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怎麼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為智商不夠嗎?
因為波粒二象性並不是比較本質的描述,所以被即有粒子的性質又有波的性質這種迷惑是很正常的的事。倒不如說波粒二不像性,這樣至少能明白即不是經典意義上的波也不是經典意義上的粒子。
比如你有一個電子,在你不做任何觀測的時候它是一個波函數,按照薛定諤方程快樂地演化。當你測量它的位置的時候,這個過程差不多是這樣的:
你:「波函數啊波函數,請告訴我你的位置吧!」
波函數:「如你所願。」
於是你獲得了一個數據,而波函數則因為要給你這數據而變成了函數,只在你測量數據的位置有無窮大的值,其他地方都是0,在你看來,這就是一個粒子嘛。
然後你又測量它的動量,過程是這樣的:
你:「波函數啊波函數,請告訴我你的動量吧!」
波函數:「如你所願。」
於是你獲得另一個數據,為了給你這個數據,波函數在波矢空間變成了一個函數。然後你迷茫了,動量是粒子才有的特性,而波才有波矢,這怎麼能共存呢。
然而對波函數來說,它才不管你呢。粒子?波?這都和我無關。波函數只做兩件事,你不測量的時候按照薛定諤方程演化,你測量的時候返回給你數據,並變成該測量算符的本徵函數。波和粒子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模型,而波函數不屬於任何一個。
所以,只要你祈求的方式正確(作用的算符是厄米算符),波函數就能給你答案。至於這個量是波的性質還是粒子的性質,這不重要。
示例:錯誤的祈求方式
你:「波函數啊波函數,請告訴我你的電話號碼吧!」波函數:「滾犢子」
大家好,題主、各位觀眾。如果你們之前不能完全理解波粒二象性(現象本身,或者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用擔心,我認為十有八九不是智商問題:量子物理的內容有太多「反常識」了。很多時候,是我們的腦袋在排斥這些知識;有的時候,我們對這些概念理解有「縫隙」(也就是中途一兩個概念跳過去沒理解透)我的「常識」就又擠進來搗亂,指導我們「想當然」。所以你需要的是耐心、開放你的腦袋、想像你自己啥都不知道。
也許大家不知道,著名的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薛定諤提出它的初衷並不是幫助大家理解量子力學,而恰恰是由於他無法接受量子理論裡面詭異的「世界觀」,提出這個思想實驗的目的是告訴大家量子力學有多荒謬,所以他決定放棄。Well,從薛定諤到現在,發生了很多事。一些實驗和理論的完善,讓量子理論的說服力越來越強。這個回答中會討論一些。能不能夠說服你,就看你啦!有的時候你覺得你沒理解,其實僅僅是你沒被量子理論說服而已。好啦,我們來吧!
-------------------------------------------------------------------------------------------------------------------------------
這個答案很長,但是它是分階梯。如果你今天感覺不是很「求知」,可以先看第一個階梯,等你準備好迎接挑戰,再往下面看。
我非常清楚,每個階梯的內容,帶來新的疑問遠遠多於它能解答的疑問。所以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問題。如果碰到我自己也不了解的知識,我會請教他人或自己讀論文,並把信息和大家分享。
非常理解量子物理的知友們,謝謝你們有耐心讀這個入門級的答案,如果在閱讀中發現了知識性錯誤,希望能抽出一小點時間指出;如果你心目中有更加容易讓人理解的解釋方法,我也希望你能慷慨得把它留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分享,謝謝啦!
