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參加災後救援的醫生有哪些要求?救災現場會遇到哪些困難?
災後救援隊里的醫生需要哪些技能?急診醫生能當災後救援醫生嗎?實際在救災現場會遇到哪些困難?現場醫療是怎麼進行的?
如果有親歷者說就更好了。。
首先在災難發生後,往往會造成大規模傷亡事件(簡稱MCIs),它的處理包含四個方面:1)傷員的搜尋與營救2)傷員分類與初步治療3)確定性治療4)傷員疏散;
為了更好的處理災難並將損失降至最低,成立災難事件干預指揮系統(ICS)是必須的,它要將急救醫療服務,警察,消防的資源進行整合併充分利用。
醫護人員通常是獨立工作的,但為了能成功地融入全部的急救工作中,必須遵從ICS的統一指揮;不論何種災難,ICS結構不變,只是改變人員配置,例如地震,首批醫療反應隊伍需要配備大量的具有豐富外科經驗的醫護人員;再比如生化災難,則應配置在感染控制方面有豐富經驗的醫護人員。
需要注意的是醫療救援人員必須遵從ICS的調度指揮,避免以下因素導致人員傷亡:
1)缺乏防護和訓練
2)缺少足夠的醫療物資補給
3)醫護人員超越其所接受的訓練或醫師超越執照所允許的工作範圍進行工作
所以第一個問題,救援隊中的醫療組主要人員配置會根據災難性質進行調整,但外科是一定會有的,組員必須掌握基本的院前急救術,也要掌握高級生命支持術並且對院前急救擁有豐富經驗,同時在心理素質,體能素質也有較高要求。首批醫護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分類和初步治療,所以要以院前經驗豐富的急診醫生為主要力量,後期的穩定性治療則要求臨床經驗豐富的各科專家精英來承擔。
災難發生時,往往有大量傷員被困在倒塌的建築物里,當地人員由於缺乏專業設備和技能,只能實施簡單的營救措施,無法將傷員救出。所以傷員搜救是災難醫學的首要難題,回顧全球發生過的大地震,震後24小時搶救受害者的成功率明顯下降。MCIs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所以大量傷員的健康需求與可利用的醫療資源之間存在著潛在的不平衡;
以下幾個方面可能會使醫療需求和資源供應之間的不平衡性加劇:
1)醫護及急救人員種類和數量的缺乏
2)營救及急救人員到達災難現場通道的缺乏
3)由於解救爭端或暴露於有害物質等問題造成急救人員接近傷亡人員通道的缺乏
4)醫療設備及補給品的缺乏
5)營救轉運工具的缺乏如救護車直升飛機
6)醫療設備性能和整合性不夠
醫務工作者必須了解災難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基礎設施的影響,以便做出有效和充分的醫療反應。因此災難救援者不僅要了解受災區域內的衛生保健基礎設施有哪些組成部分遭受了破壞,而且還要知道破壞程度的大小。所以就會出現以下兩個挑戰:
1)需求評估必須與急救衛生服務同步進行
2)救護計劃將建立在有限的需求評估信息基礎上
所以又一個難題出現了,那就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快速需求評估(RAN),以更好的開展急救工作。
綜上所述,災難救援中的困難可以總結為:
1)被困傷員數量多,需要快速搜索與救援;
2)傷員基數大,醫療資源有限,要以有限的資源救助儘可能多的傷員;
3)傷員種類複雜,當地醫療設施存在被毀的可能,確定性治療難度大;
4)受災地區入口堵塞或通行受限,醫療物資和醫療支援隊伍無法快速進入;
5)災區情況不穩定,救護人員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6)受災地區通信可能受到影響,導致基礎信息不準確,基本數據缺乏,疾病或外傷報告不全,監測報告或報告形式不標準,無疑加大了快速需求評估的實施,影響其對醫療救援的指導作用;
7)從事災難救援的工作人員在贏得獎勵和滿足感的同時也可能成為壓力或其他心理後遺症的繼發受害者,所以保證救援人員心理健康也是一個難點。
=============================
穿插一個個人經歷,在現場醫療中會有涉及,一套完整的災難醫學干預體系中包括了一個環節叫做傷員的疏散。
對於直升機疏散,具有昂貴複雜效率低的特點。
