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演員轉型做電影演員遇到的「電視味」指的是什麼?
小熒幕演員想要轉戰大銀幕,都要去洗掉「電視味」,那什麼是「電視味」?
-
兩個問題:
要你大,你大不了,要你小,你又小不回去。
一、說「大」的問題。
比如「身架」。
電視的畫面小,兼之經費少,拍攝時為了效果,也為了省錢,取景就小,用太多特寫。
場景單一,台詞又多,演員總是坐在三廳(飯廳、客廳、咖啡廳)中演戲。
時間久了,身架趨弱,動作不能流暢。
但電影更多的大全景,拍人,多是腰部以上的中全鏡頭。
那得演員用全身來演戲。
一般來說,電視演員中,武俠電視劇演員,轉戰電影,較無適應問題。
因為他們對身體的控制能力較好。要求能放能狂,能用全身演戲。
而一般的電視演員,尤其是演那些家庭倫理劇的,全身演戲的能力較差。
給人的感覺,就是氣場不足,鎮不住電影整個空蕩蕩的大畫面。
同樣的例子,不說別的,包括「聲音」也是。
電視演員,尤其是電視偶像劇的小男生,一到大銀幕,全是閹過的公鴨叫喚。
你的聲音,電視傳出來,罷了罷了,沒人計較,弄到電影院去,杜比身歷聲呀。
外表雄壯威武,聲音跟個太監一樣,一下子就顯出貧氣來了。
二、說「小」的問題。
電視作業粗糙,情感粗放,打比方,你用眼藥水,造個淚眼汪汪,就能唬住電視前的爺奶了。
但電影可不是那麼回事。拍你個中景,你的臉已經比家裡電視大幾十倍。
到哪都是大特寫,連臉上的毛都能一根一根數出來。
那時候,眼藥水的假淚眼,不頂事了。
你得用整張臉,眉毛眼睛鼻子,所有的臉部肌肉神經共同作業。
細微到一厘米的微小表情運動……。那豈是誰人都可輕易為之?
總之,就是尺寸的問題。
電視產業的演員,得有個辛苦轉換,才能應付電影的尺寸。
(當然,咱們說的是國片問題,別跟好萊塢比。好萊塢,那是另一個維度。)
-唉,到目前為止的答案基本都不對。
既然說的是演員,那就是表演的問題,是電影劇組對電視劇演員的看法,而不是觀眾對電視劇和電影的看法。
電視劇的拍攝過程相比電影是比較快速和隨意的,對表演的要求比電影低很多,因為沒時間。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也就拍2、3個月,誇張點的一兩天拍一集,而一部電影一般要拍至少40天(不算後期製作)。所以電視劇導演和演員自己沒辦法去細摳表演,再加上觀眾也不在乎(免費的東西能看就行),所以拍攝時差不多就行,趕時間要緊,對演員的要求是進入狀態快,NG次數少,所以演員傾向於稍稍過度一點的表演,寧可過度不能欠缺,雖然表演痕迹比較重但是能夠迅速完成拍攝任務。另一方面,由於電視劇的觀看條件不好,環境聲音嘈雜,畫面小,所以也要求劇中人物說話清楚,聲音要大,表情要清楚,戲要做足,因此演員傾向於提高嗓門說話,表情豐富,相比電影更接近話劇(當然比話劇還是收斂多了)。
而電影就不一樣,有時間去細摳表演,演得不好可以一遍遍來。電影院非常安靜,銀幕非常大,允許演員以真實的聲音和表情去表演,不需要提高嗓門,不需要誇張,一切以真實為準,不允許出現表演痕迹(喜劇除外)。
所以演慣了電視劇的演員,習慣於「把戲做足」的過度表演,突然演電影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表演痕迹,不能融入到其他演員的表演中。開慣小車的人去開大巴,沒有那個控制力。
這句話是劉德華給郭晉安說的吧。
意思是 演電視劇,容易臉譜化,用幾個有限的誇張表情狀態就能搞定無數個劇。
演電影,是需要「定製化」的,每個角色有自己的特性,而且表情的深度也不一樣。
最簡單的例子,電影可能會給演員一個面部長特寫,用細微的表情去表達一個複雜的感情。
電視劇沒這種事情。
我在這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作為傳媒人,我也想說幾點。
1.在電視屏幕前拍無論哪一部電視劇,由於時間較長,往往會給觀眾留下角色定位所帶來的性格定位等刻板印象,往往換了一部電視劇都很難甩掉之前某一部劇里的形象。
2.電視劇由於播放時間較長,平分到每一集上的經費和電影相比就差很多很多,所以電視劇呈現出來的效果就差很多,試問演員在這種情況下呈現給觀眾的效果能高端到哪裡去?
