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小孩「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的問題?
謝邀。哄娃睡了,問答完微信里的提問,深夜來知乎答個題。
此題下面已經有很多好的答案啦,但是我覺得排名第一的答案不具有可操作性:你和孩子的對話,未必能按照漫畫中那樣展開,所以這其實是寫給大人的童話式的哲學命題嘛。
原則一:想想自己是不是真正明白
最忌諱大人自己還不明白就隨口敷衍孩子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成人就真的明白嗎?我們的回答也許來自真實的人生經驗和體會,但也不確保就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曾經聽見一個孩子問他爸爸,為什麼兔子的耳朵長?爸爸說,因為從前兔子喜歡說謊,所以耳朵長了。孩子問,那爸爸你也說過謊,為什麼耳朵沒有長呢?爸爸說,因為我是爸爸,不是兔子啊。孩子問,為什麼爸爸說謊耳朵就不會長,兔子說話耳朵就變長了呢?爸爸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啦。
這是典型的大人式回答,當無法敷衍孩子時就說:等你長大就知道啦。於是孩子認為只要長大了一切都有答案了,盼著長大,卻只會盼來失落。
當然還有那種自以為明白,其實本身觀點就出錯的家長。自己錯了不要緊,還把錯誤的理解繼續傳給下一代。比如家長自己喜歡抽煙,就毫無顧忌地在孩子面前抽煙,並且告訴孩子一些不健康的價值觀:「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等等,孩子的好奇心很強,會去嘗試,接下來又被家長一頓收拾。
原則二:先問問孩子的想法
絕大多數時候,孩子的提問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源於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其實,孩子在向你提問的時候,你可以先問問他:「為什麼這麼問呀?」這正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機會!
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女孩問自己的哥哥姐姐,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嗎?哥哥姐姐已經成人,哥哥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來,姐姐羞紅了臉也說自己不知道。結果耗了半天,女孩得意地說:「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爸爸和媽媽相愛了,於是上帝就派一隻鳥把我當做禮物銜到爸爸媽媽懷裡啦!」孩子通常會先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也許他只是想跟你分享;即使他感到迷惑,確實想聽聽你的想法,那你也可以先了解提問的背景,從而更好地為他解答。
原則三:不要輕易批評打擊孩子的想法
不管你是否問了孩子的想法,孩子都會在向你提問的過程中逐漸表露自己的想法,記住不要輕易批評打擊!比如孩子和自己的布娃娃玩得很開心,如果布娃娃被撕壞了他會感到非常傷心。大人也許會說:「哭什麼哭,不就是個布娃娃嗎?」不過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幼兒具有泛靈心理,即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在孩子眼裡,布娃娃是個真實的、有生命的玩伴,當然會為了布娃娃的撕裂感到傷心。如果大人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想法,會讓孩子覺得爸媽不理解自己,從而更加難過。
所以,在你問了孩子的想法以後,不要輕易批評打擊。
之前 @螞蟻螞蟻有提到他和女兒小麥一起讀繪本,故事裡的兔子說:「我要是XXX,我就不是兔子!」小麥問:「兔子如果不是兔子,又是什麼呢?」這位聰明的爸爸也被問住了,思考以後說:「這在文學上叫做『反語』,就是反著說,意思是我是兔子啊,我肯定能XXX的。」你看,孩子讓我們感到難堪的時候,恰好是我們能教給她新的知識的時候,所以不要一上來就打擊批評。
原則四:盡量給予開放式的答案
樓上很多答案都很好嘛,比如:「你需要自己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哦。」其實能讓孩子保持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因為帶著問題去做事的孩子,是能比渾渾噩噩的孩子觀察和感知到更多事情的。
原則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果是特別具體的問題,而爸媽不了解的,不妨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孩子會模仿你,所以也會學習到如何去尋找答案。如果有個字不認識,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翻字典;如果有朵花不認識,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翻圖鑑;如果你也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看一些簡單的哲學讀物,看看別人都是怎麼說的。在這一過程中,你能教給孩子方法,好過你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當然,在你知道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回答,但如果你也被難住了,不必惱羞成怒,坦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有不知道的事,爸爸媽媽也需要「活到老、學到老」,其實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回答問題本身,如果孩子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我想我會先鼓勵他自己來回答,肯定他的嘗試,然後告訴他:「這是一個很厲害的問題,因為古往今來很多人都試圖尋找答案,卻一直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也許我們今天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吃到好吃的,明天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別人,後天卻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能和自己所愛的人一同度過……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去了解別人是怎麼想的,也可以通過親自體驗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寶貝,感謝你能和媽媽討論這個問題,媽媽也願意隨時和你討論別的問題。」更新:
近日該答案獲贊甚多,不勝惶恐;我也僅僅是初識存在主義,理解淺薄,望君海涵。
下圖源自於如何理解「存在純屬偶然,人生全無意義」? - 謝熊貓君的回答。
另外強烈推薦佐藤先生對存在主義的解讀,如何理解「存在純屬偶然,人生全無意義」? - 佐藤謙一的回答。並藉此感謝先生又回到知乎。
這張圖本來是介紹存在主義的,但我想用來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錯。
圖片源自Life and Donuts,譯者不詳。
這個問題我很有感觸啊,我要答~我覺得我母上的回答很棒。
當年我也問過這個問題,然後她是這麼跟我說的:
如果只有你呀,你的生活其實沒有意義。
如果這個世界上的人都不知道你的存在,你的生老病死與他們無關,那麼你的生活就真的沒有意義。但你一出生,對我和你爸爸來說就有著特別的意義,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說也很有意義。
隨著你的長大,你會認識更多的小朋友,你在別人的人生中留下越多的色彩,你的生活也就越有意義。所以呀,
你要多和其它小朋友相識,多出去走走,用於表達自己,你的人生會更有意義。
為他人做出更多的貢獻,為他人的生活提供更多快樂,你的人生也會更有意義。生活的意義,其實不是對你自己的意義,而是對大家的意義。
謝 @劉柯邀
我覺得這種終極話題是不合適讓孩子被教授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永遠去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來找的一個終極的標準答案的。而是用來不斷的激發我們的思考。用來反省自己現在的狀態和與世界的狀態。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不斷的去思考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停滯於某個階段。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1生活有意義么?
.a 如果有:
..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生活的意義:活著,改變世界,留下印記,
......⑴活著
......⑵改變世界
........不改變世界生活就沒有意義了么?
........改變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⑶留下印記
........留下的印記最終會消失。這樣有意義么?
........如果沒有留下印記,生活的意義就不存在了么?
.b 如果沒有:
.. 那我們存在和不存在是不是一樣的?
.....⑴不一樣:我消失了會讓很多人悲傷。依靠我的人會無處依靠。
.....⑵一樣:當很多人都消失了,地球都消失的時候,就都一樣了。
我覺得,思想就是可以這樣不斷的拓展下去。我覺得父母要做的就是去適當的激發,讓這個思考不斷的開展下去。
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也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進行著。我們的言行。我們的感受與感悟,也在不斷的拓開這個問題的解答。我們思考越多,未知就越多。這是我們大腦本能的追求。
作為父母,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加入到這個思考的隊伍中來,而不是試圖給予一個終極的解答。
小時候有一天早上醒過來,我感覺意識特別清楚 我問坐在床邊的媽媽
是不是有一天我也會死?
我媽說 對啊
那媽媽你也會死么?
我媽摸著我的頭 說 嗯 每個人都會死。
每個人都不能例外 ? 都會死? 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我媽媽沒什麼文化 但是她說的話我會記一輩子
既然已經托生成人了 這就是福氣,總得做點什麼才對得起生而為人 意義這個東西得你自己去找 。
我13歲上初二時,第一次向父親提出這個問題。
父親是這樣回答的:「我先不直接回答,但我可以告訴你怎樣的生活沒有意義:沒有目標的生活沒有意義。」
後來,他又說:「你的生活意義要自己去找。對於我,經歷越多,生活越有意義。」
然而,當時父親的話並未深入我的心裡。我依然執著地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最嚴重時甚至因此失眠,畢竟在這個年紀很容易鑽進牛角尖。
父親察覺我的糾結,安慰我:「暫時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也沒關係,這種事情光靠想是想不出來的,多做點事情,就慢慢明白了。」
但我沒有聽信。我活著,但不知道為何而活,這實在是件痛苦的事。
在這之後,我的生活軌跡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先後經歷榮耀、慘敗和起死回生,度過四次離別,在大洋彼岸開始新生活。可是,我的生活自始至終在這個問題的陰影籠罩之下,從未改變。
直到15歲的高中生我,趁某個周末室友回家,決定熬夜閱讀《鼠疫》。凌晨兩點,Kindle停留在最後一頁,而我突然感到神志空明,繼而痛苦萬分。
這種感受怎麼形容呢?就好比一個人長期承受輕微頭疼,突然某天吃壞東西,於是又有劇烈腹痛。由於腸胃實在過於難受,頭部的不適反而被暫時遺忘了。
那一刻,一個新問題從天而降: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沒錯。這個更加宏大的疑問,把我的注意力從「人生意義」轉到了「人類意義」。
最絕望的是,我之前至少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只是目前我沒找到而已,但現在,我根本不確定人類存在到底他媽的有沒有意義。
可能人類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至少毫無緣由。既然人類這個整體都沒有意義,那我作為一個人的個體還有什麼意義?
