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自己的雜學變成連貫能用的知識?
平時通過上網了解,學習的一些知識太雜了,各自的話有沒有多大的用處,怎麼揉合在一起變成能用的呢?或者是怎麼補充這些知識間的斷層?
金庸小說里有一個著名的雜學太多,最後自成一家的例子:
楊過。
九陰真經、全真教武功、古墓派武功、打狗棍法、蛤蟆功、桃花島武功、獨孤求敗武功……
論頂級武功之駁雜,金庸全書人物無出其右。
最後他創了一套武功,叫黯然銷魂掌。
楊過自和小龍女在絕情谷斷腸崖前分手,不久便由神鵰帶著在海潮之 中練功,數年之後,除了內功循序漸進之外,別的無可再練,心中整 日價思念小龍女,漸漸的形銷骨立,了無生趣。一日在海濱悄然良久,百無聊賴之中隨意拳打腳踢,其時他內功火候已到,一出手竟具極大威力,輕輕一掌,將海灘上一隻大海龜的背殼打得粉碎。他由此深思,創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法,出手與尋常武功大異,厲害之處,全在內力, 一共是一十七招。他生平受過不少武學名家的指點,自全真教學得玄門正宗內功的口訣,自小龍女學得【玉女心經】,在古墓中見到【九陰真經】,歐陽鋒以 蛤蟆功和逆轉經脈,洪七公與黃蓉授以打狗棒法,黃藥師授以彈指神 通和玉簫劍法,除了一陽指之外,東邪、西毒、北丐、中神通的武學 無所不窺,而古墓派的武學又於五大高人之外別創蹊徑,此時融會貫通,已是卓然成家。只因他單剩一臂,是以不在招數變化取勝,反而 故意與武學通理相反。他將這套掌法定名為「黯然銷魂掌」,取的是 江淹【別賦】中那一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之意。自掌法練成以來,直至此時,方遇到周伯通這等真正的強敵。
天下武功,思路各異,變化萬千。唯有內力,殊途同歸。
對於武功駁雜的人來說,想要將自己的知識融會貫通並自成一家,就必須要從內力入手。
當你的內力強到足以打通招式之間的壁壘的時候,你的所有招數知識,就會信手拈來。
換到現實生活中來說,所謂的內力,就是思維。
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知識點之間找到相互聯繫的道路,這就是思維的作用。
當你的思維能力強到足以將所有知識點納入同一個體系的時候,你就卓然成家了。
重新說一遍:
就像用內力搭建招數體系一樣,只有用思維能力搭建知識體系,才能夠將自己的知識融會貫通、自成一派。
------------------
樓下姜正陽所說的,僅僅是思維能力的第一步:聯想。
事實上,聯想之後,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比如說,我們通過聯想,已經從塑料袋想到了PM2.5。
接下來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塑料袋和PM2.5的共同點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無限地問下去,我們會get到一個新技能叫做「歸類」,也可以叫做「合併同類項」。
這些同類項也一樣可以接著合併在更大的類目之下,然後一直往上合併,直到我們將世間萬物都納入一個至高無上的類目當中為止。
合併同類項也只是思維能力的一個方面。聯想和歸納能力只能回答「WHAT」類的問題。
除了「WHAT」之外,我們還要面對「WHY」,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為什麼PM2.5會超標?
因為尾氣、煙塵、工廠等等。
「WHAT」和「WHY」都知道了,我們才能回答最終極的問題:「HOW」,也即「我該怎樣做」。
比如:怎樣治理PM2.5?