3.電視劇的演員很難獲得一些表演方面的獎項,電視劇屆有沒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我不知道,但是單從電視劇的長度就可以看出,如果評委想評出最佳男演員,是不是要花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把整部劇看完才可以知道一個演員的全面表現?這可不是電影2個小時可以搞定的。在沒有獎項來為自己的身價升值的情況下,很難在片酬上有大的提升。
4.電視劇的受眾都是生活比較清閑的人,包括女學生、女白領、大媽,這類群體雖熱愛觀看,但是不一定會在網路上進行高質量的點評,不像電影,電影的觀賞性更高,受眾質量較高水平,而且會在網路上進行高質量的點評,因此對作品的推廣以及其中某一位演員的推廣有莫大的幫助。
5.在以上所說的所有情況下,大家不知道發現了沒有,很多人都會說「那部電影里有某某某,我要去看!」,就是說在電影的推廣上,片方會很大程度上把電影和某個演員聯繫在一起,利用演員本身的影響力來擴大電影的影響力,而電視劇則沒有這樣的能耐,只能依靠跌宕起伏的劇情來一步步抓住受眾的心。
可見,在電影屆混和在電視劇屆混名聲出來肯定不一樣,而且對演員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意義也不一樣,電視劇很容易過氣,而電影屆的佼佼者很少會過氣。我只說自己的感受,
電視劇里某士兵的戰友死了,就會扶著死人的額頭朝天大喊,
不!!!!,
有時候還要加一句話,
XX,你不能死!你不能死!
然後死人死透了,死之前還要交代下要照顧好隔壁老王他二姨夫的小舅子家鄰居的小寡婦。
主角好感動,大吼
為什麼!為什麼!啊啊啊!!!
然後扛起炸藥包,
小鬼子!老子跟你拼了!!!
電影里死人了,主角會默默地看著死人,眼裡強忍著淚水,默默無語,等死人安息後,一臉狂怒的主角會異常平靜地扛起機槍,向敵人走去。
我覺得電視劇更加浮誇,更加通俗,但是不注重更深入的表達。
台詞功底不夠、肢體不到位、面部表情不夠生動等。
所謂的氣場,是一個人全身由上而下、一舉一動的協調程度,既有自身四肢、脊柱的協調,也有整個人達到協調之後,和環境的協調。既融入,又獨立。
總覺得王剛演誰,都一股和珅的味兒。
題主是不是想黑馮小剛來著
僅說說自己的感覺,若有謬誤還請專業人士多多包涵。
國內電視劇多數是生活題材較多,所以要求演員的表演要能夠貼近生活,也就是要演的像一個「真實存在的老百姓」;而電影,由於場面、氣勢變大,時長縮短,更要求演員通過個人的表演帶動整個故事的發展(這一點與話劇有些類似),所以更加強調錶演,,所以這時候原本作為一個電視演員的優勢——像個老百姓就反倒成為一個不利因素了。
另外,電視演員對於廣大觀眾來說實在是太「眼熟」了,這是不是也是他們「電視味」太濃的原因之一?
赫赫 大家應該看一下左耳
我喜歡趙本山的小品和電視 但是他和小瀋陽的參與的電影怎麼看怎麼彆扭
我能說是「氣場」么。。。
我總覺得電視劇演員是那種小家子氣的感覺,感情人物性格可以一點一點鋪展開來。而電影時間短,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構建出很大的氣場,用很短暫的動作姿態表情眼神等,撐起一部電影。
外行中的外行,就自己感覺簡單回答下哈,等待樓下的各位給出比較好滴回答
突然想起了籃球賽的全場和半場
題外話:
中國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大明星,都是電視劇裡面出來的:陳道明,黃曉明,周迅,孫紅雷,文章,徐崢……一大堆。
關鍵問題在於,中國電影的製作水準比電視劇高不到哪裡去。觀眾對演員,只需要臉熟即可。
所以暫時,我認為還不會遇到太大問題。
電視味嘛,個人愚見,總結起來就是:
1、演員語速慢;
電視劇表現的是一個很完整的故事,集數多總時長長,而且電視劇作為一種娛樂大眾性的電視節目,內容、劇情不能太高深,要讓觀眾看的懂,要看的懂想的懂,節奏就要慢一點,信息量也不能大,要慢一點的話人物對話自然不能太快。於是乎,諸如「額娘,你看——今兒——外面天氣啊極好。兒臣——想出宮走走。既能沖沖喜氣,也能——看看京城中百姓生活如何,早日完成兒臣登基之業——」的語速就出來了。
2、人物對話特多,動作場景少;
很多時候電視劇的兩人對話很能扯,文藝劇的扯男女甜言蜜語,現代劇的扯家裡的老太太董事長跟CEO媳婦爭個天昏地暗,古裝劇的扯妃嬪雞毛蒜皮勾心鬥角的日常問話,抗日劇的扯首長跟政委的計劃blablabla。總之就是內容特詳細,
