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前面幾個朋友分別談了俄法德的案例。他們沒意識到這根本就是同一件事——1917年開始的世界大兵變。除了俄法德各有百萬士兵造反外,意軍在北部前線、奧匈軍在整個戰場,日軍在西伯利亞都有數千到數十萬人的嘩變、抗命或私下串聯。土耳其也連續不斷地出現兵運。論規模,這場世界大兵變前後有五六百萬人捲入;論影響力,當代世界的基本社會理念正是這次士兵運動塑造的。考慮到地球的大小和戰爭模式的變化,在人類發展為星際文明之前,這肯定是空前、而且絕後的一次兵變

為什麼呢?這要從幾百年來的歷史-技術脈絡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

首先:我們來看恩格斯的一個神預測:

「對於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到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同時把整個歐洲都吃得乾乾淨淨,比任何時候的蝗蟲群還要吃得厲害。戰爭的嚴重後果將會遍及歐洲大陸,那時到處是饑荒、瘟疫,軍隊和人民群眾因極端困苦而普遍野蠻化;商業、工業和信貸方面的機構將陷於無法收拾的混亂狀態,其結局則是普遍的破產。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到街上而無人拾取!絕對無法預料,這一切將怎樣了結,誰會成為鬥爭中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結果是絕對沒有疑問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為工人階級的最後勝利造成條件。」

——恩格斯 1887年12月15日

我們先看看這個預言為何「神」。

首先是對戰爭本身的預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之前歐洲已經在樂觀的和平氣氛中度過了幾十年。恩格斯卻預言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認定所有工業國,尤其是歐陸工業國都會捲入,上千萬的士兵互相屠殺——要知道那時候全世界只有17億人口,要知道此前參戰士兵(不算民夫和被裹挾的平民)超出100萬的戰爭一隻手數的出來,超過200萬兵力的戰爭還從未在這個地球上出現過。但恩格斯一下子就把戰爭烈度提了一個數量級。這好比中國足球隊亞洲杯小組剛出線,你對足協說過4年要為踢世界盃決賽做準備,起碼也要爭四強。有人會信嗎?但恩格斯的預言就是應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廣義參戰國兵力3000萬,歐洲戰場上隨時都有1500萬人在廝殺,直接傷亡2000萬以上,超出了恩格斯之外幾乎所有人的想像力。

其次是戰爭的結果。之前動員上百萬人的大戰,都很清晰地分出了勝負。美國內戰,北方的人海淹沒了南方,華盛頓政府空前鞏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要塞被攻克,乾脆利索地吐出所有新佔領區,放棄黑海艦隊;普法戰爭更是一邊倒,德國佔領巴黎,奪取了歐洲霸權。總之戰爭有個清晰的勝敗結果。但恩格斯偏偏說這場大戰不會有贏家。相反,戰爭雙方都會有王冠落地,都會有統治階層解體,發動戰爭的人不僅享用不到的勝利成果,反而連命都未必保住。從事後效果來看,恩格斯這個預言即便不算全中,起碼也覆蓋了一多半的參戰國。在社會科學領域幾乎就算是正中靶心的論斷了。

各國王冠落地的時間。淡紫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紫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為何爆發呢?

我在
百年老狼——經濟危機的脈絡這篇文章和唯物主義歷史規律的結束與共產主義的興起中都談過世界大戰的原因:資本主義擴張到全球之後找不到外部市場,只能靠產業升級的投資拉動來緩和矛盾。一旦產業革命沒跟上,就要為有限的市場進行全面廝殺。看懂了這句話,下面兩段引用可以跳過去,留到以後慢慢看。沒看懂的,也不妨跳過去。

利潤=商品售價-工資-其他成本。即商品售價=利潤+工資+其他成本。這個等式對任何企業都適用

實際上,「其他成本」一項就是其他企業製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業放到一起討論的時候,有商品售價=利潤+工資。這說明,如果所有的生產都放在資本主義化的企業里進行,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產銷才能平衡。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推論——消費傾向遞減原理。雖然說賺錢多的人花錢也多,但從比例來看,月薪500塊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塊的人最多攢一兩百元,月薪一萬的時候,可以每月攢幾千存款。等到月入百萬,雖然奢侈品消費已經不少,但佔總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兩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費就要停滯了。在物質享受上,比爾蓋茨未必和一個國內大房產商拉開明顯差距。

這咋一看是好事,有錢人不消費,多好啊,為社會節約資源。實際上不少幫閑就是這麼論證資本主義的合理性的。他們說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有錢人只是替大家看著社會資產而已,不會糟蹋多少。就算糟蹋了也是合理的報酬。但是,這和第一點放在一起看,問題就出來了。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工資分配在大多數人手裡。工資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潤大部分沒有被花出去,勢必造成這樣的局面:商品售價&>老闆的消費+工人的消費。商品不可能在這個體系內都賣出去。

賣不出去咋辦?老闆的第一反應是減產避免虧損。減產不是為了少造東西,而是為了少開工資。工人沒了工資自然就不買東西。結果,從全社會來看,購買力減少的比例比商品減少的比例還高。各行業的老闆只能下意識地再裁員,再限產。這樣一輪輪的轉下去,經濟就崩潰了。經濟危機就是這個原理。只要你立足於體系內解決問題,問題就繞不開……

……19世紀後期的資本主義三條腿走路,欣欣向榮,現在三條腿都殘廢了,資本主義自然要摔跟頭。在經濟危機徹底爆發之前,大家都拖著殘廢的腿,想去別的強國手裡搶根拐棍——新增殖民地,好增加外部購買力,多混幾年。更直接一點的想法就是或者乾脆滅了別的資本主義強國,以減少別人供給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市場。這兩個想法哪一條都意味著戰爭。兩條一起實施?

1914年,世界大戰開場。

大戰的禍根並不是在一天內埋下的。開始,在市場邊界問題還不是那麼緊迫的時候,可能是一艘炮艇的巡視為某個帝國贏得了一個重要的沿海貿易站,幾千名殖民地士兵的示威就征服了一個王國,或是一艘巡洋艦阻止了對方的廉價走私貨進入自己的殖民地。於是各國都嘗到了軍國主義的甜頭,開始擴軍,外交政策也逐步向建立軍事同盟側重。在競爭的開始階段,軍備競賽的規模並不大,1870年普法戰爭,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陸軍在西歐本土交戰,參戰兵力合計還不到百萬。不過,在這個全球競爭的時代,一國擴軍必將導致鄰國和競爭對手的警惕,一個軍事聯盟的建立必將導致對手們的團結,反之亦然。這種惡性循環與本來就顯得過剩的工業生產能力相配合,在擴張空間日趨緊張的一代人時間裡打造了數支龐大無比的軍隊。英國這個傳統上的島國,在開戰後幾個月就編成了100萬陸軍,法國和德國則分別擁有440萬和760萬軍隊。工業化軍隊的火力、機動能力與19世紀的步兵方陣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軍備競賽中,英法等國在海軍、資源、貴金屬庫存方面佔有優勢,德國和它的盟國則在陸軍、重工業、中層人力資源儲備等方面佔有優勢。兩者互有短長,短期內難分高下。因此直到徹底攤牌,沒有任何一方在競賽中認輸……

……中國於1911年爆發革命,最古老、距離歐美最遙遠,也是最龐大的一個農業帝國終於崩潰,這標誌著農業社會的舊秩序已經被工業革命的衝擊波徹底粉碎,世界上不再有空白空間可供擴張。從這時起,大戰的爆發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陣營和交戰方式或許還有變數,但一場工業強國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世界大戰只欠一個火種。而在20世紀的世界上,列強之間的摩擦與衝突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摩洛哥的一筆貸款會引起德法兩大陸軍強國的對抗,俄羅斯在大連建立港口會導致日本的全面進攻,南非的布爾人對英國的游擊戰居然能讓德國人歡欣鼓舞。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大戰在1914年開始絕不應被理解成一個偶然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被刺。一開始,已經習慣於各種摩擦的列強開始並沒有特別看重這個發生在歐洲角落的事件。但奧匈帝國(包括它背後的德國)略微低估了俄國(以及它背後的英國)對干涉巴爾幹的反應,俄國則低估了奧匈帝國藉此事釋放內部矛盾的決心。俄國7月30日宣布總動員。由於這個時代軍隊的戰鬥能力在動員前後有極大的差異,晚動員的一方要承受極大的初期損失,而對峙的各方都把希望寄於一場速決戰,所以動員遲緩幾乎等於自殺。各方面都在迅速動員的同時要求對方停止動員以表示和平誠意,在互相遞送了一系列的最後通牒後,政客和軍人們發現到幾台同時開動起來的戰爭機器沒有停下的選擇(先停下的一方等於投降)。世界大戰就此爆發,歷時30年的大屠殺從此開始

總而言之,世界大戰不是任何人定製的,但又是一個必然。它的荒謬性在於,各國不是因為貧窮而出兵爭奪財富,而是因為創造財富的能力太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通過市場把財富變現,所以要互相殘殺掉幾千萬人,消耗無數的工業品來解決問題。這種荒謬的戰爭原因一旦被一部分軍人所理解,就不能指望他們安心打仗了。

為什麼1917年,全世界的軍人都忽然理解了這個事實呢?為什麼之前他們不造反?為什麼1914年他們按照軍官的命令走向大屠殺?這就要從另一個問題說起——大戰前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前面說了,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因為產業升級相對停滯和全球市場不足。具體說來,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衝勁耗盡,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沒充分展開。戰前的「漫長19世紀」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是煤礦、鋼廠、蒸汽機和鐵路的年代。這個時代雖然出現了大工廠,出現了新型的工業城市和鐵路樞紐,還有新興的資產階級,但總的來說,從農業時代繼承的統治集團還控制著國家。國家的大政掌握在國王和貴族手中,軍隊里的將軍基本都是代代相傳的軍事世家,富豪要麼是貴族出身,要麼通過聯姻給自己搞一個貴族身份。就連後起的日本也是武士集團專政。蒸汽資本的時代並不是資本家和經理的時代,更不是平民和所謂中產階級的時代。

為啥呢?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固然推進了教育擴張,在城市集中了前所未有的無產階級,製造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潛力,但同時也加強了舊統治集團。在工業沒有擴張到全國之前,城鄉二元化恰好分裂了被統治階級,城市暴動可以用農民兵鎮壓,農民造反可以用城市的大炮轟過去,城鄉的貧民不會因為同一個政策造反,就給了舊統治集團左右逢源,組織一支可靠僱傭軍的可能。這支僱傭軍靠鐵路機動,槍炮威力遠遠超過造反者的簡易兵器,以至於有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後膛槍時代無革命」。

這樣一個舊統治秩序貌似越來越穩固的時代。統治集團和中層附庸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底層不算人。在調查童工問題的時候,有些調查委員公開宣稱童工讓底層的人民避免墮落,給兒童找到了合適的去處。工業城市的人均壽命只有20歲左右,受教育階層卻認為窮人吃不上飯,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這個認識不僅僅用來設計社會,甚至還可以公開說出來不受指責。比如說面對窮人的主日學校就會把這樣的歌謠放進教材:

"雖然我人窮地位低,
但是如果我謙和乾淨又整潔,
受到辱罵我能逆來順受,
我也能感動富人來愛我。

富人住在宮殿里,
窮人站在他門口,
造物主安排他們分等級,
地位有貴也有賤。


在政治秩序上。此時全世界已經有了幾十個議會,但還沒有一個普選國家!即所有國家都認為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談政治,女人、窮人、沒受過教育的人往往被開除在選舉權之外,被選舉權則還要嚴格。就算在選民內部,許多國家會允許貴族的一票相當於平民的幾十票,或是允許受過一定教育的人有多次投票權。總而言之,世界大戰前的世界,是一個類似種族隔離時期南非的世界,而且受教育階層都認為這個制度很合理。認為公然歧視一部分人的制度很合理,認為少數富人和貴族統治社會是最正確的社會規則。

世界大戰改變了這個穩定的秩序。

世界大戰逼迫統治集團擴軍,把一支團隊分散在全國,負責對內鎮壓的小規模僱傭軍改造成世界大戰的總動員軍隊。工人和農民被編到一起,驅趕到國外作戰。塹壕戰吞噬了幾百萬人命後,和平成了底層最大的渴望——這次他們不分城市農村,第一次擁有了共同的政治訴求。統治者以國家的名義讓他們作戰,恰恰讓他們思考:什麼是國家?

擴軍也改變了雙方的力量對比。過去統治者有槍炮,造反者只有土槍和刀矛,現在被統治階層拿起了槍炮,擁有了踏平世界的力量。統治者送他們去國外打仗,但人是有腿的,他們如果要回國提出自己的訴求,誰能擋住他們?