因為我們知道了什麼是PM2.5,以及PM2.5為什麼超標,我們這才能知道:要治理,我們就要控制其來源,比如尾氣、煙塵、工廠;以及加強吸收,比如多種樹,多保濕,等等。
(私貨:
我並不是說人生只由WHAT、WHY和HOW組成哦。我說的只是思維。
比方說,除了「WHAT」「WHY」和「HOW」之外,還有一種獨立的問題,叫做「WHY TO DO」。
這個並不是上面說的「知其所以然」,而是「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是明白做一件事情的意義。
這並不屬於思維能力,但卻是我們常常要面對的問題。)
WHAT、WHY和HOW,都是思維能力的一個方面,並且遠遠不是我三言兩語能夠完美解釋的。
但是對於思維能力來說,每一項都不可或缺:
WHAT是基礎構成,WHY是因果聯繫,HOW是具體手段。
------------------------
再回到武功上面吧。這種例子最生動。
招式的使用方式,跟知識是一樣的:
先將招式練熟(WHAT),然後明白招式的來龍去脈、對敵效果、運轉方式(WHY),最後才能去跟人見招拆招(HOW)。
內力是以上所有練招過程的基礎,我們每發出一招一式,都要有內力作為支撐;
思維則是所有知識運用的基礎,每一次對知識的運用,都是對我們思維的考驗。
P.S.
哪怕你用的是獨孤九劍,沒有實打實的內力輔助,也只能在二流水準上徘徊。
說的就是你啊,西湖地牢里的令狐沖同學。
怎麼把自己的雜學變成連貫能用的知識?
知識管理——零散知識系統化
談談我的看法,可以閱讀文字或直接到最後看思維導圖
核心原則:
以終為始,厚積薄發
知識管理思路清晰的同學,可以略過第一部分,直接看第二部分解決方案。
- 以終為始定方向
- 明確目的。參考職業規劃,知識是手段,手段永遠是為目的服務。沒有目的就無法評估知識是否有用,明確目的是整合碎片知識的前提。依據具體的目的,分析達成目標在知識管理範疇內的前置條件。
- 分析現狀。現有知識結構如何,現有時間、精力可否支持轉化後的目標。
- 制定計劃。把長期目的轉化為,短期具體的目標。依據現有時間、精力,針對具體目標,制定推進計劃。在計劃中設置關鍵節點。
- 回顧總結。在關鍵節點檢查計划進度,分析修正計劃。沉澱總結,有利的堅持,有害的規避。
- 厚積薄發見成效
- 知識盤點。知識盤點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會什麼?」,就能難住很多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會東西太多了,哪裡能夠說的過來,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具體的金線——搜索引擎。凡是百度一個關鍵詞,第一頁搜不到的東西就是金線以上,就是知識,能搜到的就是金線以下,就不稱為知識。我常說,知識工作者吃飯的傢伙不能低於搜索引擎的水平,畢竟任何一個小學生都會百度。定好金線,我們再看看自己有多少引以為傲的知識是在線上的,這些線上部分能不能寫滿一頁紙。最後將線上的部分依照MECE分類羅列清楚。羅列雖然費心費力,但是非常重要。
- 聚焦重點。依據前文所說的知識管理目的,將知識類別依相關程度進行排序。依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選擇部分相關領域。在社會分工的今天,深度和廣度的價值並不等同,廣度為深度服務。做減法比做加法難度更大,聚焦是一種能力。
- 積累沉澱。知識不只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且還在不斷淘汰更新,只有持續學習,不斷升級支持才能持續有用。零散的學習要定期歸納到知識結構之中。
- 實證回歸。根據需要而學,學了之後要用,未經應用的知識只是虛胖不是強壯。依據具體問題,融匯不同領域、類別的知識,創造新知識, 解決具體問題。根據應用之後的結果,把知識結構去蕪存精。
- 再次出發。定期將積累、沉澱、融匯、凝練的知識進行盤點,看到自己的成長。參考節點和標杆,制定新學習計劃。
- 你擁有知識么
- 能進退取捨的平衡做
- 做成功過
- 做過
- 知道怎麼能做好
- 知道怎麼做
- 知道誰知道怎麼做
- 你學習知識么
- 你學習之後,記住了么
- 記住之後,理解了么
- 理解之後,應用了么
- 應用之後,總結了么
- 總結之後,再有針對性的學習了么
可以參考我以下問題中的答案:
你是如何強迫自己不斷學習提升的?
好用的思維導圖軟體有哪些推薦?
如何管理好訂閱的那麼多微信公眾號?
做公司高層管理需要的專業管理類知識該怎麼樣去積累?