07年南加州的森林大火,我和另外兩名醫療官與兩名飛行員按照聯邦應急管理署的部署組成航空救援隊飛赴受災地區進行醫療支援,即將到達聖地亞哥鎮時,災難干預指揮中心與我們取得聯繫,要求我們在聖地亞哥鎮附近的一片臨時降落場降落,我們按照指揮降落後卸下了醫療物資和一名醫官,搭載了FEMA(聯邦應急管理署)的一名災難評估專家,補充燃料後與另一架FEMA的直升機一同沿火線飛行,提供火場數據供指揮中心分析。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對於大災難時的直升機應用,傷員疏散是它最後的用處,由於其運載力低,醫療條件較差,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將直升機應用於物資運輸和災區評估才是災難初期最為明智的決定。
============================
早上起來發現答案被知乎日報推薦,感謝大家的認可,下面就來說最後一個問題,現場醫療是如何進行的;
上文提到過災難事件的醫學反應可以分為:
1)傷員搜救
2)傷員分類
3)確定性醫療救治
4)傷員疏散
5)公共衛生反應
6)傷員去污處理
一、傷員搜救
災難發生時,往往有大量傷員被困在倒塌的建築物里,當地人員由於缺乏專業設備和技能,只能實施簡單的營救措施,無法將傷員救出。所以傷員搜救是災難醫學的首要難題,回顧全球發生過的大地震,震後24小時搶救受害者的成功率明顯下降。
所以許多國家成立了專業的搜尋和營救組織,將其作為國家應對災難救援計劃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人員一般包括:
1)醫護人員組
2)技術專家組
3)搜救犬及其訓導員
由於本題主要涉及的是災難醫學救援,而搜救不是醫療隊的首要任務,所以搜救的具體過程不再闡述。
二、傷員的分類
無論是大災難還是小災難,對傷員進行分類是每個醫護人員最重要的責任。傷員分類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大量傷員的健康需求與可利用的醫療資源之間存在著潛在的不平衡。
傷員分類又分為常規傷員分類和災難現場的傷員分類;
首先來看常規傷員分類,發生傳統的有限的人員傷亡時,傷員分類的目的是盡最大努力為每一個傷員服務。其重點是有效性,即假定這些傷員有足夠的醫療資源,並且這些資源能夠優先配置。
常規傷員分類及處理:
1、辨別和評估傷員損傷的嚴重性和處理的緊迫性
2、首先進行損傷部位的關鍵性初步處理以穩定傷員的病情(氣道控制、呼吸、循環及必要的轉運處理)
3、轉運傷員至有合適的治療設施的醫療點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確定性治療處理(如燒傷、外傷、兒科損傷等的專業處理)
再來看災難現場的傷員分類:
大部分對日常災難的醫療計劃基於如下兩個假設:
1)災難不會在惡劣環境下發生;
2)有永遠充足的資源,包括專業人員和設備。
但是,基於對大規模災難救援情況的經驗和分析以及預防恐怖襲擊計劃的制定,這些假設正面臨日益增多的壓力。
災難現場的傷員分類有兩個主要特點,即
1)依據傷員傷勢的緊迫性和嚴重性分類;
2)依據直接影響傷員生存率的可獲得醫療資源的多少分類。
下面所述只是災難現場傷員分類的理念,不要求每個醫護人員在平時的災難反應中應用到。
較完善的現場分類工作需按三個層次展開:現場分類,醫療分類,傷員疏散;
為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醫療分類點需靠近災難現場,但又要相對遠離災難以確保安全。
醫療分類是動態的過程
傷員必須由分類專員每隔幾小時檢測一次,有時候,關鍵性的現場治療措施可能會降低確定性治療實施的緊迫性。但有時候,由於增援部隊的到來,傷員可能被重新分配,如由黃色(延緩性治療)轉為紅色(緊急性治療)。
在大型災難時,由於傷員數量大,醫務人員、救援物資數量少,這會迫使醫護人員把許多傷員歸類到黃色,不能完全實現傷員疏散工作。
三、確定性醫療救治
根據災難規模大小及流行病學的不同,對確定性醫療服務的要求也存在差異。但無論是小規模災難還是大規模災難,都要求在災難現場有專業醫療隊伍,或為災區固定診所增補醫療資源。
同樣的,對那些被轉移到遠離災難現場的傷員,也需提供確定性醫療服務。災難救援計劃中,除了需為外傷、燒傷、毒性接觸以及代謝急症的人員立即提供確定性醫療服務外,還要為被災難「潛在污染」的人群提供確定性醫療服務。
一個成功的災難醫學救援反應的關鍵是流動的外科與內科醫療隊能及時提供具有層次性、靈活性和確定性的醫療服務,尤其是當醫院設備被毀或被污染時。對在大規模傷亡事件發生時所提供的確定性醫療服務的要求,較之日常的醫療服務更嚴格。