接下來,被長期不當人看的底層士兵只需要一個兵變的導火索了。這個導火索就是戰場的慘烈。而技術水平恰恰決定了這是一場空前慘烈,空前消耗生命的戰爭

20 第一次世界大戰

工業國之間的戰爭代表了當時工業社會的最高科技水準。在戰爭爆發時,內燃機和電力技術遠未成熟。一旦離開了離前線最近的鐵路線,部隊唯一可以指望的非生物力就是彈藥中火(炸)葯的爆炸力。這種破壞性力量只能用來殺傷敵人,不能進行可控釋放。己方部隊和裝備的有序運動,主要還是靠人、畜力,和幾千年前的羅馬軍團沒有本質區別。當然,戰爭中有利用汽車進行補給和增援的例子,戰爭後期也出現了內燃機裝甲車輛和飛機,但這要麼是緊急情況下的權益之計,要麼規模太小,不足以影響大局。既有的工業技術和發展速度決定了規模化的機械化軍隊要在一代人以後才能出現。由於缺乏能在野外高速推進且保持作戰狀態的軍隊,更缺乏在這種狀態下對部隊進行控制、補給的技術手段,戰爭的節奏依然要由士兵的步行速度來決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陸戰歸根結底還是步兵、炮兵(畜力拖曳)和工兵的戰爭。

炸藥的能量決定了工業時代的火器威力,以人力驅動的冷兵器已經淪為禮儀性工具,工業化的土木建築能力也遠遠超過農業時代,但同時野戰軍的補給和運動還要靠前工業化時代的人、畜力。這意味著火力和防禦壓倒了機動,三個作戰要素的發展速度不均衡,防守相對進攻要佔更大的優勢。在經歷幾個月的戰鬥後,雙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這個現實,認真的布置了防線。在主要戰場西線,雙方在動員後,短短數百公里戰線上擺開了近千萬大軍,全面防守成為可能。即便一方以集中兵力、火力奮力突破,一般也只能在對方的防線上打出淺淺的「坑」而不是穿過防線,威脅後方薄弱地域的「洞」。從1914年到戰爭結束,除了1918年德國孤注一擲的大進攻和和協約國在壓倒性優勢下的反撲,戰線的移動始終不超過數十公里,幾公里的推進和一個要點的得失往往要付出數十萬傷亡。西線這個主戰場出現了對峙。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保證了軍火供應,保證了足夠的破壞力。但蒸汽機太笨重了,沒法離開鐵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動機、內燃機還沒法拖動重武器,所以陸軍部隊只有破壞力沒有機動力。雙方的戰法就是在泥濘中互相傾瀉火力,進行無謂的屠殺卻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你來我往打了2年多,到了1917年前後,所有的強國軍隊都經歷了一輪戰略進攻和一輪戰略防禦,所有的士兵都厭倦了這種屠殺,開始思考戰爭的意義。這一思考就出了大亂子,正如最前面所說,這場戰爭根本沒有意義!或者說,如果有意義的話,它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的荒謬性,以及貴族-資本聯盟的愚蠢。所以,原本相對邊緣化的左翼組織,如布爾什維克,立刻成為了最得人心的組織。甚至不用左翼知識分子引導,士兵自己就會趕走軍官,離開戰場,奔向他們的首都。如果矛盾還不夠激化,他們只是拒絕打仗兼示威;如果矛盾激化……他們就是去拿政權的。

這就是1917年所有參戰國的嘩變潮。要知道,法國軍隊成百萬地離開最關鍵的前線,不是因為士兵的懦弱,而是因為尼維爾攻勢讓他們像豬羊一樣填壕溝,填光了整整一代法國青年,資本家卻在後方狠狠發財。德國投降,不是因為戰線推移到了柏林,而是因為士兵們不想為虛幻的德意志民族利益送死,所以把槍口指向了皇帝和容克貴族,成立一個又一個蘇維埃 ,德國只能在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情況下求和。沙皇被槍斃,不是因為他的軍隊不夠強大,而是因為他打造了前所未有強大的俄國軍隊,因為文盲農民參軍後開始認識這個大世界。日本干涉軍佔領西伯利亞,發現俄國妓女和布爾什維克都很厲害——軍隊中沒腦子的那部分都染了梅毒,有腦子的那部分學到了蘇俄的革命道理,再不撤軍,他們就要回國鬧革命了,只能放棄吞併夢想……

19世紀積累的全部矛盾,統治集團過去100年作的孽,這次都要在總動員的號角中清算。各國的士兵不約而同地調轉槍口,在歷史上,這是平民偉大的覺醒;在學術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無可爭辯的勝利。所以我說各大國的兵變應該算作同一起事件,不能拆散了理解。歷史學上有個「雙元革命」的概念。即認為18世紀末法國政治大革命和英國的工業革命塑造了現代世界。這個說法是不錯的,但研究一下歷史的具體脈絡,我們可以發現,這兩次革命的合流,即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平等-人權意識和工業革命的威力結合,標誌性事件正是1917年這次大兵變。平民們第一次既擁有了現代社會的人權意識,也擁有了工業化社會的力量,可以和舊統治集團談談新時代的問題了。所以我說這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兵變。

戰爭是很殘酷的事情,但戰爭也促進社會的進步。雖然戰爭的起因一般是統治集團互相傾軋,但總體戰往往會讓統治集團不擇手段地總動員,做出平時不會做的讓步,動員出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1917年的世界大兵變,就是這支力量的覺悟,就是19世紀舊統治集團的喪鐘。世界大戰隨著喪鐘而暫停,20年的休戰後,還有另一次用內燃機驅動的世界大戰。我更傾向於把兩次大戰合起來,算作一場20世紀的「三十年戰爭」。

戰後的政治-經濟變革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有蘇聯的出現,有殖民體系的解體,有老牌帝國主義的衰落……但我想說一個常常被忽視的變化:當代「政治正確」的出現

世界上第一個法律上的普選國家是誰?

是造反士兵們建立的蘇聯(也有人認為是1917年獨立的芬蘭,但芬蘭很快轉為法西斯政體,另外芬蘭也是俄國革命的產物)。其他歐亞大國也都在世界大戰後先後承認所有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這足以說明世界大戰和1917年兵變帶來的政治進步——在法律上確認所有公民的政治權利,在文化上宣傳平等。這應該算是回答了問題的第三部分:兵變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當然,我們知道蘇聯沒有什麼真普選,知道西方依然在玩金錢政治,富人子弟依然去上私立學校,繼承龐大的家族產業,就連知乎也每周會出現十幾個抱怨階層不平等的熱門問答……但最起碼法律上不再有特殊公民,也不再有賤民。這就是進步!我前幾天在怎樣看待自己腦子裡冒出來的邪惡想法?這個問題里解釋過:為何偽善也勝於公開的邪惡:

就算真的是壞人,偽善也是邪惡對正義的最高敬意。能偽善,說明終究是邪不壓正,說明邪惡尚未上陣,已存三分怯意。

當年的兵變的確沒有給我們開創一個完美的世界,但起碼指出了人類進步的方向,讓善良和公義深入人心,讓平民們認識到自己挑戰舊秩序並勝利的可能性。帶來希望的人和帶來實際利益的人,兩者都是人類需要感激的恩人。

1917年大兵變之後,新的統治集團上台,有的還是舊集團改頭換面回來,但他們都懂得了一個不難認清的道理:讓法律上的賤民為貴族的利益拿起槍,是最愚蠢不過的行為,是效率最高的作死。你不和窮人講人權,窮人有了槍也不會為你留下生存的權利。用法律上的平等掩飾實際上的不平等,才是進(gao)步(ming)的統治方式。這個統治規則和平民的民權意識結合,就是我們當今社會的政治-文化基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軟體」和19世紀最大的區別。香港最近的街頭運動如此激烈,就是因為某些機構公然撕破臉,否認了這個法律上的平等規則,否認了1917年大兵變的成果,激起了21世紀公民極大的不滿。我前幾天在 如何說服香港人支持中央關於選舉問題的決定? 這個問題中對此做過解釋:

這是一個和香港現有資本統治秩序完全一致的制度,是一個「李家城」特色的制度。當我看到這一制度時候,腦子裡首先浮現的是法國大革命之前的三級會議,第一等級一票,第二等級一票,第三等級也一票……

我們再回顧前面引用的梁振英講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特首)提名委員會並非僅是數目上的代表,還必須充分考慮到社會各個界別,避免施政及政策的不合理傾斜……【廣泛代表性】的含義並不局限在簡單的數字,而應考慮香港社會各個界別,如果只追求數目多,施政和政策都會向貧窮人士傾斜。


這樣一段話,若出自美國總統之口,本土的政治後果不談,恐怕到大陸也會要激起無數人的痛罵。因為這段話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假民主」、「偽善」來形容,根本就是赤裸裸地否認政治中「人人平等」的原則,是大聲宣布了窮人就不該和富人平等分享政治權利。比起用私有媒體、競選經費來排斥窮人,這更進一步,更無恥,實屬赤裸裸的金錢專政宣言。

一個偽民主制度,至少也保證了平民名義上的人格。就算它最後還是回到了資本手中,也算是資本主義向人道主義表現的一個嚴肅的敬禮。這個「禮節」不是大資本拱手奉送的。毛主席教導我們:"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正如地上的灰塵。掃帚不到,灰塵是不會自己跑掉的"。

毛主席說的沒錯,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所以那支自古以來最龐大的平民軍隊發動兵變,會震懾統治集團,會帶來歷史進步。至於那些沒有被這次兵變波及的地方……讓我們看看戰後還有哪個發達的大國在法律上公然歧視自己的公民?

是遠在美洲,從未像別國那樣總動員的美國。直到1965年,美國才在法律上賦予黑人全部政治權利。之前的1963年,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密西西比分部秘書因為呼籲平等的政治權利,就被槍殺在自己的家門口。醫院拒絕搶救這個黑人,即便他是二戰老兵也不行。嫌疑人至今未被起訴。美國人民沒有經過慘烈的世界大戰和革命,固然獲利不小,但也必須為此付出一定代價。

當然,從局部來說,美國統治集團也會被戰爭敲打,也會為此進行局部的改良。比如說,朝鮮戰爭之前,美軍中的潛規則就是黑人不能和白人一起作戰,要麼是當廚師、當司機等輔助人員,要麼是單獨編成一個單位。結果黑人作戰往往出工不出力,不願意為白人統治集團而戰。由黑人士兵編成的美國陸軍24團從朝鮮戰爭開始就被其他單位抱怨缺乏作戰積極性,頻繁出現軍官帶隊脫逃現象。其中C連100多人,在志願軍的政治攻勢下集體投降,成為志願軍成建制迫降的最大一支西方軍隊。這迫使美軍反思自己的種族歧視政策,戰後開始混編各個人種,相對公平地分配職務。可以說,志願軍的英勇為美軍的種族平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成建制投降的美軍黑人連隊部分成員。

—————————————
補充

法國1917年那次成百萬人的大嘩變,接手解決的人叫貝當。他安撫了士兵,低調槍斃了兵變首領,懲戒了不合格的軍官,勸說幾十個師的部隊回到前線,補上了防線缺口。他因此升任法軍總司令,成為法國的救世主。

這個貝當就是二戰組織傀儡政府,在德國支持下當法國獨裁者的貝當元帥。這個人為何能同時成為法蘭西的救世主和法奸呢?

這還是要說到他的階級本性。貝當是19世紀中期出生的老軍官,他厭惡共產黨,厭惡底層運動,甚至寧可接受納粹也不接受左翼政府。他和法國的准法西斯勢力來往甚密。寧願代表法國大資本向德國妥協,也不希望法國成為全面抗戰的戰場。雖然安撫了1917年兵變,但貝當本質上就是兵變要幹掉的那些19世紀舊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最仇恨20世紀的民權思想。他上台後組織的獨裁政府也是排除一切左翼和自由派的政府,自己擁有無限的行政和立法權。

既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看到了法國兵變和蘇聯的成立,那麼二戰中他其實並不喜歡略左傾的法國政府,覺得反共、和大資本緊密結合的納粹德國接管歐洲也不是那麼壞的選擇。二戰初期,德國在低地國家橫掃英法軍團的時候,有謠言說共產黨要發動政變,以暴動取得巴黎,這立刻讓老貝當想起了1870年普法戰爭後的巴黎公社——當時他已經15歲。所以貝當和當時的法軍總司令魏剛迅速下定了決心——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必須立刻向德國投降!可見資本和統治集團其實無國界,民族利益只是他們用來獲取廉價炮灰的說辭而已。

參考資料:第五章(下篇) 法國的覆滅

貝當告訴布利特(美國駐法大使),他認為英國人準備坐觀法國為了支持他們而打到底,然後自己去同希特勒妥協媾和;當時,貝當還表示,英國沒有公平地分擔戰爭的犧牲。這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看法……魏剛的頭腦中,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他一心想著國內的治安有危險。在貝當受審時,魏剛硬說,他之要求停戰是有嚴格的軍事上的理由為根據的。自然,要求在法國停止戰鬥的軍事理由肯定是難以駁斥的。但是,現在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當時不斷縈繞在他腦際的,卻是出現無政府狀態的威脅。已被取締的共產黨在當時究竟擁有多少實力難以估計,但是至少在國內存在這樣一支潛力難測的第五縱隊,使得許多在作戰的將領不時要回過頭來防備內在的敵人。如果法國在戰敗時留下的是一支土崩瓦解、士氣沮喪的軍隊,那麼人們不必有多少歷史的想像力,就能料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將會重演。需要保有一支軍隊來維持國內的治安,是魏剛經常提出的論據。他再三催促締結一項停戰協定。博杜安寫道,魏剛早在5月26日就極力主張政府留在巴黎,效法古羅馬元老院議員接待高盧侵略者坐在貴賓席上的先例,以防止在首都爆發革命運動的危險。6月13日,魏剛向內閣報告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消息,說共產黨的領袖莫里斯·多列士在共產黨於巴黎起事後已在愛麗舍宮就職。芒代爾同巴黎警察局長通了電話,才證明這個報道是不確實的。儘管如此,這位總司令,憑著他在軍界的祟高威望,他那善於作出決定並把這些決定清楚地闡述出來的本領,他的專橫武斷的作風,他的辛辣無情,冷嘲熱諷的口才和他蔑視一切政客的態度,仍然處於強有力的地位來堅持他的觀點。