想看的書很多,但閱讀、消化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有什麼好方法提升閱讀、學習效率?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幫忙進一步理清楚思維,但是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靠的還是不斷的學習和實踐。
首先說下網上看到或學習的知識,確實會比較雜,或者說比較碎片化,但是當前沒用不代表後續無用。我一直在強調知識的深度一定是需要一個知識廣度來支撐的。在這裡首先要看到第一步,就單個碎片化知識點,是否真正吃透了?真正理解了?這裡不是實踐層面的深入理解,就理論層面是否真正理解了?如何說明你理解了?那麼最好的方法還是寫作,通過寫作或記錄筆記用自己理解後的語言表達出來,單個知識點都沒有真正理解透很難到後進行知識的整合和串聯。
單個知識點如何理解透?自然帶來了一個問題,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定會遇到前導的知識,比如我們學習財務分析,一定涉及到會計學等基礎知識。學習6sigma方法論一定涉及到統計學基礎知識。學習交通路徑優化一定涉及到運籌學基礎知識等。那麼單個知識點要理解清楚就不那麼容易了,是否真正吃透已經涉及到大量前導知識的學習。按著這個知識鏈不斷的追溯前導的知識點和基礎知識是比較自然能到達的事情。
其次再來回答你第二個問題?如何變成有用的知識?那麼什麼叫有用的知識,在這裡暫且理解為能夠幫助我們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達成業務目標或實現自我價值的知識。如何沒有真正的目標或問題出來?你根本就不清楚什麼是有用的知識,對別人有用的知識不代表就是對你有用的知識。當前有用的知識也不代表後續就一定有用。所以將知識是否有用不能脫離業務目標,脫離面對的業務領域或問題域。
這點想清楚了那就簡單了,當你面對一個工作業務場景,面對一個問題解決的時候,自然就會涉及到知識的整合和串聯,這是你真正將知識系統化最好的機會。那麼如何串聯?大的思路其實很簡單,業務目標可以分解為流程,流程可以分解為活動,活動可以分解為步驟或具體功能。每個功能都會涉及到相應的知識應用,否則大業務目標無法完成;問題也一樣,問題會分解為子問題,子問題會分解為子子問題,每個子問題點都對應到具體解決的知識點。
目標和問題分解為細粒度的問題點,將你已有的雜亂的知識點和具體的問題點進行對應或匹配,最終再超上糅合最終解決問題。沒有目標驅動無法知識系統化,同時不知道將目標或問題分解為細粒度的東西,再在細粒度層面進度對應和映射仍然無法整合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有分解,有關聯,有聯想,有假設驗證,有否定,這些都是進一步的細節問題。關鍵是大思路應該這樣,懂得知識系統化過程是問題驅動的,是問題分解後在細粒度的子問題層面和知識點的匹配,匹配後再向上進一步整合,形成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模式,知識自然就系統化了。
一副圖希望能進一步表達我的意思,即一定要分解,要問題驅動並在細粒度層模式匹配,匹配後再朝上整合。脫離目標或問題談知識整合沒有,有用的就是把雜的知識點通過寫作或筆記的方式真正把原理搞透。
其實我覺得所謂雜學分兩種,一種是集大成者的自謙,一種是博而不精的誤解。前者不敢妄加評論,也不需評論,後者個人認為需要從三點出發:
一是精一技之長。所謂術業有專攻,任何人都應該把握其所擅長的一面或者一個大方向作為主攻對象,而其他知識則多為在該領域施展拳腳的輔助工具。有一技之長才會有施展拳腳的天地,讓所謂雜學有的放矢。
二是融會貫通。對雜學中的內容要曉其精華,知其關聯。就好像學中醫一樣,要知道某方葯主治什麼,要輔以哪些藥引,又與什麼相剋。在知的情況下要熟知,在熟知的情況下要精知,即識之皮曉其理。
三是要發散的出去和綜合的回來。遇到問題能夠調動起所有相關的知識,然後一一篩選,找到合適的以及稍作變通後合適的內容,最後綜合成為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新成一個新的知識點。
我認為所謂雜學是很微妙的東西,就像足球場上的萬金油一樣,玩兒的好了功成名就,玩兒不好了一輩子補丁。
目測,我適合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呢?我所有的長輩都是學理工科的,但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科生。(我知道,您帶著一個問號在笑…)
自從學了文,我本以為跟他們完全沒共同語言了,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我的建議是「培養一種看世界獨特的眼光/框架/套路,按您的思維思考就是了」。
。。。。。。。。。。。。
好了,各位看官,搬個小板凳聽故事吧:
我從小比不過四大神獸之一——別人家孩子。在家,我表哥、表妹都比我學習好,在外,學校里成績比不過小夥伴們。更悲慘的是,我家一大半人都是老師,下至小學老師,上至大學教授…不說了,怎一個慘字了得!!
