八個音符中創造無限的可能。他理解的自由,不是更廣闊的道路,不是擁有更多的物質,擁有更多的選擇和遠方無限的新鮮和未知。他很早就知道,這種所謂的自由實際上是一種無序和迷茫,是想要用放大邊界的方式來填滿小我內心的虛無,把自己融入更大的人群更多的選擇中來替代內心的空洞無力感,通過把選擇權移交給不確定的上帝創造的自由來逃避責任。但人們爭相尋找的自由不是1900理解的自由。他理解的自由不在別處,而在人的心中,自由是要自己把握的東西,而不是把自己交付給命運的未知,人們所嚮往的自由反而讓他避之唯恐不及,更多選擇更多未知的背後,不是集體的自由,而是集體的虛幻的安全感,他們把自由交給了上帝,於是他們滿足著社會的需要,發揮著個人的價值,最終得到了「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 在1900看來,這才是最大的不自由,人們為了追逐夢想和自由,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上帝,你永遠不知道哪個音符該在哪兒出現,永遠在擔心著未來,人們追逐著那些在他看來並沒有那麼必要的東西,換來了優越的生活,卻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擁有了其他人羨慕的人生,卻活不出自己,發揮不出來自己創造力,看似擁有很多,卻永遠追逐著更多,沒有盡頭。如果不斷擴張的邊界是自由,那麼自由就是沒有盡頭的無法把握的,如果自由是永遠無法把握的命運,那人們又如何通過自由來擺脫命運的必然。自由,由自己這個主體和外界這個客體組成。當人們都認為自由是通過改變客體來達到的時候,1900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自由不在別處。當人們相繼背棄歐洲的文明和傳統去往美國的新大陸的時候,一批批充滿希望的人奔赴自由女神的懷抱的時候,1900卻選擇永遠留在船上,和他的鋼琴呆在一起,最後鋼琴沒了,就跟他的船呆在一起。有鋼琴的船,讓他擁有創作和表達的自由,沒有鋼琴的船,他擁有死的自由。於是,隨著1900的手在空氣中按動想像中的琴鍵,琴聲響起,一聲爆炸,1900來的時候沒有家人,沒有身份,沒有國籍,死的時候,除了他的知己Max,也無人問津,甚至連他的故事,也沒有人相信。他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名字,新世紀之初,1900,但他卻是在這一天,被拋棄在一個未知的世界裡,父母留他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可他卻找到了他自己的自由,在一架鋼琴上。也許在這引用一首斐多菲的詩再合適不過了。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我看到的是共鳴。有人說1900太孤獨、太懦弱。我覺得對於長期一個人生活的人來說,這是應對世界最好的方式。

----------------下面全是自語--------------------------------

《海上鋼琴師》是我看過次數最多的電影。公映版、導演加長版都找來看過,原聲現在還在聽。

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因為另一部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當時網上很多人拿這兩部片子作對比(完全不是同一類型的電影,僅僅是因為有鋼琴和斗琴),一個同學跟我說,你去看看海上鋼琴師的斗琴,那個才是酷炫吊炸天呢。
感謝這位同學,用電影里我最不喜歡的片段介紹給了我這輩子最喜歡的電影。

一個在遠洋客船上被遺棄的新生兒,如果不是因為T·D(thanks Danny),1900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他有過對這個世界的畏懼:兩次躲避警察,有過對這個世界的好奇:給陌生人打電話,有過在這個世界上的輝煌:與爵士樂鼻祖的斗琴,有過對這個世界的依戀:那個讓他演奏出playing love的可愛姑娘,但是他始終留在自己的船上。

我覺得1900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什麼天才。他知道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活在這個世界是多麼的機緣巧合和不易。沒有政府承認的身份,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佛吉尼亞,而且目睹著數以萬計的人們從一個大洲奔波到另一個大洲去討生活。他知道陸上生活的不易。所以,如果你是1900這樣性格的人,你會下船嗎?