那晚,我崩潰了。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二天早上我醒來時,寢室陽光如常,然而在我看來,整個世界都荒誕無比。
可是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就像思考一道似乎永遠無解的數學題,想過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後,終於失去所有耐心,大吼一聲:老子再也不理這道破題了!
於是,幾天後,我就再也不理這道破題了,無論是人生的意義,還是人類的意義。
在長達兩年的折磨後,我第一次從困惑的桎梏中解脫,卻是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我終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選擇了放棄。
我跟父親說:「我打算先不思考生活意義的問題了,想太多遍,煩了。」
父親高興地回應:「好。」
在此之後,我就像13歲以前的我那樣,對這個問題徹底置之不理,愉快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突然想起現在中小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他們沒能在這個問題上得到答案。
早幾天,我剛滿13歲上初一的弟弟一直在和我討論這個問題,他因為學校里的不公平待遇開始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開始了懷疑。他控訴完所有的一切之後,非常悲觀的說:「姐姐,我真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在哪裡,如果死不痛的話,應該大多數人會選擇死去吧。」
我當時的回答是:現在有安樂死,但是,只適用於那些病痛到活著比死去更難以承受的人們。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美術和音樂,你看有意義嗎?它們不能吃不能用對社會而言也沒有生產力沒有價值。可是你依然喜歡,看到好看的電視劇會開心,聽到音樂會開心,吃到媽媽做的菜會開心,還有你拿到變形金剛時也會開心,然後,你看到鄰居家的小妹妹哭你也會難過,你在姥姥走的時候也掉眼淚了,你能說這些沒有意義嗎?
以後你有了孩子,或者面臨自己的成長,或者爸媽老去,以及你喜歡的事業,還有很多開心和不開心,你沒有經歷過的,好好體會這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然後你有一天自己會發現人生的意義。
======================
我不認同那種用一兩句話去告訴小朋友什麼是什麼。
我不認同那種用自己都解釋不清楚的話,甚至自己都不懂都不信的話去和孩子講道理。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孩子至少心智已經比較健全比較成熟了(我第一次提出這個問題是21歲),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問題了,而且是十分信賴你可以給他一個正確答案的。
你所說的就或許能影響孩子一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我覺得這問題適合講道理,不適合去下定義,更不適合用一句簡短的話當成一句金玉良言,讓孩子不知所云,還把這話奉為圭臬。
那些說「尋找人生的意義就是人生的意義」的話,我表示我作為一個孩子我不太懂,而且尋找人生的意義這件事看起來也不那麼好玩。
所以,建議只要幫孩子解決對這個世界失去意義的那種負面情緒,讓他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嗯,好好的和孩子談一次心聊聊他最近遇到了問題。
而對那些真的只是心智比較成熟的孩子提出的這個問題,他自己肯定有想法,順著他的想法,讓他不要鑽牛角尖陷入思維誤區就好了。以下是我以前的回復,是對死亡的理解,再從死亡理解生存、進步和發展,不過作為孩子的回答就有點過於殘酷,希望能給樓主一些參考吧。
死亡對大自然,對宇宙而言只不過是一個事物轉變成其他事物的一個變化。
對於生物進化,死亡是一種篩選手段,通過死亡篩選能夠適應環境盡量活得更久的生物,而擁有對死亡恐懼的生物,在死亡篩選中比起沒有死亡恐懼的同類生物更具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於是對死亡恐懼的功能被慢慢固化下來,直到進化出人類,人類繼承了這個功能