這就慘了么?No!我家長對我的教育是批評教育,他們和我性子都急,這火花刺啦刺啦的…到什麼程度?在學校挨欺負也是我的錯。
學習不好,說我我也認了。確實成績說不過去,但這不是我的錯,因為我非常努力。(我知道,您在質疑非常這個詞…)初中每天2:30睡,6:15起。在課堂不睡覺、中午不睡覺。但成績不升反降,排名在40+/76吧。
經我家長鑒定,說我「理科思維有問題。也在思考,就是思考得偏」。舉個例子:初中學電路圖,畫完圖,我問:「為什麼電流不是從負極流向正極的呢?」她氣得哭笑不得,沒法交流了…
好吧,一到過年過節,開始中國特色吹噓,大家都懂的~
上了高中後,我下定決心,堅決不學理!當然,這與成績有關,也與我想逃避有關。我哥大我一年,理科生,高考600+,我學理永遠要在他的陰影下了…(鄙視我吧,隨便)於是我頂著世俗不理解的眼光學了文。
但無奈,我的特點是記憶力超差。但創造性比同齡人要突出。這種特點對於應試教育您懂~
高中依舊分低,但班級排名前十/53這樣吧,但是班級不好…上大學也不是我理想的專業,但的確是一個純文科專業。我深感:初中我是失敗的,高中半失敗,六年了。大學不能再失敗了,我哪有那麼多時光失敗?10年?不!我今後做的每一件事力圖有意義,至少能影響明天,否則不幹!
抱著這種原則,我成為了一個異端。本專業的學生也幾乎沒有認真學習的,但我不一樣。我大學一年半幾乎沒逃過課;所有的論文都是原創,一是我想學東西、二是我認為抄別人論文組合比我自己寫還麻煩;幾乎沒參加過活動…
雖然得了個"學霸"的稱號,但你們見過不學英語的學霸么?那又是應試的東西啊!!要命,我寧願去報項目、寫論文…
當然,我也自己報了個項目,完全是我自己的思維,得到學院老師的一致好評…
呀呀呀,我是不是有點跑題了?抱歉抱歉,我馬上跑回來…有一天,我跟我家長聊天,聊到一篇文章,我們專業的,她問我什麼意思,我說就是「全媒體」,balabala解釋一堆,她說按照我們的說法就是「集成電路」。
。。。。。。。。。。。。
所以,題主,同一個東西,從不同角度,有不同名稱,不同作用,但在每一個領域必有與其相像的東西。
謝邀^_^有紀念意義的第一邀?。
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真是百感交集,因為我家老爺子從小就教導我要廣博的學習知識,不要受限於用處,不要局限於學校,這樣以後才會成為很厲害的人,這也是少數我認同並聽從他的的話。。。。。
各種知識背後所遵循的最樸素的 理 在我看來,是統一的,在理解與熟悉的基礎上是可以做到觸類旁通,指東打西,乾坤大挪移。。。。(原諒我用詞不當。。。),用一邊的理論,方法,靈感解決另一邊的問題的,這樣很有趣,往往也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正題。。。。。首先,這個問題說實話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有什麼既定的方法的話,世界上會比現在多出很多牛逼的人吧。。
看到你的描述,你應該平時都是上網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東西來學知識的,而且不排除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知乎~很遺憾我並不覺得這是學到了知識,而是 知道了很多事情,在我看來這還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的片段,擴充了我們的眼界,但是同時也給了我們一種「我懂了很多」的感覺。實際上,我覺得,因為我們沒有從基礎上來學習過這些領域的知識,從半空中擷取的點滴是很難被真正的理解和代入的生活的。所以這樣的零星的知識點基本上只能作為話資。。。。。
如果要全面的學習一些知識,並希望能融會貫通的話,雖然我也在這條路上沒走多遠。。。但多少有一點我的建議:
1. 系統地學習知識:看上去很假大空,但就是這樣。要把各種知識用活首先應該對這些知識很熟悉,有著一定的理解和實際經驗,最紮實的辦法就是系統地從頭學。飯後睡前不經意的閱讀能擴充我們的見聞,卻往往不能提升我們的能力,應用一說更是無從談起。