另外,在停戰的要求背後,還有一個理由也必須提一下,那就是法國軍隊和逃難的平民被挺進的德軍追逐得在法國東奔西竄的悲慘景象。不僅人們的生命,而且法蘭西文明的整個結構,似乎都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博杜安的思想感情,無疑是表達了人們普遍的看法,他寫道,法國不是波蘭:精神上的、道德上的、智力上的價值構成了這座巧妙地平衡著的大廈,它一旦遭到全面入侵,就將被徹底毀滅。如果魏剛與貝當能使他們的觀點在內閣中得到足夠的支持,顯然法國將放棄這場鬥爭,而政府也不會撤退到北非去繼續這場戰事。

……

貝當的措詞——「必須停止戰鬥」——自然而然地被理解為一個停火的號令;它完全瓦解了軍隊的鬥志,使德國人輕而易舉地大批包圍和俘虜了更多的法軍。向納粹領袖們去要求體面的和平,這看來可能缺乏一種現實感。然而,這番話出自貝當的口中,卻沒有理由認為它不是誠懇的。這是造成此後兩年幻想的一個適時的序曲。博杜安力圖彌補貝當的演說所造成的損害,後來又廣播了一個說明,指出戰事尚未結束,只有體面的條件才能接受;可是德國人卻不急於提出任何條件,無論是體面的也罷,不體面的也罷,而是繼續向前推進。6月18日,他們佔領了貝爾福、科耳馬爾、迪戎和勒克勒佐,法國政府通過廣播宣布,所有人口在兩萬以上的城鎮都不設防。

相關回答:

為什麼蘇聯沒能夠和平演變美國?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只有中國採用「反法西斯戰爭」這個說法? - 馬前卒的回答


說一戰的兩個吧,雖然影響力可能不算大:
1917年4月,時任法軍總司令羅貝爾·尼韋勒發動春季攻勢,旨在將軍事分界線推回法德邊境
1個月之後......
戰線沒怎麼動,陣亡就有十萬,士兵立馬不幹
一方面,前線士兵拒絕送死;另一方面,後方由於被謠言擴大的傷亡數字而人心惶惶
尼韋勒對他的幹將曼京(因為讓士兵送死而榮膺「屠夫」稱號)予以撤職處分,而法國政府則是將尼韋勒直接解職了
但事情並未好轉,儘管兵變只是罷工而並未轉化成抗議,但那確實造成了法軍防線的崩潰:軍官遭到抵制甚至殺傷,開小差算是溫和的抗議,一些部隊直接開到巴黎周圍等等

之後貝當上台,採取懷柔和捉拿首腦的雙重手段穩定局勢,在長期還輔以固定的輪換制保證。如此一來,士氣雖不能發動攻勢,但穩定防線還是充裕的

順帶一提,儘管尼韋勒攻勢是比較無腦,但是對德國的興登堡防線衝擊還是比較大的,這也是五月份德國人干不動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魯登道夫準備收割毛子

德國後期就沒那麼好了......

嗯我就是要說基爾港水兵起義...起因自然也是無腦攻勢,希佩爾指定了第十九號計劃,打算用公海艦隊全軍去跟美英艦隊戰個痛
然後幾艘無畏艦的船員不樂意了,掛上紅旗說我們不約,基爾港內衛戍部隊也響應了
這事兒就這麼沒法搞了

然後...貢比涅森林停戰,公海艦隊中74艘艦艇押往斯卡帕灣由英方扣留
再然後...1919年6月21日10:30,埃姆登號發出信號「彩虹」
51艘軍艦自沉,總噸位達40萬噸......

想想威廉二世造那麼多大玩具,何苦呢...多武裝點陸軍可好?


一隻母雞毀掉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王朝『轉載』
1、引子
  公元2005年國慶,海納帶著遠從上海而來的網友夜雨流星前往仙境蓬萊遊玩,蓬萊是每一位外地人來煙台的必游之地。在蓬萊博物館的古代沉船展區,海納的心情忽然有些異樣,一個奇怪的念頭一閃,卻沒有把握。出了博物館的後門,見一處類似工地樣的鐵皮帷帳,海納不禁好奇問正要進入其中的一位工人,這是在建什麼?工人答到:這是在為一艘剛出土的古代沉船清淤。海納終於想起了剛才在心中一閃的疑惑,蓬萊的沉船不是在遠海甚至不是近海打撈的,而是在古代的港內。這些船大多為明代的戰船,用上好的木料,經數百年浸泡于海水而不腐,船體結構科學嚴密,而為什麼會沉於港內?是什麼原因呢?海納將這個疑惑存於心底。一日傍晚,一陣清風吹拂起了書桌上的一冊明史的書頁,海納一瞥間見到了登州… 兵變…樣的文字。細讀下,竟然發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也似乎揭開了港內沉船的疑惑… … 1 D3 v% S. c- i5 m4 f# T; u) B3 C% J Y
2、魚從頭臭起—明末遼東邊事
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首領,明朝的一品大員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稱帝,建國後金,一個新的民族滿族從此崛起,並成為一支不可遏止的政治力量,明在遼東的勢力被不斷削弱,然而由於萬曆皇帝不理朝政,一直到到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努爾哈赤一舉攻陷遼東重鎮撫順。明廷震驚,方意識到「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危急。」四十七年正月,明廷任命楊鎬為兵部侍郎經略遼東,兵發四路,討伐後金,但是明廷對遼東的形勢缺乏正確判斷,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小看了後金的力量,以為努爾哈赤像蒙古部和雲貴土司的叛亂一樣,只要明軍大兵壓境,勢必土崩瓦解。也的確,明朝的經濟發達GDP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萬曆一朝已經歷經了三次大的征伐,包括在朝鮮與日本大戰,皆以勝利告終,還有,明軍的火器使用率已達到了三分之一,並有完備的車營編製,而此次出征的將領有「東李西劉」等著名的總兵官,士兵很多是參加過抗倭援朝的老兵,堪稱一支「銀河艦隊」,因此他們對勝利信心爆棚,叫囂著「旬日即可破敵」,然而僅僅在五天之內,就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損兵四萬,火器丟失兩萬餘件,名將杜松、劉挺、麻岩等戰死,史稱薩爾滸之戰。
  明朝自此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由此任命了穩健的主守派熊廷弼經略遼東,雖然熊廷弼將遼東的防禦體系搞得已初見成效,但防禦工程耗資巨大,迫使明廷增加了遼餉,更令民眾苦不堪言,加上這一時期努爾哈赤的後金此時正在征伐女真的葉赫部及其他蒙古部,無暇南顧,明金沒有大的戰事,而熊廷弼本人性格暴躁,心胸狹窄,盛氣凌人,在朝中樹敵眾多,終被罷免。接任的經略袁應泰上任伊始,天啟三年,明金戰事又起,連續攻陷瀋陽和遼東經略府所在的遼陽,特別是當援遼的浙江軍團,這支傳統意義上的戚家軍,明軍中最訓練有素兇猛頑強的部隊在大渾河畔全軍覆沒,浙軍副總兵戚金(戚繼光的侄子)戰死時,明軍便開始的患上了「恐金症」。
  朝廷重新任命了熊廷弼為經略,熊廷弼拋出了一個「三方節制」的戰略,以遼東兵馬主力在廣寧牽制後金的主力,以天津、登州萊州的海軍在遼南搶灘登陸,並沿鴨綠江入海口深入遼東襲擾,朝鮮為策應,讓後金軍隊疲於奔命,同時和它相持,從軍事經濟兩個方面拖垮後金,但是,一方面遼東巡撫王化貞與其不和,另一方面朝廷希望他能拿出一個快速解決遼東問題的辦法,明朝也拖不下去了,戰略目的終未能實現,王化貞倉皇出擊,遭到大敗廣寧又陷落,熊廷弼因此也獲罪被斬,人頭被傳九邊示眾。接任者是明朝當時最出色的軍事理論家孫承宗,孫承宗以一築城、二駐防、三屯田的計略,使關外防務大為起色,史稱:「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也。」天啟五年,寧錦防線正式形成,此後明朝正是倚靠這條防線展開了帝國防禦戰,與滿清進行著曠日持久的對抗。可好景不長,生性耿直的孫承宗不願與閹黨魏忠賢同流合污,終被罷免,由無能之輩高第接替經略,就在明朝的邊事愈加混亂之時,遼東戰局卻又出現了幾處亮點… … 6 M% E: A! i" Z4 M! |, o5 V: M

3、都是掘墓人----袁崇煥留下的禍根
. E) z/ T0 f X* u( Y1 k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率十三萬後金軍進攻明朝,高第下令放棄山海關以東的所有城池,退守山海關,孫承宗曾經最得力助手、寧前道袁崇煥憑藉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堅固城防,利用天啟初年朝廷從澳門葡萄牙人手中購買的11門先進的火炮,以一萬兵力打退了後金的瘋狂進攻,不僅打破了明軍屢戰屢敗的夢魘和後金不可戰勝的神話,並使努爾哈赤負傷,後來努爾哈赤之死於這次兵敗負傷有很大關係,更重要的是明朝發現了克敵制勝的正確方法---憑堅城用利炮。
  堅城---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城牆,而是既堅固又可發揮火炮最大效能的銃城,它的炮台可以有效的保護火炮,反過來火炮的作用又能保護城牆,即所謂的「以台護炮,以炮護城,以城護民」。利炮----這次戰役中使用的大炮其實只是葡萄牙人從打沉的英國戰船上繳獲的戰利品, 但這種被中國人稱為紅夷大炮的新式火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毫米~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與此相比,明朝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紅夷大炮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殺傷力增強,不易炸膛。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鬆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中國火炮的炮身上下一樣粗,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只能打到3里。而且此炮威力巨大 「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正是手中擁有如此的「神兵利器」,才能堅定袁崇煥守城必勝決心。
  但是武器都是人運用的,武器操作人的水平是極為關鍵的,而操作火炮的竟然都是一批師從葡萄牙的明朝軍官,他們曾經在京城和登州跟隨葡萄牙軍人、傳教士系統學習了操炮技術,中國傳統的操炮術,毫無技術含量,全憑著炮手個人的感覺和經驗,而西方在文藝復興中發展起來的現代數學、幾何學、物理學,運用于軍事上,形成了一門新的軍事科學---彈道學,進而演變成了火炮的瞄準技術,炮手開炮前,運用千里鏡(望遠鏡)、矩度和銃規,可對射擊目標進行精確的距離測量和角度定位,迅速實測敵人陣地的遠近高低,可以打得准,且打得狠。 ! q$ O. H" D) B. K
  西方先進的軍事科技的運用,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功不可沒,海納認為,徐光啟才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無論從對西學的研究、傳播,還是對西方的認識、態度,他遠比後世的林則徐要高明的許多。他堅持不懈向皇帝進諫、乃至自費購買火器捐贈前線部隊,並以天主教徒的身份懇求邀請西方的技術軍人來華傳授火炮技術,使得明朝遼東前線的武器裝備、軍隊的素質開始發生變化,而在遼東前線,他的門生 孫元化就是他的代言人,幫助前線指揮官切實貫徹、實踐他以火器取勝的戰略思想。 3 {! p( k- h- N9 U
  不久,剛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帶著復仇的口號捲土重來,在寧遠和錦州被明軍再次以憑城用炮的戰術打退。袁崇煥也因此寧錦大捷之功,受到了明朝新繼位的崇禎皇帝的賞識,受命以兵部尚書的身份全權經略節制整個遼東戰事。同時,徐光啟的門生孫元化,在戰鬥中調度、指揮炮火得力,憑此戰功也受到了嘉獎。 與此同時,在幾年前援遼被打散的一支軍隊,在其總兵毛文龍的帶領下,團結遼東的原住漢人和朝鮮國,以中朝邊境的鐵山和鴨綠江口的皮島為敵後根據地,成立東江鎮,不僅憑藉海軍打退了後金的進剿,而且不斷的攻襲騷擾後金的側翼,並促使大批遼人在遼東起義抗擊後金,還收復金州,打通了登州與遼東前線的水路通道,取得一系列的勝利。自此,正面防禦戰場的勝利和敵後根據地的開闢與穩固,使明朝的遼東戰局為之一振。 " G( n( z* N) ^ R
  然而,好景不長,袁崇煥想獨攬遼東指揮大權,可毛文龍不聽指揮不受節制,袁崇煥便以通敵的罪名,設計將其斬殺,因為毛文龍經營東江鎮多年,門生部舊眾多,尤其是他曾親自招募了大批遼人為部眾,為了能使部下在複雜的敵後形勢下忠心於己,毛文龍以拜乾親的形式,將一批強悍的部將收為義子,這其中以號稱「山東三礦徒」的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個亡命徒最為出名(前兩人正是本文的主角),因為這些人只聽毛文龍的號令,唯其馬首是瞻,所以毛文龍一死,敵後東江鎮出現了樹倒猢猻散的局面,新任總兵黃龍根本無法控制部下,原毛文龍的部將不是已經叛亂嘩變,就是在準備叛亂嘩變。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先斬後奏,而毛文龍也曾極受崇禎皇帝的倚重,崇禎帝聞聽此事後,先是驚愕,但木已成舟他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由於袁崇煥提出了五年平遼的戰略口號,崇禎帝出於用人不疑的思路,承認了袁崇煥殺毛文龍的正確性,但崇禎帝對袁崇煥的怨恨也由此結下了。
  而皇太極此時一定大喜過望,令他寢食難安的東江鎮肘腋之患,竟然被明朝自己的內亂消除了。幾個月後,皇太極親率十萬八旗勁旅,繞過袁崇煥的寧錦防線,借道蒙古,從長城最薄弱命門--喜峰口攻入關內,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率九千關寧鐵騎回師救駕勤王,皇太極施展「反間計」,使積怨以久的崇禎皇帝將袁崇煥處以極刑「凌遲」。 $ B" ^ h" H2 c/ W! q: Q$ ^; H6 O0 s
  自此,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無意中幫助了敵人,削弱了自己,並使皇帝生怨,從而為自己留下了禍根,而崇禎帝自毀長城殺袁崇煥,親手砍掉了將自己腐朽的王朝的最後一根棟樑。 / A2 ) A0 L c$ m3 V: `) z
  而此時有一個人卻似乎十分春風得意,這個人就是孫元化,他已被任命為登萊巡撫,此時的登萊兩州不僅下轄遼東的錦州等地,還擔負著光復遼東的重任,同時也是遼東前線的後勤、練兵基地,巡撫一職非出類拔萃的人不能擔任。
  由於孫元化是「以遼人守遼土」戰略的始作俑者,十分器重遼東本地人,使得原毛文龍的大批部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紛紛投靠於他,在收編了上萬精銳勇猛的遼東兵後,孫元化從澳門聘請葡萄牙軍官特謝拉?科雷亞(Goncalvo Teixeira Correa)等火炮專家來訓練他們使用西式武器,可是孫元化也不知道,他的這些舉動也為自己將來的悲劇留下了伏筆,崇禎帝、袁崇煥、孫元化這些人所做得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也為自己的帝國掘好了墳墓… …