------------------------------------------------------------------------------------------------------------------------------
首先,要理解波粒二象性,你需要:
a.理解粒子的行為方式。舉例:你家裡有一隻小狗,小狗跑來跑去,但是每一個固定的時候只能出現在一個位置;你去打靶子,槍法很爛,有的時候成績好,有的時候成績差,但是每發射一枚子彈,只能在落在靶子上一個特定的位置。
b.理解波的行為方式。舉例:你喊大家去KTV:「走走走!!!」房間裡面每個人都聽到了;你划船,船盪開的漣漪擴散到湖面很大一片範圍的每一個位置。
c.假如性質交換。如果子彈表現地像波一樣會怎麼樣呢? 你發射一枚子彈,房間裡面每個人都死了。如果聲音表現地像粒子一樣會怎麼樣呢?你喊了一句話,只有一個人能聽到你。
理解了這三件事,你檢視一下宏觀世界,你會發現,所有的事物,要麼體現波的性質,要麼體現粒子的性質。沒有混淆。
-----------------------------------------------------------------------------------------
實驗一
到微觀尺度,我們發現「波性質」和「粒子性質」在同一個「物體」上有著驚人的混合。比如電子,有的時候有表現出粒子的性質、有的時候表現出波的性質。
著名的試驗:電子雙縫干涉試驗:
每發射一個電子,最終電子會落在擋板的一個位置,這表現了電子的粒子性質;
但是如果你重複試驗夠多次,電子落在擋板的結果展示了干涉-----波的性質:
擋住其中的一條縫,干涉波紋就消失了
如果電子每次只是隨機通過其中的一條縫,那麼最終的試驗結果應該是擋板上的兩坨電子,然而事實不是這樣,我們看到了干涉條紋。所以一個電子在雙縫干涉試驗中,並不是通過了其中的一條縫,而是「同時」通過了兩條縫,並和「自己」發生了干涉。但是落在擋板上,被我們觀察到,它就只能有一個位置了,這也就是「粒子」的性質。它落在哪裡呢?答案是「概率決定」,落點的概率分布符合「波」的性質。也就說,落點位置被「波」所指引。
怎麼會這樣呢?這裡有很重要的一點,需要你放棄一個很重要的「常識」,你才能真正理解,為什麼電子既是「波」,又是「粒子」。當你看你的小狗的時候,它是一條活潑的小狗,下次再看它的時候,它還是一條活潑的小狗,於是,你的大腦自動填補了中間的空白:哦,我不看的時候,它肯定還是一條活潑的小狗。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一定連續性。在電子的情況下,你看一眼,它是一個粒子,你轉過頭去不看它,再看它,它還是粒子。但是在中間你不看它的這個過程中,它已經不是粒子了,它變成了一個波函數,是你的觀測,讓波函數坍縮成了一個粒子:電子。實際情況是,我們被一鍋濃濃的「湯」所包圍,我們叫它量子場。觀測這個動作,便是從這鍋湯裡面召喚了一個粒子:電子。
這提出了一種完全違背我們常識的,對於物質的認識。但是這是目前能提出來的最可信的,符合雙縫干涉試驗結果的解釋。但是,我們該相信這個解釋么?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扭過頭去不看的時候,這個粒子就變成了一鍋「湯」?我的有辦法在不「看」的情況下,「評估」它到底是不是「湯」么?觀測這個動作真的有這麼神奇么?它能影響物質世界?觀測這個動作又怎麼界定呢?如果你願意接受挑戰。請往下看。
-----------------------------------------------
實驗二
下面,就是一個更加的詭異的試驗:量子擦除試驗。如果你理解雙縫干涉試驗還有些吃力的話,回頭再仔細看看,理清頭緒,然後閉上眼睛,按摩一下太陽穴。繼續。
其實這個試驗就是更加聰明的雙縫干涉試驗。在這個試驗中,我們使用的是光子,而非電子。注意,光子有著和電子一樣的波粒二象性。之所以使用光子,是因為光子有個非常好的性質:偏振性。所以你可以想像這是帶著3D眼鏡的雙縫干涉試驗-------雙縫干涉3D版!
理解這個試驗還有一個重要的預備知識:量子糾纏態。這裡不詳細解釋了,總之你需要知道,處於糾纏態的一對粒子,只要測量了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粒子的狀態也就是確定的,不需要測量我們也知道它的狀態。就好比你只有2隻襪子:紅襪子和綠襪子。在觀測之前,你每隻腳上的襪子都處於「薛定諤貓」的混合狀態,但是我觀察了你的一隻腳,這隻腳的襪子狀態就坍縮為單一的顏色:要麼綠,要麼紅;但與此同時,另外一隻腳的襪子顏色也混合狀態也同時坍縮了,雖然我沒有直接觀察它。
試驗中,光子的偏振性有四種:水平、垂直、順時針、逆時針;
下面就是3D眼鏡啦!四分之一波長片:
3D眼鏡的功能如下圖所示:垂直的通過紅色片變成了順時針,水平的通過紅色片變成了逆時針;綠色功能相反。
現在,我們的光子發射槍要開始試驗了。它通過一種叫做下轉換(down-conversion)的方式,一次發射兩枚處於糾纏態的光子:光子A進入我的探測光子偏振性的探測儀,假如說叫做M1,光子B進入雙縫干涉試驗裝備,最終落到擋板上,擋板後面有個偏振性探測儀,假如叫M2.
嘻嘻,不過是帶上3D眼鏡的雙縫干涉試驗!
帶上3D眼鏡後,光子通過眼鏡的偏振性改變了,但是並不會改變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
下面就是真正讓你腦子燒糊的部分啦!
假如我們打開M1:M1測量光子A的偏振性。由於A與B處於糾纏態,他們歧是是一個垂直一個水平,當光子B通過一個偏振片之後,偏振性就改變了。這個時候就與糾纏態,A的狀態也會改變,測量A,我們就能知道光子B「到底」是通過了兩個縫中的哪一條。這時候,驚人的結果發生了。只要打開M1,干涉條紋就消失了,擋板上的光子痕迹變成了兩坨。而關閉M1,干涉條紋就又回來了。
注意,M1與試驗設備沒有任何物理聯繫,事實上,你可以把它放到宇宙的另外一端。它僅有的工作就是觀察光子B兄弟的偏振性。所以這個試驗說明了「觀察者效應」。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只要M1打開,條紋就消失了,並不需要一個穿著白大褂的科學家去看結果:到底哪個光子經過哪條縫啊?所以「意識」在這個試驗中不扮演任何角色,你不需要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才能讓量子混合狀態坍縮為一個狀態。在這裡,冰冷的M1充當觀察者的角色。真正的觀察者的定義,還是個開放問題,現在還沒有答案。
---------------------------------------------------------------
實驗三
準備好了么?如果準備好了,請往下看。下面是最讓人震驚的部分。如果你對上面的部分還有疑惑,請務必理清頭緒再往下看!