如果你恰巧出生在農村,又到大城市奮鬥過,你一定或多或少有過和1900同樣的經歷。
三、四線城市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個問題的答主們,又何嘗不是生活在另一艘佛吉尼亞上。
1900生於佛吉尼亞國,長於佛吉尼亞國,歿於佛吉尼亞國,為這個國家的永久住民、臨時過客帶來了世間最美妙的音樂,最終與這個國家一起成為世間被遺忘的傳說,再沒有比這更傳奇更合理的結局了吧。


  老子云「老死不相往來「,諸葛身在隆中,心曉天下。一個像風一樣飄逸,謎一樣神秘的男人,一個一生只著迷於音樂,只為一個女人守候的男人,1900,海上的鋼琴師,終身不落地的海鷗。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1900傳奇的一生,傳奇人物的傳奇從出生來看也是同樣傳奇的,1900年,淘金熱,美利堅的移民潮,在Virginian號頭等艙,一個被遺棄的嬰兒被好心的黑人船員收養,取名1900,隨著1900的成長,他身上的音樂天賦逐漸顯現出來,他的無師自通,他所展現的鋼琴技藝是科班出生的天之驕子無法比擬的,不在於他的技巧征服了世界,而是他的執著。

  男女情愛總能成為源源不斷的創作泉源,情愫在琴鍵上流淌,一曲沒有名字的曲子包含了所有的情感,為了愛情他曾有過離開船,離開大海的念頭,他曾設想過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聲驚艷世界,過上非凡的俗世生活,可正當我們如此期望的時候,他卻戛然而止,讓所有人吃驚,又讓所有人動容。

  當1900為了心愛的女孩所即興演奏出的愛語。鋼琴的聲音,尤其是這樣以單音為主的簡單旋律,總是顯得特別的乾淨和輕靈,彷彿是1900那顆安定的心一般,平緩的旋律傾瀉著柔情,不僅是對那個曾經出現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對於大海與船,自己與鋼琴,這幾對關係的柔情,他的靈魂空靈如海水的藍,他的靈魂純粹如山澗小溪,讓人覺得特別舒服。

  從甲板上緩緩走下舷梯時,轉而我們看到的是從舷梯後方1900沉重的腳步,以1900雙腳展示給觀者的紛繁而凌亂的城市。從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個別樣的城市——張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囂著自己的浮躁,揚揚自得的伸展著櫛比的高樓和煙囪。
當影片行進到最後,Max問及1900為何不願意離開Virginian的那一瞬間,我們就不難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鍵太大,音樂無從而生;城市太大,我們無從而生……

  為何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會讓蒂姆·羅斯來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我想1900他的痴,他的傻,只有在蒂姆·羅斯那裡才能得到很好的詮釋。蒂姆·羅斯1961年5月14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他在坎伯維爾藝術學院學習過雕塑,之後退學,一心追求表演事業。蒂姆·羅斯對商業電影十分反感,堅持走獨立路線。第一部帶給他以國際性聲譽的電影,與羅伯特·奧特曼合作,反映梵谷晚年生活的《梵谷與提奧》。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為影迷奉獻越來越多經典的角色和影片。今日的羅思已是受人尊敬的演技派,頗得導演和影評人青睞。

  有學習藝術的教育經歷,很好的藝術修養,整個人散發出來的藝術氣息讓人痴迷,桀驁不馴,堅持獨立的思想,對電影對藝術的獨特認識,有自己的原則,熱愛電影事業,正是這些良好的品質使得蒂姆·羅斯成為1900的不二人選,我想有時候戲如人生,人生入戲,不知道我們是因為愛1900而愛蒂姆·羅斯,還是因為蒂姆·羅斯的演繹而愛1900,在這裡我認為他們是融為一體了。