但人類並不被死亡篩選的手段束縛,人類發展出語言、文字,於是人類對科技的發展取代了之前的進化。但在人類認識不斷增加的同時,質疑也隨之產生,「為什麼要恐懼死亡」,「有的痛苦不是比死亡更加恐懼」,於是開始反抗本能,反抗對死亡的恐懼,人類開始出現「自殺」,而對於這類人,死亡的篩選手段還在起著作用,將「自殺」的人篩選走。
人類並不屈服死亡,因為個體的死亡不僅僅死了那麼簡單,還包括各種損失,對個人成長所付出的,精神所付出的,愛所付出的,也包括個人對社會的付出、貢獻。人們是極力制止死亡,在古代擁有權力之人基本都是尋求永生之道,而對社會有很大貢獻的人,社會也是盡其力量延遲他的死亡。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進步,人們溫飽慢慢滿足,這種追求開始遍及普通百姓。
直到科學找到了生命老死的主要原因,慢慢衰老死亡變得越來越容易克服了。但即使肉體長生不老,肉體仍然是脆弱無比,人類還要克服其他無數的死亡威脅,人類的追求永生之道可謂慢慢長路,甚至是永無止境。
以下是基於上面對生存和死亡關係的理解上得出生存意義的意義。
人因各種原因(例如逃避責任)否定自身存在,這種否定自身存在的認識也是一種可能引起認識持有者死亡的原因,也就是否定自身存在的認識是一個死亡威脅。活著就是不死,繼續活下去就是不斷克服死亡威脅,當否定自身存在成為一種死亡威脅,就必須找一個肯定自身存在的意義去克服這個死亡威脅,這就是尋找生存意義的意義。
活著就是為了繼續活下去,尋找生存意義也同樣是為了活下去。
「小酒醴(我意淫的未來寶寶的名字),你問了麻麻一個非常非常好又非常有價值的問題,麻麻沒辦法簡單回答,顯然麻麻沒有小酒醴聰明,所以小酒醴要自己去發現這個問題,也許為了得到答案你會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伴隨著你讀很多的書,學更多的知識,認識更多的人,伴隨著你的愛,你的分享,你的給予,你會離這個問題的答案越來越近,當麻麻遇到你的那一刻,麻麻就遇到了部分答案,你會在探尋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遇到更多的問題,而且麻麻也不能保證你最終會得到答案,但是如果你是個樂於付出,又不斷吸取知識的寶寶,你一定會找到答案。」…想生孩子
謝邀。
目前為止我還沒遇到這個問題。
7歲孩子的思維還無法主動概括出【生活】、【意義】這麼抽象的詞語。
要是有幸他在青春期之前就會有如此思考,可能我會把一些影響過我的書、文字推薦給他。
萬一他還願意和我討論,我也願意和他分享我的世界觀。如果需要的話,我也樂意贊助他買書,出遊,支持他去尋找。
現在我做的,仍舊是帶他接觸更多的東西,爭取找到點真正的興趣愛好啥的。
哪怕生活無意義,至少有點樂子。是不?
你可以回答:為了實現各自的心愿,夢想,理想,志願……
生命(=宇宙)沒有最終目的地
但是人都有各自的心愿
即便是出世的和尚或道士也有其大願
所以你的問題其實不在於不明白人生的意義
而在於你以為你的心愿或夢想是實現不了的
人雖未死,心已經死了
其實未必
不要迷信任何理論
(不要迷信任何權威,無論是政治的科學的還是宗教的)
人的理性必然要簡化現實,(不然的話,是無法思考的)
然而現實是真的可以簡化的嗎?
比如1=1,看起來很對,是基本的
但是我們能找到兩片相同的樹葉嗎?
1個蘋果+1個蘋果真的等於兩個蘋果嗎?
所以
一切皆有可能
無論你的理想看起來多麼不切實際,
都是有可能實現的
只要你有所行動
信願行是連在一起的
只有中大獎之願,而不去買,是不可能中的。
鏡=能=我 =自=性空=個體=生命 =心
像=所=非我=他=緣起=集體=時空宇宙=物
鏡像不二,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生命=宇宙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時間和空間也是一回事,空間上的距離就意味著時間上的久遠或短暫
(想一想什麼叫「光年」,我們看到的星星是過去的,看到的人不也一樣是過去的?
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
也就是從我們把平面看成立體時開始的
要想開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你什麼時候學會把立體的看成平面的,大約就離悟道不遠了。
(眼前三維外物=圓滿平直的心鏡)
道即非道,非道即道。某即非某,非某即某。
我(能覺)即非我(所覺),非我(所悟)即我(能悟)。
自(生命/心)他(宇宙/物)不二。
緣起(宇宙/物)性空(生命/心)
第一因(第一緣)就是欲觀之心(對象化思維),
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
欲者,願也
當上帝以為自己的靈在水面之上,把平面看成外物(立體)時,他已經開始迷失了
但是不如此,如何造物,如何如願呢?