4、看上去很美---孫元化的軍事改革

) g, X/ X, ^. S9 `( O- }
明朝初年,採用的是衛所世兵軍制,軍人是世襲的職業,同時軍隊靠自己屯田解決給養,朱元璋曾自豪地說,大明百萬軍隊不用國家出一分錢,這樣做的確使軍隊能長期駐紮並緩解國家後勤保障壓力,因為軍人大多是來自農民的壯勞力,這一做法是可行的,尤其是在邊塞地區,加上世襲的衛所軍制,使邊防軍依靠屯田一代又一代的守邊,確實起到了穩定軍心安定邊疆的作用。但從明朝中期開始,軍隊的腐敗使衛所軍幾乎毫無戰鬥力可言,而朝廷為了防止軍隊兵變,採用文官帶兵,並把軍權牢牢控制在國家機器手裡,所謂「將不專兵,兵不私將」。卻使得軍隊訓練、指揮、作戰能力極其低下,面對海盜式的倭寇竟然都十戰九敗,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朝中重臣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募兵制,招募強壯的民眾發以高額的餉銀成為僱傭兵,這樣士兵不用再屯田種地,一心一意的參與軍事訓練和作戰,拿著朝廷的餉銀,也會全力為朝廷賣命,戚家軍成為募兵強大戰鬥力最直接的體現 , 然而,募兵制的弊端在於,它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正常的國家財政體系作為後盾,在嘉靖時期的明朝,正是朝中有著張居正等一批能臣將國家的財政打理得有條不紊,才能使戚繼光、譚綸等名將放手改革訓練軍隊,使得這一時期的明軍煥發了戰鬥力,而到了明朝後期,政治上腐敗,土地兼并嚴重,皇帝奢靡揮霍無度,地主官僚等侵吞大量土地卻不納稅,使明朝出現了財政危機,而財政的危機使軍隊的開支全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老百姓對軍費的負擔日益沉重,雖然有連綿不斷的自然災害,苛捐雜稅卻有增無減,終於激起了全國規模的民變,而政府官員的腐敗也影響到了軍隊,軍官剋扣軍餉、冒領空餉都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遼東戰事開始後,本來就是為了賺賣命錢而被招募來的士兵,卻領不到軍餉,士兵鬧餉而發生的嘩變、逃亡層出不窮,連最前沿的寧遠、薊鎮也不例外。 A Z5 M5 J$ _

  孫元化訓練的遼東兵正是這樣一群募兵,遼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東北地區,地動天寒的氣候,造就了勇敢粗獷的民風,無論是遼東的原住漢人,還是關內為生活所迫遷居到此的移民漢人,都很快在與自然環境的奮鬥中同化了,遼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有明一代戰事不斷,又使得遼人個個勇猛善戰,後金侵佔了遼東大部分地區後,實行了野蠻的民族壓迫政策,漢人幾乎都成為了奴隸、農奴,因此遼東的漢人對後金有著刻骨的仇恨,勇敢和仇恨可以造就最好的戰士,而遼東土地肥沃適合屯田,可以自行解決軍隊的一部分給養,這也就是孫元化首倡、袁崇煥倚重「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策略的原因,可以說這一舉動是正確的,徵召遼人為兵作戰,在遼地屯田養兵,以戰養戰,這樣就把原先需要全國總動員的戰爭變成了局部動員的戰爭,即使相持不下,對全國的影響也會大大降低。孫元化以及他的老師徐光啟的想法是,像當年戚繼光那樣,訓練一支新軍,雖然人數不一定很多,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能在關鍵時刻為帝國力挽狂瀾。 6 |; K! S6 g/ d( j+ p+ v
  此時,孫元化麾下的遼東兵將近四萬,孫元化和徐光啟將軍隊的建制由衛所制改為營制,他們計劃每營4000人,其中戰鬥部隊2000人,後勤人員2000人(戰鬥激烈時也是戰鬥部隊),配有雙輪車120輛,炮車120輛,糧車60輛,共300輛,武器裝備,西洋大炮16門、中炮80門、鷹銃100支、鳥銃1200支,炮手還配備手銃(手槍),這樣火器幾乎人手一支,可以說這是一支極具「現代化」「機械化」裝備的軍隊,為了適合近戰,每個士兵還裝備一把鋒利的日本刀。他們採取的戰鬥策略是,與敵對陣時,以雙輪車圍成環形防禦陣地,將火炮架在車上,同時士兵以車為掩體,釋放火銃(火槍)火炮,讓敵人無法近前,值得一提的還有炮車,這幾乎就是坦克、裝甲車雛形,士兵藏在車廂內躲避敵人的弓箭,車廂上有射擊孔,可以發射火銃和中國獨有的火器--火箭(火藥助推的箭,一次能發射多支或連續發射箭矢,也就是所謂的「諸葛弩」),如果敵人突破了火力線,攻入車陣,士兵可以拔出刀與敵近戰,日本刀及刀法的鋒利兇猛是眾所周知的,而平時拉車的馬裝上鞍具,就變成了戰馬,使步兵能變成騎兵。徐光啟認為這樣的部隊不用多,若成就四、五營,則關內安危就不必擔心;成就十營,則不必害怕關外勢力;若成就十五營,則不必擔心收復失土的問題了。雖然,車營制並不是徐光啟的首創,但裝備如此之多的火器的部隊,還是非常罕見,孫元化當時所統率的遼東兵部隊即為此類精銳火器營的樣板試點。 N+ w0 x4 b9 h" W; s6 S

  然而,畢竟孫元化和徐光啟都是文人,不了解軍隊的特點,在創建新軍的同時卻存在兩個重大失誤,一是中層軍官的選拔,二是軍隊紀律的約束。遼東兵的領兵軍官一般還是毛文龍的舊部,這些人很多是海盜、囚徒出身,雖然打起仗來都是亡命之徒,但個人素質、修養、道德低下,而孫元化又不注重對他們的管束,自負的認為自己收留了這麼多遼人,是對他們有恩,遼人自然就會對自己忠心,完全無視這些遼人軍官會有什麼個人想法。對軍隊的軍事訓練,孫元化可謂煞費苦心,聘請了西方的軍事技術人員來幫助訓練,部隊的軍事水平得到了逐步強化,但是他對部隊的軍紀卻不加約束,這支部隊並沒有成為戚繼光的戚家軍那樣,不僅作戰勇猛,而且紀律嚴明秋毫不犯的威武仁義之師,它仍然是亦兵亦匪的一支軍隊,對於一支軍隊來說,紀律有時比精良的裝備和單兵戰鬥素養更重要,更能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孫元化像戚繼光那樣從軍事上訓練軍隊,即所謂的「練兵」了,可並沒有像戚繼光那樣真正嚴格約束管理好軍隊,這無疑是種下了一個惡果。
  崇禎四年,東江鎮皮島的士兵因為總兵黃龍剋扣軍餉發生了兵變,兵變很快因為糧餉的到來和兵變發起人的內訌自動平息了,兵變為孫元化敲響了警鐘,可孫元化完全無視,朝中的大臣開始有人藉此彈劾孫元化,也被他在朝中的靠山徐光啟、周延儒等人擺平。 " |/ $ ~ Y( D0 E; S* B( m
  不管如何,作為遼東前線後勤、練兵基地的登州、萊州,此時兵強馬壯,各種先進的武器、各種軍事技術專家雲集在此,大有厚積薄發,一舉平定遼東的氣勢。一切看上去很美。 * M* l, `8 M! I: J: [
  但是,一個巨大的陰影已經籠罩了過來... ...