這個試驗來自Kim博士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
Phys. Rev. Lett. 84, 1 (2000)
延時量子擦除試驗,它甚至讓我們對「因果關係」產生了懷疑。
上面的圖是試驗台,下面的解釋很重要。一定要搞清試驗台是如何運作的。
1. 一道激光通過雙縫版,打到BBO上,形成了兩對糾纏態的光子;紅色的光路表示光子通過了上面一道縫(縫A),藍色的光路代表光子通過了下面一道縫(縫B)。請注意,光子的波長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顏色只是為了邏輯的區分它們通過了哪一道縫;
2. D0的角色是上一個試驗中最後觀測擋板的角色,D1~D4是感光元件,圖中的光路,從BBO至D1、D2、D3、D4的距離是完全一樣的。是BBO到D0的兩倍;
3. 如果沒有D1~D4所有的設備,那麼參考上一個試驗,我們沒辦法知道某一個光子是通過紅色光路到達D0、或是通過藍色光路到達D0,光在D0上,形成了干涉的條紋;
4. BSa,BSb,BSc是三面半銀透鏡,它有50%的幾率使得光子透過,50%的記錄使得光子反射。
紅色光子的糾纏兄弟,有50%的幾率擊中D4,25%的幾率擊中D1,25%的幾率擊中D2;
藍色光子的糾纏兄弟,有50%的幾率擊中D3,25%的幾率擊中D1,25%的幾率擊中D2;
5. 情況A. 假如D4感光,那麼我們就明確的知道,它的紅色糾纏兄弟擊中D0;假如D3感光,那麼我們就明確的知道,它的藍色糾纏兄弟擊中D0。如此,我們就知道了D0上面每一個光子是通過哪條縫的了!這個時候,D0上的干涉條紋退化了,變成了兩坨光印!
6. 情況B. 假如D1或者D2感光,那麼我們還是不可能知道D0上光子的光路情況,觀測信息相當於被擦除了。干涉條紋就被複原了!
7. 注意這個試驗很重要的一個暗示:D1D2感光和D3D4感光唯一的區別是,通過光路知識,我們能提取光子信息。沒有觀測者,沒有觀測意識,僅僅是知識本身,僅僅使我們可能知道的潛能,就導致了混合狀態的坍縮;
8. 最最重要的一點,所有D1~D4的感光信息的產生,都是發生在D0感光之後的!!彷彿光子預知了未來,決定了自己在通過雙縫之前是否坍縮。
這對量子力學,甚至哲學上的因果關係,都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有時間,我會繼續更新有關這個令人震驚的試驗可能產生的內涵。
-----------------------
思考,可能的解釋,實驗的含義
感謝大家的有益的思考!大家的問題都提得非常棒!問題我都看了,請允許我慢慢更新。
-------------------------------------------------------
思考一
先給大家提一個有趣的問題讓大家思考:
量子力學每有一個新的實驗或發現,宗教教徒就如獲至寶的說明這是上帝存在的證據!
如果你是其中之一,我邀請你思考如下問題:實驗2和3中的「糾纏光子副本」(糾纏兄弟)路徑對於全知的神,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以基督教的神耶和華為例,他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所以他(她)對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和即將發生的事情都了解。
那麼這說明了糾纏兄弟的路徑對於他不是秘密。對於全知的上帝來說,光子路徑永遠已知。這就帶來的一個悖論,上帝永遠不可能獲得「波函數」的任何知識,因為在他(她)眼裡,波函數總是坍縮為粒子的,與「全知」矛盾。更重要的是:試驗3說明了僅僅是有人類知道路徑信息的「潛能」就導致了波函數的坍縮,如果這樣的上帝存在,他(她)的知識應該腐化了宇宙中所有的試驗環境,人類應該也永遠無法獲取波函數的知識。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如果量子力學解釋正確:符合聖經描述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哎,量子力學原來不是上帝的盟友吶!
-----------------------------------------------------------------------------------------------------
思考二
下面這一點非常重要!!!!!
仔細觀察實驗3的第二張圖,結果圖。R01 表示了落到D1上的糾纏兄弟在D0上的分布;的R02 表示了落到D2上的糾纏兄弟在D0上的分布。 請注意這個細節:他們差了半個相位!當他們疊加的時候猜猜發生了什麼?分布結果變成了波函數坍縮時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你能給出一個優雅的猜測么?