(包括孽待狂與受孽狂之願)
由於所有看似單獨孤立的個體都通過因緣連在一起
所以不能一一如願,只能一起如願
所謂心想事成的秘密,所謂吸引力法則,不是馬上靈驗的
(恐懼也是一種願,怕什麼來什麼,說曹操,曹操就到了)
我相信大家的心愿,夢想……都能實現
貪心永遠填不滿,生命(=宇宙)只有固定的前進方向,沒有最終目的地
首先,孩子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已經不小了,已經開始對世界人生有所體悟。
那麼,如果孩子比較小,我會用下面一句話進行回答:
生活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要窮盡一輩子的心力去學習、去探索,直到我們自己弄清楚什麼是生活的意義為止。
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大,可以簡明一點:
生活的意義,是為了弄明白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
告訴他: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你好,推薦我在生命禪院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叫做《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
雪峰
知道了生命的起源,我們就知道了生命的意義。
沒有宇宙,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也就沒有宇宙。
宇宙為生命而存在;生命為宇宙而存在。
我們建造一座大樓,其目的是為人提供活動環境,若無人在這個大樓里活動,這個大樓就毫無價值,有人在大樓內活動,這個大樓就可以相對長久地存在,若無人到大樓內活動,這個大樓很快就會坍塌。
地球上若沒有生命活動,太陽系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太陽系就不會誕生;銀河系中若沒有生命,銀河系也就不會誕生,整個宇宙中若沒有生命,宇宙就毫無價值,宇宙也不可能出現。
以上是從廣義的角度談生命的意義,從狹義的角度講,微生物和細菌的意義在為昆蟲和草木服務;昆蟲和草木的意義在於為動物而生存;動物生存的意義在於為人類服務;人類生存的意義在於為仙界的仙服務;仙生存的意義在於為神服務;神存在的意義在於為上帝服務;上帝存在的意義在於為所有生命服務。
歸根結底一句話,生命的意義在於為上帝服務,上帝的意義在於為整個宇宙生命服務。
一直都特別欣賞日本人在關於生活、死亡方面的獨特的觀念和解答。
去年自己迷茫於人生的意義的時候,偶然看到了大江健三郎先生寫的自傳性散文集《在自己的樹下》,裡面有這樣幾段話,可能與話題不太符合,但我感覺放在這裡卻很合適:
我不打算去上學了。自己一個人在森林裡對照著植物圖鑑,把各種樹木的名稱和特性記下來的話,長大以後靠這些知識就可以養活自己了。再者說,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對樹情有獨鍾,而學校里沒有人能和我一起談論它們,無論老師還是同學。既
然這樣,我為什麼還要去學校,學那些和將來的生活毫無關係的東西呢?
仲秋的一天,我照常冒著瓢潑大雨進了森林。雨越下越大,森林中四處水流成河,連道路也被泥沙阻斷了。直到天黑,我也沒能從森林裡出來,並且還發起了燒。第三天,村裡的消防隊員發現了昏倒在一棵高大的七葉樹的樹洞里的我,才把我救了出來。
回家以後高燒也沒有退。從附近的鎮子上請來的醫生對媽媽說:「這孩子救不活了,我無能為力了。」——我恍惚在夢裡聽見有人這麼說。醫生說完就走了。但是媽媽始終沒有放棄我,一直悉心看護著我。一天深夜,我還發著燒,也很虛弱,卻從昏昏沉沉中睜開了眼睛,腦子十分清醒。
我躺在榻榻米上,身下只鋪了一床褥子。這是日本人家的傳統做法,如今,農村裡都很少見得到這種做法了。媽媽正坐在我的枕邊,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她已經幾天幾夜沒合眼了。我和媽媽說的是方言,為了讓年輕人能看懂,我把這段對話譯成普通話。
「媽媽,我會死嗎?」
「你不會死的,有媽媽為你祈禱啊。」
「我都聽見了,醫生不是說『這孩子救不活了,我無能為力了』嗎?我以為我快要死了。」
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對我說:「你要是死了,我就再生你一次啊,你放心吧。」
「……可是,那個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樣的孩子吧?」
「不,是一樣的。我會把你從出生到現在所看到的、聽到的、讀的書、做的事,全都講給新生下來的你聽的。這樣,新的你就會像你一樣說話了。所以說,這兩個孩子是完全一樣的呀。」
聽媽媽這麼說,我雖然似懂非懂,心情卻平靜下來,安心地睡著了。第二天,我開始好起來,儘管好得很慢。而且一入冬,我自己想要去上學了。
還有下面一段,祖母對人生、死亡、靈魂的解釋,當時非常抑鬱的我看了覺得暖暖的。
這應該是我七八歲時的事,因為在關於祖母的許多回憶中是比較靠後的。那還是在戰爭中,祖母給我講了她的名字為什麼叫「毛筆」 (日語發音是Fudei)的秘密。祖母說,她是為了把森林裡發生的故事記錄下來而出生的,就如同這名字。我心想,假如祖母把她知道的故事記在了本子上的話——過去叫做記賬本,我倒是很想看一看的。
我猶豫了一番,終於拐彎抹角地問祖母記錄過沒有,祖母答道:「我記得挺清楚的呢!不用記呀。」接著又補充了一句:「等我歲數再大一點,記性不行了,再記也不遲。到時候還得你給幫忙喲。」
我真希望自己能幫這個忙呢。就算不是為了幫忙,我也特別愛聽祖母講故事。祖母能把自己腦子裡的故事講得特別生動風趣。每次講故事,她總喜歡兜個大圈子,從我熟識的地方、人家、人名,講到盛開著山茶花的地方,以及某某人祖輩以前名叫左衛門等等。講得來了興緻時,祖母會聲音悠揚地不停講下去。
祖母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山村裡呀,每個人都有一棵『自己的樹』,這些樹生長在森林裡的高坡上。人的靈魂從『自己的樹』的樹根出來,下降到山谷村莊里,進入剛出生的嬰兒身體里去。人死的時候,光是身體沒有了,靈魂呢,就回到屬於自己的那棵樹的根里去了……」