5、蝴蝶的翅膀---一隻雞引發的兵變 1 S" n3 x7 n+ T* W


崇禎四年八月,皇太極發現了明軍在錦州附近的大凌河築城是步步為營的進攻策略,八旗軍的快速動員出擊的能力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幾乎一夜之間,剛剛修築好城牆的大凌河城就被後金軍包圍,沒有聽從孫承宗撤退命令的總兵祖大壽與萬餘明軍被圍其中。祖大壽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以堅守大凌河城,吸引住後金軍的主力,如果外線的明軍迅速來援,就裡來個裡應外合擊敗後金。可是,皇太極在明軍炮火壓制屢攻不克的情況下,迅速也調整了戰術,對大凌河以圍困為主,同時派遣部隊準備打明援軍,這就是著名戰術的「圍城打援」。交戰雙方都沒有想到,本來是後金以毀城為目的的一次突襲戰,卻演變成了一次大會戰,在明軍的幾次小規模援軍被打退後後,明軍開始組織數萬兵力的大規模援軍。大凌河所在的寧前道隸屬登萊州管轄,朝廷急令巡撫孫元化發兵救援,為了向朝廷展示自己的練兵成果,也為了打破朝中大臣對他養兵不用的非議,他命令游擊將軍孔有德率一部經過訓練的遼東兵攜帶重型火炮乘船橫渡渤海,快速到遼東前線的耀州鹽場(今營口)集結。 4 c9 Q; I" F( f# v$ q
  這是陰曆的十月下旬,天已經轉冷,渤海上的西北風一日強似一日,這對古代以風為動力的行船極為不利,初冬的渤海灣是可怕的,即使是現代,渤海灣的幾次重大海難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孔有德出海不久就遇上了大風浪,由於帶著上千士兵和昂貴的武器,如果出現海難孔有德將罪責難逃,在此情況下,他不得不下令返航,但這令孫元化極為氣憤,竟認為孔有德是以潮汐風向不利為借口畏敵怯陣,在孔有德的百般辯解下,孫元化令孔有德和千總李應元率部從陸路繞行渤海灣奔赴遼東前線,帶著這麼多的重武器,全靠畜力人力運送,至少要走月余,恐怕感到戰場黃花菜都涼了,但為了打破朝廷的非議,這種援救的姿態還是要擺的,而交戰雙方的統帥此時都清楚,勝負就將在數日內決出。
  一個多月後的閏十一月,孔有德的援兵隊伍才走到了山東與河北交界的著名雜技之鄉—吳橋,這還僅僅是騎兵和輕武器步兵部隊,重炮部隊還在後面數十里的新城,而在這一個月中,戰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明軍組織了4萬人的援兵曉行夜宿馳援大凌河,在大凌河城外僅十五里的長山口,與後金軍遭遇,明監軍張春立刻組織部隊形成了環形防禦車陣,打退了後金多次瘋狂的進攻後,後金第二代領導核心皇太極,親率2萬人馬攻擊明軍的車陣,同時,由早期投降後金的漢人軍官佟養性仿製的紅夷大炮,第一次投入了戰場,後金軍隊的一個嶄新的戰術—炮騎合擊,開始初露端倪,反觀明軍,雖然人數佔優但是大敵當前,兩個軍團長吳襄(吳三桂之父)、宋偉卻仍鬧不和,不相互支援,而天氣也站在了後金的一邊,風向突轉讓明軍處於逆風,對火器的發揮造成不利,更嚴重的是在緊要關頭一向受孫承宗器重的吳三桂等少壯派軍官卻率先臨陣脫逃,明軍終於「眾不敵寡」,演變成了大潰敗。自此,明軍再也無力組織援軍,聽由大凌河城守軍坐以待斃。而孫承宗穩健、不敗的神話也就此打破,孫承宗被撤職遣返原籍河北高陽。而大凌河守將祖大壽不惜殺死副將何可綱詐降後,隻身逃脫回到錦州。
  這一切是孔有德的援軍所不知道的,他們還在繼續執行援遼的行軍,可是這一年冬天的第一場大雪來了。吳橋縣城並沒有人過問、安排這一千多部隊的食宿,一是連續多年自然災害中國北方早已赤地千里,吳橋縣沒有這個財力勞軍,再是明軍尤其是遼東兵的渙散軍紀、野蠻的作風,老百姓人人皆怕,惟恐躲之不急,而孔有德部一路上也是擾民不斷、與地方上屢有摩擦,所以當孔有德部進入吳橋縣城,縣中百姓竟然家家閉戶,商埠也關門打烊。孔有德的軍隊開始自籌糧草,無論是在吳橋還是在新城的孔有德部的士兵,竟都如土匪一般的闖入普通百姓家,搶奪食品,一時間哭叫聲響徹了雪夜。其實這些士兵也是懼強凌弱,只敢搶劫老百姓,對深宅大院的官宦、商賈之家也不敢輕舉妄動,但問題還是出現了,一名士兵闖入了一戶看似普通的民居,強行索取一隻雞,這不是一隻打鳴報時的大公雞就是一隻很能下蛋的老母雞,所以雞的主人堅決不給,雙方起了爭執後,雞的主人被士兵暴打,雞的主人本身並無權勢,而他卻是當地的山東望族王象春的家僕,海納認為,這個人也決非一般的小廝、家丁,他在王象春家僕中的地位應當類似於&<紅樓夢〉中的賴大之類的管家級奴僕, 所謂打狗也要看主人,這個王象春家是一個舉人之家,家裡出過十多個舉人並在朝中做官,他家的奴僕被毆打、被搶劫,王家當然不會忍氣吞聲,定會依仗權勢討個說法。充其量就是一個團級軍官的孔有德雖然驕橫跋扈,當然惹不起這些權貴,被迫按照王家提出的處理辦法,將肇事的士兵穿箭游營,這是一種僅次於斬首示眾的軍法。士兵們感到受了侮辱,群起鬧事將王家的這個家僕殺死,這樣一來王象春家更加不依不饒,讓孔有德對帶頭鬧事的士兵嚴懲不貸。 9 N1 E# L+ k0 Y7 F" u" c+ E
  這些遼東兵其實也很令人同情,家鄉被後金佔領,家人被後金奴役,使他們無家可歸,軍隊雖然是個棲身之所,但也處處受到剋扣軍餉的軍官的欺壓,作為人他們沒有起碼的尊嚴,憤恨使他們開始欺壓比他們更加弱勢的民眾,而當他們在這個事件中又一次地感到侮辱後,積怨已經達到了臨界點,這時,千總李應元的父親李九成來了,在幾個月前,孫元化派遣李九成攜帶銀兩去西北邊塞上去買馬,可是嗜賭如命的李九成卻將公款在賭局上全部輸光,正在盤桓著如何交差,看到這種士兵群情激奮的場面,李九成這個賭徒竟然鋌而走險,開始唆使、煽動自己的兒子李應元和孔有德發動兵變,---他終於點燃了這個火藥桶。很快,叛軍連克魯西南地區的攻陷陵縣、臨邑、商河的諸多州縣,在魯西南地區大肆掠奪,這些士兵正式變成了土匪。 2 z5 M% o, {2 V/ u# W* A5 ^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現代西方有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它觀點是一個小的事情可能會最終引起大的波瀾。
   崇禎四年冬夜的吳橋縣,因為一隻雞的歸屬引起的糾紛,竟讓明朝苦心訓練的一支軍隊反叛,而這次反叛又不是一次普通事件,它最終還會影響到明帝國的命運、乃至中國的命運。
  在離京畿如此之近的地方鬧起了兵變,而且兵變的士兵攜帶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這不啻一個驚雷,朝廷敕令山東、登萊兩巡撫迅速解決此事,剛剛用糧餉再次解決了皮島兵變的孫元化,似乎並沒有慌亂,按照他的經驗,只要糧餉發足,並不追究責任,兵變就很快能夠解決。他讓孔有德率部回登州,一切都好商量。而且孫元化與山東巡撫余大成聯合發布命令,從吳橋至登州一路州縣,不得出兵阻擊孔有德。孔有德似乎也聽從了孫元化的命令,雖然一路還是搶掠不斷,但還是向著登州方向歸來。沿途州縣也不敢攔截,讓出通道讓孔有德部通過,其中雖然孔有德部一度進入了當地駐軍的伏擊圈,由於沒有攻擊命令,使其逃脫,錯失了殲滅叛軍的良機,當孔有德走到萊州府時,以前與孔有德交往甚厚的萊州知府朱萬成卻緊閉城門,讓孔有德繞城而過,他已經識破了孔有德的詭計。果然,來到登州城下的孔有德部,突然亮出了詐降的真面目,開始攻打登州城。 / E+ b8 ~* ? n* S4 e
  登州城從名將戚繼光的祖父輩就開始修建、完善的軍港重鎮,它本來的作用是為了抗擊倭寇,同時也是明朝的海軍基地,登州城三面是依海邊的山勢峭壁而建的陸地城牆,城頭排列著當時各種最先進的西洋火炮,一面是水城,城中有內港小海,停泊戰船,尤其是不久前,朝鮮國王贈送給孫元化的40艘戰船,此時應該也正停泊在港內(不知道有沒有朝鮮著名的龜船)。城中的守軍,一是由當時的軍事理論家、登州總兵張可大率領的浙江兵,浙兵是一支有著戚家軍傳統的軍隊,二是,教授明軍操作西方火器的葡萄牙軍官團,三是與孔有德叛軍同樣出身的遼東兵。無論從城防設施,還是兵員素質,登州都可謂是固若金湯。但即使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孫元化還沒有放棄招撫叛軍的念頭,這也束縛住了他自己的手腳,不敢放手與叛軍堅決一戰,在張可大的浙兵軍團稍嘗勝果後,孫元化就下令停戰,叛軍抓住這個機會反撲,擊敗了張可大。同時也俘獲了很多登州城中的遼東兵,而且登州遼東兵開始出現了倒戈。
  這時遼東兵軍官中與孔有德並稱「山東三礦徒」的第二個人耿仲明,正在登州城中被關禁閉隔離審查,---他的弟弟參與了不久前的第二次皮島兵變。由於正時用人之際,孫元化讓他戴罪立功,孫元化沒想到的是,孔有德已經讓登州的遼東兵降卒,潛回登州來策反耿仲明。崇禎五年的春節之夜,遼東兵軍官耿仲明和陳光福,從內策應打開城門,叛軍從登州東門一擁而入---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攻破,此言不虛。登州淪陷,總兵張可大自殺殉國,孫元化卻陷入了兩難,一方面他是一個儒生,儒家教育要求他捨生取義,同時他又是一個天主教徒,天主教義要求他愛惜自己不能自殘。孫元化選擇了自刎卻並沒有死,他被救了過來。孔有德先是要求孫元化做帶頭大哥,領著他們造反建立自己的政權。被孫元化嚴詞拒絕後,念及孫元化以前的收留提攜之恩,將孫元化釋放。同時被俘的還有蓬萊縣令、參議、總兵、參將等一大批官員,總教習特謝拉?科雷亞等12名葡萄牙軍官戰死,他們最終都被明廷追授、撫恤。不僅如此,孔有德在此役中還擄獲了舊兵六千人、援兵千人、馬三千匹、餉銀十萬兩、紅夷大炮二十多門,西洋炮三百門,其餘火器和甲仗,不可勝數,可以說這個遼東前線的後勤基地中堆積如山的物資,全成為了叛軍的囊中之物。叛軍還將城中的居民驅趕到東門外,大肆屠殺,殘殺百姓數以萬計,一時間血流成河生靈塗炭。 5 F* L5 j8 N" A" Q1 c) D
  登州陷落的同時,萊州知府朱萬年加緊了備戰,他將海防和城外兵調入城中,並將城外的糧草最大限度的運往城裡,還在城中加強了治安約束,逐戶清查,清街設崗,發動百姓協防守城,並加固城牆,增設防禦設施,一場膠東歷史上空前慘烈的大戰即將打響了… …

6、鐵打的萊州---悲壯的攻防戰

孔有德等人開始建立偽政權,這時稱王稱帝他們還不太敢,而是建立了一個軍政府,他們首先推舉最年長的李九成為都元帥坐頭把交椅,孔有德居第二、耿仲明居第三,他們竟然還以繳獲的登萊巡撫印來號令登萊各州縣。正當明朝廷將戰撫皆不得力的山東巡撫余大成和登萊巡撫孫元化下獄治罪,而主撫和主剿兩派爭執不下時,叛軍們已經開始實施軍事行動,向登萊各州縣進兵。叛軍憑藉先進的火炮形成的強大攻堅能力,攻克黃縣。為了挽救危局,明廷新任命了徐從治為山東巡撫、謝璉為登萊巡撫,按照分工,謝璉在萊州城指揮作戰,徐從治坐鎮青州負責增援、後勤,但為了安撫民心,徐從治依然也進駐萊州,進入了最前沿。很快叛軍就將萊州圍了個水泄不通,這樣在這個包圍圈中,有徐從治、謝璉兩位巡撫、萊州知府朱萬年、還有從通州來援的 總兵楊御蕃,明朝的四位省、地、師級的高級幹部。 4 a% N# D( o4 h) R( U# v
   - V% y9 d) T8 _* O" S# q1 M% E; E
  為了攻克萊州,叛軍調來了幾乎所有的紅夷大炮,從四面向萊州城轟擊,這些叛軍的炮兵叛亂前都曾經過葡萄牙軍官的訓練,炮打的得特別精準,尤其對於靜止的目標,轟擊城牆的垛口,就如同打靶一般的輕鬆。反觀萊州城所處的地勢並不十分險要,但是萊州城是在萬曆二十六年才重建的新城,萊州縣誌上說城牆「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基厚兩丈四,門四座,東曰澄清,南曰景陽,西曰武定,北曰定海,城下為池,深兩丈,闊倍之。」而且還參照了西洋築城法,築有炮台,作為遼東的另一個後勤基地,城中的糧草、兵器充足,但不足的是重型火器較少,大多是國產的輕型火炮,而且懂得操作火炮的士兵也不多,但是萊州城在知府朱萬年的嚴密部署下,井然有序戒備森嚴,萊州軍民正是依託於此,展開了保衛戰。 9 g( c, u f# z7 |: f% b

  四位朝廷大員分兵把口,各守一座城門。叛軍久攻不下,分兵一部攻克平度後再回師攻打萊州。這次他們集中了炮火主攻城的東北角,在炮火的掩護下,叛軍不斷的挖地道,想以此攻入城中,而城中則埋設了數口大缸,讓盲人從中聽出地道的方向後,守軍向地道里灌水,淹死了敵兵,叛軍再次派兵在城邊挖地道,挖成大洞後,用棺材裝滿火藥置入其中,擊發引火,爆炸後城牆被炸塌了數丈,叛軍從城牆缺口處蜂擁而入,守軍向湧入的叛軍潑下沸油,再扔下火把,衝天烈焰下叛軍死者枕籍,徐從治等再命人投下早已準備好的沙袋,堵塞缺口。守軍打得也極為機動靈活,夜裡,徐從治等又派出敢死隊悄悄出城,從幾個方向出擊,擊毀叛軍的多座火炮,並頗有斬獲。不久,神機營參將彭有謨進入萊州城後,則又加強改進了火炮的技術,提升了守軍的操炮水平。在叛軍的一次趁夜偷襲中,他率兵連續打退了叛軍的三次進攻,萊州軍民稱作有「再造之功」。 + h3 k3 b# @: T4 Y
   3 t- o2 N$ r3 x2 N @/ _% {9 k
  這時朝廷派出遼籍文官中官銜最高的張國臣前往招撫,而張國臣受到了叛軍詐降的蠱惑,命令城中的軍民和各路援軍不許擅自出戰,以免破壞撫局。徐從治派人趁夜潛出城,將一封奏章送到了北京,闡明了戰況,並請求皇帝不要再招撫,要全力以赴的圍剿叛軍,他在奏章中動情地說::「萊城被圍五十日,危如累卵。日夜望援兵,卒不至,知必為撫議誤矣。國臣致書臣,內抄詔旨並兵部諭帖,乃知部臣已據國臣報,達聖聽。夫國臣桑梓情重,忍欺聖明而陷封疆。 … …臣死當為厲鬼以殺賊,斷不敢以撫謾至尊,淆國是,誤封疆,而戕生命也。」但這麼重要的一封奏章,崇禎帝竟然沒有看到。 4 L4 b/ }0 g+ Z. M# L9 a

