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讀書,媽媽打電話哭訴想我了怎麼辦?
假期回了家的也好好陪了媽媽的,開學第二天媽媽就打電話過來了 不知道怎麼說讓她開心點。。
換個思路的解決方案。給媽媽配一個智能手機,建個家群,早晚問個安,有事沒事說點最平常的生活,各種節日問候,季節變化問寒暖。微信的有延遲對話,讓你避免電話或視頻不知道說什麼的尷尬,還能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不增加我們的時間負擔。還有一個好處是媽媽想你的時候可以瀏覽和點播歷史記錄。因為有微信家群,讓我覺著和父母、兄弟姐妹一直都沒遠離。我建立了兩個群,一個娘家群,一個家群,最英明的決定。放圖來看看。
瞧瞧我媽這覺悟,,,慚愧啊!我媽一開始就只會語音,現在已經會打字了,還有發朋友圈發照片,酷!
家群也不示弱,永恆的話題是曬晚飯。
當然還有流行韓劇比如星星。
你要是說怕媽媽年紀大學不會智能手機,我媽和婆婆都70+了。能看到這兒的知友們,如果你還沒建立家群,趕緊行動吧,絕對是最正確的決定。嫁人的朋友,娘家和婆家一定要分開建啊,切記。對最後一句感興趣的人,好吧,讓你們窺窺一場家庭矛盾是怎麼化解的,不許笑我的各種不懂事!
你看我媽起的做用多大呢,她老人家一直都是我們這些子女的堅實後盾,所以一定會好好保重自己,健康長壽的!
除了一樓的周總監,其他答案都滿含深情,催人淚下(咦這不是我的淚點)
我決定在這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想著我爸媽,隨便答點兒。
我爸是那種在視頻里會跟我說:「你怎麼最近眼睛變大了?眼大無光。怎麼嘴也變大了?嘴大喝湯」的那種人。
我媽是那種我說:「媽媽你這麼好看,我怎麼沒遺傳到!」 她會回答說:「你遺傳了氣質。」的那種人。。。
———————————————正!經!大!分!割!——————————————
想念和失落是一種情緒,哭泣和抱怨是情緒的載體。
失落和悲傷很常見,就像肚子餓一樣常見。
我們在甜蜜戀愛進行時也對另一半依依不捨,希望時間停止,和另一半一直呆一起,但時間沒有停止,大家總要告別。
我們在幼童時期也會哭鬧著不讓父母上班,但父母沒有因此不上班。
情緒的發泄和感情的傾訴並沒有很大問題,雖然有時表達方式不當,使聽者承受了心理負擔。
把對方的發泄和傾訴當作自己做選擇的標杆,就有些問題了。
我們都經歷過斷奶,那過程一定很艱難,但父母如果因為我們哭泣就選擇不讓我們斷奶,那滿大街就都是叼奶嘴的行人們了。
父母在心理上也需要斷奶,比起順從他們,日夜陪伴,更好的做法應該耐心幫他們找到自己的生活吧。
愛情,友情,親情。角色不同,感情深度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但歸根結底,一切情感是有共通之處的。
我們對愛人和朋友有不舍,留戀,深情,情願犧牲......但我們都還有理性和堅持。
面對父母的時候,我們的理性和堅持都被一種莫名的力量削弱了。
我們的文化使太多人腦海中產生了這樣的模式:
父母給我們無私的愛,我們也要給父母無私的愛;
父母對我們而失望了,我們要努力讓他們自豪;
父母因我們而悲傷,我們要做些什麼讓他們重新快樂
......
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永遠是「度」。
萬物關乎平衡,極左或極右都不合理。
很感謝我爸媽,他們對我是無異於其他父母的愛和牽掛,但他們理解並接受我三年多極少回國,回國後不回家鄉,不干涉我的感情或事業發展的選擇,對我的眾多興趣愛好選擇性關注,不多加評論......總而言之,他們對我這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保持著愛,理解和尊重。
他們也不是各類大打親情牌的書中寫的那樣,「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隔燈相望,扶著院子里老去的枇杷樹,等著遠方的孩子」——太可怕了——他們倆該工作工作,該應酬應酬,該逛街逛街,該運動運動,該吵嘴吵嘴,該恩愛恩愛......