我問祖母:
「我那棵『自己的樹』在哪兒呢?」
「人快要死的時候啊,要是能睜開靈魂之眼,就會知道『自己的樹』在哪兒了呀!」祖母回答。「你這麼小,急著想知道這個有什麼用啊!據說啊,聰明的靈魂呢,當它降生的時候,會記住自己是打哪棵樹根兒來的,只是不能隨便亂說的嘍。還有啊,進了森林,偶然到了『自己的樹』下的話,有時會碰見上了歲數的自己呢。可是這種時候,小孩子面對那個人多半會驚慌失措的,所以,最好還是不要靠近『自己的樹』啊。」
祖母這麼叮囑我說。
說心裡話,我小時候常常為自己的靈魂不夠聰明,以至於連「自己的樹」都記不住而感到遺憾。有一次,我獨自一人走進了森林深處,在一棵相當高大的樹下站住等起來,期望見到老年的自己。要是能幸運地見到「那個人」,我想問他一個問題。我已經做好了用學校里學的普通話提問的準備。
「你是怎麼生活過來的?」
我所說的「怎麼」這個詞包含著「用什麼樣的方法」和「為什麼」這樣兩層意思。那時我還是個孩子,似乎是想把這兩層意思合在一起提問的。按說一般人是先確定下來要問哪一個,然後再提問。可我當時就想兩個問題一起來問,總覺得那個人會把兩個問題很好地糅在一起作出解答的。
轉瞬之間近六十年過去了,現在我已經真的成了老年人。當我回到故鄉的森林裡,從那棵大樹下走過時——儘管不知道它是什麼樹,我不禁想像起來,說不定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小時候的自己,會在那裡等著我,提出這個問題吧。
以上。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低頭看著他,停頓,如果他還在期待著你的回答的話,那麼蹲下,微笑,
『糖,喜歡么?』
『嗯』
『既然有糖,人生還有什麼不美好的呢』
『爸爸媽媽不讓吃』
『還記得是什麼味道?』
『甜甜的』(摸摸頭)
『這便足夠了,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記住糖的味道,可能以後會很少得到它,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不懂..』
『看得見螞蟻么?』
『嗯!』
『螞蟻呢,其實是很偉大的,它們分工詳細,有蟻后,專門用來生小螞蟻,有雄蟻,專職交配,還有工蟻,它可就厲害了,可以養小螞蟻,可以保衛螞蟻窩呢!』
『...』
『不太明白也沒關係,螞蟻也是生命,也是偉大的,它的意義也是生命的意義』
『奇怪的趕角..』
『內..糖的味道,螞蟻,樹葉,雲朵,花兒,上午一起玩的女孩...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興奮,生命便是這些事物的混合體,一切是如此的迷人。』
『...』
『生命的意義在於感恩,在於感動,在於探索,在於震撼...總之..在於...感受!』
『感受?』
『對,感受下,生命對於你我,對於這個世界,不正是盛大的奇蹟!』
說些他現在做不了的事情
回答略長。經過認真思考,我認為,你要告訴孩子的不是某種虛無縹緲的意義,而是要在生活的情景中一步步地引導與告知。
就是要具體,而不要大概。
生活的意義只有在我們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找到,而不能訴諸生活以外的生命東西。
莊子說,啊,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個夢。
博爾赫斯也說,我們不過都是一個夢裡的角色。
莊子還說,我們在夢裡成為鳥,成為魚,我們就忘記了自己。
夢是一個個故事,悲劇戲劇,或者是形而上的,或者是庸俗不堪的。
這個夢就是我們的人生。
一個人在夢到我們。
所以,我們的人生意義,就是去完成那個人的其中一個夢境而已。
因此說,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是罪人,是聖徒,是希特勒還是猶太人。我們都是在完成造物者的使命。
人生就是個故事,是個使命。不得不去完成。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夢醒。
所以,最卑微的人也涵蓋在最偉大的道之中。
我們活著,就是使命。去完成吧。
by豆瓣鐵皮人
季羨林老先生也曾經寫過散文解讀人生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季羨林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颳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並沒有參加進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干幾件事好。
時光流逝,一轉眼,自己已經到瞭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我的預算。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眾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遠不如早一點離開人世這個是非之地,落一個耳根清凈。
那麼,長壽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不是的。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裡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過一生。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索。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麼活過一生。
對這樣的芸芸眾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何處談起呢?