  同時,全國各地的援軍彙集青州,但由於山東巡撫被圍萊州,無人統一協調指揮援軍,援軍停頓不前,朝廷再次任命兵部右侍郎劉宇烈為總督,全權指揮各路援軍,與他一起來的還有京城神機營和五門紅夷大炮,用以和叛軍對抗。但這個劉宇烈也是個主撫的文官,不積極組織進剿,卻被叛軍的再次詐降迷惑,還釋放了被俘的叛軍兵將,叛軍借談判之機,繞到明援軍後路焚燒了輜重,劉宇烈大驚率部拔營撤退時,被叛軍在沙河掩殺的大敗,神機營的火炮也落入了叛軍手中。而明軍東路駐守寧海的總兵吳安邦,按計劃從東面夾擊叛軍於登州,卻也聽信了叛軍的詐降,也被擊敗,只得退守寧海,雖然在登州的東面,有寧海、文登、海陽等海防衛所,駐有大量的士兵,但他們畏敵如虎卻不敢向叛軍出擊,只能自保。而叛軍此時也無暇東顧,他們根本就沒把這些衛所軍放在眼裡,認為的這些州縣遲早是他們的囊中之物。而萊州的軍民在援軍不至的情況下,依然頑強堅守,可是四月十六日,山東巡撫徐從治在戰鬥中,中炮犧牲,萊州全城軍民無不痛哭。 . o g/ y z" M4 u) T ]
   X5 V% n5 ^$ i
  不明戰況的崇禎帝還在準備招撫,他又任命了遼將前往招降叛軍,遼將孫應龍因為與耿仲明舊交甚好,寫書信一封勸降耿仲明,耿仲明將計就計,隨便找了一個人頭送了過去,說他已經斬了孔有德,讓孫應龍迅速來受降,孫應龍高興的率領海軍艦隊從天津直奔登州,剛一上岸就被耿仲明斬殺,大量的戰船也成了叛軍的戰利品,憑藉繳獲的戰船,叛軍打退了皮島總兵黃龍從海路的進剿。在陸地的進攻中,叛軍攻克招遠,雖然攻萊陽不克,而萊州還在圍困中,但叛軍的氣焰還是在日益囂張。 - - w) P" Z
   + V, P6 J( K, `
  為了攻克萊州,叛軍故伎重演再次向總督劉宇烈請求投降,而且提出了只要萊州城內的幾位文武大員親自出城宣詔,他們就投降,對招撫心存一線希望的登萊巡撫謝璉決定出城招降,他與萊州知府朱萬年一出城,孔有德就痛哭流涕跪倒在地說自己死罪,孔有德逼真的表演真應該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他還說第二天受降儀式時請總兵楊御蕃一同出席,謝璉回到城中,出身軍人世家的總兵楊御蕃深知叛軍反覆無常的秉性,堅拒不出城,果然第二天,也是這一年的七夕節,謝璉、朱萬成二人再次出城就被叛軍逮捕,叛軍挾二人為人質,令楊御蕃獻城投降,朱萬成大呼:我們死了,你們一定要堅守住!圍在我身邊的是叛軍的精銳部隊,快向我這開炮!!楊御蕃也果斷下令向叛軍密集處開炮,叛軍死傷累累,但朱萬成也同樣死在了自己人的炮火下。讀史至此,海納如同親眼所見朱萬成的忠勇,不勝唏噓。 3 `6 ~0 Z! K) [9 j( x/ q4 u ) D
   " Z# s5 q5 l( D5 W* t8 v8 a
  明朝廷中,撫戰兩派還在爭論不休,萊州人、戶部侍郎、大書法家劉耳枝一頭撞死在朝堂的柱子上,他的死諫終於使崇禎帝下決心派出一支勁旅圍剿叛軍。
   " }8 Q+ y! t- Q
  年輕的總兵楊御蕃獨自率領萊州軍民繼續堅守萊州城,他秉承了徐從治的不走、不降、不撫、死戰的信念,抗擊叛軍。這時孔有德得知,朝廷派出文官朱大典接任山東巡撫,太監高起潛監軍率兩萬人馬馳援萊州的消息時,竟然輕蔑地說:我視殺山東兵如同斬瓜切豆一樣容易,他們就是來了數十萬人又能怎麼樣?也的確,孔有德造反的八個月間,不斷的招降納叛,在遼東的毛文龍舊部不斷有人渡海投奔他,他還收羅了縱橫於黃渤海的很多海盜、海匪,使得他的叛軍兵力由反叛之初的不足兩千人,發展到兩萬人。 , d% R+ p1 M+ `
  而當明援軍與叛軍交戰於沙河時,叛軍卻驚訝地發現,這次來援的明軍中,有令他們懼怕的、與他們同樣出身的遼東兵。雖然參戰的遼東兵馬只有不到五千人,但他們是這支援軍的主力,統帥他們的是遼東的總兵金國奇、靳國臣,祖氏家族的綽號「祖二瘋子」的祖大弼、祖寬,還有少壯派軍官吳三桂等悍將,叛軍迅速敗北,八月十九日,叛軍從萊州城撤圍而去,鼠竄退守登州。可是援軍當來到萊州城下,城中守軍竟然還是不敢打開城門,他們已經被叛軍的多次詐降的詭計所蒙蔽,不敢再輕易相信了,直到監軍高起潛派出了隨行的太監,前往宣詔,楊御蕃才下令四門洞開,迎接援軍---什麼都能作假,這太監可是做不了假的,不知道楊總兵在聽詔之前,是否讓太監先脫下褲子驗明正身過,呵呵。----自此,堅守了七個月二百多天的萊州城終於解圍,萊州保衛戰勝利結束,萊州城在歷史上也獲得了「鐵打的萊州」的美譽。

  朱大典的援軍,馬不停蹄一面追剿叛軍於登州,一面派兵連續收復平度、黃縣、招遠等縣城... ...
7、仙境中的炮聲---沒有勝者的戰爭
7 L6 g- R- H) f. M
在收復黃縣的戰鬥中,叛軍被殲滅一萬三千餘人,之後,九月一日,明軍進逼叛軍佔據的最後一座城池—登州,登州城這座從明初洪武年間開始修建,耗費數代人的心血建成的堅固城防、軍港,這個八仙過海傳說的發生地,秦始皇求仙之所在,這個有著海市蜃樓勝景奇觀,被大詩人蘇東坡所讚頌過的美妙仙境之地,此時已淪為了叛軍最後的巢穴。固若金湯的登州城,不僅使明軍官兵倍感棘手,同樣使憑險固守的叛軍氣焰仍然囂張,但是當叛軍大頭目、叛亂的煽動者都元帥李九成上陣搦戰,被祖寬一箭射死後,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就開始考慮放棄登州突圍。
  登州城被明軍圍困了三個月,戰鬥進入了膠著狀態,叛軍憑藉著城防利炮,讓官兵進展緩慢,叛軍的幾次突圍同樣未果,同時城中糧草不濟,士氣低落,最後糧食匱乏時,叛軍竟然捉來女人吃她們的肉,暴行令人髮指。收復登州城的戰鬥,從交戰雙方的武器上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技術含量最高的戰鬥,他們都掌握著當時較為先進的火槍火炮,現在常從電影上看到的,西方十七八世紀的那種硝煙瀰漫的戰場,此時的登州也同樣上演著。
  孔有德開始實施他的大規模突圍計劃,二月十二日,他計劃集中3千匹戰馬,組成騎兵隊為先導衝擊,五千步兵跟進,兵分三路,他和耿仲明、李應元各帶一路,從西門強行突出重圍。他的戰略設想是,突圍後作一支衝州撞府流寇。但叛軍中的一名下級軍官趁夜越城反正,報告了這一重大軍情,朱大典等明軍將領,積極部署三路伏擊,當叛軍進入埋伏圈,官兵四起衝殺,力圖一舉攻克登州,但是叛軍中埋伏後,迅速撤退,登州城的留守叛軍也發炮策應,使明軍官兵無法靠近城牆,與此同時,明軍在登州東門也加緊了進攻,祖寬部已經攻佔了水城的外圍護城城牆,孔有德明白,如不儘快做出決斷,水城被明軍佔領,他們就成了瓮中之鱉,只能束手就擒。他也看出了,這支明軍的不足,他們沒有海軍配合封鎖海面。當夜他下令,登州城中除了留下千餘人掩護,其餘一萬二千多叛軍及其家屬(其中戰鬥部隊三千六百人),乘坐百餘艘大船,連同軍器、槍炮等一應物件從水城北門,冒著明軍攔截的炮火,由海路突圍而去,登州港內原有明朝海軍的主力艦隊,加上被詐降蒙蔽被斬的孫應龍帶來的戰船,足以使這支龐大的隊伍逃脫。
  明軍很快就攻入了登州城,叛軍的留守部隊仍在憑藉水城負隅頑抗,明軍游擊劉良佐暗中率人潛入靠近水城城牆的永福寺(現在蓬萊閣景區的一個景點),從中挖地道至城下,填入炸藥,轟塌了一段城牆,攻克水城---叛軍攻萊州城時的伎倆終於報應了他們自己。但仍有一部分叛軍退守登州城海邊的丹崖山,準備做困獸之鬥,(丹崖山上有宋代修建的蓬萊閣、蘇公祠等名勝古迹),朱大典對最後這支叛軍隊伍沒有斬盡殺絕,對他們進行勸降,叛軍大部下山投降,一部分人投海自殺。
  而孔有德此時還十分茫然,他不知道最後的出路何在,他的初步設想是在遼東沿海佔據一個島嶼或一塊三不管的地方,武裝割據一方。但是,駐守在皮島、旅順的明軍總兵黃龍率領海軍對他們進行了截殺,李九成的兒子李應元被斬殺,毛承祿、陳光福被俘,將他的夢想徹底打碎。他與耿仲明帶領剩下的艦船、人員在海上漂流了數月,也在海上過了年。走投無路的孔有德,做出了最後的決定,投降明朝的敵國—後金,在與後金聯絡接洽後,他們在指定的地點登陸,皇太極派出了漢八旗將領打退了明軍的追剿,接應孔有德叛軍進入後金的領土。皇太極開始還以為是明朝做出的苦肉計,在證實是真實的投降行動後,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在瀋陽城外迎接孔有德、耿仲明。 / U/ s! M6 @; A* V5 P h
  自此,歷時十八個月孔有德叛亂結束,但這場平叛戰爭,交戰雙方都沒有勝利,雖然明朝平息了叛亂,並在太廟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將李應元、毛承祿兩個匪酋凌遲處死,算是給連戰連敗的帝國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明朝的登萊兩州,這個遼東前線的後勤練兵基地,被叛軍搗了個稀巴爛,也給近在京畿的山東地區帶來殺人十餘萬、殘破三百里的惡果,而且數位朝廷封疆大吏和大批地方官員被殺。同時,叛亂的兩個首犯都沒有落網。而孔有德雖然一度攻佔了登州多座州縣,但也沒有實現他的自立為王武裝割據,與明朝分庭抗禮的構想,他最終淪為了漢奸,成為滿清人的一條狗。
  但交戰雙方之外,卻有一個最大的贏家,這就是清朝的前身後金,他們的天聰汗皇太極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精良的西洋火炮 ---孔有德帶來了至少二十門葡萄牙澳門造炮局原裝的紅夷大炮,而且還得到了孔有德等,由葡萄牙軍事顧問所直接傳授,彈藥製造技術以及瞄準知識與儀器操作的軍事技術人才,不僅如此,海戰是後金最欠缺的地方,而孔有德帶來了大量的戰船,使後金也建立了自己的海軍,憑船運炮使他們可以繞過山海關,在明朝沿海任何一個地方登陸,至此,後金與明朝的軍事實力立刻就出現了消長… …
  8、都不得善終---事件相關人物的結局
  孔有德 " j; i ]( x }1 ]3 n
  孔有德投降後,他的部隊被改編為漢八旗,但番號卻不是「尼堪超哈」(漢兵)而是「烏珍超哈」(火器兵),足以看出皇太極對這支部隊的另眼相看。投降三個月後,孔有德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在後金軍進攻皮島、旅順的戰役中,充當馬前卒,旅順失陷總兵黃龍自殺,孔有德即算是報了被海上追殺的一箭之仇,也算是交上了自己的入伙投名狀。同時在此役中,他還策反了山東三礦徒的第三個人尚可喜。這樣山東三礦徒—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全部投降後金。至此,皇太極通過連續的招降納叛,他的的漢兵部隊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可以說,此時與明朝對抗的已經不僅是滿族(女真),而是整個東北地區以滿族為首的各民族的武人集團。公元1636年,明崇禎十年,皇太極稱帝登基,改國號為清,孔有德作為臣服的漢人代表,向皇太極獻上了表章,並被封為恭順王,這也是為了表彰他指揮炮兵、海軍跟隨皇太極、多爾袞東征朝鮮、西征蒙古,和與明軍作戰為滿清立下的「大功」。在明朝滅亡的前一年,他帶領清軍從海上突襲寧海(牟平、煙台),登陸後在寧海地區大肆屠殺數日,後人只知道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卻不知道滿清入關前在煙台地區就有同樣的暴行。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孔有德部配屬多鐸南下進攻南明政權和剿滅農民軍余部,以及鎮壓江南的抗清鬥爭,他也被抗清鬥士們罵做「吳橋賊」。 順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曆政權。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這時孔有德達到了他人生的頂峰。但在廣西他遭遇了原李自成的部將、南明政權的軍事統帥李定國,在連續的兵敗之下,他的王府所在地桂林被包圍,城破前他這個投機分子又想「反正」,終未成功自殺身死,他的兒子夫人一同被殺或被俘,只有一個女兒孔四貞逃脫,被封為清朝的唯一的一個漢人格格,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北京有個地名—公主墳,這個公主就是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據說當代作家瓊瑤就是根據這一人物,無限發揮,又寫出了後來家喻戶曉的愛情小說《還珠格格》。 : j, S+ p7 Y" T+ @4 Z* j
  耿仲明 吳三桂 ( i1 r- c- E0 r. |+ i
  公元1636年,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隨清兵入關後,也參加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改封他為靖南王,與尚可喜進軍廣東,與鄭成功部作戰,後死於途中。他的結果還算是壽終正寢,他的兒子耿繼茂世襲了靖南王的爵位,駐守廣州,又移福建。康熙十年(1671),耿繼茂死,其子也就是耿仲明的孫子 耿精忠襲爵位,耿精忠成為了清初著名的「三藩」之一,後隨吳三桂叛清,兵敗身死,耿家也被滿門抄斬。
  吳三桂在平息兵變中並無突出的作為,但就是在這次平叛中,他拜監軍太監為義父,受到推薦進入了崇禎帝的視野,而平步青雲,他的故事和結局眾所周知,在此不贅述。 2 b" K4 a2 W/ _4 k" D! `
  徐光啟 孫元化 ! e1 z( ?" x) C o) Z5 V" i
  這師生二人苦心謀劃的軍事改革,不僅一切成空,而且竟是幫助了敵人,孫元化被逮至京師的鎮撫司,追究其各項罪名,孫元化在獄中遭到嚴刑,首輔周延儒和其師徐光啟一直設法對他營救,但終究無法挽回。崇禎五年,萊州攻防戰正酣時,七月二十三日,孫元化在京城被斬首棄市,他死前著名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化裝成送炭工人,潛入獄中為他這位中國最早的天主教徒做了赦罪禮的祈禱。孫元化的老師徐光啟從此對軍事、朝政心灰意冷,一心作他的曆法修訂,第二年就憤憤而死。明朝兩位精通西學、西式兵法的人死後,從此,明朝的軍事力量更是每況愈下,直至它的滅亡,而中國剛剛開始的學習西方文化科學乃至宗教的步伐,也就此嘎然而止。 ) C% # h m/ e h
  孫承宗 楊御蕃
  孫承宗被罷官後,一直閑居在高陽老家,崇禎十一年,清軍深入內地,孫承宗率家人拒守家鄉高陽,城破自殺。 ?% A! C9 H6 f; s" K6 P
  楊御蕃後來官至鳳陽總兵,坐鎮鳳陽指揮數萬人馬與農民軍作戰,但海納在史書中沒有找到他的結局。
  登州、萊州 " X5 M* E- O ~+ a
  鐵打的萊州城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拆除了,它已經失去了軍事意義,登州水城被保留了下來,這得益於它的特色,這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軍港,此篇文章殺青時,報紙上傳來了水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 …
  崇禎帝和他的明王朝 中國 / S1 w+ Y9 d h3 y2 K
  崇禎帝不合時宜、過猶不及的勤政,疑心易怒的性格,還有倒霉的運氣,終於使他的帝國倒塌了,想秘密和清朝講和卻不慎瀉露天機,使明朝失去了一次結束兩線作戰的時機。李自成一度被剿滅,卻又東山再起死灰復燃,而他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向他提出的,請求招安而且開赴山海關前線,這樣極具民族大義的要求竟然也都沒有答應,他不僅沒有逃走,而且上吊自殺。不知道李自成這時會不會嗤之以鼻的用陝西話說:「這個皇帝真基巴坎」(這個皇帝真傻)。而最後還是組織最嚴密。而且掌握著最先進武器的滿清入主了中原。 % F$ l6 " L! z" [: y0 q4 c2 o
  明王朝政權的覆滅,說其覆滅於農民起義或者說覆滅於滿清,甚至說覆滅於罕見的連續七十年的自然災害還有鼠疫疫情,倒不如說是毀滅於它自身的腐朽,皇帝的頑劣、群臣的黨爭,太監的干政,官員的腐敗,軍隊的低劣,一切積重難返都最終使這個政權崩潰,讀晚明歷史可以看一個現象,清軍南下遭到的抵抗並不明顯,老百姓似乎都在坦然接受改朝換代的事實,很多抵抗實際上發生在多爾袞的剃髮令下達後,剃髮易服讓漢人感到了被奴役的恥辱而起來奮起抗爭,而並不是對明朝有什麼留戀。
  明王朝政權所代表的中國、漢文明,終被落後於自己的滿清所征服,漢人成為了在野民族,但這一次民族征服太不是時候了,世界再有百年就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科學技術、社會制度都將有質的飛躍,這對於一個剛剛脫離於奴隸社會的滿族來說太超前了,他們對剛剛學到的漢文明尚且來不及消化,更別說更加陌生的西方文明,滿清夜郎自大心理和征服了中原後的洋洋自得,使他們不會再重視其他文明,(聲明,海納完全沒有蔑視少數民族意思,這些感慨只是在針對當時的歷史背景)這時候只有漢文明才能兼容並蓄的學習好其他文明的成果。 ( 8 C" @" y0 h
  此時的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出現(雖然可能不合法),使社會出現了資產階級萌芽,儒學出現了的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新的流派,新儒學甚至有了些西方式啟蒙思想的影子,徐霞客和李時珍的探索,開始了中國人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徐光啟對西方科學的學習研究,明朝廷對西方技術的拿來主義,而皇帝的惰於朝政,甚至也能為君主立憲制創造條件。都將昭示著中國人也能沿著正常途徑進行社會、科學的發展,但清軍的入關使這一切都化作了泡影… …
  是文明的氣數還是天意?5 D; a1 e l" i7 T
9、尾聲
7 N; Q# G* i x5 n! b7 Y