我給我爸寫再創業計劃,給他寄《曾國藩傳》,誇他剃的光頭太帥了;給我媽推薦面膜,搶她的衣服穿,當然也讓她搶我的包和圍巾。。。
大家輕鬆快樂,彼此關心,沒有負擔,各自負責,因為大家都很知道,個人是獨立的,生活是自己的。
如果父母當年始終抱著我們,不教我們走路,我們現在都在輪椅上;
如果我們現在僅僅陪著父母,不教他們生活,他們的幸福也不是真的。
———————————————不!正!經!大!分!割!————————————
我想想,我未來的小孩說不定也會在網路上寫:「我媽50歲,還是充滿了登山,游泳,酒會和派對,她雖然沒有我外婆漂亮,但腰圍控制的比外婆好太多。。」有感而發
剛同意一個小夥子離職。
小夥子父母在深圳,我們公司在杭州。他從去年4月份就來公司實習,1年了,很認可公司文化,在公司也有很好的前途。小夥子一心想在公司里好好發展,有一份事業。
然後,他的母親一定要他回深圳,理由是自己有高血壓,需要他在身邊照顧。小夥子原本是堅決不肯的,然而他的母親就以不孝來說他,回就是孝,不回就是不孝。
和他談了很久,他還很年輕,剛畢業,面對這種事情的處事能力還不夠,於是很茫然,覺得不知道怎麼辦,就是混著了。
----------------------------------------------------------分割線---------------------------------------------------------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話不錯。
但媽媽們,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你可知好男兒志在四方,縱使你給他安排好一切,給他一個安樂窩,他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啊。
換句話說,做父母的,不能把快樂、生命寄托在孩子身上。我有種感覺,這樣的父母,很難讓孩子走出家門,讓孩子闖蕩四方。換個角度看,媽媽們,你是孩子成長的牽絆啊!
----------------------------------------------------------補充---------------------------------------------------------
得到這麼多贊,十分的受寵若驚。只是有感而發,並非坐而論道。
這是一道感情題。感情題的特點是什麼?沒有對錯。點贊的知友,並不是因為我說的有多好,而是正好也是他們的心聲,或者遇到了同樣的煩惱。回頭看看我的回答,簡直文不對題,根本沒有解答題主的問題。但也正是這個問題好的地方,他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他觸動了很多人的共鳴。
回到答案本身,人有三個階段:依賴——獨立——互賴。物質上,一般人成年後就獨立了,但精神上的獨立則更難。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脫離親人,脫離家庭,脫離社會,而在於你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從獨立到互賴又是一個過程,你開始能夠理解他人,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能和有著共同理想的共事。很顯然,文中的小夥子還處在從依賴到獨立的階段。
對於是否和父母一起生活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志在四方是一種選擇,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也是一種選擇,最關鍵的問題是,這是你內心的選擇。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我自己也是父母),我認為做父母的也應該精神獨立,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親密而各自獨立的,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幫助他從依賴到獨立,陪伴著他們成長,看著他從襁褓到長大成人,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幸福。當他們成年之後,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也正是我們該放手的時候了。
換個角度來看,父母應該有自己的生活,不是為孩子而活著,為孩子而存在。父母是互賴的,我們的生活應該有三部分,和自己父母的,自己的,和孩子的。出國五年從來沒視頻每兩個星期打一個電話給老爸每次十五分鐘的我真心懷疑我家親情淡泊.....但其實我覺得你媽太想你真的是因為你媽媽太閑。我媽在我剛剛出國的是一樣也是天天叫我回去。後來她愛上了旅行一放假就跟一群驢友吃喝玩樂的後來輪到我找不到她人了!打電話不是在KTV就是出行在外!怎麼可以活得比我瀟洒的摔!建議你媽媽培養些興趣愛好吧,到時候她就主動掛你電話了(就好像我媽一樣!)