我自己也屬於芸芸眾生之列,也難免渾渾噩噩,並不比任何人高一絲一毫。如果想勉強找一點區別的話,那也是有的:我,當然還有一些別的人,對人生有一些想法,動過一點腦筋,而且自認這些想法是有點道理的。
我有些什麼想法呢?話要說得遠一點。當今世界上戰火紛飛,人慾橫流,「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一個十分不安定的時代。但是,對於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人類大同之域決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裡。
但是,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樑」,指的就是這種人。對於那些肚子里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與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話說到這裡,我想把上面說的意思簡短扼要地歸納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寫於1995年
「也許,我過去生活得不對頭吧?」他腦子裡突然出現了這個想法。「但是又為什麼不對頭呢,我做什麼都是兢兢業業的呀?」他自言自語道,接著便立刻把這個唯一能夠解決生死之謎的想法當作完全不可能的事,從自己的腦海里驅逐掉了。
———列夫·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最難回答、最需要回答同時又是最模糊不清的大問題。認真的讀者往往會迴避正面作答,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極少數人可能確實會把他們的全部生命奉獻給唯一的目標,比如贏得革命的勝利,或者需找癌症的治療辦法等。然而大多數人卻不可能如此一心一意,他們的生活並不能像這樣簡單地加以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生活缺乏意義。
然後,當人們問及生活的意義時,有四種答案值得說一說:即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生活的意義,認為上帝是生活的意義,認為來生是生活的意義,以及在絕望中忙不迭地認為生活沒有意義。
孩子作為意義
許多人會說,生活的意義在於他們的孩子以及他們孩子的孩子。然而,如果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自己的生活,而在於他人的生活,那麼什麼才能使他們的生活有意義呢?———他們的孩子。但什麼又給了他們孩子的生活以意義呢?———他們孩子的孩子,依此類推。
人們總是試圖以這種方式為將來抽象地謀劃一個全然安寧快樂的地方———哲學家們稱之為烏托邦,這就是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生活的樣子。但這又怎樣使他們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呢?成功的配偶往往會一起回首他們共同奮鬥過的歲月,並且都認為那才是他們所度過的最美好的時光。難道快樂本身就顯然是生活的意義嗎?
上帝作為意義
對於生活意義的一種傳統回答是:上帝。在上帝的存在受到懷疑之前,生活的意義從不會成為困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大哲學家、最虔誠的基督徒奧古斯丁問這個問題的次數要多於任何無神論者。
上帝為什麼創造我們?他指望我們什麼?他創造我們是為了什麼?如果上帝無所不能,那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是為了證明什麼嗎?(向誰證明?)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嗎(《舊約》中的耶和華首先是一個不容違抗的上帝,可能也就是一個虛榮的上帝)?我們為什麼要認為,自己之所以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實現某種特殊的使命或目的?如果事實的確如此,那麼什麼才是這個使命或目的?正如基督教的大思想家們早已認識到的,問題還停留在原處。什麼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信仰上帝似乎只能使問題顯得更為棘手,而並沒有解決它。
來生作為意義
有些人認為,生活的意義可以再作為今生之回報的來生中找到。然而,不論你是否相信有這樣一個「來生」,這種形式的回答總是很奇怪的:認為今生今世只是相對於來生才有意義,這就等於說———就像《傳道書》中所說的那樣———今生才是無關緊要的和沒有意義的。
然而,在這個不足輕重的今生中,我們應當如何行事才能使來生得到報償呢?僅憑信仰?善行?盡情享受生活?發掘我們的藝術潛質或社會潛力?使異教徒皈依?學習烹飪?問題又一次在原地打轉。我們可以這樣進行追問:如果今生是如此無關緊要,那麼什麼才能保證來生更有意義呢?