上圖所示為1999年土耳其地震,醫護人員在校舍內進行確定性手術治療;
上圖為1987年薩爾瓦多地震,醫護人員在現場搭建的帳篷內進行確定治療。四、傷員疏散
傷員疏散所涉及的內容更加專業,所以在此不做過多敘述。
只需了解:
疏散方式:
1)地面疏散
簡單且易實現;效率低;可能會抽走救援所需的資源(人力、物力)。
2)直升飛機和小型噴氣飛機
費用高;使用複雜;效率低;難以提供進一步治療;對災區地形要求高;在受災地區可作他用且更能發揮作用。
3)大型噴氣式飛機
費用高;使用複雜;效率高且可以提供進一步治療;能逆向空運(即將補給品運送至災區後返航時可以疏散一批傷員)
空中疏散對患者的影響:
低比重環境;氧分壓下降;加速/重力;上升/下降;湍流(航空氣流);振動;溫度控制;濕度;噪音等都會對患者病情產生影響,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
上圖所示為軍用運輸機被用來疏散傷員
上兩張圖所示為醫療疏散飛機內部布局(民航客機改裝)
謝邀,我擦你們是如何想到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的?你們這樣一言不發的就邀請我,會不會有一種欽定的意思?
災難救援我經歷過三次,第一次是512在現場打醬油,第二次是玉樹地震在醫院裡應急,第三次是雅安地震後去災區支援。
總的來說,災後救援的醫療相關工作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傷員的及時處理,這個包括現場處理、傷情鑒別和轉運。
通俗來講這個時候就是一批醫生去靠近災區的安全點(最危險的核心區醫生去不了,只有解放軍能去),搭建急救站。這個急救站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鑒別傷情,包括宣告傷員死亡。然後根據傷情不同確立優先順序,哪些需要現場急救,哪些可以簡單處理後就不管,哪些需要立即送出去,哪些可以等等。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在災難初期,能進去的醫生和往後方的運力都很有限,不可能按照在醫院的標準給予每個人充足的醫療。
第二件事,處理急診情況,給予最低限度的必要治療。比如說止血,初步固定骨折,鎮痛,一期清創,給抗生素,心肺復甦等等。傷員一般是解放軍送來的,偶爾也有自己走來的。
第三件事,向後方轉運患者,一個醫生根一批,解決轉運途中的意外,也方便轉運到了之後的交接。
所以在這個階段,所需要的醫生以急救能力、身體素質、臨場決策能力為主。一般選擇腦外、骨科、普外的30-40歲的醫生。太小的醫療水平跟不上,太大的體力跟不上。急診科的醫生也會帶一些負責傷員的內科情況,麻醉醫生也會帶一些負責鎮痛和必須手術的麻醉,但總體而言以外科口的為主。
第二階段是災區疫情預防控制。
這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稍後一些,等到災區的災害穩定了就開始了。大災之後通常有大疫。預防傳染病的暴發非常重要。去的地點一般是實際的災區或者災民的聚集點,比第一批醫生反而更加深入。這個時候去的不完全是醫生,也有公共衛生的人。
去的醫生一般是感染科/傳染科的醫生。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更高,但是對於專業並不苛求,畢竟可以把信息傳回後方綜合決策,不太依賴臨場決策能力。
第三階段是災後重建。
這個階段形形色色的醫生都有,但有兩個種類是之前沒有的,就是康復和心理。這時由於災區已經穩定,當地醫療機構也多多少少恢復了,對於醫生的體力要求不高。但是對於專業的要求更高,因為去的醫生要全面負責支持當地的醫療工作,是支援性質的,一般是高年資的專家過去。
總體而言就是,不同的災後時期對於醫生的需求不同。
前期偏重外科急救,主力是骨外腦外普外,要求體能和臨場魄力,年輕人更多。
中期偏重傳染性疾病的防控,需要專業人才,但要深入災區所以條件最惡劣,最要求體力。
後期偏重心理、康復和指導性的工作,需要高級別的專家。
至於我幹了什麼。
512的時候本科都沒畢業,去駐紮的醫療點,然後跟救護車送病人回醫院,大致是轉運的工作。
玉樹的時候沒去災區就在醫院,沒日沒夜的手術,算是後方醫療中心對急救的支持。
雅安的時候在第三階段跟醫療組去了當地,然而並不是專家。
只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非常慚愧,謝謝大家。
至於為什麼每次都有我?