----------------------------------------------------------------------------------------------------
思考三
實驗三真的違反了因果關係么?
如果按照經典物理的假設,是的,違反了。但是實驗結果結結實實的就在那裡,怎麼辦呢?我們又需要扔掉另外一個重要的「常識」。這可能是一個比較難以咽下去的結論:粒子是個偽概念。
粒子這個概念不存在,我們的測量並沒有導致波函數嚴格意義上的坍縮,只是概率的波峰坍縮到一個範圍內,讓我們產生了「粒子」的幻覺。粒子的所有行為,都可以用特定的波函數取值來描述。信息超光速傳播,或者回到過去,這個假象只不過是兩個波函數的「糾纏態」。
直覺好像告訴我們,擦除器是否激活真的把信息送到了過去,導致了波函數行為的變化。那麼,在這個試驗中,到底有沒有「有用的」信息回到過去,而違反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了呢?這個時候,也許是讀者拿起筆算算的時間了。畢竟科普到一定階段,文字和繪畫就再也不能解釋問題了,我們需要方程式。你準備好迎接挑戰了么?或者,你可以嘗試使用思考二的結果。
---------------------------------
千萬不要走火入魔!
評論中有些讀者問道:這可不可以證明世界是唯心的呢,這可不可以證明我們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呢? 你們的這些「思考」並不新鮮,很多人開過這樣的腦洞。
首先要說的是,不,當然不能證明。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們的「證明」其實是個偽概念,只是一種看起來輕鬆的「解釋」而已。然而真正的證明,講究的是證據。而且,如果你硬要說,量子力學也是讓「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中這種解釋的可能性變得更加高,因為量子力學允許的真正的「隨機性」的存在。計算機模擬最害怕的就是「真正的隨機」。再說,為什麼想像模擬一定要套用人類的計算機概念呢?太沒有想像力了吧!
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仔細想,「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中」這種問題本身,就是不可證偽的。由於科學的可證偽性,它根本就算不上一個「科學問題」,而落入了哲學的領域。
然而在哲學領域中,對於不可證偽的事情,我們有「剃刀原則」Philosophical razor:由於「解釋」的方式是無窮無盡的(everything can be explained away),我們必須允許有這樣的規則,讓我剔除可能性極低的「解釋」,否則所有的哲學討論都會陷入無意義的詭辯。
最著名的哲學剃刀:奧卡姆剃刀
When faced with competing hypotheses, select the one that makes the fewest assumptions. Do not multiply entities without necessity.
面對相悖的兩種假說,選擇所需要假設最少的哪一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最暴力的哲學剃刀原則:「牛頓的火焰激光劍」
what cannot be settled by experiment is not worth debating
不能被試驗驗證的問題,不值得辯論
我最喜歡的剃刀原則:希欽斯剃刀
What can be asserted without evidence can be dismissed without evidence
無證據基礎的宣稱,可無需證據地駁回。
量子力學可能是科學中我們存在「認識縫隙」最大最多的門類之一。當我們存在認識縫隙的時候,我們習慣於求助虛無,給我們一個輕鬆的解釋,給我們安慰,緩解我們對無知的恐懼。這是人類的弱點:當我們恐懼的死亡的時候,我們創造了afterlife的幻想,誕生了無數死亡的邪教,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
如今,當面對無知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的是好奇和興奮:一個更加廣闊的宇宙等著我們探索。
我很喜歡考慮哲學,我很喜歡哲學博士這個稱呼(Doctor of Philosophy PhD),我認為它很符合我們對於知識的終極追求。但是我很遺憾地看到知乎中對於哲學的討論,大多數陷入了無意義的詭辯。
問題中另外一個回答 @蘇暖暖提到:多看數學和物理,少看哲學和心理。
我明白她的意思,不過表達方式可能欠妥。我鼓勵大家多考慮哲學,但是不要走火入魔。可能在考慮哲學問題之前,接受一點正規的哲學訓練是必要並且有益的。
祝大家思考愉快。關於量子力學的,會慢慢更新。
---------------------
相關回答:平行世界的理論是什麼樣的? - 愛小臭的回答
事件的隨機性能用混沌理論或量子理論來解釋么? - 愛小臭的回答