2. 理解:我覺得各種學科或者知識體系們最樸素的基本的底層的邏輯與法則是有共通之處的,而且即使越往上發展,越來越細化與特殊,仍然偶有交叉。理解了知識背後的原因或者規律,才能在能類比的情況下,再現或者調用知識。
3. 歸納法:好比數學歸納法一樣,有一些問題可以按照固定的步驟得到解。這些方法挺有代表性的,經常反映了這一科的思維模式。學一些或者記一些吧,有時候生搬硬套都有效。。。
4. 相關性學習:知識的網路並不像雜技一樣漫天亂飛,有的知識真的這輩子也很難碰到一起。嘛。。。發散一下思維,從一個點開始向能聯想到的知識進發。越是相關聯的體系共通之處與協作之處就越多,越容易交叉應用。所以腦洞越大,天賦越高+_+好像我是學材料的,已經在理學院蹭了兩年的化學了,就結果而言不論是實驗技能還是知識都大有裨益。
5. 擺正姿態:最後一條有點歪。。。(這不是雞湯不是雞湯)別倦怠了!其實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不想學了,而學到的越多,才越有機會把它們關聯起來。。。因為老爺子的原因,我固執的認為沒有沒有用的知識。儘管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用到今日所學,我也可能明天就將其望諸腦後,不過我們往往意識不到的是,知識所帶給我們的「素質」,這絕不是夸夸其談,天真單純與海般深沉之間的距離絕不只是滄桑,更是萬卷書的底蘊。
怎麼寫都覺得回答得不好,火候不夠~_~最後。。。這是在飛機上寫的。。所以我沒看到其他人的回答。。。如果有重複的點,以早回答的為準我的就不要在意了。
最後再貼一個看來的圖:
萬物歸宗,而所學的東西都可以有一個交點,那就自身的價值觀;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後,至少有所取捨,可以自成一說。價值觀是什麼,關乎到所學的雜學是不是可以全部被調用;傳統哲學講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價值追求,道家所講的道亦是如此。天人合一的大道不管所學的東西有多雜,都可以合為一體。
天人合一,講究的人與天的關係。
人作為個體,會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與外界溝通的出口,當然有五臟六腑、七經八脈組成的內部運作結構機構。所學的東西都在無時無刻的為這些所作用,所認知的音樂關乎聲音的整個體系,關乎視覺的整個體系,關乎嗅覺的整個體系,關於味覺的整個體系,關於觸覺的整個體系,關於感覺的整個體系。延伸出來的就有許許多多的做支持,而這些東西似乎與現在的技術無關,技能無關,但所學逃不出這些系統。
天講的就所處的一切外界環境,包括虛擬的外界環境(比如網路)、真實的外界環境(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娛樂環境)、社會環境、大自然環境、交流環境。古時有講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系統,概是如此。
天人合一又有一個,人與天共存的一個融合的階段,而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成長階段,通過長時間的磨合;達成精準的感知天的每一個細節變化,事物發展的規律,人與人交流的合理方式等等。
這樣的一個價值觀就可以包含了所有的雜學,從生物角度上理解了對應動植物等的自然之理;汲取的相關儀器,技能是為了這個而服務的,等等。舉個具體的例子,就舉本人所從事茶業來講。
在做茶業的過程所涉及的技能;管理學,有效的管理人和事,這個是茶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應用到的;機械,茶葉過程中為了提升效率所使用的機械;音樂,茶藝展現時所用;繪畫,在設計上所使用的技能包含平面、網頁、空間等等;硬體維修,在硬體基礎設備之類的會用得著;分子工程,在茶葉檢測的過程會用得著;哲學,在思考各事項的平衡時會用得著;文學,在用語言表達文字內容塑造時會用得著;通信設備,渠道通路或者客戶交流內部交流上提升整體效率;……。還有很多很多,不一一類舉。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問我,具體有什麼用。