沒有任何意義
此外,還有一些哲學家持另外一種意見,他們會說,生活其實沒有任何意義。用於表達這種看法的用語通常是荒謬。儘管最極端、最徹底的表述均源自於那些不信仰的人。例如,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說,荒謬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感受:
在任何一條街的拐角,荒謬感都襲上每個人的臉孔……
有時候布景倒塌了。起床,電車,四個小時辦公室或工廠里的工作,吃飯,電車,四小時的工作,吃法,睡覺,星期一二三四五六,總是一個節奏,大部分時間裡都輕易地循著這條路走下去。僅僅有一天,產生了「為什麼」的一問,於是,在這種帶有驚訝色彩的厭倦中一切就開始了。
我們孩子的生活意義是什麼?人應當怎樣服務於上帝?我們需要的答案是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在它之外。
生活的意義只有在我們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找到,而不能訴諸生活以外的生命東西。五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上學後,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說,我理解錯了題目,我說,他們理解錯了人生。——約翰·列儂。
我也來說下,我心裡人生的意義吧。雖然,不知道以後我的孩子會不會懂。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父母是很強勢的人,我做的一切都是服從,按照他們的想法做事。然後11歲的時候,因為母親冤枉我偷錢,第一次覺得活著沒意思,選擇離家出走。(在這裡,千萬千萬提醒所有父母,一定不要冤枉小孩子,只要小孩子哭著說自己真的沒有做的事,請給孩子一個勇氣和自尊,這是給孩子建立信心的基礎。而母親的那次冤枉,讓我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都不願意和她交流,無論她後來做什麼,我都認為她不懂我。) 當然,11歲的我,想離家出走的地方,僅僅是去我外婆家,因為她是庇佑我的天堂。她是那個撫慰我心靈的人,告訴我:要好好活著,不要放棄。好了,這個事情是第一次質疑人生,活著的意義。從11歲開始,我思考人生。我問過許多人,人活著是為什麼?有些人給我的答案是心靈雞湯,有些人是比我還茫然,有些人覺得我可笑,想太多。淡淡的笑一下,一萬個人心裡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我開始看各種文獻,看宗教書籍,甚至做夢夢到過神啟。26的時候,我外婆過世了。我的世界觀轟然崩塌,曾經覺得能夠給我支撐天空的那個人突然沒有了,難過得無以復加,變作行屍走肉般,黯然得想死。對任何事情,了無生趣。本來一直沒想明白活著的意義,突然外婆過世了,更打擊了心理。整日整夜的想不明白,淚都幹了。 直到某個凌晨的五點,我聽著雞叫,想著從小到大的成長軌跡,想著我每次犯錯的時候,外婆教我的那些道理。(比如小時候因為回家路上看見一群小雞仔特別可愛,就順了一隻回家。然後回到家裡,外婆看見我帶了只雞回來,就問我哪裡拿的,我不說話,因為捨不得。外婆就問我是不是喜歡小雞,我說是的。然後外婆就帶著我原路返回,去找那個撿到雞的地方,當找到那群雞的時候,外婆挨家挨戶問是誰家養的雞。直到主人出來,看見我手捧著小雞,外婆牽著我。主人是外婆以前的學生,忙說:老師,沒事,小孩子喜歡就送她了。我外婆說的話,這輩子我都記得。她說:她喜歡,不能白拿。所以這隻雞我們買下吧,謝謝你。然後外婆叫我給那個阿姨道歉,並且花了和市場上一樣的價格,買下了這隻小雞仔。這種事,很多很多。我連續好多天都在回憶。
那個夜晚讓我突然頓悟,活著的意義。我想,應該是思想的傳承吧。我外婆是國民黨中央大學的學生,是最早的女大學生之一,所以她受到的教育程度比較高,而她教會我的東西,永生難忘。誠實守信,勤奮務實。這一輩子,也許我走不了偏門,賺不了大錢。但是我卻明白,把思想傳承下去,把信念傳播出去,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我們也會有子孫後代,善念是該傳播的,這是給子孫造福的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非為了名利失去自我。那些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不擇手段的人,以及昧著良心賺錢的黑心商人,終會自食其果。
所以,我以後會告訴我的孩子,活著的意義是,把愛傳播出去,把不滅的意志流芳百世。
以上,謝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