因為我是一個熱愛戶外運動的逗逼啊,每次都是主動請纓的,主任可能覺得只說一句無可奉告不太好,於是我就去了。謝邀,沒去過災害救援現場,所以就在面上說一說好了,說的不對請大家指正。
首先,良好的體力是必須的,災害救援是那種常常需要連續工作很久且後勤保障不規律的工作,沒有好的體力只能添亂。
其次就是後勤保障問題,災害現場特別是地震等自然災害現場,往往已經沒有基本的水電供應,甚至連食物都成問題。什麼,醫療物資?醫療物資是什麼?所以,儘可能攜帶足夠多的後勤物資和耗材就十分重要!縱觀這幾年我國的幾次大的地震救援,都是各省派救護車隊前往而不單單是醫務人員前往,甚至北京的兩大急救中心(120和999)還派遣了物資保障車、通訊指揮車、後勤保障車、餐車乃至制水車等大量後勤車輛。足見後勤的重要性。
第三嘛,就是救援的原則不一樣了,平常在急救中心和急診科越重的病人越是優先搶救的病人,尤其是復甦對象。而在地震等大型災害中,傷病員數量嚴重多於醫務人員和醫療資源所能負擔的範圍,所以心肺停止的病人一般都是不予復甦的,很多輕傷員比如單純上肢骨折什麼的往往也不處理,在大型災害中的醫療原則是用最少的材料就最多的人。所以會有更多的姑息性救治。
第四,大型災害的救援往往需要醫務人員掌握熟練的基本功和必要操作。一個醫務人員尤其是醫生往往要身兼數職,處理許多不同的情況。內科醫生做個脊柱固定外科醫生處理個心梗啥的也不是不可能,至於靜脈穿刺什麼的更是人人誰見誰上,什麼,護士?護士在哪?這也就是為何現在派醫療隊都以急救中心和急診科為第一梯隊的原因,當然,各科專家也少不了。不過話說回來,術業有專攻,真要論做急救,大主任們不一定有急救中心的小住院醫做得好。
第五,是由第二第三引伸出來的,那就是一定要節約耗材!!!在醫院一般一卷繃帶只會給一個病人用(換句話說可能有半卷並不需要用的也給病人用了),但是在現場的話就是能省則省,這半卷繃帶沒準就是另一個病人的命。無菌要求什麼的在災害中要求也不太嚴,菜刀截肢神馬的在汶川地震里也不是沒有,畢竟救命更重要。但是這不代表可以犯原則問題,什麼一個針頭給兩個人用什麼的依然是不允許的。
第六,也是災害現場和日常急救在醫療上最不一樣的y一點就是疾病譜的變化。日常急診嘛,以心腦血管疾病、銳器傷、各種急腹症最多,而災害現場則是高墜傷、擠壓綜合征、燒傷、骨折等等最多,所以在選調醫務人員和準備物資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這點。
嗯,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什麼時候想到什麼時候再補充。
最主要的要求是組織批准!!!!
謝邀!