再回到文章的開頭,蓬萊水城中的沉船。從博物館的介紹上看有明代中後期的沉船,而且船上同時出土有高麗瓷器,會不會就是在這場大戰時沉沒於港內的呢,在不久前的山東文化展會上,有人也問及過這個問題,歷史專家們各有答案,但並沒有人將這一次兵變的戰爭因素考慮進去,海納只是一個業餘歷史愛好者,能看到的史料不多,也許我對沉船原因的分析是完全錯誤的,但這一次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確實真實的,奇怪的是在煙台本地卻無人提及也似乎並無人研究,蓬萊乃至煙台的一切旅遊景點,人文歷史講得也太少,還是鬼怪神仙為主題 ,這一事件則在導遊詞中更難尋覓,海納願把它講出來,讓大家知道,煙台這座並不大的城市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掀起巨浪的大事件… …

感謝答友清風補充: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在南京立福王,封楊御蕃江南提督總兵。不久,楊御蕃因病逝于軍中,年僅39歲,葬於沂州西甘露寺張家行,贈左都督,崇祀沂州鄉賢祠、名宦祠,萊州忠烈祠,河北代州楊將軍祠。-----據臨沂羅庄區情網歷史人物欄


二·二六兵變

二·二六事件_百度百科

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的一次失敗兵變,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層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与者多被處以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被調離中央職務,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本帝國軍隊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雖然兵變被鎮壓,但諷刺的是,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例如軍部獨裁、國家政權法西斯化,在政變失敗後反而得以實現。這不僅是因為同屬法西斯派別的統制派牢牢掌握了軍部大權,而且內閣也被以新首相廣田弘毅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團所控制。

此後日本政局基本上被瘋狂的軍人所左右,走向了更瘋狂的對外侵略道路。結果大家也都知道。若開個腦洞,當時日本政局如果被溫和派掌控,天皇也傾向於他們的話,東北三省和台灣應該徹底沒收回的可能了。


AB團,原因:鎮壓 解決:進一步鎮壓


吳橋兵變,一隻雞改變歷史。

嗯,其實這件事最大的價值是完美證明了「士大夫」「傳統文人」「識字分子」「士紳」之類存在的智商下限是-∞。


壬午兵變-------------------一場影響中國歷史的朝鮮軍隊嘩變

  • 起因 :(1882年)朝鮮京城五營士兵由於連續十三個月沒有領到餉米,聚眾喧嘩騷動。官府雖然將剛運至漢城的漕米發放下去,但是米中摻了沙子,根本不能吃,士兵與當官的理論,發生衝突。官府要殺領頭鬧事的士兵,結果引發了士兵的嘩變。
  • 解決:清朝派吳長慶和馬建忠帶兵進入漢城,抓了利用兵變重新掌權的大院君。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帶了日軍一千五百人和四艘軍艦回到漢城。
  • 影響:

1.為甲午戰爭埋下伏筆
日本借口日本人在朝鮮被殺,迫使朝鮮政府簽訂《濟物浦條約》,通過該條約日本得到了在朝鮮的駐軍權。 這可以說是為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埋下了伏筆。
2.24歲的袁大總統在此次平叛過程中嶄露頭角,走上歷史舞台。
清軍進入漢城後,想誘捕大院君,因而初入漢城時馬上拜訪大院君,並誠懇的表示不會追究他的責任,親切交流後還邀請大院君來清軍軍營回訪。大院君回訪清營,和吳長慶用中文在紙上寫字聊天。這時候大院君發現情況不對勁,於是在筆談中對吳長慶說:「將軍將作雲夢之游耶?」(劉邦擒拿韓信時,說要去雲夢澤巡遊。趁韓信前去迎駕時,把韓信抓了。)在一旁的袁世凱見此情形,立刻逮捕了大院君,將其押送到中國看押。
平叛過後,年僅24歲的小伙袁世凱表現突出,清政府論功行賞,吳長慶在給李鴻章的名單中將袁世凱排在第一位。李鴻章給的評語是「治軍嚴肅,剿撫應機」。袁世凱得補用同知(五品),並賞戴花翎。


怎麼沒人說西班牙內戰。

1936年,民主選出來了個共產主義黨派。(實際上是共產黨+另外一個社會主義黨聯合)。
左派黨一上台,軍隊就造反了。

德國、義大利支持軍隊。蘇聯當然支持新政府。英法美什麼的保持中立。

打了三年,至少50萬人死了。最後軍隊贏了。1939年建立新的法西斯政府。雖然親近希特勒,但沒參與二戰,沒跟德意日同盟。還統治了西班牙30多年。最後1975年,軍事獨裁者死了,又開始進行民主選票。這四十年歷史太黑了,各種被西班牙現代人噴黑。很多西班牙電影有反映這段歷史。

影響有哪些?西班牙那段時間一直比西歐其他國家落後。西班牙人口本來是西歐前五,但是經濟落後得比誰都弱,還不如一個(人口十分之一的)丹麥。開放了以後,1977年加入歐盟,迅速追上了,95年終於做到合理的西歐第五了。現在仍然世界前十,跟加拿大、俄羅斯、巴西、韓國差不多(不分上下,這些國家真的都長期在1.5萬億左右)。剛剛被印度超過了。

這就是獨裁或法西斯的危險。至於對其它國家的影響,只能隨便講了。。。拉丁美洲(西班牙語世界)失去了一個領袖角色;只好在50年代、60年代走自己的路。也許只能去依靠美國。要是西班牙當時跟法國一樣強大,結果肯定不一樣了。歐洲的影響怎麼說呢?如果沒發生這次軍隊政變,那西班牙絕對是蘇聯的一方,也就是中英美法的那一方了。呵呵。雖然體量不如法國,起碼能大大影響到二戰過程。
「自由」非法西斯的西班牙,很可能也被德國吞併,然後希特勒更強了,歷史完全不同。

說個更實在的,為什麼西班牙存在感不如英法德?是因為500年前西班牙被英國打敗馬?是因為100多年前被美國打敗馬?可真不是。這都是近代史所導致的。西班牙軍變後,算是一種鎖國,與歐美和世界隔離了好久,因此降低了西班牙各方面的存在感。說實話,西班牙還處於恢復階段。要是無此軍變,西班牙現在的文化政治外交地位絕對跟法國義大利差不多。說西班牙語的拉丁美洲一樣也會有益處。

---

還有哪些嘩變很重要?

1)隔壁葡萄牙的1910年的葡萄牙軍隊造反。。。消除了君主制。雖然沒變成法西斯,但是至今葡萄牙是個共和國,沒有君主制。

2)拉丁美洲那些,還蠻值得關注!巴西1891、1930、1937、1945、1955、1959、1964年都有軍隊造反推翻政府。1889、91年那兩次最重要啊。先是皇帝被軍隊推翻了,後是軍隊出來的總統重新自稱獨裁(皇帝),又被軍隊打敗了。跟袁世凱有什麼區別。。。想一想。其他拉美國家也類似反覆發生軍隊嘩變。1913年的墨西哥也很典型。還有阿根廷、智利、委內瑞拉各種事,不說了。

3)泰國緬甸也很多。都是軍隊感到不爽突然造反了。1932年的泰國,也把國王逼得沒啥權利了。至今還這樣。

4)二戰法西斯義大利走向民主(投靠英美)的過程也是一種軍變啊。軍隊受不了了就逼著他們獨裁者下台上吊。這件事影響也不小。

5)中東也太多了吧。2011年那些不一定算是軍隊搞起來的。主要是facebook之類的。但是之前發生了不少軍隊嘩變。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埃及、等,都在最近五十年發生了不少。非洲還更多。這些潮流到底是哪裡最開始引發的我不清楚,但是很可能是土耳其先動了才影響到了人家。不過總感覺美國和英國在背後安排這一切。伊朗70年代的大革命以及之後的政變也只得說出來。

6)討論到中東和非洲,利比亞甲的卡扎菲、伊拉克的薩達姆、等等;不都是類似的軍隊起義所導致的嗎?沒篇幅講述這些,但是都是英美當時操控的事。過了三四十年,後悔了吧?

7)最近十年還有海地。總統逃到美國。不說了。

8)回到更早,拿破崙也是軍隊背景。他的崛起算不算軍隊嘩變?影響大不大?