用占卜的方法預測薛定諤之貓的生死算是觀測嗎? - 愛小臭的回答
量子力學這個東西啊,學習的時候還是不要總念叨「波粒二象性」為好,應該多想想量子態。還有,這裡真的沒有什麼需要「理解」的東西,物理學的公里就在那兒擺著,數學工具也是非常完善的,物理學中應用的例子也很多……
作為一個初學者,個人的感覺是:
1,推導過程看不太懂,那是數學物理方法沒有學好。實際上就是對薛定諤方程分離變數,然後求解(常)變係數常微分方程而已。一些非常常用的變係數常微分方程的解,比如連帶勒讓德多項式(氫原子),厄米多項式(諧振子;朗道能級)之類的多用用就OK了。
2,「理論框架」搭建不起來,或者說學完之後感覺量子力學就是在解薛定諤方程,然後分析結論,那是線性代數沒有學好。可觀測量對應厄米矩陣,其特徵值是實數,不同特徵值對應的特徵向量正交,然後「自然」的推廣到無窮維矢量空間就好了,構架「理論框架」這種事情喀興林的書已經非常OK了。
3,如果對某些細節不滿意,感覺教材上進行了「想當然」的推導,那可以去看看泛函分析中的定理。這裡主要就是複數域上的有限維維矢量空間中的結論如何推廣到無限維矢量空間。
(1)Riesz表示定理:
明確量子態的準確定義,以及左矢右矢的關係。
(2)自伴運算元的譜分解定理:
十分粗淺的說,就是有限維矢量空間上的本徵值問題如何推廣到希爾伯特空間。它可以告訴我們在物理上講的完備性條件中那個「求和化積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3)Stone定理:
量子態的演化可以用希爾伯特空間上一個單參數強連續酉運算元群描述,U(t)=exp(Bt)=exp(itA),有沒有感覺這個「形式」非常熟悉。是的,你沒有猜錯,A就是自伴運算元。
(4)Feynman-Kac公式:
路徑積分里那個積分是不是感覺有些「怪怪的」,確實,我們需要「賦予」無窮維空間一個Wiener測度,讓路徑積分看起來舒心,用起來放心。
最有用的也就是上面這四個東西了,對於物理學習來說,學習泛函分析真的非常「不划算」,它對於物理問題理解幫助不大,更多的是把不嚴格的物理推導「嚴格化」,所以如果不是特別有興趣的話就別看了,量子力學教材里其實已經講的很清楚了(或者在心裡告訴自己,這部分數學是OK的就好了)。
4,如果感覺物理概念理解的不透徹,那就去看看具體應用的例子。這裡結合具體例子學一點兒點兒群論是非常「划算」的。
作為一個初學者,個人感覺量子力學中要「理解」的東西就是上面這些了。還有,物理實例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我們學的是量子力學而不是泛函分析的應用)。
題主所說的「理解波粒二象性」是不需要的,而且作為人類,我們也無法像理解宏觀規律的那樣直觀的「理解」它。
好了,不說了,我媽喊我端飯了……
噢,對了,別忘了多做題。
是時候放出這張圖片了,形象直觀的表達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圖片及參考文章來源:科學家獲得首幅捕捉到光波粒二象性照片
研究一個未知東西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強行拿已知的東西去聯繫理解。
我現在跟你說個東西,大概相當於四個柱子上面頂一堵牆,上面有兩個蒲扇和一根水管,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盲人摸象》里的大象。你無法用任何已知的東西去描述一個未知的東西。
我們現在對於微觀粒子(光子原子電子)的了解方式,不異於盲人摸象。
於是無論你怎麼去理解「水波/聲波」是一種粒子,或者「小球」以波的方式反射衍射,都是理解不了的。這不是智商的問題,是思維的問題。
從波粒二象性的角度理解一個微觀事物(為了避免語意造成的理解偏差,不稱其為微觀粒子),無非是:
1,該事物是一個獨立的單元,許多該事物構成的群體並非是連續的。
2,許多該事物組成的群體表現出衍射,干涉等特性。
你並不需要理解「為什麼大象的耳朵像蒲扇」,而只要記住類似「大象的耳朵像蒲扇」這樣的信息來幫助你認識大象。
再說兩點「記住就好了」的知識,會幫助你更容易的繞出思維的死胡同:
1,關於波的定義,現在來說並不是基於水波或者機械波。波的精確定義來自類似光波這樣的東西。因而不是光像水波一樣波動,而是水波有點像光在波動方面的表現。
某一天開始,當我放棄糾結這個問題時,才把量子力學學得比較好一些。
波粒二象性應該是量子力學中測量問題,波函數坍縮是測量問題,還有另一個量子糾纏也是測量問題。測量問題,跟大一統理論一樣,目前還在研究中,並不清楚。
所謂的波粒二象性只是解釋光的性質的模型而已,並非真實的光就是這樣。
一套模型只要對當前的現象能給出很好的解釋就夠了,不要想得太複雜,波粒二象性不是百分百的客觀。
最高票答案中的實驗二是錯的,我在自己的問題里進行了分析,轉貼到這裡,大家可以一起探討一下。
作者:univeagle
鏈接:對量子擦除實驗兩個細節的疑惑? - univeagle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答案在2017年1月23日進行重新編輯。
3月2日進行二次修改,改正了圓偏振和線偏振關係的錯誤表述。
圖都自己消失了,是侵權了嗎?知乎內部引用已經註明出處也不可以嗎?