------------3月1號更新--------------
看見這麼多人按贊有點受寵若驚。所以更新一下我跟我爸媽的相處方式。
其實雖然聯繫比較少,但我遇到什麼事都會跟我爸媽說。遇到他們贊成的就多說一點,遇到反對的就少說一點。偶爾出去玩也會發照片給我爸媽看。生活上遇到一些趣事也會在微信留言給他們看。雖然經常沒有得到回應,但是讓他們知道你在做什麼快不快樂就很好。當然偶爾我媽媽也會發她旅遊和生活上的瑣事給我看。(例如發張茶杯和茶壺的照片然後跟我說她在喝茶茶很好喝這種沒有意義但感覺就在身邊的照片)因為時差我不一定會立刻回應。但我看著就會覺得很窩心。雖然大家各有各忙,但感覺心的距離是近的。
老實說,我出來讀書以後反而跟爸媽的關係變好了。
所以其實距離不是什麼問題,相處方式才是重點
貌似有點離題了,希望答案對大家有幫助:)
打電話老爸,你女人哭了
打電話嬸嬸,帶老媽去逛街美容
打電話小姨,去找老媽搓麻將
打電話外婆,喊老媽回家吃飯
打電話10086,給老媽充話費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回答了,所以我預計我的回答肯定不會有很多贊,不為別的,只為表達一下。
我高考結束的那一年暑假,知道要去北京讀書之後,一直在外面和同學們玩的狀態,有一天周末,我正在和初中同學們吃飯,唱歌,我媽打電話給我,那個時候才下午2點多,我覺得不可能這麼早催我回去,不知道她想說什麼,於是我接起了電話。
電話里老媽先問了一句「你什麼時候回家啊」,那種語氣是我從未聽過的,不再是很強硬的讓我快點回家,不再是很生氣的質問我怎麼還不回家(平時超過6點不回家就會有電話催了),而是哽咽的,甚至是有一點乞求的感覺。我馬上就慌了,問我媽怎麼,發生什麼了。
「我再給你收拾東西,一想到你要走了,我就傷心」老媽終於哭了。
我當時心裡別提有多難過。突然有一句話在我心裡浮現,父母在,不遠遊。
我安慰了老媽幾句。(她難得的說,沒事,你好好玩)
然後跟同學們說了一聲,打車直接回家。(花了我200!)
回家之後看到無心收拾東西在床上躺著的老媽,老爸在旁邊很無奈的安慰著什麼,然後那個暑假我就沒再出去玩過。
那是因為你活得不夠好!
十八歲那年出國讀書 到現在七年了,越來越忙,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但父母越來越開心了。
現在我很拚命的工作,希望不要把買房娶媳婦這些壓力丟給父母,我用實際行動和話語告訴他們我生活在一個很好的國家很有朝氣的環境。奮發向上,比生養我那小城市裡絕大多數同齡人活得好賺的多身體心理更健康。父母現在的樂趣就是開著車全國跑自駕游,天天給我傳照片。他們的原話是「兒子有出息,我們才敢玩兒!」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可以選擇多和媽媽交流 讓她覺得你並不會因為離家讀書而和她有很遠的距離
這個假期我母后就半逼迫半商量的加了我的微信 剛開始我會覺得有些抵觸 後來反而很開心 媽媽也很願意在朋友圈寫寫自己的生活 有時候也會分享一些雞湯文(明顯是給我看的)雖然那些文章大部分或許我很早就看過 或者只是沒什麼幫助的意識形態 但是我都會認真看完 然後仔細的回復 覺得這種方式很好 體會到母后大人的那種關心 同時也能給她認真的回應 而且從加了母后開始我也更願意在微信上曬點生活的點滴 讓母后覺得我離她並不遙遠
另外一周一兩次電話是必須的 如果條件允許偶爾視頻一下 在他們關心你的同時也關心他們 聊聊生活的瑣事 給她出出主意 更多的交流能消除距離感 可憐天下父母心
ps覺得題主是問如何安慰因為孩子離家而傷心的母親 而不是問「孝順和前途我該如何抉擇」
以上
看了這麼多答案,我決定也來說說。手機打字,錯別字還請原諒。
首先,我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有一個普通的家庭。題主描述的這樣的場景,相較於我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常」,實在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但是,雖然沒有哭訴,卻也有不舍和不適應。