我認為參加災後救援的醫生應該具備如下素質:
具有分秒必爭的急救意識;
具有豐富的全科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術;
具有準確的判斷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具有健康的體魄;
具有一定的組織指揮能力;
具有不怕艱險的犧牲精神。
除了需要具備上述素質,對救援的醫務人員也有一定的技術要求,要求救援人員具有多學科知識和多種急救技能,救援醫師在難以獲得確切病史,缺乏輔助檢查,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要具備熟練的技術和果斷的作風,對傷情做出迅速而準確的判斷。要在儘可能早的時間內開始心肺復甦,建立靜脈通道,以及骨折、脫位的複位、固定等。儘可能減少併發症、後遺症和致殘率。
答:災害是指對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而且超過受影響地區現有資源承受能力的事件。災害的分類很多,不同的災害對於救援醫生的要求不同,籠統來說,我認為參加災後救援的醫生應該具備如下素質:
具有服從組織調配的覺悟;
具有分秒必爭的急救意識;
具有豐富的全科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術;
具有準確的判斷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具有健康的體魄;
具有一定的組織指揮能力;
具有不怕艱險的犧牲精神。
救災現場會遇到的困難歸納有以下幾種:
時間性強 時間就是生命,必須爭分奪秒,儘快趕赴現場實施救援;
任務繁重 救援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對大批的傷員做出傷情判斷及採取搶救;
傷情複雜 災害往往造成人體多組織、多器官的損害,常合併有大出血、窒息、休克等嚴重病症;
工作條件差 災害現場多缺乏必要的條件和醫療設備,加上環境(水、電等)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給災害救援帶來更多的困難;
救援人員心理變化 長時間的高強度高壓力救援容易使救援人員的心理產生陰影。
08年作為第一批杭州兒科醫生趕赴汶川,可以給你說說一些簡單流程。
所有醫生都是分專科負責
現場搜救工作人員負責搜救,前線急救醫生務必保證聽到指令第一時間趕往 ,主要負責維持病人基本生命體征,其次是止血包紮。
2. 其中對醫生的要求不言而喻,應急能力是第一,能夠迅速判斷病人情況1.大出血外傷病人2.內臟破裂出血。這兩種語言緊急聯繫手術床位和分配負責醫生。
前線醫生如果具備氣管插管能力,和氣管切開,各種氣胸病人的處理能力是比較優秀的。現實中往往是多位醫生和麻醉醫生通力合作。很難遇到全才。
後方有專門負責手術的醫生,我是負責小兒骨科的手術,一天大概20多台,其中大的有4到5台。 基本上20個小時奮戰在手術台,撐不住了就下台更換主刀,輪換休息喝水。 所以沒有良好的體力和毅力是不行的。 最困難的就是災後72小時。
基本上後面不會太累,因為後面來的醫療人員是比較多的,病人也被疏散到各個病區。
基本上年輕的沒經驗的醫生都會去負責轉運,以及並不緊急的行動治療中。
雖然我在手術台見慣了血肉模糊,但是現場,讓人震撼,無法描述,也許是僅次於戰爭的殘忍吧
災後,比如龍捲風,地震,泥石流,天津大火這類災害後的病人應當是以創傷為主吧,所以配備的醫生應是創傷外科主治醫生,高年住院醫生為主吧。主任們去一兩個在後面坐鎮吧,手腳不良便,體力跟不上就不要添亂了。一個主治配兩個住院,一個護師一個小組,從各個醫院調配,做到人員有計劃,有配合,提高救治效率。衣服上最好貼上主治資歷標誌。如果是骨創為主,那麼腦科,普外就自動打下手,不要擺譜。第二梯隊以急診醫生ICU醫師為主,立即展開抗休克,液體復甦治療,第三梯隊以主任醫師為主,可立即現場展開手術清創,截肢等。
至於說打石膏,上夾板,氣管插管,急診止血,包紮,合理搬運患者等都是基本功不用說了。
我此生沒有參加過大災害的急救,做骨科醫生,群體車禍還是參加不少的。