---

反正很多了,挑個更有影響力的:那就是英國的「光榮革命」。雖然沒有流什麼血,但是英國軍隊請了個荷蘭人過來當王。英國各種18、19世紀的開放和先進都能追溯到這件事。世界徹底變了,走向了現代。英國這個國家呢,無論再怎麼嫌棄,仍然創造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世界高科技文明。萬一這件事沒發生,英國很可能跟法國西班牙一樣死循環,不發展。也就是說整個世界難以發展成現在的樣子,或者說是其它地方去創建了現代世界。說實話,如果沒有光榮革命,也根本不會有美國這個國家了。

在早一點還有英國17世紀的內戰。軍隊跟國王對立,最後殺掉了國王。這件事看似影響不大,因為最後他們這運動淘汰了,把國王請了回來。不過,細想極恐啊。這是歐洲封建歷史上,第一次把皇室推翻成功,又得到國際認可。如果沒發生,那法國大革命等等都不一定會發生啊。影響超大。

雖然古代軍隊往往很流氓,但是偶爾有幾次他們真的代表了民眾,推翻了邪惡政府或昏君皇室。這總算是一種進步,也給周圍其它國家扮演了帶路角色,引起其它革命。英國正好在那個時代擴展到全球,又有科技優勢;所以總算影響到了全球對政治的基本理解。

那麼多國家在20世紀獨立了。很多都算軍事嘩變。為什麼不血腥?為什麼獨立後建立的政府都是英式或歐式的?因為英國自己的政治歷史創造了這一套相當成熟的系統。各國當然有學習英國的一些壓力。法式政府也不少,但是再想一想,這都是法國革命的結果,也本來就是英國當時革命的結果。南美國家更早在19世紀從西班牙葡萄牙獨立,一樣是軍變。

---

不可低估了軍隊造反的作用。東亞歷史也常見。朝鮮半島上不就發生了多少次?各種大將軍造反逼王室改變,大概每一百年都有發生一次。難道中國沒有?自1936年之後,中國就沒有發生嘩變了吧,或者是可能有但是沒成功。共產黨的崛起也不算嘩變,因為不是國民黨自己軍隊在造反,而是一個新的農民勢力形成了打敗了政府軍隊。為什麼說1936年是最後一次。因為西安事件。感覺當時有人(包括自己軍隊內的人)逼著蔣介石妥協,算一種嘩變。西安事件影響很大吧?

在中國古代史呢,嘩變真的不少了。各種改朝換代都能追溯到前朝軍隊造反。經常是前朝造反成功了才變成了後朝。元明清這些不算啊,因為這都是一個實力自己崛起了打敗了另一個勢力。但是五代十國+趙匡胤,這不都是一個前朝將軍自立打敗了自己的君主嗎?南北朝+隋唐也這樣。說得更扯一點,三國時期的董卓、曹丕、司馬懿都很符合。這些人都是先控制了軍隊,又利用軍隊去推翻皇帝。所以中國也有。。。


凱撒幹了一次,然後就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羅馬共和國了。


陳橋兵變.
皇位由柴宗訓過戶給趙匡胤。


武漢720。武漢軍區司令陳再道派兵包圍中央文革大員跟本不屌謝富治的斡旋,把王力胳膊都打斷了,當時住在武漢的太祖緊急坐飛機離開,周恩來緊急調解。最後司令陳再道被撤職批判,不過後來去當鐵道兵司令了。


嘩變問題直到現代政府與軍隊分家後才解決,過去一直沒法解決的。

要說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阿芙樂爾號一聲炮響,為全世界人民帶來了馬列主義。
你現在能直接上GOOGLE嗎,不能的話影響還在。

這船現在是個旅遊景點


李氏朝鮮——李成桂兵變。


國朝的開國史你們都忘了?啥玩意出政權來著?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兵變起義,中華民國建立,大清帝國覆滅。
八一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駐紮在南昌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24、第10師,第20軍全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以及朱德為團長的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部,共2萬餘人在中共領導下起義。20多年後,這支軍隊橫掃東亞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反動派被打倒,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建設高潮~」


唐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準備在安史之亂後勵精圖治,謀劃削藩。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了嘩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成為唐朝繼玄宗、代宗以後又一位出京避亂的皇帝。涇原兵馬擁立朱滔的兄長、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朱泚,稱大秦(後改為漢)帝,年號應天。朱泚進圍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興元元年(784)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詔書中宣布,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所謂「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懼」,故而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從此,開始調整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二月,由於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陝西漢中)避亂。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為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而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

貞元元年(785)秋,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第二年四月,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陳仙奇為節度使。七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德宗又以吳為節度使留後。

顯然,德宗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後,特別是由於引發了「四王二帝」事件與「涇師之變」,他對藩鎮由強硬的武力轉為姑息。據說,德宗在離開京城時,曾打算逃亡成都,說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後對自己能否重回京師感到絕望,對能否消滅叛亂的藩鎮和長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的勸阻,他也許會真的遠逃四川了。德宗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銳氣大傷的狀況,從他對待藩鎮的態度上可見一斑。德宗對待藩鎮態度的轉變,使登基以來解決藩鎮問題的大好形勢和良好機遇,也轉瞬即逝。藩鎮割據專橫,遂成積重難返。


本能寺之變


織田信長的部下明智光秀在本能寺起兵謀反,殺了幾近統一日本了的織田信長。結果後來猴子豐臣秀吉起!統一日本!然後發動了對朝侵略,朝鮮「八道盡失"。國王逃到中朝邊境向明朝求援。後來明朝出兵救援,聯合朝鮮擊敗日本侵略。(歷史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一時猛將如雲,風雲人物湧起。李如松,鄧子龍和李舜臣等自不必說。連努爾哈赤都來打了個醬油。

此戰一舉改變了東亞格局和歷史的進程。中朝關係更加緊密。但也因此戰的龐大軍費而拖累導致大明愈加衰落。部署東北的遼軍傷亡過半。影響了其對後金作戰而使女真勢力做大。朝鮮也付出了數十萬軍民的損失,並進一步鞏固與明朝之關係。而日本方面。經此役後,豐臣秀吉勢力大傷。且豐臣本人死後,日本再次陷入戰亂。後來德川家康上台,日本二百多年的幕府政治就此拉開序幕。

簡單來說,就是「本能寺之變」之後。改變了日本的歷史並間接導致整個東亞政治和軍事力量的洗牌。影響後世至今。


西安事變這種事不用匿名吧?這個我覺得可以說是在世界歷史上都影響很大的一次兵變了,從未有過這種只為領導人同意某個舉措的兵變吧?可不可以說是因為少帥太天真?坐等乾貨答案。


建中四年(783年)八月,叛唐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兵三萬,圍攻河南
襄城,九月,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詔令涇原節度使等各道兵馬援救襄城,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天寒地凍,士兵又累又餓,希望能得到朝廷的優厚賞賜,結果一無所得。士兵們出發到了滻水,德宗下詔,命令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京兆尹王翔只賞賜粗飯,引起了士兵的不滿,導致嘩變。士兵們揚言:「吾輩將死於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於是擊鼓吶喊,攻入京城。姚令言勸解未果,德宗急令每人賞賜布帛二匹,叛軍益怒,用箭射殺中使,涇原兵與李忠臣、張光晟等擁立朱泚為主帥,攻入長安,與河北各藩鎮遙相呼應。
杜甫諷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對政策最可能的影響力,問題就是造反


牧野之戰,商朝軍隊倒戈,紂王自焚,原因嘛,書上說他們都是犯人,本來就是臨時讓他們打仗,再加上周部落的先生們的道德感召。


反對排名第一的@馬前卒的回答,其中有關經濟學的論證分析充斥著邏輯謬誤。我在下文分析其中一小段的問題。我覺得@馬前卒所有由他的經濟學觀點分析得出的結論,都是不可靠的。

分析如下:
我覺得作者這兩個觀點是片面的,第一個:「利潤=商品售價-工資-其他成本。即商品售價=利潤+工資+其他成本。這個等式對任何企業都適用

實際上,「其他成本」一項就是其他企業製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業放到一起討論的時候,有商品售價=利潤+工資。這說明,如果所有的生產都放在資本主義化的企業里進行,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產銷才能平衡。 」

第一個問題是,利潤=商品售價-工資-其他成本,這個等式並不能直接轉換為商品售價=利潤+工資+其他成本。因為經濟上的等式包含著邏輯關係,所以如果直接由第一個等式轉換為第二個,就會出現邏輯上的斷裂。

要了解這個斷裂,我們先逆推第一個推論。

第一個推論是:
實際上,「其他成本」一項就是其他企業製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業放到一起討論的時候,有商品售價=利潤+工資。這說明,如果所有的生產都放在資本主義化的企業里進行,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產銷才能平衡。 」

由最後一句「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產銷才能平衡。 」,這句話存在一個隱含的觀點(只有當利潤是正的時候才能參與購買),那就是利潤一定是正的!暫且不論這個觀點正確與否,再往前推,這個觀點的來源是等式:商品售價=利潤+工資,而這一等式的來源是等式:商品售價=利潤+工資+其他成本(1),等式(1)又是由等式(0)利潤=商品售價-工資-其他成本,得到的。

以上為逆推過程,以下為對此過程的分析。

整個推論一中,等式(0)到等式(1)的推理過程出現了邏輯問題,使得整個推論一的基礎動搖。這個邏輯問題是,根據等式(0),我們可以發現,利潤是可以為負數的(也就是說企業可以虧損),而作者在最終得到的推論一中卻隱含著利潤一定為正的觀點,這明顯與得到推論一的基礎(即等式(0))產生了矛盾。只要這一矛盾存在,那麼推論一就是自相矛盾的,一個自相矛盾的推論是不可靠的。

所以說,作者有關經濟學的第一個推論,就是錯誤的。

請各位注意!我反駁作者所用的論點論據,全都來自於作者的觀點,而論證的方式則是依靠邏輯。請不要說什麼我用的是「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因為我用的全都是作者自己的觀點。

接下來是作者對第二個推論:消費傾向遞減原理的分析: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推論——消費傾向遞減原理。雖然說賺錢多的人花錢也多,但從比例來看,月薪500塊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塊的人最多攢一兩百元,月薪一萬的時候,可以每月攢幾千存款。等到月入百萬,雖然奢侈品消費已經不少,但佔總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兩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費就要停滯了。在物質享受上,比爾蓋茨未必和一個國內大房產商拉開明顯差距。

接下來是有關第二個推論的分析,這個推論用了太多想當然的觀點作為論據。

第一個想當然:「月薪500塊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塊的人最多攢一兩百元月薪一萬的時候,可以每月攢幾千存款。等到迅速百萬,雖然奢侈品消費已經不少,但佔總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兩三成。收入更好的人,往往消費就要停滯了。」

作者在寫一段話中,直接替各個收入階層的人規劃好了消費觀念,而忽略了各個地方生活成本不同,每個人的消費觀念不同,各個地方的社會保障不同,還有金錢不僅能用來消費還能用來投資(無論是投向實業還是金融業)等四點現實,就得到了消費金額佔總收入的比例隨著總收入的增大而減小的觀點。這不扯淡嗎!哪裡有人可以憑藉假設出來的事實來得到推論的?!證明呢?證明呢?哪裡能證明?作者你想怎麼證明,依靠精神力量?!

作者接下來對第二個推論做分析了,作者的分析如下:

這咋一看是好事,有錢人不消費,多好啊,為社會節約資源。實際上不少幫閑就是這麼論證資本主義的合理性的。他們說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有錢人只是替大家看著社會資產而已,不會糟蹋多少。就算糟蹋了也是合理的報酬。但是,這和第一點放在一起看,問題就出來了。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工資分配在大多數人手裡。工資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潤大部分沒有被花出去,勢必造成這樣的局面:商品售價&>老闆的消費+工人的消費。商品不可能在這個體系內都賣出去。

這句話中從「這乍一看是好事」到「就算糟蹋了也是合理的報酬」,全都是廢話,這段話沒有邏輯,沒有頭尾,所以我在這完全忽略這段話。

接下來的話,一句句批駁。

「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作者你真的是認真的嗎?公司可不是某個人所有的,而是一個獨立的法人,無論利潤有多少,都是公司的而非某個老闆某些股東個人所有的。

「工資分配在大多數人手裡。工資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潤大部分沒有被花出去」實際上所有人都要獲得回報,無論是出賣勞動力的公司員工,還是同樣出賣勞動力的老闆,亦或是投入資本的股東,每個人都付出了一些東西,所以都應該有金錢回報。所以說,打工的人無論工資多少,都有工資,只有股東才是靠分紅獲利的。至於公司的利潤要如何使用,這取決於公司的管理,並非死板的利潤是利潤,工資是工資。而且,利潤和工資並不能割裂,利潤完全可以用來提高員工工資(因為利潤是公司的),也可以用來做別的。當然,領導也可以自己提高自己的工資,不過這樣的後果就是員工獲得的激勵少了(他們沒能漲工資),如果存在其他更健康的公司的話,他們就可能跳槽,這就會讓公司損失優秀的員工。事情有很多種可能,利潤大部分不被使用只是其中一種沒有證明的可能情況,不能直接作為百分百正確的前提使用。

最重要的是,當市場出現了:商品售價>老闆的消費+工人的消費時,難道商品不會降價嗎...難道市場不是依靠利潤虧損機制來促進供需平衡嗎...這種不均衡的情況不可能永遠保持啊,這種程度的不均衡,市場自己就能調節。


推薦閱讀:

同樣打越南,為什麼中國短短一個月就說取得勝利了,美國卻十年都打不下?
戰爭史上有什麼 bug 級的存在?
目前中國海軍能排世界第幾?日本如何?
1979 年中越戰爭雙方的主觀意願是什麼?這次戰爭解決了什麼問題,又留下了什麼問題呢?
上甘嶺戰役慘烈到什麼程度?

TAG:歷史 | 軍事 | 國家 | 戰爭 | 軍隊 |