我很明顯地感受到,在大一的那一年裡,父母在電話那頭的聲音愈發地蘊含著一股我不曾感受過的情感。他們很想我,熱切地想念我,有很多話想說想問;但卻明顯地欲言又止,儘可能不問「吃得好不好」「生病了沒」之類的問題,怕我嫌煩,反倒是不斷地問我「有沒有在忙」,怕打擾我,總是儘可能把通話時間控制得不太長。其實這一切都被儘力隱藏著,表面上看起來和高中並無多大變化。不過也許是我太敏感,也許是十幾年的生活所致,我還是覺得隱藏在字裡行間和語氣之中的這個變化是相當明顯的。
他們一定是不適應的。畢業後來到省會工作的他們,沒有多少同學,成人的工作世界裡也不會有多少真正的好「朋友」。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世界裡,我一定是佔據著相當分量的。而對於我而言呢?雖然父母大愛無疆,但我有一同奮戰的同學、一起瘋的死黨甚至暗戀的對象,腦子裡充滿各種各樣的強烈情緒電脈衝和荷爾蒙,相比起來父母的存在反倒是因為過於日常而不覺得什麼特別。而且由於我自理能力還不錯,離開父母以後生活上也沒感到太大變化,又認識了這麼多新同學,心理落差要小得多,甚至完全被新鮮的興奮填滿了。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他們。不要覺得他們莫名其妙、無理取鬧。我有時候也難免會覺得他們怎麼這麼「幼稚」甚至煩人,但換位思考一下就好,有意識地在自己產生這樣的想法的時候提醒自己。
光光理解(甚至遷就)是被動的,還需要一些主動的方法才能讓自己和父母都更開心。我是這麼做的:
告訴父母自己每周一般什麼時候有空,可以接電話,讓他們打來。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竟然不主動打電話,但我是這麼考慮的:根據上面所說的,父母對我的想念要遠強於我對他們的,所以他們是一定不會忘了時間,而我說實話是不能保證能夠做到的——萬一某次我忘了,他們會失落甚至非常緊張的。給他們一個主動來關心自己的機會其實他們是會很高興的。另外,媽媽比較節儉,辦了一些通話套餐,所以讓她打來她能更放心地說,不會還要擔心我的話費,也滿足一下她省錢之後的小小成就感。最後,我會盡一切可能保證這個時間段空閑,他們來電時盡量徹底停下手中的事情用心和他們說說話,不敷衍應付。
信息化的社會,教會父母如何使用一些工具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讓他們關注自己的社交平台,隨時知道自己的近況而不用付出額外成本,也避免了新鮮事要說兩遍的可能的煩躁;二是讓他們能有辦法填充空餘時間,電視劇、新聞、微博甚至遊戲其實都是很適合他們的,這樣也一定程度緩解了我不在所帶來的空虛。
具體做法是我讓比較懂電腦的爸爸註冊了人人,關注了我,還裝了手機客戶端。保證他會使用之後,盡量鼓勵、引導、教會媽媽也去用(還給她註冊了QQ微信之類),接受得慢也不要緊,爸爸會在我離開的時候繼續教她,而且思念是很強的剛需。爸爸在我不在的時候已經逐漸學會上上微博打發時間,然後時常來看看我的人人。媽媽始終接受得慢一些,除了查看我的人人(剛需)以外沒有太多接觸網路,我就在回家的時候儘可能引導她,除了教她用 iPad 看電視劇(這還是最容易被接受的),還想讓她更加「移動」,隨時隨地使用網路。由於她的手機實在太舊卻始終不願意換,我就自作主張了一會,用大學賺來的第一筆錢給她買了個屏幕更大、性能足夠跑現在常見互聯網應用的智能手機,讓她從手邊開始逐漸習慣互聯網(電腦的門檻還是相對高一些)。
我可能馬上就要出國了,說實話還是有些擔心,要離開得更遠、更久了。我還在考慮應對時差、網路延時、費用在內的新的解決方案,這時候互聯網的優勢又一次顯現,不論是即時還是非同步的交流都很方便。我也更加慶幸提早教會他們使用互聯網了。
有親情這般強大的愛,距離在當今這個社會,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至少在父母身體都還健康時是如此。(不知道足夠的愛是不是也能解決異地戀問題呢?扯遠了…)
看到這樣的問題真讓人眼睛酸酸的呢。
大學四年讀警校,也沒覺得怎麼想家,大概是因為遇到的挫折不夠多還有忙碌充實的大學生活,基本一個星期打次電話回家,一次電話不到一分鐘。男孩子嘛。
2009年開始工作,一心想嶄露頭角,只得沒日沒夜的加班;蹲點、抓人、審訊,為了方便加班吃住都在派出所,最瘋狂的是有一個星期睡了不到18個小時,不間斷的抓人審訊抓人審訊。
我媽媽打了一個電話給我:兒子吖 怎麼你比上大學的時候還回家的少呢?
ps;我家離單位十五分鐘的路程。
我跟我媽說:急啥呀,我在給你物色兒媳婦帶回家陪你呢!!