這個答案寫的時候為了說明問題進行了大量引用,使文字變得瑣碎,閱讀體驗很差,有時間整理一下,寫一個系列文章。
————————————————————————————————————————
首先吐槽一句,物理基礎知識不夠,要想讀懂物理實驗的結果,不是一般的難啊!
大概半個月之前我讀了@愛小臭 對「為什麼我怎麼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為智商不夠嗎?」的回答,其中介紹了三個實驗,第一個是雙縫干射實驗,第二個是量子擦除實驗,第三個是延時擦除實驗。
實驗一是我早就了解的,實驗二和實驗三沒有讀懂。之後查閱了很多關於量子擦除和延時擦除的介紹,實驗三基本弄懂了,可是實驗二始終沒有弄懂,思考過程中在知乎提了好幾個關於這個實驗的問題,都沒有人能給出滿意的解答。然後我開始懷疑這個實驗是不是錯了?因為根據實驗的描述很容易可以推斷能夠實現超光速通訊,而超光速通訊已經是被明確否定的東西了。
後來@Sun AO 和@Ivony 兩位老師回應了我的求助,Ivony老師也認為應該是實驗本身有問題。再後來,我查到了相干光源需要滿足的條件:
1、頻率相同。2、偏振方向相同。3、相位差恆定。
問題迎刃而解!關鍵在於第二條,偏振方向相同,愛小臭的實驗二不滿足這個條件。
下面詳細解讀一下,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正確的量子擦除實驗是怎麼操作的:
(以下內容引自百度百科量子擦除實驗條目)
---------------------------------------------------------------
實驗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使用非線性BBO晶體產生糾纏光子對。自光子對產生起,它們就具有不同偏振態,沿不同方向傳播。沿下路徑傳播的光子會遇到雙縫,使用靈敏的探測器可以掃出這些光子的干涉圖樣。(答主注釋:光路中粉紅色元件是兩個偏振片,一個水平,一個垂直。)
第二階段,在下路徑上插入四分之一波長片。這樣任何通過縫A的光子將會被改變為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圓偏振,任何通過縫B的光子具有相反方向的圓偏振。當探測設備在先前的移動範圍內重新掃過,可以發現探測結果不再相同 - 干涉條紋消失 - 即,任何標記了光子路徑的行為都會破壞干涉條紋。
第三階段,下路徑不作變動,將一個起偏器插入到上路徑,使得任何通過下路徑的糾纏光子對的偏振方向也受到影響。因為上路徑的光子的偏振方向發生變化,下路徑光子的偏振狀態也會改變。通過對上路徑上起偏器選擇合適的偏振角,令下路徑上剛好有一半的光子具有相同的偏振方向。一旦它們有相同的偏振態,它們可以再次彼此干涉,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已經沒有標記指明哪個通過縫A,哪個通過縫B。
---------------------------------------------------------------
這個介紹起初我也沒有看明白,後來看了百度貼吧里的一個帖子,我才恍然大悟!
(以下內容引自百度貼吧「請教關於量子擦除的一個問題」貼中黑體輻射的回復)
---------------------------------------------------------------
請教關於量子擦除的一個問題_量子力學吧_百度貼吧
百度百科裡面還需要下面的補充才清楚:
首先探測器是單光子探測器,上下支路都是;由於糾纏光子對是同時產生,所以必須上面和下面同時測到單光子事件,才算一個事件被記錄下來;如果不是同時測到就不算,不做記錄。這點很重要,下面要用到。由於是單光子探測器,它必須在不同的位置測,把不同位置記錄的事件都畫下來,就形成了干涉圖。
現在看百度百科裡的第三步,「通過對上路徑上起偏器選擇合適的偏振角,令下路徑上剛好有一半的光子具有相同的偏振方向。」這句話的意思是,上路徑上起偏器選擇合適的偏振角後,有一半的光子事件沒有被記錄,因為他們沒有通過這個偏振片;有一半的光子被記錄,因為他們通過了這個偏振片。這一半被記錄的光子形成了干涉圖;其實沒被記錄的那一半光子也形成干涉圖,只是這兩個干涉圖疊加在一起的時候,由於波峰波谷相互抵消,就沒有干涉圖了!所以,所謂上支路影響下支路,只是說上支路濾出某些光子,這些光子對應的下支路光子會形成干涉圖,如此而已。
---------------------------------------------------------------
實驗原理是這樣的,非線性BBO晶體可以使一個高能光子分裂為兩個頻率為原光子1/2的低能光子,這兩個低能光子偏振方向互相垂直,但具體哪個光子走上光路,哪一個光子走下光路是隨機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在每個光路上都設置一個偏振片,目的是讓上光路的光子都是水平偏振,下光路的光子都是垂直偏振,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干涉條紋。
第二階段,在下光路雙縫後面插入兩個四分之一波長片,這裡百度百科的表述出現了問題,應該是任何通過縫A的光子將會被改變為順時針圓偏振,任何通過縫B的光子將會被改變為逆時針圓偏振,不會有相反的情況,因為由於偏振片的存在所有下光路的光子在通過雙縫之前都是垂直偏振的,現在你該知道為什麼干涉條紋消失了吧?因為通過雙縫後光子的偏振方向不一致了,不能滿足發生干涉的條件,干涉條紋自然就消失了。
第三階段,百度貼吧里的解釋已經很清楚了,但對我們這樣的物理小白可能還是會造成迷惑,下光路的光子都是垂直偏振的,即使濾掉一半還是垂直偏振的,通過雙縫以後偏振態被改變,為什麼又能相同了呢?這裡需要指出一個常識,圓偏振可以看做兩個方向線偏振的疊加,所以對於處於不同圓偏振態的兩個單光子有一定概率處於相同的線偏振態。
搞明白了百度百科的實驗,對於愛小臭的實驗理解起來就不那麼困難了,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實驗。
(以下內容引自愛小臭老師對「為什麼我怎麼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為智商不夠嗎?」問題的回答中的實驗二)
---------------------------------------------------------------
帶上3D眼鏡後,光子通過眼鏡的偏振性改變了,但是並不會改變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
下面就是真正讓你腦子燒糊的部分啦!