遇到的問題是有些護士自以為有經驗,亂指揮,干擾工作。我最不喜歡跨界工作,厭惡護士的自大行為。遇到護士亂做主,必定予以喝止。
第二就是核心醫生要保持溝通,了解工作進展,做好第二,第三層次的準備工作,不能掉鏈子。
第三就是患者家屬因為悲傷哭鬧干擾醫護工作,必須立即斥罵令其停止悲劇表演。
第四就是在車禍以及災難現場要讓警察立即離開,不要表演軍民一家親節目。
第五嚴令記者離開現場十米開外,不能採訪醫生護士。
第六對於圍觀的民工和其它群眾要嚴厲呵斥他們離開現場。
第七不同醫院的核心醫生要彼此尊重,讓適合的病人去適合的醫院或保持均衡原則,不要搶病人在領導那裡表功。
我國的各級人民在除政治以外的事情上有著很強的表現欲,忘記了自己的配角身份,往往喧賓奪主,給搶救病人的效率造成障礙。要改變現場混亂局面,核心醫生必須有暴君風範,始能保障工作順利。
至於災後工作有疾控中心,不需要我們醫生操心。
謝邀。作為一名骨科醫生,曾經參加過煤礦井下救援,差點成為礦難的犧牲品。參加救援的要求其實很簡單:組織上任命!!!對救援醫生的其他要求樓上的回答已經非常具體。作為一名醫生,汶川地震時我也想參加救援,組織不同意,想去也去不了。救援現場的醫生面臨最多的困難是:檢查治療設備匱乏(或有限)影響診斷與治療的精準、團隊配合人員的缺乏導致治療簡化或耗時、救援量太大導致體能消耗過度、某些行政干預與醫生內心的衝突、救援環境危及醫護人員人身安全、感染性疾病暴露。雖然災難現場救援困難多多,但令人欣慰的是救災現場的醫患關係是最簡單的醫患關係:患者完全將自己交給醫生,醫生全心救治!
謝邀!首先表示我並沒有去過救災現場。但是就我本人最瘋狂的工作經歷應該也差不多了。24小時130位急診患者,其中40餘位外傷,診室里地板上血基本沒見干過。給我的最大的感觸就是,硬下心腸一個一個來。。。同時擔心兩個患者的結果就是很可能都出紕漏……人非聖賢,救回一個比看見一萬個和流一萬滴眼淚有用的多
謝謝邀請,不過是怎麼發現我的?
我親歷去年尼泊爾地震,參與在當地臨時建立創傷外科中心及開展大手術的工作。首先我說一下題主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沒有太多需要思考和準備的,作為一名醫生,跟著領導跟著組織走就行了,叫幹什麼就幹什麼就好了。真的沒有太多可以自主選擇和準備的東西。
好的,我來慢慢具體聊一聊那一段經歷,先睡了,明天上圖聊。瀉藥~~~如果沒有相關救援知識不建議到災區(我總覺得災區一次有貶義)救援;因為你不熟悉的話到現場後兩眼一抹黑,反而為現場專業搜救隊添加麻煩。其實要是有心的話可以在非災區募捐,為受難同胞提供物質,通知相關專業人員送到同胞手中。募捐的錢或物質千萬不要交政府,因為很有可能到不了受難同胞手中。汶川地震的時候我所在的市也是受災區,其他同胞為我們募捐的,大多數進了政府腰包,當年省城某小區的打麻將的時間想必大家也有所耳聞。好幾億的善款至今不知去向。
————————我是分割線————————
我不是專業救援人員,但是我是作為曾經受難者的想法說的。
最後,募捐的話要取得合法手續,要不就說你詐騙,一片好心,反而給自己帶來麻煩。
怕涉及敏感問題,還是匿了吧。
災害性質不同,需要的救援技術設備也不痛 現場複雜,不能通篇而論
謝邀,災害發生後醫療需求普遍較大,不同災害類型、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也會導致不同情況的病情發生,如果想去往災區開展醫療工作首先要學會保障自己的安全及衛生,其次以全科醫生最為妥當,目前國內醫療救援還是以外傷救援和緊急處理為主
沒有去過災難現場,不過還是想表達一下小小的觀點,災難現場對救援人員來說相對是有序的,因為會有現場指揮什麼的,但就醫療人員來說則一般處於相對混亂的狀態,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傷員傷勢在什麼部位或有多嚴重,所以去現場的醫生一定要有超強的應變能力,以及果斷的處事作風,急診醫生是再適合不過的了,因為平時就見慣了這種場面,處理起來會更迅速而有條理。至於現場的具體醫療條件,因為並未親歷,就不亂回答了。
很慚愧,作為EMS一員,竟然沒有參加過大型救援,平時工作也只是日常急救,無法提供更多經驗。無法更多同意@諾亞煙火的答案。
謝邀,沒有參加過災後救援,相關知識我還真不了解,看高票答案吧!