《海上鋼琴師》和《天堂電影院》以及《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合稱導演托納多雷的時空三部曲。整部電影,近三個小時的觀影體驗,並沒有冗長的感覺,從始至終看得很舒服。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兩大高手輪番彈奏鋼琴、秀技決鬥,非常精彩,也是電影的高潮部分,具體情節還是去看電影吧,音樂是有靈魂的,通過電影你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興緻所致,我插個題外話。

電視劇《小李飛刀》是根據古龍原著《風雲第一刀》改編,熟悉古龍的人都知道,對於高手對決的「正面描述」古龍向來很惜筆墨,一般都是電光火石之間勝負已分,但「楓林一戰」卻是一個罕見的例外。這是描述兵器譜排名第三的小李飛刀和排名第四的鐵劍郭嵩陽的對決場景。古龍飛刀系列三部曲我看過兩遍,《風雲第一刀》是第一部,也是古龍整個武俠體系的集大成者,而楓林一戰絕對是正面描寫高手對決的精彩章節。

古龍通過對鐵劍郭嵩陽的描述來展開這場振奮人心的決戰,比如用第一視角觀察郭嵩陽的腳步走動深淺來反映內功修為、用鐵劍「刺破」空氣、劍影從頭頂「灑」下、罩住對方等等這些富有創造性的語句來描述這場精彩絕倫的對決場面。兩個人的打架鬥毆場面寫得如此夢幻飄逸,美學修為可見一斑。

當然了,以古少俠的性格,暢汗淋漓的大戰過後,又怎能少的了美酒、紅顏、朋友…

扯遠了,打住!我們繼續討論電影。

三、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導演最終安排了這樣的結尾:一曲傳世之作的留聲機播放,二人相逢對話,隨著主角用手模擬彈琴,船體溫柔爆炸,整部電影嘎然而止。

看到結尾之前,我一直以為豬腳是懼怕適應不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而選擇躲在船上,但連死亡都敢直接面對,又何懼無法面對大千世界的事實,不過是不想將就罷了。我以為豬腳會像謎一樣消失在故事的結尾,但在電影結尾處導演一步三回頭式的反覆叮嚀來闡述自己的一些理念:

船體再大,也不過是來來去去的兩千人,走下船體就是熙熙攘攘無窮無盡的世界。在主人公看來,只有在有限的琴鍵上才能創造出無盡的精彩,說白了就是只有對極致的追求,藝術和人生才有意義。

是啊,多就是少,有即是無。世界繁華,人們在追逐外界無盡的誘惑過程中有多少人還記得出發時的初心?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推送到眼前,人們又能抽出多少時間遠離塵囂、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陸上的人們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即將到來。所以他們不停的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而我,並不羨慕他們。」

贊!

但這裡我想說的是,縱使天才如豬腳,也是通過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和來來去去的人溝通交流,才有了創作的源泉和靈感。未來的世界,必然是互聯互通的世界,斷開與外界的聯通無異於閉門造車,而任由信息的爆炸式湧入不加過濾與取捨亦會導致失去自我變得發狂。如何在保持自我以及與外界互聯互通中取得平衡,才是關鍵。

回到現實世界,生活告訴我們,得先有物質基礎才可以談論人生和理想,這很重要,也是必要的。但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為額外的物質負擔而讓自身陷入牢籠不能自拔,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其實,只要遵從內心、量力而行,一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來,這條路也許不是什麼康庄大道,但一定是一條有趣的路…


我的世界要崩碎了,於是我留下給它殉葬。
士為知己者死何嘗不是類似道理,秉承生命最重的現代人,很難理解古代人的做法。


大多數時候電影是在給你講一個故事
人都是愛聽故事的 從小到大你聽了看了很多很多故事
這些故事有大人們給你講的 有你的夥伴們給你講的 也有你無意中看見的

你的一大半 人生觀 世界觀 價值觀 倫理觀 可能都來自於一個一個故事

你可能從沒有想過那些故事都想要表達什麼 但其實每個故事對你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從故事裡面你看到了 生命多精彩 世界多精彩 人生多精彩