假如我們打開M1:M1測量光子A的偏振性。由於A與B處於糾纏態,他們其實是一個垂直一個水平,當光子B通過一個偏振片之後,偏振性就改變了。這個時候就與糾纏態,A的狀態也會改變,測量A,我們就能知道光子B「到底」是通過了兩個縫中的哪一條。這時候,驚人的結果發生了。只要打開M1,干涉條紋就消失了,擋板上的光子痕迹變成了兩坨。而關閉M1,干涉條紋就又回來了。
---------------------------------------------------------------
這個實驗沒有畫出完整的光路圖,而且自始至終沒有用到到起偏器,那麼光子B的偏振態是隨機的,忽而水平,忽而垂直,那麼這個實驗裝置能夠得到干涉條紋嗎?答案是:不能!無論插不插入四分之一波長片,都沒有條紋!沒有條紋!沒有條紋!不論打不打開M1,都沒有條紋!沒有條紋!沒有條紋!
看,我們所擔心的超光速問題不會出現,就是這麼簡單!
僅僅是因為對形成干涉的基本條件不夠了解,造成了我們對實驗結果的困惑,這個對於專業物理人員根本就是常識性的東西,阻止了我們深入了解量子力學。科普人員認為這是常識,人人都懂,可是我們不懂,這就造成了專業人員和普通人的交流障礙。
再來看實驗三
(以下內容引自愛小臭老師對「為什麼我怎麼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為智商不夠嗎?」問題的回答)
---------------------------------------------------------------
作者:愛小臭
鏈接:為什麼我怎麼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為智商不夠嗎? - 愛小臭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這個試驗來自Kim博士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
Phys. Rev. Lett. 84, 1 (2000)
延時量子擦除試驗,它甚至讓我們對「因果關係」產生了懷疑。
上面的圖是試驗台,下面的解釋很重要。一定要搞清試驗台是如何運作的。
1. 一道激光通過雙縫版,打到BBO上,形成了兩對糾纏態的光子;紅色的光路表示光子通過了上面一道縫(縫A),藍色的光路代表光子通過了下面一道縫(縫B)。請注意,光子的波長是完全一樣的!不同的顏色只是為了邏輯的區分它們通過了哪一道縫;
2. D0的角色是上一個試驗中最後觀測擋板的角色,D1~D4是感光元件,圖中的光路,從BBO至D1、D2、D3、D4的距離是完全一樣的。是BBO到D0的兩倍;
3. 如果沒有D1~D4所有的設備,那麼參考上一個試驗,我們沒辦法知道某一個光子是通過紅色光路到達D0、或是通過藍色光路到達D0,光在D0上,形成了干涉的條紋;
4. BSa,BSb,BSc是三面半銀透鏡,它有50%的幾率使得光子透過,50%的記錄使得光子反射。紅色光子的糾纏兄弟,有50%的幾率擊中D4,25%的幾率擊中D1,25%的幾率擊中D2;藍色光子的糾纏兄弟,有50%的幾率擊中D3,25%的幾率擊中D1,25%的幾率擊中D2;
5. 情況A. 假如D4感光,那麼我們就明確的知道,它的紅色糾纏兄弟擊中D0;假如D3感光,那麼我們就明確的知道,它的藍色糾纏兄弟擊中D0。如此,我們就知道了D0上面每一個光子是通過哪條縫的了!這個時候,D0上的干涉條紋退化了,變成了兩坨光印!
6. 情況B. 假如D1或者D2感光,那麼我們還是不可能知道D0上光子的光路情況,觀測信息相當於被擦除了。干涉條紋就被複原了!