謝邀,本科常有這種災後救援任務,比如這次阜寧的龍捲風就有人參與,但是我沒有被選派過,實在沒有經驗,不敢妄言。
瀉藥…
本答案只針對一般大眾,業內人士都比較專業,所以就寫得白話一點。
答得不好不全,請大家參考其他大大的答案…
1.病情評估:判斷意識,呼吸,動脈搏動,受傷類型(墜落傷,擠壓傷等),主要是有無危及生命的情況。ps:我們區每年都進行現場心肺復甦的培訓和學習,要求全部合格!
2.急診處理:現場急救只針對危重症處理,即使是開放性骨折,也只是臨時固定包紮,如果只是開了個口子,只要不是噴泉一樣出血,都是包一下,傷員太多,繃帶敷料夾板根本不夠用…ps:原則性錯誤是不允許的,畢竟災後傷員還需要繼續生活工作…
3.現場的情況總是多變的,及時處理的同時,儘早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急診醫生的作用很大,但是災難現場畢竟不跟一般現場,但國內基本都是直接上,救人要緊…ps:關於脊柱傷員的搬運,沒經過培訓,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動手的好(三人搬運,一人托頸、並做輕度牽引,一人托肩和腰,一人托臀和下肢,保持傷員水平,放置於平的硬板上,頸部兩側放置沙袋),有想法的可以參加相關的培訓班…
4.分科越來越細,年資高的專科專家理論是很足的,但操作起來還可能比低年資、急診、全科醫生還差一點…ps:領導都是在後方指揮的…
想到再補了…交班了…
謝邀。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新的學習過程。 特別贊同上述兩點:1、心理醫生的介入。 2、必須有資格實施醫療救援。 至於醫生個體,要服從大系統的安排,遵守流程才能帶來高效率。
好吧,利益相關方
1,需要的技能是專業知識,一顆強大的面對困難的心,另外,不同於一般醫生而言,國家目前培訓的內容包括,徒步,如何整理背包,搭帳篷,野外生存,索降,步兵小分隊訓練,攀岩等等。
2,救災需要的不一定是急診醫生,更需要的是受過訓練的骨外科醫生,普外科醫生,燒傷外科醫生。
3,實際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在野外得到足夠的專用手術器械,藥物,很難想像在設備齊全的醫院,層流手術室完成的截肢手術和野戰帳篷完成具有一致的手術水準。其次遇到困難是救災現場的團隊很難有在一個醫院一個科室磨合而出的配合度。現代醫療不是一個人的事,甚至手術都需要一個默契的一助。
4,流程不複雜,發現病人,評估病人,分揀病人,治療病人。現場能做到什麼地步做到什麼地步,僅此而已
最後,如果關注的人多,我可以補一些圖出來給大家看^_^
歇邀 。作為參加過幾次公益救援的志願者的回答,要點:1有沒有正式批文或組織管理。這個很重要,一般人是不允許進入災害現場,尤其是沒有被邀請。有資歷不代表有資格。2災害現場意外狀況頻繁會發生,比如地震後的餘震。斷水停電。語言問題(少數民族),缺少醫療設施。請做好準備。3災害第一時間需要急診醫生。外科醫生。尤其是骨科醫生。災後救援更多需要心理醫生。
過的去
推薦閱讀:
※跑步時猝死有什麼原因?如何提高搶救成功率?
※撥打 120 急救時應當說明哪些情況?
※嘴對嘴傳空氣真實么?啥原理啥啥方式?
※從上海踩踏事件你學到了什麼?
※使用心臟除顫儀 (AED) 為什麼需要刮掉胸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