哎,就這麼的騙我媽騙到了2014年呀!!!!
高考之後,本著我要出去我要沒人管,走遠遠的,天高皇帝遠的心態,我填報的學習都離家近千公里。
大一開學,爸媽送我。幫我收拾寢室。寢室在六樓,頂樓,陰面,冬天凍死夏天熱死。
下樓,我媽就開始哭,我爸不讓我下樓送他們,然後我蹲在樓道里哭。
聽說後來在火車上遇到了一樣來送孩子的父母,兩個媽媽一起哭。
開學第一周。軍訓。帶著對大學的新鮮感,沒有想家的感覺,我媽一天一個電話,只要打電話就哭,我也哭。
開學兩周。新鮮感差不多沒了,想家不敢打給爸媽,打給同學。聽到鄉音的那一刻,就一個喂字,淚如雨下。
沒開學的時候,爸媽說中秋啊十一啊別回家了,剛去這麼一會兒,別折騰路費了。
中秋當天,給我打電話,要麼十一回家吧。狠狠心,不回了。一個月挺快的,沒多久就放假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果十一我回家了……我就放棄所有的東西,復讀,再考一個,無論如何,留在家裡。
如今。保持每周一個電話。不定期視頻。我媽已經能適應階段性見到我。但是,工作好像不讓 太遠。我很能理解,他們經不起更長遠甚至沒有期限的離別了。
上學的時候,難受點,想念,心底還是有個盼頭的,放假就回來了,幾年以後就回來了。
時間久了就好了。
一種形式是依賴,也叫對愛上癮,相對面,叫做反依賴,也叫做對逃避愛上癮(落跑新娘)。
——摘自武志紅的博文筆記《依賴與反依賴》
推薦你看武志紅的《為何愛會傷害人》。
親人之間的關係,當然可以非常親密,但是如果親密到離開一會也不行,不是一種正常狀態。如果這種狀態繼續發展,可能會造成更多嚴重的後果。我們可以設想,你離家上學第二天媽媽就想你,那你以後會不會到別的城市工作呢?要不要工作出差呢?要不要在未來的某一天有自己的家庭呢?如果母親還是那樣一天也離不開你,你和你未來的丈夫將怎樣生活呢?
很多人寫到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不遠遊等。那麼是否也應該是父母在、不結婚?
綜上,如此親密關係,最終的結果是 向控制他人的方向去的。
早一天認識到這一點,對題主和題主的親人,還有各位朋友,都是重要的!!