舉個扯家常的例子就是今天老婆幾點幾分睜開了眼睛,睜開了眼睛幾點幾分穿好衣服去買菜。亦或者以電影少用的內心獨白形式代替或者穿插其中,這樣就顯得精鍊一些。即使是吵架,也總少不了兩人嘴炮半天。
3、情節彼此關聯、細膩柔長;
如上點所說,電視劇要表現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內容廣,而整部電視劇的時間是很長的(即使是低成本爛劇),分割成單集,時間也不像日漫、美劇的20min左右,往往長達30-60min,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敘述劇情。
電視劇播出周期短,基本一天一集甚至一天幾集,不像日漫、美劇的一周一集;而每日X集的連貫性讓絕大多數國產劇的劇情不需要也不是前後劇情孤立的,彼此之間關聯不多大的,而是集與集之前劇情緊密相連的,就像是把一首歌放到中間突然暫停了再繼續播放一樣,他們是一個整體的是不可分割的。
劇情層層鋪墊,一集甚至同時敘述多人鏡頭而信息量不大,不像電影那樣為了把時長壓成短短的1.5-2.5h,劇情、語言上要做到單刀直入直奔主題而導致信息量巨大甚至隱晦,需要細細品味。
重複,電視劇作為一種娛樂大眾性的電視節目,內容、劇情不能太高深,要讓觀眾看的懂。簡單、細膩柔長的劇情和敘說方式就讓電視劇的情節繁多而詳細(對於整部電視劇而言)卻不至於看不懂。
4、打鬥少、髒話少;
由於國產劇敘述性較強和成本限制,而且還有shen//cha,這造就了電視劇裡面的髒話不多,語氣不強,方式也相對要文雅和諧的特點;同時打鬥也不多(抗日劇等除外),方式無非是扇巴掌捅刀子,時間也不長。
國產劇的打鬥罵人場面無非是這樣:兩個演員總要先拉個半天瑣事再進入正題,女哭哭啼啼的罵句「你這王八蛋」,男的伸出右手,伴隨著慢鏡頭和有迴音的音效「啪——」,鏡頭切換,女的捂著左臉石化數秒,繼而瞠目怒視而兩眼泛花,同樣還以自帶慢鏡頭和迴音效果音效的巴掌,或伴有眼鏡飛落,男的斜低下頭,片刻後兩眼怒圓,突然就出現了片名LOGO,」第X集完「,奏起片尾曲;國產劇既不像美劇里的人分分鐘噴「Fxxx you bitxx」、「Fxxx you mother fxxxer xxxhole」,然後打起架來桌翻椅倒天昏地暗頭破血流,也不像電影里不大動嘴皮子,抄起傢伙噠噠噠噠。
國產劇的場景跟主題非常對應非常固定,譬如現代劇的話基本就是主要人物的家、公司等等,劇情中少有諸如公園、商店等其他地方的鏡頭(實際上,基本電視劇都這樣.....腐國的三集片除外)。而電影的話由於時間限制,一個小時內的場景可能從家中到公司學校,從派對現場到醫院,從公園到山海,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中變換,又多又頻繁甚至略顯突兀。
看看李小璐就知道了……長了一張電視劇的臉……
電影多特寫 靠鏡頭語言推動情緒 演技就顯得重要 演員素質就高 哪怕是一個背影,也得有范兒。
電視多中全景,靠故事發展推動情緒,演技就不那麼重要,演員素質要求就不那麼高,哪怕是哭,也能用手捂著搞點兒眼藥水,皮上作戲,肉里無情。YO叔說的不錯,我補充一點點。
一,光線
電影的精緻一部分在於光線的處理,一部好的電影打光一定很不錯。你在電影里能看到很多不同光線的處理,比如大逆光、正反打、平光、頂光等等,而有時甚至會出現多組光源,為了效果什麼刁鑽的角度都能打出來。而電視劇的打光就很平了,差不多顧及全景就好。
二,色調
色調的運用是很明顯的,電視劇很少有拍出春光乍現的樣子,一代宗師的也不行。一個鏡頭裡產生不和諧顏色的物品要被拿出去,覺得色彩不夠還要想方設法往裡面補顏色,補顏色的物品還不能齣戲,這麼一來電視劇又做不到了。剪輯各種剪的功夫,也要照顧全篇的基調呀。
三,構圖
電視劇基本上說不上有構圖,但如果你拿夏洛克那類的劇來說事,當我沒說吧。逼仄狹小的空間就表達出抑鬱的感覺了,你老在鏡頭邊緣的位置,或者是小角落,怎麼都會覺得你陰沉。
我只能說上這麼一點東西了,因為手機答題,就不補充實例了。通常電視演員入了電影那行當就差在這些細節上。導演給了你什麼光你的表演卻迎不上這光,色調變了情緒卻沒有跟著變,運鏡的時候不會找位置找節奏。
簡單的舉個例子
一個是:xx演的xx另外一個是:艹,xx是xx演的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