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有用。
你首先要做的是:去做事。
然後在遇到困難時尋找解決方案。
太分散的密度不夠的知識碎片是不能聯繫在一起的。形成系統知識的前提是有足夠的輸入。
所謂雜學,本身就是不成系統,試圖連貫最靠譜的方法是將分散的點擴展成面。
試著只針對已有的知識逐項深入和擴展,並逐項整理,自然而然就會連貫。
這是我對船舶設計專業的理解,可能對其他專業也有用。
寫雜文。你能在網上學到的那點兒東西,也就是梳理一下以更友好的形式傳授給別人,不能取代反覆訓練出的專業技能。
應該挺難的,一方面,知識面廣了容易觸類旁通,另一方面,對任何一門都沒有系統學習導致難以深入。
話說有個叫金克木的怪胎,他就是靠圖書館亂七八糟的讀書讀成學者的,所以這個關鍵還是看智商。
去央視當評論員。
我最佩服的是一個叫楊禹的人。記者出身,天天出來當專家講經濟、政治、體育、文化、教育、國際關係等等。這說明了學得雜不雜,水平高不高都不重要。能亂講,還是能唬人的。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對於某些知識能都融會貫通?
直到我在清理舊書的時候,看到一本關於分形的書,於是豁然開朗。
在我的知識體系構築中,其實不少都是分形的。就像這些知識的基本原理提煉出來幾乎是差不多的,就像是月球表面的丘壑在遠處來看是在同一個球上的。
所以,當你問道連貫能用是怎麼做到的?我給出的答案是,調焦。
將原理在某個特定的方面,迭代思考下去,一直到原子級;或者將你的這些知識不斷的提煉抽象。
首先我覺得題主需要再定義一下自己問題中的幾個概念。首先知識的定義就應該是具有可行性的方法模式或是原理、公式等,所以你雜學的知識都是可以應用的。如果不能直接應用,那個叫做信息。具體的你可以隨便找一本知識管理的書籍,上面會有描述。第二個,就是題主到底要把這些知識揉起來幹嘛用?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不同領域的東西自然不一樣,題主是為了結合創造新的東西?
關於問題說完了,接下來說說我對知識的整合的看法:大道至簡:很多情況下,你能在一個領域裡面專精了,靠的是兩點:知識+智慧。而我們可能關注的更多的是在知識上,因為它是可見的。這就像武功里的招式和內功的區別。智慧這東西,其實放到哪個領域都差不多,都是由因而得果。這也是為什麼你可能在不同領域裡面做不同的事情,但是會發現某個領域裡的某些事情和另一個領域裡的事情是可以有映射關係的。我自己是做培訓的,上課的時候常常會要舉例,不自覺地就發現很多事情都是想通的。那這個想通的原理其實就是智慧。所以我覺得學的雜沒關係,關鍵是如何從每個雜的知識領域裡面找尋到智慧所在。因為知識是不停地在更新的,過了一年你會發現去年的很多知識都已經不再有用了,而更深層次的原理其實你學那個領域都用得到,能夠從智慧地層面上建立知識的相關性,讓雜學中的知識相互之間有映射,自然就能通了。而說到知識,真的每個領域裡的大多只會在這個領域裡面使用。
多學知識不是為了用的,而是為了取悅自己。
問題出在我們學習一項新的知識時,總是獨立看它,不能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僅僅吸收而未經思考的知識,那它就僅僅是知識了
解決之道在於學習新知識時就要思考它在我們知識體系的位置,相關知識有哪些,用線索將它連接,到用時才能順利提取出來。
做投資
知乎,你沒發現你回答別人問題的時候,一下子腦袋飛轉。
各種融會貫通之感。
有時候也許會發現,原來a與b在抽象一些的維度實際是一回事。打個比喻Linux 與 lego在我看來就好像是一種東西。
推薦閱讀:
※30 歲做什麼,可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如何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大學的人脈很重要嗎?
※如何在開口前快速而系統地思考一下?
※怎樣在知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