希望題主不要罵我啊……
如果你是新生,我感覺是你媽媽是還沒有適應沒有你的生活。如果你不是新生,而是她長期這樣,可能是你媽媽心理有一點點障礙(千萬別罵我……這個沒有貶低和嘲笑的意思,所謂心理障礙,我理解的就是在某一件事上面有一點點想不通或者想不開,就比如她不能像其他的母親那樣坦然接受和你的分離)。
遇到這種情況,建議你先暗示你媽媽,告訴她你有你的學業和你自己的生活,開始的時候只要暗示一下,例如:電話說到一半的時候告訴你媽媽,你還有什麼作業要完成,或者班級內要開會,或者學生會有工作要做。慢慢減短通話時長,同時也要施以心理上的安慰,告訴她你也很想她,但是不要說你恨不得馬上回家看她的話。
經常和媽媽通話,告訴她自己的近況,但每次不要說太多,同時記住要點,一定要暗示你有你自己的學業和生活。幫你媽媽找找看有沒有一些娛樂活動,例如廣場舞之類的(難道我會說我媽就是這樣的嘛,她完全不怎麼跟我打電話的),或者打麻將都可以,讓她有自己的娛樂活動和生活圈子。
如果生活費很寬裕或者有做兼職可以買一些食品、生活小家電、飾品(最好能保證你媽媽不討厭你買的樣式,不然買了放家裡就好浪費了)等你力所能及的東西。我有一年寒假在超市做導購,然後用掙來的錢給媽媽買了一部手機,雖然不是很高級的那種,但她很喜歡,逢人問就說是女兒給她買的,別提多嘚瑟了。後來暑假我又做兼職給爸爸換了一部手機,他也很高興。今年寒假在家,我看著媽媽用的那個去毛球機是充電的,每次用不到10分鐘就沒電了,就自己給她買了個直插的去毛球機。她也是蠻高興的。再又發現家裡那個年紀比我還大的吹風機也差不多要英勇就義了,然後又上網給她買了個,照樣很嗨皮。還記得買過一些身體乳、烘鞋器、化妝包之類的小東西,她都蠻開心。
主要是關心她,了解她的真正的需求,慢慢地讓她減少對你的依賴。
嗯!準備實習了再給爸爸買個行車記錄儀:D曾經,為了省下路費,為了在假期多賺點錢貼補學費和生活費,我從1999年的9月份到2002年的10月份之前,沒回過家,也沒見過家裡人。不是不想他們,這是生活逼到那個份上了,實在很無奈。
每次,我打電話給我媽或者我媽打電話給我,她說著說著就會哭出聲來。無他,就是想我,不知道我長成什麼樣了,在學校里過得好不好。
每次,我都強裝笑顏,努力在電話里表現的很開心,告訴她,我過得很好。
這種事,沒別的法子。如果時間和經濟允許,能多回家就多回家幾次吧。實在不行,每次打電話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媽媽,你過得很好,告訴她,暑假或者寒假很快就到了,很快就可以回家了。這位媽媽可能到更年期了,作為孩子還能怎樣?多安慰她,多給她電話,讓你爸爸多陪陪她,讓她自己培養點自己的愛好,不行,跳跳廣場舞去吧,要是退休了,就再找份清閑的工作分分心吧,只能這樣了。難不成讓你媽媽到你學習的城市陪你?那你有得受了。。。
我將來要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叫孩子操心。
給她買個ipad 裝上QQ鬥地主她就沒時間想你了。。
從高中住讀到現在大學畢業工作,每天給家裡打一個電話是雷打不動的。。。。。。。。
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和興趣愛好嗎?如果沒有就幫他們發現新的興趣愛好,使他們生活充實,這才是兒女的責任和孝心。我早早教會了自己父母翻牆看YouTube、用人人、微信和微博、上知乎和Pinterest…我媽平時就喜歡烹飪和編織,她在YouTube上學到很多技巧,又把這些新知識帶進自己的社交圈,這不是良性循環嗎?
又及,這些都是我在國外用qq教會的。平常也經常陪她一起看電影,也是遠程同時看一部電影,一起討論,在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她怎麼會覺得寂寞孤單呢?
所以從根本上看是自己願不願意為他們花一點時間,做一些實在的事情,跟距離一點關係也沒有。
=======
居然有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嗎?
搞笑呢吧。
這是給自己兒女找不自在沒事找事吧。
不知道其他妹子怎麼想,不過我認識的妹子都表示不會與有這種家庭的男生相處,不是看不起這種事,嫌累得慌。
出國留學外出實習父母的態度都是放手自己闖,讓我沒事寧可出去旅遊也不要三天兩頭買機票回家。我很感謝他們的開明態度,讓我覺得輕鬆。男朋友的父母也很開明,意見一致,從來不會有什麼外地上學哭哭啼啼的。
建議就是 :教育自己的父母,使他們同自己一起成熟起來。發展他們的愛好。使他們理解自己長大了不可能死守父母身邊。高堂在,不遠遊。切記。
再貼一次這張圖,看一次淚一次。
下次回家記得帶只小狗.
推薦閱讀:
※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一般談什麼?
※為什麼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別「懂事」?
※如何簡單易懂地向家人說明 Wi-Fi 對人體無害?
※父母是「逗比」,是種怎樣的體驗?
※父親這樣做算不算性騷擾,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