如果某部電影把一個故事講的很好看 我們就認為它是一部好電影

如果你被感動了 那是意外的收貨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你心中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

好的電影不是電影傳達給你什麼,而是你自己感受到了什麼


習慣的東西難以割捨,一個宅男的故事


這是一部我非常非常喜歡的電影,它其實並沒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無論畫面節奏人物故事思想,我都能找到比它更出色更深刻的電影,但是這所有優秀的電影里,只有《海上鋼琴師》真正地影響過我的審美,甚至於三觀。
這部片子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東西只有一樣,那就是浪漫。這裡的浪漫不是異性之間的調情手段,而是內心蓬勃的情感和詩意。用自己的琴聲和內心和天地共鳴,在波濤翻滾的夜晚,在船艙內和鋼琴共舞。世間再不會有比這更暢快的事情了。
一閃而過的愛情,只是這浪漫里的一小部分,美好的不是那個女孩,美好的只是愛情。愛情帶來過遐思和幻想,帶來過期待和願景。
他的浪漫源於純粹。陸地的複雜將擾亂這種純粹,也將奪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浪漫。所以他退卻了。似乎不近情理,其實理所當然。
他孤獨嗎?他怎麼會孤獨呢。他純粹的內心深處藏著汪洋大海,藏著天地宇宙,藏著88個鍵組成的無窮音樂。只要一個人有足夠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就永遠不會孤單。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學期選的選修課《心理佳片賞析》就放了這部電影,學期末童鞋們還對1900為什麼最後沒有下船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個人不是很喜歡這樣情節略顯枯燥,主題不是太鮮明的電影。我看到的主題就是要勇於嘗試,就這麼簡單。

1900最後沒有下船就是因為他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他害怕他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路上生活,他已經習慣了在船上吃穿住行,聽別人講的故事,然後將他們化作創作的靈感,當他真正要面對這種生活時,他退縮了,他害怕被這種新的生活拒絕,他害怕他適應不了這種新的生活。

人為什麼怕死,就是因為人對死後的世界一無所知,也許他害怕下船也就好像怕死一樣。因為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所以很多東西都選擇了繞開它去選擇另外一條路,哪怕那是一條死路。

高中高考語文的複習中反覆出現過這樣的例子。當一個犯人將要被執行死刑時,給他一道門,在他對門後的世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只要他打開那扇門他就可以獲得自由,但是他們都選擇了死刑。還有一種毛毛蟲,它們只會跟著前面一隻的屁股走,從來不會走另外一條路,於是科學家將他們的圍成一個圈,一隻後面跟著一隻,旁邊放著他們的喜食的松針,只要離開前面一隻的屁股就可以吃到松針,他們就在那裡走啊走,直到餓死了也不敢離開隊伍......

我覺得1900多少和那些犯人和蟲子有點像,他就是不敢嘗試著跨下船開始新的一段生活,所以選擇了永遠呆在那條船上,作為有先進思想的我們,就要勇於嘗試,永遠不要停下探索的腳步!

這是我在那堂課上的口頭髮言!


藝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接近了「道」的地步,人也就離神經不遠了(玩笑)。LOL


北京就像一個大鍋,煮著全國各地而來的有理想的年輕人,煮的實在受不了了,就跳出去,可跳出去後,他們發現,土地太貧瘠了,找不到有共同語言的人,於是就再跳回來。
就像那個在陸地上找不到共同語言的鋼琴家一樣。


推薦閱讀:

影視作品中把模糊圖像處理成高清圖像的技術存在嗎?
如何評價陳坤的演技?
如何從電影本身角度和價值觀角度評價《中國合伙人》?
如何評價李玉的電影《萬物生長》?
當你談論伍迪·艾倫時,你會講些什麼?

TAG:電影 | 海上鋼琴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