7. 注意這個試驗很重要的一個暗示:D1D2感光和D3D4感光唯一的區別是,通過光路知識,我們能提取光子信息。沒有觀測者,沒有觀測意識,僅僅是知識本身,僅僅使我們可能知道的潛能,就導致了混合狀態的坍縮;
8. 最最重要的一點,所有D1~D4的感光信息的產生,都是發生在D0感光之後的!!彷彿光子預知了未來,決定了自己在通過雙縫之前是否坍縮。
---------------------------------------------------------------
第3條,光在D0上產生了干涉條紋,這一點是錯的,激光發生器所產生的激光是單光子的,我們並不能直接從D0上面看到干涉條紋,我們需要對一個一個的點進行篩選,R1R2R3R4這四張圖,對應於所收集的點是哪個感光器感光的同時所收集到的,如果我們不進行篩選,任由每個點都留在M0上,那我們得到的還是兩坨光印。
什麼預知未來,什麼因果顛倒,僅僅是按照一定規律篩選,把能形成干涉條紋的光子篩選出來而已。
看吧,這麼一講是不是感覺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實驗才是王道,細節決定認知,搞不清楚細節只會讓我們越來越糊塗。
建個膜。
波粒二象性的波,就好像社會主義法制一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怎麼看都對,能量正得很。但是到了針對個案的時候,《黨章》裡頭就有一條「理論聯繫實際」了。
既然法律都寫得好好的了,白紙黑字照做就好了,為啥還要理論聯繫實際?因為波只管波,波不管粒。一個在宏觀世界,一個在微觀社會。這……這……這就是我國的波粒二象性。
===
題主肯定沒有關注我!不然你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所謂波粒二象性,是性質,通俗地說,就是既可以表現出波的性質又可以表現出粒子的性質。我們對事物研究時,通過不同的建模方式和實驗方法的不同,事物就會展現出不同的性質來。波粒二象性是性質,不是「本質」。
打個不太恰當,卻能說明問題的比方:就像你對水進行研究,採用不同的方法,它一樣會出現「氣液二象性」。用高溫它展現氣體性,拿常溫它表現為液體性,如同光在雙縫干涉展現其波性,光電效應中它又表現為粒子性一樣。和你不能問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一樣,你要問水的到底是氣體還是液體,這個問題本身就是荒謬的。我們只能回答都是或者都不是。粒子和波都是我們建立的一種較為高度抽象的模型,用以描述具有特定性質的存在,而並沒有具體實指。某些物理學者,拿模型當本質,拿性質當本體,我們包括我在內,其實也很難避免這種思維。還望大家多多交流,多多幫助,不要走入誤區。你的思想方法如果錯誤,任你聰明絕頂,也無法理解的。Dyson那句話說得太好——「我現在明白了,這裡沒有什麼要弄明白的。」因為,本來就是這樣啊!光的波粒性質並不能代表光的真正形態,只是我們觀察角度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結論。
打個比方:
對於金字塔,我們從正面看是一個三角形,但是俯視的話就是四邊形。這兩種形狀都是屬於金字塔的一部分,但是由於不同的視角,得到了不同的答案。然而,無論是三角形,還是四邊形,都不能說其中之一或者這兩個形狀就是金字塔。事實上是金字塔的形狀遠遠複雜於這兩個形狀。
對於光,也是如此,波粒性質是光的不同角度得到的性質,但是不能代表光實際的形態
不是因為你智商不夠,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學矩陣力學(希爾伯特空間)還有路徑積分。。。
這事沒有那麼玄乎,就是描述粒子物理量的概率函數恰好是個波。。於是就有了電子雙縫干涉那一堆思維實驗。。。是看書不夠,思而不學則殆。
多看數學和物理,少看哲學和心理。
人家都是直接給波函數。
最後,量子力學越學越糊塗才開始學懂了。
還好了。我感覺愛因思坦到死都沒理解,大家不理解有什麼奇怪的?
玻爾說過:「誰要是第一次聽到量子理論時沒有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沒聽懂。」
這個真真不是智商問題,那種能搞出這種東西的大牛是不屬於普通人範疇的,這不是和高數一個道理嗎,剛學的時候卧槽這是什麼鬼,卧槽還能這樣做...最後學的多了自然就懂了
突然想起來某個民科利用波粒二象性來推翻相對論:
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說明光子的運動軌跡是正弦曲線。由於光子的運動速度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是光速,所以根據矢量合成法則,總的速度肯定超越光速了,這就違背了相對論的不能超光速的結論,所以說相對論是錯的。一個內部邏輯不完全自洽的理論,在學的時候無法完全理解,不是正常的么…
解決也很簡單:理論計算的時候,忘記「粒子性」,所謂粒子就是一個波場,按照薛定諤方程演化。當需要和測量聯繫的時候,再使用波恩詮釋把計算結果和實驗聯繫起來。因為他不是用來理解的,是用來計算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便便前會有肚子疼的先兆?
※動物交配中有哪些不可思議的事實?
※「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樣的知識究竟有什麼用處?
※有哪些聽起來很厲害的專業術語?
※將小盒子抽成真空,能飄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